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惠澜(现代著名的医学家)简介(个人资料)
钟惠澜是现代著名的医学家,出生于清末,早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毕业后长期在热带国家进行医学研究,回国后在协和医院行医,毕生致力于内科疾病特别是热带病的研究,同时培养了大量的医务技术人才,是一名优秀的医学家。
钟惠澜
1901年出生,医学家。原籍广东梅县,生于葡属东帝汶的叻利岛。16岁小学毕业后回国,入梅县广益中学学习。
1921年中学毕业后保送上海沪江大学理学院医预系学习
1922年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
1934年,他奉派去欧美考察热带病,并在德国汉堡热带医学与卫生学院参加研究工作。
1935年底离德返中国协和医院内科及热带病研究室工作,历任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及主治医师。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78年,创立中国第一所研究热带病的科研机构——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并任所长。
1980年任世界卫生组织肺吸虫病、肝吸虫病及利什曼病合作中心主任。
1982年当选为美国热带医学与卫生学会名誉会员。
1987年2月6日因心肌梗死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逝世于北京。
主要成就
钟惠澜毕生致力于内科疾病特别是热带病的研究,对回归热、斑疹伤寒、黑热病、肺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的病原学、流行学、临床学和防治进行了开拓性研究。
在医学教育工作中素以严格要求、重视实践著称,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医务技术骨干力量。首先证明了中国中华白蛉是黑热病的传染媒介及阐明犬、人、白蛉三者在黑热病传播流行环节中的关系,提出用骨髓穿剌的方法进行临床诊断,并首先应用“钟氏”黑热病补体结合试验方法诊断黑热病首次发现淋巴腺型新型黑热病在对回归热病的研究中推翻了西方学者的错误学说
建立了为国际医学界公认的新学说发现8个新种肺吸虫,并首次发现拟钉螺为四川养殖吸虫的中间宿主对钩端螺旋体病、中华分支睾吸虫病、麻风病等多种疾病的研究,在病因学、病原体、传染途径、诊断及治疗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