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写作素材 > 经典句子

中国妆容之美豆瓣,中国妆容之美经典读后感有感(120句)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1-22 手机浏览

中国妆容之美经典读后感有感1

1、这片土地上活过的人,不管是活在先秦两汉,还是唐宋明清,对美从来都是有知觉、有研究、有创造、有发展的。

2、高能预警,以下14款古典眉型,从手法到名字都惊艳极了,今天仍可借鉴。

3、而且,这一时期的妆容美学理念也有提升,总体受黄老之学影响,追求简约素朴、清淡雅致。

4、初唐“双螺髻、却月眉、梅花妆”复原

6、张常宁出镜了先秦素妆模特。把她作为硕人之美的真身代表

7、八字眉

8、唐·簪花仕女图

9、随着秦汉炼丹术的兴起及汉代冶炼技术的提高,敷脸的妆粉,在米粉的基础上发展出铅粉,并作为化妆品流行开来。

10、涵烟眉

11、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记载:“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此妆之始也”。

12、举目四望、纵横比对,我们的优势还是藏在历史和文化里。

13、02

14、事件起因于13号迪奥上海展览中的一组宣传图,拍摄者正是陈漫:

15、特别是那一双狭长阴鸷的眯眯眼,眼眶周围还上了紫黑色妆容,就很像清朝僵尸,还是阴魂不散那种。

16、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妆容由前朝的浓艳招摇走向文静素朴,二是缠足开始流行,三是汉族女性开始穿耳。

18、这一时期的妆容审美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是技术、用料提升:

19、秦朝就更厉害了,秦始皇本人亲自推动了彩妆大发展。

20、玉**复合佩,上部为卷发女子形象,初步认定为新石器时代的石家河文化玉器

21、长蛾眉

22、照片中,女模特头戴暗色珠花、手戴尖长护甲、发髻厚重油腻、皮肤黑黄粗糙、满脸都是雀斑。

23、所以,难怪网友群情激愤,痛批这是“丑化中国人”,这张照片实在过于冲击大众审美了。

24、所以,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我们能看到装满化妆品的双层九子漆奁、单层五子漆奁。

25、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妆扮,商代甲骨文中的“妆”字,左边是一张竖起来的“床”之象形,右边则是“女”的象形,意思就是女人起床后便要梳妆。

26、从以上的妆容流变中,我们也能看到唐妆之盛的第二个落点,盛在型。

27、时光变迁,如今的女子有了自我,无需刻意逢迎,淡妆浓抹都随意。我便是一脸素颜捧着此书,当目光落入铜版纸的翻页中,心中震荡着异样妆容的惊颤,也泛起淡雅姿态的艳羡,心绪几番跌宕起伏,终在被字词铸成的曲径小路上,遇见了自己心中的“颜如玉”。

28、比如,2012年以藏族女孩为原型创作的12幅系列作品《中国十二色》:

中国妆容之美经典读后感有感2

1、重视妆饰背后的思想文化脉络,重视妆容中体现的审美思维,一直是李芽老师研究妆饰的优先角度。其实在十多年前出版的《中国历代妆饰》一书中,就可以看出她这方面的研究路向,那本书就结合古代美学发展的逻辑、诗词中对妆容的描绘,尽可能生动地展现古代妆饰的美感世界。画眉深浅入时无,化妆和美容,背后反映的是人们美化生活的理想,尤其是女子的妆容,不仅有审美方面的因素,更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权力的威势、道德的约束、精英文化和市井文化的不同趣味,都在不同时代的女子妆容上打下深深的印迹。女为悦己者容,女子的妆容如何从“活在他人眼光中”的从属性妆扮,发展到自我活泼生命的真实呈现,其间存在着巨大的研究空间。这部饶有兴味的著作,带着读者进入这一斑斓的世界,使我们透过历史的帷幕,看到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美好,也看到被支配的从属性存在在妆容中刻下的屈辱和坚韧。

2、我们没有西方那么发达的时尚产业,也没有那么强劲的时尚媒体,甚至,我们的国人对时尚的认知也不够敏锐、透彻。

3、她所做的工作,首先是妆品的探究。妆品是实施妆容的物质承担者。她和学生一起,通过文字资料和图像中的蛛丝马迹,复原了32种古方妆品,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彩妆的所有门类。在此基础上,她追踪古代妆容的设想和思路,如啼妆、佛妆、时世妆等,试图寻找妆容形成的内在逻辑,打开隐匿在历史背后的妆容世界。该书大量的妆容图谱,就是对古代妆容的复原和分类,读者可以根据这些鲜活的图谱,大体了解古代妆容的沿革、走向以及藏在妆容背后的思想和文化脉络。

4、与其追求日式极简、美式随性、法式清新,不如多回头看看咱们大汉朝的古雅之美。

5、2021年早春于北京大学燕南园

6、晚唐妆容复原蛾眉、花钿、面靥、斜红,头上着花钗、插梳、金凤冠

7、最近我读到她将要出版的《中国妆容之美》,研究的对象同样是古代妆饰,侧重点在妆容——化妆与美容。这方面的研究很匮乏,妆容是活动的人身上的风景,古人远矣,她们的妆容只能留在今人的想象里,在文字材料和图像资料里留下若干踪迹,非对此有深研细究者难得其详。

8、两汉过后,经过了魏晋南北朝各路文化的交流和思想解放的积淀,到了大唐王朝,中国古代妆容迎来了全盛时期。

9、秦代妆容中还有“花子”,“花子”是指粘贴或者画在脸上的面花,也称花钿、额花、眉间俏、面靥等。

10、朱良志

11、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耳饰本为胡人风俗,汉人认为少数民族女子缺少礼教的束缚,故此行为少有约束,不甚检点,家人才让其穿耳垂珰,以示警诫。

12、汉刘熙《释名·释首饰》记载:“穿耳施珠曰珰。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蛮夷妇女轻浮好走,故以此珰锤之也。今中国人效之耳。”

13、《中国妆容之美》读后感(一):模特们很惊艳-有女排国手

14、对比一下唐朝美人与清朝美人,这种差别几乎让人瞠目结舌。

15、我们不应服膺西方审美的统治,而要树立自己的风格和标准,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16、盛唐女子妆容复原花钿、面靥、桃花妆、涵烟眉

17、前两个很容易理解,至于穿耳,我也是看了这本书才知道,除了使男女之别极端化之外,穿耳还有一层隐晦的含义。

18、宫中妃嫔也追求天趣之美,赵合德的“慵来妆”便是一种表现美人刚刚出浴,遍体芬芳,略显倦慵的淡妆。

19、单拎任何一个展开讲,都够一个大学教授讲一学期,而且极有可能最后讲不出定论。

20、分梢眉

21、周朝就有了卷发技术,《诗经·小雅·都人士》中就提到女子“卷发如虿”,就是形容头发卷曲像蝎子尾巴上翘的样子。

22、美是心火外燃,当心被束缚住,美就只能削弱熄灭了。

23、它汲取了千年的光华,却不因时间漫长而滞重,而是因不断在积淀中翻新而轻灵。

24、在身材上,此时的中原地区更追求高大修长。所谓“硕人其颀”,“硕”即大,“颀”即长,也就是说庄姜不仅是一个天然“氧气美女”,而且身形高大。这样的美人我们还可以在其他风诗和雅诗中见到,如“彼其之子,硕大无朋……彼其之子,硕大且笃”(《唐风·椒聊》)、“有美一人,硕大且卷……有美一人,硕大且俨”(《陈风·泽陂》)、“辰彼硕女,令德来教”(《小雅·车舝》)。

25、自信又开放的唐朝,女人们毫无负担地追求着美,敢妆也爱妆,为后世留下了多少值得参考的范例啊!

26、至于元明清三朝,不过是在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收紧,技艺有提升,但风格和气韵没有进步,妆容包涵的生命力也消落了。

27、薄施朱粉,浅画双眉,鬓发蓬松而微卷,在慵懒之态中展现天然的风流与性感。

28、梳堕马髻的西汉彩绘立俑

中国妆容之美经典读后感有感3

1、《中国妆容之美》读后感(四):全网痛批陈漫时,我开始偷偷研究古代妆容之美

2、汉代是秦代大一统之后中国历时最长的王朝,前后有405年之久。

3、中华五千年文明,几经危折而不断,自有内在的韧性与光亮。

4、种种言辞激烈之处,在此不再一一赘述,纯粹宣泄性的文字,参考意义也不大。

5、盛唐“酒晕妆、桂叶眉”妆容复原

6、《诗经》中描写美人的典范篇章是《卫风·硕人》,这是一首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诗:“硕人其颀,衣锦褧衣……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颈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手如柔荑”是形容手指柔软而纤细;“凝脂”指的是遇寒而凝为白色的动物油脂,“蝤蛴”指的是长于木中、通体白而长的天牛幼虫,此二者都是在吟咏庄姜白皙而有弹性的皮肤;“齿如瓠犀”是形容庄姜的牙齿如瓜中之子般洁白而整齐;“螓首蛾眉”是形容庄姜额头宽广,双眉弯曲纤长;“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则指的是庄姜的妩媚之态,脸上笑意盈盈,双目顾盼流离。全文讴歌的是庄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的自然天成之美,并没有涉及任何化妆修饰的内容。

7、其实这件事关涉的议题很大:审美偏见、话语争夺、国风美学、文化自信…

8、这种淡雅素朴的大美气象,不就是现在很多化妆品牌极力推崇的高级美吗?

9、《中国妆容之美》读后感(三):《中国妆容之美》序言

10、远山眉妆容复原

11、中唐血晕妆、八字眉演绎

12、因为我们本就身处险象环生的历史急流中,风向一直在变,我们拼尽全力能争取的就是引风自渡、求存求胜。

13、吊梢眉

14、武周时期妆容复原着花钿、斜红、面靥、吊梢眉、义髻

15、这也是这类事件(包括6月份清华美院服装设计毕业展的“眯眯眼”争议)的核心要义:

16、《中国妆容之美》是一本由李芽/陈诗宇著作,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0元,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7、还有一些垂髻会在髻中分出一绺头发,朝一侧垂下,随风飘扬,给人以发髻松散之感,这便是名噪一时的“堕马髻”。

18、相信好多小伙伴都看到了,时尚界著名摄影师陈漫这几天遭到了网友痛批,职业前途也跟着急速黯淡。

19、古时候的审美观和现代相差甚远,但爱美之心不容小觑。对“美”如此念念不忘的人类,在多番尝试后,总能找到令人“惊鸿一瞥”的时刻。比如那首流传至今的“美人吟”,“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颈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短短几个字,将美女的面貌细致描写,从五官到神态,镶上世间最美的辞藻,一个容貌俊俏,眉目传情的女子从字词中呼之欲出。这句出自《诗经、卫风、硕人》的“美人吟”融进了中国人的骨髓,就算没能一字不差的吟诵,嘴上也能含糊提及意思。含糊的表达就像是遇见久别重逢的美女,因隔出距离而美得朦胧,但依然有味儿在心中。

20、清·孝慎成皇后行乐图(局部)

21、五岳眉

22、新时代的东方美学值得我们追寻,更需要我们身体力行地守护与创

23、垂珠眉

24、这些女孩的妆容里也都是眯眯眼、塌鼻梁、高颧骨,并不符合中国社会对女性的真实审美。

25、王菲玩过的几款大胆前卫、广受赞誉的妆容,唐妆里都有一模一样的,极有可能是直接模仿:

26、面妆方面讲究保存天趣,薄施粉黛,眉毛保留眉峰的天然眉形,有一种如望远山之意境。

27、由此可见,老祖宗留下的遗产也不都是好的,我们需要批判地吸收。

28、却月眉

中国妆容之美经典读后感有感4

1、读读这本《中国妆容之美》,看看那些复原后的妆容有多美,我们就会知道,能提供灵感和指引的宝藏还有很多很多。

2、网友纷纷痛骂其刻意迎合西方对中国人的审美偏见,毫无文化自信,丢国人脸面。

3、在如今“颜值”当道的年代,中国妆容的来龙与去脉值得一探究竟。翻看《中国妆容之美》这本书,粉红的封面一下子吸引住爱美的心思,颇有质感的印刷纸页也让人萌生厚重之感。中国妆容之美,美得有层次,美得有神韵,这份神韵从书中的古墓壁画中描摹而出,从古风诗词中吟咏而出,更从典藏画卷中体味而出。与其说这是一本谈论妆容的社科类书籍,倒不如说这是一本引经据典的历史类书籍。书中以妆容为主要叙述对象,并将其置于宏伟壮阔的历史长河中,让人悟出中国女子的妆容不仅仅是“面子”的多姿,更有着“里子”的内涵,读之令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种有表而知里的感觉,神秘幽微,似乎给现代的心灵上了妆,妆里的“味儿”,不独是“脂粉气”,更有股“书香气”,令人从里散发出美的气息,直抵身外。

4、紧接着,陈漫过往的作品也被扒出“丑化”嫌疑。

5、可惜的是,高潮之后就是回落,自宋代开始,女性的社会地位出现了极大的转折,两性关系从较为宽松走向严苛,社会对妇女肉身的约束逐渐强化。

6、那我们拥有什么呢?有什么优势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呢?

7、慵来妆妆容复原

8、激越的网络情绪已经充分说明自立的必要性,难点仅仅在于怎么立。

9、从初唐的妆面浅淡、盛唐的红妆浓烈、中唐的怪异奇绝,一路走到到晚唐末世狂花一般的跋扈富丽。

10、中唐,根据白居易《时世妆》的妆容演绎,八字眉、乌膏注唇、晒伤赭面妆

11、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12、这种盛,一是盛在色。

13、剑眉

14、我们今天要树立的能够光照世界的东方审美,绝不是保守萎弱的,而是开放灿烂的。

15、不管妆面、斜红,还是发型、眉型,无不奇绝多变,令人目不暇接。

16、十多年来,她一直在这一领域深耕,并有实质性拓展。她沿着前人研究的路径,在首饰、妆容研究上不断取得令人欣喜的新成果。前几年主要由她领衔编纂的《中国古代首饰史》三卷本出版,可谓继《中国古代服饰史》(沈从文)、《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扬之水)之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又一里程碑式著作。该书对中国古代首饰发展的历史做了清晰的勾勒,对首饰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因做了深入的探讨。出版后,研究界、读书界好评如潮。我也深感她在妆饰研究上的路子越来越宽,为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史的研究开辟了新天地。

17、彩妆中也引进了红蓝花胭脂,直接替代了有毒的朱砂胭脂,植物色素战胜矿物色素,真正实现了美养兼顾。

18、作品是人拍的,对作品的批判自然很容易上升为对人的讨伐,陈漫成了众矢之的。

19、以下是“五色花子”妆容复原,多种色彩描画出云气蒸腾中隐现瑞兽的画面,真是又仙又精致。

20、静穆中有灵动,端庄中有飘逸,疏阔中有纤柔,刚柔并济,动静皆宜,实在是可传百世的华夏典范。

21、李芽老师是我朋友,很多年前她由上海戏剧学院来北大学习期间,我们曾在一起学习古代美学、古代艺术,那时她常来燕南园我们美学中心的图像阅览室,我还清晰记得她沉浸在古代图像世界里那痴迷的研究状态。她的研究集中在古代妆饰领域,这可以说是一个冷寂的研究之地,但就中国古代审美活动展开来说,这又是不可忽视的方面,毕竟妆饰是人精神风貌的体现,《世说新语》记载很多士人的精神风采,就多从形貌描绘引入。那时候我读了她的《中国历代妆饰》(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一书,那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妆饰发展历史的著作,对了解中国古代妆饰史和妆饰文化,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22、03

23、蛾眉

24、发型方面流行垂髻,将发髻向下梳,梳好后垂于颅后,十分简单自然。

25、美人多姿,不独有一种。上面这位卫庄公夫人庄姜展现的是贤淑之美,接下来提及的梁元帝徐妃就叛逆多了。她自创“半面妆”,即化妆只画半边脸,想来令人忍俊不禁。她不是和自己的容貌过不去,而是想借此嘲讽只有一只眼睛的夫君,梁元帝见了便大怒而出。徐妃以妆容为武器,表达自己于深宫中的不满,如此刚烈性情的女子,在宫中倒也是独树一帜。宫中的女子皆以迎合帝王的喜好为乐,“色”自然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为此,女子们也是煞费苦心,书中对妆容的描述令人眼花缭乱,单是眉毛造型就有十几种。除了现代人熟悉的“娥眉”,有像三座山峰立于眼上的“三峰眉”,还有整体呈波浪型,眉头尖细眉尾分岔像刷子似的“分梢眉”,更有像两片小圆叶斜立于鼻梁处靠上的“桂叶眉”,还有名字比较诗意的“却月眉”“涵烟眉”等等,真是叹为观止。古代女子将自己的多情寄予妆容的描摹中,面容的每一次修饰与改造,都将内心的不安与探索尽情表达,掩盖住几多宫闱内院的寂寥与落寞。

26、清代徐珂《清稗类钞》中也有类似观点:“女子穿耳,带以耳环,自古有之,乃贱者之事。”

27、04

28、桂叶眉

中国妆容之美经典读后感有感5

1、由此看来,穿耳之所以从宋代开始在汉族女性中流行,和理学兴起导致的女性地位没落是有密切联系的。

2、01

3、里面放着笄、镜、梳、篦等梳妆用具,还有粉扑、胭脂、香料等美妆用品,齐全完备,跟现在比也不差多少。

4、“美”字于商代甲骨文中,像个戴着头饰站立的人。爱美之心,古已有之。美的第一眼是从外貌开始,古人便不遗余力装饰身体,从头到脚,不仅是戴头饰,更有凿齿、穿耳、缠足再到文身等等。细数这些爱美之道,前缀的动词连带后面的名词,读之令人触目惊心。特别是“文面”,书中给了如下解释“用刀、针等锐利铁器,在人体的不同部位刻划,然后涂上颜色(多为黑色),使之长期保存”。在中国古时的百越地区,海南黎族和云南独龙族的女子皆有文面的习俗。从书中的配图中可以看出,黎族女子在正脸处直至脖子,以纵横交错的黑灰色直线条纹文面,乍一看,像一张网罩在脸上,毫无“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只觉得怪异惊悚。书中有说明,这种文面除了有装饰作用,对外可防掳掠,对内可表忠贞,更为有趣的是,恋爱时男女双方看对眼后,男方会为女方文面,将“情”定于面上。

5、远山眉

6、三峰眉

7、《中国妆容之美》读后感(二):淡妆浓抹探深意

8、初唐“画斜红、分梢眉”的胡服女子妆容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