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5篇)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篇1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陶渊明生平及作品。
2.学习陶渊明的田园诗代表作,感受田园诗的取材及陶诗的风格。
3.读懂《归园田居》,体会朴素、形象的诗歌语言。
4.诵读品味诗歌,感受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懂得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实现拓展迁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诗人洁身自好,不与俗世同流合污的思想品格;
2.感受诗人固守回归自然的本性,回归精神家园的淡泊心境。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
解读诗人辞官归隐的深层次原因,以及他笔下优美的田园风光。
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官场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4教学过程4.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归园田居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
(——学生答:陶渊明。)我们以前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呢?
(《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其三)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其中的名句。(学生背诵)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仿佛去郊野乡村旅行了一番,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有荡涤心灵的享受。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另一首《归园田居》,请同学们打开
课本。
(二)整体感知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先把课文读一遍。
1.学生齐读第一遍(要求:把字音读准)
强调读音:羁jī吠fèi荫yìn暧暧ài拙zhuō荫yìn
在诗歌朗读中,读准字音是第一个要求,读出节奏是第二个要求。刚才大家在朗读的时候,节奏感还没读出来,我们再读一边课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把节奏感读出来。
2.学生再读(提示:读出节奏)
在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之外,诗歌朗诵还有没有更高的要求呢?读出诗人的情感。
3.揣摩诗人的情感,我们一起把课文再读一遍。(尽量带上诗人的情感)
(三)粗识田园白描
俗话说:眉目传情。标题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文章的标题往往能传达许多重要信息。本诗的标题给我们传达了什么信息呢?
明确:归田园居,即“回到田园居住”。
这个标题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诗人居住的田园是怎样的呢?诗中有没有具体的描写?
1.学生齐读描写田园的诗句(“方宅十余亩……虚室有余闲”)
2.讨论:这样的田园生活你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可以喜欢,也可以不喜欢)。
追问: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明确:久居都市的人,可能出于尝鲜,偶尔在此小憩,但大多不会长住于此。久居乡村的人,或因缺乏审美情趣,或因陷于审美疲劳,也可能厌倦这种生活。陶渊明显然是很喜欢这种田园生活。在陶渊明看来,与“官场生活”相比,茅檐草舍远胜过官府高堂,朴素村落远胜过繁华闹市,鸡鸣狗吠远胜过车喧马嚣,清净悠闲远胜过摧眉折腰。“田园”被注入“情感”,便化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诗意”。
(四)赏析归园之志
田园之景中融入了诗人的情感,那么,诗中有没有直接抒发诗人情感的句子?请把这些诗句找出来。
1.学生齐读“少无适俗韵……守拙归园田”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课文解读
(1)“少(年少的时候就)无(没有)适(适应)俗韵(气质、性格),性本爱丘山(田园山林)”中“俗”和“性”怎么理解?
明确:俗——流俗,指做官求禄;性——本性,指热爱自然。
(2)“误(错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既然是“少无适俗韵”,又为何“落网”?
三种理由可选:①贵族后裔,理当继承先贤。
②儒家学子,义当修齐治平。
③一家之主,情当求禄养家。
补充资料:
“一去十三年”: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闲居;五六年后又做幕僚,为时不长。41岁(405)辞去彭泽令,直至63岁去世,再未做官。在经历了“出仕”与“退隐”的反复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最终发出决绝的呼唤:“归去来兮!”
(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何谓“羁鸟”、“池鱼”?何谓“旧林”、“故渊”?
——“羁鸟”、“池鱼”:“官场”中的诗人。“旧林”、“故渊”:诗人久违的田园。
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地说明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4)“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中“守拙”应该如何理解?
明确:拙:愚拙,笨拙。守拙:指自守清贫。“守拙”并非诗人自谦之语,“愚拙”,实乃流俗之讥。面对流俗讥讽,仍然“坚守”不变,便有一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意味。“守拙”与“无适俗”相呼应,使诗人内心的情感更加强烈。
(5)何谓“返自然”?
“返自然”既指归耕田园,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又指回到原来的自然本性,过上顺应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是点题之笔,有力地揭示了诗的主旨。
从这些诗句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
2.学生再读全文。
陶诗风格特征——明白如话中有真情(诗意);平淡如水中有至味;闲适悠然中有傲骨。
(五)拓展延伸
写一写:联系现实生活,你觉得“陶渊明的思想”在今天还有没有借鉴意义?为什么?
要求:精诚,精炼,精彩。
(学生写作,教师点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比如:①06年,南京的彭宇因为好心扶起一位摔倒的老人,而引来了一场麻烦的官司,掀起了整个社会对道德的讨论;今年的“小悦悦事件”又再次引起了全社会对道德问题的关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目前社会道德的缺失呢?②官员的贪污腐败问题,为官之初往往都是清正廉洁,为什么会走上贪污的不归路呢?③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传承得怎样呢?看见处于危难中的人,我们会伸出援助之手吗?公交车上,我们有没有主动给老人和孕妇让座呢?④古人云:“百行孝为先”,目前又有多少人还在践行这句千古箴言?就我们自己来说,在孝道方面又做得怎样呢?有没有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没有对父母产生过发至内心的感恩之心呢?⑤很多人总是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人情冷漠,我们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待人以诚,才能感受到彼此的温暖;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陶渊明那种“拒绝沉迷物欲,坚守精神;拒绝摧眉折腰,坚守节操;拒绝随波逐流,坚守本性。”的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让我们与陶渊明同行,坚守一方心灵的净土!
(六)课堂总结
陶渊明的人性之光
拒绝沉迷物欲,坚守精神;
拒绝摧眉折腰,坚守节操;
拒绝随波逐流,坚守本性。
让我们与陶渊明同行,坚守一方心灵的净土!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篇2
教材章节:
语文教科书第五单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⑴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⑵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目标:通过学生对诗歌的审美领悟,绘画出诗歌的诗意图,由此促进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方法目标:以引导为主,学生体验为辅,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诗歌的鉴赏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从而加深学生的文化积累,领悟诗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时要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形象及描写手法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考勤
二、导入: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等,没有剥削,没有**。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同学们,还记得在你们初中时学过一篇散文,其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没有战乱,社会*等,和**宁的“世外桃源”,那篇诗歌是什么,作者是谁,还记得吗?(《桃花园记》,陶渊明),诗人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那么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作品——《归园田记》。那么这篇诗歌跟《桃花源记》一样?又是要反映什么呢,还是纯粹的写作者要归田当农夫的单纯愿望呢?
三、简介作者: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时期是一个**高压的时代,社会混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因此,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他还有一个称号叫“五柳先生”,缘由是他家门前有五棵柳树。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而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四、整体感知
1、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全班学生一起来朗读,解决生字词,并且参看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韵yun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
羁ji拘束
拙zhuo
①笨:手笨、勤能补拙
②谦词:称自己的文章、见解:拙见
荫yin没有日光,又凉又潮湿
嗳ai日光昏暗,模糊
颠dian高而直立的东西的顶
樊fan篱笆指受束缚而不**的境地
2、同学们,先来看一下这篇诗歌的题目,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明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3、扫清了生字词,疏通了诗歌的大意,既然“归”字是文章的核心,作者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思考作者:
⑴从何而归;
⑵为何而归;
⑶归向何处;
⑷归去如何。
4、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
①那么作者从哪里返回呢?即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阶级矛盾**的***,也不愿我为**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争斗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②为何归来?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那么走上仕途之路的陶渊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了吗?(没有)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但是,当时的东晋**腐`,社会**,门阀**飞扬跋扈,**阶级热衷的是**夺利,在这样的***面下,想实现进步的**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
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②彻底悔悟。
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B、守拙归园田。
**: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和**。
③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
’方宅十余亩,草屋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静、**的心境。
④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和**。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五、总结(列板书)
诗人从自己的本性出发,写自己热爱田园,之后写到田园美,然后表达了自己愉快、舒畅的心情,对归返田园生活做了总结和赞美,同时也对官场做了否定。
由于文人的这种特殊情节,所以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的时候定是做了很强的思想**,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不容易的。虽然他在田园中找到了一份宁静和快乐,但其内心必有一丝酸涩。
(一)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以及相应的练习册练习。
(二)板书设计
板书:《归园田居》
陶渊明
官场:黑暗田园:闲适、幽美
尘网厌恋方宅草屋
樊笼弃归榆柳桃李
村庄炊烟
狗吠鸡鸣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篇3
教学目标:
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跟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1、做大官,有名有利。2、做农民,平平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跟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跟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跟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析题:
文章跟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跟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跟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请大家将书翻到103页。
四、读
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重读“返”、“暧”跟“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3、自由朗读:
思考: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五、讨论鉴赏: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请同学们打开优化方案128页。我们班哪个同学说话最大声的,自告奋勇起来读给大家听,好吗?
2、为何而归?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学生自由发挥)
(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跟那种轻松、平跟、喜悦之情。
六、诗中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动静结合白描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七、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八、作业:
课文有四句经典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希望同学们能够背出来。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篇4
教学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朗诵诗歌,学会用诗眼来解读诗歌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诗意的想象中诵读诗歌;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和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想象与联想来描摹诗歌画面;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有人说,他是“百世田园之主”,有人说,他是“千古隐逸之宗”,大家说他是谁?(陶渊明)
初中,我们邂逅了从东晋时代款款而来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回顾他的作品,并背诵《饮酒》其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颗纯净的心走进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去领悟这其中的真意。
二、合作探究
1.解题
俗话说“眉目传情”,但凡对于诗歌来说,题目是很重要的。它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信息,“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
“归”。
全文围绕“归”字来写了哪几个问题?作者又是如何来回答这些问题的?从诗中找到依据并加以解说。解说的时候可以从诗句中的关键字着手。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思考这些问题。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提出问题,解答问题。
叫一生读课文(纠正字音)。
全文围绕“归”字来写了哪几个问题?哪位同学来归纳一下。
小结: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2.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2)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池鱼”比喻官场中的诗人,“旧林”、“故渊”比喻诗人久违的田园。运用对比和衬托,说明自己跟它们一样早有想摆脱官场束缚,返归田园的愿望了,现在终于做到,并保持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表达了一种摆脱官场束缚的强烈愿望。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归园田是为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前八句,我们看到了诗人在出入、进退选择上的一段经历,看到了诗人内心的悔恨以及对官场的厌恶,读得时候语速慢一些,一些表示作者情感的词语可以重读,比如说“爱、误落、三十年、恋、思”等,请全班男同学朗读这几句诗歌。
(3)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作者情感:自由、安逸、喜悦、豁然开朗。
让我们带着归家的欣喜齐读这四句。全班齐读。
(4)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找出诗中描写田园景色的句子并指名朗读。
A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有哪些?请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B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田园景色进行描写的,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明确:视觉(近远结合),听觉(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白描(描写景物的时候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
同学们在写景的时候也可以参照这种方法。
C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手中的笔将其描写出来或者用素描的形式勾勒出来。
学生展示。
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心灵栖息之所。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在幽深的巷子里自在地吠叫,鸡在桑树枝头得意地啼叫。整个乡间呈现一派宁静、和平的景象。
D你觉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怎么样?
清幽、安定、和谐、宁静(普通寻常)。
E为什么看起来普通常见的乡村风光,在陶渊明的眼中显得那么美好?
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彻底逃离它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从诗歌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内心的闲适、自在、喜悦。
这几句朗读时宜语调轻快,请全班女生齐读。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如果你能穿越到陶渊明所处的时代,面对相同的处境,你会选择“归隐”还是“做官”?
背景链接:陶渊明的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到陶渊明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陶渊明到29岁时才出仕,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向归田的道路。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小结:陶渊明舍弃了为“五斗米折腰”,得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舍弃了功名利禄,得到了精神上的独立和个性的自由。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的追求,当这追求如夜空中的星斗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候,会有烦恼和痛苦,你要做的不是在困苦中消沉,而是要学会舍得。
四、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按照内容、情感、技法三条线索归纳全诗,形成清晰的学习脉络。
明确:内容:归隐田园的原因;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归隐后的心境。
情感: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技法:比喻、夸张、白描。
2.背诵诗歌:一生尝试背诵;全班齐背。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篇5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作者笔下的田园风光,分析本诗中作者蕴藏的情感
2.通过本诗,初步了解陶渊明田园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初步了解陶渊明田园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对比例证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表现田园风光的音乐,将学生带入课堂情境
二、诵读诗歌
1.读对字音2.读准节奏3.读出韵味
三、初识特点
1.学生找出诗中描写田园生活场景的句子
2.总体感知这些诗句所体现出来的语言特点:平淡
3.古人评价
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
——(宋)苏轼《与苏辙书》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朱熹
四、细品平淡
(一)平淡中见美
1.先看一组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的诗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辋川别业》)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田园乐》)
小结:诗中有画
2.改写《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田园生活场景的诗句:
南山方宅十余亩,东篱草屋八九间榆青柳碧荫后檐,桃红李白罗堂前
暮垂暧暧远人村,日落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3.鉴赏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