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范例(3篇)
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范文篇1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第三,“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四、贵真——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第二,品茶的环境之真。人们品茶,还须要有适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矣。”天趣则是指自然天成的环境。《徐文长秘集》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净的自然环境。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适宜时候:“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话。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此外,历代文人雅士选择茶境时,离不开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等,这些即是人与自然沟通时,对“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交相涵摄时,对美的感悟。
第三,茶人的性情之真。人们对茶的品饮,除了外在的环境之外,重要的还必须有内在的心境。自然环境与人的心境和谐一致,人就能真正地放松自己,进入忘我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目的。
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范文
而廖伟,却将自己的未来交予平淡。这些平平淡淡的设计,来源于廖伟的原创生活设计品牌“吃茶去”。
几款图案简单的T恤,几个简单的购物布袋,几种颜色单纯的围巾,几件简单的生活小器,这些看似没有任何设计的普普通通的单品便是“吃茶去”所表达的简单日常生活方式。与现今消费社会中的过度浮夸完全不同。“吃茶去”,是当今消费日常的反叛者,而作为品牌创立者和经营者的廖伟,则是“吃茶”的坚定守护者,新消费话语的积极建构者。“吃茶去”原本是禅宗里一重要的哲学命题,它通过“吃茶”一事,告诉禅修的人如何参悟的道理;“禅”,便是在“吃茶”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当今社会“过度消费”的语境下,廖伟的“吃茶去”,正是消费方式的积极转向。
廖伟与“吃茶去”的开始
廖伟最初是一位平面设计师,在一个挺不错的广告公司,做到创意总监的职位,拿着不错的薪水。曾经的他,有过自己的职业执念,有过为平面设计奋斗不止的理想。只是,现实的浮夸让他重新对理想有了审视与反思,身处的这个日益“消费社会”的消费社会中,人们脚步变得越来越匆忙,越来越追溯,越来越盲目,越来越失去自我。在这种情境下,廖伟觉得人们应该学会适时慢下来理性地思考。
他想要一种全新的表达出口,因此,他选择“抽离”。T恤成为他最好的突破口――简单、易上手。而他最初的想法只是想做一些有感觉的T恤。他设计一些不同图案的T恤,自己一些文化理念慢慢在其中沉淀。廖伟喜欢一些禅宗故事,欣赏禅宗中的智慧。“吃茶去”首先出现在他的一款T恤中,当初仅仅是一款T恤而已,充满调侃。而正是出现在这款T恤中的三个字,让他深有感触,他坚定了内心的一些文化情绪。当时,他的T恤还没有形成品牌,“吃茶去”这种禅宗心态――他觉得这正是他想要表达的东西,以“吃茶去”命名品牌,可以很好地解释自己的品牌文化。于是,便有了“吃茶去”。
“吃茶去”其实是廖伟当时内心一种真实的写照。可以想象,在广告公司围绕客户做的东西,应该满是无厘头与无奈,那种状态应该蛮让人失落与厌倦。鲍德里亚所预见的西方消费社会的窘态,已经非常符合当今中国的现状。人们生活的急促而又失重,不再去思考、去醒悟,东方文化的自然之气渐渐消失殆尽。此时,古老的禅宗智慧鸣醒着廖伟,吃茶去,慢慢生活与参悟,平平淡淡才是真。
“吃茶去”代表一种内心渴望
“吃茶去”实际表达了一种内心的渴望,一种对旧生活的救赎。将自己从混世中挣脱出来,从一则禅修哲理到一个品牌的建立,它提供了一种消费的可能,一种解放内心的选择。正如廖伟自己所说,“吃茶去”关注的是内心,而非外相;它是一种智慧、快活的生活态度,它推崇自然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廖伟借用“吃茶去”表达一部分人想与现代消费社会的虚妄诀别的渴望,他们厌倦了繁冗的过度消费的商业品牌,试图找回一种闲适,回归生命最自然的本质状态中。因此,简单的T恤,寥寥几个字,朴素的色彩,都会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吃茶去”,它回应的是这样一部分人群,在物化、焦虑、失衡的极大丰裕的物质世界中,“吃茶去”为人们提供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它可以回归内心,一种淡然、愉悦、质朴生活的可能性。
许多人渴望这种状态,寻找另外一种生活的可能,他们厌倦过度消费下的生活模式与惯常,“吃茶去”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出口,正如“吃茶去”为廖伟打开一扇门,廖伟的“吃茶去”也为那些内心满是渴望的人打开了一扇窗。看,设计是可以谈理想的,“吃茶去”代表了一种全新的设计价值理念,与以往的市场价值观不同。
“吃茶去”作为一种符号的商品
与很多排斥市场的设计师不同,廖伟并不否认市场的检验,他恰恰认为只有通过“卖”――这一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才能实现产品与受众的沟通。廖伟的产品市场从创意市集开始。作为一个富有独立文化精神的原创生活品牌,创意市集是最为集中的产品试验场。廖伟与“吃茶去”在这里实现了与自己消费受众的最直接沟通,这种消费文化认同,坚定了“吃茶去”的品牌理想。
“吃茶去”至此可以被标记为一种符号的商品,提及“吃茶去”,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它简洁洗练的色彩与“小情绪”――一种生活本质的渴望,喜欢它的人自豪于本土终于有了一个很“MUJI”的品牌。对于廖伟而言,无印良品确实为设计师们提供了一种有力的设计价值观,但是,对于他的“吃茶去”而言,他希望“吃茶去”更能够游离于无印良品,毕竟,“吃茶去”有着更“老庄”的价值理想,有着更精神层面的游历,同样,又是非常接地气的。
“吃茶去”个性鲜明,它其实有着极高的辨识度,符号性极强,这是“吃茶去”作为一个品牌非常成功的一点。在这种状况下,“吃茶去”作为新消费话语的建构者,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传播一种合理的消费心态,像一位智者,告诉人们如何选择生活。这便是积极消费价值观的引导,在物化的社会中,有这样一种声音,很难得。
“吃茶去”与日常生活
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范文
一、茶艺课程与文化教育的概念界定
(一)茶艺课程
所谓茶艺课程,就是以中华传统的茶艺为教学内容的课程。茶艺课程教学本身有教学时间短、学员基础能力和知识水平相对低等特点。在茶艺课程教学当中渗透历史文化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事业和个人的修养,对于茶艺课程在教学以重大。同时也对于推进以茶艺课程为代表的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普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商业社会不断发展的当下,茶艺课程的教学往往会急功近利,更加强调围绕商业价值的实现来展开,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而不关注学生知识底蕴的提高。事实上,茶叶作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其代表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茶艺课程教学当中对学生施以文化教育,是宣传我国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也是茶艺课程教学当中所关注的内容。
(二)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指的是在茶艺课程的教学当中,引导和教会学生学习更多的以茶艺相关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文化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底蕴,帮助学生在进行茶艺表演当中添加进更多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内容。
具体而言,文化教育包括历史、哲学、手工业的相关内容的教育。在文化教育的实施过程当中,向学生宣讲我国茶艺课程的来源历史以及茶道所表明的哲学思想,并且适时地向学生传达茶具在古代手工业发展过程中的演进历史。进行类似的文化教育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应对工作当中遇到的突况。根据实践经验,茶艺表演的时间当中经常会有客人向表演者提出相关的问题,如果两者不能够完满地回答出客人的问题就会使茶楼的形象大大受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茶艺表演的艺术效果。
二、茶艺课程实现文化教育功能的具体途径
(一)茶艺课程中进行文化史的讲授
对于文化史的讲授式茶艺课程当中进行文化教育的应有之义。在这里,文化史的讲授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讲解了茶的历史。中国古代的茶艺课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古文化当中,茶除了作为一种饮料,同时还曾经以治病救人的药材的角色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因此,茶本身所包含的精神内核和历史底蕴时,不了解的人所无法想象的。学员如果不了解其中的背景单纯通过观察茶叶这样简单的物质形态,并不能够联想出它其中所代表的历史含义。而帮助学生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茶道当中的相关动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茶道水平。
其次是讲解了茶具的历史。茶具的使用是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公道杯茶壶等用具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含义十分深厚。如果在教学过程当向学生表达了这些茶具所代表的历史文化含义,只会让学生对于茶道所使用的工具产生内心上的崇敬感,也就会在表演的过程当中具有非常深刻的仪式感,有助于良好表演效果的产生。
(二)茶艺课程中注重“规矩”的养成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中国古代文化当中,非常强调“规矩”的养成,在茶艺课程和茶道表演当中也莫出其右。在茶艺课程的文化教育当中,强调和重视“规矩”的养成,事实上强调的是一种仪式感,是要通过学员的一招一式,营造一种庄严雅致的氛围。“规矩”的养成,并不在一朝一夕,而是要通过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教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茶艺表演的习惯。在不知不觉当中让学生从心底树立起一种对于“规矩”的尊重感。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对学员每一阶段的茶艺学习都有严格的要求,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学生。在无形当中引导和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规矩”。
同时茶艺课程教育当中,还引入了中国古代师徒教学模式当中的一些理念。例如,对于那些课堂表现不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惩戒,让学生在心中为自己划下明确的界限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这样做,也可以在潜移默化当中树立学生的“规矩”意识。
(三)茶艺课程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上面提到,茶艺课程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了非常深刻的哲学理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茶艺课程的文化教学当中,教会学生茶艺课程当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成为了相关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首先是“知止”的思想。中国有一句俗语,叫做“满杯酒半杯茶,余下半杯是交情”。这里其实蕴含的是一种“知止”的思想。这种思想指导人们在实际生活当中,要以谦让和包容之心待人接物,能够以虚怀若谷的心胸和姿态来面对人际交往。教会学员这个道理,一方面提高了学员的自身素质,也帮助学员更加深刻的理解茶道精神。
再有是“明礼”的思想。在茶道表演当中,无处不体现着对于观礼客人的尊崇,这种行为折射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尊重他人的理念。向学员传达这一思想,在帮助其树立服务意识,提高其服务质量方面大有助益。实践中,茶艺课程的氛围相当雅致,学员在文雅的教学氛围中,深刻体会到了“礼”的重要性。
三、结语
中国古代茶艺课程源远流长。茶艺课程的文化教育功能是毋庸置疑的,在茶艺课程当中向学生传达相应的文化理念,对于提高茶艺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仪式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