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股票的盈利模式(6篇)

来源:其他 时间:2024-02-05 手机浏览

股票的盈利模式篇1

关键词:相对估值法绝对估值法DDM市盈率市净率

一、理论概述

对拟发行股票的合理估值是定价的基础。通常的估值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相对估值法,另一类是绝对估值法。

1.相对估值法

相对估值法亦称可比公司法,是指对股票进行估值时,对可比较的或者代表性的公司进行分析,尤其注意有着相似业务的公司的新近发行以及相似规模的其他新近的首次公开发行,以获得估值基础。主承销商审查可比较的发行公司的初次定价和它们的二级市场表现,然后根据发行公司的特质进行价格调整,为新股发行进行估价。在运用可比公司法时,可以采用比率指标进行比较,比率指标包括P/E(市盈率)、P/B(市净率)、EV/EBITDA(企业价值与利息、所得税、折旧、摊销前收益的比率)等等。其中最常用的比率指标是市盈率和市净率。

2.绝对估值法

绝对估值法亦称贴现法,主要包括公司贴现现金流量法(DCF)、现金分红折现法(DDM)。该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艾尔文•费雪(Irving•Fisher)的资本价值理论。费雪在其1906年的著作《资本与收入的性质》(TheNatureofCapitalandIncome)中,完整地论述了收入与资本及价值的关系。他认为资本能带来一系列的未来收入,因而资本的价值实质上就是未来收入的贴现值。

相对估值法反映的是市场供求决定的股票价格,绝对估值法体现的是内在价值决定价格,即通过对企业估值,而后计算每股价值,从而估算股票的价值。

二、估值方法与估值模型介绍

(一)市盈率法

1.市盈率的计算公式。市盈率=股票市场价格/每股收益,每股收益通常指每股净利润。

2.每股净利润的确定方法。(1)全面摊薄法,就是用全年净利润除以发行后总股本,直接得出每股净利润。(2)加权平均法,就是以公开发行股份在市场上流通的时间作为权数,用净利润除以发行前总股本加加权计算得出的发行后总股本,得出每股净利润。

3.估值。通过市盈率法估值时,首先应计算出发行人的每股收益;然后根据二级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发行人的行业情况(同类行业公司股票的市盈率)、发行人的经营状况及其成长性等拟定发行市盈率;最后,依据发行市盈率与每股收益的乘积决定估值。

(二)市净率法

1.市净率的计算公式。市净率=股票市场价格/每股净资产

2.估值。通过市净率定价法估值时,首先应根据审核后的净资产计算出发行人的每股净资产;然后,根据二级市场的平均市净率、发行人的行业情况(同类行业公司股票的市净率)、发行人的经营状况及其净资产收益率等拟定发行市净率;最后,依据发行市净率与每股净资产的乘积决定估值。

(三)股利贴现模型(DDM)

1.模型介绍

股利贴现模型(DDM,discounteddividendmode1),通过将未来的股利贴现计算出股票的价值。其数学公式为:

D为股票的内在价值,Di为第i期的股利,r为贴现率。根据对股利增长率的不同假定,股利贴现模型可以分为零增长模型、不变增长模型、二阶段增长模型和多元增长模型。

2.股利贴现模型实用性分析

股利贴现模型适用于经营状况稳定、有稳定的股利发放的企业,但因为股利发放因各公司股利政策的不同而不同,即使两个业绩和规模相当的企业,也可能因为股利政策的不同,经股利贴现模型计算出的价值出现很大的差别。对于我国股市中很少发放股利的公司,或者出现亏损而暂时不能发放股利的公司,该模型不是很适用。

(四)现金流贴现模型(DCF)

现金流贴现模型(DCF,discountedcashflow)认为,公司的价值等于公司未来自由现金流的贴现值。模型为:

股票的盈利模式篇2

关键词:股票价格农业上市公司公司盈利水平面板数据模型影响研究

资本市场的相关理论表明,股票的价格既受市场环境变化和产业特征变化的影响,还受到上市公司自身诸多因素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对其相关研究在理论和方法都各有建树。由于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表现,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理论上来说,上市公司股票的价格也是企业价值的体现,而一个企业的价值和其盈利水平、企业文化、企业商誉等诸多因素紧密相连。因此,探究股票价格和企业盈利水平之间关系如何,成了学者们关注的一个课题。本文从农业行业的角度出发,旨在研究农业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变动对其公司的盈利水平是否有影响以及是如何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为农业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关于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与其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目前已有的研究中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有学者(MichelleClayma,1987,FamaandFreneh,1988)通过研究西方成熟资本市场发现,上市公司的业绩与其股票价格负相关;也有学者发现西方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的业绩与股票的价格是正相关的,且随着时间的延长相关财务指标与股票价格逐步趋同(BemardandStober,2007)。固然,不同方法,不同样本量,尤其是西方国家会计信息的计量口径差异使不同学者在研究结果上存在着差异。

(二)国内文献郭旭芬(2004)发现,虽然中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但公司的业绩和股票价格还是有一定的相关性的。也有文献表明,股票价格与公司的财务信息没有统计相关性。晏艳阳、胡俊(2006)以上海综合指数、深圳成份指数、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作为变量指标,对股票价格与上市公司业绩两者之间的变动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股票价格并不反映上市公司的业绩。谢晓霞(2007)对年报披露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灰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上市公司年报披露信息对股价的影响。苏平贵、金雯(2009)则提出了反映股票市场价格随公司盈利的变动而变动的随机关系模型。虽然,以我国资本市场为研究对象的文献中,学者们的结论也相差甚远,但我国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偏离公司业绩,股票价格发现机制不健全,证券市场难以发挥对经营者的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的现实是存在的。因此,多数学者得出了股票价格不能客观反映和体现公司业绩的结论。农业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从1992年上市就被定位为农业企业的典范。因为这些企业能够通过证券市场融通农业发展所需资金,带动农产品市场、解决农产品销路、帮助部分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传播新技术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参与并提供农村部分公共物品建设。农业上市公司已实现了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成为龙头企业中的龙头,在带动本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及增加农民收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政府扶持的特殊背景下,农业上市公司作为股票市场上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否存在着有异于其他行业板块的特征?本文从研究农业上市公司盈利水平与股票价格关系入手,实证分析其股票价格的特征。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的样本是以《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为参考标准,选入A类即农、林、牧、渔业的上市公司,以及参照现行的国家统计局工业普查的分类方法,按照以下标准来统计农业上市公司:(1)上市公司所从事的主营业务为大农业类,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主要来自与农业相关的生产与经营,或者农业生产经营业务是企业的主要业务之一;(2)上市公司与农户或农村其他组织有直接的利益联动关系。本文统计的农业上市公司或暂可列入农业上市公司的企业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共有108家。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剔除没有财务数据或财务数据残缺不全的数据。最后所得样本数量共有70个。按照以上样本选取原则,在农业类上市公司中(截止到2010年12月31日)选取符合条件的70家上市公司,样本区间为2003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共有3300多个观测样本。所有数据来源于雅虎财经网。

(二)变量选取本文根据股票的定价理论,借鉴会计盈余折现模型,选取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衡量农业上市公司盈利水平(Y)的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是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净利润同平均净资产的比率,反映投资与报酬的关系,是评价企业资本经营效益的核心指标。对于股票价格变量,本研究选取的是样本股票的每年未复权收盘价平均数的自然对数。以资产负债率作为企业资本结构的变量。选取流通股比例作为企业股本结构的变量,流通股比例指企业流通股在总股本所占的比率。选取每股收益反映公司获利能力的大小,即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有企业利润或承担企业亏损,该指标是分析上市公司获利能力的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财务指标。选择了农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来分析农业行业特征对公司盈利的影响。

(三)模型建立本文从行业板块的角度研究,即以农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而我国涉农类上市公司整体数量不多,涉及了样本太小的问题,所以要解决样本数量较小的问题采用了综列数据回归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面板模型(PanelData)又被称为混合数据、时间序列/横截面数据的联合等,它综合了时间序列和横截面两个维度上的信息,能更好地识别和度量单纯的时间序列和单纯的横截面数据所不能发现影响因素。同时,从模型的效果方面来说,面板模型扩大了样本容量,能够提供更加有价值的数据,变量之间增加了多变性和减少了共线性,并且提高了自由度和有效性。本文选用的面板模型为:Yit=αit+Xitβit+εit(1)

其中,i代表农业类上市公司个体,t=1,2,…T代表每个公司的观测期;Yit为农业类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变量;Xit和βit分别是对应于i=1,2,…N的截面公司的解释变量k维向量和k维参数。εit为均值为零的白噪声序列。模型(1)描述了时间序列/截面数据模型的三种情形:变系数模型单方差、变截距模型的单方程和无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的单方程。其中,最后一种情形假设在个体成员上既无个体影响也没有结构变化,即对于各个体成员方程,α和β均相同。对于该模型,将各个体成员的时间序列数据堆积在一起作为样本数据,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便可求出参数α和β的一致有效估计,也称联合回归模型。变系数模型,也称无约束模型,即在允许个体影响由变化的截矩项αi来说明的同时还允许βi依个体成员的不同而变化,用以说明个体成员之间的结构变化。变截距模型,也称个体均值修正回归模型,该模型假设在个体成员上存在个体影响而无结构变化,并且个体影响可以用截距项的差别来说明。不同模型形式其估计结果有很大差异,如果模型形式设定不正确,估计结果将与所要模拟的经济现实偏离甚远,因此在建立面板模型前需对模型形式的设定进行检验,即检验样本数据符合哪种时间序列/截面数据模型形式,近而避免模型设定的偏差,改进参数估计的有效性。常用的检验是协方差分析检验,即以下两个假设:

H0:β1=β2=β3=…=βN即假设在横截面上个体影响不同,但不存在变化的经济结构。

H1:α1=α2=α3=…=αN;β1=β2=β3=…=βN即假设在横截面上无个体影响、无结构变化,则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给出了α和β的一致有效估计。相当于将多个时期的截面数据放在一起作为样本数据。构造两个F统计量来完成的,在假设H0和H1下的F统计量分别为:

F1=■F[(N-1)k,N(T-k-1)](2)

F2=■F[(N-1)(k+1),N(T-k-1)](3)

如果接受假设H1,即可以认为样本数据符合不变系数模型,就不必要进行进一步检验;如果拒绝H1,则需进一步检验假设H0,如接受假设H0,则可以认为样本数据符合模型变截距模型,如果拒绝H0则可以认为样本数据符合变系数模型。其中,S1、S2、S3分别是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和不变系数模型进行估计时的残差平方和,N表示农业上市公司样本公司的个数、T表示样本数据的时期数、k表示所选作为解释变量的指标个数。将所取样本数据分别代入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和不变系数模型3个模型,得出相应的残差平方和为:S1=16.6326,S2=89.4436,S3=147.8859,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在1%和5%的显著性水平上,F1统计量的值和F2统计量的值都大于检验的临界值,所以可以认为样本数据符合变系数模型。在变系数模型中,个体影响表现为模型中被忽略的反映个体差异的变量影响,又分为固定影响和随即影响两种情况。对于固定效应模型(FixedEffectsModel)还是随机效应模型(RandomEffectsModel)的选择,经验表明,当N较大而T较小时,两种方法的估计值会有显著的差异。如果能确定样本中个体或截面单元不是从一个较大的样本中随机取出的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如果样本中的横截面单元被看作随机抽取,选择随即效应模型。鉴于本文研究的70家样本公司是按一定的标准选取的公司,而不是从总体随机抽取的样本,个体成员之间的差异可以被看作回归系数的参数变动,因此按照经验方法可以直接选取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通过豪斯曼(Hausman,1978)检验来判断模型类型的方法,其结果也支持固定效益模型,本文在这里就不再列示检验的结果。该模型的特点在于同时考虑了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消除了横截面的偏差,着重于以固定截距代表每个横截面单元的不同特征。为了反映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更为深入地研究70家农业上市公司和所属子行业的股票价格对企业盈利水平的敏感度差异,建立了以股票价格LN(P)为截面特定系数变量的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Yit=c+αi+βiLN(P)it+γiLVit+δiCSPit+λiEPSit+υiMRLit+εit,(i=

1,2,…70,t=1,2,…8)(4)

其中,c为各截面成员的公共截距项;αi为各截面成员特有的截距项;βi为农业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对企业盈利水平的敏感系数;γi为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企业盈利水平敏感系数;δi为农业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对企业盈利水平的敏感系数;λi为农业上市公司的公司获利能力对企业盈利水平的敏感系数;υi为各农业上市公司的农业行业特征对企业盈利水平的敏感系数;εit为随机误差项。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图(1)反映了各变量平均值从2003年至2010年的变化走势情况。表(2)是2003年至2010年农业上市公司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2)和图(1)可以看出:(1)农业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P)从2003年至2007年处于下降的趋势,2008年出现异常值,2009年、2010年缓慢回落。(2)农业上市公司各指标的中位数和平均值没有显著的差异,说明变量分布比较对称,符合统计分布。(3)农业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在2003年和2004年是有所上升的,而从2005年至2007年明显下降的,但在2008年又处于异常上升的趋势,2009年又突然回落,在2010年又缓慢上升。(4)资产负债率(LV)从2003年至2010年整个研究时期来看,变化差异不大,只有小幅的稳定上升。且从指标在值来分析,我国的农业类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比较适中。(5)流通股比例(CSP)在2006年以前变化不是很大,2006年至2010年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说明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逐步实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处于比较合理的水平。

(二)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检验结果显示,多数指标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根据已有的经验,用似不相关回归法(SUR)进行估计。似不相关回归法(SUR)是考虑到方程的误差项存在异方差即截面异方差和同期相关的条件下,估计多个方程的系统的参数。而构造的模型是横截面单元多且时期较短的模型估计,因此,采用个体成员截面(SUR)加权最小二乘法。其估计过程为:先利用第一阶段的普通最小二乘估计获得截面异方差的协方差矩阵的估计,然后在第二阶段获得相应的广义最小二乘估计。另外,根据宏源证券提供的资料,把农业类上市公司按主营情况具体细分为畜牧业、林业、渔业、农业综合、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药化肥等六个子行业。

(三)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中所列示的数据,得知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调整的可决系数达85.99%,个股股票价格对农业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敏感系数βi有59家通过了t检验(在5%的显著水平下),具体数值由于篇幅所限未列入表中。DW值为2.092737,当样本容量为560(NT=70×8)、解释变量个数为5时,查D-W检验的临界值表可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dL的值,因为dU

变系数模型只说明了各截面变量前面的系数不是完全相同,由表(4)的检验结果看,模型(4)中农业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系数似乎存在差异,为了进一步了解农业上市公司各子行业股票价格对企业盈利水平年变量敏感系数之间的关系情况,列示了不同子行业股票价格对企业盈利水平的平均敏感系数、农业类上市公司各子行业股票价格的平均历史波动情况,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农业上市公司中不同子行业的股票价格对公司盈利水平的影响力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畜牧业与农药化肥的股票价格对企业的盈利水平影响度非常大。各行业的各年股票价格的平均历史波动率不存在明显差异。经计算,行业平均敏感系数与企业股票价格历史波动率的相关系数为0.4710,根据相伴概率0.1729大于0.01,则可以判断二者在1%置信水平上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四、结论

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方法,建立了以股票价格、资本结构、股权结构、获利能力和农业行业特征等为自变量,以净资产收益率为因变量的面板模型,采用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的广义加权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检验。经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农业类各上市公司股票的价格与企业盈利水平在5%的置信水平下有84%的公司存在显著的相关。尤其把农业类上市公司按具体子行业分析得出,畜牧业与农药化肥行业其股票的价格对企业盈利水平的影响更大。(2)资本结构与企业盈利水平在1%的置信水平上存在显著性的负相关关系,即负债的增加将降低公司的盈利水平,该结论与国外成熟资本市场的相关研究结论相悖。但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不成熟有着很大的关联,并且和农业类上市公司投资效应也分不开。(3)流通股比例与企业盈利水平正相关,这个结论说明农业类上市公司的流通股股东已逐步成为公司有效的监督者,这也证明了我国进行股权分置改革是明智之举,同时,也可以说明我国的股票市场,从农业行业的角度来看已逐步成熟。(4)每股收益与企业盈利水平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说明企业股票的收益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盈利水平。(5)行业特征与企业盈利水平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说明行业特征也是影响企业盈利水平的关键因素,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加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效果评价及后续政策研究”(项目编号:10XJL0017)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晏艳阳、胡俊:《股票价格与上市公司业绩的关联分析—对中国证券市场的研究》,《系统工程》2006年第8期。

[2]谢晓霞:《上市公司年报披露信息与股价反应的灰关联分析》,《经济问题》2007年第5期。

[3]李礼、洪源:《我国上市公司业绩与股票价格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9期。

[4]苏平贵、金雯:《股票价格与公司盈利的随机关系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3期。

[5]杨志:《中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与股价变动分析》,《经济与管理》2005年第11期。

[6]赵宇龙:《会计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1998年第7期.

[7]郭旭芬:《上市公司业绩增长股价涨幅关系的实证研究》,《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l期。

[8]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9]Fama,E.F.andFrench.K.R.,Permanentandtemporarycomponentsofstockprices,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8.

[10]Michelle,C.,InSearchofExcellence:TheInvestor’sViewpoint,FinancialAnalystsJournal,1987.

[11]BemardandStober,HowdoaccountingvariablesexplainstockpricemovementsTheoryandevidence,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07.

股票的盈利模式篇3

关键词:相对估值法绝对估值法DDM市盈率市净率

一、理论概述

对拟发行股票的合理估值是定价的基础。通常的估值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相对估值法,另一类是绝对估值法。

1.相对估值法

相对估值法亦称可比公司法,是指对股票进行估值时,对可比较的或者代表性的公司进行分析,尤其注意有着相似业务的公司的新近发行以及相似规模的其他新近的首次公开发行,以获得估值基础。主承销商审查可比较的发行公司的初次定价和它们的二级市场表现,然后根据发行公司的特质进行价格调整,为新股发行进行估价。在运用可比公司法时,可以采用比率指标进行比较,比率指标包括P/E(市盈率)、P/B(市净率)、EV/EBITDA(企业价值与利息、所得税、折旧、摊销前收益的比率)等等。其中最常用的比率指标是市盈率和市净率。

2.绝对估值法

绝对估值法亦称贴现法,主要包括公司贴现现金流量法(DCF)、现金分红折现法(DDM)。该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艾尔文•费雪(Irving•Fisher)的资本价值理论。费雪在其1906年的著作《资本与收入的性质》(TheNatureofCapitalandIncome)中,完整地论述了收入与资本及价值的关系。他认为资本能带来一系列的未来收入,因而资本的价值实质上就是未来收入的贴现值。

相对估值法反映的是市场供求决定的股票价格,绝对估值法体现的是内在价值决定价格,即通过对企业估值,而后计算每股价值,从而估算股票的价值。

二、估值方法与估值模型介绍

(一)市盈率法

1.市盈率的计算公式。市盈率=股票市场价格/每股收益,每股收益通常指每股净利润。

2.每股净利润的确定方法。(1)全面摊薄法,就是用全年净利润除以发行后总股本,直接得出每股净利润。(2)加权平均法,就是以公开发行股份在市场上流通的时间作为权数,用净利润除以发行前总股本加加权计算得出的发行后总股本,得出每股净利润。

3.估值。通过市盈率法估值时,首先应计算出发行人的每股收益;然后根据二级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发行人的行业情况(同类行业公司股票的市盈率)、发行人的经营状况及其成长性等拟定发行市盈率;最后,依据发行市盈率与每股收益的乘积决定估值。

(二)市净率法

1.市净率的计算公式。市净率=股票市场价格/每股净资产

2.估值。通过市净率定价法估值时,首先应根据审核后的净资产计算出发行人的每股净资产;然后,根据二级市场的平均市净率、发行人的行业情况(同类行业公司股票的市净率)、发行人的经营状况及其净资产收益率等拟定发行市净率;最后,依据发行市净率与每股净资产的乘积决定估值。

(三)股利贴现模型(DDM)

1.模型介绍

股利贴现模型(DDM,discounteddividendmode1),通过将未来的股利贴现计算出股票的价值。其数学公式为:

D为股票的内在价值,Di为第i期的股利,r为贴现率。根据对股利增长率的不同假定,股利贴现模型可以分为零增长模型、不变增长模型、二阶段增长模型和多元增长模型。

2.股利贴现模型实用性分析

股利贴现模型适用于经营状况稳定、有稳定的股利发放的企业,但因为股利发放因各公司股利政策的不同而不同,即使两个业绩和规模相当的企业,也可能因为股利政策的不同,经股利贴现模型计算出的价值出现很大的差别。对于我国股市中很少发放股利的公司,或者出现亏损而暂时不能发放股利的公司,该模型不是很适用。

(四)现金流贴现模型(DCF)

现金流贴现模型(DCF,discountedcashflow)认为,公司的价值等于公司未来自由现金流的贴现值。模型为:

其中V代表公司的价值,CFt为未来第t期的自由现金流,r为贴现率。

根据现金流界定的不同,DCF又可分为公司自由现金

[1][2][3][4]

流贴现(FCFF)模型和权益自由现金流(FCFE)贴现模型。

.公司自由现金流(FCFF)贴现模型

FCFF(freecashflowoffirm)是公司支付了所有营运费用、进行了必需的固定资产与营运资本投资后可以向所有投资者分派的税后现金流量。类似于上面的股利贴现模型,按公司自由现金流增长情况的不同,公司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又可分为零增长模型、固定增长模型等等。

.权益自由现金流(FCFE)贴现模型

FCFE(freecashflowofequity)是公司支付所有营运费用,再投资支出,所得税和净债务支付(即利息、本金支付减发行新债务的净额)后可分配给公司股东的剩余现金流量,根据权益自由现金流增长速度的不同,权益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也可分为不同的增长模型。

.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的实用性分析

与股利贴现模型不同,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更注重公司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能力。显然对于较少发放股利或股利发放不稳定的公司,该模型要比股利贴现模型更为适用。其缺点是该模型的结果可能会受到人为的操纵(操纵自由现金流等),从而导致价值判断的失真;另外,对于暂时经营不善陷入亏损的公司,由于未来自由现金流难以预测,故该模型也不适用。

三、实证分析

我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来进行实证分析。由于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主要运用于具体项目上,而对于公司股票的估值偏差较大,因此我没有选用此种方法。

(一)运用相对估值法估算北京银行股票价值

从全球的视野来看,商业银行的PB估值水平主要集中在-倍,考虑到中国银行业的高增长、未来金融业的综合经营以及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改革带来的潜在收益,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PB估值水平可以比全球平均估值水平高%,即达到-.倍。如果市场对银行未来的业绩增长更乐观,则相应的估值水平会更高。

价格(RMB)APEEPEAPBEPB

工商银行.....

中国银行.....

交通银行.....

招商银行.....

中信银行.....

民生银行.....

兴业银行.....

浦发银行.....

华夏银行.....

深发展.....

南京银行.....

宁波银行.....

A股平均....

大银行平均....

中银行平均....

城商行平均....

工商银行.....

中国银行.....

建设银行.....

交通银行.....

招商银行.....

中信银行.....

H股平均....

股票的盈利模式篇4

【关键词】股票回报;会计盈余信息;市值

早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的经济学家夏普、林特纳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资产的期望收益率与系统风险将呈现出一种清晰的线性关系,即系统风险的衡量指标beta系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资产收益率的变化进行解释。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系统风险的衡量指标beta系数不再是解释资产收益率的唯一因素,其他变量,如公司规模、账面价值比等上市公司的相关特征却对收益率的变化有较高的解释能力。2005年,AionBrav,ReuvenLehavy和RoniMichaeiy分析了beta值,上市公司的规模,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比以及预期的每股收益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他们发现beta系数和证券的收益正相关;企业的市场价值和证券收益率负相关;账面价值比与股票的收益率正相关。预期的每股收益与证券的收益率负相关。综合以上理论观点来看,不同的学者利用各自收集的数据,在研究股票收益率影响因素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是很不完善的,这更需要我国的学者多做这方面的分析研究。对于证券市场的发展,寻求股票回报的影响因素是不可忽视的。

一、股票回报的影响因素分析

(1)每股盈利对股票回报的影响。每股盈利是用盈利总额除以股票的总交易量。可见在股票的交易量一定的情况下,每股盈利与盈利总额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而股票回报又会随着盈利的增长而上升。因此股票回报与每股盈利之间也存在着正比例的关系。这说明,在我国股市进行投资的话,选取每股收益较高的股票,其投资回报率也较高。(2)公司的总市值对股票回报的影响。总市值=A股收盘价×A股流通股数+B股收盘价×人民币外汇牌价×B股流通股数+(总股数-A股流通股数-B股流通股数)×每股净资产。从公式中不难看出,在股票的交易量一定的情况下,总市值与股票的价格成正相关的关系,而股票回报会随着股票价格的上升而增长,故股票回报与市值之间也是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市值越大的股票回报率越高,反之,市值越小,股票回报越低。(3)公司业绩对股票回报的影响。上市公司的公司业绩可以用每股收益、流通股股本、流通股比例和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来衡量。其中,每股收益、流通股股本和流通股比例对股票回报的解释能力较强,而净资产收益率解释股票价格的能力相对比较弱。按解释能力来排序,流通股股本的解释能力最强,表明股本规模是驱动股票价格变动的主要原因。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净资产收益率越高,则企业的成长性越好,其股票回报也相对较高。综合上述影响股票回报的三因素来看,每股赢利、公司总市值和公司业绩中各指标所反映的会计信息的形成、传递不仅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必要条件,而且会计信息的及时、准确与否都会严重影响到投资者的决策。因此,所有可能对投资者的价值判断产生影响的信息都是有用的,都应该被及时、准确的披露。在众多的会计信息中,会计盈余信息是最为敏感,最受报表使用者关注,它往往被认为是财务报表中最富有信息含量的核心信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证券市场的逐步完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于会计赢余的重视度逐渐提高,那么对于会计赢余的研究在当今正在发展的经济市场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会计盈余信息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股票之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它们具有投资者所希望的某类属性,如代表了对未来股利的要求权。按照通行的财务理论观点,一家公司的股票价格是由其未来的现金流量(即股利)按一定的贴现率进行折现的现值,而会计盈余的信息在这其中的作用就是改变投资者对未来股利支付能力的信念,进而改变股票价格,影响股票回报。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观。然而,会计赢余信息为何能改变投资者对企业未来股利支付能力的信念,进而改变股票价格呢?本文认为,这可以通过三个关键性链条来加以说明,未来会计盈余与现行会计盈余链;未来股利与未来会计盈余链;股票价格与未来股利链。(1)未来会计盈余与现行会计盈余链。会计盈余信息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会计信息,也是使用者最关心的信息。当期公布的会计信息中的会计盈余数据直接影响信息使用者对未来会计盈余的判断,现行会计盈余是对本期经营成果的反映。会计盈余项目按照可持续性大小可以分为两类:永久性盈余项目和暂时性盈余项目。永久性盈余项目预期可持续下去,因此它不但对当期的会计盈余有影响,亦会影响公司未来的会计盈余。如公司对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进行改造,引入新的管理方式,削减职工人数,成功地降低了公司的管理费用,提高了经营效率。这体现在利润表上就是当期的收入增加,成本降低,利润提高。同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公司取得的这一部分利润会一直持续下去。而暂时性盈余项目只影响当期的会计盈余,但不会影响公司未来的会计盈余。所以,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当期的会计盈余信息来判断哪些是永久性盈余项目,哪些是暂时性盈余项目,从而来确定未来会计盈余的预期值。(2)未来股利与未来会计盈余链。影响未来股利的因素很多,然而在影响未来股利的众多因素中,未来会计盈余是影响未来股利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学者认为,未来会计盈余是未来股利支付能力的指示器。有关经验证据显示,盈余变动和股利变动是相互关联的。因此,一般情况下,未来会计盈余与未来股利之间是具有相关性的。最普通也是最简单的假设之一是未来会计盈余与未来股利是通过一个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股利支付比率联结起来的,虽然未来股利与企业所采用的股利支付政策有很大关系,但是不管企业采用何种股利支付政策,未来会计盈余与未来股利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相关性是毋庸置疑的。(3)股票回报和未来股利链。股票回报的变动与股票价格是密切相关的。一家公司的股票价格是由其未来的现金流量(即股利)按一定的贴现率进行折现的现值。所以,股票价格可以被看成是未来股利预期价值的一个函数。

三、提高股票回报的应对策略

(1)加强对股票市场的监管力度。我国关于股票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处于逐步完善中,在这期间,股票市场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缺陷,应该是经济法律法规完善的突破口。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利用法律法规的强制性来加大对股票市场的监管力度。减少上市公司对政府的依赖,提高投资者在股票市场的作用。重视信用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提高股票市场文化,避免违规行为的发生。(2)提高会计盈余的质量。首先对于我国会计制度的完善,应该压缩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空间,限制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行为。在上市公司内部,应当加强对高管层的考核和激励,不能仅仅用利润的高低作为考核标准和激励手段,要多方面地将公司的长远利益与高管层的自身利益联系起来,减少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盈余管理甚至利润操纵的行为,进而提高会计盈余的质量。(3)提高投资者的素质。投资者应当提高自身的经济学知识,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上市公司的股票,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的数字,提高对会计盈余的真实性和现金保障程度的关注,理性的选择有前途的投资,做出正确的决策,促进资本市场的有效发展。为上市公司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更加有利于企业的进步。由于股票市场的不完善,政府对股票市场的过度影响,会计盈余信息的质量问题,以及投资者自身的盲目决策等等原因造成实证结果与理论研究的偏差。发现问题对于正在发展中的股票市场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虽然有上述这些不好的现象发生,但有了这些问题的原因,股市的发展就有的可矢,股票市场的完善就有了具体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赵宇龙.会计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5(7)

股票的盈利模式篇5

关键词:反应过度;反应不足;行为金融

一、导言

反应不足是指在较短的时间间隔内(一般是三到十二个月),证券价格对关于公司盈利公告之类的消息反应迟钝。如果是利好消息,在最初作出同向反应后还会逐渐上移至应有水平;如果是利空消息,在最初作出逆向反应后还会逐渐下移至应有水平。而反应过度是指在三到五年的较长的时间间隔内,证券价格会对一直指向同一方向的信息有强烈的过头反应。已有长期利好消息的证券往往会被价格高估,相反利空消息不断的证券往往会被价格低估,但最终价格都会回到平均价值上。

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这两个异常现象,使得证券价格脱离其内在价值,造成股价的过分波动,不仅增大了市场参与者的投资风险,也削弱了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具体来看,反应过度在证券市场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赢家一输家效应”、市盈率异常、井喷现象。

二、国外的研究文献综述

1.有效市场假说的解释

有效市场假说虽然承认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的存在,但始终坚持市场是有效的,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的存在或者是一种幻觉,是方法和度量误差的产物,或者是随时间变化的风险的理性补偿。

2.基于市场自身因素的分析

(1)低市盈率效应。低市盈率效应表明那些有极低市盈率的股票比极高市盈率的股票拥有更大的风险可调整收益,极高市盈率的股票(赢家组合)刚开始是被高估的,即使有好的信息,它的调整也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也就是说反应过度是因为极低市盈率造成的。DremanandBerry也提供了证据支持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与低市盈率效应有关。

(2)规模效应。证券市场上股票的市值有大有小,市值大小与上市公司的资本及资产规模相关,Banz在对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进行实证时发现,小市值股票获得的回报要高于CAPM模型预测的回报值。因此,在对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成因的解析上,有一部分学者支持规模效应的理论假设,认为在检验期内,输家组合的累积平均超常收益率超过赢家组合,是由于规模效应的作用。规模效应把反应过度诉诸于输家组合股票公司的规模较小,认为如果输家组合与赢家组合等公司规模,那么是不存在反应过度的,而如果赢家组合股票的公司规模较小的话,赢家组合的平均收益就会超过输家组合。

(3)信息渐进扩散效应。信息渐进扩散效应指的是股票分析师的赢利预测对以前信息的反应是迟缓的,市场对新信息的反应是逐渐的,从而导致反应不足Horn,Limand在对HongandStein提出的阶段信息扩散模型进行检验时为信息渐进扩散效应提供了证据。

3.行为金融学的解释

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假说是在与有效市场假说的对立中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学家在提出自己的模型之前,对上面两类解释进行了驳斥。Chan,JegadeeshandLakonishok提出证据表明惯性策略的赢利性与市场风险,公司规模和帐面价值对市场价值比效应无关。Lakonoshok,ShleiferandVishny提供了证据证明反转策略的直利性与风险补偿无关。DanielandTitman则认为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导致了股票收益惯性。他们的检验结果拒绝了“适应有效”,一种有效市场的弱式形式。Spyrou,KassimatisandGalarictis则对1989年至加以年间英国股票市场投资者对重大事件的短期反应进行检验,发现在中长期或小规模公司股票上,投资者对重大事件的反应符合反应不足假说,且这种反应不足与风险因素、日历效应、出要价偏差和全球金融危机无关。行为金融学家提出了以下几种模型BSV模型、DHS模型、BHS模型、HS模型和心理账户因素。

股票的盈利模式篇6

(一)股票发行方法的历史沿革及问题探讨

自中国股票市场成立以来,股票发行定价不合理几乎像股市的顽疾,久治不愈,似乎也无药可救,并对股票市场健康发展构成威胁。因此。发行定价方法几经修改,但目前随着“中国太保”的“破发”,“中煤能源”、“中海集运”紧随其后跌破了发行价,被称为亚洲最赚钱的公司“中国石油”的股票价格也跌到了发行价的边缘,股票发行定价不合理又被投资者旧话重提,并且成为市场区分“牛”、“熊”的标志。究竟是定价不合理?还是中国股市已步入熊市?或者是由于和合理的发行价格引发的上市后不理智的炒作,使“大蓝筹”上市后一路走低,最终拖累大盘,致使投资者信心丧失,指数“跌跌不休”?

世界上普遍采用的股票定价方法有现金流贴现法、市盈率法和市净率法。

我国新股发行定价方法一直以来均采用市盈率法。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刚刚确立、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使市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盈利能力的判断和预测难度加大,特别是较为科学合理地预期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水平,可信度较低,也不被市场认可;另外,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发展时间较短、且运作不够规范。如果采用现金流贴现,贴现率的合理确定也有很大难度。所以,我国股票发行定价采用市盈率法有较强的市场基础及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发行价=每股收益×发行市盈率

所以,确定合理的市盈率以及每股收益的计算标准成为决定定价合理与否的标准,并且一直以来困扰着市场,也是我国证券市场久攻不破的“堡垒”,影响着市场的正常发展。

发行价格的高低和合理与否与发行时市盈率的规定有关,我国股票发行的市盈率规定主要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年以前,第二阶段是1998―2001年,第三阶段是2002--2004年,第四阶段是2005年至今。

1998年以前,每股收益采用股票发行前发起人前三年平均每股收益,市盈率不允许超过15倍。

存在和引发的问题:

第一,如果新股发行时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市场整体市盈率较低,当平均市盈率不足15倍时,新股上市后向平均市盈率回归,上市后势必下跌。但2006年初,随着股票市场的大幅上涨,市场的平均市盈率上升至40倍,15倍的市盈率导致新股上市后股价大幅上升,炒新股赚钱且没有风险的神话自此开始实现。投资者纷纷加入了炒新大军,不看公司基本面,不考虑公司盈利前景,甚至不用知道公司的经营业务。凡新股必买,中签后上市即抛,且一定会赚钱。致使新股的发行中签率一直处于千分之几的水平,不合理的发行定价方法催生和培育了不理性的投资理念。

第二,因为发起人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不能代表新的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所以,用发起人前三年的平均每股收益来决定新公司股票定价的依据是不合适的。

鉴于上述问题,《证券法》中规定了新的新股发行市盈率标准和每股收益的确定标准,股票的发行价格由发行人与承销的证券公司协商确定,并报中国证监会核准。每股收益采用发行当年预测加权每股收益,市盈率由发起人与承销商确定。每股收益=发行当年预测净利润/发行前总股本数+本次公开发行股本数×(12-发行月份)+12

存在及引发的问题:

第一,市盈率确定随意。不科学也不合理。当新股发行市盈率放开后,发行市盈率不断创出新高,2000年7月闽东电力发行,发行市盈率高达88.69倍,远远高于当时市场50倍平均市盈率和电力行业的平均市盈率水平,而该股票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在电力行业中并不具优势,该股的发行价格显然定得过高。但市场仍然抢购,并且受上市当日上涨的惯性,该股上市首日上涨34.61%。市场的炒新行为和不理由此可见一斑。但该股上市后便长期在上市首日16.60元的最高价下方运行,即便是在2001年6月股票市场创出历史新高时,该股的市场价格也没有超高上市首日最高价,此后更是随着股指的下跌一路下滑,中间股市的几次上涨该股都没有追随。2005年4月复权后的价格也仅为2.75元,较发行价下跌了76.09%。并且自2001年9月跌破发行价后,除2007年9月有几天的价格略高于发行价外,至目前也一直在发行价下方运行。该公司再融资的前景也被断送。新股发行价格定价不合理、市场的不理性、加上该公司经营不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购买者均品尝了长期套牢的苦果。

第二,每股收益采用发行当年预测加权每股收益,结果有80%的公司发行当年的实际每股收益较公司发行时所预期的每股收益低10%以上,50%的公司低幅超过20%。即为了多融资和收取较高的发行费用,发行公司和承销商虚增了预期的每股收益。

为了抑制发行市场的混乱,2002年后开始实施新的股票发行办法。每股收益采用股票发行前发起人前一年平均每股收益,市盈率不允许超过20倍。经过4年的发展,发行定价的标准又回到了1998年前。在市场平均市盈率较高的情况下,20倍的新股定价市盈率普遍较市场和行业平均值低,2002年市场平均市盈率34倍。所以大多数股票上市当日大幅上涨,而当时二级市场延续了2001年的跌势,股市还在持续不断地下跌。一二级市场风险和收益出现严重不平衡现象。但是。随着市场的下跌,20倍的市盈率已高于如钢铁等行业的平均市盈率水平,新股发行后上市首日股价仍然不理性地上涨,但随后便持续下跌,新股跌破发行价的情况屡屡发生。

为了规范股票发行定价机制,也为拯救持续低迷的股票市场。证监会在2004年8月31日公布了《关于IPO试行询价制若干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并且规定在征求意见期间不再发行新股。2004年12月,证监会了《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若干问题的通知》及配套文件,股票发行定价进入询价制阶段,将新股定价权交给了参与询价的机构,该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参与询价的机构希望通过一级市场获得更高的收益,所以大多数股票经询价确定的发行价格不高,开始时发行市盈率普遍低于行业平均值,这就是新股上市必涨的内在原因。受新股赚钱效应的影响,已没有人分析新股的投资价值,发行市盈率的确定又变得随意,如2007年发行的中国人寿和平安保险,市盈率大大高于行业平均值,而上市当日仍有不俗的表现,新股市场已没有价值可言。

以上情况看出,发行市盈率如何调整,发行方式的改变都不能够改变中国股市新股发行和上市首日表现不正常的现象。不能够扭转投资者扭曲的投资理念。所以,必须制定合理的新股发行定价方法,纠正新股不赔、不该跌破上市首日价,更不该跌破发行价的不正确理念。即便是在成熟市场,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的现象也是存在的,但绝不像我们的市场,新股遭暴炒后不再有人问津,公司经营和决策都与二级市场的表现无关。

(二)确定合理的股票发行价格

第一,股票发行定价的依据仍适用市盈率法,如何确

定合理市盈率是定价的关键。笔者认为,市盈率应与市场市盈率保持一致。根据发行公司的发行规模、行业地位、盈利水平、成长性等指标,在行业平均市盈率的水平上进行一定的折溢价处理。这样,在市场低迷,市盈率普遍较低时,不至于由于新股发行市盈率较高上市后便跌破发行价;也避免像目前这样,由于新股市盈率普遍较低,而出现暴炒新股的不正常现象。

当然。这样确定的发行价格,如果新股是在市场处于较高水平时发行的,则随着市场的持续走低,新股跌破发行价便是很正常的现象。试想,二级市场投资者由于入市时机选择不当、对市场判断失误或对公司经营前景判断失误而出现亏损,一级市场投资者也同样应该承受上述风险。这就要求投资者认真分析公司的管理水平、经营战略、经营获利能力、经营前景和成长性,同时也要分析股票市场的变化趋势和投资时机,投资者要认识到如果分析失误而必须承担相应的风险。

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是:在市场指数点位较高水平时发行,股票发行价格就会定得较高,公司可获得较高的融资额度,如果市场出现调整或持续下跌,而公司不能够以持续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给投资者信心,则其股票可能会随着指数的调整而一路下跌。但是,要制定相应制度对持续下跌的股票发行人进行处罚,促使发行人必须考虑投资者的利益,而不能一味地只想着圈钱。

第二,定价权的确定。2005年后采用的询价制不仅没有解决定价不合理的问题。还可能出现由于参与询价的机构和公司商量利益,或满足机构和上市公司的共同利益而使发行价格偏离价值的现象。而且,如果发行价格确定不合理,或随意定价,则无人承担相应的责任。

所以,笔者认为应取消询价制,同时取消一级市场网下配售的不公平的发行方式。采用全部向一级市场网上定价发行,或以一定发行区间网上发行,发行价格由发行公司和主承销商协商决定。发行市盈率采用与二级市场比较。考虑在同行业市盈率的基础上折溢价比例,但对折溢价依据要有充分的分析和说明:每股收益仍采用发行当年预测的加权每股收益。笔者要特别强调的是:过低和过高的发行价格都对一级市场的规范性不利,从而会影响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发行公司和主承销商要对预测公司成长性、预测公司每股收益等指标的准确性承担责任。发行人和承销商除要对公开资料的真实、准确性有效性承担责任,还要承担定价太离谱的责任;监管审批机构和个人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包括审批环节中对申报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严格核实,同时要承担审核不严谨的责任;一定要制定相应制度,加强违规和失职的处罚力度,使违规者和失职者付出沉重代价。

二、股票发行制度探析

股票发行制度的制定,必须要切实履行公平、公正原则,取消目前不公平的发行方式,对发行人和承销商的行为进行约束,监管部门也必须切实履行监管职能。

(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方式的选择

我们目前所采用的网上竞价与网下向机构投资者配售相结合的发行方式,对社会公众是不公平的。应统一采用网上竞价、比例配售方式,使申购新股的投资者均可按申购比例获得新发行的股票。

(二)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的选择

上市公司再融资应将增发和配股结合起来,考虑采用原有股东优先认购方式,原有股东可按照一定的价格和一定的比例优先认购新发行的股票,认购不足部分再向社会公众发行,再融资的数量应该沿用配股的相关规定,即不超过上次募足股份后股本总额的30%。这样有利于保护现有股东的权益。一是向社会公众增发,股票价格一定会低于增发时的市场价格,使新人市的投资者持股成本低于原股东,从而侵害原股东的利益;二是限制公司再融资数量,防止公司随意或恶意圈钱,也避免公司大规模扩容后盈利能力的急剧下降及增加经营前景的不确定性。

(三)取消定向增发

机构投资者为什么可以购买比市场价格低的股票?锁定期与折价之间比例间是如何权衡的?笔者认为,定向增发极大地践踏了公平、公正原则;而且,定向增发的股票一旦解禁,会使股票价格产生大幅度波动。

(四)规范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

上市公司再融资应有计划性和透明度,对公司的再融资时间、再融资规模等制定标准。如中国平安自2007年2月12日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在A股市场上募集资金382亿元。从招股说明书中看出,所募集的382亿元资金对公司产生的效益要在一个较长时间内才能体现,募集资金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公司的资本金,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但发行募集资金不足1年,又公布了比原募集资金高出4倍的1600亿元的巨大的再融资计划,还是为充实公司的资本金。如果公司资本金不足,为什么不一次募集充足,或在第一次募集时有一定的说明?步中国平安的后尘,浦发银行在毫无计划的情况下,不顾公众的反映和市场的承受能力,忽然宣布400亿元的巨额融资计划,使每股50元的市场价格直泻至30元,即便这样也没有动摇公司的融资决心。上述情况看出,中国平安、浦发银行等上市公司在募集资金时非常随意,公司在做出决策时丝毫不考虑投资者的意愿和承受能力,不考虑对投资者、对中国的资本市场的责任。

为防止募集资金的随意性,监管部门应制定相应制度对此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如应强制规定招股说明书中包含近年(如5年)的公司发展规模、市场前景、发展规划等经营发展战略以及筹资计划和筹资方式,使投资者了解公司的经营计划并行使监督权利。

(五)对资本确定原则进行改革

我国现在采用的是大陆法系的法定资本制,即注册资本必须全部募集完毕公司方可设立,这样如果公司一次发行规模过大,当资金不能一次投入使用时,造成资金利用效率低下,如果为满足本次资金使用而发行规模较小,则需要扩大融资规模时可能存在融资障碍。也给投资者对公司经营规模和前景的判断造成困难。所以,采用欧美法系的授权资本制,即第一次募集基金可以是注册资本的一定比例,以后视公司发展的需要,授权董事会决定是否继续发行,这样做有利于公司制定长远的经营战略,有利于投资者了解公司近几年可能的经营发展规模,但董事会权力过大,公司真实资本与注册资本的差异可能使公众对公司的判断出现偏差。建议我国推行更具优势的折衷资本制。折衷资本制规定首次发行规模可以是注册资本的一定比例,但对未来的发展规划应进行说明,以后董事会可根据公司的发行计划决定是否再融资,如果在规定的年限内注册资本没有全部发行完毕,则应按公司已发行的股份数额改变公司章程。这样既有利于公司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的综合考虑,也有利于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对公司的发展战略和规模有充分的了解。

(六)推行超额配售选择权的发行方式

2001年5月22日证监会就批准了新股发行或增发过程中可以引入超额配售选择权的试点方案,超额配售选择权(又称绿鞋期权)。美国绿鞋公司首创了此发行方式,目的是稳定公司股票价格,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此试点方案已推出多年。但公司采用的并不多,特别是绿鞋公司对投资者负责的意识和理念值得我们上市公司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