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写作范文

精神分裂(收集3篇)

来源: 时间:2024-06-24 手机浏览

精神分裂范文篇1

电影角色分析

1.特拉沃:那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

(饰演者:克里斯蒂安·贝尔,《机械师》,导演:布拉德·安德森)

特拉沃似乎每天都在工作,日复一日,他一醒来,满眼都是蓝灰色的钢铁机器。下班后的特拉沃无事可做,他找,但每次都感觉不到快乐。特拉沃患有长期的失眠症,他每天晚上都睡不着。失眠让特拉沃食欲不振,他越来越瘦,皮包骨的状态让他神情萎靡。每当对着镜子注视自己时,特拉沃似乎都不认识自己。在工作的工厂,有一个工友一直在身畔怂恿他做一些大胆的事。在自己租住的公寓中,特拉沃发现冰箱上、墙上总贴着一些并非自己写的纸条。特拉沃几乎不再睡觉,他晚上游荡在空荡的家中。他感觉自己杀了个人,但似乎这个人又没有被杀死。特拉沃感觉总有人在盯着自己,可仔细观察却又毫无发现。精神分裂的特拉沃分不清身边哪一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或许在他的世界里,一切都只是幻觉构建的假相。繁重的工作和如机器一般按部就班的生活,早就磨灭了特拉沃的灵魂之火。他虽生犹死。

2.诺曼:一半是儿子,一半是母亲

(饰演者:安东尼·博金斯,《精神病患者》,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诺曼是一家汽车旅馆的年轻老板。他待人温文有礼,客气非常。充满绅士做派的诺曼唯一有些奇怪的是,他特别惧怕自己的母亲。他从不违逆母亲的任何指派与要求,是个听话到匪夷所思的大男孩。在诺曼和母亲经营的汽车旅馆里,拿着老板4万美元潜逃的马丽恩惨死在其中。警方调查一番后无终而返。但马丽恩的妹妹莱拉不相信姐姐会莫名其妙死亡,她来到汽车旅馆调查。诺曼热情接待了莱拉,在莱拉的观察中,她发现诺曼每晚都会去汽车旅馆旁的别墅里找他母亲。但莱拉从未看到过诺曼和母亲一起出现,对此存有怀疑的她找到机会跟着诺曼来到了别墅中。当她看到诺曼穿着自己母亲的衣服坐在轮椅上恶狠狠地看向自己时,莱拉明白了一切——诺曼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他的精神分裂出了母亲和他自己。而分裂的原因,在于诺曼母亲对诺曼严厉、苛刻的管教,诺曼饱受压抑,他杀死了母亲,并分裂出母亲的替代品,这样他既弥补了失去母亲的痛苦,也不再为杀死母亲而内疚、悔恨。

3.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精神病造就的天才

(饰演者:拉塞尔·克劳,《美丽心灵》,导演:朗·霍华德)

小约翰是一名在普林斯顿大学上学的数学天才,他对数字敏感而具有直觉。但小约翰的性格极为内向和自负,他在学校里的朋友不多。没有人知道孤僻的小约翰能看到一些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如玻璃杯上七彩的阳光流溢。在学校里,小约翰和一个与自己性格相反的、好斗的同学查尔斯住在一起。查尔斯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影响着小约翰,他逐渐开始慢慢学会了社交。毕业后的小约翰顺利去了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查尔斯有时也会带着小侄女玛休来看小约翰。在任教间隙,国防部会派人来找小约翰前去破译密码。拥有数学天赋的小约翰每次都能成功破译,这让国防部某个神秘的军官开始频频联络小约翰,并让其加入了秘密行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约翰成为了这个秘密行动的核心人物。他和崇拜自己的学生艾丽西亚结了婚,但每周这个新婚丈夫都要出去协助军官进行秘密行动。发现丈夫异常的妻子不断询问丈夫到底怎么了,小约翰灵光一闪,他发现查尔斯这十多年来每次来看自己时,小女孩玛休都没有长大。小约翰跑到他和军官秘密会面的场所,发现那里也是空无一物的废屋。小约翰患上了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他太热衷于数学研究,以至于精神全力灌注在数学上,造成了精神异常。但妻子对小约翰的不离不弃和细心呵护,让他直面幻觉。最终,小约翰凭借自己的毅力战胜了疾病和数学难题,获得了1994年的诺贝尔奖。

4.陈佳彬:看得清别人,看不清自己

(饰演者:刘青云,《神探》,导演:杜琪峰、韦家辉)

陈佳彬是个神探。他有一种别人不具备的特殊能力,他能看清别人心中的鬼。这个鬼,其实就是别人的人格。陈佳彬的这种能力让他破案如有神助。陈佳彬在破案时,有时会有妻子跟在身边。她有时会给陈佳彬一些意见,有时则沉默不语,只是陪着陈佳彬一起工作。陈佳彬如果重新在自己身上重现受害者的受害过程,就能够如灵魂附体一般真的感受和看到受害者感受和看到的一切。在处理一个警员遇害的案子时,陈佳彬锁定的犯罪嫌疑人高志伟有7个个性完全不同的人格。这7个人格联手杀了人,陈佳彬想要寻找到确凿的证据,把高志伟这个多重人格的罪犯绳之以法。但更大的难题随即摆在了陈佳彬的手上,他的妻子有一天莫名其妙来到陈佳彬的面前,但这个妻子却和之前跟着他办案的妻子长相完全不同!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受到离婚打击的陈佳彬早就已经精神分裂,一直陪着自己的妻子不过是个精神分裂幻想出来的虚幻人物。陈佳彬的特异功能或许是精神分裂后获得的特殊能力,或许只是一种幻觉化的直觉??

精神分裂范文篇2

关键词:患者;精神分裂症;特点

1.前言

精神分裂症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该疾病有着多种多样的影响因素,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折磨。近些年以来,随着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以及文化、科技、经济的迅速加快,再加上都市化进程的推进,这便使得各种心理应激因素随之得以持续增多,精神卫生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所收治的11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提供有效依据为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并且探究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做如下报道。

2.资料与方法

2.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所收治的11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58例女性患者,52例男性患者;最大年龄为65周岁,最小年龄为18周岁,41.5周岁的平均年龄;90例汉族,16例彝族,2例白族,1例回族,1例傣族;11例文盲,33例小学文化程度,32例初中文化程度,24例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9例大专文化,1例本科文化程度;75例农民,9例工人,12例无业,3例学生,5例教师,6例其他;70例已婚,35例未婚,5例离婚丧偶;75例居住农村,35例居住城市;94例为首次住院,16例为低次及以上住院;最长住院时间为15个月,最短住院时间为2天,平均67.5天的平均住院时间;在诱发因素上,1例为精神刺激,109例为诱因不明。

2.2治疗

给予11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科药物,75例为单一用药,35例为联合用药。共使用14种精神科药物,其中,利培酮药物的使用频率最高,有42例患者使用,18例患者使用富马酸奎平片,13例使用阿立哌唑片。

3.结果

14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得以治愈出院,占据总体的12.7%,81例患者得以好转,占据总体的73.6%,4例患者自动出院,占据总体的3.6%。在男女用药方面,位于女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前三位的是14例利培酮,13例富马酸喹硫平,12例阿立哌唑;位于男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前三位的是27例利培酮,10例氯丙酮,6例舒必利,男女用药上稍有差别。

4.讨论

大量的临床研究充分的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绝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职业基本上均是农民以及工人,主要的居住地在农村地区,离婚或者丧偶的比例相对较大,由此可见,在患病过程当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家庭支持系统是相当不理想的。对于婚姻状况较为满意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其预后效果和治疗效果较好,而婚姻状况不满意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预后效果和治疗效果则普遍较差。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中蕴藏着一系列的紧张刺激因素,这些因素在机体发生作用,在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便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性影响,导致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不断提高。

在所有的精神类疾病当中,占据尤首位的就是精神分裂症,有医学研究表明,社会阶层有着越大的差别,越容易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其中,下级阶层因受到失业、贫穷、无保障以及低文化等所带来的影响,因而极易受到精神卫生损害,这便提供了条件为精神分裂症的发生。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增强,对生活质量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住院人数也持续增多,特别是失眠、神经官能症增加显著。在本研究中的11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均给予精神科药物治疗,共使用14类精神科药物,75例为单一用药,35例为联合用药。在男女用药方面,位于女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前三位的是14例利培酮,13例富马酸喹硫平,12例阿立哌唑;位于男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前三位的是27例利培酮,10例氯丙酮,6例舒必利,男女用药上稍有差别。由于氯氮平药物有着非常多的副作用,近年来临床使用相对较少,而对于利培酮等非典型药物,由于其具备着较为确切的治疗效果,并且有着较少的副作用,不会过大的影响到患者的认知功能,因而被广泛的应用到了临床治疗中。男性用药较多的仍然是舒必利和氯丙嗪,而女性需要考虑到对内分泌的影响,所以,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常使用阿立哌唑和富马酸喹硫平。在发病季节上,发病较多的季节是秋冬季。本研究中有11例遗传病例,可知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疾病的发生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国内外临床研究证实,男性的发病年龄明显的要比女性的发病年龄早,但是也有与此相反的报道。通过研究我国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发现,在男性发病年龄与女性发病年龄上,我国的男性精神分裂症症患者要比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表年龄早,与国内外的诸多报道一致,究其原因发现,我国人民通常结婚较早,而往往婚姻对男性有着较好的保护作用,这便使其发病年龄延迟。我国国内也有研究报道,男性患者在发病年龄方面的差异不具备显著性,导致此类不同结果的原因就在于不同研究选取的样本构成上的差异。本研究中的110例精神分裂症症患者经过临床治疗,14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得以治愈出院,占据总体的12.7%,81例患者得以好转,占据总体的73.6%,4例患者自动出院,占据总体的3.6%。总之,农村人口精神分裂症症以及低文化精神分裂症症的患病率增高,强化心理卫生工作,提高文化水平是尤为重要的,医务人员应当提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汤宜朗,蔡焯基.513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点的性别差异[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7).

[2]杨大梅,李遵清.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强化行为疗法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2011(3).

精神分裂范文篇3

星巴克在自己的咖啡店里扩充除了咖啡之外的其他饮品的确是聪明之举,第一可以强化“第三空间”的定位,第二可以扩大自己的生意概率,所以我们从星巴克的第三次换标之中清晰地知道星巴克的战略目的。我们认为星巴克换标之举是值得赞赏的。

但是现在,星巴克显然并不满足于自己当前的英明决断,而是又画蛇添足地开始售卖了速溶咖啡VIA,据说还卖得不错,长期以来“黑猫白猫理论”这种简单粗暴的逻辑仍左右着我们的价值观,搞钱嘛,用得着那么认真吗?只要真金白银捞到手里,就算成功。

如果说这是大多数缺乏理性的国内企业的观点,无可厚非,我也无需来说长道短,但想想一向具有理想主义风格的小资星巴克这么做,的确让人匪夷所思。最起码从表面上我们看到的不是星巴克的进步,而是堕落。堕落得只顾“搞钱”了。

VIA所锁定的对手

我们看看星巴克的VIA是怎么干的,从国外的推广范例来看,VIA并不是针对雀巢的速溶咖啡展开对速溶咖啡210亿市场大饼的分割,我们看到的是VIA跟自己现磨咖啡的品质对比,VIA一再强调,冲泡后跟自己的现磨咖啡几乎没有什么差异,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VIA价值的参考对象是专业的咖啡,从认知理论来说,VIA的对手决定了其档次,如果VIA的对手是雀巢的速溶咖啡,那么VIA就是一个消费者所认定的“速溶咖啡”(低端咖啡)。但显然星巴克不会这么做,因为这样做拉低了星巴克的身段,在这方面星巴克仍然是很慎重的,所以星巴克选择了跟自己现磨咖啡对比,这样VIA的身价才不会丢格,才可以卖出普通速溶咖啡的好几倍价钱,整个星巴克品牌也不至于沦落。

VIA的生意来源

这样思考原本没有错,可是星巴克过分得意于赚到的钱,而忽视了VIA的生意来源,VIA锁定了自己的现磨咖啡为参照,那么到底是哪群人买VIA呢?我想一定是关注咖啡品质超过关注方便性的消费者,这类消费者一定是星巴克原来的消费者较多,而不会是雀巢速溶咖啡的消费者,因为雀巢速溶咖啡的消费者一定是把方便性以及价钱作为首要关注目标。说得明白点,VIA赚的这点钱仍然是赚星巴克的老顾客的钱,而非雀巢速溶咖啡的老顾客。所以雀巢速溶咖啡根本不用担心210亿的大饼会被星巴克分去一部分。星巴克赚的仍然只是自己长久积攒下来的那点阴德。说得更明白点,VIA是个“啃老族”,吃的是星巴克品牌的老本。VIA现在的盈利只是提前预支了星巴克的品牌储蓄。

不要忘了星巴克品牌常年积累的那些“打包客”,这些对星巴克的咖啡有依赖的人才是星巴克的20%的核心顾客,是他们的忠实造就了星巴克80%的盈利,VIA的广告诉求,最可能打动的是他们。这些“打包客”如果时间充裕一定会在星巴克咖啡店里徜徉的,如果时间不够,他们才会采取“打包”来解决问题,这样VIA的主要生意机会就成了截取打包现磨咖啡。而我们再回过头来看VIA的价位,也刚好是星巴克现磨咖啡减去座位费的价格,我们无从得知,这些是经过星巴克精确计算好的,还是误打误撞上的,VIA卖的不是星巴克的速溶咖啡,而是现磨咖啡的打包外卖机会。

星巴克一方面在它的店里普及推广其他饮品,弱化咖啡的概念,另一方面创造了VIA,方便他的核心顾客离开星巴克咖啡店,回到办公室或者家里冲泡星巴克的速溶咖啡。

如果我们看星巴克的单一行为,都容易理解,而这两个举动加在一起,的确让人费解,但既然两个举动放在了一起,就一定有自己的逻辑,当我们把两个举动放在一起来考虑的时候,这个结果让我们吓了一跳,那就是在星巴克的“第三空间”里,其所吸引的是“非咖啡”人群;而VIA所倡导的举动却是鼓励星巴克的“主力咖啡”人群离开“第三空间”,方便回到办公室或家里喝咖啡。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拉客”,一个“清场”,第三空间在拉进“新欢”,清退“旧爱”,而VIA就是打发“旧爱”的“安慰品”。

如果星巴克不是这个目的,那它在同一时段的两个举动又作何解释呢?

或者在未来,我们看到星巴克的“第三空间”咖啡的香味越来越淡(并不意味着现磨咖啡消失,而是比重越来越小),它仅仅是个纯粹的空间,成了一个与仙踪林、绿茵阁一样什么都卖的餐饮机构(为了高铺租什么都得干);而钟情于弥漫着咖啡香味的老顾客只能冲泡VIA在办公室或者家中遥想当年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星巴克也不失为一种“妥善之举”,毕竟“新欢”和“旧爱”都给了妥善安排。

品牌“精神分裂”

可问题是,星巴克在这种“新欢”与“旧爱”的交接中,已经彻底被搞得“精神分裂”,这种“精神分裂”从星巴克一出世就有遗传隐患,就是星巴克的核心定位,我们知道有关星巴克的关键字是由“空间”和“咖啡”组成的,“现磨咖啡”与“第三空间”是水融的。无论你是从“现磨咖啡”端口进入还是从“第三空间”端口进入星巴克,你都不会感到别扭。

可是现实的铺租和其他经营成本的增高,压力逼增,要拆散“空间”与“咖啡”这对基因组合,小资氛围只能吸引一小部分人,从“空间”的容量来看不及仙踪林、绿茵阁之类能涵盖更多生意机会;从“咖啡”角度来看,连麦当劳都利用“垃圾时段”来卖咖啡。他们都在“肢解”星巴克的生意,所以星巴克在这多重压力下,唯有采取“分身术”来获取更多的赢面,星巴克从“分身术”里或许能获取更多生意,可是从品牌的角度看,却是精神分裂的。

如果星巴克品牌的核心资产是“空间”,而VIA的存在却是在强化“咖啡”的信号,这对于“空间”来说就是一种混淆。

如果星巴克品牌的核心资产是“咖啡”,而星巴克的此次换标分明强化的是“空间”,对于以现磨咖啡+VIA速溶咖啡为识别核心的消费者来说,星巴克的“空间”完全成了累赘。

无论是星巴克的空间“新欢”,还是咖啡“旧爱”,他们在看星巴克时一定带着疑惑,一定觉得星巴克是精神分裂的。最起码在现有阶段是“精神分裂”的。不要说他们,即便是我们这些多数旁观者,也感觉到奇怪,我们不但读不懂星巴克的套路,也无法判定星巴克代表什么,而一个“精神分裂”的精神病人带给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