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写作范文

春季疾病预防小常识(收集3篇)

来源: 时间:2024-07-02 手机浏览

春季疾病预防小常识范文篇1

【关键词】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策略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人体鼻腔、气管、咽喉及支气管等受到病原体侵入后导致的感染,患者出现传染性症状,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同时可通过间接接触或者直接接触传播。目前临床较为常见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有麻疹、脑脊膜炎、腮腺炎、水痘、风疹等,疾病一旦流行,控制难度较大,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及学习,因此探讨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策略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1]。笔者对我镇近两年防控策略实施前后呼吸道传染病控制情况进行观察,具体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镇疾病控制中心自2012年1月-2013年检查的20所单位,主要包括乡镇卫生院、中小学、乡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普查总人数为3000人,其中呼吸道传染病患者134例,其中2012年肺结核32例,流腮28例,手足口28例,2013年肺结核27例,手足口19例。

1.2方法

1.2.1强化领导能力,我镇疾病控制中心经过统计部署,抽取若干疾控人员亲自到检查单位进行督导,观察辖区内预防接种工作、防控传染病的措施实施情况。各单位需要充分认识到呼吸道传染病预防及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严禁出现麻痹、侥幸心理,加强领导人员的工作能力,不断提高疾病预防及控制的能力,同时周密部署落实预防及控制责任制,保证相关防治措施能够被良好落实。

1.2.2加强健康教育,由我镇疾控中心组织相关人员到人员密集地区对传染病的相关预防、控制措施等进行宣传,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呼吸道传染病,尽量使得人民群众了解呼吸道传染病相关知识,不断提高人们自我保护能力。将传染病疫苗使用的有效性等告知人民群众,从而做好传染病疫苗的接种工作。传染病防控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各个学校、医疗单位、相关托幼机构的合作力度,建立完善的疫情通报制度,同时保证各个场所的良好消毒及通风。创建传染病防控小组,不断加强对相关科室人员的培训,设置发热门诊,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理或者分类收集。开展培训时,逐级进行,扩大呼吸道传染病的宣传,对于流动人口进行重点督促,从而保证疾病防控的良好进行。

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策略实施后,观察我镇自2013年至2014年传染病发生情况,对防控效果进行评价。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P

防控策略实施后,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镇呼吸道传染病发生情况如下:肺结核10例,流腮1例,手足口2例,与防控前比较出现明显减少(P<0.05)。讨论

鼻腔、咽喉、支气管及气管等为呼吸道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受到外界病原体感染侵入时,患者可出现系列疾病,而一旦治疗不及时,患者可出现较多严重并发症,甚至出现心肌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进而导致流感出现[2]。春冬两季为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一旦人群较为密集区域有传染病患者,流行开来极为容易,严重威胁人们健康,因此为了保证人们的健康,远离传染病,加强呼吸道传染病控制及预防有着重要的作用。

为保证我镇春季呼吸道传染病的有效防控,我部门特意抽取相关专业人员深入到学校、乡镇卫生院等多地区进行宣传及督导,并对不同部门传染病预防控制情况进行督导,要求医疗机构创建完善领导组织,健全制度建设,同时加强院内人员疾病预防知识的培训。通过本次督导,同时发现目前我镇较多部门在传染病的防控上同时存在较多缺陷及问题,如门诊日志等级不全面、预诊分诊不规范、报告出现漏报现象,麻腮风疫苗接种率较低等,针对上述现象进行整顿后,呼吸道传染病发生率明显下降。

为了有效预防呼吸道疾病,居民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开窗户。②春冬等呼吸道传染疾病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到拥挤、人多场所次数,外出时,尽量配戴面纱口罩[3]。③减少与传染病病菌携带者的接触,避免通过直接的身体接触而出现的病原体传染,日常工作及生活中,常洗手,清洁并消毒。④熟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若出现发热、流鼻涕等症状时,尽早到医院接受诊断、治疗,严禁擅自用药,避免疾病被耽搁。⑤根据天气变化情况适量删减或者添加衣物,严禁着凉,出现感冒。⑥尽早接种预防。⑦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日常多喝水,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劳逸结合,提高自身健康。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措施实施后,我镇呼吸道传染病发生情况明显减少(P<0.05),因此,相关医护人员要加强呼吸道传染病监测,不断宣传,同时对于已经明确的患者,尽早报告、隔离并治疗,促进患者康复,有效防控呼吸道传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黄晓玉,徐斌,危国强,等.2008-2012年广西武鸣县学校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J].职业与健康,2014,30(34):497-499.

[2]肖靓靓.2012年贵州省黔南州度学生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特征[J].职业与健康,2014,30(02):265-267.

春季疾病预防小常识范文篇2

“勤于预测、善于计划、厉行节简”乃是“中国人的三大特质”。

我们的祖先早就学会了“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取法于地”,悟出“观天”是为了“类地”的真谛,意识到天地的生成和演化,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气象条件对人类的健康与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与祖国医学“天人合一”的理论是相通的。

春秋时期,秦国有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提出了著名的“六气致病说”,正确地阐明了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和人体疾病的关系,这是中医学阴阳学说和病因学说的最早雏形。

在《左传》中就有这样一段有关医和为晋平公诊病的记载:晋平公生病后向秦王求治,秦王便派了医和前往。医和诊病之后说:“您的病是因过度亲近女色造成的。您患的是类似于心志惑乱一类的疾病,不是鬼神作祟,也不是饮食不当,而是因过分迷恋女色,而丧失了心志。”晋平公问道:“难道女色是不能接近的吗?”医和回答:“什么事过度都应该罢手,否则将招致疾患。自然界有六气,降于地就化生成了五味,表现出五种颜色等等,而这六气一旦过度,就会生出疾病。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任何一气太过都会造成灾祸。阴太过会生寒疾,阳太过会生热疾,风太过会得头部肢端疾病,雨湿太过就会消化失常,夜晚过于房劳就会心志惑乱,白天则会心力交瘁。女色属于随阳之物,相近应该在夜间,过分亲近也会产生内热、蛊惑之类的病。您既不节制又不按时,如何能不病呢?”

一番话令晋平公和他的下属十分钦佩。这一段论述不仅涉及了深刻的阴阳学说,而且将人与自然界相互感应的关系阐述得相当精辟,医和在医理上的精深造诣令人惊叹。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根据四季“春生”、“夏长”、“秋收”与“冬藏”的规律,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认为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的“六淫”,“淫”就包含“过多”、“过甚”之意,当它们正常变化时,万物才得以化生不息,正常运转;但当其异常变化时就会成为致病之因。

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实践经验总结,认为春季多风病,盛夏多暑病,雨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这一规律至今仍然指导着临床辨证用药。

中医学中“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的理论也体现了医学与气象的重要关系,认为在夏季炎热季节,要避免使用过于温热的药物,冬季寒冷季节,要避免使用过于寒凉的药物。现在各大医院每年还针对季节性发病,开展“冬病夏治”、“三伏灸”等治疗,也是将气象与医疗相结合的产物。这种方法是选择夏季三伏天炎热时间,配合相应的药物,来治疗冬季多发的一些虚寒性的疾病,往往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在的天气预报更加准确,有误差,但很小,所以我们要定时收听天气预报,根据天气预报的提示,合理地安排衣食住行,减少气象因素对人体的不利影响,如冬季注意防寒保暖,夏季注意防暑降温。在寒冷季节或温度急剧下降时,要注意及时增添衣服,采取御寒保暖措施,尽量减少外出。遇到大风大雾或雾霾天气时,要注意戴口罩、帽子、减少有害物质和污染对人的侵害。暑天应减少高温作业或者是避免日光暴晒。春季呼吸道流行病高发时,应尽量减少到人多的公共场合,加强房间的通风。过敏体质患者在春天花粉较多的时候减少野外活动时间,尤其应当避免在有风的天气外出,减少过敏原的刺激。

人们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安排合理的饮食,起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效果。如夏天炎热季节宜饮食清淡爽口、少油腻易消化的食物,此外,夏季致病微生物极易繁殖,食物极易腐败、变质,肠道疾病多有发生。因此,必须讲究饮食卫生,谨防“病从口人”。冬季宜进食羊肉、牛肉、蛋类、豆制品、核桃、栗子等冬季应季养生食品,提高防寒抗病能力;秋季湿度较低,空气干燥,宜常吃养阴润肺、清热生津的食物,如梨、甘蔗、柑橘、红枣、莲子、白果、芝麻、百合、山药、白木耳、蜂蜜、牛奶、泥鳅、鲥鱼、鸭肉等都是秋季最好的食品,防止“上火”的发生。春季万物复苏,一般宿疾如高血压、哮喘、皮肤病等容易在此时复发,所以在饮食上应忌发物,诸如虾、雄鸡、海鲜等应尽量少吃。

链接:

世界最早的风向仪――相风铜鸟

中国古老的农业文明、中医学和天文气象学,它们结伴而生,相互交织,同步发展。我们的祖先曾创造过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他们创造出一系列巧夺天工的技术手段,来从事精测妙算。

我国是最早发明和使用测风仪的国家。真正具有科学意义的测风仪是公元132年,东汉张衡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风向仪――相风铜鸟。针对风灾,在发明地动仪的同时,张衡还感到需要观测气象,需要发明一种测风仪,防止风暴袭击,起到科学预报作用。

张衡在五丈高的竿上,立起一只可灵活转动的衔花的铜鸟,每当风来临的时候,铜鸟便旋转起来,铜鸟嘴里衔的花朵旋转,使铜鸟头向风来的方向站住不动,这是世界上最早用来观测风向的气象仪器,与西方装置在屋顶上的候风仪十分相似。不过,西方在12世纪时才有候风仪的记载,比张衡制造的相风铜鸟晚了1000多年。

春季疾病预防小常识范文篇3

关键词:猪;常见疾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828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5.12.040

1猪常见疾病类型

猪常见的疾病有很多种,除了病毒性传染病、支原体性传染病、还有寄生虫病、内外科和产科疾病等。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猪的疾病,及其发病的特征与症状。

1.1猪瘟

猪瘟又叫烂肠瘟,是一种由黄病毒科猪瘟病毒引起的高传染性疾病。根据不同病毒毒性,猪瘟可以分为慢性、急性和紧急性。症状特征:慢性,病猪症状轻微,病况发展缓慢,轻度发热,出现贫血、便秘、腹泻等情况,食欲也较差,逐渐消瘦;急性,病猪出现高度昏沉,减食或拒食、高烧持续不退等现象,也有些猪出现痉挛等症状,病至10~20天则死亡;紧急性,发病前无任何征兆,病猪体温急速升至40℃,病情发展速度非常快,一般来说,养殖户还没来得及应对,猪就已经死亡。

1.2猪链球菌病

猪的链球菌病主要包括关节炎型、淋巴结脓肿型以及急性败血症脑膜脑炎症3种类型,致病原因主要在于猪的不同身体部位感染了链球菌。这种病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具有感染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猪患关节炎时,关节肿痛,行动不便,甚至不能站立;淋巴结脓肿,就是猪的淋巴结出现脓包或红肿,起初坚硬且痛,破裂后会流浓;急性败血症脑膜脑炎症主要表现为猪体温升高,突然倒地,同时猪口吐白沫、四肢乱蹬。

1.3猪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分为体内寄生虫病和体外寄生虫病,体内寄生虫包括蛔虫、绦虫、鞭虫、肺丝虫、肾线虫、结节线虫等,其中蛔虫是寄生虫最主要的类型;体外寄生虫包括螨、蚊、绳、蜱、虱等,其中螨虫是最大的危害者。寄生虫寄生在猪体,其危害是慢性的,慢慢啃噬猪的营养物质,导致猪营养不良,日渐消瘦,生长减慢,抗病力减弱,而且容易引发猪的细小病毒、乙型脑炎、附红细胞体病等其他病症。

2猪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常见的猪疾病很多,除了上述猪瘟、猪链球菌病、猪寄生虫病,还包括皮肤病、口蹄疫、猪内科疾病、猪消化系统疾病、猪呼吸道系统疾病等。春季和夏季是猪疾病高发的两个季节,春季高发的疾病主要有猪瘟和猪链球菌病,夏季则是寄生虫病,下面主要围绕这三种疾病来分析如何预防和治疗。

2.1猪瘟的预防与治疗

猪瘟具有高度传染性,一年四季都有发生,猪瘟的控制以预防为主,具体作法是对断奶后的仔猪接种疫苗,也要在春秋两季对母猪和公猪进行免疫;但如果猪群已患上猪瘟,就要加大注射量,另外,为防止疾病的扩散和感染,必要时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以防再一次发生感染。另一方面,平常要加强饲养管理,强化对猪场环境卫生的管理和检测,及时排污、排粪、灭鼠、灭虫,对死猪进行严格无害化处理。春季温差较大,回潮天持续时间长,应做好猪圈的卫生工作,防潮抗寒,定期用石灰水、草木灰水进行消毒,提高猪的抗病能力。

2.2猪链球菌病的预防和治疗

猪链球菌病除了春季易发,其他季节也常出现,因此为猪营造一个清洁卫生的环境,时刻加强防疫消毒工作非常重要。具体做法是实行严格的防疫管理,给每一头猪注射猪链球菌弱毒菌苗和猪链球菌病氢氧化铝胶苗等。定期对猪场进行消毒。在治疗上,效果较好的药物有:林可霉素和10毫升安痛定注射液,应根据猪的体重决定注射范围,持续3~6天;也可以混合使用链霉素和青霉素,按照病猪的体重选择合理的用药量,对猪进行肌肉注射,每天注射两次,坚持4~6天。治疗淋巴结脓肿型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将脓包切开,用药水把里面的脓瘤毒素全部清理干净。

2.3猪寄生虫病的预防与治疗

猪感染寄生虫病的主要原因是猪吃了感染寄生虫的水和食物,或者是猪圈中粪物长久堆积产生寄生虫,从而受到感染。所以最直接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建立有效的生物安全体系,定期做好灭虫、灭蟑、灭鼠、灭蝇等工作,严禁饲养猫狗等宠物,严防外源寄生虫的传入。喂养猪时特别要注意卫生健康,定期清除猪粪,用开水洗刷猪圈和食槽,保持其干燥和清洁。寄生虫种类繁多,因此用药要有针对性,用药要适量,如果猪已感染了寄生虫病,混合使用黄胺类药物与抗菌增效剂,或使用敌百虫、伊维菌素、左旋咪唑等药物,会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