胡宁(理论物理学家)简介(个人资料)
胡宁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出生于民国时期,毕业于清华大学,毕业后从事教育活动,后考取公费留美,获得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长期从事物理研究和教育活动,他是中国基本粒子理论和广义相对论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胡宁
1916年出生,江苏宿迁人。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学系二年级插班生
1938年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毕业,后在西南联大任教。
1941年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深造
1943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1943年至1948年,先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量子场论和基本粒子理论的研究,后在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院、丹麦哥本哈根玻尔研究所从事研究。1
948年至1950年,先后任美国康奈尔大学原子核研究所、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物理系、加拿大国家科学院研究员。
1951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合聘教授。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7年至1959年,在苏联杜勃纳参加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任理论实验室研究组组长和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中方代表。后任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1997年12月26日,北京逝世。
主要成就
在普林斯顿期间,胡宁运用介子场论方法对核力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这些成果都属于泡利学派的在当时有影响的工作。在此期间的另一个重要论题是关于引力辐射阻尼的研究。胡宁采用广义相对论里通常的坐标条件,首次给出了双星系统辐射阻尼能量损耗的公式,计算出双星系统的阻尼结果,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他的这一工作是对这方面理论研究的开创性贡献。
从1940年代末到1950年代初,胡宁对核物理和介子理论里S矩阵的性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分析了能量—动量复平面上S矩阵的解析性质及其物理解释,以及如何可能消除S矩阵元发散性。当时的这些工作为1950年代中期基本粒子强相互作用理论里的色散关系方法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948年胡宁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工作之际,正是相对论性量子场论和重正化理论取得重大进展、现代量子电动力学建立的关键时期。胡宁立即投入到有关的研究中去。他证明了,把电磁场四个分量形式上平等处理的相对论协变理论的结果,同以前取消了纵场分量而留下两项物理上的横场分量的复杂得多的做法,所得到的结论完全相同
回国以后,胡宁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和广义相对论等领域继续开展成果丰富的研究工作。胡宁于60年代中期在国内率先把强相互作用的研究重点转移到基本粒子的内部对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