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写作范文

高标准农田会议(收集3篇)

来源: 时间:2024-07-27 手机浏览

高标准农田会议范文篇1

“靠天吃饭”――基础设施薄弱,功能老化

建国以来,水利建设的主力一直是农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吉林省的农田水利设施大多建于“”和“农业学大寨”时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由于农民的投资投劳逐渐淡出,水利工作出现了低潮,加之特殊年代工程标准低,导致今天整个农村的水利欠账越来越大,矛盾也日益突出。

在灌区工程建设上,由于全省的灌区工程多数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年代久远、设备陈旧老化,长期带病运行,渠道跑冒滴漏严重,灌溉效益衰减,水田实际灌溉面积由前些年的1000多万亩缩减到目前的900多万亩。在涝区治理上,全省54片重点涝区,通过验收达到10年一遇治涝标准的只有一片,其余53片重点涝区工程由于工程建筑物不配套,设备老化严重,每当遇到局部暴雨,就会导致排水不畅,造成内涝成灾,粮食减产。在抗旱工程建设上,我省中西部旱区,仅有21万眼机电井和部分喷滴灌设备,抗旱工程设施太少,而且破损严重,急需提高抗旱能力。目前我省8368万亩耕地,除了水田之外,仅有50万亩旱田耕地具备作物生育期全程灌溉能力,旱区农业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致使十多年来的持续干旱严重制约了我省粮食生产的快速发展。

“一事一议”――事难议、议难成、成难行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主体缺位。”李彦群委员直指问题要害。近年来,虽然国家和省财政增加了对水利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但多年来由于欠账太多,有限的资金仍是难以为继。如有关方面近年来对旱田节水灌溉的投入较少,每年只有1000万元左右,而涝区改造几乎没有投资。特别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地方配套资金根本落实不了。过去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以农民投劳为主,国家补助为辅,因为取消了“两工”,农民投入明显减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水利建设大兵团作战的动员机制弱化,特别是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农村基层的组织功能进一步弱化,村内农田水利建设一般只能靠“一事一议”来解决。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仅事难议、议难成、成难行,而且由于投资投劳的规定严格、限制多,很难把农民组织起来,特别是跨村、跨乡上规模的群众性农田水利建设组织起来就更难了。所以,目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状况一方面农民出工投劳少了,另一方面国家和省里的投资又没有明显增加,这是造成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欠账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

“兴修水利”――重在调动各方积极性、创造性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是中央根据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提出的一个战略性指导方针,解决水的问题是这一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围绕水的问题,常委会组成人员进行了认真的审议。我省气候变化近年呈现由大面积连年干旱、干旱区域从西部向中部转移的规律,这对农业生产,特别是总体上“靠天吃饭”的粮食生产有着重大影响。唐宪强副主任认为,我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了。他强调,省政府要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实现增产百亿斤粮食、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条件来解决。为此,他建议政府部门要认真研究和把握我省气候变化的规律,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根据我省气候变化的特点调整全省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规划,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同时,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和协调,使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退耕还林、扶贫开发等规划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体规划相衔接,努力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科学性。省政府应大力解放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治水思路调整和水资源理念的转变。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周春莲建议,有关部门要从被动的防御抵抗洪涝灾害向主动利用管理雨洪资源转变;从临急抱佛脚的短期抗干旱向建立科学计划节约支配有限水源的长效机制转变;从单纯水量多寡上的防洪抗旱向防治污染保护清流的质与量兼治转变,做到科学用水、适度用水、合理用水、效益用水。

高标准农田会议范文篇2

农田水利设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我国现有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大都建于20世纪50至70年代,相当一部分已达到规定使用年限,老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不完善,配套率低,欠账较多,对现有灌区全面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的任务十分艰巨。在人增地减水少的严峻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因而也需要更多的投入。但与此同时,近年来,全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呈下滑趋势,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取消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后,农民群众的投工投劳数量大幅度减少。农田水利建设滑坡,不仅直接影响当前的粮食增产,而且严重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因此,尽快建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积极稳妥地做好这项工作;认真组织试点,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加强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以政府安排补助资金为引导,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托,以加强组

织动员为纽带,以加快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逐步建立起保障农田水利建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原则。

1.坚持政府支持、民办公助的原则。国家要逐步增加对水利建设的投入,重点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同时,要把加大政府投入与增加农民劳动积累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组织和引导农民尽可能增加劳动积累。

2.坚持民主决策、群众自愿的原则。要严格区分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与加重农民负担的政策界限,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以政府加大投入为契机,通过有效的组织工作,引导农民出资出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建设。同时,要严格规范“一事一议”程序,控制筹资筹劳标准。

3.坚持规划先行、注重实效的原则。要发挥规划的统筹指导作用,把规划作为乡村两级组织农民出资出劳的必要条件和国家安排补助投资的重要依据,科学有效地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4.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的原则。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快农田水利管理体制和小型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形成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调动广大农民投资投劳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三、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工作重点

(一)增加政府投入,逐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财政部门要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民兴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给予补助,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时,继续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中低产田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改革部门要调整投资结构,切实增加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要结合土地开发整理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要整合国家现有的各项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加强统筹协调,避免重复安排,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按照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原则,地方各级政府应切实承担起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责任,把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纳入投资和财政预算,逐步形成适度规模。

(二)认真做好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采取以县为单位、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原则上每个县都要编制。编制规划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讲求实效。规划按程序经过审批后,即为安排国家补助资金的依据,申报项目必须符合规划的要求。水利部门要从全国和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出发,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各地区要结合实际,积极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三)规范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一是明确资金投向。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重点用于补助粮食主产县。二是明确项目实施主体。项目实施主体可以是农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可以是农民联合体或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是完善补助方式。主要用于补助项目建设的材料费、设备费及机械作业费,具体方式可采取项目管理或“以奖代补”的办法。四是制订补助标准。根据工程性质、农民在限额内筹资筹劳情况,制订不同的补助标准,筹补结合、多筹多补。五是健全申报程序。由县级有关部门对项目主体的申请进行审查、公示后联合上报。需要农民筹资筹劳的项目,应经县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审查。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的具体办法,由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四)完善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对政府给予补助资金重点支持的斗渠、相邻村共用的村级小型水塘(库)和圩堤等农民受益的农田水利工程,可以村级为基础进行“一事一议”,按照乡镇协调、分村议事、联合申报、统一施工、分村管理资金和劳务、分村落实建设任务的程序和办法实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限额标准由省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提出,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根据受益主体和筹资筹劳主体相对应的原则,在不影响村整体利益和长远规划的前提下,可按受益群体议事。要加强资金和劳务的监管,对国家引导资金和通过“一事一议”筹集的资金和劳务,都要实行全过程公开、民主管理,接受群众监督。严禁强行以资代劳或变相加重农民负担。各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管,提高资金和劳务使用效率。

高标准农田会议范文篇3

关键词:高标准粮田;建设;丹阳市

中图分类号F323.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6)13-0139-02

依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9―2023年)》(以下简称《纲要》),2023年全国粮食消费量将达到5725亿kg,按照保持国内粮食自给率95%测算,国内粮食产量应达到5450亿kg,比现有粮食生产能力增加近450亿kg。考虑到影响粮食生产和有效供给生产及有效供给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本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供给、留有余地的原则,未来12年间需要新增500亿kg生产能力,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程度。

《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3年)》明确了新增500亿kg粮食需要通过高标准粮田建设等途径来实现。而项目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基础地力,改善耕地质量,增强防灾抗灾能力,保证粮食生产的稳步提高。规定资金投入的主要建设内容是“农田灌排、田间道路、土地平整理、农田林网和地力建设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丹阳市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地力建设。

1项目实施情况

1.1项目概况丹阳市从2007年开始实施高标准粮田项目,分别实施了2007年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丹阳市标准粮田建设项目、2008年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丹阳市标准粮田追加项目、2011―2014年新增500亿kg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累计建设规模8733hm2,建设总投资6681万元。

1.2建设地点2007年项目建设地点为延陵镇延陵村、赵巷村和宝林村,珥陵镇护国村、中仙村、丈山村、新庄村和大施村,练湖管委会三分场、九分场和十分场;2008年为珥陵镇丈山村、大施村,延陵镇柳茹村、赵巷村、宝林村;2011年为珥陵镇护国村、珥城村、中仙村,云阳镇花园村、汉皇村;2012年为珥陵镇积庆村、扶城村,司徒镇培棠村、丁庄村、杏村村;2013年为云阳镇双合村、永福村、大钱村;2014年为访仙镇仁里村、陵口镇留墅村、延陵镇麦溪村。

1.3建设规模项目实施以来,丹阳市高标准粮田建设累计实施规模8733hm2,涉及珥陵、延陵、陵口镇、司徒、云阳、访仙、练湖管委会等7个镇、街道,26个行政村。

1.4建设投资项目实施以来,丹阳市高标准粮田建设累计投资6681万元,其中中央资金5155万元,地方投资1526万元,中央投资占比77.16%,具体见表1。

1.5建设内容项目实施以来,按照实施方案批复,项目实际建设内容为:各类防渗渠244.569km、块石挡墙0.723km、泵站16座、田间道路51.842km(其中砼路32.203km、砂石路19.639km)、方涵4座、农桥1座、田间机行渠桥969座、各类渠系配套建筑物3503座、渡槽5座,具体见表2。

2实施效果

通过项目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原有的农田基础设施,方便了农民出行和农机作业,提高了灌溉能力,增加了粮食产量。根据项目区农水站和农户调查数据表明:渠道水利用系数由原来35%提高到65%左右,水稻每次灌溉时间减少1~2h、灌溉成本节约45~120元/hm2;水稻产量提高750~1200kg/hm2、小麦产量提高450~600kg/hm2。

按照项目实施规模8733hm2,灌溉成本节约75元/hm2计算,项目区每年灌溉可节约成本65万元;按照水稻产量提高975kg/hm2、小麦产量提高525kg/hm2,水稻单价3元/kg、小麦单价2.4元/kg计算,每年项目区农户增加收入3654.9万元,节本增收3719.9万元。

3问题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