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专业行业分析范例(3篇)
制药专业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专利研究;文献综述;行业分类;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G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8-0056-03
一、引言
各行业技术的发展一直是专利领域研究内容不断充实的来源之一,当今技术创新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驱动力,专利作为发明创造活动的重要产出指标,与技术创新的关联十分紧密。而专利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行业发展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与参考,研究研发产业热点领域并把握发展趋势,对于确定国家产业政策和企业研发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专利制度与行业发展的这样一种互动关系正是笔者选择从行业分类的角度出发,探索专利领域研究状况的缘由。
二、文献检索
(一)一级检索
数据库选择:中国知网总站,高级检索;
检索范围: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工程科技Ⅱ辑、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科技、社会科技Ⅰ辑的一部分(包括法理、法史、宪法、行政法及地方法制、民商法、刑法、经济法、诉讼法与司法制度、国际法)、信息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
期刊级别:核心期刊;
检索年份:2009~2013;
检索主题:(专利and行业)or(专利and产业);
根据以上条件得到检索结果,手动筛选至347篇,找出细化行业和关键词,如表1所示。
(二)二级检索
数据库选择、检索范围、期刊级别、检索年份均同一级检索;检索主题:专利and表1中细分行业中对应关键词。
根据以上条件得到检索结果后,进行手动筛选,进而与一级检索的手动筛选结果进行合并,得出各行业文献主要研究主题,如表2所示。
表1一级检索结果:行业分类及相应关键词
行业/产业文献数关键词
1医药55医药、制药、药品、仿制药、中药、医疗
2能源50钢铁、清洁能源、风能、太阳能、氢能、低碳技术
3信息产业43信息技术、IT、ICT、电子、通信、光存储、互联网
4机电41机电、机械、电气、电器、家电、农机
5汽车29汽车
6LED28LED
7高技术22高技术
8材料17材料、半导体、纳米
9金融15金融、银行、保险
10生物13生物技术、基因、转基因
11音视频11光盘、音频、语音、视频、电视
12食品相关8食品、制糖业、酒
13计算机6计算机、软件、云计算
14农业5农业
15日化&服装4日化、化妆品、服装、服饰
表2二级检索结果:各行业主要研究主题
行业/产业文献数主要研究主题
1医药236药品专利制度、中药专利保护
2信息产业111电子信息行业、通信行业、互联网行业
3能源92钢铁行业、清洁能源、低碳技术
4计算机87软件专利、开源软件、实务问题
5生物84生物技术、基因、转基因、遗传资源
6金融64商业方法专利、金融专利、银行业、保险业
7机电62地方行业发展、企业专利情报、农机、工业设备、电器
8汽车59新能源汽车、外观设计、组件或配件、区域发展
9LED58国内发展、国际发展、具体技术
10材料47半导体材料、纳米材料、复合材料
11高技术25专利保护与产业发展、专利制度与专利行为、专利管理
12音视频22光盘、音频&语音、视频、电视
13农业22区域发展、专利申请、农业技术
14食品相关18食品、制糖业、酒业
15日化&服装12日化、化妆品、服装
三、各行业研究情况
根据二级检索结果中各行业对应研究文献的篇数,本文将选择文献篇数在100以上的两个行业,对医药行业和信息产业的专利情况作具体综述。
(一)医药行业
1.研究现状
医药行业是学者研究专利的重点,如图1所示,1992~2012年的研究文献数量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自2004年开始,每年的文献数量均超过100篇,2011年甚至超过200篇。
图1医药行业1992~2012年文献数量变化图
图2医药行业2009~2012年文献数量变化图
本文所搜集的文献数量年度变化如图2所示,为2009~2012年变化趋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到,除2011年以外,每年的研究文献篇数在50篇上下浮动,而2011年的文献篇数高达85篇,这一趋势与图1也是相吻合的。这主要是因为2011年医药行业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2011年5月5日,中国商务部《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这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首部有关药品流通行业的规划纲要;在此之前,2011年2月12日,历经5年修订、两次公开征求意见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简称新版药品GMP)对外,并且于2011年3月1日起施行。此外,医药商业巨头们的并购整合大戏也在这一年高潮迭起,2011年4月,国药控股以配股方式集资34亿元,用于扩大分销及零售网络;2011年6月,北药并购普仁鸿25%股权,并在基层领域积极收购北京区域市场的二级商;2011年8月,上海医药斥资3.44亿元收购了无锡医药商业龙头山禾医药80%的股份,巩固江苏市场。国内医药巨头跑马圈地的同时,外资医药企业也开始发力进军中国药品流通领域,2011年7月,南京医药与全球医药商业巨头联合博姿携手成立合资公司;美国第二大流通巨头康德乐斥资4.7亿元收购永裕医药。这一系列政策上和商业上的大事件,都使2011年成为医药行业专利研究的大热之年。
2.研究内容
(1)药品专利制度。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的冲突一直是学者们热衷于研究药品专利问题的缘由之一。王秀卿(2009)认为药品专利和公共健康之间矛盾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专利权所固有的垄断性和公共健康的天然合理性;而贾高峰(2011)提出药品专利是引发公共健康问题的原因之一,这一观点的逻辑性似乎有待考察,笔者不敢苟同。更多学者着眼于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探求药品专利与公共健康的博弈与平衡之道,赵玉港(2010),张丽(2011),张可(2012)都试图在TRIPS协议的框架下探寻缓解药品专利与公共健康间矛盾的方法,如建立专利制度外的药物研发激励机制。与之如影随形的是有关药品专利强制许可的探讨。部分学者认为药品专利的强制许可是必要的,童苏琴(2009)力图从公共健康的角度论述专利制度中药品专利强制许可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杨剑(2009)指出药品专利强制许可制度是一项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救济途径。很多学者更偏向于利益平衡理论,何俊杰(2009),胡(2010),张甜、邵蓉(2012)认为应灵活运用强制许可制度,平衡药品专利与公共健康之间的冲突。另外一部分学者则更侧重于研究国外的有关药品专利制度。刘洁(2009),胡潇潇(2010)[1],楼杜鹃(2011)[2]介绍了美国药品试验例外制度;肖建玉、沈爱玲(2010)分析了加拿大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分析以及与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比较;倪娜等(2011)研究了美国、日本和印度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药品专利政策;姚颉靖、彭辉(2012)对1986~2009年中国和澳大利亚的药品专利保护强度进行了测算。
(2)中药专利保护。大多数学者着眼于研究中药专利保护现状,并试图提出相应的建议。米岚、田侃(2009),张亮(2010),徐丹(2011)认为目前中药专利保护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应进一步完善中药专利保护制度,但并未提出具体的可行方案。另外一部分学者则提出相对具体的方案,杨异、张铁男(2010)提出利用TRIPS协议的弹性空间,完善以适当放宽专利审查标准为主的中药专利法律保护体系;李帆、孟锐(2011)基于中医药理论原理,提出应建立我国特有的中药专利保护体系。一部分学者则更关注国外中药专利保护的经验。郭德海等(2009)分析了印度在我国中药领域的专利活动;胡琴、汤军(2011)介绍了日本汉方药产业的发展。还有一些学者则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专利信息,张艳艳、罗爱静(2009),吴晶、李欣(2010),海广范等(2011)分别比较分析了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国的专利信息。在上述学者执着于对中药专利保护制度的研究时,另一部分学者则更倾向于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探寻中药专利保护的实务问题。杨显滨、苏(2010)[3],颜艳(2011),陆永强、李慧(2012),岳雪莲(2012)从中药专利的审查标准、侵权认定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医药行业的相关研究,无论是公共健康与强制许可的冲突,抑或中药专利保护等主要问题的研究,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大方向上的调整,学者们似乎遇到了研究的瓶颈,只能徘徊于不断呼吁立法的地步,却鲜少提出具体的相应立法建议或方案。笔者认为,学者们在期待立法改革或变化之时,不如更多地依托实证研究,深入企业或社会群体,了解医药企业和其他个人遇到的实际问题和需求,从而提出具体可行的办法。
(二)信息产业
1.研究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学者研究信息产业的专利状况,如图3所示,1992~2002年的研究文献数量整体比较平缓,自2003年开始,研究开始呈上升趋势,而2009年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低谷。经济危机让2009年的所有行业都受到了严重冲击,尽管信息产业表现不错,但远远无力遏制经济的整体下滑,从图3中也可以看到信息产业专利研究在2007年达到一个小高峰之后,可能缘于经济危机的关系,2008年和2009年的研究文献数量连续下滑至谷底。但行业内大企业这一年内的一系列举动也许是专利研究文献从2010年开始迅速调整至滑坡前增长速率的原因之一。2009年4月,Oracle出价74亿美元欲收购SunMicrosystems;2009年10月22日,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在纽约市中心登台宣布了Windows7的正式;2009年11月,仅仅在微软的Windows7一个月后,Google就向开源社区了Chrome操作系统。此外,政策上的导向或许也是专利研究恢复增长趋势的一份助力。2009年2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巨额的经济刺激计划:包括高达72亿美元的宽带部署、17亿美元奖励采用电子健康记录和涉及电力网与互联网的110亿美元;2009年4月15日,《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提出,此后三年电子信息产业要围绕计算机、通信设备、信息服务、信息技术等9个重点领域发展。
图3信息产业1992-2012年专利研究文献数量变化图
2.研究内容
(1)电子信息行业。学者们对于电子信息行业的专利研究主要偏向于对某一区域的行业专利信息或战略进行研究。何静、马虎兆(2009)剖析了目前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专利特点及主要问题。赵富红(2009)对湖北省电子信息行业的专利战略进行了研究。吴慧英(2010)在调研的基础上,对武汉光电子产业的标准与专利现状进行了分析。
(2)通信行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以国家为界,很多学者因而热衷于利用国内外专利信息进行比较研究。姜慧敏(2010)[4]对比分析了我国和美国的移动通信产业专利年成长率等五个方面。杨威(2012)则专注于通信领域中韩两国的专利比较研究。邱洪华、刘晓丽(2013)[5]在概括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中美两国4G移动通信技术专利布局进行比较研究。相比于上述学者进行的行业整体研究,部分学者更偏向于对通信领域内某一具体技术进行专利研究。王雷、戴妮(2009),李春秀(2010)[6],李俊、王雷(2011),张妍、张倩(2011)分别对TD-SDMA、LTE、WiMAX等技术的专利申请、专利布局等活动进行了研究。也有一部分学者直接以通信领域类典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专利信息进行分析。郑云凤(2009),宋天华等(2010)[7],于光等(2011)通过对华为、中兴或思科等通信行业典型企业的专利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其技术发展或专利布局等。
行业内大企业之间的诉讼和竞争也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苹果、三星、谷歌、摩托罗拉、诺基亚、HTC这一些普通百姓非常熟悉的手机品牌,在诉讼领域内同样不会让人感到陌生。无论是纯粹的专利战,亦或是借收购合作之名,行专利买卖之实的商业活动,这些行业内大企业的一举一动都吸引着学界的关注。
(3)互联网行业。随着Google、百度等以搜索引擎发迹的企业越来越扩张其业务范围,以及腾讯、阿里巴巴等大企业业务的多元化,学界也将目光投向于互联网行业。在现今社会,这类企业业务范围的扩张或变化,必然需要一定的技术作为支撑,对此的专利研究也就显出其重要性。易敏(2011)从企业专利管理的基本理论出发,试对互联网企业的专利管理体系构建提出建议。凌媛、张钰(2011)在统计调查近6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的诉讼事件的基础上,对互联网企业的诉讼总体情况等进行了分析。陈晨、徐灿(2012)采用专利定量分析的方法,分别从搜索引擎技术的发展趋势,搜索引擎行业中专利技术的发展重点,以及搜索引擎行业中参与技术竞争的竞争对手等方面进行分析。
信息产业的专利研究似乎总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尽管这好像是一个自然而合理的现象,因为技术特征等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相应专利研究内容的变化。然而笔者却在思索,尽管信息产业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更新速度极快,专利研究热点问题很容易火一把之后就一晃而过,但学界能否再提出一些适用于信息产业的经典理论,为真正充实这个行业的专利研究做出一些贡献呢?
四、结语
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行业的发展,现今社会都要求企业利用专利制度来保护其知识产权。在深入挖掘专利理论的同时,学术研究能否跟上行业专利技术发展的脚步也不可忽视。本文从行业分类的角度综述了目前专利文献研究的现状,以期为学者们选择研究专利领域主题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胡潇潇.药品专利“Bolar例外”制度的利益平衡――兼评“Bolar例外”在美国的创立、发展及其启示[J].求索,2010(1).
[2]楼杜鹃.药品专利Bolar例外条款的发展和应用[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1(7).
[3]杨显滨,苏.论中药单方专利的侵权认定[J].法学杂志,2010(8).
[4]姜慧敏.基于对比分析法的中美移动通信产业专利情报分析[J].情报科学,2010(12).
[5]邱洪华,刘晓丽.中美4G移动通信技术专利信息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2013(8).
制药专业行业分析范文篇2
关键词:药物分析;理论课程;创新实践;综合一体化
药物分析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1],药物分析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相关药物分析学基础理论知识,也需要具备药物在生产、检验、流通、使用中的鉴定分析、药物设计、一般药物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相关的药物分析应用实践能力,同时还应擅长药物质量控制及质量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为了提高药物分析课程教学质量,培养药物分析专业复合型人才,有必要探讨药物分析课程与创新实践综合一体化的必要性和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
1药物分析课程与创新实践综合一体化的必要性
药物分析类专业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应树立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管理的观念,具备药品开发、生产、供应和临床使用过程中必要的分析检验、创新能力和和解决药物分析实际问题的相应的能力[2]。针对这一要求,药物分析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彰显专业特色,通过以现行课程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从药物分析学科领域或现实中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和创新实验实践能力,在教学方式上切实的紧抓"分析应用型"这个涵义[3]。其核心也体现了在药物分析教学中对药物分析课程与创新实践进行综合一体化的必要性和意义。
2药物分析课程与创新实践综合一体化的方法途径
(一)药物分析创新课程群的设置
在分析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学科间互补性、依赖性日渐增强,药物分析学科已经不完全仅仅是个方法学科。因此,理顺药物分析专业课程,对相关和同类专业、学科、课程进行有机融合,通过精选、优化、整合的药学和化学专业通识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医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趋势和学术动态引入到整合的相关课程中,从而设置药物分析基础通识创新课程群[6~8]。
(二)一体化综合实验课开设和实践训练
在药物分析创新课程群设置的同时,应重视开设一体化开放实验和实践训练的教学活动,通过将一体化综合实验和实践教学协调渗透,开设从药物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到药物的制剂分析,鉴别和测定方法,以及体内药物分析等基础实验和科研问题实验,此外也到工厂企业进一步调研和实践应用作为特色的分析应用型实综合大实验体系,以次一体化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更深入的理解药物分析在医药行业及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在科研实验和实践训练中强化基础理论知识,从而真正提高专业技能和分析应用能力。
(三)"主动型"创新教学方法的采用
在药物分析课程教学过程还应注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课堂教学与科研实验和实践训练教学环节紧密结合,力求做到针对药物分析领域中各种环节的实际问题,不断更新问题体系、夯实理论基础、拓宽知识面、创新分析手段、注重科研实验、结合实践训练、促进独立自学能力,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型"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药物分析基础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的主动性和能动创新性。以此思路构建药物分析专业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符合社会发展的药物分析专业的培养要求及目标。
3总结
本文提出了构建药物分析课程与创新实践综合一体化的必要性和途径。药物分析专业教学方式应该结合学科发展趋势,不断地对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改革,药物分析理论课程与创新实验实践综合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有望实现培养药物分析专业复合型人才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市场和行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甄汉深,贡济宇.药物分析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2]刘文英.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药学育,2005,21(1):39-41.
[3]苏梦翔,狄斌,李博等.药物分析探究式教学法探索[J].药学教育,2014,30(3):35-38.
[4]柳文媛,狄斌,杭太俊,张尊建.药物分析课程研究性教学探索[J].药学教育,2009,25(5):26-28
[5]付春梅,钱广生,晁若冰.探究式教学在药物分析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2012,28(4):35-37.
[6]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7]王敏,陈恒武.适合大类培养的分析化学课程设置改革[J].大学化学,2010,25(6):6-8.
制药专业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制药工程专业实验三维课程体系工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制药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与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化学、化学制药工艺学等理论课程关系紧密,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加深对这些理论课程的理解,还可逐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勤于思考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3]。制药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的最大误区在于高度类似药物化学专业实验课程,这和制药工程专业成立的背景有关。1998年教育部首次批准成立制药工程专业,该专业由原化学制药、生物制药(部分)、中药制药(部分)及制剂工程等专业整合而成,主要是应用化学、药学、工程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解决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实现药品生产的规模化和质量管理的规范化[4-6]。要顺利达成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深刻认识该专业和上述药学专业的不同点,即制药工程专业更注重解决药物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难题。那么在制药工程专业实验的教学中该如何体现这些不同点呢?我们在多年的工程化教学中累积了一些教学经验,2007年我校张珩教授主讲的课程“制药工艺设计”获批国家精品课程,2008年我校制药工程专业获批国家教育部首批特色专业,2010年我校制药工程教学团队获批部级教学团队,2011年我校作为省属本科院校率先跻身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些为我们构建基于“卓越计划”的制药工程专业实验三维课程体系指明了研究方向[7]。
1制药工程专业实验三维课程体系的构成元素
制药工程专业实验三维课程体系由基础实验、创新研究实验和药物生产车间工艺设计实验三部分组成。三维课程体系的辐射式教学模式方便学生了解药物生产制造的全生命周期即“实验室小试-中试放大-工业生产”。该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如下:
(1)基础实验是由化工原料经多步反应合成药物,要求学生掌握单元反应原理、实验操作技巧,产品结构鉴定和质量分析方法等[8]。基础实验在教学实验室进行,面向的是制药工程专业所有学生,它的学分属于必修课学分。
(2)创新研究实验是基于“各种大学生创新研究基金”的研究型实验,它要求学生掌握文献检索和整理的方法、合成路线设计与评价、实验操作规程的编写,实验室合成的全套原理和操作技巧、产品的分析鉴定、合成工艺的优化、生产成本的核算、实验小论文的撰写等。创新研究实验在教师科研实验室进行,面向的是对科学研究有兴趣的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它的学分属于选修课学分。
(3)药物生产车间工艺设计实验是基于AutoCAD的药物工业化生产工艺流程设计,它要求学生掌握工程图纸绘制的行业标准和技巧、单元设备的选择及操作、工业流体输送等。药物生产车间工艺设计实验在计算机房进行,面向的是对工程设计、工业生产有兴趣的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它的学分也属于选修课学分。
新的三维课程体系既普及了教育面,也提炼了教育点。通过基础实验,学生掌握了药物合成和生产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然后以兴趣为教育点,可以将学生培养成卓越的制药工程师或卓越的药物研发人员。
2基础实验的改革
我校基础实验一般为60学时,主要是验证和演示性实验,教学内容还是要求学生掌握药物制备、分离、分析的原理和操作技能[9],但更注重联系制药企业的生产模式,这就反映了”卓越计划”的两个特点即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以及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10-11]。具体措施包括:
(1)引入工厂常用的简捷式分析方法。例如引入薄层色谱法监测反应终点、反应的选择性、产品的纯度、鉴定反应产物;引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产品含量分析。传统教学中,合成实验和分析实验是两门独立的课程,但工业生产中,合成和分析是融为一体的,因此工业常用分析方法的引入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制药工程是一个涉及多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工程。如在局麻药盐酸普鲁卡因的合成中,以对硝基苯甲酸等为原料,经酯化、还原、成盐、精制制备盐酸普鲁卡因,可以进行五大技术训练:学甲苯共沸带水打破酯化反应平衡的原理及操作,掌握工业常用还原剂铁粉盐酸的原理和操作,学习碱性药物成盐的原理和操作,掌握盐酸普鲁卡因的药典鉴别方法,学习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的方法。
(2)引入“正交实验设计法”开展基础实验的教学。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是所有学生使用教材规定的同一工艺条件如温度等进行实验,学生机械地重复实验,不知道工艺条件是如何确定的,更不了解工艺参数的波动对产品收率和纯度的的影响。有鉴于此,我们引入“正交设计”来克服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缺点。正交设计是研究多因子实验的方法,它借助于规格化的“正交表”,科学地挑选实验条件,并利用数理统计原理分析实验结果,优点是实验次数少、分析方法简单、重复性好、可靠性高,能够通过代表性很强的少数实验,摸清各因子对实验指标的影响情况,找出最佳的参数组合[12]。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按“正交设计”给每个学生小组安排不同的工艺条件,小组内的每个学生独立按照本组的工艺条件进行实验,然后对本组的实验收率取平均值,最后通过“SPSS19.0(StatisticalProgramforSocialSciences19.0)”软件或“正交设计助手3.1”软件对各个小组的平均收率进行计算分析,从而得出最适合工业化的工艺条件,例如最优的反应温度、摩尔比、催化剂等,同时通过“正交设计”还可以得出工艺参数和收率的关系,还可以根据各个工艺参数对收率的影响力进行排序,从而得出实验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利用“正交设计”确定最优的反应条件时,考察的指标既可以是反应收率、产品纯度等技术指标,也可以是生产成本等经济指标。由此可见,“正交设计”能大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正交设计”中不同工艺条件的结果比较更是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用意识和工程经济意识奠定了基础。
3创新研究实验的教学
创新研究实验表明: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但实践更能够创造新理论。创新研究实验与“卓越计划”的第三个特点即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相互呼应的[13]。我们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就鼓励学生选修创新研究实验课程。他们先申报创新研究基金,例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武汉工程大学大学生校长基金等,然后在指导老师的科研实验室参与项目,时间持续一个学期。在教学计划的编制上,由于这类实践选修课难度大、耗时长,需要给出比重较大的学分。自我校2006年设立首届大学生校长基金以来,制药工程专业每年都有约10个同学受益。2011年我们选送的创新研究实验项目“抗抑郁药噻萘普汀钠的合成新工艺”和“腺嘌呤的合成新路线”分别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及创新实验项目成果展示会”一等奖和三等奖。
传统的实验教学都是在学校进行。武汉生物谷的崛起为我校开拓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创造了条件,例如世界十大制药企业辉瑞制药挺进生物谷;中国最大的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无锡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落户生物谷。2012年,我校和药明康德武汉分公司正式签订合作协议,药明康德批量接受制药工程专业的暑期实习生和毕业论文。实验场所由学校向企业延伸,弥补了学校实验教学经费缺口,缓解了实验用房紧张,更重要的是在企业开展的实验教学更接近行业生产的真实面貌。
4药物生产车间工艺设计实验的教学
为彰显制药工程专业实验与药学专业实验的侧重点的不同,我们引入了新的一环即药物生产车间工艺设计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这一点也与“卓越计划”的第三个特点高度吻合,也是跨课程实验的一种体现[14]。药物生产制造的全生命周期是“实验室小试-中试放大-工业生产”。要体现制药工程专业实验的工科特色,必须把中试放大和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工程技术知识和难题纳入到教学内容中;而要体现制药工程专业的行业特色,必须把药物工业生产的法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引入到制药工程专业实验中。而药物生产车间工艺设计正是药物工业化生产的前奏,也是和GMP联系最紧密的一项工程。
具体实践中,我们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室工艺绘制管道仪表流程图和车间设备平立面布置图。学生以工艺和设备为主线,将实验室的设备转换为工业化生产设备,要考虑流体输送,要合理安排管路、阀门和仪表,要设计好质量控制的方法,要全面安排原辅材料的回收套用,要合理处理“三废”,要合理规划厂房,要正确布置设备等。由于这种实践选修课耗时比创新研究实验短,学分可适当缩小。我们在药物生产车间工艺设计实验课程的开展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在第四届和第五届大学生化工设计创业大赛中,我们的作品“年产316吨硫普罗宁车间工艺初步设计”和“年产500吨N-乙酰-L-半胱氨酸原料药车间工艺设计”分别获铜奖和金奖;在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中,我们的作品“年产2000万支静脉滴注用奥美拉唑钠无菌冻干制剂车间工程设计”和“多肽无菌冻干注射制剂车间工程设计”分别获三等奖、二等奖。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湖北省第五届大学生化学(化工)学术创新成果报告会上,我们的作品“腺嘌呤的新工艺及中放流程设计”获得一等奖,学生将实验室工艺研究与流程设计有机结合,工程能力得到了专家的肯定。
2012年,我校与国药集团武汉医药设计院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该院批量接受制药工程专业的暑期实习生和毕业设计。近年来,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在武汉医药设计院、山东省中医药设计院、重庆医药设计院中实现了高端就业,这也体现了药物生产车间工艺设计实验的重要性。
5结语
制药工程专业实验三维课程体系是基于药物生产制造全生命周期的系统化训练[15],同时,必修实验课和选修实验课的有机结合可以将学生的兴趣转化为专长,培养行业精英。
药物生产车间工艺设计实验的引入使制药工程专业实验从药学重心向工程方向转变,能够培养工科学生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的工作作风和强烈的工程意识及独特的经济视角。
参考文献
[1]马红梅,候志安,徐仲玉,等.制药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5):112-115.
[2]邱俊,王亚红,钟芳丽,等.制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1,38(1):245.
[3]颜范勇,刘冬青,王兵,等.制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建设与学生素质培养[J].药学教育,2008,24(2):48-49.
[4]陈三宝,朱智勇.制药工程专业实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探索[J].齐鲁药事,2010,29(3):185-187.
[5]叶勇.制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层次化创新模式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6(1):102-104.
[6]冯淑华,林强,李可意.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4):85-87.
[7]张珩,杨艺虹,万春杰,等.创建国家精品课程制药工艺设计的体会[J].药学教育,2008,24(2):7-9.
[8]许海丹,顾霞敏.制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研究[J].广州化工,2010,38(7):274-275.
[9]欧阳臻,宁德刚,徐卫东,等.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和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探讨[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6(4):71-74.
[10]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2):47-55.
[11]吴朝建.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全开放实验教学探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1,21(1):108-111.
[12]张丕德,龙晓英.正交设计与数据分析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9,25(5):546-551.
[13]田运生,刘维华,王景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