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原文翻译赏析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作者:佚名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