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精选5篇)
高中生物教案详案大全篇1
I学习目标
1.列举其他植物激素。
2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II学习重难点
1.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2.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3.搜集并分析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资料。
III方法指导自学质疑/交流展示
自学质疑、交流展示、知识建构、基础检测、巩固练习、能力提升
一、自学质疑/交流展示
1.除生长素外,植物体内还存在xx等植物激素。
2.植物体内各种激素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解。
3.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具有xx等优点,在生长中得到广泛使用。
二、【基础检测、巩固练习】
1、下列对植物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它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B、它对植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C、它是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D、它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2、把成熟的苹果与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是由于苹果放出了()
A、乙烯B、赤霉素C、脱落酸D、细胞分裂素
3、植物激素是指()
A、活细胞合成的微量高效调节物质B、一定部位合成的微量高效调节物质
C、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D、细胞合成的具有调控代谢功能的物质
4、细胞分裂素不存在于()A、茎尖B、根尖C、成熟的果实D、萌发的种子
5、能够延缓叶片衰老的植物激素是()
A、生长素B、赤霉素C、细胞分裂素D、脱落酸
6、下列除哪种激素外,都能促进植物生长()
A、生长素类B、赤霉素C、细胞分裂素D、乙烯
7、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激素是()
A、生长素B、赤霉素C、多种激素D、乙烯
三.【能力提升】
13.根据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进行插条繁殖时,如果在枝条上保留一些正在生长的芽或幼叶,扦插枝条就容易生根,这是因为。
(2)如图(一)为桃树,图(二)为龙爪槐,请回答它们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回答A→B或B→A),并解释原因。
①桃树,龙爪槐。
②原因是。
(3)农业生产上常用生长素类似物喷洒生长有某种双子叶植物杂草的水稻田,结果水稻正常生长,杂草死亡。这说明。
(4)松柏、杉树的树冠都明显呈宝塔形,请解释其形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要使贮藏越冬的蔬菜保持绿色,应给蔬菜喷洒哪种植物激素,并解释使用这种激素的原因。
(6)刚刚收获的马铃薯块茎种到土壤里不能发芽,其原因是块茎含有较多的,进入休眠期。要解除它的休眠,促使其发芽,可用处理。
13、(1)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
(2)①A→B;B→A②在芽中生长素的运输是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3)双子叶植物杂草对生长素敏感性较强,在较低浓度下,生长就被抑制,而单子叶植物水稻在这一浓度时却能正常(或促进)生长。
(4)这是一种顶端优势现象。越往下,离顶芽越远,侧芽积累的生长素就越少,发育形成的侧枝就越长。反之,越往上,就越短。
(5)细胞分裂素,因为它有防止叶片衰老的作用。
(6)脱落酸;赤霉素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详案大全的所有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以上的文章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高中生物教案详案大全篇2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分析
1.教学内容
处于生活状态下的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并利用这些物质和能量维持自身的各项生命活动,进行新陈代谢。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细胞内部的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都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因此引导学生掌握酶的概念和本质,理解酶在代谢中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非常重要。另外,学生已具备做科学的能力,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科学地思考,积极动手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十分有益,因此本节课初步引入对照实验和控制变量。
2.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通过初三、高一阶段化学的学习,对于纯化学反应已熟悉,但是对于细胞内部的化学反应及生物催化剂──酶的认识有限。工业制氨的化学反应是在高温高压催化剂下进行的,细胞内部却是常温常压温和状态,而细胞代谢包括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的进行应该有生物催化剂──酶的参与,才能使高效有序的进行,因此引入对酶相关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探讨活细胞内酶的本质和作用、探究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
2.能力目标
①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②在问题探讨,有关实验设计,资料分析等问题讨论中,培养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查阅资料、共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回顾科学家对酶本质的探索历史,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②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鼓励评价法、比较说明法、卡通图片法,
2.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设计实验表格
四、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精心设问,步步深入(5分钟)
[新课导入]已近中午了,大家的肚子一定饿了。为什么肚子会饿呢?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呢?
[问题探讨]图示1783年,斯帕兰扎尼“鹰与笼子”的实验,探讨相关问题及实验的巧妙之处。
[对比说明]工业制氨的条件是什么?
细胞内是否具备这些条件?但是细胞内的化学反应依然高效有序的进行,原因何在?
[提出课题]酶的作用和本质
激发学生兴趣,让大脑快速进入思考状态。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鸟类的胃不仅有物理性消化,还有化学性消化。
回答:
高温、高压、催化剂
推测:
细胞内有生物催化剂。
为引入新课作铺垫。
此实验是开创了酶研究先河。其问题的提出,实验方案,实验设想,结论与推论等过程及创新思维的意识对学生有学习与借鉴的意义。
[新课]探究研讨,引议释疑(30分钟)
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20分钟)
引导思考,设计实验,验证酶的高效性
[实验原理及材料]我们知道过氧化氢可以在fe3+催化下,分解成水和氧。新鲜的动物肝脏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如果给你新鲜的动物肝脏研磨液、过氧化氢溶液、氯化铁溶液,以及必需的实验用具,你能否设计实验?
[提示1]酶的高效性是相对谁而言?
[提示2]反应物怎么选择呢?
[提示3]因变量是什么?
[提示4]观察那些现象可以得出结论?
[提示5]实验预期和结果讨论。
提问:为什么酶具有高效性?
[此实验为特别补充内容]
设计实验,验证酶的专一性
[过渡]细胞代谢包括很多化学反应,不仅反应速度快,而且有条不紊地进行,这说明酶作为催化剂,不仅具有高效性,还具有专一性。
提示:怎样理解专一性?
我们知道木瓜果汁含有木瓜蛋白酶,嫩肉粉中也含有蛋白酶制剂,如果给你木瓜榨汁,嫩肉粉,牛奶、豆浆、淀粉溶液、碘液、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请根椐需要选择合适的试剂和的实验用具,能否设计实验验证酶的专一性?
[小结]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
[学生实验一]
[小组讨论]
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现象及结果
回答:无机催化剂
思考:是让无机催化剂和酶各自催化一种呢?还是催化同一种物质呢?
回答:过氧化氢分解速度
回答:
气泡的多少及产生速度
点燃的卫生香复燃情况
结果: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氯化铁的催化效率高,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回答:降低了活化能。
参考教材利用卡通式插图,结合文字叙述,形象描述。
[学生实验二]
[小组讨论]:应该体现在酶只能催化某种特定的反应,而对其它反应没有催化作用。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选取何种酶?选取何反应物物?如何设计对照?如何鉴定结果?预测结果?
理解关于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对照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感性认识过氧化氢酶的高效性。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
[实验一]是用两种不同的催化剂来催化同一种物质[实验二]是用同一种酶来催化两种不同的物质,让学生了解设计实验的思路是怎样的?怎样选材?怎样设计对照?从而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
教师特意设置二个小陷阱,①是让学生自行选取择蛋白质的鉴定试剂,巩固其使用方法。②材料丰富,根据实验需要,懂得取舍,不可贪多。
二、酶的本质(10分钟)
1.从人物的角度来看
2.从研究结果的角度来看
从观察到到问题,从问题到猜测,从猜测到实验,从不完善到完善,这是做科学的必然步骤,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补充]
(1)如四膜虫的rrna前体具有催化活性。
(2)目前已有发现具催化活性的dna的报道。
3.引导与激励
结合酶本质的探索历程及萨姆特历时9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谈谈马克思的话的理解。
[小结]酶的本质
[资料阅读,探索酶的本质]
完成课本82页基础题一,体会几位科学家的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分析每位科学家的科学结论中可取之处与不足之处。
[小组讨论发言]
在酶的发现历程中,由胃的物理性消化→胃的化学性消化→从胃液中提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脲酶结晶的提取→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提取出多种酶的蛋白质结晶→指出酶是具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进一步完善了酶的概念。
[小组感言]
科学无坦途。
科学的苦与甜。
[小组总结]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培养学生继承、创新、实事求是和大胆实践等科学精神和态度。
引导学生从两种不同角度分析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学生分析与推理能力的过程。
激励性评价:科学知识都不是一承不变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唯有上下求索,才能做到科研无止境。你也可以未来科学史上一颗闪亮的星星。
促进学生积极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课后进一步探究](5分钟)
请根据下列材料设计一个证明酶是蛋白质的实验:
实验材料:5%的naoh溶液、3%的cuso4溶液、鸡蛋、水、唾液、小烧杯、玻璃棒、试管滴管、镊子、脱脂棉。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理解酶的本质
训练实验思维。
五、教学小结
细胞作为开放性的生命系统,不断地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新陈代谢。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对于细胞高效有序地完成各种生理作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有关酶的本质的探索也处于不断不断完善中。近年来,酶工程的发展为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活力,而这点点滴滴的进步既归功于大胆的猜想,又归功于科学而巧妙的实验设计,因此,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推理和实验去解决问题,那么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无形中发现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实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希望明天的科学之星就是你。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按照课标要求,倡导探究性教学,以小组互助的方式组织教学,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构建过程。本节课不仅较好地利用了教材上的实验,而且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更加灵活的典型例子,巧妙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一正一反,相互辉映,使学生充分体会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以及什么是对照实验,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确认和控制变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节课大量采用鼓励性评价机制,发挥学生潜能,注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大胆猜想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价值观。不足之处是:时间较紧,使得一部分实验留待课后操作。
高中生物教案详案大全篇3
【学海导航】
1.知识方面
(1)举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操作显微观察。
2.能力方面
(1)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2)学习进行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参与课堂讨论与交流。
(2)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基础整理】
一、被动运输:
1.概念:物质进出细胞,
的扩散。
2.类型
(1)自由扩散
①特点:物质通过简单进出细胞。
②实例:水、、、、乙醇、苯等。
(2)协助扩散
①特点: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
的扩散。
②实例:葡萄糖进入。
二、主动运输
1.运输方向:由一侧运输到一侧。
2.所需条件
(1)需要细胞膜上相应的协助。
(2)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
3.意义: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排出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三、列表比较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与主动运输的区别: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
运输方向_浓度
→浓度浓度→浓度浓度→
_浓度
是否需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代表例子氧气、CO2、水、
甘油、乙醇等葡萄糖通过红细胞葡萄糖、氨基酸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膜;离子通过细胞膜等
补充:大分子的跨膜运输
1.:物质以囊泡包裹的形式通过细胞膜,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的过程。如人体的白细胞能吞噬入侵的细菌,细胞啐片及衰老的红细胞等。
2.:物质以囊泡的形式通过细胞膜,从细胞内排到细胞外的过程。如分泌蛋白的分泌等。
3.实现胞吞和胞吐依赖于细胞膜具有,这一生命活动过程所需的ATP主要通过细胞内线粒体进行的有氧呼吸提供。
【跟踪训练】
1.下列跨膜运输的生理活动,属于主动运输的是()
A.酒精进入胃黏膜细胞
B.二氧化碳由静脉血进入肺泡内
C.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D.水分子出入细胞
2.水稻吸收Si4+多,番茄吸收Ca2+多,原因是()
A.土壤中Si4+和Ca2+的多少
B.细胞液中Si4+和Ca2+的多少
C.细胞提供的能量多少
D.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
3.大肠杆菌在生长时,细胞内钾离子的质量分数是培养液的3000倍。如果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影响细胞呼吸作用的药物,大肠杆菌细胞内钾离子的量分数立即下降,这种药物的作用是()
A.破坏了线粒体的结构
B.抑制了细胞内呼吸酶的活性
C.破坏了细胞内的遗传物质D.抑制了细胞膜上载体的活性
4.若用呼吸酶抑制剂处理小肠绒毛上皮,则会明显影响其细胞吸收的物质是()
A.氧气B.脂肪酸、水
C.葡萄糖、水D.钾离子、氨基酸
5.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的相同点是()
A.都需要消耗ATPB.都顺浓度梯度进行
C.都需要借助载体D.都能按生命活动需要吸收物质
6.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能量,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半乳糖。这两种物质被吸收到血液中的方式是()
A.胞吞、主动运输
B.主动运输、主动运输
C.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D.主动运输、被动运输
7.下列关于主动运输意义的论述,不合理的是()
A.使细胞吸收营养物质和排出废物时摆
脱了浓度的限制
B.使细胞可以主动地选择吸收营养物质和排出废物。
C.使细胞吸收所有营养物质大大加快
D.主动运输对于活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
8.图A、B、C表示的是物质运输的三种方式,
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图A是自由扩散
B.图B运输速度的限制因素是能量
C.图C是主动运输
D.图C细胞内物质浓度不断升高,说明该物质进行逆浓度运输
9.在哺乳动物体内,葡萄糖进出红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为()
A.自由扩散B.协助扩散
C.被动运输D.主动运输
10.下列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中需要载体的是
A.水分子进入根毛细胞B.O2进入肺泡
C.K+被吸收进入小肠绒毛D.CO2进入毛细血管
11.对于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的物质来说,下列哪一项是该物质进入细胞的必要条件:
A.必须是动物细胞
B.细胞必须提供能量
C.细胞的该物质的浓度一定比细胞内高
D.细胞必须有大液泡
12.轮藻细胞中的钾离子浓度是它生存的水环境的63倍,这与轮藻细胞的哪种结构或生理作用是无关的()
A.细胞膜上的载体B.细胞质中的线粒体
C.细胞膜的被动运输
D.细胞膜的主动运输
13.下列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与线粒体密切相关的是()
①酒精被胃黏膜吸收②细胞与内环境进行气体交换③肾小管壁上皮细胞吸收原尿中的Na+④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
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4.下列物质中以相同方式通过细胞膜的是()
A.甘油和二氧化碳B.氨离子和水
C.氨基酸和水D.葡萄糖和糖元
15.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中,自由扩散区别于协助扩散的是()
A.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B.需要载体
C.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扩散
D.不需要载体
16.小肠上皮细胞含有大量的线粒体,与这一结构特征相适应的细胞膜功能()
A.自由扩散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D.渗透作用
17.透析型人工肾起关键作用的是人工合成的血液透析膜,其作用是能把病人血液中的代谢废物透析掉,这是模拟了生物膜的()
A.流动性特点B.选择功能
C.选择透过功能D.主动运输
18.若对离体的心肌细胞施用某种毒素,可使心肌细胞对Ca2+吸收量明显减少,而对K+吸收则不受影响。这种毒素的作用是()
A.抑制呼吸酶的活性B.抑制Ca2+载体的活动
C.改变了细胞膜的结构D.改变了细胞膜两侧的Ca2+浓度
19.在法囊藻的细胞液中,各种离子浓度的分析表明,细胞液中的成分很不相同,如图所示,阴影部分代表法囊藻的离子浓度,未涂阴影部分代表海水中的离子的浓度。
(1)K+和Cl-在细胞内积累,而Na+等在细胞液中的含量低于海水中的含量,这表明
。
(2)K+和Cl-进入细胞的转运方向是,这种吸收方式叫,这种吸收需要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和。
(3)Na+和Ca+进入细胞的转运方向是,它们的吸收方式属于。
(4)法囊藻细胞液中各种离子浓度与海水中各种离子浓度不成比例,其结构基础是。
20.物质进入细胞都要穿过细胞膜,不同物质穿过细胞膜的方式不同。如图所示,为一定范围内,细胞膜外物质进入细胞膜内的三种不同情况。
(1)据图指出A、B、C所示物质运输方式:A是,B是,C是。
(2)上述三种运输方式中,哪一种加入呼吸酶抑制剂后曲线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3)乙醇、CO2和氨基酸进入细胞的方式分别是、、。
21.下图是物质出入细胞的三种方式的模式图(黑点代表物质分子),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与甲相比,丙方式的不同之处是
______________。
(2)与丙相比,乙方式的不同之处是
______________。
(3)对于活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物质运输方式是_。
22.人工膜(在特定条件下人工形成的磷脂双分子层如下图)常被用于膜的透性的研究。科学家用人工膜实验发现:K+很不容易透过,如果在人工膜上加少量的缬氨霉素(一种短肽),K+便可以通过膜,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1)缬氨霉素在此处的功能相当于
_________。
(2)用Na+做同样的实验,缬氨霉素不能协助Na+通过膜,说明:___。
(3)K+能够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将若干细胞放入不同浓度的K+溶液中,l小时后,分别测量这些细胞内K+的浓度,并据此做出曲线图(图5),K+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判断的依据是。从A点开始,细胞内的.K+浓度不再增加,原因是K+的运输与细胞膜上的_有关。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基础整理】
一、1.顺浓度梯度2.(1)①扩散作用
②氧气、CO2、甘油、
(2)①载体蛋白②红细胞
二、主动运输
1.低浓度高浓度
2.(1)载体蛋白(2)能量
3.营养物质,代谢废物
三、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
运输方向高浓度→低浓度高浓度→低浓度低浓度→
高浓度
是否需要载体否是是
是否消耗能量否否是
代表例子氧气、CO2、水、
甘油、乙醇等葡萄糖通过红细胞葡萄糖、氨基酸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膜;离子通过细胞膜等
补充:1.胞吞2.胞吐3.一定的流动性
【跟踪训练】
1.C2.D3.D4.D5.C6.A
7.C8.B9.B10.C11.B12.C
13.B14.A15.B16.C17.C18.B
19.(1)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2)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主动运输载体能量(3)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主动运输
(4)细胞膜的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
20.(1)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2)主动运输(C),因为主动运输需细胞呼吸提供能量
(3)自由扩散自由扩散主动运输
21.(1)需要载体(2)需要消耗能量
(3)主动运输(乙)
22.(1)K+的载体
(2)缬氨霉素不能作为Na+的载体
(3)主动运输离子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
高中生物教案详案大全篇4
一、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1.DNA主要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线粒体、叶绿体中有少量DNA,它们都有复制和遗传的自主性。
2.同一种生物在不同发育时期或不同组织的细胞中,DNA的含量基本相等。
3.所有诱发DNA结构变异的因素均能引起生物的遗传突变。
4.蛋白质不具备以上这些特征。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原理: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控制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T2噬菌体自身的组成成分,从而进行大量繁殖。
(2)过程:
①用35S和32P分别标记不同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②用被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细菌;
③在噬菌体大量繁殖时,对被标记物质进行检测。
(3)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2)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体内转化)
过程:
①R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②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③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④S型死菌+R型活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结论: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进入R型菌,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使小鼠死亡。
(3)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体外转化)
①过程:S型菌DNA+R型菌R型菌+S型菌;
S型菌蛋白质+R型菌R型菌;
S型菌荚膜物质中的多糖+R型菌R型菌;
S型菌的DNA+DNA酶+R型菌R型菌。
②结论:S型菌的DNA才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4)结论:由(2)(3)实验可知DNA是遗传物质。
思考:人和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主要是什么?
提示:主要是DNA。
三、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
1.过程
①TMVARNA感染TMVA病毒;
②TMVA蛋白质未感染病毒;
③TMVBRNA感染TMVB病毒;
④TMVB蛋白质未感染病毒;
⑤TMVARNA+TMVB蛋白质感染TMVA病毒;
⑥TMVBRNA+TMVA蛋白质感染TMVB病毒。
2.结论:在RNA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思考:T2噬菌体、HIV、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提示:T2噬菌体遗传物质是DNA,HIV、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名师解惑
探究: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染色体与遗传的关系十分密切,化学分析表明,真核细胞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究竟是蛋白质还是核酸呢?
作为遗传物质至少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在细胞生长和繁殖过程中能够精确地复制自己;
(2)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ks5u
(3)具有储存巨大数量遗传信息的潜在能力;
(4)结构比较稳定,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能发生突变,而且突变以后还能继续复制,并且能遗传给后代。
科学的研究已经充分证明:核酸具备上述四个条件,所以核酸才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核酸又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高中生物教案详案大全篇5
复习重点:
1、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人口增长对生物圈的影响
3、严峻的环境问题
4、人类发展和生物圈的关系
5、保护生物圈的对策和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练习
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重点知识归纳
1、人口增长过快:地球上人口的承载能力大约是80亿。
2、和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问题主要有:酸雨、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增强、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土壤污染。
3、酸雨:形成原因:工业生产中燃烧煤和石油等会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它们在空气中被氧化,进而形成硫酸和硝酸,随降雨落到地面。
范围:pH小于5.6的雨水。
危害:刺激人眼和呼吸道,影响农作物生长,影响鱼类和水生生物生长,腐蚀建筑物、雕塑等。
4、臭氧层破坏:臭氧层具有吸收紫外线的能力,破坏后,紫外线直接照射地球,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加,也可能对人眼造成伤害。
5、温室效应: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能阻挡从地球表面辐射到宇宙空间的热量,从而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的现象。(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却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有利的)
6、水污染:指污染物排入水体,使水和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其中生物的组成发生变化,降低水体使用价值。污染物有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和生活废水。
7、噪声污染:种类有交通噪声、工厂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和家庭生活噪声。
8、土壤污染:大量施用农药污染了土壤。
9、垃圾处理的方法:焚烧、填埋、堆肥。
10、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玻璃)、不可回收垃圾(果皮、菜叶、剩饭菜)和危险有害垃圾(废电池、废灯管、过期药品)
二、重点习题讲解
1、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下列名词与环境污染有关的是()
①酸雨②臭氧空洞③白色污染④温室效应⑤赤潮⑥潮汐⑦噪声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⑥⑦C.①②③④⑤⑦D.①②③④⑦
分析:和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问题主要有:酸雨、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增强、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土壤污染等。而赤潮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学家认为,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大家知道,有毒物质进入海洋时,会造成环境污染,危及海洋中动植物的生存,但是,大量涌进海洋的废水之中、并不都是有毒的东西,有些还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要素、如氮、磷和碳等,若这些营养盐过于丰富,这时就出现了”富营养化”现象,过多的营养物质会使藻类、鞭毛虫等生物繁殖得很快,就这样赤潮生物进行了爆炸性的繁殖,这些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后,就会把海水”染”红。赤潮来临时,鱼类常常大批死亡。由以上分析可知:选项C正确。
2、判断:平常下的雨也是酸性的,所以也可以称为酸雨。
分析:错误。只有PH值小于5.6的雨才称为酸雨。
3、判断:能够吃到野生动物或者能够使用野生动物做成的用品,说明自己很有品位。
分析:错误。野生动物的存在丰富了动物的物种资源库,物种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吃野生动物或者使用野生动物做成的用品,说明这个人愚昧无知,根本不是有能力的表现。
三、练习
1、选择题
(1)目前,我国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
A、焚烧B、填埋C、堆肥D、ABC三项都正确
(2)下列哪种气体可以造成酸雨危害()
A、二氧化碳B、一氧化碳C、二氧化硫D、氮气
2、填空
生活垃圾一般分为三类:
垃圾,如
垃圾,如
垃圾,如
3、连线
水污染工厂排放的浓烟
大气污染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污水
土壤污染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产生的噪声
噪声污染向农田施加大量的化肥
答案1、(1)D、(2)C、2、可回收,废纸等;不可回收垃圾,如果皮等;危险有害垃圾,如废电池等3、水污染连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污水;大气污染连工厂排放的浓烟;土壤污染连向农田施加大量的化肥;噪声污染连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产生的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