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案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岳阳楼记教案篇1
教学目标:
《岳阳楼记》教案设计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2、了解“对偶”的特点及作用。
3、理解并运用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树立走出自我,胸怀天下、强我中华的远大理想。
学习重点:积累词语。
学习难点:理解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课文朗读与朗读指导
第一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
第二段写洞庭湖景的文字,气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前人之述备矣”语调转入平缓,“然则”引出新意境,语调应升高。“得无异乎”应读出疑问语气。
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下的写景文字,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意境悲凉,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
第四段“至若”领起,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而有力。以下的写景文字,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色彩明丽,生机盎然,应读出欢乐和畅的韵味。“此乐何极!”一句把喜悦的感情推向高潮,“登斯楼也,则有……”应读出超脱、挥洒自如的情味来。
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带来抒情和议论的意味,注意三句疑问句,语调应上扬,“噫”一句,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三、指导学生自学。
(一)读懂文句: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见“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二)思考:
(1)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2)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3)本文的中心句(文眼)在哪里?
(根据以上布置的思考题提问。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
在答得完整,目的只在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便有的放矢地教学。)
四、教师指导教学。
(一)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课本上有注释的要求学生标注,没有的在原文标注)
越明年—课本注解为“到了第二年”(即庆历五年),
谪——封建社会官吏的降职或远调,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远方,如“发闾左適(同“谪”)戍渔阳九百人”。
属——同“嘱”,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2)思考与讨论
思考1: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简述重修背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概括重修盛况: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点名作记缘由:瞩予作文以记之
思考2:哪个词点名滕子京的身份,哪些句子写出了他的政绩?
明确:谪守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课本上有注释的要求学生标注,没有的在原文标注)
①夫——本文中几个“夫”都念(观夫、若夫、嗟夫)前两个“夫”有指示作用,相当于“那”;“嗟夫”,感叹声,亦作“嗟乎”。
②然则——顺接连词。注意不要跟转折连词“然而”搞混。“然则”在这句中有承上连下的作用:(既然)洞庭湖是这样(气象万千),它北通巫峡,南到潇湘,降职外调的官吏和忧然失志的诗人大多会合在这里,那么他们看到这景色后产生的感情,能不因景色的变化而不同吗?
③骚人——课本注解: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④得无异乎——“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但本句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诘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2)思考与讨论。
思考1.这一段写的是什么景色?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
明确:本段写在岳阳楼上眺望洞庭湖的美景。
先从空间上写湖面的广阔浩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再从空间上表现景物的千变万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思考2: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
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
思考3、“前人之述备矣”怎样理解?与第一段哪里照应?
明确:与“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照应。
(补充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句)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题岳阳楼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思考4、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明确:“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三)教读第3、4段,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句子。
①“则有……者矣”是一长定语句。“者”指代“览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为例,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者”的定语。第4段末句的结构相同。这两句可分别译为“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谗言,惧怕讥讽,满眼凄凉,感伤到极点而悲痛的心情了。”“……就会产生一种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齐忘记,端着酒杯面对和风,充满了喜悦的心情了。”
②景——形声字,“日”形“京”声。“景”的本是“日光”。
③锦鳞——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④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
⑤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
⑥把——动词,持,握。“把”作介词是后起的用法(把门关上),或用在比较接近口语的诗词中(欲把西湖比西子)。
⑦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
(2)思考与讨论。
思考1:朗读第三段,这段话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明确:“霪雨”,“阴风”,“浊浪”,“薄暮”,“虎啸”和“猿啼”,“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
思考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这种写景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作者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在写作上和诗词鉴赏上应用此法)
(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在写作上和诗词鉴赏上应用此法)
思考3:第4段的特与第3段有什么相同之处,请学生分析、体会。
明确:第3、4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三段由“淫雨霏霏”天气状况下萧条凄凉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悲;四段由“春和景明”天气状况下明媚怡人的景色道出迁客骚人的“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喜;两段都是先写景,后抒情。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
思考4: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四、课堂小结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一、二部分并归纳总结所教内容
2、预习第五段
2、根据所教情景交融之法写一段500字的小文章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叙事:重修岳阳楼作文以记
↓↓
写景:暗明
抒情:悲喜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与复习
1、前四段背诵。
2、在复习所教内容和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归纳课文,理解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3、请学生尝试在黑板上画出文章结构图示。
二、研习新课
教读第5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先天下……乎”——这是一个略带测度语气的肯定句。
注意:“其”在这里是代词,不是表示推测的副词。这一句是作者代古仁人回答。“然则何时而乐耶?”用“……乎”这样测度的语气,显得委婉而得体。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层层启发,思考:
(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明确: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明确: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明确: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明确: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三、讨论
同学们发表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理想的感想并分享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四、朗读全文。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领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以及具有音乐感的语言特色。
五、课堂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人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先生的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归纳本文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和难句并掌握。
岳阳楼记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提高在比较中鉴赏诗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文意境。
3.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学情分析
我所教班级学生成绩参差不齐,优等生占百分之三十,中等生占百分之五十,后进生占百分之二十。班内人数不多,我们教师在辅导学生,检查作业时,力求照顾周全,逐一过关,努力让每一个学生的作业精益求精。在课堂教学时,想尽各种办法,努力学习各种先进而适用的教学方法,使之付诸于课堂效率上。
重点难点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文的方法。
2、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导入:
1.检查背诵《诗两首》。
2.《游岳阳楼记》作者简介:
袁中道,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万历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其绩稍逊于宏道。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
二、感知课文
1.请学生根据课文注解,理解课文内容。
提示:第一段写洞庭湖水奇的原因;第二段写作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发自己的联想和感慨。
2.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洞庭湖水势浩大的原因是什么?(即“所以奇也”的原因)
提示:袁中道的文章用知识为我们客观准确地回答了此问题,他在文中谈到如此盛大的水势,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
第一,是“九水”,九条江的水汇集了,才有湖的规模。
第二,是长江的水奔腾而来。
第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挡长江的水势,水面扩大了,才“澄鲜宇宙,摇荡乾坤八百里。”
第四,岳阳楼正好在“江湖交会之间”,因而才能“朝朝暮暮”看到“吞吐之变态”。
第五,楼前有君山,在君山上观景,“得水最多”,“千里一壑,粘天沃日为奇”。
第六,在岳阳楼上看水比较少一点,但有“君山妖蒨”弥补了缺陷。
第七,如果没有君山,“莽莽洪流”一览无余,比较单调;有了君山,就富于变化了。
结论是:岳阳楼的景观之美,就在于“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2)找出文中表作者因景变而发生感情变化的句子,对于这情感的变化,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也。
提示:作者居然因为风景变幻而哭将起来,可见不但感情容易激动,而且对感情相当放任。这种敢哭敢笑,在封建道学自矜自持、喜怒不形于色蔚为风气的时代,明清小品作家敢于表述自由的性灵,正是其可爱可贵之处。
(3)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哪些历史人物?有何用意?
明确: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宋朝滕子京、范仲淹,联系了修建岳阳楼的滕子京因在在官场上受到打击而宾客间大哭的典故,以及范仲淹在其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提示:用这样的联系来对照自己当时的人生经历,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慨。袁中道认为滕子京不应该哭,因为他已经在中央朝廷为著名的谏议,在地方也是著名的将帅,又有范仲淹这样的知己,到了岳阳这个地方,用不了多久,就该有政迹可报,如此境遇,“有何可哭?”而像自己这个样子,四十多岁了,头发都白了,还没有为保卫国家作出什么贡献;遭逢兄长病故,加上飘零异乡,又是面对“寒雁一影”这样的遭遇,“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他这不仅是为自然现象而哭,更是为个人政治遭遇而哭!他这种敢哭敢笑的个性追求,即他文学创作中一直追求的“独抒性灵”。
岳阳楼记教案篇3
教学立意:
诵千古佳作,感受范公的博大磊落的襟怀,领受优良传统文化的洗礼,壮我学子筋骨,开我学子心胸,蓄积人文底蕴。高唱需要壮词,积累语言模式,吸收传统文化精华中仍富有生命力的用语。
教学方式:
在平等、自主、合作的氛围中诵读文本,探究文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天下有名楼,岳阳楼因诗文而名闻天下。图示岳阳楼猜名以调动兴趣或高吟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唐代诗人的名作。
二、诵读。通过分层次多重多种方式的朗读,课堂内完成背诵的任务,受到崇高的“忧乐”观的熏陶,领悟借景而表现阔大胸襟的写法。
1.读顺:首先范读,或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读。提出要求,对照书本,一字一音听准。接着让学生查字典,看书上注音,自主朗读两遍,将课文读通顺,再放录音,无须对书,只专心听之任之可也。然后或前后或左右两人合作,轮流朗读,相互正音。继而,师生二重通读全文。其间,教师巡行于行间,随时解决生字或误读。
2.读懂:逐段分别独自诵读,要求流利顺畅。关键词义的解说、成语的提示、句子大意和段落概述。
第一段,叙事,滕子京的政绩、文化建设和自己作记的缘由。其中“守”作动词用,“越”有“度过、超出、经过”义,“百废俱兴”为成语等,当要提及。中间三段写景,先实后虚,境界广阔,气势雄浑。第二段,佳境概述,收放自如,放在前,收在后,引出下面“悲喜”二段。“衔、吞”二词,以动写静,状洞庭湖巨口之貌;“浩浩汤汤”泛指广阔壮大、与今说“浩浩荡荡”义近,但要注意读音区别。三、四两段分别以想像虚写览物而悲和览物而喜的两种类型,为第五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埋下伏笔。“游泳”为两个词,不可忽略;“岸芷汀兰”互文见义;“郁郁青青(jing)”,茂盛的样子;“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应看作对偶,“空”则为名词。这两段既相互对比又情景交融,多用四言的韵语和排偶形式,尽铺张之能事,虽有人讥诮为“传奇体”,并不影响多数人的认同。第五段,抒怀,揭示主旨,既是张扬自己的崇高抱负,也隐含对朋友的勉励意蕴。这一段名句多多。末段,记时,通常做法。疏通大意后,全文脉络也应当板书完成。
叙事作记缘由
佳境概述(实)
状景因己而悲记洞庭湖水
因物而喜(虚)念天下忧乐
抒怀天下己任
记录.写作时间
3.读悟:分组或选择美读能力强的诵读、陶醉其中,即进入作者的精神状态,读出语调、节奏和情感。重放录音,倾心而听,将自己想像为作者。带着这种情绪,在录音范读后,自主朗读两至三遍。
引导学生感悟、探究和陈说自我的独特体验:一从思想内容方面设问,让学生领悟到本文巨大的感人魅力在于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通脱胸怀和“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志向。二从表现手法方面设问,让学生领悟到本文名为记楼,实是借题发挥,写景不过是纵论情怀的铺垫。三从语言方面设问,让学生搜集并整理本文哪些成语和短语至今还有活力,成为我们语言精华的组成部分。
4.读写: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范本,进行句式仿拟和语言模式的积累。当堂,每人两至三个。
5.读背:先自主抢背,或老师选择记忆力强的示范,再师生二重诵背。
岳阳楼记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有感情地诵读
3、掌握重点文言词语意义及用法
教学重、难点:
同目标2、3
教学用品:
录音机
教学环节
师生共研内容
教学法指导
修正栏
导入:
合作探究
同学们,这里有一副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你们能知道:它涉及的是哪篇文章,哪一个人吗?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为官以后始终严于律己,以人民疾苦为念,并以所得俸禄在家乡置“义田”千亩,救济族中贫寒的人,死后无余财;在朝廷则敢于直言进谏,被欧阳修誉为“立朝有本末”,虽屡遭贬谪,而全不在意。俗话说,“文如其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范仲淹的代表作.《岳阳楼记》,看看他是怎样通过自己的文章来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一)诵读课文
1自主朗读
学生自由读课文,正音,整体感知课文。
2指名朗读
3分组活动
【投影】①谪(zhé)属(同“嘱”)(zhǔ)浩浩汤汤(shāng)
若夫(f0)忧谗畏讥(chán)偕(×īé)
【投影】②衔/远山,吞/长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听录音,可以轻声跟读。
5再次自由读,读通课文。
6.展示交流
指名学生朗读,学生自由点评。
【讨论】朗读每一小节应带着怎样不同的感情?‘为什么?
(二)合作交流,解谈探究,学习一、二节
1.自学寻疑。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阅读前两节。口述文章大意,疑难处作出标记。
2.互助答问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回答力求简洁有个性。
3.积累突破
指导学生积累重点字词,对照投影内容自我检测。
【投影】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并理解句意。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岁赋其二
更若役,复若赋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引导分析
讨论这两节在文中的作用。
岳阳楼记教案篇5
【教学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内容充实,情感丰富,不朗读不足以充分理解,悉心领会;文章骈散并行,骈句辞藻华美、音韵和谐,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意境优美而多变,不朗读不足以吟咏品味。教师宜指导学生朗读,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课前收集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如范仲淹生平、滕子京与范仲淹的友谊、范仲淹逸事、《岳阳楼记》写作背景、岳阳楼、与岳阳楼有关的诗文、岳阳楼名联……安排学生在课上交流,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组织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在此环节作适当点拨即可。
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品读文章,鉴赏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逐步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
2概述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及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3揣摩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4揣摩本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品味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的内涵及其在篇章结构中的作用。
2、理解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国有许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词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许多美文妙句,如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传唱不衰。《岳阳楼记》遂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美文。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范仲淹简介范仲淹(989~1052),宇希文,苏州吴县(现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还朝,任参政知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死后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岳阳楼简介岳阳楼是岳阳城的西门楼,紧靠洞庭湖,可以饱览“八百里洞庭”的湖光山色。楼址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临赋诗。自宋滕予京重修,范仲淹作记后,岳阳楼遂名扬天下,便成了历代著名的游览胜地。唐代名家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也都有题咏。现在岳阳楼是清代同治六年(1886)重修的。
3、时代背景《岳阳楼记》是作者应好友滕子京之邀,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作。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去参政知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到邓州(今河南邓县)任地方官。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遭诬被贬官至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滕子京治岳州颇有政绩,于是重修岳阳楼。(此楼原建于唐初,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市,就是旧县城西门城楼,楼高三层,下瞰kàn洞庭湖)并将此楼的历史沿革、周围环境、建筑特点等写了一封信,并附上《洞庭晚秋图》一幅,派人送给范仲淹清他作记。范仲淹了解滕子京被贬岳州后一直很有感伤情绪,所以趁作记之机,借题发挥,一面申述自己的政治抱负,一面也含有对滕于京劝慰和他共勉的意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洞庭湖湖景画面,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
多媒体显示:
⑴生字:
滕(ténɡ)谪(zhé)日星隐曜(yào)淫雨(yín)
浩浩汤汤(shānɡ)薄雾冥冥(bómínɡ)偕(xié)
樯倾楫摧(qiánɡjí)岸芷汀兰(zhǐ)心旷神怡(yí)
⑵通假字:
百废具兴(通“俱”,都、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2、学生齐读课文一遍,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⑴注意读出骈句的节奏美、散句的变化美。
⑵注意情感的整体把握,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
第一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
第二段写洞庭湖景的文字,气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前人之述备矣”语调转入平缓,“然则”引出新意境,语调应升高。“得无异乎”应读出疑问语气。
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下的写景文字,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意境悲凉,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
第四段“至若”领起,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而有力。以下的写景文字,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色彩明丽,生机盎然,应读出欢乐和畅的韵味。“此乐何极!”一句把喜悦的感情推向高潮,“登斯楼也,则有……”应读出超脱、挥洒自如的情味来。
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带来抒情和议论的意味,注意三句疑问句,语调应上扬,“噫”一句,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3、教师示范朗读部分段落,学生跟读。
4、学生大声练读,尝试表情朗读,力求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5、学生推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示范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四、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行疏通文句,翻译课文,并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就疑难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共同解疑、释疑。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疏通文句,翻译课文,理解大意,并围绕疑难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巡视各组,酌情给予指导点拨。
4、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文言知识。
资料内容如下:
⑴一词多义:
予观夫巴陵胜状(那)
夫环而攻之(发语词,不译)
未几,夫声起(丈夫)
去国怀乡(离开)
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委而去之(逃离,逃亡)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放晴,散开)
旁开小窗(开设,设置)
开我东阁门(打开)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判断词)
然则北通巫峡(那么,连词)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就)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直通)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
政通人和(和乐)
春和景明(和煦)
薄暮冥冥(迫近)
妄自菲薄(看不起,轻视)
予观夫巴陵胜状(好,美丽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取胜)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⑵古今异义:
越明年(第二年,今义,相对于“今年”)
属予作文以记之(写一篇文章,今,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
去国怀乡(离开,今义,前往;国都,今义,国家)
进亦忧,退亦忧(进,入朝为官;退,隐居乡野。今无此义)
沙鸥翔集(鸟停在树上,今义泛指聚集)
⑶解释下列加黑的词: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太守,官名,这里是动词,“做……太守”)
百废具兴(荒废了的事业,名词)
或异二者之为(动词用作名词,表现行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之前;在……之后)
⑷难句翻译示例: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
③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④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人水底,像沉潜的玉璧。
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注意互文)
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
⑦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五、披文入理,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并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艺术效果
1、教师要求学生复述各段大意并作简要概括:
选五位同学发言:
生1: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并嘱托作者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生2:第二段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作者认为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先从空间上写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然后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晨昏之间的万千气象,燃后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一句小结。接下来,作者转写登楼览物之情,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
生3: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大意是: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人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
生4: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大意是: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龟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水波一起荡漾,金光闪烁,水中的月亮宛如一块温润的璧玉。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那是多么的欣慰和欢喜啊!
生5:第五段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作者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忧虑,唯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唯恐国君有阙失。那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表达了对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
教师总结: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交代其写作背景、作记缘由。第二部分(二至四段)为全文主体,第二段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第三、四段两个排比段分写“览物之情”,一悲一喜,一明一暗,形成鲜明对比。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2、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1、选出与课文内容相同的一项……()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C、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D、居庙堂之高则犹其民,处江湖之远则犹其君。
(提示:此题意图在考查背诵。选C)
2、在以下成语中任选几个写一段写景文字: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春和景明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心旷神怡
(答案略)
3、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品读课文,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集中鉴赏课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扩展阅读,阅读孟浩然的们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比较两篇诗文立意的异同。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全篇背诵与段落背诵相结合。
多媒体显示:
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若夫淫雨霏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极而悲者矣。
3、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喜洋洋者矣。
4、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进亦忧,_________________。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_________________。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任选几位同学根据背诵要求,填写上面所列空缺内容。
二、品读课文,鉴赏课文
1、提问:同学们,《岳阳楼记》创作于庆历四年,即公元1044年。如今九百五十多年过去了,它仍然迈着稳健的步子行进在密密匝匝的文学丛林中,你认为它永葆青春的奥秘何在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
生1:我想,这恐怕是因为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胸怀天下的豪放气度和宽广的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情操;是一种道德追求,更是人生的飞跃。这刚劲健朗、积极进取的精神气度将永远受到与时俱进、激流勇进的人的青睐。
生2:我想,也许是因为文章再现了洞庭湖的壮景,为洞庭湖又染上了一层壮丽的色彩,从而吸引了后人。
生3:我反对。本文题为《岳阳楼记》,可作者对岳阳楼本身用笔不多,这是有深意的。作者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从而将文章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提高了文章的品位,这是本文构思方面独具匠心所在。范仲淹的别出心裁,不能不让人佩服。
生4:这篇文章的章法是美的,“异”字居文章之要。第二段末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喜”两种不同的心情,引起三、四段。第五段“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个“异”字一语中的,推出作者的政治理想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回百转,层层推进。
生5: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既有对事情由来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
生6:我很同意第二个同学的见解。文章的意境美是不容忽视的。试想,如果没有优美的画画,单单有枯燥的议论,又能吸引多少人呢?又能流传多久呢?
生7: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美应是最主要的原因吧。本文语言优美、精炼,值得我们借鉴。
……
2、教师归纳学生的看法,为鉴赏定向: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很有刨见。《岳阳楼记》长盛不衰的奥妙在于立意、构思、章法、意境、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今天,我们重点鉴赏文章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
⑴鉴赏文章的立意美,感受作者的宽广襟怀,理解其崇高的理想追求:
提问: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生讨论,明确:“先忧后乐”的思想源于儒家的仁爱思想,孟子曾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说法,范仲淹使其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
教师引申: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针对封建君主提出的;范仲淹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仕途进退的原则,这是他有远大抱负的表现。他们的“忧君”固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异常可贵的。
多媒体显示:
天圣七年(1029),30岁的范仲淹还在没有资格进谏的小小秘书阁校理任上,就上书谏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为章献太后朝拜上寿;第二年又直接上书请章献太后还政退位──那时章献太后正垂帘听政,权倾朝野,满朝文武,“无敢言者”。范仲淹因此被贬离京,三年后才回来。又如,景祜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百官图》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任用谗佞,反被诬为“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又遭贬斥,连为他鸣不平的欧阳修等人也被贬放。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为民请命,忧民主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提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借鉴和教育的意义吗?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允许求大同,存小异,鼓励创新,但不提倡标新立异。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抓住“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时代意义即可。
⑵鉴赏文章的意境美,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
教师要求同学展开想象,再现文中优美生动的景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感受文章的画意、诗情。
选三位同学交流,每人负责一幅画,注意体现洞庭湖的浩瀚无垠、万千气象,抓住总体特征,从雨湖、晴湖、月湖多个角度,从形、声、光、色、味多个方面描绘。
⑶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美在骈散兼用。骈句,流利畅达、简洁凝练、如珠走盘。有音律和谐的对仗,如“日星隐曜,山岳潜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也有整齐的韵脚,如“上下无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等,增强了文章的音乐美,读来润畅,听来清晰。
美在炼字。如“衔远山,吞长江”,“衔”形象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不仅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两个动词形象再现了洞庭湖的浩瀚气势,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如换成“连”“接”,只是客观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
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一句,不仅比喻形象,一“跃”一“沉”两种意境齐出,相互映衬,用词之妙,令人拍案叫绝。
学生自己选例揣摩语言。
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谈谈加黑字的表达效果。
三、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先生的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
学生齐背课文。
四、延伸拓展
多媒体显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问:这首诗写景有什么特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读诗,小组内讨论探究。
明确:这首诗是孟浩然西游长安,希望得到朋友张九龄的引荐.入朝做官所写的。
孟浩然以写山水田园诗见长,与王维一样。是唐代较为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这首诗的前四句,很显然就是侧重于写景。涛文开篇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夏末秋初季节里,正是秋雨连绵的季节,湖水涨满,几乎与湖岸齐平。可见水势之浩大,波涛之汹涌。近处的水远处的天相连成一体,使你根本分不清哪里是水,何处是天,它们已经浑然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两句诗非常形象地表现了洞庭湖水的浩大,给人一种空旷辽远的感觉。第三、四两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蒸霞蔚,水雾蒸腾,波涛汹涌,笼罩着云梦泽,摇撼着岳阳古城。这两句写得气势磅礴、雄奇伟岸。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仿佛如见其状,如闻其声,似乎洞庭湖之壮阔景象就在眼前。以上四句景物描写,可谓鲜明突出,历来为人们所赞赏。但是,这些并不是诗人写作此诗的主旨所在。景物的描写无非是个衬托,是个陪衬;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内心的所感所想才是主要的,才是诗人写此诗的主旨所在。“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何意呢?我想渡过洞庭湖去,却没有船桨;如果还是继续隐居,又觉得愧对朝廷的圣明。这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求荐求官的急切愿望和意愿不遂的苦闷。可以说心理描写淋漓尽致,读后不能不让人为之心动。“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坐在洞庭湖边看别人钓到了鱼,我只能空有一腔羡慕之情。这两句比喻自己满怀入仕的心愿,但是却又无法实现。
五、布置作业
1、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哪两句话?
2、整理课上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时代意义讨论的发言,放入《成长的足迹》中。
以上内容就是本期的岳阳楼记教案优秀教学设计,公开课《岳阳楼记》优秀教案推荐了,全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