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写作素材 > 好词好句

连州环境优美句子细选50条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6-05 手机浏览

1、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教案五》,来自网!

2、引入 提问:我们曾经读过莫泊桑写的散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福楼拜的宿舍和刘禹锡的陋室,有什么相类似的地方? 归纳:都很简陋:福楼拜的“屋子很简陋,墙上空空的,家具也很少。”刘禹锡住的“斯是陋室”。他们都有很多高尚博学的客人:那一篇写了几位大文学家;这一篇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者表达了相近的情趣,但写法不尽相同。前一篇描写细腻,是写人的散文,后一篇是记物的铭文。

3、师: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居室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的感受?

4、鸿儒相对?回答:白丁。

5、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6、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7、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8、体会本文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

9、提问: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10、疏通文意与对内容、写作的分析结合进行。

11、注意语言的音律节奏,反复朗读,直至能够背诵,努力做到传情达意

12、指名粗译课文(告诉学生: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大家在翻译时,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

13、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14、10.提问:谈笑相对?答:往来。

15、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16、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17、托物言志,小结主题。“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再如,我们学过的《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们要汲取历史的经验,鼓起生命的风帆,并将这种个人的努力,融入千万人的群体奋斗中,才能组成 “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于谦的《石灰吟》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表达自己要和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惜牺牲、坚守清白,决心在艰苦中磨练,坚守清白,准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不平凡抱负。

18、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19、 解释下列词语:

20、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1、将本课字、词记入积累本。

《陋室铭》教案 篇2

21、掌握作者。

22、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词读音、停顿等。

23、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4、11.教师讲解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25、4.教师讲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26、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词读音、停顿等。

27、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28、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9、学生质疑,师引导学生解决。

30、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1、13.教师讲解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32、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33、 教师吟诗《竹枝词》让学生猜猜它的作者:

34、再读课文,抒发作者情怀。

35、翻译下面句子。

3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37、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38、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39、用仙和龙来比?

40、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的解释

41、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42、体会作者借陋室抒发的感情,学习古人不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

43、结尾“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44、有相对?回答:无。

45、能用原文回答问题。

46、体会作者借陋室抒发的感情,学习古人不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

47、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48、解释加横线的字。

49、读准字音

50、开篇运用类比引出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再从三个角度具体阐明,即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最后总结全文,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

《陋室铭》教案 篇10

50、一、解题

51、 对于刘禹锡,同学们除了以上的了解以外,还了解他什么呢?

52、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53、6.教师讲解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54、9.教师讲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55、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规范翻译。

56、 后几句“南阳——何陋之有?”是不是具体写陋室的?那有什么用呢?它是不是画蛇添足之笔呢?

5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58、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59、 个别朗读—学生评读(重在读准)

60、学生自由读。

61、3.教师讲解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62、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63、齐读。

64、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65、回答:帘青。

66、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愿望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板书:安贫乐道)

67、《陋室铭》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达作者的什么样的情趣?

68、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69、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70、了解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品质

71、本文主旨句: 全文点睛句:

72、请找出表现不陋的语句

73、陋室由来:刘禹锡被贬为和州刺史后,按朝廷规定,刘禹锡的住房应在县衙内,但是和州县太爷是个“势力眼”,给他安排到城南临江的三间民房居住。对此,能屈能伸的刘禹锡毫不在意,搬了进去,提笔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信手贴在寝门上。知县看了对联,认为他因革新降职,被贬到和州县还不服气,一心想着争辩。为了教训他,又把刘禹锡的住所迁到较远的德胜河边,并把住房面积减半。刘禹锡搬到新居,看到那里依山傍水,百花争艳,他又撰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看了又恼火又害怕,恼他仍执迷不悟,怕他惹出麻烦牵连自己,又下令将他的住所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屋,看他还怎么接待鸿儒们来此聚会。果然因室内无立足之地,门前逐渐寂寥。但是逆境使诗人的灵魂更加高洁。这时他写成了《陋室铭》,并请人碑刻后竖于门外。此精妙短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又发人深思。让我们感受到了刘禹锡的博大胸怀、高尚情操及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74、陋室,陋室,陋在何处?

75、 集体朗读,读出节奏。

76、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77、(回答)陋。

78、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79、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80、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8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82、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8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84、 师点拨重点文学常识。

85、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86、作者:刘禹锡。 请同学看《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情况及出处。

87、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88、指名粗译课文(告诉学生: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大家在翻译时,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

89、回答:入。

90、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91、诵读全文,品味语言。

92、背诵课文。

9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94、以声入情,因声求义,以此感受作品思想内容和韵味情调

95、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96、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97、回答:对偶。

98、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99、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100、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101、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10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103、回答:草色。

10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105、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参考书、工具书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读课文并合作理清每个字词句的意思,整体理解课文。如果疑难之处小组无法解决,就请大家作好记号待我们一起解决。(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106、(回答)馨。

107、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3、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一种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08、8.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109、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时是值得称道的,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吗?

110、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111、 对课文内容,我们已大致有了了解,现在我们一起看看,课文中的“陋室”真的“陋”吗?从课文哪句可以看出来?

112、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113、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114、(回答)室。

115、 (如何理解这句话?)在这句话中“陋室不陋”关键的理由是什么?

116、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117、让一名学生翻译课文。

118、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119、六 、整理课文条理,引导学生当堂成诵。

120、讨论、讲析。

121、可由《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引入,在课上尽量多给学生朗读时间,争取当堂背诵。

122、文章的作者是___朝诗人_____ ,____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123、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朗读等。

124、用名和灵来比?

125、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126、着重强调下列词语:

127、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

128、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129、陋室,陋室,真的陋吗?

130、掌握本课实词重点语句。

131、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13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133、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134、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135、能顺畅的翻译课文。

136、一对一互译课文;

137、《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138、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139、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40、既然陋室不陋是因为德馨,那么课文哪些句子具体描述了“德馨”呢?它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呢?试分析一下(板:具体描述)

141、范读全文,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142、 我们在读古文时,不仅要把它读准来,而且更重要的要将它的节奏读出来。师展示范读录音,并请学生把课文朗读的节奏标注出来。

143、初步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144、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145、回答:山水写起。

146、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地评价古人。

147、7.提问:苔痕相对?

148、朗读、背诵。

149、,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教案五标签: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150、除了这些语句表现了陋室的不陋,其他语句呢?

151、学生自由读。

152、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联系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153、练一练

154、作者在文中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

155、 学生介绍。

156、提问:上相对?

157、体裁:铭。 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铭,起初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的文字,有时用于自我规戒或激勉。铭文,在语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对偶句,格调不同于一般散文。一般押韵。请找出本文的韵脚。 归纳:韵脚共八个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其中“馨”字因语音变化,现在已不够协韵了。

158、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159、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地评价古人。

160、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的?都有哪些特点?(分别用四字概括)

161、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6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16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164、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16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166、师: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居室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的感受?

167、疏通文意,分析内容,点拨写法。

168、听朗读,学生齐读,品味押韵。

169、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为什么这样写?

170、解词

171、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172、文中哪两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173、回答:拟人。

174、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175、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176、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177、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是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求异心理很强,如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确实脍炙人口。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但遭到保守派的排挤,被贬官降职十年。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城,又因《玄都观桃花》和《再游玄都观》诗作先后两度被贬。刘禹锡写此文时,正被贬为和州刺史,其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朝廷任人惟亲。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

178、三、课文分析

179、题解

180、初读文章,读准字音。学生朗读,教师注意在读音上的辅导,积极评价学生的预习情况。

181、了解文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182、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联系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183、齐读。

184、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185、 课文一开始就没写“德馨”而是写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186、学习类比、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187、陋室,陋室,陋在何处?

188、提问:阶绿相对?

189、陋室,陋室,真的陋吗?

190、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191、给加粗字注音

19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193、提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194、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195、反复朗读,背诵。

196、齐读这两句,试背这两句

197、诵读全文,品味语言。

198、本文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描绘,极力形容陋室 ,表达了作者的愿望和____的情趣。

199、(回答)德。

200、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的解释。

201、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