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景教案(精选5篇)
无锡景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江苏民歌的主要特点。理解装饰音、波音在歌曲中的作用。能力目标:能够准确的富有情感演唱《无锡景》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情趣,加深对中国民歌中的小调的喜爱。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唱《无锡景》
教学难点:掌握《无锡景》中装饰音、波音的基本特点,感受歌曲的特点,能准确把握其情感。
教学用具:多媒体、钢琴。
教学准备:利用网络资源制作电脑课件。练习本歌曲的伴奏
教学过程
一、走入无锡(4分钟)
1.播放有关江苏的风光片片段。展示江苏的主要乐器图片。
2.对江苏无锡进行简单的介绍。
3.观看影片及听教师的介绍,初步感受一下无锡的风土人情。
(对无锡有初步的了解。视觉的冲击,引起学生的兴趣,以便引入今天上课的主题。)
二、曲目分析(10分钟)
1、播放《无锡景》的视频。
2.由教师提问:大家还记得之前学过的音乐要素包括哪些方面?师提示:力度、速度、节奏、旋律、主要伴奏乐器、民族风格。
3、师: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无锡景》的音乐要素。每组派一名代表公布答案。
4.欣赏一遍。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情绪。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将答案写在纸上。
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欣赏音乐。为后面学唱这首歌做好铺垫。利于准确把握其演唱特点。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
三、学唱歌曲(20分钟)
1.由教师示范弹唱本曲一遍,说出本歌中的重难点—波音、装饰音。带领学生着重练习。
2.教师弹伴奏,学生跟学第一段。第一段唱熟后,分组自学第二段。
3、教师弹伴奏继续学习二三段。
4.点学生起来唱。
5.学生认真听,富有感情的、用柔和的声音学唱。
6.个别同学试着独唱。
由教师引导学生演唱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演唱时所发生的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
四、拓展训练
播放江苏民歌《茉莉花》视频,学生跟随演唱。
以学生听唱,结束本课的学习。
《茉莉花》与《无锡景》的风格相似,使学生加深江苏民歌小调的印象。
五、教学板书设计
题目:《无锡景》
特点:江苏民歌小调,曲折婉转的情绪。旋律优美,节奏规整;速度:中速;表达了对无锡的赞美。
重点:波音、装饰音。
六、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采用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有什么好的经验?有什么值得注意的问题,你有哪些应对建议?
教学理念:
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定位: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从课堂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并能准确的表达出对于音乐的感觉。所以,本人坚持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进行音乐教学。
以简单的唱歌变为简单的歌唱。本人认为唱歌和歌唱是有明显区别的。唱歌,随便哼哼两句,不带任何情感的也叫唱歌。而歌唱是需要富有感情的去演绎作品。感情的准确把握需要我们对作品有一个理论上的认识。最基础的就是作品的背
景、旋律、节奏、力度等等方面的了解。只有对作品进行剖析,才为歌唱做好了铺垫。本节课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对《无锡景》的音乐要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在学唱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轻重缓急,引导学生由唱歌逐步演变为歌唱。教学方式:
小组合作,教师引导。
注意的问题:
《无锡景》需要以轻柔的声音去演唱,但是由于学生习惯于大声的唱,再者部分男生处于变声期,所以要求达柔和的效果,一节课上很难完全做到。应对建议:
以后应该多注重学生唱歌时的发声方法和呼吸方式。多唱呜母音,学会轻声唱歌,而不是一味的大喊。
无锡景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南小调《无锡景》,感受民族音乐特点,产生对江南民间音乐文化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
学会方言演唱《无锡景》,乐意参与歌唱、互动等音乐活动,进一步品味歌曲的江南特点。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用委婉细腻、自然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无锡景》,并能把握歌曲节奏及装饰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唱歌曲《无锡景》能够用自然、柔和的声音正确的演唱歌曲。
【难点】
歌曲节奏及装饰音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用无锡方言向学生问好。请学生猜猜老师说的是什么地方的方言?
由此导入新课。
(二)初步感知
(1)完整聆听《无锡景》
思考:歌曲中描述了哪些无锡风景?
(2)再次聆听《无锡景》,感受其情绪与速度特点。
教师**学生聆听《无锡景》,并请学生思考:歌曲的情绪与速度是怎样的?
(三)探究学习
(1)聆听教师范唱《无锡景》第一段
思考:
①歌曲共有几个乐句?
②歌曲中没有出现哪几个音?
(2)轻声柔和的跟琴唱一字多音练声曲hiya(一口气)
(3)跟范唱不出声读第一段歌词,带上表情
(4)跟钢琴轻声学唱第一段歌词
①歌唱状态
②咬字
③节奏
(5)教师分别范唱带衬词和不带衬词的第一、二乐句,体会衬词在歌曲中的作用。
(6)跟伴奏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的第一段歌词,遇到难点部分教师讲解波音和装饰音的定义。
(7)师生接龙学唱第二段歌词
(8)学生分组视唱第三段歌词,一组唱另外一组判断视唱是否准确
①歌唱状态
②咬字
③节奏
(四)拓展延伸
(1)欣赏方言版《无锡景》视频,说说方言版给你怎样不同的感受?
(2)跟钢琴模仿用方言学唱歌曲的第一段
①歌唱状态
②音色
③表情
(3)聆听小调歌曲《桃花红杏花白》
思考:这首歌曲是否也来自南方?为什么?
(4)民歌特色的形成与那些因素有关?
(五)小结作业
小调是民歌中的一种重要体裁,也是**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希望大家能走进民歌,有兴趣欣赏各地区、各民族留存的更多的经典作品,你会发现***许多非常动听,有机会我们再来一起分享。
四、板书设计
《无锡景》教案3
一、教材分析:
教材为人民音乐出版社初级中学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特点是坚持以学生为本,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点,并坚持艺术的原则。
内容:共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大致分为唱歌和欣赏两个部分。并且每个单元的后面都设置了题目,帮助学生欣赏音乐,学习音乐。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一切新鲜事物有很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在乐课上的互动中表现的很积极,但是音乐最主要的实践内容之一就是歌唱,由于学生的认知水*有限,很多时候只是机械的唱歌,对于演唱过程重的力度,速度,节奏都不能很准确的把握。
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无锡景》这首歌曲中有很多波音和装饰音,所以想要很准确的唱出特点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解决方式:
反复听音频;单独的装饰音、波音节奏训练;教师钢琴伴奏示范。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江苏民歌的主要特点。理解装饰音、波音在歌曲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能够准确的富有情感演唱《无锡景》。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情趣,加深对**民歌中的小调的喜爱。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唱《无锡景》。
教学难点:掌握《无锡景》中装饰音、波音的基本特点,感受歌曲的特点,能准确把握其情感。
五、教学用具:
多**、钢琴。
七、教学过程:
一、走入无锡。
1、播放有关江苏的风光片片段。展示江苏的主要乐器图片。
2、对江苏无锡进行简单的介绍。观看影片及听教师的介绍,初步感受一下无锡的风土人情。
二、曲目分析。
1、播放《无锡景》的视频。
2、由教师**:大家还记得之前学过的音乐要素包括哪些方面?师提示:力度、速度、节奏、旋律、主要伴奏乐器、民族风格。
3、师: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无锡景》的音乐要素。每组派一名**公布答案。
三、学唱歌曲
1、由教师示范弹唱本曲一遍,说出本歌中的重难点—波音、装饰音。带领学生着重练习。
2、教师弹伴奏,学生跟学第一段。第一段唱熟后,分组自学第二段。
3、教师弹伴奏继续学**三段。
4、点学生起来唱。
由教师引导学生演唱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演唱时所发生的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
四、拓展训练
播放江苏民歌《***》视频,学生跟随演唱。以学生听唱,结束本课的学习。
《***》与《无锡景》的风格相似,使学生加深江苏民歌小调的印象。
五、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采用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有什么好的经验?有什么值得注意的问题,你有哪些应对建议?
教学理念:
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定位: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从课堂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并能准确的表达出对于音乐的感觉。所以,本人坚持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进行音乐教学。
以简单的唱歌变为简单的歌唱。本人认为唱歌和歌唱是有明显区别的。唱歌,随便哼哼两句,不带任何情感的也叫唱歌。而歌唱是需要富有感情的去演绎作品。感情的准确把握需要我们对作品有一个理论上的认识。最基础的就是作品的背景、旋律、节奏、力度等等方面的了解。只有对作品进行剖析,才为歌唱做好了铺垫。本节课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对《无锡景》的音乐要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在学唱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轻重缓急,引导学生由唱歌逐步演变为歌唱。
无锡景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受歌曲《无锡景》的风格特征,了解歌曲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能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并尝试用方言演唱片段,体验江南民歌婉约的韵味。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从中享受民歌演唱的乐趣和江南小调细腻委婉的美感。
教材分析:
《无锡景》是一首江南民歌,清末就已经流行于江南一带。其旋律曲折婉转、清丽流畅、优美动听,歌曲具有分节歌的特点。歌词描述了无锡的历史名胜和风土人情,呈现出一幅幅浓郁的江南水乡画卷。歌曲为五声宫调试,起、承、转、合的结构,四乐句落音分别为“1531”,旋律趋于下行。乐句、乐节的句逗处,常用“呀”、“末”等语气衬字,再加上吴侬软语的’方言因素,词曲结合紧密,听起来亲切柔和、耐人寻味。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能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
2、难点:准确把握歌曲中所体现的江南音乐的风格特色,用吴方言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民歌是劳动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是劳动人民用汗水和智慧描绘的一幅幅真实生动的历史画卷,是一定社会历史,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的一面镜子。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三首民歌,请你们将听到的歌曲,和情绪、地域相连接,注意听仔细了。
先分别播放《牧歌》、《青春舞曲》、请学生辩一辩两首曲子的情绪特点,第三首《无锡景》由教师范唱。
过渡语: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你们是不是对这样的旋律感到特别的亲切呢?又是怎样的旋律,使歌曲这么优美、抒情,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江苏民歌《无锡景》,去一探究竟。(出示课题)
首先,让我们静静的聆听,感受旋律是以怎样的形态呈现的?
二、新课:
1、初听音乐
提问:是以怎样的形态呈现的?(生回答:波浪线)
问:那这条波浪线的起伏怎样的呢?一起用“Lu”哼唱旋律。
(提示Lu的口型,歌唱的姿势)
2、师加入装饰音演唱,让学生发现与刚才的演唱有什么不同
生:发现波音和倚音
3、装饰音的点缀使我们的音乐显得更细腻,所以接下来的一句请同学们找找哪里更细腻、更柔情呢?
4、第一、二句连起来,再次感受旋律带给我们的委婉、细腻之美。
5、师跟着接唱第三、四句,生学唱,注意节奏
6、完整演唱歌曲的旋律
7、过渡语:起、承、转、合的四个乐句,构成了《无锡景》的完整曲调,其中波浪线的委婉,波音、倚音的细腻,节奏的俏皮以及情绪的绵长,共同融合成了这首乐曲中委婉细腻的江南特色。
请同学们再次完整演唱歌曲的旋律,感受这些委婉细腻的特点,并思考旋律总共有哪些音组成呢?
8、5个,12356,正好是我国的民族五声音阶,分别对应宫、商、角、徵、羽。歌曲的结束音是“1”,所以这是首宫调式的歌曲。
三、唱词:
过渡语:《无锡景》的旋律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江南韵味,一首好的、成功的歌曲,离不开词曲的完美结合,那么歌词又是怎样体现江南韵味的呢?请大家轻轻把书翻到42页,让我们侧耳倾听。
1、提问:歌词是怎样体现江南韵味的呢?
个别学生回答:出现了方言“唱拨拉”、“细细道道”、“靠拉笃”??
出现了无锡方言,更突出了地方特色。
还有句末的呀、末、那、这是衬词,显得更加亲切,富有生活化
2、一起把第一段歌词读一读,感受方言特点。(师生合作)
3、学唱第一段歌词,大家肯定注意到歌词中的“情、各、景、听”上面对应几个音?4个音,像这种一字用多个音来演唱的,我们把它称为“一字多音”
4、学唱第二、三段歌词唱唱。
5、同学们这么善解人意,把短短四句的一首《无锡景》理解的这么深刻。同时,我也相信你们一定也感受到了江南小调的委婉细腻,说说它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情感?(赞美了无锡的景色,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那我们就带着这种热爱之情,再次完整演唱全曲。
歌曲的结尾是不是让我们觉得意犹未尽啊,老师也觉得意犹未尽,让我们再次完整演唱歌曲,畅游在无锡的青山绿水之间。
6、你们表现的这么棒,无锡的歌手也想一展歌喉,表达内心的赞美,我们来听听她的演唱。欣赏方言版《无锡景》
四、创编
一曲《无锡景》唱出了无锡人对家乡的热爱,那同学们想不想用歌声唱出我们自己的家乡——常熟的美景呢?
1、欣赏教师自己创编的《常熟景》
2、以“尚湖”为景一起来创编歌词。
3、跟伴奏演唱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唱了《无锡景》这首江苏民歌,老师还想再次考考你们
六、结束语
江南音乐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山清水秀的地形地貌孕育了秀丽柔美的江南音乐,让我们畅游在江南音乐中感受它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
无锡景教案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对于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和宗教自由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反映了清朝政府对基督教的打压和排斥,也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对于新思想、新文化的抵触和排斥。
无锡景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江南民歌《无锡景》,欣赏并了解与之有关的音乐,增强对江南民间音乐文化的认识和喜爱。2、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聆听中体验江南音乐的风格。并通过歌唱、交流、互动等音乐活动,进一步品味江南文化。
3、知识和技能:
初步了解小调及民族五声调式,能用歌声表现歌曲的基本风格。和情感。教学重、难点:
用歌声唱出《无锡景》亲切温柔、细腻秀美的风格。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
1、复习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旋律。2、了解五声调式。3、模唱五声音阶。二、学唱新歌《无锡景》:1、听听《无锡景》。
A关注歌词内容,介绍了江苏名城无锡的哪些特色?用了哪些语气衬词?B关注旋律特点,歌曲的结构,乐句旋律的走向怎样?
师生讨论:旋律—“音串”曲折下行的模进。“小桥流水”形象的音乐化身。结构—四个乐句,起承转合。一曲多段词,分节歌形式。歌词—多语气衬词“呀”“末”。柔和的语调让听者倍感亲切。、唱唱《无锡景》:
A视唱歌谱。(击拍学唱)(难点解决:曲谱当中的装饰音记号倚音、波音,以及切分节奏的唱法。)B普通话学唱。(难点解决:十六分音符一字多音的唱法。)
要求:歌唱状态;用轻柔的声音学唱,要有气息的支持;女生用轻假声,男生低八度,鼓励男生用假声唱。3、品味《无锡景》:
A欣赏吴方言演唱:
问:欣赏了方言演唱后,听觉上有什么不同感受?讨论:苏州方言的特点,并举例:“我”“让”
B学习小调知识:
定义,产生,江南小调的音乐特点。江南民歌曲折婉转,清丽流畅。而软、糯、甜、媚的吴方言的演唱更让
1
他具有温柔、含蓄、缠绵的音乐特质。人们把这种小腔调,小结构的歌曲称为“小曲”、“小调”,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是民歌一种典型的体裁。地域性强,常用方言演唱。
C模仿吴方言演唱(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至少会唱一段方言歌词。D分组反馈,即时评价。E教师弹奏琵琶为学生伴奏。三、小调弹唱与苏州弹词:
1、影片《金陵十三钗》中的弹唱小调相对来说流传面较广,遍及城市和乡镇,其内容广泛涉及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因为有职业艺人与半职业艺人的传唱和加工,从而和曲艺、戏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2、小调与弹词。高博文弹词唱小调《无锡景》俗称《侉侉调》,“侉侉调”促成了约在明初建文年间,中原一带“弦索”(琵琶、三弦等伴奏的弹唱形式)的形成。因此,小调也经常江南的曲艺艺术——苏州弹词融合在一起。四、结语:
在江苏小调《杨柳青》歌声中下课江南的民歌和音乐体现了锦绣江南的风貌,表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让我们今后多去接近和了解民间歌曲,民间音乐,领略其中无穷的魅力!
无锡景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南小调《无锡景》,感受民族音乐特点,产生对江南民间音乐文化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
学会方言演唱《无锡景》,乐意参与歌唱、互动等音乐活动,进一步品味歌曲的江南特点。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用委婉细腻、自然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无锡景》,并能把握歌曲节奏及装饰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唱歌曲《无锡景》能够用自然、柔和的声音正确的演唱歌曲。
【难点】
歌曲节奏及装饰音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用无锡方言向学生问好。请学生猜猜老师说的是什么地方的方言?
由此导入新课。
(二)初步感知
(1)完整聆听《无锡景》
思考:歌曲中描述了哪些无锡风景?
(2)再次聆听《无锡景》,感受其情绪与速度特点。
教师*学生聆听《无锡景》,并请学生思考:歌曲的情绪与速度是怎样的?
(三)探究学*
(1)聆听教师范唱《无锡景》第一段
思考:
①歌曲共有几个乐句?
②歌曲中没有出现哪几个音?
(2)轻声柔和的跟琴唱一字多音练声曲hiya(一口气)
(3)跟范唱不出声读第一段歌词,带上表情
(4)跟钢琴轻声学唱第一段歌词
①歌唱状态
②咬字
③节奏
(5)教师分别范唱带衬词和不带衬词的第一、二乐句,体会衬词在歌曲中的作用。
(6)跟伴奏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的第一段歌词,遇到难点部分教师讲解波音和装饰音的定义。
(7)师生接龙学唱第二段歌词
(8)学生分组视唱第三段歌词,一组唱另外一组判断视唱是否准确
①歌唱状态
②咬字
③节奏
(四)拓展延伸
(1)欣赏方言版《无锡景》视频,说说方言版给你怎样不同的感受?
(2)跟钢琴模仿用方言学唱歌曲的第一段
①歌唱状态
②音色
③表情
(3)聆听小调歌曲《桃花红杏花白》
思考:这首歌曲是否也来自南方?为什么?
(4)民歌特色的形成与那些因素有关?
(五)小结作业
小调是民歌中的一种重要体裁,也是*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希望大家能走进民歌,有兴趣欣赏各地区、各民族留存的更多的经典作品,你会发现*许多非常动听,有机会我们再来一起分享。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