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礼仪(6篇)
古代礼仪篇1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心平气和的刘铭传
古代礼仪篇2
【春节/元旦】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上巳】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代礼仪篇3
关键词:家具;礼仪文化;现代中式;设计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1][2]。礼仪对中国历史与社会生活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礼仪文化渗透到了古代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传统家具的制作[3],因此,研究礼仪文化对家具设计的影响对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家具有着现实意义。
1中国古典家具中礼仪文化思想的体现
中国传统家具设计原则是“以人文精神为本”[4],强调的是精神,而不是纯物质的东西。中国古代的家具正是在礼仪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被赋予了礼仪文化的内涵。
1.1造型上的体现
礼仪文化不仅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生活的言行举止,而且间接影响了家具的外观造型。例如:官帽椅的造型。当人坐在官帽椅上时,头部靠在脑上,腰依在“S”状的背板上,两手自然垂放在两端扶手上,这种姿态正是礼仪文化中倡导的彬彬有礼的姿态。又如,皇帝宝座的造型比较宽大,作为皇帝办公接见文武百官的家具,为凸显皇帝地位,选用此种造型,有别于普通的椅子,可以保持一种正襟危坐的姿态[5]。这种坐姿正是受到礼仪文化中主宾之礼的影响。
1.2功能上的体现
在礼制秩序思想的影响下,在家具使用功能上,有服务于高贵人群的交椅,也有服务于地位低人群的玫瑰椅或凳类家具。交椅可折叠、搬运方便,在野外活动中,让为官最高者休息使用,每当出行郊游、围猎时,会有人扛一把交椅,专供为官者累了休息使用,交椅成了权利与地位的象征。
玫瑰椅是家庭地位低者使用的坐具,其特点是尺寸小,用材细,给人一种轻便灵巧的感觉,从功能和尺寸大小上看,都有别于交椅、圈椅和官帽椅等家具。凳类家具通常是指没有靠背,没有扶手的一类家具,用料简单,用途广泛,一般不出现在一些正式的社交场合,属于档次较低的家具。
1.3装饰上的体现
在礼制秩序分明的中国古代社会,人的思想和行为受到礼制秩序的限制和约束,因此,装饰图案也有着等级之分。例如:御用家具在装饰上运用大量雕龙手法,官员大臣用龙图案做装饰的家具,只是小面积点缀,用到的龙纹图案也不一样,百姓的椅子则很少用到龙纹,从中国古代家具装饰图案上的禁忌中可以看到,礼仪文化也影响着人们对中国古代家具的装饰。又如,清代家具在造型与结构上仍然继承了明代的传统,宫廷家具趋于复杂,出现了雕漆、填漆、描金等工艺的家具,并利用玉石、陶瓷、珐琅等做镶嵌,但民间家具仍以经济实用为主,可见中国古代家具在装饰上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主次尊卑的礼仪文化思想。
1.4材料上的体现
中国古代家具有高低档之分,质地坚硬、纹理美观的黄花梨、紫檀、酸枝木、鸡翅木等名贵红木是高档材料,是宫廷家具主要材料,民间家具则大多采用一些普通的木材,譬如:楠木、榉木、榆木等材料。可见,在不同人群中,在家具制作选材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存在着高低贵贱之分的古代礼仪文化思想。
2现代中式家具设计中礼仪文化研究
中国传统家具是受到中国古代礼制文化中三六九等、贵贱有分、男女尊卑思想观念的影响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文化发展到今天,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继承和发扬以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主宾有别、长幼有序、男女有异的现代礼仪文化思想,在现代中式家具设计上合理运用礼仪文化,有着必要性。
2.1造型上的运用
面对新时代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现代中式家具在造型上的设计也应该要以现代礼仪文化为基础,并合理运用到现代中式家具设计的造型上来。例如:开发成套的现代中式家具,从家具造型的大小、高矮、方圆中体现长幼、主宾、男女的关系,使之更具人性化。又如,可以将现代家具的造型做的厚实感强烈一些,中国人对宽大结实的家具有着特别的好感,这观念也一直影响着现代的中国人,厚实的班台办公家具的热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心理正是受到礼仪文化等级思想的影响后内心的一种自然反应。
2.2功能上的体现
现代中式家具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正朝着舒适实用、多功能、人性化等方向发展。在现代中式家具的功能设计上,尝试引入长幼有序,大小有分的礼仪文化思想,也就说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设计不同类型功能的家具,这也将会是现代中式家具显得更加人性化。现代家具设计中的老人家具和儿童家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又如,认真观察生活中的坐具时,存在着不同高低变化,如果说它是一种礼仪文化的体现,不如说它是适合不同年龄或不同高矮人群功能上的需要。
2.3装饰上的运用
家具装饰目的是为了使人产生美感和舒适感,是在家具造型上的一种艺术再创造的过程,礼仪文化影响了中国古典家具的装饰,成为中国古典家具装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文化发展到今天,形成了新时期的礼仪文化内容。而作为满足现代人生活需要的现代中式家具,也应该以新时期的礼仪文化的思想来指导其装饰上的运用。可以在装饰手法、图案构成上采用主宾有别、男女有异、长幼有序的礼仪文化思想。例如,可以用代表男女不同的简单几何图案可以进行装饰,这样既可以达到男女有异的现代礼仪文化思想,又可以做到现代、时尚、简洁的装饰效果。
2.4材料上的选择
现代中式家具消费者的观念还没有改变,在思想上受到中国古典家具材料的影响比较深刻,主要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在市场上所看到的现代中式家具产品也是如此,并没有真正大胆的进行材料上的革新。在材料的选择上可以利用礼仪文化思想为参考,进行各类家具设计。例如:可以在室内空间座次上进行材料上的细微区分,也可以结合男女身体生理心理上的差异使用不同材料加以区分;更可以结合老、中、幼年身体体质上的差异进行材料区分,例如:年老者家具采用皮革材料,年青人家具可采用现代感的亚克力材料。而在整套家具材料的搭配选择上,更是可以采用多种材料结合,并注重不同材料在面积、质地、数量上的比例变化和主次关系。
3结论
通过对中国古典家具中礼仪文化思想的体现和现代中式家具设计中的礼仪文化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中国古典家具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特定时代的产物,礼仪文化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现代中式家具是从中国古典家具衍生而来,有着近亲血缘关系,在现代中式家具设计中,从造型、功能、装饰、材料等方面融入礼仪文化思想,是现代中式家具的开发的一种新思路。
参考文献:
[1]胡俊修.“礼仪之邦”:中国礼文化与社会和谐的诉求[J].学术论坛,2008(06):109113.
[2]毕诚.儒家文化与礼仪教育[J].中国德育,2008(02):8386.
[3]杨祥民.传统礼仪造物思想及当代应用[J].创意与设计,2012(04):7478.
古代礼仪篇4
维我中华,东亚之光。炎黄世胄,鸿图大同……进学受教,儒道为重。遵古礼行,仪节典范。诗书义礼,实践於兹。吉时令节,遵礼为之。殷殷学子,伏祈佑之。”随着阵阵宣誓声,一场别开生面的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在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文体广场举行。昨日上午八时,100名年满18周岁的艺术职业学院学生身着汉服,按照中国古礼举行了成人宣誓仪式。仪式包括升国旗唱国歌、加冠、行冠礼宣誓仪式、整冠、代表发言、院长致辞、行揖礼等程序,这也是该校首次按照古礼举行成人宣誓仪式。记者杨菁菁文!摄仪式还原《朱子家礼》列为《仪礼》之首章的“冠笄之礼”,是古人极为重视的成人礼。记者昨日在现场看到,百名年满十八周岁的学生身着汉服,排成方阵。两边有众多学生家长以及该校16、7岁学生观礼,现场还有古乐演奏。据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学生处周励副处长介绍,这一礼仪过程是按照《朱子家礼》的流程制订的,但中国古代成人礼一般是面对家庭内部子弟成年而制订,学校所举办的这次仪式是一个集体活动,学校老师在制订仪式时,去掉了古礼中一些不符合时代精神的步骤,增加了升国旗等爱国教育内容。宣誓仪式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张云主持。整个仪式流程包括升国旗唱国歌、加冠、行冠礼宣誓仪式、整冠、代表发言、院长致辞、行揖礼等内容。加冠后的学生们身着汉服,面对国旗、父母与师长宣读誓词,立志成才。之后,前来观礼的家长及领导为学生们整束冠带。服装全部手工制作据负责本次成人宣誓仪式的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学生处副处长周励介绍:今年,在全国各地举行了多次公祭,如祭祀孔子大典、公祭大禹陵等,风俗礼仪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举办成人宣誓仪式能让学生们更切身地了解传统文化。有些学生开始对活动不太理解,对传统礼仪也不太懂,但随着学校训练的深入,反响很好,许多十六七岁的孩子们都非常羡慕能参加仪式的学生们。这样的成人仪式今后每年都将举办一次。据了解,学生们所穿着的汉服,是学校按照汉代服装的要求,由该校服装设计系的师生们手工制作的。全部服装制作花了一星期时间。..百名学子举行汉服成人礼责任编辑:飞雪阅读:人次
古代礼仪篇5
拔牙作为成年的标志在中国古籍中也有记载,主要遗存在古越人活动的地区。晋代张华《博物志》:荆州西南边陲至蜀地“既长,皆拔去上齿牙各一,以为身饰”。拔牙是长大成人的标志,拔牙之后,年轻人才取得婚配的资格。
古代中国真正具有成年礼性质的人生礼仪是冠礼和笄礼。冠礼与笄礼如果从最鲜明的外部特征看,就是发式的改变。结发加冠与结发加笄都是为了表明男女青年的成熟(生理与心理两方面)。据说在夏朝末年冠礼才成为上层社会的正式礼制。
根据《仪礼》、《礼记》等古代经典对冠礼、笄礼的记述,我们大致可知道冠笄之礼有几个主要规定:一有具体的年龄标准,男子20岁行冠礼,女子15岁行笄礼;二有特定的地点,冠礼在家庙举行,长子在庙的正位举行,庶子则冠于房外;三有特定的仪式,首先是由主人筮日、筮宾,即用占卜的形式为冠者选择日期和来宾,接着在选定的日期那天由嘉宾主持加冠仪式,行三加之礼,初加缁布冠,再加皮弁,三加爵弁。三加时嘉宾还颂念不同的祝辞,表达对冠者的良好祝愿。加冠以后,要拜见母亲,然后由来宾为冠者“命字”,冠者有了新取的字后,就出见乡邻与尊长。此后冠者就有祭祀神灵、出征、婚娶以及承担其他社会责任的资格。
汉魏六朝时期,冠礼通行于上层社会。两汉天子冠礼,常大赦天下。冠礼在岁首孟春之月择吉日举行。据《南齐书・孝义传》记载:华宝八岁时,父亲戍守长安,临行告别时说,要等我回来给你“上头”。后来长安沦陷,父亲去世,“宝至七十不冠,终身不娶”。“上头”这一与冠礼相似的民间成人礼俗在这时已经出现,民间同样传承着先冠后婚的俗规。
六朝以后冠礼在主流社会逐渐沉寂,隋唐时期的冠礼与其他古礼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象征性地保留着,隋唐的儒者甚至发出“冠礼废,天下无成人矣”的感叹。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为了恢复久已涣散的伦常,重建封建宗法秩序,宋代统治者积极复兴儒学,鼓吹礼义纲常。而作为“养人之始”的冠礼,自然受到重视。
明代是冠礼得到较多施行的时代,16岁成为江浙地区民间冠礼的年龄底线,一般人都在16岁或16岁以上20岁以下行冠礼。冠礼的仪式一般较为简洁、随意,民间通称冠笄为“上头”,上头时邀请亲邻,吃“上头糕”,庄严的成人仪式仅仅成为习俗相沿的家庭礼节。
清代至民国期间,民间的冠礼普遍采用了冠婚结合的方式,冠礼成为婚礼的前奏。事实上,民间还秉承着先成人后婚嫁的古代风习,在婚嫁前一日举行冠笄的仪式,这一仪式,也俗称“上头”。遍邀亲族中有子嗣且为元配的夫妇参加“上头”仪式,有专门的礼生赞礼祝福,仪式之后要给亲邻馈赠“上头糕”、“上头团子”等食品。
古代礼仪篇6
一、纳采六礼之首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后世纳采仪式基本循周制,而礼物另有规定。
二、问名六礼中第二礼。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郑玄注:“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贾公彦疏:“问名者,问女之姓氏。”
三、纳吉六礼中第三礼。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古时,纳吉也要行奠雁礼。郑玄注:“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
四、纳征亦称纳成、纳币。六礼中第四礼。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礼记·昏义》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男方是在纳吉得知女方允婚后才可行纳征礼的,行纳征礼不用雁,是六礼唯一不用雁的礼仪,可见古人义礼之分明。历代纳征的礼物各有定制,民间多用首饰、细帛等项为女行聘,谓之纳币,后演变为财礼。
五、请期又称告期,俗称选日子。六礼中第五礼。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亲迎娶的日期。《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请期仪式历代相同,即男家派使进去女家请期,送礼,然后致辞,说明所定婚期,女父表示接受,最后使者返回复命。
六、亲迎又称迎亲。六礼中第六礼。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诗经·大雅·大明》:“大邦有子,天之妹,女定阙祥,亲迎于渭。”亲迎礼始于周代,女王成婚时也曾亲迎于渭水。此礼历代沿袭,为婚礼的开端。亲迎礼形式多样。至清代,新郎亲迎,披红带花,或乘马,或坐轿到女家,傧相赞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诸亲。岳家为加双花披红作交文,御轮三周,先归。新娘由其兄长等用锦衾裹抱至轿内。轿起,女家亲属数人伴送,称“送亲”,新郎在家迎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