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细胞免疫范例(3篇)

来源:其他 时间:2024-01-21 手机浏览

细胞免疫范文

1973年Steiman和Cohn[1]首次从脾脏中分离出一类与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态和功能都不同的白细胞,因其细胞膜向外伸出,形成与神经细胞轴突相似的膜性树状突起,故而命名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此后的研究发现DCs在免疫应答的首要环节-抗原提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目前公认的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APC)。它能激活静息型T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和T细胞依赖的体液免疫反应,在维持机体自身免疫耐受和活化外周T、B淋巴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与炎症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免疫及肿瘤治疗关系密切。

1DCs的生物学特性

DCs是具有典型的树突状形态、膜表面高表达MHC-I类和MHC-Ⅱ类分子、能移行至淋巴器官,刺激静息型T细胞增殖活化,并且具有一些相对特异性表面标志的一类细胞。

1.1DCs的来源与分布

DCs起源于骨髓CD34+细胞,数量极少,仅占人外周血的1%以下,占小鼠脾细胞的0.2%~0.5%[2]。DCs前体细胞由骨髓进入外周血,再分布到全身各组织,根椐其移行部位不同而命名不同:(1)滤泡树突状细胞(Folliculardendriticcell,FDC):其树突能有效地捕捉复合形式的抗原,并将抗原长期保留在其表面,以维持二级滤泡的记忆功能,也与B记忆细胞的产生有关;(2)并指状树突细胞(interdigitatingdendriticcells,IDC):定位于淋巴组织胸腺依赖区,是淋巴组织胸腺依赖区的重要APC,其表面缺乏Ig受体和C3受体,但富含MHCI类和Ⅱ类抗原;(3)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cell,LC):位于皮肤和胃肠上皮层,是这些部位的重要APC,其表面有丰富的MHCI类和Ⅱ类抗原,胞浆内有birbeck颗粒,为LC的重要特征;(4)隐蔽细胞(veiledcells):分布于输入淋巴管。

1.2DCs的分化发育

一般认为成熟DCs是已知最强的专职APC,在机体内可诱导强烈的免疫反应。但随着对DCs发育、分化和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发现DCs的来源、表型及其功能都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异质性。根据DCs的来源、功能和分布可将DCs分为髓系DCs和淋巴系DCs[3],前者与单核细胞、粒细胞有共同的祖细胞,而后者与T细胞、B细胞有共同的前体细胞。近年在人胎肝、脐血、骨髓、脾脏、人外周血以及小鼠的骨髓和外周血中分离出髓系前体,在体外合适的培养条件及刺激因素下获得了具有典型形态、表型及功能的DCs。目前淋巴系DCs的分化发育过程尚不十分清楚,有研究表明IL-3能刺激淋巴系前体获得淋巴系DCs[4]。髓系DCs的分化发育分为4个阶段:前体阶段、未成熟DC(immatureDC,iDC)、迁移期和成熟DC(matureDC,mDC),不同分化阶段的DCs功能不同。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体内DCs(主要位于非淋巴组织)处于非成熟状态,未成熟的DCs仅表达低水平的MHC分子、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和粘附分子(CD40、CD44、CD54)等,且体外激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lymphocytereaction,MLR)的能力较弱,但具有极强的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能力。在摄取抗原后或接受某些刺激因素(如LPS、IL-1β、TNF-α)后,可以分化成熟。成熟DCs表达高水平的MHC分子、协同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整合素(β1、β2)及特征性标记(CD1a、CD11c、CD83)等,并能分泌IL-12、IL-21、IL-26、IL-2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FN-α等细胞因子,同时激发MLR能力很强,但抗原摄取能力大大下降。DCs在成熟过程中同时发生迁移,由外周组织进入次级淋巴器官,在CD40L的作用下,分泌Th1型细胞因子,有效地将抗原提呈给初始T细胞并使之激活,促进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2DCs诱导的免疫激活

DCs是目前体内功能最强大APC,既能活化CD4+T细胞又能活化CD8+T细胞[5,6]。不同成熟程度的DCs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外源性抗原进入体内,被未成熟DCs捕获后,加工成抗原肽,这些抗原肽被呈递给DCs表面的MHC-Ⅱ类复合物。而内源性抗原,首先被蛋白酶分解为肽,然后在内质网上组装成稳定的MHC-Ⅰ肽复合物,再呈递到DCs表面。未成熟DCs主要通过TLR-NF-kB途径[7,8]识别并捕获抗原,然后迁移至次级淋巴器官并成熟,成熟DCs的主要任务是抗原提呈。在DCs转移并成熟化过程中,表现为DCs抗原摄取能力下调,但加工、呈递抗原的能力上调[9],同时其表面MHC-Ⅰ及MHC-Ⅱ类分子及CD80、CD86、CD40、CD87等的表达也同时上调,进而诱导T细胞产生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DCs诱导的免疫激活主要应用于机体抗肿瘤免疫,在炎症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也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3DCs介导的免疫耐受

DCs诱导机体免疫耐受的具体机理还不十分清楚,但许多研究都表明未成熟DCs是引起免疫耐受的基础。未成熟DCs只低表达MHC抗原提呈分子。DC诱导免疫耐受机制可能涉及到以下几点:(1)DC诱导中枢免疫耐受:研究表明,胸腺内的耐受性DC(tolerogenicDC,tDC)通过T细胞克隆清除与诱导T细胞无能,清除自身反应性T细胞,从而诱导中枢免疫耐受[10];(2)DCs诱导外周免疫耐受的机理[11]:①诱导外周T细胞的无能或低能反应:未成熟DC具有很强的抗原摄取加工能力,但由于缺乏多种共刺激分子而不能活化T细胞,导致T细胞的无能或低反应,从而诱导抗原特异性耐受。DelgadoM等[12]研究发现VIP-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减弱、Th1细胞因子的分泌减少,从而诱导免疫耐受;②诱导激活T细胞的调亡:DCs能表达抑制T细胞生长或诱导T细胞凋亡的分子(如NO、FasL等),使得DCs具有破坏T细胞应答的能力。NO不但可以抑制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也可诱导T细胞和DC的自身凋亡。胸腺内DCs产生的NO是导致胸腺细胞凋亡和产生自身耐受的重要原因;③诱导调节性T细胞:DCs可诱导产生调节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通过与DCs的相互作用,反馈性加强了其耐受状态。调节性T细胞能反过来限制T细胞的增值[13]。其作用可能与调节性T细胞分泌IL-10、IFN-γ等细胞因子有关,其中IFN-γ可诱导DC表达吲哚胺并产生色氨酸分解作用,从而导致T细胞增殖必需的色氨酸缺乏而抑制T细胞应答[14]。MachenJ等[15]利用可抗CD40、CD80、CD86混合的反义寡核苷酸修饰NOD小鼠DCs,使其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下调,将修饰后的DC重新输入同基因的小鼠体内,明显延缓NOD小鼠的发病,并且与未治疗的小鼠相比,在这些小鼠的体内CD4+CD25+T细胞的比例均有所增加;④选择性激活Th2样T细胞亚群:DC的耐受性可能与选择性激活Th2样T细胞亚群有关。有研究者将DC根据其功能的不同分为DC1、DC2,其中DC1可产生大量IL-12、TNF-α和少量IL-6,诱导Th向Th1分化;而DC2可分泌大量IL-6和少量IL-12,诱导Th向Th2分化[16]。DC2可通过诱导Th2型反应而抑制Th1型应答的产生,Th2型反应产生的IL-10能影响DC的成熟,减少其MHCII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粘附分子的表达,并能诱导调节性T细胞的分化[17],进而诱导免疫耐受。进一步研究还发现,CD40L激活的DC2还能诱导CD8+T细胞分泌IL-10,发挥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能被IL-10抗体阻断,所以与CD8+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机制不同。这种抑制性CD8+T细胞在接受再次抗原刺激时表现出自身低增殖和低细胞毒作用,并能强烈抑制未致敏的CD8+T细胞的反应性;而CD40L激活的DC1诱导CD8+T分化为具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的CTL,后者分泌大量的IFN-γ。移植免疫研究中发现,移植DC2前体细胞可捕获宿主的同种异体抗原,并被同种异体T细胞表达的CD40L激活,诱导供者Th2型反应和分泌IL-10的CD8+抑制性T细胞的形成,可导致供者T细胞耐受[18]。所以DC2在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可用于自身免疫病及移植相关免疫病的治疗。

未成熟DCs诱导自身免疫耐受的功能还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能捕捉到凋亡细胞并递呈自身抗原给T细胞;(2)骨髓中的不断产生和在机体的广泛分布使其有机会接触并递呈不同的抗原给T细胞;(3)在捕捉自身抗原后不再成熟。另外,DCs表面受体也参与介导免疫耐受的形成。DCs摄取抗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内吞作用摄收各种抗原。另一种方式是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由特异受体结合相应抗原并使相应抗原在细胞内浓集,并被运送至DCs表面。绝大多数递呈发生免疫激活。然而,也有研究表明少数DCs递呈的抗原能诱导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清除,并诱导产生调节性T细胞从而引起免疫耐受[19]。C型外源凝集素、整合素是研究较多的与免疫耐受有关的DCs抗原受体。而C型外源凝集素可能就是通过诱导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及T细胞的清除介导免疫耐受的形成[20]。整合素可以介导DCs摄入凋亡细胞,进而诱导免疫耐受[21]。

4展望

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DCs不仅诱导免疫激活,还可在诱导和维持外周耐受及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预见,随着DCs参与免疫调节的机制被逐步阐明,DCs作为新的靶点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病与治疗研究中将成为新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SteinmanRM,CohnZA.Identificationofnovelcelltypeinperipherallymphoidorgansofmice:Morphology,quantification,tissuedistribution[J].JExpMed,1973May1,137(5):1142-1162.

[2]CauxC,MassacriC,VanbervlierB,etal.CD34+hematopoieticprogenitorsfromhumancordblooddifferentiatealongtwoindependentdendriticcellpathwaysinresponseto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factorplustumornecrosisfactor:Ⅱ.functionalanalysis[J].JBlood,1997Aug15,90(4):1458-1470.

[3]BanchereauJ,BriereF,CauxC,etal.Immunobiologyofdendriticcells[J].AnnuRevImmunol,2000,18:767-811.

[4]SchwarzFS.Positiveandnegativeregulationofthemyeloiddendriticcelllineage[J].JLeuBio,1999Aug,66:209-216.

[5]JonuleitH,SchmittE,SchulerG,etal.InductionofInterleukin10-producing,nonproliferatingCD4(+)Tcellswithregulatorypropertiesbyrepetitivestimulationwithallogeneicimmaturehumandendriticcells[J].JExpMed,2000Nov6,192(9):1213-1222.

[6]DhodapkarMV,SteinmanRM,KrasovskyJ,etal.Antigen-specificinhibitionofeffectorTcellfunctioninhumansafterinjectionofimmaturedendriticcells[J].JExpMed,2001Jan15,193(2):233-238.

[7]BiragynA,RuffiniPA,LeiferCAetal.Toll-likereceptor4-dependentactivationofdendriticcellsbybeta-defensin2[J].Science,2002Nov1,298(5595):1025-1029.

[8]唐深,冷静.TLR家族及其功能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4,32(2):42.

[9]ReisE,SousaC.Activationofdendriticcells:Translatinginnateintoadaptiveimmunity[J].CurrOpinImmunol,2004Feb,16(1):21-25.

[10]RutellaS,DaneseS,LeoneG.TolerogenicDendriticCells:CytokineModulationComesofAge[J].Blood,2006Sep1,108(5):1435-1440.

[11]DelgadoM,GonzalezReyE,GaneaD.VasoactiveIntestinalPeptide:theDendriticCellRegulatoryTCellAxis[J].AnnNYAcadSci,2006,1070:233-238.

[12]DelgadoM,GonzalezReyE,GaneaD.VIP/PACAPPreferentiallyAttractTh2EffectorsthroughDifferentialRegulationofChemokineProductionbyDendriticCells[J].FASEBJ,2004Sep,18(12):1453-1455.

[13]MahnkeK,QianYJ,KnopJ,etal.InductionofCD4+/CD25+RegulatoryTCellsbyTargetingofAntigenstoImmatureDendriticCells[J].Blood,2003June15,101(12):4862-4869.

[14]MunnDH,SharmaMD,LeeJR,etal.Potentialregulatoryfunctionofhumandendriticcellsexpressingindoleamine2,3-dioxygenase[J].Science,2002September17,297(5588):1867-1870.

[15]MachenJ,HarnahaJ,LakomyR,etal.AntisenseOligonucleotidesdown-RegulatingCostimulationConferDiabetes-preventivePropertisestoNonobeseDiabeticMouseDendriticCells[J].JImmunol,2004Oct1,173(7):4331-4341.

[16]LiuYJ.DendriticCellSubsetsandLineages,andTheirFunctionsinInnateandAdaptiveImmunity[J].JImmunol,2001Aug10,106(3):259-262.

[17]LevingsMK,SangregorioR,GalbiatiF,etal.IFN-αandIL-10inducethedifferentiationofhumantypeITregulatorycells[J].JImmunol,2001May1,166(9):5530-5539.

[18]GillietM,LiuYJ.GenerationofhumanCD8TregulatorycellsbyCD40ligand-activatedplasmacytoiddendriticcells[J].JExpMed,2002Mar18,195(6):695-704.

[19]HawigerD,InabaK,DorsettY,etal.DendriticcellsinduceperipheralTcellunresponsivenessundersteadystateconditionsinvivo[J].JExpMed,2001Sep17,194(6):769-779.

细胞免疫范文篇2

【关键词】细胞块免疫细胞化学转移腺癌原发灶

有些肿瘤患者是以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而就诊,针吸细胞学确定恶性后,患者要做各种影像学、内窥镜检查来寻找原发灶,但有时由于原发灶较小、比较隐匿,检查时不易被发现。我们采用细针穿刺淋巴结血浆凝血酶的方法做成细胞块,再与免疫细胞化学相结合,不仅能确定良恶性质,而且能提示确定原发灶。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取2005年1月~2006年10月,在我院已做手术有组织病理学结果,并且淋巴结穿刺后已做细胞块的肿瘤患者150例,其中肺腺癌30例、卵巢癌30例、肠癌30例、胃癌30例、乳腺癌30例。其中男70例,女80例,最小年龄28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50岁。颈部淋巴结肿大20例,锁骨上淋巴结肿大62例,腋窝淋巴结肿大22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46例。

1.2细胞块的制备方法

穿刺前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淋巴结位置、大小、硬度、活动度,穿刺时右手持5ml一次性注射器,刺入淋巴结,保持负压2ml不同方位穿刺,看到针芯内有乳白色或血性成分抽出即拔针,涂片2张,立即放入95%酒精湿固定30min,作he染色。剩余的标本喷到载玻片上,根据标本的多少滴上适量稀释好的凝血酶,它有促进凝固的作用,约5min待其凝固后用针头挑起放入盛有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的塑料试管中,12h后按常规方法放入脱水盒,自动脱水机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厚4μm。

1.3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

化学试剂一抗采用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生产的ttf1、ca125、cdx2、villin、gcdfp15。检测系统采用福州迈新生物有限公司的elivision试剂盒。细胞块石蜡切片厚3~4μm,贴覆在涂有apes的胶片上,置60℃烤箱中烤片1h,梯度二甲苯脱蜡,梯度乙醇水化,蒸馏水浸泡5min,3%过氧化氢室温孵育10min以阻断内源性过氧化酶的活性,tbs液冲洗,微波炉抗原修复,自然冷却至室温。5%正常羊血清封闭后,分别加第一抗体30min,tbs冲洗3次,每次5min,加入二步法elivision试剂盒中的试剂a,室温下孵育20min,tbs冲洗3次,每次5min,加入试剂盒中的试剂b,室温下孵育30min,tbs冲洗3次,每次5min。镜下控制dab显色,蒸馏水冲洗终止反应。苏木素复染,盐酸酒精分化,自来水冲洗返蓝,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固。每次均作阳性对照及t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

2结果

血浆凝血酶法做成的细胞块he切片,细胞染色结构清晰,红蓝分明。细胞团呈乳头状,腺管状,菊形团状排列,有的单个散在,细胞较大,核浆比例失调,核膜厚,核仁明显,染色质粗,核有的偏位,有的细胞质内有分泌的粘液。免疫细胞化学诊断的标准:着色定位准确,呈明显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为阳性细胞。(-):阳性细胞≤10%;(+):11%~25%;(++):26%~50%;(+++):51%~75%;(++++):76%~100%。30例肺腺癌的淋巴结中有27例ttf1阳性表达,阳性率达90%,见图1。30例卵巢癌的淋巴结中,有28例ca125阳性表达,阳性率达93%,见图2。30例肠癌的淋巴结中有28例cdx2阳性表达,阳性率达93%,有23例villin阳性表达,阳性率达76%,见图4。30例胃癌的淋巴结中有15例cdx2阳性表达,阳性率达50%,有19例villin阳性表达,阳性率达63%,见图3。30例乳腺癌的淋巴结中有26例gcdfp15阳性表达,阳性率达86%,见图5。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见表1。淋巴结位置与原发灶也有一定关系,其结果,见表2。表1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表2淋巴结位置与原发灶情况的比较

3讨论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近年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肺癌、卵巢癌、胃癌、肠癌、乳腺癌是发病率较高的肿瘤,而且较易出现淋巴结转移[1],早期诊断是肿瘤治愈的关键。以上肿瘤的腺癌细胞转移至淋巴结后,在细胞学形态、组织结构上相似,仅凭细胞学涂片和he切片很难判断原发灶来源。我们在针吸标本的基础上,用血浆凝血酶的方法制成细胞块,再与免疫细胞化学相结合,不仅能解决一些疑难病例,而且能够为以淋巴结为首发症状,临床检查难以发现原发灶的患者提示确定原发灶,判断预后,帮助临床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血浆凝血酶法制备细胞块的技术及免疫细胞化学在诊断转移腺癌原发灶方面的文献在国内鲜见报道。提高细胞块和免疫细胞化学质量和阳性率的关键是正确选择淋巴结穿刺部位和方法。(1)淋巴结穿刺不易局麻,不易选择经放疗或药物治疗过的部位穿刺,因细胞易变性、坏死,造成诊断困难。(2)多处淋巴结肿大,首选锁骨上,其次颈部、腋窝,尽可能不选择腹股沟淋巴结,因该处淋巴结多为感染所致。(3)按照淋巴结出现时间的先后,怀疑肿瘤,首选近期肿大的淋巴结,因出血、坏死较少,阳性率高,如怀疑结核应选择陈旧淋巴结价值大。(4)有大小淋巴结肿大,首选大淋巴结有价值;有活动和粘连肿大淋巴结,首选粘连部位肿大的淋巴结意义较大。(5)穿

图1肺腺癌转移的淋巴结中ttf1呈阳性表达图2卵巢癌转移的淋巴结中ca125呈阳性表达

图3胃癌转移的淋巴结中cdx2呈阳性表达图4结肠癌转移的淋巴结中villin呈阳性表达

图5乳腺癌转移的淋巴结中ecdfp15呈阳性表达

刺过的淋巴结,最好近期内不再做针吸细胞学检查[2]。(6)锁骨上淋巴结位置较深时,穿刺时操作较困难,特别是靠近胸膜顶,如果垂直向下穿刺,尤其是进针过深,有可能刺破胸膜而引起气胸,应斜方向进针。对颈、腹股沟等处的淋巴结要避开大血管,防止引起出血和血肿[3]。

淋巴系统转移是恶性肿瘤转移的途径之一,病变所在淋巴结回流的区域决定淋巴结肿大的位置。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常来自消化道,特别是胃癌。肺癌常转移至同侧锁骨上淋巴结。乳腺癌常转移至同侧腋窝淋巴结,卵巢癌、肠癌常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

ttf1阳性表达较高者常见于原发和转移性肺腺癌、肺小细胞癌及神经内分泌癌[4]。而肺鳞癌、未分化大细胞癌和其他组织中ttf1阴性表达。30例肺腺癌的淋巴结中ttf1阳性率达90%。ca125主要在卵巢癌中表达[5],其阳性率达93%。在肺癌、胃癌、乳腺癌中可有少量表达。cdx2正常表达于肠上皮和胰腺的导管和腺泡上皮[5]。在肠癌中阳性率达93%,在胃癌中可有52%表达,在卵巢癌中可有6%的表达,而在乳腺癌和肺腺癌中几乎不表达[6]。绒毛蛋白villn在胃癌中可有63%阳性表达,在肠癌中可有76%阳性表达,在肺癌中仅有3%表达,在卵巢癌和乳腺癌中几乎不表达。gcdfp15是一种高度特异和敏感的乳腺癌标志,其阳性率达86%,在卵巢癌中阳性率可达6%,在肺腺癌和胃肠癌中几乎不表达。

综上所述ttf1、ca125、cdx2、villin、gcdfp155种抗体联合应用,在肺、卵巢、胃肠道、乳腺来源的转移腺癌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作用,如果ttf1阳性表达,可提示肺原发肿瘤,ca125阳性表达,可提示卵巢原发肿瘤,作为胃肠道特异性标记物,cdx2和villin一般联合应用,如果两者均为阴性,则可以基本排除肿瘤胃肠道来源的可能性,两者均为阳性,肿瘤很大可能起源于胃肠道,当cdx2强阳性而villin阴性时,可基本认定原发肿瘤是结肠,gcdfp15阳性提示乳腺原发肿瘤。

【参考文献】

[1]于兰,张建兵.颈部淋巴结细针吸取细胞学诊断分析[j].交通医学,2003,(1):86.

[2]舒仪经,阚秀.细针针吸病理细胞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

[3]李天潢,黄受方.实用细针吸取细胞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9.

[4]张建强,周晓军,孟奎,等.肺硬化性血管瘤组织中甲状腺转录因子-1的表达及其组织起源的探讨[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2,31(1):4245.

细胞免疫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菌群失调对机体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用卡那霉素制作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动物摸型,进行肠道菌群的定量分析,同时进行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相关指标的测定。结果实验组小鼠肠道内菌群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菌群失调后实验组小鼠较对照组脾细胞数、脾抗体形成细胞数减少,脾重量减轻(p<0.05或p<0.01);实验组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含量较对照组低(p<0.01)。结论肠道菌群失调可减少机体的免疫细胞及降低细胞因子。

【关键词】小鼠;菌群失调;免疫细胞;细胞因子

人和动物体内存在大量有益菌,这些菌不但对机体无毒、无害,而且参与宿主的消化、营养、代谢、吸收、免疫及抗感染的过程。大量研究证明,它在维持机体健康的微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用抗生素脱污染使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然后观察对机体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1材料和方法

1.1实验动物

纯系balb/c小鼠80只,8周龄,体重18~22g,雌雄各半,由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学部提供。

1.2实验材料

卡那霉素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提供;非选择性培养基和选择性培养基emb、ec、bs、lbs(分别培养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均由天津金章医用新技术研究所提供;豚鼠补体由本实验室制备。

1.3实验方法

1.3.1动物模型制备[1]

将实验动物随机抽取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小鼠卡那霉素50mg(稀释量为0.4ml)灌胃,每天上午1次,连续10d;对照组小鼠蒸馏水0.4ml灌胃,方法及天数同实验组。所有小鼠10d后采取摘眼球放眶血方法处死,盲肠内容物用于肠道菌群的培养,验证动物模型是否准确建立。

1.3.2小鼠肠道菌群和脾重量的检测

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各10只,按上述方法制作动物模型,然后放眶血处死。取盲肠内容物0.1g,置于放有玻璃球的小瓶中,加入0.9ml无菌生理盐水,加盖,200r/min在振荡器上振荡15min,均质化的标本稀释度为10-1,从此混合液中吸取0.2ml,再加1.8ml无菌生理盐水,混匀,此标本稀释度为10-2,继续进行10倍稀释至10-8。采用mile与misra所介绍的方法接种,每个稀释度定量接种3个液滴。选择适当的计算菌落的稀释度进行菌落计算。结果以log的菌落形成单位/克(cfu/g)表示。小鼠处死后用75%酒精浸泡2min,取出后固定在蜡盘上,解剖腹腔,将脾脏与周围组织分离取出,用滤纸吸除黏附的血液后,称重。

1.3.3脾抗体形成细胞(pfc)测定

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只小鼠,每日每只50mg卡那霉素灌服。服药3d后,同时用绵羊红细胞(srbc)免疫,5%srbc腹腔注射0.4ml,连续免疫4d,再喂药7d后,断颈处死小鼠,取出脾脏。将小鼠脾脏用100目钢网和注射器芯研磨制成单个脾细胞悬液,用hank液洗两遍,1000r/min,离心15min,每个脾细胞加6mlhank液混匀。取24孔板,每孔加180μlhank液,50μl1∶3稀释的豚鼠补体,50μl10%srbc,20μl脾细胞,混匀,填充小室,蜡封小室边缘,37℃1.5h温箱孵育,计数小室内空斑数量。

1.3.4白细胞介素(il)?2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测定

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只小鼠,模型建立和免疫同上,小鼠摘眼球处死,取眼眶静脉血于试管中,静置1h后,离心,取血清。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检测。待测血清中的il?2、gm?csf与包被抗小鼠il?2、gm?csf单抗体结合,加入酶标抗体后形成复合物,后者与底物作用呈现显色反应,429nm处测od值,il?2、gm?csf浓度与od值成正比。检测程序:①建立标准曲线;②加样:待测品孔每孔各加入待测样品100μl;③将反应板充分混匀后置37℃,120min;④洗板:用洗涤液将反应板充分洗涤4~6次,滤纸上印干;⑤每孔中加入第一抗体液50μl,将反应板置37℃,60min,洗板同前;⑥每孔加酶标抗体工作液100μl,将反应板置37℃,60min,洗板同前;⑦每孔加底物工作液100μl,置37℃暗处反应5~10min,每孔加入1滴终止液混匀;⑧在429nm处测吸光度值;⑨在半对数纸上画出标准曲线,根据样品的a值在曲线上查出相应的il?2、gm?csf含量。

2结果

2.1

肠道正常菌群见表1。表1肠道正常菌群的测定结果

2.2脾脏相关指标见表2。表2脾脏相关指标的测定结果见表3。表3细胞因子的测定结果

3讨论

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内菌群与宿主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微生态平衡[2],这种平衡的破坏,会对机体的许多生理功能造成影响,如免疫功能和造血功能等。抗生素能对微生态平衡造成破坏已被学界所关注。本实验采用给小鼠灌服卡那霉素10d后,经检测发现,小鼠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肠杆菌的数量减少,此发现进一步说明抗生素可破坏肠道的微生态平衡,造成肠道菌群紊乱。脾脏是各类免疫细胞聚集的器官,也是对抗原物质产生免疫应答及免疫效应物质(如抗体等)的重要器官。研究发现,菌群失调或正常菌群数量的减少会使宿主的脾细胞增殖功能及il?1和il?2的活性明显降低[3,4]。本实验发现,菌群失调后会使小鼠脾脏重量减轻,脾细胞数和脾抗体形成细胞数减少,脾细胞内il?2的含量降低,结果提示由于缺乏正常菌群作为免疫原性物质刺激,影响了脾脏的正常发育,使脾脏萎缩和脾细胞功能低下,从而不但降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同时由于il?2的含量的减少,还会降低非特异性免疫功能。simon等[5]研究发现菌群失调会影响骨髓循环干细胞的数量,gm?csf是造血细胞因子家族的成员,主要由t淋巴细胞在抗原或丝裂原刺激下产生。本研究发现菌群失调后gm?csf的含量较正常小鼠减少,造成机体造血功能降低。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正常菌群可刺激机体的造血功能,刺激造血细胞因子gm?csf的分泌。在人肠道正常菌群中大约有400多种细菌[6],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和肠球菌等是优势菌群。我们通过给小鼠抗生素灌胃,观察了机体肠道菌群的变化,同时观察了菌群失调后对机体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提示抗生素可造成肠道正常菌群的失调,并且菌群失调后可对机体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产生明显影响,为研究机体免疫功能和造血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提示临床医生要合理使用抗生素等,以减少菌群失调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康白.正常菌群检测法.见:范明远,主编.康白论文集.第1版.北京微生态学杂志编辑部.1989.101?110.

2康白.微生态学原理.大连:大连出版社,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