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写作范文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收集3篇)

来源: 时间:2024-07-30 手机浏览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高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S5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6-0165-01

1前言

高油大豆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高产栽培技术在高油大豆生产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高油大豆的品质和产量。因此,文章针对高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基本特点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油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简述

高油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其一,品种选择,应该选用高产、高油、抗病虫能力强的大豆品种,这是高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核心;其二,种子处理,在进行高油大豆种子播种之前必须进行筛选,既可以采用人工挑选方式,也可以采用选种机械进行挑选,保证种子的纯度超过98%;其三,整地处理,高油大豆种植应该选择有机物含量高、通气性好、保水性强以及肥力强的土壤进行种植,并且在种植之前还应该进行整地处理,尽可能做到整地、翻耕、施肥以及起垄施工一次完成;其四,轮作,轮作是保证高油大豆高产的重要前提,通过不重茬、不迎茬的轮作,能够有效的降低连作病虫害的发生,同时还能够提高大豆产量;其五,播种,科学的选择播种时机能够有效的促进大豆成长和成熟,如果播种过早会影响出苗率,如果播种过晚,会推迟高油大豆的成熟时间;其六,施肥,不同高油大豆需肥量不同,应该根据高产大豆的品种以及生长需肥规律,做好种肥以及追肥管理;其七,病虫害防治,重点做好高油大豆的根腐病、灰斑病、大豆疫霉根腐病、大豆根潜蝇、大豆食心虫以及大豆蚜虫等防治。

3高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基本特点分析

3.1品种的重要性。基于遗传学观点,品种是遗传的主体,高油大豆的高产特性是由遗传决定的,根据相关经验表明,高油大豆的品种特性决定油分含量的比例高达80%,技术措施以及栽培条件等仅占20%左右。无论是栽培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土壤条件等发生再大的变化,虽然大豆品种的含油量有一定的辩护,但是不同大豆品种含油量的顺位并不会发生变化,由此可见品种遗传是保证大豆含油量稳定性的直接因素。根据相关研究表明,通过改变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能够降低或者提高大豆2%左右的油分含量;通过改变栽培技术只能够提高大豆0.8%左右的油分含量,因此高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本质在于选择优良、高油的大豆品种。在选择高油大豆品种时,应该特别重视高油品种的产量,即使高油大豆品种的含油量非常高,但是产量非常低也不受农民的欢迎。因此,高油大豆品种不能一味的追求含油量,还应该重视品种的高产性,在单位面积上获得最大的油分产量,才是农民所希望的。此外,在重视高油大豆品种油分含量和产量的同时,还应该重视蛋白质的含量,我国农业部将蛋白质含量超过38%、油分含量超过21%作为正确的高油大豆品种。

3.2生产的区域性。根据相关研究表明,高油大豆油分的累积无论是绝对含量还是相对含量,在开花到成熟之前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高油大豆开花之后30d油分含量快速的累积,成熟之后油分逐渐的降低,这就表明从开花到成熟这一段时间气候条件、环境条件等,会对高油大豆油分的累积产生很大的影响。高油大豆在开花到成熟阶段阳光充足、雨量较少,并且昼夜温差相对较大,能够为高产大豆油分的累积提供很大的帮助。因此,在进行全国高油大豆区域发展规划过程中,应该根据气候特点,划分适合高油大豆生产的区域,并加强对区域内的高油大豆进行科学的管理,以便于提高高油大豆的油分含量。

3.3高油和高产的同一性。基于生理学角度,高油大豆任何组织成分全部是由光合作用产生的碳水化合物转化形成的,通过大量碳水化合物的累积才能够形成各个组织的成分。高油大豆子实主要由五部分组成,即水分、矿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脂肪。脂肪也是由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转化形成的,因此只有提高光合作用才能够积累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并转化成其他有机物,如脂肪、蛋白质等,从这一角度来说,高油与高产具有同一性。基于此,在进行高油大豆栽植时应该采用科学的栽培技术,这样不仅能够提高高油大豆的油分含量,还能够提高单位面积高油大豆的产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通过提高光合作用的产物,能够有效的提高高油大豆的油分含量和产量。

3.4施肥的调控性。施肥管理是高油大豆生产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的施肥,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高油大豆的油分含量。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当土壤肥力相对较低时,通过增加肥量能够显著的提高高油大豆的蛋白质含量和油分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高油大豆的蛋白质含量和油分含量都有所提高,在施肥总量固定的状况下,通过减少磷肥施用量和增加氮肥施用量,能够将高油大豆的其他有机物转化成蛋白质;通过减少氮肥施用量和增加磷肥施用量,能够有效的提高油分含量。

3.5收获的及时性。健康生长和充分成熟是高油大豆高产的根本保障,高产大豆茁壮生长,物质不断积累,充分成熟之后才能够保证各种有机物的积累和转化。但是,高油大豆开花之后30d油分含量快速的累积,充分成熟之后油分含量逐渐的降低,为了保证高油大豆的油分含量,当高油大豆成熟之后必须及时的收获,这样才能够保证油分的最大含量。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栽培技术角度来说,普通大豆和高油大豆的栽培技术的共同特点是高产栽培技术,通过采用科学的高产栽培技术,并充分的考虑品种的重要性、生产的区域性、高油和高产的同一性、施肥的调控性以及收获的及时性,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高油大豆的产量和质量,其中品种选择是高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核心,如果品种不属于高油品种,即使再好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技术,也不能够生产出高油大豆。因此,帮助农民掌握高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基本特点,既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又能够实现高油大豆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成.浅谈优质高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J].吉林农业,2011,(7):143.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大豆;大垄密植;高效栽培技术;产量;经济效益

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吸取了三垄栽培技术的优点,在此基础上缩小了行距,扩大株距,以增加群体密度,充分利用空间,使植株群体布局更合理,植株叶面积指数增大,植株光合利用率得到提高,增加了光合产物的积累,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的作用[1-3]。笔者旨在探讨大垄密植栽培技术的高产稳产优势,为大垄密植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大豆品种为垦鉴豆27,其原代号为北疆96-711,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北安分局科研所和北安市华疆种业公司合作育成的优质高产高油大豆品种。该品种主要特点为早熟、高产、高油,杆强韧性好,耐密植喜肥水,抗旱耐瘠,成熟期脱水快,抗逆性强,适宜机械收获。

1.2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沈阳军区空军后勤部嫩江农副业基地,位于黑龙江省嫩江县东部丘陵地区,东经125°58′,北纬49°25′,东西横跨塔溪、科洛2个镇,地形为漫川山岗。有机质含量为4.15%,土壤微酸性。长年有效积温1900~2200℃,年无霜期95~110d,年平均降水量450~550mm。土壤以草甸黑土为主,处于第五、第六积温带结合部。前作为小麦,秋整地,春起垄施荚肥,深松浅翻。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2个处理,即为大垄密植栽培和三垄栽培,以三垄栽培为对照(CK)。大垄密植栽培:垄距105cm,垄上播种4行,中间宽行距20cm,两边小行距12cm,保苗40~42万株/hm2。三垄栽培:垄距70cm,垄上双行,保苗30万株/hm2。试验采用大区对对法,不设重复,每个处理1333.3m2,设3个观测点。

1.4试验实施

在当地气温稳定通过5~7℃时播种。施磷酸二铵150kg/hm2,尿素80kg/hm2,硫酸钾25kg/hm2,开花初期喷施平安福有机叶面肥菌肥1.5kg/hm2;开花盛期追施磷酸二氢钾2.5kg/hm2或喷施多效唑600g/hm2,以防止大豆植株徒长、倒伏和花荚脱落。苗前用90%乙草铵2.3L/hm2+70%秦草酮500mL/hm2进行封闭灭草;或用90%禾耐斯1.5L/hm2+75%宝收30g/hm2+48%广灭灵900mL/hm2。生育期间中耕3~4遍。第1遍中耕在幼苗期进行,深松30cm;间隔15~20d后进行第2遍中耕,深度25~30cm;第3遍中耕在封垄前进行,深度25~30cm。

2结果与分析

2.1产量

从表1可以看出,三垄栽培在株高、底荚高和单株粒数上要优于大垄密植栽培;但大垄密植栽培靠群体增产,从折合产量看,大垄密植栽培的产量3466.51kg/hm2较三垄栽培产量3008.52kg/hm2增加457.99kg/hm2,增产15.22%。

2.2经济效益

从表2可以看出,大垄密植栽培比三垄栽培增产457.99kg/hm2,增产15.22%,增收1648.76元/hm2。

3结论

试验表明,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增加了土壤的库容,利于保墒排水,具有抗旱抗涝的作用;群体的合理布局利于大豆的个体发育,而且增加群体优势[4-7],大垄密植栽培较三垄栽培产量提高了15.22%,增收1648.76元/hm2,从试验结果的综合指标分析来看,大垄密植栽培是提高大豆种植效益的有效栽培技术措施之一。

4参考文献

[1]祝伟江,李圣超.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几个关键环节[J].科技资讯,2007(3):224.

[2]陈文贺,李崇勃,徐民,等.高油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5):48-49.

[3]魏冀西,王国春,刘忠堂,等.大豆大垄窄行密植的关键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1999(5):23.

[4]邹凤喜,王宁.大豆大垄密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1999(3):29.

[5]胡国华,徐国良,史坚,等.大豆机械化大垄垄上行间覆膜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5(12):27-28.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复播架豆模式

[中图分类号]S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3-0117-01

晋东南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雨热同季。全区年平均气温8.00c~11.70c,日平均气温≥00c的积温在34000c~36000c,全年平均降雨量在500~600mm。区域内有一年两作区、有两年三作区、有一年一作区。目前单季种植小麦效益不高,因此,应充分利用当地光热资源,提高复种指数,积极推广一年两作,是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一条有效途径。近几年发展了旱地复播番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水地麦茬复播以大白菜,以及菜豆、茴子白、西瓜等常规蔬菜模式[1-5],无论那种模式,均取得了明显效益。复播大白菜模式,受市场波动影响大,而麦茬复播架豆近几年市场价格较稳定。生产实践中虽然采用麦后复播架豆的模式一样,但各户收入和效益并不相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品种选择与密度、耕作措施与施肥方式等栽培技术。

以及后期管理方面等技术滞后,制约其平衡发展和高产高效。在架豆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方面已有了相关的研究[6-7],而在麦茬复播架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研究不见报道,因此,为了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农民种植蔬菜的效益,研究麦茬复播架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很有必要。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材料

试验分别在山西省武乡县故城镇五峪村和东寨底村进行,前茬作物为“长6878”小麦品种,供试架豆品种为“优选双丰1号”等10个引进的新品种。供试肥料为基肥磷酸二铵(含N16%,P2O538%),追肥尿素(含N46.7%)。

2.试验方法

为了选择适宜的架豆品种,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对引进的10个架豆品种进行抗病、早熟、优质高产的筛选,三次重复。

在山西省武乡县故城镇五峪村,利用“裂—裂区”设计对筛选出的优良品种“优选双丰1号”进行耕作措施、施肥方式、种植密度配套栽培最佳模式选择。试验设耕作措施为主区A因素:A1不焚烧旋耕、A2焚烧后旋耕;施肥方式为裂区B因素:B1不施肥、B2底施150Kg磷酸二铵加追施150Kg/hm2尿素、B3追施150Kg/hm2尿素;种植密度为再裂区C因素:在保持行距60cm不变的情况下C1穴距33cm、C2穴距27cm、C3穴距20cm,三次重复,共18个处理。采用穴播4~5粒/穴的方式种植,生长期间喷甲基硫菌灵、杀虫桃小灵等杀菌剂、杀虫剂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每小区的产量按每次采收的总和计算。

二、结果分析

1.抗病、早熟、优质高产架豆新品种的筛选

通过对引进的10个豆角新品种的引种比较试验,筛选出盛硕10号架豆和优选双丰1号两个抗病早熟优质高产的新品种,分别亩产2678.8公斤、2669.00公斤其中以盛硕10号的产量最高,但这两个品种间在产量上无显著性差异(如表1)。

注:表中1~10分别为架豆品种:盛硕10号架豆、优选双丰1号、一尺青架豆、丰芒6号、瑞雪168架豆、特长双丰1号、四季无筋绿架王、特长双丰架豆王、盛硕架豆王中王、航天架豆王。

2.耕作措施、施肥方式、种植密度三种技术措施的互作效应

表2结果显示:在小麦收获后免烧旋耕,施足底肥磷酸二铵150Kg/hm2,采用株距为27cm,行距为60cm的种植密度,开花结荚期追施尿素150Kg/hm2的耕作措施(即A1B2C2组合模式),在耕作措施、施肥方式与种植密度的互作效应下小麦复播架豆可获得高产,而且比常规的烧后旋耕、不施肥、行距采用33cm的种植模式(即A2B1C1组合模式)增产4.95%,试验结果如下:

三、结论与讨论

1.麦茬复播架豆免烧旋耕可以有效增加土壤的有机质的

含量,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增加土壤湿度和疏松度,有得于种子发苗、壮苗,为植株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播种时施足底肥,开花、结果期追肥为架豆的生长和豆荚的膨大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条件。采用穴距为27cm,行距为60cm的种植密度使株丛空间布局合理,增加了光照的通透性,提高了土地种植指数,降低了植株之间的生长竞争,从而提高了架豆的产量。

2.麦茬复播架豆的产量与耕作措施、施肥方式、种植密度三种技术措施有关,不是三种栽培措施中的任一种、或者是任两种互作效应对产量产生影响,而是三种技术措施相互产生效应、共同综合作用的结果,将这三种技术措施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适宜架豆生长发育的最优组合模式,有利于麦茬复播架豆的高产高效生产。

3.麦茬复播蔬菜种类不同,其相应的耕作措施、施肥方式、种植密度等栽培技术也应做调整,因此在研究拓宽麦茬复播蔬菜种类时候,最佳适宜的配套蔬菜种类和品种、种植密度、耕作措施、施肥技术、防病治虫等管理技术是解决麦茬复播蔬菜取得高产高效的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焦彦生,马蓉丽,成妍,吴海涛,等.麦茬复播番茄栽培技术[J].蔬菜,2012(3):8~10.

[2]常忠庆,王卫萍,郭伟浅.谈旱地麦茬复播番茄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资2008(6):25~27.

[3]焦彦生,马蓉丽,成妍,吴海涛,等.麦茬复播大葱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2(5):203~205.

[4]白咏梅,刘士惠,卡米拉,等.博乐市麦茬复播西瓜无公害生产栽培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10(3):27.

[5]陈玉奇.麦茬复播大白菜高产栽培技术[J].石河子科技,2005(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