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精选5篇)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方法。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对具体化学反应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培养学生按照化学含义去理解和读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和配平方法的讨论,对学生进行尊重客观事实,遵从客观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1)化学方程式的含义。(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坩埚钳,酒精灯,集气瓶,幻灯,木炭,氧气,澄清石灰水。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演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并检验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组织讨论。
(1)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2)怎样用文字表达式表示此化学反应?
[目的]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兴趣。
2.引导学生在文字表达式基础上,用化学式表示该化学反应,并观察该式能否体现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判断)?
[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客观规律考虑问题,建立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3.教师提问
(1)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
(2)具体书写方程式的步骤是怎样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有关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指定学生说出书写原则。并以氯酸钾受热分解为例,说明具体书写步骤。
[目的]使学生明确书写原则及步骤,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4.教师以“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讲清书写步骤及配平原则和方法后,组织学生练习,并分析讨论。
(1)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2)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的步骤是什么?
(3)为什么说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
[目的]在练习中加深体会,逐步熟练,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方法。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3.德育目标
尊重客观事实,遵从客观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整体感知
本节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采用从实验人手的讨论法导出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在进行书写配平的教学中,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既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加深对化学方程式含义的理解和读写。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前面我们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又能反映质量守恒这一特点呢?
[演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并检验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
学生观察并组织讨论。
(1)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2)用文字表达式表示此化学反应。
引导学生在文字表达式的基础上,用化学式表示该化学反应并把箭头改成等号,称之为化学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
概念: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点燃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02======CO2
那么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是不是只要把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用化学式来表示就可以了呢?请看以下反应:如“氯酸钾受热分解”反应:
催化剂
KClO3==========KCl+02
加热
能不能称作化学方程式?怎样才能使它成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方程式呢?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第72页有关内容,组织学生讨论。
(1)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
(2)具体书写步骤是怎样的?(以氯酸钾受热分解为例。)
(学生阅读,讨论得出结论。)
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①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②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步骤:①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②配平化学方程式;
③注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并标明“↑”、“↓”。
(说明“△”、“↑”、“↓”等符号表示的意义。)
[教师活动]以“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用“最小公倍数配平法”,讲清书写原则及配平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练习配平、讨论分析出现的错误及注意事项。
①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②用最小公倍数配平法的步骤。·
③为什么说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
[目的意图]加深理解,熟练掌握配平方法。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第三自然段并讨论。
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含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指定学生回答。
[教师活动]结合氯酸钾分解反应讲述化学方程式表示的质和量的意义及读法(说明“+”和“二”表示的意义)。
△
KClO3==========2KCl+302↑
2(39+35.5+3×16)2(39+35.5)3×16×2
=245=149=96
从质的含义读作:“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从量的含义读作:“每245份质量的氯酸钾在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条件下加热生成149份质量的氯化钾和96份质量的氧气”。
(四)总结、扩展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
中间连等号,条件要注清;
生成气、沉淀,箭头要标明。
最小公倍数配平法:
步骤1.找出在反应式两边各出现过一次,并且两边原子个数相差较多或最小公倍数较大的元素作为配平的突破口。
2.求它的最小公倍数。3.推出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五)智能反馈
点燃
1.化学方程式C+02=======CO2表示的意义是①②。
此化学方程式可以读作:[质][量]。
2.配平化学方程式指的是在式子的左右两边的前面,配上适当的,
使得式子左右两边的各元素相等。配平的理论依据是。配平的理论依据是。
3.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Al+02→A1203
(2)Fe+O2→Fe204
点燃
(3)CO+02───→C02
点燃
(4)H2+02───→H20
△
(5)HgO──→Hg+02
△
(6)KMn04──→K2Mn04+Mn02+02
△
(7)Cu2(OH)2C03──→CuO+C02+H20
点燃
(8)CH4+02───→C02+H20
点燃
(9)C2H2+02───→C02+H20
点燃
(10)Fe203+CO───→Fe+C02
点燃
(11)CuS04+NaOH───→Na2S04+Cu(OH)2
点燃
(12)FeS2+02───→Fe02+S02
【篇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3、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4、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培养学生按照化学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含义的分析及其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风。同时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难点
训练生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3、疑点
为什么说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化学方程式是化学计算的依据?
4、解决办法
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由易到难的习题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具准备
幻灯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提问
(1)什么是化学方程式?
点燃
(2)说出此化学方程式:4P+5O2==========2P205表示的意义。
[目的]使学生熟悉明确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含义。
2、教师分析课本第74页[例题1],并提问。
根据[例题1)你能说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可分为哪几步?
[目的]结合实例、给予点拨、启迪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按化学特点去思维的良好习惯。
3、教师提问,学生自学课本第74页[例题2)。
根据例题进一步总结归纳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一般步骤和方法。
然后相邻座位学生互相讨论,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
[目的]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一定的格式来解题,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和分析能力。
4、教师给出两道练习题,学生练习并组织讨论指出错误。
(1)归纳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类型。
(2)根据练习你认为什么是化学计算的基础?什么是化学计算的工具?什么是化学计算的依据?
[目的]加深理解,培养归纳和概括能力。
5、教师给出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进行练习,并分组讨论。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是什么?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关键是什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涵义,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
通过练习、讨论,初步学会配平化学方程式的一种方法——最小公倍数法;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究及合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来描述化学反应的式子。其含义有二,其一可以表明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其二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依据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设想、随意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
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一定的顺序,才能保证正确。其顺序一般为:“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或↓”→“配平”→“=”。
2.配平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难点,配平是通过在化学式前加系数来使化学方程式等号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以确保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配平的方法有多种,如奇偶法、观察法、最小公倍数法。
3.书写化学方程式
为了能顺利地写出反应物或生成物,应力求结合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化学反应现象来记忆。例如,镁在空气中燃烧。实验现象为,银白色的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生成白色粉末。白色粉末为氧化镁(),反应条件为点燃。因此,此反应的反应式为
有些化学方程式可以借助于反应规律来书写、记忆。例如,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因为有规律可循,所以根据反应规律书写比较容易。例如酸与碱发生复分解反应,两两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盐和水。以硫酸跟氢氧化钠反应为例。反应方程式为:
教法建议
学生在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知道了一些化学反应和它们的文字表达式后,结合上一节学到的质量守恒定律,已经具备了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基础。
本节教学可结合实际对课本内容和顺序做一些调整和改进。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去分析、解决问题,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宽松又紧张有序的学习气氛。
教学时要围绕重点,突破难点,突出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为主”作用。具体设计如下:
1、复习。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培养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的意识。其中质量守恒定律及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是最为重要的:化学方程式体现出质量守恒,而其微观解释又是配平的依据。
2、概念和涵义,以最简单的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为例,学生写:碳+氧气―→二氧化碳,老师写出C+O2—CO2,引导学生通过与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比较而得出概念。为加深理解,又以S+O2—SO2的反应强化,引导学生从特殊→一般,概括出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3、书写原则和配平(书写原则:1.依据客观事实;2.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学生常抛开原则写出错误的化学方程式,为强化二者关系,可采用练习、自学→发现问题―→探讨分析提出解决方法―→上升到理论―→实践练习的模式。
4、书写步骤。在学生探索、练习的基础上,以学生熟悉的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为练习,巩固配平方法,使学生体会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通过练习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并由学生总结步骤。教师板书时再次强化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
5、小结在学生思考后进行,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知识系统化。
6、检查学习效果,进行检测练习。由学生相互评判、分析,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布置作业后,教师再“画龙点睛”式的强调重点,并引出本课知识与下节课知识的关系,为学新知识做好铺垫,使学生再次体会新旧知识的密切联系,巩固学习的积极性。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相对质量关系,能正确计算出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组合已有化学知识和数学知识,独立解决化学定量计算中的问题,同时对各种方案会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从而找出最佳解答方案,开拓思路,锻炼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化学变化中的定量研究对于科学实验和生活实践的重大作用。同时,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相互帮助,体会成功,建立自信。
学情分析
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掌握较差.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建立对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的认识方法,促进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对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的认识方法,促进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
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探索导航:
复习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1、质的方面:表示该反应的反应物(或原料)和生成物(或产品)
2、量的方面:表示该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提问:那么能否利用方程式中量的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呢?
例:碳完全燃烧反应中碳和二氧化碳两物质的质量比为xx;那么12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xx克二氧化碳;6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xx克二氧化碳;3克碳、1.2克碳呢?
(问:能告诉我你们是怎样算的吗?)
引入:依据物质的质量比来计算,这就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计算依据: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即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来进行计算;
2、计算步骤:例:3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
①解,设未知量解设3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X克二氧化碳
②写出反应化学方程式C+O2CO2
③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1244
和已知量、未知量3gx
④列比例式,求解=x==11g
⑤简明作答
答:3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11克二氧化碳。
指导学生学习课本例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算生成物的质量)和例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算反应物的质量),由此可知,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算原料和产品的质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就可以利用方程式来求算原料和产品的质量,合理、科学地利用资源。
完成下列练习
练:用氢气还原16克氧化铜可得到铜多少克?同时生成多少克水?能算出参加反应的氢气吗?(H2+CuOCu+H2O;Cu—64、O—16、H—1)
提问:同学们能从以上练习得出什么结论吗?
3、小结:
结论(1):已知化学方程式中一种物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以求算方程式中其它任何物质的质量。
练:电解36克水可得到多少克氢气?
结论2、计算要领:写准物质化学式,化学方程要配平;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正比,解设比答要完整。
练:
1、24.5克氯酸钾完全分解后可能得到多少克氧气?
2、多少克的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可生成3.2克氢气?
3、实验室电解50克水,当生成4克氢气时有多少克氧气产生?
(选做)
4、红磷在钟罩内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中,红磷必须过量(为什么?)。假设钟罩的容积为5.6升,氧气密度为1.43克/升。(空气中氧气约占1/5体积)问最少需燃烧多少克红磷才能把氧气完全消耗掉使实验获得成功?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关键词语。
2.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用化学变化实质及原子、分子的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4.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
5.初步学会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6.了解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意义,掌握计算方法及解题格式。
【教学重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3.有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难点】
1.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现象。
2.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3.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格式。
【教学课时】
六课时
【教学用具】
托盘天平、砝码、锥形瓶、小试管、橡皮塞。
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
2.初步学会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
[讲述]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用文字表示化学反应,例如:,这种式子只能表示哪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并不能表示反应过程的质量关系,而且不简明,不利于国际交流。因此化学家们采用国际通用的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上述反应可表示为:。这种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其中,参加反应的物质叫做反应物,化学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叫做生成物。观察我所写的反应式,能不能体现化学反应遵循的质量守恒定律?(不能)为什么?(反应前后各种原子个数不相等)为了使化学方程式能完整地表示一个化学反应,只写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是不够的,还应该在每种物质的化学式前写上一定的化学计量数使它既能表示物质在什么条件下反应生成什么新物质,又能体现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