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写作范文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方案(收集3篇)

来源: 时间:2024-07-28 手机浏览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方案范文篇1

[关键词]烟叶种植保险;遥感技术;新模式;指数化标准

我国农业保险具有高成本性,较之其他险种的经营技术赔付率也更高,云南烟叶是全国烟叶发展的“领头羊”,全省烟叶年产量超过90万吨。在国家和当地政府支持以及烟草公司对烟叶种植保险的补助下,烟叶种植保险的迅速发展为烟农提供了利益保障。由于云南省烟叶种植区域地形限制,烟叶种植分散,自然灾害频发,投保时难以一一确定烟田,理赔时难以处处查勘灾情,所以保险公司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成本在承保和查勘环节。

1云南烟叶种植保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承保理赔程序复杂。索赔流程包括报案、查勘定损、确定损失赔付金额、张榜公布、发放赔款等。农户与保险公司对责任范围和损失程度上意见不一,难确定赔付金额,索赔流程复杂繁琐,导致农户产生抵触情绪。(2)人力物力耗资较大。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大都设置在县级及以上的城市,一旦发生保险事故,往往是在县级的区域范围,县级保险公司人力有限,在灾害多发的季节往往会聘请临时员工,人工成本很高而查勘人员素质不高,加上交通不便,也导致了查勘定损失去了时效性。(3)道德风险严重。投保了烟草种植保险的农户,虽然知道保险可以在灾害发生时进行经济补偿,但是大多数农民分不清烟叶种植保险的保险责任,连带作物索赔、连带受灾索赔和夸大受灾面积的情况经常发生,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经营工作。(4)损失计算标准不一。县级保险公司人数有限,无力一一查勘灾情判定损失情况,以云南省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烟草种植保险条款为例,其赔款计算公式为:赔款=每亩保险金额×损失面积×损失程度。其中损失面积以及损失程度都存在不确定性,在处理损失面积上,烟农实际投保面积小于实际烟草种植面积,无论哪部分受灾时,也总会算到投保区域上。再者,在损失程度的计算上,一般是选取样方,抽样调查,从而确定样方周围烟草的损失程度,在损失程度的确定上也多是模糊处理。

2烟叶种植保险现存经营模式

烟叶种植保险的核保核赔流程主要包括:(1)调查与承保。主要是烟草种植区域是否符合当地普遍采用的种植规范,其次是投保种植面积的统计及其田主信息。普遍都是人工调查的方式,保险员在村级领导干部登记统计田地信息,按户统计投保人基本信息。农户缴纳保费后,保险公司出具保险单。(2)报案与受理。指发生保险事故后,烟农第一时间以电话的方式向村镇保险技术员报案,再由保险技术员向上级财险公司报案,各保险公司按照受损程度和范围适时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3)现场查勘。在保险事故发生后,根据损失原始记录和损失清单,适时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确定受损面积。根据保险烟田灾害情况、受损面积大小,随机选择若干个抽样点,按实际抽样点受损烟株有效全损叶片总数与保险单约定的单株有效叶片基数和抽样点烟草总株数之积的比例计算确定。(4)确定赔款金额。保险公司查勘人员与烟农协商理赔金额。确定赔偿金额是根据保险标的损失程度,发生部分损失时,保险人根据损失面积和损失程度,在保单和批单规定的保险烟草有效保险金额标准以内计算赔偿金额。(5)理赔公示。保险公司将查勘定损结果在农业生产经营公共区域进行公示。

3遥感技术与烟叶种植保险的联系

遥感技术的应用使农业不断向精准化、高效化以及多样化发展,其已经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通过卫星遥感及无人机航拍,将获取的影像数据导入电脑,利用航空影像拼接软件及地理信息处理软件对农作物面积、种类、长势情况进行分析,获得相关数据。从而进行灾害评估、受灾面积精确认定等工作,为农业保险的核保核赔提供基础。通过遥感技术,将损害程度指数化,建立遥感数据和损失程度一一对应的赔付标准,按图承保,按图索赔。由于烟叶本身的特殊性,其产量为烟叶重量而非类似于玉米、稻谷一类作物产量为其种子,种子或果实在遥感图像上与其植株本身具有差异性。烟叶整个植株作为其产量的计算,由此在遥感图像上具有一致性和统一性,可以通过烟叶植被指数等参数以及高光谱特征反映烟叶受损的特征,将理赔标准指数化,大大减少后期查勘理赔的人力物力和理赔纠纷。所以,烟叶种植保险和遥感技术的结合相得益彰。通过对云南省烟叶种植实地考察和烟叶种植保险的深入研究,找出遥感技术在烟叶种植保险中的优势应用,结合遥感技术在烟叶种植保险承保、核保及核赔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提高烤烟保险的核保核赔效率,节约人力物力资源,减少道德风险。形成天空地一体化评估模式,为烟叶种植保险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支撑以及技术指导。

4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依照烟叶生长时间为线索,在每年2月烟苗种植前,利用无人机遥感进行地块信息的确认,包括将投保烟农信息、投保面积、投保区域四至建立档案,由于烟农田地不一定全部集中,有必要以烟农个体为单位建立土地信息档案,此档案建立以后,来年统计投保信息时只需要稍作修改。到每年5月烟叶有明确的生长形态也是灾害多发时节的开始,利用遥感影像将作物生长情况录入系统,明确烟叶种植区域和面积,此后可能发生保险事故便会有对照的标准。当灾害发生时,直接利用烟叶在遥感图像上如植被指数等参数特征与5年同期植被指数的参数特征比较,将植被指数大小划分等级,并对应损失程度,分级定损。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5烟叶种植保险新模式

烟叶种植保险新模式图示如图2。调查与承保阶段,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将烟叶种植区域进行圈定,同时分析统计该区域历史极端气候状况和发生频率,不同种植区域发生各种灾害的可能性有差异,气候差异便决定了费率差异。通过无人机遥感影像,因其分辨率远大于卫星遥感影像,所以利用无人机遥感影响对种植区域的面积进行勾勒计算,将农户一一建立档案,匹配田地信息,逐步形成投保信息系统。报案与受理阶段与原模式的差异在于在灾害发生前,可利用遥感影像在气象台专业人员的解译下得到精确的气象服务,信息传递到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合理调配查勘人员,确保理赔时效性。现场查勘阶段新模式优点在于可快速大范围查勘损失情况。现场查勘人员抽样测定损失情况,操纵无人机技术人员结合烟叶种植前裸地的三维模型,迅速确定飞行路线,得到受灾区域分布情况,拍摄受灾区域,回室内解译图片并匹配前期录入的土地信息。既要有遥感卫星相关数据和气象数据的定量分析,也有基于田间事实描述的定性分析,田间抽样再结合室内数据对比验证。确定赔款金额是新模式发挥作用最大的模块,理赔金额得到被保险人的满意才是烟叶种植保险产生的初衷,都是为了保障和补偿烟农的利益而产生的,新模式特点在于将烟草的损失指数化。以遥感图像计算出表征烟叶损失程度的植被指数等参数,再结合查勘人员现场样方计算的损失程度确定出大区域范围内适中的损失程度。再由烟叶种植前期匹配精确的种植面积,相对准确计算出赔偿金额。有效避免在田间人工协商赔偿的弊端。理赔公示阶段就需要将受灾区域无人机遥感图像展示出来,将图像标出具体受灾范围,受灾范围土地户主的姓名和面积,对应土地受灾程度与理赔金额,实现每一步都公开透明。

6意义与建议

6.1意义

(1)引导农业保险商业模式的创新,引导保险公司引进其他先进技术运用到保险行业中。由传统人工协商的评估模式到“天空地”一体化评估模式的转变,对评估和核保形式的完善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2)为建立农业保险大数据平台添砖加瓦。整合标的的属性信息和空间信息,推动保险承保由目录台账式管理到空间信息化管理,构建农业保险信息系统,建立基于遥感技术与快速理赔综合服务平台。(3)实现了灾情总体评估。从宏观上了解灾害的总体损失情况及空间分布,有效解决灾情认识不一的问题,有效地防范报损中存在的道德风险。(4)提供了保险赔付的固定证据。基于航拍影像的处理成果数据和图片,客观科学地向政府以及上级保险公司汇报灾害损失情况,说服力强且直观。(5)为人力难以到达或无法到达区域的调查提供支持。大大提高了承保和查勘的效率,减少了保险公司的人力和物力成本。

6.2建议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方案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开展“基本农田标准化、基础工作规范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的基本农田保护标准化建设,有效保障基本农田数量质量,优化基本农田保护区布局和环境,强化对基本农田的特殊保护,充分发挥基本农田特别是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功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二、基本原则

永久性基本农田是指为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不得占用具有较高或潜在生产能力的农用地。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划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永久性原则。永久性基本农田一经划定,在保护时效内,不得通过规划修改将永久性基本农田调整为一般农田,除对国家经济社会有重大影响的重点交通、水利、能源、军事项目外,不得占用作为非农业建设用地。

(二)统筹兼顾原则。划定工作中,既要保证高质量耕地划入永久性基本农田,又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规划划定时要综合考虑、留有余地。根据我县粮食主产区和丘陵的地貌特征,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比率应不低于区域内基本农田总量的80%。

(三)质量保证原则。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要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相结合,与建设用地合理布局相联系,确保划定的永久性基本农田数量充足、土壤肥沃、地力上等、设施配套完善、生态环境良好。

(五)实事求是原则。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工作实行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划定工作中,要充分征求民意,并实行严格的考核验收制度,防止盲目追求保护指标和以次充好。

三、工作目标

-年将全县90821公顷基本农田的80%划定为永久性基本农田,其中年完成50%以上乡镇和50%以上面积,年全面完成任务。

四、工作方法和步骤

(一)宣传发动(年6月-8月)

召开动员会,制定工作方案,开展广泛的政策宣传和群众动员工作,营造党委政府重视、部门紧密配合、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环境。同时,收集整理现有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二次土地调查、农业土壤、农用地分等定级等方面资料。组建工作队伍,进行业务培训。

(二)永久性基本农田区域的确定(年9月)

结合本行政区域实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资料以及土壤肥力、生产条件等资料,确定本乡镇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区域和范围。

(三)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划定(年10月—年10月)

1.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将永久性基本农田逐一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斑上。

2.将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确定的基本农田逐一落实到具体地块。

3.将被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地块逐一落实到农户,签订管护责任书,明确责任人,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台账。

4.依据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按照永久性基本农田土地利用现状图斑地块为基本单元绘制基本农田保护图。

5.在永久性基本农田区域设立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标志,标示出基本农田的位置、面积、保护责任人、相关政策规定、示意图和监督举报电话等信息。

年12月对年的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进行验收,规范和完善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图、表、册、数据等档案资料,建全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规章制度。

年12月对年的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进行验收,规范和完善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图、表、册、数据等档案资料,建全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规章制度。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领导小组,由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国土房管局局长任副组长,县农委、林业局、财政局、水务局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国土房管局,由县国土房管局分管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组建工作组,细化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各村要配备耕地保护督查员,负责本辖区内耕地保护及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监督、监测、信息报告、宣传等工作。

(二)提高思想认识。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思想统一到中、市有关文件精神上来,要充分认识保护耕地是全民族、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工作,把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作为耕地保护的重点来抓,抽调专人负责。各种表格、工作进度、总结要按规定时间上报。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工作将纳入年度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和综合目标考核体系。

(三)明确工作职责。各级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共同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工作。各乡镇要切实加强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确定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域和地块,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台帐,负责与农户签订基本农田管护责任书,按照统一要求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域设立保护碑。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基本农田质量的监测和保护,切实做好基本农田培肥地力的指导,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积极推广耕作新技术,保护土壤结构;国土部门负责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指导,负责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图、表、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归档。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方案范文篇3

关键词:大田种植;农业企业;企业资源计划;农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3日

一、行业发展现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保持大田种植业持续健康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种植业发展正处于传统种植业向现代种植业的转变时期。加快种植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现代种植业发展,这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历史任务。

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步入加速成长期,传统信息技术产业不断与新技术、新业务形态、新商业模式互动融合,带动产业格局的深刻变革。伴随着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我国信息技术服务业向服务化、网络化及平台化模式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集聚效应日益明@,信息技术在转变大田种植业发展方式过程中应当承担重要角色。

二、大田种植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大田种植业企业开展资源计划系统建设,首先要使基层员工接触信息化技术,这就需要学习新技术、接受新管理理念,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发展迅速的领域,新的技术不断出现,带动信息化建设不断升级换代。所以,信息化建设过程也是一个企业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的过程。信息化技术进入大田种植业企业管理和工作流程后,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可以改进传统的管理模式,实现精细化管理,可以使员工以新的思维来工作,带动种植业企业管理全面创新。

大田种植企业信息化的建设,重新设计了企业业务流程,用计算机程序控制代替一部分人工职能,使得企业的某些岗位、部门的职能的作用发生了变革,各部门的职能重新调整、归并,这些都意味着传统管理格局开始发生变化。企业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优化企业管理流程。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将土地、物料、员工、部门、企业,甚至于客户、供应商等紧密结合起来,完成信息流、物流和现金流的有效转移与优化,实现统一有效的协同工作平台,从而优化公司的管理流程和水平。

随着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建设的深入,公司对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之前各个部门的信息系统是独立设置,存在各个系统数据口径不一致、数据库类型不统一等,使得部门之间出现“信息孤岛”现象,各部门信息系统之间不能及时地共享信息与数据。因此,有必要加强系统之间的集成度,将各个子系统整合在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上,建立一个统一的协同工作平台,同时也有必要将农业物联网系统与企业资源计划之间建立连接,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对生产测试过程中的数据进行监控。

三、大田种植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主要功能

大田种植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功能应该包括基础档案、种植过程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具体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图1)

(一)基础档案类。涉及种植过程、物资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档案,在这些档案中“标准田间作业资料”和土地相关档案的整理最为关键,这方面资料整理好了对推行现代农业有效进行管理监控、粮食产量和收入控制至关重要。

(二)种植过程管理。现代农业管理与传统农业最为根本的区别在于,传统农业为小农经济、耕作随意、靠天吃饭、资源协调容易,现代农业进行数万亩大规模种植,就是要将科学家精耕细作试验田的经验在大田有效执行,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各种资源大规模、多层次复杂的协调、协作关系,资源涉及技术支持、农机、工具、临时用工、种子、农药、化肥等方面,这要建立规模采购、有效供给、准时配送、适当服务的机制,降低耕作成本和风险,保障供应、种植质量,从严密的产量计划开始到围绕产量计划执行的作业计划及资源耗用规划,再到对各种灾害气候、病虫瘟疫、生长不良的快速、精准响应及处理措施,这需要规范化、信息化系统来处理,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把各个种植区、工作组的工作业绩、成本、质量等考核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算出来,把基层人员的工作目标、利益与公司目标、奖惩紧密结合并捆绑起来,建立高度协调、一致的利益链,没有这样的利益链公司盈利目标、部门员工绩效考核就无法保障,管理上就会出现一盘散沙、协调不顺甚至营私舞弊的问题。

(三)财务管理。兑付托管、供应链与财务系统紧密集成,帮助企业有效分析现金流状况,在科学、快速账务处理的过程中,及时提供财务报表,有效监控企业运营的风险,种植成本管理从管理会计方面对种植过程中的各种成本进行分析和计算,比如计算工作区、种植区、管理区的成本,计算作物单位产量成本,各种资源耗用成本及其结构,病虫瘟疫、气候灾害造成的成本及比重等,通过成本分析,可以有效改善企业管理及财务运作策略,更有效地规划和控制利润的产生。

(四)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完善的人员档案,并根据劳动法的要求规范人力资源管理,种植绩效管理将员工考核落实到位,完善岗位责任和工作目标的管理,将工作内容、目标、责任落实到人,通过协同流程的运作从价值链管理的逻辑出发,将各个岗位环节的分工配合有效部署,协同岗位价值与公司价值,完成公司盈利目标,减少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扯皮、推诿现象。

(五)行政管理。通过自动化办公,提供高效率的协作平台,快速处理诸如审批、申请等公文流转,提高企业办事效率。

(六)供应链管理。与财务系统和种植系统高度集成,协助公司有效安排物资采购、库存、调拨、销售等业务。并结合质量管理系统,加强采购物资如种子、化肥、农药的质量控制,通过批号追溯有效控制物资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宝祝.以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J].财经界,2012.4.

[2]高万林,张港红,李桢,赵佳宁.关于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关系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