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空气质量标准(6篇)

来源:收集 时间:2024-01-27 手机浏览

空气质量标准篇1

1乌苏市自然社会概况

乌苏市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缘,位于东经83°15''''—85°08'''',北纬43°29''''—45°16''''之间,地处北温带,属大陆性干旱气候,是北疆地区光热资源最丰富和无霜期较长的区域之一.夏季炎热、冬季严寒,降水较少、蒸发量大、空气干燥、温度的年、日变化大.全年平均气温7.6℃,极端最高气温44.2℃,极端最低气温-37.5℃,≥10℃的年积温3685.6℃,年平均降水量为158.4毫米,蒸发量达2109.9毫米,全年日照时数为2600-2800小时,平均无霜期186天.乌苏市年平均降水量为158.4毫米,降水分布山区多于平原,南部多于北部,降水量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逐渐减少.乌苏市境内分布有奎屯河、四棵树河、古尔图河三条主要河流,年径流量分别为6.0亿立方米、2.2亿立方米和2.6亿立方米.乌苏市区域总面积2.07万平方千米,属农牧结合市,全市共辖10乡7镇,3个牧场.全市总人口21.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8万人,农牧区人口1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5.2万人.

2乌苏市空气质量概况及变化趋势分析

2.1乌苏市空气质量监测概况

污染物排放标准参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表1),2007-2010年乌苏市空气中主要污染物监测统计结果(表2).从表2中可看出,2007-2010年乌苏市市区空气中SO2和NO2日均值,年均值均未超标,符合国家一级标准.PM10年均值均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一级标准;PM10日均值在2007-2010均有超标现象,超标率分别为0.11%、0.14%、0.04%、0.01%.

2.2乌苏市空气污染物年度变化趋势分析

2.2.1乌苏市年度空气污染状况

2007-2010年乌苏市空气污染物监测系统结果(表3),评价结果(表4).2007-2010年市区空气污染物污染负荷值变化趋势(图1).

2.2.2乌苏市空气污染物年度变化趋势分析

对乌苏市2007-2010年空气污染物监测结果表明乌苏市年平均综合指数为0.70-1.30,有小幅度下降趋势,说明乌苏市空气污染已基本得到控制,总体水平良好;污染负荷系数由大到小排列为PM10>NO2>SO2,即可吸入悬浮颗粒是乌苏市主要污染物(表4).从图1中可以看出,NO2和SO2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一级标准,在2008年达到峰值,其他年份其污染指数呈平稳趋势.PM10污染指数在2009年达到峰值后,其后呈下降趋势.

2.3乌苏市空气污染物季度变化趋势分析

2.3.1乌苏市季度空气污染状况(图表略)

2.3.2乌苏市空气污染物季度变化趋势分析

表5:2007-2010年乌苏市空气中,SO2污染高峰主要出现在一、四季度,且各季浓度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NO2一、三季度污染浓度较高,且三季度高于一季度,各季浓度也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一级标准.PM10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受冬季供暖的影响,浓度值为一、四明显高于二、三季度,其中一季度最高,这是因为一、四季度为采暖期,由燃煤排放的大量污染物所致,第二季度乌苏市干燥风大,地面及沙尘天气现象频繁等原因所致.从不同季度分析(图2),SO2“U”型分布的季节特征明显,四个季度中一季度和四季度SO2日平均浓度最高,但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一级标准.全年日均值最高浓度和月平均浓度最高值均出现在一月份,全年月平均浓度最低值出现在六月.从不同季度分析(图3),2007-2008年,NO2一、三季度污染浓度较高,且三季度高于一季度.2009-2010年,NO2一、四季度污染浓度较高.各年季浓度也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一级标准.在第四季度中可以看出,2007年-2008年处于下降趋势,但从2009-2010年污染浓度趋势看,略有上升趋势.其中在第一季度,2010年达到峰值,说明NO2浓度较其他年份略有升高.PM10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图4),受冬季供暖的影响,一、四季度浓度值明显高于二、三季度,其中一季度最高,除2010年外,其他年份均超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尤其在采暖期一、二、三、四、十一、十二月,非采暖期各月均达标.全年日均最高浓度值和月平均值最高浓度值均出现在一月.全年月平均浓度最低值出现在五月.

2.4乌苏市空气污染物月变化趋势分析

2.4.1乌苏市月空气污染状况(图略)

2.4.2乌苏市市区主要污染物月变化趋势分析

乌苏市在2007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PM10月均值的范围分别为0.0430-0.165mg/m3、0.053-0.162mg/m3、0.042-0.14mg/m3、0.047-0.097mg/m3(图5).最低月均值出现在五、六、七这三个月份中,最高月均值出现在一、二、三、四、十一、十二月,这与一、二、三、四、十二月份的采暖燃煤和九、十、十一月份的沙尘天气有关.2007年采暖期月均浓度为0.096mg/m3,2008年采暖期月均浓度为0.123mg/m3,2009年采暖期月均浓度为0.077mg/m3,2010年采暖期日均浓度为0.072mg/m3.2007年非采暖期月均浓度为0.052mg/m3,2008年非采暖期月均浓度为0.066mg/m3,2009年非采暖期月均浓度为0.047mg/m3,2010年非采暖期月均浓度为0.056mg/m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采暖期略高于非采暖期.

乌苏市在2007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SO2月均值的范围分别为0.004-0.027mg/m3、0.004-0.026mg/m3、0.004-0.035mg/m3、0.003-0.034mg/m3(图6).其浓度值均符合国家一级标准.最低月均值出现在3-9月份中,最高月均值出现在一、二、十一、十二月,与这一时期的采暖燃煤有关

乌苏市在2007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NO2月均值的范围分别为0.01-0.029mg/m3、0.014-0.036mg/m3、0.012-0.029mg/m3、0.012-0.033mg/m3、0.011-0.036mg/m3(图7)其浓度值均符合国家一级标准.2007年-2010年NO2的月浓度值变化趋势为一、二、三、四、七、八月浓度略高于其由图8可以看出,乌苏市空气中主要污染物SO2和NO2每年十一月至次年二月污染指数略高于其他月份,与一、四季污染趋势基本吻合,而此期间为采暖期,因此燃煤是造成SO2和NO2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但需指出的是NO2浓度除十月至十一月末,其浓度略高于SO2的浓度.由图八看出,PM10每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出现出现峰值,说明除受燃煤影响外,四月份还主要受气象因素的影响.

3改善乌苏市空气质量的措施

3.1改变采暖期的燃煤结构,采用清洁能源

根据乌苏市的实际情况,制定长远的能源战略,逐步改变采暖期的燃煤结构,发挥地缘优势,采用天然气、石油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可有效的减少大气污染排放,对改善乌苏市的空气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2采取集中供热措施

乌苏市同样具有新疆城市冬季漫长,采暖期长的特点,因此,大力发展集中供暖取代分散的采暖小锅炉是缓解城市大气污染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

空气质量标准篇2

关键词: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管理控制

一、引言

自动监测系统具有长期性、连续性、自动化运行的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辽宁省14个城市环境空气的手工监测逐步被自动监测取代,据统计,自2000年到2012年底,辽宁省各市先后共建设了77个国控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子站,涉及美国热电、美国大西比、河北先河等3个品牌,分布14个城市,主要监测项目为SO2、NO2、PM10、PM2.5、CO、O3。为保证自动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必须加强对自动监测系统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按照国家《环保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管理规定》(暂行)的要求,依据《环保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管理规定》、《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技术规范》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2005年以来,采取了标准样品检查、PM10采样流量检查和运行管理检查等方式,加强对辽宁省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的质控检查,促进了各级监测站对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的有效管理,保证了仪器设备的可靠运行和监测数据的准确有效。

二、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的管理

1.制定管理制度,提高人员素质

环境空气质量日报监测人员要明确其岗位职责,对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建立了《子站巡检制度》、《校准制度》、《标定规程》、《仪器定期检验规程》、《中午报送数据制度》、《数据审核、修约规则》。有了这些制度的约束,才能保证系统在可靠的质量控制之中。

2.严格子站巡检,安全措施到位

子站巡检是质量保证的关键。要保证子站每周进行一次巡检,检查仪器的运行状态并诊断其参数、空调情况、供电情况站房安全情况、卫生清洁等等并作详细记录。采样系统的日常维护:外采样管路至少半年清洁一次,三通电磁阀每季度清洁一次;采样管路每季度做一次气密性检查,同时分析仪器采样流量及多元气体校准仪也是每半年校准一次,确保采样管路无堵塞、无附着和无泄露,使采样流量恒稳。采样时,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分析仪使用的特氟龙滤膜每1-2周更换一次,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拨码诊断轮参数每周诊断一次,确认其在正确范围内,并作好详细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仪器在标准状态下运行。零气发生器的活性碳和分子筛等过滤材料每半年更换一次,臭氧发生器的生产能力每半年检定一次。真空泵每年检查一次并更换套件,保证采样流量稳定,风扇滤网每周清洗一次,空气压缩机每月排水一次。在校准方面使用国家一级标准物质作为基准,并按照监测技术规范对监测仪器抽测,校准过程中使用的标准气体,采用有资质的气体生产厂家,使用到期后及时更换,钢瓶减压阀使用双级调压稳压结构。校零每周进行,校标最少每两周进行一次,线性度的测试每季度进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空气质量监测中质量保证控制环节

我国环境保护总局的《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汇编》中,对于空气质量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目的进行了阐述:“规范监测手段,确保监测数据和信息的准确可靠。”此规范中对于输出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两重要指标外,还对数据的可比较性及追踪性提出了要求。由国家空气质量监测部门对空气污染物的趋势分析,空气污染预报,以及数据校正,对数据的制式化,标准化做出高要求的工作可以看出数据的可比较性,追踪性尤为关键。

从完善的角度来讲,质量控制环节应该做到数据的多元化比较,之后进行科学性的校准,最后完成独立评估,有效的为全程质量监测做出完善和促进。所以为更好的做到全面性的务实工作,以下将对空气监测实际操作过程中做出相应的具体规范,我国规范中的主要具体控制手段为:主要控制手段:A)监测时间与频次控制;B)监测数据有效性质质量控制;C)监测仪器校准;D)监测仪器性能审核;E)检测仪器,校准装置,标准物质等的质量检查;F)落实数据审核。

因在我国操作规范中并未明确的划分进行上述操作的明确责任范畴和权限的划分,在实际操作中很可能会导致责任重叠和责任空白的情况下发生。

所以关键性的可行措施必不可少,对于不同的质控操作要做到有明确的权限以及责任划分。通过全面的测试及校准,对所有监测仪器的关键功能进行全面的检查与评估做到完善行的独立质量控制。

四、建议与总结

就我国的自动环境空气监测工作目前形势所提出的管理和质控质保过程的可实行的优质化建议与总结:

1.对于环境监测部门质控质保责任范畴划分的明确化,对于不同阶段的质控质保责任分配到户。如,仪器日常校准,仪器的年度审核,数据的分析,处理,优化应由专人负责。

2.对于监测站获得数据,经手人应有明确的修改权限,和筛选权限,保证数据的原始性,在未来的审核或者调用中,有据可查。

3.逐步建立空气质量区域化网络系统。21世纪是网络化与信息化的时代,大规模的信息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信息的透明化可以作为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发展的一个目标,建设和完善空气质量信息系统,促进数据的集中处理、优化,提高空气监测数据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永和.环境保护部进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及布点优化[J].莱钢科技,2010(3).

空气质量标准篇3

【关键词】空气升液质量流量控制器干扰屏蔽

空气升液,即利用压缩空气的流体静力学原理,通过空气升液器将静止的液体提升到一定高度,而被提升的液体流量与压空流量成一定比例关系。当物料被提升到一定高度后,通过气液分离罐将气液分离,物料靠位差自流到要输送的设备,因受升液器扬程(即升液高度)的限制,空气提升通过恒液罐进行二级提升和三级提升。我们正是利用空气升液器的这种特性,通过质量流量控制器对空气流量进行测量和控制。在工程应用中,对一个特定的空气升液系统,在系统投用前,都用模拟物料对系统进行标定,绘制出空气流量与料液实际流量(体积流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曲线,作为工艺操作控制的依据。

空气升液系统用于溶剂萃取计量,一般都采用两级空气升液,以确保适宜的浸没率和计量的需要,第一级升液器用来将液体从料液贮槽提升到液面恒定的恒液位前置罐中,恒液位前置罐可以维持浸没率不变。当硬件和被输送料液都已确定的基础上,空气流量是最大的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对中试厂空气升液系统标定中存在问题的剖析,指出了影响空气升液系统标定的主要因素,明确了控制空气流量的关键设备――质量流量控制器存在的问题,标定还需注意仪表互换性,这虽不至于影响空气升液系统标定,但对将来仪表的更换会有较大影响,因此,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一、空气升液系统工作原理

空气升液系统工作原理见图1。空气升液系统是一种提升液体的装置,通过压空流量改变体系密度使升液器H1部分的静压改变,而随着提升空气流量的变化,H2中表观密度是变化的,当气体流量低于某值时,其表观密度中液体占主导地位,密度升高则升液量下降。而当气体流量大于该值时,表观密度中气体成分占了优势,液体的密度变化对表观密度影响不大,而H1的静压却上升,所以使升液量随密度的上升而增加。空气升液系统的工作曲线可以划分为四个段(图2):Ⅰ段:当空气流量很小时,料液无法提升,升液量为零;Ⅱ段:空气流量增大升液量也随之增大,此段为最佳工作区间;Ⅲ段:空气量增大很多,但升液量几乎不再改变,这时的升液量已是系统的最高值;Ⅳ段:当空气流量超过一定范围时,升液量不但不增加,反而有所下降。从图中可以看出,空气流量与液体的升液量存在直接的关系,因此通过控制空气流量,间接控制液体的流量,以便达到工艺介质的液体输送。

二、质量流量控制器在空气升液系统中的作用

质量流量控制器是空气升液系统中的关键仪器,用于测量、控制空气流量。

三、空气升液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水试、酸试单体调试过程中,一直存在空气升液标定流量相差较大以及相对偏差大的问题,而且这种偏差是普遍存在的。这种问题严重影响了调试工作的进行,为此我们进行了相关研究,从专业角度进行了剖析。

四、影响空气升液系统的主要因素

升液管径:当升液管径增大时,升液量也增加;

浸没率:浸没率为空气入口到供料槽内自由液面的垂直高度与空气入口到排液口垂直高度之比率,升液量总是随浸没率增加而增加;

液体温度:升液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前提条件是空气流量不超过最大液体流量所要求的数值,否则升液量便随液体温度增加而减少;

质量流量控制器:是空气升液器正常工作的关键,用来控制检测压空流量。

在调试中液体温度和浸没率不存在问题,但存在升液管径和质量流量控制器方面的问题,其中升液管径已根据工艺要求换成符合工艺要求管径的升液管;我们将着重解决质量流量控制器方面存在的问题。

五、影响空气升液器的质量流量控制系统问题

在现场实验中发现质量流量控制器存在以下问题:

(一)抗干扰性能差

现场使用对讲机对质量流量控制器的一次表影响较大,一般流量控制干扰会大到50%,甚至会到100%,以量程0SLM~10SLM质量流量控制器为例,在某一控制点对讲机讲话时气流量会突然增大(瞬间变到几或十几SLM),严重影响控制检测工作。

(二)质量流量控制器传输信号损失问题

由于我们采用了电压信号传输,而一次表到二次表距离又较远,因此就不可避免的存在信号损失问题。

(三)质量流量控制器本身问题

仪表本身重复性差;

准确度低(为±2%),而这个准确度是指全量程任意一点的,这样在小流量点势必相对误差大。

六、解决方案

(一)关于抗干扰性能较差问题

经过分析认为主要是接地、传输电缆和质量流量控制器本身屏蔽外壳不具备条件所致,针对以上分析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接地:经排查质量流量控制器和电路设计有接地,在主控室端子排也有接地,但由于主控室没有引进接地极,因此严格来说接地并没有做,为此我们引进了接地极,做好了接地连接。原则上主控室、现场哪一方接地均可,但有接地极的主控室接地效果更好,切不可两端同时接地,否则会产生由于两端电位不同而引起的电位差,起不到抗干扰作用。

2.屏蔽电缆:传输线需采用屏蔽电缆,并作屏蔽接地(一端接地),解决分布电容、高频信号干扰。实验表明电缆接头处也是一个干扰因素,为此我们在电缆接头处采取了屏蔽,消除了这一环节干扰。

3.质量流量控制器外壳屏蔽功能较差,由于采用非屏蔽材料,所以对现场设备和对讲机等产生的高频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差,我们加铜网罩进行解决。

通过上述措施,当干扰源(对讲机)打开时,其测量波动在0.4SLM~0.5SLM之间;没有采取这些措施前,由于干扰所引起的波动会在几SLM到十几SLM之间(针对调节范围为0~10SLM的质量流量控制器)。

(二)关于质量流量控制器传输信号损失问题

由于仪表选型时,当时技术发展所限,选为电压信号传输,存在传输信号损失问题,且不利于抗干扰,希望采用4mA・DC~20mA・DC信号或者数字传输信号。经咨询,这样做需要在电路方面做较大改动,不易实现。因此我们并没对现用仪表做这方面的改动.

(三)关于仪表本身问题

由于仪表自身技术指标只能达到这个要求,无法改变。因此这一部分将连同信号传输问题换用新型质量流量控制器加以解决。通过工艺升液管的改换及仪表方面改进措施的实施,使得部分质量流量控制器能够满足空气升液器提升要求,但还有一部分精确流量控制点质量流量控制器还是不能满足要求。

七、剩余问题的解决

对于一部分不能满足工艺精确控制要求的质量流量控制器,我们引进了抗干扰能力较强,采用数字传输信号、精度高的新型质量流量控制器(美国ALICAT)来解决干扰问题、精度不高问题、传输信号问题,并从仪表性能方面验证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为此我们作了相关试验,从现场环境下实验取得的数据看,完全可以达到我们精确控制的要求。具体试验结果如下:

1AF空气升液系统经整改后升液管径由φ25mm×3mm改为φ14mm×2mm,在其他实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标定试验。北京七星华创生产的质量流量控制器型号为D07-7D/ZM,仪表量程为0SLM~5SLM,实验数据经分析结果如下:单组标定数据显示当压空流量为0.5SLM时,相对标准偏差最大达到20%,而相对标准偏差最小时也达到了5.4%,此时压空流量为2.5SLM;将所有数据统一处理后,当压空流量0.5SLM时,相对标准偏差最大达到14.7%,而其它压空流量时,相对标准偏差最小时也达到了5%以上;调节1AF料液为xxxkg/d流量时,压空流量设置在2.0SLM~2.5SLM之间,运行操作难以精确控制;将北京七星华创的质量流量控制器换成美国制造的ALICAT质量流量控制器,型号为MC-5SLPM-0,仪表量程为0SLM~3SLM,进行空气升液标定试验,试验结果如下:静态条件下单组标定数据显示当压空流量为1SLM~3SLM时,相对标准偏差最大达到1.61%;运行状态下,单组标定当压空流量为1SLM~3SLM时,相对标准偏差最大达到1%;而将所有数据统一处理后,当压空流量为0SLM~3SLM时,相对标准偏差最大达到2%;控制1AF料液为xxxkg/d流量时,压空流量设置在2.0SLM,可以精确控制1AF料液流量,相对标准偏差最大达到1.6%,满足工艺要求。

1AX空气升液系统的质量流量控制器型号为D07-9D/ZM,仪表量程为0SLM~20SLM,其它实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标定试验,实验数据经分析结果如下:单组标定数据显示当压空流量为10SLM时,相对标准偏差最大达到6.01%,而其它压空流量时,相对标准偏差最小时也达到了3%以上;将所有数据统一处理后,当压空流量为9SLM时,相对标准偏差最大达到5.69%,而在其它压空流量时,相对标准偏差最小时也达到了3%以上;调节1AX料液为xxxkg/d流量时,压空流量设置在9SLM~10SLM之间,运行操作难以精确控制。

将北京七星华创的质量流量控制器换成美国制造的ALICAT质量流量控制器,型号为MC-10SLPM-0,仪表量程为0SLM~10SLM,进行空气升液标定试验,试验结果如下:静态条件下单组标定数据显示当压空流量为4.5SLM时,相对标准偏差为5%,而在其它压空流量时,相对标准偏差为3%以内,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当压空流量为4.5SLM时系统刚刚能提升上料液,此时属于不稳定区域;运行状态下,单组标定当压空流量为1SLM~10SLM时,相对标准偏差最大达到3%;而将所有数据统一处理后,当压空流量分别为4.5SLM、6.5SLM时,相对标准偏差为10%、5%,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除前面提到的因素外还与标定时间长短有关;而在其它压空流量范围,相对标准偏差均在3%以内;同时做气源压力影响的试验,在压空流量为10SLM时,气源压力为0.26MPa,相对标准偏差达到0.5%;气源压力为0.22MPa,相对标准偏差达到2%,将数据进行统一处理后,相对标准偏差达到1.4%;在控制1AX料液为xxxkg/d流量时,压空流量设置8.0SLM,可以精确控制某料液流量为122.3L/h,相对标准偏差最大达到2.2%,满足工艺要求。

综上所述,美国制造的ALICAT质量流量控制器性能满足空气升液系统的要求。

八、结论

实验表明,在中试厂仪表性能不稳定是产生标定误差较大的主要因素,通过换用高质量的质量流量计完全可以解决标定中存在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不影响调试工作和节约资金,我们对改换升液管、提高抗干扰能力即可达到要求的现有仪表将继续使用;而对于不能达到精确流量控制要求的,将通过更换质量流量控制器来达到工艺要求。

参考文献:

[1]J.T.朗著,杨云鸿译.核燃料后处理工程.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0

[2]D07-7D/ZM型质量流量控制器技术说明书

空气质量标准篇4

关键字:环境空气;质量保证体系;质量控制;自动监测;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复杂和长久性的,在监测系统的每个环节都要做好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在平时的巡检和日常维护中,要按照规范的要求严格执行,精心维护好每台仪器,定期对仪器进行零点和跨标校准,多研究解决仪器故障的方法,把工作做在平时,使监测仪器做到正常运行,监测数据能够准确可靠。

1.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控制的现状

硬件方面,为使质控数据的获取愈加方便准确,又能增强数据的可比性,应运用同一品牌类型的分析仪器,并将数据传输模式从原来的模拟信号改为串口数字信号。在各个子站中,应将各台分析仪器及质控仪器串联到现场,经过网络连接到中间体系。这样,在现场或远程都可以控制仪器进行质量控制,并可实时监控仪器的质控情况。软件方面,可在现场的软件中设置所有分析仪器的质控命令,令其在指定的时间内执行,命令完成后可自行结束进程。质控命令执行过程中的数据都被标上对应的标识,命令执行结束后,软件可依据各种标识分辩各类质控数据,并将其存储构成进行陈述,再依据质控标准判别质控数据是否合格,最终将其传输到中间体系。

2.建立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质量保证体系

2.1环境空气自动监测体系是一套集仪器仪表、光谱分析、化学分析、计算机技术、数据传输等专业技术于一体的高科技监测体系。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体系对环境空气的监测与通用的实验室分析有着显著不同。首先,此体系是由采样体系、监测仪器、计算机系统及通讯体系和质量操控体系构成。不论哪个环节呈现细微偏差,都将影响全部体系的正常运转,乃至导致体系失灵。其次,体系是无人值守、主动运转,维护管理周期较大,运转过程中呈现的问题有时不能及时发现。并且体系每天的数据收集量极大,如果数据不精确也会影响监测成果的精确性,进而影响环境管理决策的正确性。因而,对自动监测体系施行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显得非常重要,并且对于整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2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的质量控制和目标监测数据的精确牢靠,关系到环境质量评估和环境管理的经济问题。树立完善的环境空气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系统,目的是定时对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进行评估,以保证监测数据的精确可信。

2.3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可比性和有效性。监测数据的代表性体现在每个子站的数据必须能反映子站所在地及周围的环境水平,而可比性则要求在有关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内,空气质量数据库可用共同的数据单位树立数学模型。

3.环境空气监测的质量控制

3.1气体污染物监测的操控

气体污染物监测法主要是手工监测法、长光程空气自动监测法和点式空气自动监测法。从采样的空间范围看,手工监测法和点式自动监测体系均是收集采样口邻近狭小范围内的空气。长光程自动监测仪的收集样本更能代表这一地带气体浓度的平均值。从采样的时间看,手工监测法要在24h内接连不间断的进行采样,并且每天收集的样品只能监测到该日的日均值。而点式空气自动监测法,对不一样的空气成分都会有对应的监测仪器,能够在各个时刻段监测到气体浓度的改变。因此,不一样的监测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需要来进行挑选运用。

3.2样品分析过程的控制

手工监测法选用特定的吸收液吸收特定气体,然后选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该方法或多或少存在吸收液吸收气体不完全的坏处。长光程自动监测体系是运用光学差分吸收光谱的方法,凭借气体分子所吸收的波长的不一样这一特征,从而断定气体分子的浓度。该办法较手工监测法更为精确的测定出气体浓度,避免了气体吸收不完全的缺点。但是,在运用该种办法时,要注意气候情况,在风雨、浓雾等影响较大的气候不能运用。点式空气自动监测仪能够对每种气体进行分隔监测,每种分析仪都会装备独自的采样设备,并经过采样仪进行特定的剖析。点式空气自动监测仪不只避免了气体吸收不完全的坏处,并且在风雨、浓雾等恶劣气候也能够进行运用。

4.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4.1环境空气质量

确保包含了能够保证环境监测数据正确牢靠的全部活动和方法,如断定监测数据的质量需求,拟定相关的采样校准数据分析的规程等内容。质量控制分为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包含比如仪器的功能监测,标气和分析仪的平行实验以及仪器设备的定时校准等;外部质量控制需由上一级进行定期的现场核查和评价。

4.2标准物质

运用国家一级规范物质作为基准,对商业级校准物质进行验证,关于标定仪器则按计量需求定时核证,并依照监测技术规范对监测仪器进行抽测。这样的实验是实验室状态下严格进行的。校准过程中运用的规范气体,应选用国家规范物质研究中心出产的规范气体,运用半年后替换。钢瓶减压阀运用双级调压稳压构造。

5.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管理制度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档案是对环境空气自动监测体系的筹建和发展进程开展的文献性记载,如子站初始设置,包含站号,站名,经纬度,点位大气功能区,监测项目,子站周围环境情况描绘等。从仪器开箱检验之日起即对仪器的类型,称号,出厂日期,出厂标识,检验日期,检验进程,检验成果,参加检验人员,检验审阅及仪器在体系的编号作详细的记载,并保留仪器设备完好的说明书及装置调试,运转操作规程等。在仪器使用进程中进行跟踪记载,如标定记录,运转维护记录,质控记录等。定时整理、备份环境空气自动监测体系完好的初始数据和与初始记载对应的运转时刻记录,确保初始数据的完好性和不可更改性,并进行材料的分类整理归档,树立环境空气自动监测体系的采样体系维护规程,标定规程,仪器定时审验规程,标准传递准则和体系功能,数据传输的验证准则,以确保体系在牢靠的质量控制当中。对环境空气自动监测体系要树立操作规程,工作人员应遵守持证上岗准则、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准则、子站巡检准则,体系运转记载准则和值勤记载准则。空气质量日报要实施三级审核准则,将人为因素对体系运转进程中的影响降到最低。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的发展,国家越来越注重环境空气质量。为了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有效监控,我国引进了领先的自动化监测技术,在各个地方设立监测站,确保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实时性,确保了环境空气自动监测体系的正常运营。

参考文献

[1]闫静.盆地气候条件下成都市城区臭氧污染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2]但德忠.环境空气PM_(2.5)监测技术及其可比性研究进展[J].中国测试,2013,02:1-5.

[3]岳玎利,钟流举,周炎,区宇波,袁鸾.珠三角地区区域空气质量实况体系建设[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3,03:1-5.

[4]吴迓名.新空气质量标准实施后空气质量自动监测质保审核的建立探讨[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3,03:53-56.

[5]蒋楠,王华,杨乃旺,史沁蔚.城市区域环境空气颗粒物污染控制的量化考核研究探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6.

空气质量标准篇5

建立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全面评估QA/QC工作执行的成效,考察整个网络的准确度和精确度。通过成效评估,可以及时了解到网络和各监测子站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进行解决,以保证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能长期可靠地连续运行和准确地获取监测数据,为政府环境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本文根据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分析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的主要内容、操作方法,探讨成效评估指标的分类、定义、计算方法、成效目标等,形成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的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在粤港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控网络中应用该指标体系对网络的运行成效进行了评估。

1指标选取的原则

建立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的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时,对于指标的选择可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1科学性原则

结合环境科学、大气复合污染物监测、质量管理、自动化技术等各领域的理论知识、支撑技术、研究成果等,建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成效评估指标体系。

1.2实用性原则

分析和评价一个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质量管理体系的成效如何,除了进行定性的描述和分析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对其进行定量描述和定量分析。因而,尽可能使用可统计的量化指标,设计能反映QA/QC执行成效又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量化

指标。

1.3全面性原则

指标体系指的是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有机体。为全面反映一个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工作的内容,应仔细考虑每一项工作中可能影响到整个监测网络成效的因素,建立全面的成效评估指标体系。

1.4针对性原则

应针对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各项工作的特点,从各项QA/QC任务的内容、方法、频率等不同角度来考虑成效评估指标的选取,使得指标在全面性的基础上兼具特点和针

对性。

2指标的选取及定义

在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全面性、针对性等几项指标选取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的主要内容、操作方法,研究可能影响到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成效的各方面因素,选取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两大类指标。

2.1质量保证类的指标

质量保证工作是整个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的核心工作,也是监测网络数据是否准确并具有良好溯源性的根本保障。其主要内容包括标准传递和成效审核(即准确度审核)。

标准传递通常有两类:一类为使用高一级精度的仪器设备对低一级精度的仪器设备进行量值传递,另一类是用高一级的标准物质对低一级的标准物质进行量值传递。为了确保大气自动监测系统能提供有效、准确、可靠且具可比性的监测结果,必须对系统监测仪器设备读数涉及到的流量、温度、气压和浓度刻度范围等物理量值用标准设备或标准物质进行标定,标定精度的高低关键取决于标准的精度。由于系统质量保证过程需要大量消耗标准物质和频繁使用标准设备,在有限的运行费用中购买昂贵的精密标准设备和大量的一级标准物质,势必加重单位的经济负担,为此只有通过建立可靠的量值传递手段,用标准传递的方法,大量采用工作标准,才能降低购置精密标准设备和一级标准物质的昂贵费用,减轻单位的压力和负担。

成效审核对监测和数据处理系统作出量化、独立和认定的评估。进行成效审核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独立审核监控系统的运作;其二是监控整个系统和各个子站监测数据的准确度。每年应至少对每个子站的所有仪器设备进行一次成效审核。成效审核的项目可分为气体项目类和颗粒物类两大类。其中气体项目类主要考核的是气体项目分析仪的监测结果,而颗粒物类考核的主要指标有颗粒物监测仪的质量标准、流量比对、K0值确认等。通过对成效审核的结果进行分析,可返回去查找出引起不合格考核项目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来解决。

通过分析质量保证工作的主要内容,选取以下指标来评估质保工作的执行成效:

2.1.1准确度

准确度基于成效审核结果,表示“接近真实”的程度。在对网络所有子站的审核工作结束后,按照监测参数分类,参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193-2005)附录E的公式给每类污染物计算其百分比差异()的平均值(D)和标准偏差(Sa),进一步计算每类污染物网络准确度的95%置信度区间。

2.1.2质保工作完成率

质保工作完成率考察整个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的质保工作完成情况,包括标气传递、动态校准仪的流量传递、臭氧标准传递、成效审核以及温度计、气压计、流量计等其他标准设备的检定等。计算公式为:

(1)

其中:“应完成的质保工作次数”应依据国家或地区相应技术规范要求的频率。

2.2质量控制类的指标

空气质量标准篇6

绿色食品要求空气1级。我国空气质量分为5级。当空气污染指数达0到50时为1级,51到100时为2级,101到200时为3级,201到300时为4级,300以上时为5级。其中3级属于轻度污染,4级属于中度污染,5级则属于重度污染。

污染指数:

空气污染指数(AIRPOLLUTIONINDEX,简称API)是一种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的方法,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的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数值形式、并分级表征空气质量状况与空气污染的程度,其结果简明直观,使用方便,适用于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空气污染指数是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各项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来确定污染指数的分级及相应的污染物浓度限值。

我国当前采用的空气污染指数(API)分为五级,API值小于等于50,说明空气质量为优,相当于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符合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地区的空气质量要求。API值大于50且小于等于100,表明空气质量良好,相当于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API值大于100且小于等于200,表明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相当于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三级标准;长期接触,易感人群病状有轻度加剧,健康人群出现刺激症状。API值大于200,表明空气质量较差,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三级标准,一定时间接触后,对人体危害较大。

(来源:文章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