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杨氏之子》优秀教案(精选5篇)
小学语文《杨氏之子》优秀教案篇1
梁国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基本要求:
(1)学会用注释了解全文大意的方法。
(2)理解主人公巧妙回答的语言艺术。
(3)合理的板书设。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古代,有许多充满智慧、能言善辩的少年儿童,如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七步作诗的曹植等等。这节课,我们要再认识一位机智的儿童——杨氏之子。
环节二:初读课文
1.解释课题意思。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
3.教师范读课文,强调要注意听准字音和停顿。
4.参考注释,自学课文,初步理解文意。检查自学情况,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5.请同学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
环节三:深入研读
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言精妙?精妙在哪里?你从他们的对答中体会到了什么?
2.大家说说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3.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4.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请个别同学表演。
5.同桌分角色读课文,边读边想: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把对话补充完整。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谈谈学习本课的感受
作业:课下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的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感受语言的精妙。
板书:
杨氏之子
杨氏子杨梅
机制巧辩
孔君平孔雀
小学语文《杨氏之子》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文言文,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通过注释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
3.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回答的巧妙之处。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机智。
学习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机智问答的故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交流,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因为它包含了民族的思想和感情。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语言文化瑰宝。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出示课件。)
2.明白题目的意思吗?(“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二、初读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导读出文言文的节奏。(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三、研读
1.借助注释读懂文意。
2.交流反馈。
①理解“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了解通假字,研读“甚”字,比较“惠”与“慧”。
预设:
师:你读懂了杨氏子的年龄只有九岁,比大家还要小,对不?(板书:聪惠)。“聪”的意思是——聪明,“惠”的意思是——智慧。
生:“惠”是通假字,通“慧”。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看注释)(课件)师讲述通假字的原因。
师:你说的“非常”是文中哪个字的意思?(甚)。我们班这位女同学非常可爱,可以说是——甚可爱;她朗读的声音非常动听——。这位男同学长得非常非常非常帅——甚帅。
指名读。
师评:一个“甚”字将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你不仅读出了杨氏子的聪明,还读出了内心对他的的喜爱。(板书:杨氏子)
②理解“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了解孔君平,抓住“诣”,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预设:
师:故事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物是谁?(板书:孔君平)知道孔君平是谁吗?
师:(插入孔君平的资料齐读,丰富课堂内容)是当时的庭尉,相当于现在的法庭庭长。孔君平来干什么呀?
生: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家,就把儿子叫出来。
师:哪个字的意思是“就”?“乃”(就,于是)。那“诣”字的意思是?(拜见)其:他。
师:你来读读,你读明白了什么?(可追问:两家关系怎么样)从哪儿看出来?为什么?
师评:你不仅读懂了字面的意思,还读出了句子的内涵。
小结:让一个九岁的孩子出来接待客人,足见这个孩子也真了不起啊。齐读。
③理解“为设果,果有杨梅。”
感受杨氏子的热情好客。
预设:
师:父亲的老朋友来了,恰巧父亲又不在家,那杨氏子是怎么接待客人的’呢?(出示课件)。
生:杨氏子为孔君平摆出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师:这里并没有写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上一句讲了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所以应该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
师:这是待客之道。你真会读书!
师:从这句话中,你还可以读出什么?
生:杨氏子热情招待客人
师:从哪里看出来?
师:嗯,客人来了,赶紧端出水果。端出多少水果?就一种吗?哪里看出来?
师评:说得太好了。杨氏子真是热情好客的孩子,端出了好多的水果。从你的神情中,我分明看到了一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
④理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以过渡语“一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不由让孔君平心生喜爱之情。现在又见‘果有杨梅’,于是——”引读“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预设:
师:他们之间在说些什么呢?谁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评:说得真好。能具体说说这些字词的意思吗?(理解“曰”、“此”、“应声”、“未闻”、“夫子”)
⑤体会巧妙
(1)理解孔君平的话
你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了吗?。
预设:
生: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孩子。
师评:你真会听话。
生:孔君平是想说杨氏子和杨梅是一家人。
师(板书:杨梅……杨家果):你真聪明,一下就听明白了。可是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
师(板书:孔雀……孔家禽):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再自由读读。想想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可以借助板书来说说。
生: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
生: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
师评:杨氏子不但会听,还会挺会说。
(2)理解杨氏子的回答
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会如何回答?
预设:
生:老师担心你这样回答可能会气走客人哦。
师:(课件出示:孔雀是君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师:“未闻”,没有听说过。显得委婉。上一句就显得生硬了。指名读,读出委婉的语气来。
师:“夫子”,怎样的人可以称得上‘夫子’?
师:如果来的人不是孔君平,而是张君平、李君平,还能称夫子么?如果来的是阿姨呢?老师可以称为——夫子吗?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
师:一般有文化、有涵养的成年男子,可以称为夫子。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
生齐:孔夫子
师:孟子──
生:孟夫子
师:称孔君平为“夫子”显得有礼貌。我们分男女同学来对对看。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生:思维敏捷、机智,说话有礼貌。
师评:你真会读书,很有学习文言文的天赋。
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了!齐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师:如果来访的客人姓黄,你觉得他会怎样回答?
生: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菜。……未闻黄帝是夫子家人。……
四、拓展
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他会想什么?神情、动作又是怎样的?还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写下来。可以用现代文,也可以尝试着用文言文。
小学语文《杨氏之子》优秀教案篇3
教材内容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文与白话文不同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一些文言文你还记得吗?你能说说文言文与我们现在学的白话文有什么区别吗?学生可能说:很难读通顺;有些字不好认;意思不容易理解;句子很短……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课题:杨氏之子
3、解题,你能试着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介于同学们已经学过几篇文言文,题目的意思会很轻易地说出来: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二、读通课文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给把握不准读音的自做上记号。
2、指名读课文。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为(wèi)、应(yìng)
3、师范读,同时出示文字课件: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读准停顿,读好古文的节奏。)
4、自由练读后再指学生读,力求达到熟读。
5、整体感知故事的内容:你对杨氏之子了解了多少?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还有谁?他们谈了些什么?(学生能感知多少就感知多少,先不强求正确,这只是初步的感知,主要是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意思
(本文虽然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我采取以下步骤帮助学生理解短文的意思。)
1、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哪些地方不懂,作上标记。(让孩子学会借助注释理解课文,这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
3、班上交流:让学生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果学生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有些字词义可以与学生熟知的成语熟语等相联系,以加深理解,如,“此”可以与“原来如此”联系;“闻”可以与“百闻不如一见”联系。
4、指名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5、知道了每个句子的意思后再连起来试着说说课文的意思。
(这一环节的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比较容易地完成教学重点的第一步。)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仅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还远远不够。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又设计以下环节:对重点句的研读。)
四、讨论交流,领悟幽默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
2、出示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九岁孩童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3、出示文中插图,让学生再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4、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比较句子: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雀是夫子家禽
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去掉“未闻”态度生硬,有顶撞之嫌。让学生深入体会杨氏之子的委婉与机智
5、拓展想像: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后,会是什么反应?
五、课外拓展
(本课课后编排了综合性学习的提示,目的是提示教师此次综合性学习应从本课教学开始,把综合性学习贯穿全组学习的始终。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课外去发现、搜集精妙的语言,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积累并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美好!因此,我设计了拓展练习)
拓展汇报: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在生活中有哪些语言让你铭记在心呢?(交流自己搜集的或听到、看到的精妙语言。)
鼓励学生课下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在哪里。
小学语文《杨氏之子》优秀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读准、读通、读懂古文,背诵古文;
2.认识“诣、禽”等2个生字,会写“梁、诣”等3个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人物评价: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还能看出杨氏之子是有礼貌、有教养的孩子
2.读写结合,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进行片段描写训练。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美国记者问周总理:“你们中国人走路时为什么总低着头,而我们美国人走路都是昂首挺胸的?”周总理笑了笑说:“那只能说明我们中国人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在走下坡路,当然要仰着头走路的。”说得美国记者哑口无言。
能说说你的理解吗?(学生谈感受)
看来,你们都听懂了这个故事。周总理的语言很有艺术,体现了伟人的智慧。
2、有一个九岁的孩子,语言风趣机智。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想认识这个聪慧的孩子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3、齐读课题,说说对题目的理解。
二、初读古文,读准读通
1、出示活动一: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指名认读,强调“诣”的读音,“禽”的字音和书写,并理解“禽”的意思,引出《尔雅》的一句话,引出“飞禽走兽”,让学生区分“禽”“兽”。
(2)强调多音字“为”“应”的读音,根据字义确定读音。
(3)红显最后两句话,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停顿。
(4)齐读课文。
三、借助注释,说说课文的大意。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①惠,通假字,同“慧”,智慧。甚,很。
②注意“梁”字,下面是木,右上为两点。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①诣,拜访。
②谁呼儿出?孔君平。
(3)为设果,果有杨梅。
①谁为设果?是孩子,也就是杨氏之子。
②为谁设果?为孔君平,孩子为孔君平摆放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①示,给……看。
②指什么以示儿?是杨梅。此处省略了指的对象,可以结合插图教学。
(5)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夫子,古时对年长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君平。
②家禽,古今异义词,古意是家中的鸟,现在指家养的禽类,如鸡鸭鹅。
③注意“禽”字,人字头要扁一点,撇和捺要张开。下半部分注意不要写错。
(5)内容理解
①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是开玩笑地说,还是讽刺挖苦?学生明白是开玩笑地说,因为前面说孔君平“诣”,其父,可见孔君平是很尊敬杨氏子的父亲,所以孔君平不可能讽刺杨氏子。
②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话中话是指你姓杨,这果子叫杨梅,所以才说“这是你家的果子吗?”
杨氏子回答,“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话中话是你姓孔,也没有听说孔雀是你家的。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所以在课堂上将这一句环节预留的时间较好,能让学生充分的进行各种读,已达到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感的教学目的。】
四、评价人物
1、从哪里看出杨氏之子“甚聪惠”?
(1)自己默读课文,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甚聪惠”?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①“儿应声答曰”“应声”说明杨氏子反应快,思维敏捷。
②孔君平并没有说他姓杨,只说了一句话“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就能听出来了,这说明他很会听。
③孔君平说:“杨梅是你家的果子”,杨氏子马上就能对答,“没有听说孔雀是他家的家禽”,他很会说,很会表达。
总结:杨氏之子,第一,会听,能共听出“话中话”;第二,反应快,思维敏捷;第三,会说,回答巧妙。
2、杨氏之子还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1)自己默读课文,思考杨氏之子还是怎样的孩子?
(2)全班交流,杨氏之子师怎样的孩子。
①“为设果”说明杨氏子非常有礼貌,客人来了端出水果招待客人。
②“果有杨梅”说明不只有一种水果,有好几种水果,能看出杨氏子特别热情好客。
③“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夫子”是对男子的敬称,也能看出杨氏子特别懂礼貌,有教养。
④“未闻”,如果小孩子直接这样回答:“那么孔雀就是你家的鸟了。”这样回答不得体,毕竟孔君平是来拜见他父亲的,这样会让客人尴尬。前面加一个“未闻”,说明杨氏子说话很委婉,很得体。
五、互相交流
- 体会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的姓氏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果子。孔君平是要诱导杨氏子以为“杨梅是杨家的水果”。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却听出来了,杨氏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拿孔君平的姓反驳。杨氏子的言外之意是“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足见杨氏子的聪慧。
3.比晓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孔雀是君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未闻”是没有听说过的意思,用上这个词,整个句子显得委婉。第一句显得太生硬了。
(2)“夫子“一词表现了杨氏子有礼貌。
预设:没有,杨氏子“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思维就、机智幽默、有礼貌。
5.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杨氏子的机智。
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迅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六、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写梁国杨氏之子妙答宾客的故事,赞扬了杨氏子的思维敏捷、机智幽默,表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板书风趣机智)
七、读写结合
1、提出要求。这篇古文只有55个字,但是含义却很丰富。下面我们用自己的笔,通过自己的想象,把文章写得丰满一些。
(1)第一组第一句话,“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根据这句话,想象一下杨氏小儿长什么模样?相貌描写要体现出他的年龄、聪明。
(2)第二组改写第二句话,“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谁?去干什么?主任不在,是哪个人把小儿叫出来的?这里面蕴含着很多动作和对话。
(2)第三组改写剩下的部分,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他们难道就说了两句话吗?肯定不是的!往下肯定还有很多话呢!展开想象,一定要通过对话把杨氏子的聪慧充分表现出来。
2、学生分组改写。
3、全班分享改写点评。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故事贯穿,激发兴趣
小孩子都喜欢听故事,读故事,所以在导入的时候以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本堂课奠定学习的基调,学完课文以后又以故事结尾,与开课不同的是,结课的故事以文言的方式呈现,这也是对课堂中文言文学习方法的巩固与强化练习。
二、多样朗读,熟能成诵
文言文的学习,读是关键。首先需要学生能够读正确读通顺,让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检查,在这个环节就将文中关键字的音和意做一强调,便于学生能够掌握;接下来,读出节奏部分,结合学生学习古诗的基础以及这几年的语文素养,五年级学生的语感已悄然形成,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正确的断句;重点朗读是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感知上,在这个环节,设计的朗读方式较多,自由读,默读,男女生读,师生对读,对比读等,以达到以读促悟的目的。
三、仿说练习,激发兴趣
很多孩子提到文言文,就会觉得很难,为了减少这种畏难情绪,所以在课堂上,借助文章的语言特点,设计了基础仿说,让学生感受到原来文言文也没有这么难,还蛮有趣的。
要上好一堂课,需要不断的钻研和打磨,更需要自己在平时不断去学习与积淀,希望在不断的反思中,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越来越好。
小学语文《杨氏之子》优秀教案篇5
教材简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重视朗读训练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了解义庆的《世说新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2.读题,解题。(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二、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
2.检查读通情况(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为
应(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3)反复熟读[设计意思:这是小学生初次学习文言文,因此把文章读正确是学习的重点。]
三、理解文意。
1.参考注释,自学课文。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据此初步理解句意。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以下字词比较陌生或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1)其父:他的父亲。其,他。(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3)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4)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5)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6)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以上问题,可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学生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四、体会语言精妙。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九岁孩童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2.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
3.想像: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后,会是什么反应?[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表达,进一步体会孩子所答言语的妙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拓展阅读。
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在哪里。
六、课外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活动要求,自选活动方式,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本次任务布置后,教师要及时掌握信息,适时调控指导,并且要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可与回顾·拓展中的展示台相配合,也可结合语文课、语文活动积极创造展示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感。]
小学语文《杨氏之子》优秀教案、杨氏之子优质课一等奖教案的有关内容到这里就饿结束了,希望以上的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