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写作范文

高级技术分析(收集3篇)

来源: 时间:2024-06-25 手机浏览

高级技术分析范文篇1

[关键词]城镇规模;技术创新;影响;创新分工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1-0123-02

[作者简介]尹达(1989-),男,湖南株洲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镇化与创新分工;毛淳镭(1988-),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镇化与创新扩散。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130065)。

一、引言

经济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规模成为促进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伴随着要素集聚与经济发展的城镇化进程已经成为促进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历史上来看,城市是人类发明的熔炉,是创新的园地。从专利发明来源的地理分布来看,专利发明的数量体现出城市规模的大小。城市中就业密度、受教育程度均与专利数量紧密联系,其相关系数为043,这说明城市规模越大,就业密度越大,人均专利数越多,也说明城市规模有利于技术创新(Carlino,2001)。BertinellandZou(2008)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强调了城市化对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作用,即使控制不同的发展水平,作用仍是显著的。不同规模城市群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创新的主体,促进了国内技术分工活动的开展。

国外已有一些研究涉及到城市规模对技术创新影响的解析与检验,但缺少对两者关系的系统总结,数据分析及实证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美国城市中的分析。国内现有关于城镇化与技术创新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侧重于证明城镇化是否是技术创新的促进因素,探讨城镇化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机理(程开明,2009);二是分析城镇化能否通过技术创新间接促进经济增长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魏下海,王岳龙,2010);三是重点研究城镇化水平对技术创新效应的影响(仇怡,2013)。

二、理论联系与实证分析

(一)城市等级规模与创新分工的理论联系

由于信息、资金、人才、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集聚,大城市具有一定资源优势,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城市里,其兴趣、能力、需求、财富等各不相同,有效满足了专业化需要。依托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著名企业集团和国际培训机构的资源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有重点地培养本地创新人才。注重科技人才资源的集聚效应,鼓励支持科技人才合理有序地流动,并广泛开展区际、国际交流和合作,吸引先进的科技成果和优秀的科技人才,可以加大城市发展的人才保障力度,同时促进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行业的产生。城市等级规模与创新分工存在显著的关联关系,城市规模等级越高,技术创新的能力就越强。城市的行政等级的差异,使技术创新的重点也存在差异。

(二)实证研究

1截面数据的相关分析

本文通过对2009年中国287个地级市,其中包括4个直辖市(省级)、15个副省级城市(副省级)和268个地级市(地级)的人口数量、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量进行统计来分析中国城市规模对创新分工的影响。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及各省市区的《统计年鉴》和知识产权局。从表1可以看出,直辖市与技术创新产出及其分工有着较强相关性,主要原因是直辖市是我国行政等级最高的城市,城市规模大,科技活动人数、科学家和工程师、科研经费筹集额、科技活动支出、R&D经费相比其他行政等级都是最高的,因此对技术创新产出及分工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但显著性不高,主要原因是直辖市样本不足。副省级城市与技术创新产出及分工相比直辖市相关性较弱,其中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及授权量相关性最高,主要是副省级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国沿海地区,沿海城市在国际人才交流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方面占有优势。因此与技术要求较高的发明专利相关性较强。地级市与技术创新产出及分工的相关性较弱,主要原因是地级市在中国城市体系中数量最多,普遍城市规模较小,科研人员、科研投入相比其他行政等级城市较少。因此,地级市与技术创新产出及分工的相关性最弱。总体看来,城市行政等级越高,技术创新的能力越强。

2不同等级规模城市创新分工的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等级规模城市技术创新产出的各项系数不同。从申请量角度来分析不同行政等级城市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所占总申请数量的比例,可以看出城市行政等级越高,其发明专利所占比例越高,并随着城市行政等级的递减,其所占比例随之递减。主要原因是发明专利对技术专业要求最高,其所需的科研人员、科研投入最强。实用新型在不同行政等级城市所占比例大致相同,主要原因是实用新型对技术要求不高,所需R&D投入适中。外观设计在地级市中所占总申请量比例最高,并随着城市行政等级的提高,所占比例依次递减。主要原因是外观设计在专利中对技术专业要求最低,因此在科研人员、科研投入较少的地级市中所占比例最高。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选取2009年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通过其集聚及扩散效应,有效提高了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城镇化所带来的研发投入及人员投入对技术创新具有积极影响。由于城市行政等级的差异,本文按照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地级市进一步分类研究了城市行政等级与技术创新分工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第一,城市行政等级对技术创新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城市行政等级促进了技术创新的发展。第二,不同行政等级的城市对创新分工的侧重点不同,行政等级越高的城市越有利于水平较高的技术创新。同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第一,不同行政等级的城市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大力发展本地区经济,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从而集聚更多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环境。第二,副省级城市应利用其区位优势,加强海内外人才和技术的交流合作,为区域技术创新注入新的动力。第三,增加地级市的教育与科研投入,大力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注重培养本地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高级技术分析范文篇2

[关键词]EDA技术电子系统仿真

二十世纪后半期,随着集成电路和计算机的不断发展,电子技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电子技术发展周期不断缩短,专用集成电路(ASIC)的设计面临着难度不断提高与设计周期不断缩短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求我们必须采用新的设计方法和使用高层次的设计工具。在此情况下,EDA(ElectronicDesignAutomation即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应运而生。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及缩短电子系统设计周期的要求,EDA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

一、EDA技术的定义及构成

所谓EDA技术是在电子CAD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它是以计算机为工作平台,以硬件描述语言为系统逻辑描述的主要表达方式,以EDA工具软件为开发环境,以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PLD(ProgrammableLogicDevice)为设计载体,以专用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单片电子系统SOC(SystemOnaChip)芯片为目标器件,以电子系统设计为应用方向的电子产品自动化设计过程[J]。在此过程中,设计者只需利用硬件描述语言HDL(HardwareDescriptionlanguage),在EDA工具软件中完成对系统硬件功能的描述,EDA工具便会自动完成逻辑编译、化简、分割、综合、优化、布局、布线和仿真,直至特定目标芯片的适配编译、逻辑映射和编程下载等工作,最终形成集成电子系统或专用集成芯片。尽管目标系统是硬件,但整个设计和修改过程如同完成软件设计一样方便和高效。

现代EDA技术的基本特征是采用高级语言描述,具有系统级仿真和综合能力。EDA技术研究的对象是电子设计的全过程,有系统级、电路级和物理级各个层次的设计。EDA技术研究的范畴相当广泛,从ASIC开发与应用角度看,包含以下子模块:设计输入子模块、设计数据库子模块、分析验证子模块、综合仿真子模块和布局布线子模块等。EDA主要采用并行工程和“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然后从系统设计入手,在顶层进行功能方框图的划分和结构设计,在方框图一级进行仿真、纠错,并用VHDL等硬件描述语言对高层次的系统行为进行描述,在系统一级进行验证,最后再用逻辑综合优化工具生成具体的门级逻辑电路的网表,其对应的物理实现级可以是印刷电路板或专用集成电路。

二、EDA技术的发展

EDA技术的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电子线路的CAD是EDA发展的初级阶段,是高级EDA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利用计算机的图形编辑、分析和存储等能力,协助工程师设计电子系统的电路图、印制电路板和集成电路板图。它可以减少设计人员的繁琐重复劳动,但自动化程度低,需要人工干预整个设计过程。

EDA技术中级阶段已具备了设计自动化的功能。其主要特征是具备了自动布局布线和电路的计算机仿真、分析和验证功能。其作用已不仅仅是辅助设计,而且可以代替人进行某种思维。

高级EDA阶段,又称为ESDA(电子系统设计自动化)系统。过去传统的电子系统电子产品的设计方法是采用自底而上(Bottom-UP)的程式,设计者先对系统结构分块,直接进行电路级的设计。EDA技术高级阶段采用一种新的设计概念:自顶而下(TOP-Down)的设计程式和并行工程(ConcurrentEngineering)的设计方法,设计者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所设计电子产品的准确定义上,EDA系统去完成电子产品的系统级至物理级的设计。此阶段EDA技术的主要特征是支持高级语言对系统进行描述。可进行系统级的仿真和综合。

三、基于EDA技术的电子系统设计方法

1.电子系统电路级设计

首先确定设计方案,同时要选择能实现该方案的合适元器件,然后根据具体的元器件设计电路原理图。接着进行第一次仿真,包括数字电路的逻辑模拟、故障分析、模拟电路的交直流分析和瞬态分析。系统在进行仿真时,必须要有元件模型库的支持,计算机上模拟的输入输出波形代替了实际电路调试中的信号源和示波器。这一次仿真主要是检验设计方案在功能方面的正确性。仿真通过后,根据原理图产生的电气连接网络表进行PCB板的自动布局布线。在制作PCB板之前还可以进行后分析,包括热分析、噪声及窜扰分析、电磁兼容分析和可靠性分析等,并且可以将分析后的结果参数反标回电路图,进行第二次仿真,也称为后仿真,这一次仿真主要是检验PCB板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可行性。

可见,电路级的EDA技术使电子工程师在实际的电子系统产生之前,就可以全面了解系统的功能特性和物理特性,从而将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缺陷消灭在设计阶段,不仅缩短了开发时间,也降低了开发成本。

2.系统级设计

系统级设计是一种“概念驱动式”设计,设计人员无须通过门级原理图描述电路,而是针对设计目标进行功能描述。由于摆脱了电路细节的束缚,设计人员可以把精力集中于创造性概念构思与方案上,一旦这些概念构思以高层次描述的形式输入计算机后,EDA系统就能以规则驱动的方式自动完成整个设计。

系统级设计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按照“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进行系统划分。

第二步:输入VHDL代码,这是系统级设计中最为普遍的输入方式。此外,还可以采用图形输入方式(框图、状态图等),这种输入方式具有直观、容易理解的优点。

第三步:将以上的设计输入编译成标准的VHDL文件。对于大型设计,还要进行代码级的功能仿真,主要是检验系统功能设计的正确性,因为对于大型设计,综合、适配要花费数小时,在综合前对源代码仿真,就可以大大减少设计重复的次数和时间,一般情况下,可略去这一仿真步骤。

第四步:利用综合器对VHDL源代码进行综合优化处理,生成门级描述的网表文件,这是将高层次描述转化为硬件电路的关键步骤。综合优化是针对ASIC芯片供应商的某一产品系列进行的,所以综合的过程要在相应的厂家综合库支持下才能完成。综合后,可利用产生的网表文件进行适配前的时序仿真,仿真过程不涉及具体器件的硬件特性,较为粗略。一般设计,这一仿真步骤也可略去。

第五步:利用适配器将综合后的网表文件针对某一具体的目标器件进行逻辑映射操作,包括底层器件配置、逻辑分割、逻辑优化和布局布线。

第六步:将适配器产生的器件编程文件通过编程器或下载电缆载入到目标芯片FPGA或CPLD中。如果是大批量产品开发,通过更换相应的厂家综合库,可以很容易转由ASIC形式实现。

四、前景展望

21世纪将是EDA技术的高速发展时期,EDA技术是现代电子设计技术的发展方向,并着眼于数字逻辑向模拟电路和数模混合电路的方向发展。EDA将会超越电子设计的范畴进入其他领域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系统正朝着更高集成度、超小型化、高性能、高可靠性和低功耗的系统级芯片(SoC,SystemonChip)方向发展,借助于硬件描述语言的国际标准VHDL和强大的EDA工具,可减少设计风险并缩短周期,随着VHDL语言使用范围的日益扩大,必将给硬件设计领域带来巨大的变革。

参考文献

[1]谭会生,张昌凡.EDA技术及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高级技术分析范文篇3

关键词:车辙;高等级公路;原因;路基;路面;机理;处理措施;

Abstract:

IntherapiddevelopmentofhighgradehighwayinChina,buttheseyearsintheprocessofdevelopmentandthereweremanyproblems.BelowIcombiningtheworkingpracticeexperience,inhighgradehighwayrutcausesandtreatmenttechnologyfromthefollowingfouraspectsarediscussedinthearticle:first,themechanismoftheruttingappearanalysis;2itisthecauseofhighgradehighwayruttinganalysis;Third,themaincharacteristicsofhighgradehighwayandharm;Fourth,ruttinganalysisofhighgradehighwaytreatmentmeasures.Withcounterpartstocommunicate,andconstantlyimprovethequalityofhighwayprojects,soastobetterforourcountryroadtrafficdevelopmentservices.

Keywords:therut;Highgradehighway;Reason;Subgrade;Pavement;Mechanism;Processingmeasures;

中图分类号:U2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国道213线是甘南藏族自治州通往兰州及四川的主要干道,该路段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势高亢,地形复杂,属高寒湿润气候,冬季漫长,夏季短暂,降水量大,冻土深度大的特点。我段养护路段为二级公路,设计时速为80KM/h。受2008年冰雪灾害的影响和5.12地震抗震抢险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以及平时受超重超大车辆的影响,路面车辙已经是全线最主要病害。路线上行线车辙成为影响行车安全舒适的主要病害。对于这种情况,最重要的是寻找车辙产生的原因,然后采取有效地措施,以尽量地减少车辙的危害。

一、高等级公路车辙出现的机理分析

沥青路面出现车辙,是因为路基、基层的永久变形加上面层不断变形所导致。但是,当今高等级公路大都使用半刚性基层,路基与基层的变形量在车辙总量中逐步减少。在高等级公路的沥青路面中,使用半刚性基层的路面产生永久变形量占了绝大部分,在总车辙量的90%之上。在实际经验与路面观测中可知,在受力时,沥青混合料发生粘性流动变形,并不是荷载作用时间越长,它也无限增长。当时间慢慢过去,它的增量也将逐渐减小,并且将会趋于零。由此看来,随着时间的发展,粘性流动变形将趋于恒定值,这就是叫固结效应。一旦卸载后,沥青混合料的弹性即刻恢复,然后再随时间推移,粘性流动变形却无法恢复,于是就形成了永久变形,这就是路面车辙。

二、高等级公路车辙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路面车辙现象发生的原因

有的设计路面的人员,没有正确理解关于动稳定度的一些指标,其实,动稳定度指标不是所谓的理论要求值,沥青混合料就算达到稳定度指标,也不要认为车辙或者其它的变形不会发生。这个动稳定度指标是改性沥青、正常沥青等混合料不能低于的最低标准,也就是不能达到最小值标准的混合料是不合格的。当混合料无法达到其所要求的最小值时,可以从材料、沥青用量、配合比这些方面来调整。因此,在设计道路时,不仅应该注重理论分析,更应该加强对当地路面情况进行实际考察,使设计与实际相符合。

(二)高温重载对车辙的影响

一些沥青路面比较有柔性,常常容易出现。在行车道的车轮常行驶的地方,

两条车辙出现在每个车道里。在我国,重载现象比较多见,对于路面的危害表现在各方面,而车辙就是其中之一。在高温季节,由于有些车辆载了非常重的物品,对路面形成长期的行渠式碾压,由此产生了大量车辙,有些车辙深度甚至可以达到5―6cm,对行车安全有着严重的影响。

在夏季,气温比较高,此时是车辙发生的高峰期,沥青容易被高温作用软化,一旦有重载车辆通过,路面承受的压力超越碾压阶段的承受力,于是那些小沥青混凝土被挤向了车轮两侧或者下部,使得路面不再平整。有些路段车辙严重,在车辙的内外侧,高度不断隆起,于是也增大了深度,车辆行驶在上面,能明显看到车辙的存在。要是遇上下雨的天气,积水就贮存在那里,当汽车高速行驶时,滑移的现象比较容易发生,这样行车的安全隐患也明显增加了。

三、高等级公路的主要特点与危害

近年来,剪切性车辙在我国发生比较明显。那么对于此类车辙,维修方法是怎样的呢?据了解,要用新的混合料给铣刨的车辙部位进行修补。或者改造原有的路面,使得车辙的层次得到更换。车辙使路面使用寿命降低,严重影响了路面质量,使得维修周期缩短。积水下渗在车辙处,不同程度地损耗了路面基层和路基,这样就产生了路面坑槽。沥青的老化速度在不断加剧,进一步产生了大量病害。车辙有很强的隐蔽性,驾驶员不容易发觉和重视这种车辙,当他们行驶在高速路段上,尤其在转弯的地方,往往容易因此而出现意外事故。

四、高等级公路车辙处理措施探析

第一,设计单位在设计路段时,对于最小的极限圆曲线半径应尽量避免,在条件准许的情况下,要尽量增大曲线的半径,以此将超高的横坡度减小,也可以不设超高。在超高的弯道处,必须使纵坡坡度减缓。

第二,在施工过程中,设计混凝土的配合比要严格控制,需进行关于沥青混合料的试验,试验时数据要规范,符合要求。在加工生产时,要严格控制沥青与混合料之间的温度。以免在温度过高时,使沥青老化。

第三,交通管理部门对于车辙的病害应该出台一套实际可行的规划。一是对于车辙的分类管理应该明确,要控制车辙所造成的损害,对车辙严重的地方,要强制车辆暂时停止运营,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二是加强对车辙的维修处理。三是在出台新的车辙标准之前,高速公路管理部门要对车辙的数量与变化情况及时进行统计。四是加强对行车安全和舒适程度有影响的车辙的维修,尤其是应加强对超高弯道上车辙的维修。

第四,对处理车辙的新技术要积极推行,比如说广韶高速在建成并开放交通之后,仅仅通过一年运营时间,因反复出现大量重车荷载现象,在清远路段主车道轮迹带地方,路面产生坑槽和严重车辙现象,车辆无法正常行驶。同年,在关于这段路面施工审查会上确定了治理路段的总长度,总面积达6180m,采用FAC高模量改性沥青混凝土对其中车辙较深的路段进行铣刨,重新摊铺治理,采用微表处理及NovaChip施工方案对车辙较浅的路段进行处理。这种处理方式,在处理车辙时,将起到良好效果。

总而言之,我们在车辙的处理上,应该努力研究车辙产生的原因,需对每个施工环节都给予高度重视,这样才有助于车辙危害的减少,特别是在进行车辙处治过程中,要做到及时到位,尽快把安全隐患消除。

参考文献:

[1]陈燕.高等级公路车辙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措施[J].山西建筑,2007,(29)

[2]罗井泉,李艳萍.如何防治沥青路面出现车辙的措施与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