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俗世奇人》有感(整理11篇)
读《俗世奇人》有感篇1
前不久重读了冯骥才的《神鞭》与《三寸金莲》,到女儿家又翻出一本冯老师写的《俗世奇人》,薄薄的小册子,故事引人入胜,一鼓作气半天读完。
《俗世奇人》的短小故事,都是市井民间的奇人趣事,反映了天津卫水陆码头五方杂处的众生相与“集体性格”。佳篇首推《刷子李》,这位粉刷匠整日刷浆,偏爱着皂衣黑鞋,干活利落潇洒,从来滴白不染,令人称奇。某日,细心的`小徒弟居然发现师傅裤子上有个白点,以为艺高胆大的师傅这回玩儿砸了,却不料师傅主动抖包袱──抽烟不慎把裤子烧了个洞!接下来一篇,写《泥人张》,鞋底抠泥,餐桌下“盲”捏出惟妙惟肖的海张五,让财大气粗蔑视艺人的土豪当众出丑,不得不花高价成批买断泥塑作品及泥模子。钓者《大回》擅长钓鱼,号称“鱼绝户”,最终却死于鱼(被运鱼车轧死),故事情节惊悚;《死鸟》,一只学话的八哥让刻意逢迎溜须拍马的官员在大庭广众之下得罪顶头上司,几乎丧命。《酒婆》,嗜酒如命的老妪喝假酒过马路挺清醒,安然无恙;忽一日,奸商偶然天良发现,不再干酒里掺水的缺德勾当,酒婆却真的醉倒街头,死于非命。道德悖论。《苏七块》,接骨神医,明码收费,自己立的规矩绝不能改,宁可私下退费。特立独行。《冯五爷》《绝盗》《小达子》都是小偷故事。有的是手段高超,防不胜防;有的是大偷在神偷面前栽了跟头。《蓝眼》《蔡二少爷》,说的是字画古玩行里遍地陷阱,水深莫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行家里手也难免受骗上当。《认牙》,牙医专心医牙“目空一切”,对患者熟视无睹,最终配合破案,靠认牙而不认人。《张大力》,大力士举起店铺前无人敢问津的沉重石锁,却没有获得铭刻其上“招贤榜”承诺的巨额赏银,原来以此为噱头做广告招徕顾客的设局者料事如神,在石锁底部提前刻字声明,将张大力排除领奖人之外。出乎意料的精彩结尾让读者忍俊不禁。
当赞的还有书后所附作者《题外话》。冯老师答日本新锐作家南条竹则问,承认他这些篇作品深受冯梦龙影响。具体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传奇。传奇主要靠一个绝妙的故事。要学古人把故事写绝了的能耐。二是杂学。杂学是生活,也是知识。地道的杂学需要日常广泛收集深厚积累,杂学是小说的肉,只有情节骨架、没有杂学筋肉的故事干巴巴,难以流传。心里没跟的事情不写。三是语言。小说语言受散文影响。写小说要十分讲究文字功力,用字要反复推敲,文章要多遍修改,力求字字珠玑,精当。这些都是名家体会经验之谈,对初学写作的新手大有裨益。此书书名和各篇名字体稚拙,由孙伯翔先生题写,借民国《醒俗画报》插图,彰显风格特色。陈祥其
读《俗世奇人》有感篇2
寒假里我看了一本很好看的书,它叫做《俗世奇人》。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这本书,不过就算没看过也没有关系。我来帮你们介绍一下主要内容。
《俗世奇人》主要讲了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不同。然燕赵故地,血气方刚;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而生出各种怪异人物。
当我看到苏大夫有个各色的规矩,凡是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出七块银元放在桌子上,他才肯治病,否则绝不搭理。这叫嘛规矩?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我就觉得虽然他的`医术高明可是这钱也太贵了吧!真是认钱不认人。可看到后来我才觉得他其实也是很善良的,他还免费给人看病呢。又当我看到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了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子直淌汗,显然摔坏了胳膊,疼得够劲。这句话使我充分地体会到了三轮车夫张四的痛苦,还将他的表情写的很传神。这句话让我觉得作者写的很好。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古代的许多人物的故事如泥人张,刷子李,背头杨,蓝眼,张大力,苏七块等人的故事。让我知道了许多民间故事。
读《俗世奇人》有感篇3
《俗世奇人》是一部描写民间奇人异事的短篇插画小说集,共有36篇。《俗世奇人》的语言十分有特色,作者冯骥才先生用朴素、幽默的语言将故事娓娓道来,使人们读书时,书中的人物仿佛就在眼前,一拿起书就放不下来。在冯骥才的笔下,36个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这座小城中平凡的人们,却又各自身怀绝技,充分点明了“奇”字,作者还把每个人的特长都放大,描绘出一个个神通广大又普通平凡的人民,他们的故事,从天津码头跨越百年,至今仍然能带给读者启发和感悟。
在阅读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燕子李三》。故事中描写李三是一个大盗,只偷富人的财宝,而他偷完还在旁边画一只小燕子,好像在对别人说:“这是我李三偷的!”。他天天偷天天偷,可别人就是抓不到他。更为奇特的是,他hai扶贫,当穷人没钱时,李三一包银子扔过去,包底画着一只小燕子,当穷人想去感谢他时,他早已消失在了夜色之中。这时,我也不禁想到:李三就好像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纽带,让这座小城和谐的发展。但他不直接宣扬扶贫,而是使用“偷”的方法来扶贫,这也恰恰点明了“奇”。同时也反映到就在这座小城里,所有人都把小城里的人当做亲人,就连小偷也不愿意让穷人掉队。
通过描绘,这一个个“俗世奇人”仿佛就站在我们的眼前。可合上书,却又发觉他们正在离我们远去,只能看到他们的背影。我想伸出手来,却拖不住他们的影子。如今科技的脚步急促地逼向了这些艺人,手机、电脑代替了民间艺人的智慧。我不禁想:未来人们被科技包围,真的比过去好吗?曾经,一出门,就看到巷子上一个个艺人在秀才技,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一个巷子就是一个家。冬天的夜晚,街头亮着一盏温馨小灯,温暖慢慢地涌上心头。这种感觉,如今再也没有了。现在的人们,走路都看着手机,就算时空倒转,把现在的人们放到那个小巷里,他们也不会抬头看一眼小灯,往左右瞧一瞧,看一看在此斗才技的艺人们。这也不禁让我联想到:00后的这些孩子们,已经逐渐的`被科技感所包围,人类已经研究出了有思想的机器人,人类不能永远的依赖科技,如果这样,我们也不难想到,未来的这些看门的大爷会被机器人取代,前台的小姐会被机器人取代,医院的护理会被机器人取代,一切都会被机器人取代!而未来地球不能被机器人管理,因为机器人不怕死,他们在实地考察时不怕死,资料就全丢了,他们更不会荒野求生,因为他们只是机器,不会渴望活下去,最终在荒野中会变成垃圾,污染环境。更可怕的是,人类的智慧会被科技取代!当年人们不也依靠自己的智慧,用榫桙造出了紫禁城吗?可现在再去问问这些工匠们,谁还会榫桙?人类现在觉得机器人是一个很棒的东西,可我敢肯定,慢慢的,人类在操控机器人时就会感觉力不从心。最终败于科技!现在这些俗世奇人越来越少了,我多么希望可以用科技换来人类的智慧!在此我也想到要坚持记日记,把这些童年的珍贵记忆留给未来的我看!
读《俗世奇人》有感篇4
今年我们学了《刷子李》这篇文章,于是就读了冯骥才作家写的《俗世奇人》,“刷子李”只是其中的一位,还有“酒婆”、“张大力”、“死鸟”、“快手刘”、“泥人张”……
他们虽然生活在一个平凡的世界里,但是自己将自己的拿手活展现的淋淋尽致,因为他们有真本事,“张大力”可以顶起一头肥猪,“酒婆”喝千杯酒也不醉,“刷子李”刷完墙衣服上不会有一个白点,如果有白点就不收费,“泥人张”眼睛不用看,就可以捏出来性格多变,表情多样的泥人。他们都有真本事,让别人看的心服口服。
他们各有各的`超凡绝伦的技艺,我们应该也有自己的特长,向他们学习,有一种可以让别人心服口服的真本领!
读《俗世奇人》有感篇5
在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好书——《俗世奇人》。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水路码头又叫天津卫,居民五方杂处,性格不同。可都是些奇人,会平常人不会的事,如,苏七块、刷子李、酒婆、背头杨、认牙、青云楼主、绝盗、泥人张、小达子、大回等。一些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奇人、奇事。这些人本领高超,靠着着高超的本领生活。
最奇的有这几位,泥人张、刷子李、大回、认牙等等。下面就跟大家简单讲讲,刷子李,人姓李,专干粉刷这一行。他给别人刷墙,必定穿一身黑衣服,刷完整栋房子也不会把白漆滴在自己身上,厉害吧!
还有泥人张,人姓张,看到什么新奇的东西或人就在鞋底抠一块泥,用左手在袖子里捏了!他捏的人比真人还真。有一次,泥人张在茶馆里遇见海张五,就捏了一个海张五,海张五说泥人张的作品贱卖都没人要。第二天许多的方都有了海张五的泥人,前面还写着五个大字——贱卖海张五。这个故事流传里一百多年。
这本书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告诉我们,只要你努力干好每一件事,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我们要认认真真的干好每一件事情,每一个任务,每一个工作。通过读《俗世奇人》这一本书,我知道了一个道理:每一个人不是一出生就有这样的本领,而是经过许多努力,流掉了许多的汗水才学会这些本领。
读《俗世奇人》有感篇6
近日,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俗世奇人》,书中的刷子李令我印象深刻。
俗话说的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刷子李技艺高超,是他多年练就的本事,他的徒弟曹小三亲眼目睹了师父刷墙的绝技。为了证明自己的名气,刷子李给自己立下了一条规矩:假如刷过墙之后,身上有一个白点,就不收钱。刷子李刷墙多年,刷的墙始终天衣无缝,令曹小三佩服的五体投地,写到这里作者忽然笔锋一转,写到刷子李身上有一个白点。
令曹小三没想到的是,师傅却主动说:“小三,你是看到我裤子上有一个白点了吧。”说完,师父一扬手,那个白点就不见了,一放下手,那个白点又有了,原来,那个白点只是师父抽烟时烧的一个小洞,映着里面的白衬裤,就跟刷墙时滴上去的白浆一样。
读完了故事,我觉得刷子李的本事技艺超群,并且书中的泥人张、刻砖刘、风筝魏等他们都是凭自己本事来赚钱的,因为他们勤学苦练,才能有今天的一番成就,我们要像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勤学苦练,精益求精的精神。
今天,我读了有冯骥才撰写的《俗世奇人》之《好嘴杨巴》。让我明白了:会做得不一定比会说的强,但是做生意的,不仅要有一手好本领,还要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杨七和杨八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在清朝末年的天津卫,有两个兄弟卖茶汤。一个手艺了得,名叫杨七:一个口才了得,名叫杨八。生意非常红火,像做大买卖的一样。一次,杨八在给李中堂送茶汤时,李中堂因为不知道茶汤上的是碎芝麻,误以为是尘土,就摔碗大怒。杨八见此情景,连忙跪下,用委婉的语言告诉了他“小的该死,不知道大人您不吃芝麻!真是该死!”就这样,中堂大人知道后,没有怪罪他,还赏赐给了他一百两银子。从此,让“杨家茶汤”这个名字变为了“杨八茶汤”。而杨七呢,渐渐的埋没,无人知晓。
有一句话说得好“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绝活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真是这样,杨八之所以能让“杨八茶汤”闻名天下,是因为他有一张好嘴。而这,就是他的绝活,一个让他可以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的绝活。
读《俗世奇人》有感篇7
在天津卫,一群普通人上演了一幕不平凡的生活剧。不愿破规矩但仍能行医救人的苏七块;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的刷子李;千杯不醉,唯我独尊的酒婆;抠团鞋泥就能捏出人像的泥人张;天地之时,无所不知的蔡二少爷······这些生怀绝技的普通人,为生存展现他们的一技之长。他们都是俗世中的奇人,有的身于上流社会,有的混迹在市井民间,身处于大街小巷,不过,他们都演绎着绚丽的精彩。
譬如刷子李在粉刷一行干出了自我的.乐趣,他有个绝活,刷浆时必穿一身黑衣,一天活干下来,但衣服上没沾一点白色,真的让人匪夷所思。刷子李新收的徒弟曹小三一开始半信半疑,头一次跟随师傅出去干活,主人要求刷四面墙。站在地上,只见师傅刷过的墙壁像一道雪白的屏障。当师傅刷完最后一面墙,曹小三发现师傅的衣服确实没有一个白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决心跟着师傅练成这个绝技。有一回,干完活后,曹小三发现师傅的裤子上有一个黄豆大小的白点,他顿时感叹千里马也有失蹄的时候。但细心的刷子李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再一松手,曹小三终于明白,原来是师傅抽烟时不小心烧了一个洞,里边的衬裤露出来像是用白浆沾上去的一样。在这本书里这样的奇人数不胜数。
奇人们的技艺并不是上天赐给他们的,而是通过他们后天不屈不挠的努力与磨练,最重要的,是贵在坚持,向着各自的理想,一步一步地迈进,没有朝三暮四、碌碌无为、空等想象,即使对自己掌握的这门技术已经滚瓜烂熟,他们也会不断地反复练习,
回想我自己,进入初中以来,科目增多,作业也就多了,可是我很爱偷懒,有时候还有一抄了事的想法。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也许一时能蒙一个好成绩,可是最后到了考试的时候,就会一无所获,顾此失彼。
在学习中,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做很多事情都需要坚持。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必追求样样精通,完美无瑕,唯有在一方面做到精细,才是最优秀的。
读《俗世奇人》有感篇8
合上书,我默默地走出房间,脑海还不断地回想着当时的情景。
今天,我读完了《俗世奇人》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但都是俗世俗人;小说里的人,不奇传不成,一奇就演出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却全是真人真事。
其实,每个人只要刻苦,都能成为真世奇人。
就像“诗仙”李白,他小时候虽然不喜欢读书,但经历了一位老奶奶的教导之后,开始发奋读书,最后才成了一位人人称赞的大诗人,还有王羲之,他小时候非常喜欢练字,他每练完字,就要在他家的池塘里洗笔,他家的`池塘都变成黑色的了,他最后终于成功了,他写的《兰亭序》被称为了“天下第一行书”。
如果每个人都能努力的话,每人都是真是奇人。
读《俗世奇人》有感篇9
在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个样空前绝后的人物但都是俗世奇人,而这本书正好写了他们的绝活!
刷子李一身黑衣刷白浆,刷完以后身上一点白也没有,还说假如有白点白刷不要钱,你说绝不绝!
苏七块,一双巧手,你若是骨折了,就去他那,在你胳膊上一摸就只打你的各部怎莫回事,在上下捏一捏还没等疼就好了!但是有一个规则,那就是必须有七块大洋,不然,免谈!
还有张大力,一身的力气,那石材店门前的大青石锁,没人呢让他移动一丁点,而他,手用劲,好不费劲的举了起来,你说他力气大不大?
要是说我最喜爱的,那就是绝盗了,在一家的新婚之时,来了一个爹和几个兄弟,一边骂他说他没良心不给他妈看病来这享清福,一边搬东西,邻居见了,也说他没良心,自认没人管,等人家回来了,看见几门大开,物理什么都没了,旁边的人都理他远远的,他很惊奇,有个老人跟他说了事情的经过,他一听蒙了,大喊道:“我哪还有爹啊,我三岁时爹就死了!”你说好不好笑,不仅丢了东西,还给人家当了儿子!
这些奇人各有各的的本领,各有各的.绝活,而且都是真的,有的好笑有的可以然你明白一个道理,是一本和有意义的书!
读《俗世奇人》有感篇10
最近,我读了《俗世奇人》这本书,它主要讲述的是天津卫居民的故事。其中有上流社会的人,也有三教九流之人。他们都身怀绝技,是俗世中的奇人。这些人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苏七块,苏大夫。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医术十分高明。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只要来看病,都必须拿七块银元,于是有了“苏七块”这个绰号。一天,车夫张四摔坏了胳膊,想找苏大夫看病但又没钱。苏大夫怎能破了规矩?一同打牌的`华大夫偷偷给了张四七块银元。苏大夫见到钱,三下两下就将胳膊接好了,又送了些药给张四,把七块银元给了华大夫。
我觉得苏大夫其实老早就细致观察了张四的伤情,又猜到钱是华大夫给的,于是把钱还给他。我不禁感叹情节的巧妙!原来苏大夫也是仁心仁术的好大夫,但如果在那个年代破坏了规矩,所有人都跑来找他看病,他还怎么行医生存呢?想到这,我才明白规矩很重要。
不久前,我和爸妈一起出去游玩。刚进景区大门便要排队等候摆渡车,这时有人想插队到我们前面。我正在犹豫之时,脑海中忽然跳出了苏七块的情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便对他说:“您这样插队是不对的,对谁都不公平。如果你真的很着急,我可以跟你换位置,但是不能插队!”后续如何大家应该能猜到吧?
苏七块的故事不仅让我收获了阅读的快乐,还让我明白了做人做事也要守规矩、懂分寸。
读《俗世奇人》有感篇11
《俗世奇人》是一本极为有趣的书,书中共有十八个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却各不相干,每一章节都很短。主要以事例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一人一章节,生动而不失风趣,百看不厌。
整篇文章都是由人物的外号开头,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我每翻到新的`一篇,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后面的内容。正如“泥人张”,“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我读到这儿,一下来了劲儿,有这么厉害?果不其然,泥人张在饭馆里饮酒,看到“海张五”拿他找乐子,便拿一块泥用左手飞快地捏起来,一会儿工夫,捏出一个“海张五”的脑袋,像极了。
“海张五”老远瞧见是他自己,又觉得实在太丑,泥人张真是有力地反驳了他。冯骥才先生这种写作手法很好,通过对比来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还有一个“大回”,大回是个钓鱼能手,他无论钓什么都有方法。即使是被钓上来三次,背上有三根红绳的“吉祥鱼”,他也能钓上来。虽然他后来不幸身亡,但还是有人评价他:“人家死也死在能耐上。”说明大回真是个聪明人,人人都喜欢他,我也是。
这本书全是真人真事,我感到有些惊讶。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是俗人俗事,只是没有留意罢了,如果我们把这些都一一记录下来,相信能与这本书一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