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脑埂康复的治疗方法(6篇)

来源:收集 时间:2024-02-05 手机浏览

脑埂康复的治疗方法篇1

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工作落实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含贫困人口分布情况)

加支村位于永乐镇东南部,距离永乐镇人民政府驻地4公里,国土面积4.4平方公里,耕地(含田、土)总面积1299亩,林地面积4032亩。全村辖3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现有197户82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07人,劳动力人口551人,外出务工人数181人,女性人数53人。其中建档立卡21户55人,自主创业55户117人,其中建档立卡9户19人。贫困劳动力就业62人,异地搬迁就业30人,异地搬迁省外就业6人、省内县外4人、县内就业20人。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3人。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6户215人(包含1人已过世未清除),低保人口65户262人,特困供养人口5户5人,残疾人口37人,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养殖和到外地务工,以及在外经商创业。

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6户215人,目前已实现全部脱贫退出。

脱贫人口按脱贫年度统计,2014年脱贫3户10人,脱贫人口占全村贫困人口比例4.7%;2015年脱贫14户68人,脱贫人口占全村贫困人口比例31.6%;2016年脱贫4户19人,脱贫人口占全村贫困人口比例8.8%;2017年脱贫11户47人,脱贫人口占全村贫困人口比例21.9%;2018年脱贫20户62人,脱贫人口占全村贫困人口比例28.8%;2019年脱贫4户9人,脱贫人口占全村贫困人口比例4.2%。

脱贫人口按脱贫方式统计,发展生产脱贫50户207人,脱贫人口占全村贫困人口比例96.7%;其中易地扶贫搬迁脱贫17户66人,脱贫人口占全村贫困人口比例30.8%;发展教育脱贫脱贫14户68人,脱贫人口占全村贫困人口比例31.8%;社会保障兜底脱贫7户7人,脱贫人口占全村贫困人口比例3.3%。

全村建档立卡人口人均纯收入13366元,最高56895元,最低6282元,低于13366元的有30户144人,高于13366元的26户71人,以3000元为一个组段(含下限不含上限)分组看,9000元以下有12户59人,其中低于8000元的有5户25人;9000—12000元的有10户47人,12000-15000元的有9户43人,15000-18000元的有8户24人;1800—21000元的有7户20人,21000元以上的10户22人,其中高于30000元以上的有3户5人。纯收入构成中,生产经营性纯收入3034元,占22.7%,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7545元,占56.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1800元,占13.5%,比上年降低2.5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3034元,占22.7%,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从以上数据看,我村一是工资性收入仍然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产业扶贫成效初显,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提高;三是我县从原来的输血式扶贫逐步转向造血式扶贫,转移性收入占比下降;四是财产性收入占比略有提高,主要是高速公路过境出租房子等收入提高。从趋势看,一是经过2019年我们开展的一宣两问后形成的产业项目申报已陆续批复实施,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将督促实施好项目,明年的生产经营性比重还要继续提高1-2个百分点;二是经过这几年来的技术技能培训,贫困户都至少掌握1-2门技能,且高速公路已正式修建,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将加强与施工方对接,使我村村民能就近务工,工资性收入还有增长空间;三是高速公路过境产生的征拆费用,将使我村50%以上户数获得征拆补偿,财产性收入占比将继续提高,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将加强农户的思想教育,用好这笔资金。

我村已达到出列条件,已于2018年实现贫困村出列。

下步我村每年将对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开展动态监测,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做好查漏补缺,坚决防止错退与返贫,巩固脱贫成果。

二、获得财政扶贫资金及各级帮扶情况

(一)财政扶贫资金项目。

2014年以来,我村共获批财政扶贫资金项目20个、财政扶贫资金323.47万元。主要为“稻田养鱼田埂硬化项目,生猪养殖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因户施策、家庭农场”等。2019年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50万元投入西江公司,红利收益3.5万元;“三变资金”稻田养鱼收益3万元,共实现收益6.5万元。贫困户户户参与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农户年户均增收0.85万元。

(二)社会扶贫项目。

雷山县西江旅游公司圆梦助学帮助我村家庭困难学生7人,每人1000元资助。浙江上杭区关怀支持,送来春冬衣物50余件;县统计局干部职工捐款捐物一万余元,为受灾户、贫困户送去温暖;“轻松筹”、“滴水筹”爱心接力,为我村2户突发疾病农户筹资累计4万余元。

(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情况。

2014年以来,我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共实施完成通村(组)公路硬化8.3公里,步道硬化4.8公里;实施完成人饮提升工程项目,建有人饮蓄水池14个,消防水池2个,家家户户通自来水;实施完成农村电改项目168户,198户全部实现安全用电,实现城乡电费同网同价;实施完成广播电视通讯改造项目,接入光纤宽带,宽带和4G网络实现全覆盖,户户可以收看中央电视节目;实施村寨亮化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100盏,解决村民晚上出行问题;大力实施住房保障工程,2014年以来共实施危房改造73户268人,老旧房改造11户41人。异地扶贫搬迁17户71人,老百姓均住上了安全住房。

(四)帮扶力量再加强。

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老百姓找准脱贫致富路子,我村有驻村工作队5人,其中县级1人,镇级2人,村级2人;按文化程度分统计,高中以下3人,大学本科及以上2人。

我村有帮扶干部11人,其中县级8人,镇级3人。

脱贫攻坚期间,按照县委要求,派驻到我村脱贫攻坚指挥所成员5人,其中县级4人,镇级1人。

驻村结对干部按照省委、县委工作要求,坚持吃住在村,真帮真扶,在帮助建强基层组织、政策宣传、工作落实、工作部署等方面做足功课、下足功夫,为我村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按照要求,摘帽县要做到“四个不摘”,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指挥所成员继续在“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等方面为我村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发力。

三、产业结构、主导产业情况

1.在产业选择上。作为发展较落后的乡村地区,我村两委及驻村工作根据扶贫项目的投向,结合我村资源禀赋和传统,精心挑选产业项目,由小组长和村民代表去征求村民特别是贫困户的意见,通过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建议,取得共识确定产业项目后,精心编写项目实施方案,我村获得的稻田养鱼、生猪养殖、家庭农场等项目。加支村主导产业主要是生猪养殖,加支村素有养殖黑毛猪的传统,农户每年出栏的黑毛猪达500头以上,2019年,加支村生猪养殖场出栏肥猪300多头,存栏400多头,为配合“非瘟”防控,于年底前全部清场,在县、镇两级有关部门的关心下进入复养前期工作,70头后备母猪、100头育肥仔猪即将入场,后期的打算将由合作社发放仔猪给农户,力争使我村年生猪出栏达2000头以上。

2.在产业发展上。一是整合壮大村集体经济扶贫资金及各类资金130万元发展生猪养殖产业;二是60万元“三变资金”发展稻田养鱼田坎硬化项目;三是结合我县主导产业发展规划,通过“一宣两问”积极宣传动员开展笋用竹、青钱柳种植。

3.在防范产业风险上。一是项目资产归合作社所有,以发包形式,承包到个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定期收取租金,确保收益稳定;二是由合作社将“三变资金”发展稻田养鱼项目量化到各个农户进行田坎硬化,农户根据稻田水源情况放养鱼苗,合作社根据一定比例提取盈利70%给贫困户分红。项目实施后,农户放的鱼更多了,农民得实惠,贫困户也有了分红。三是由合作社把村集体资金入股成长性好的本地国有企业,获得稳定收入进行分红。四是加强农户自己发展产业项目的监管。

四、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数量、运营模式、运营情况

1.发展现状。我村有自然人成立的合作社3个,村级合作社1个。2.运营模式。村级合作社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运营,资金来源主要为农户自筹、上级划拨村集体经济资金、合作社盈利等,上级划拨村集体经济资金量化到贫困户为入股资金,合作社盈利70%分红到贫困户,目前,我村有118户473人入股村级合作社、贫困户56户215人、贫困户入股率100%,村级集体经济100万元,已收益17.5万元,分红3.9万元,受益农户198户783人,贫困户56户215人,贫困户覆盖率100%。3.运营情况。当前村级合作社运营良好,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50万元资金入股西江公司,按年结算股息3.5万元;生猪养殖场首年收取租金3万元;稻田养鱼田坎硬化项目实现红利2.8万余元。

五、各项重点扶贫政策情况

1.产业发展情况

2014年以来,我村共获批财政扶贫资金产业项目20个、财政扶贫资金323.47万元。主要为“稻田养鱼田埂硬化项目,生猪养殖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因户施策、家庭农场”等,覆盖农户197户82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6户215人,贫困户覆盖率100%,贫困户户户参与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农户年户均增收0.85万元。

2.就业创业情况

2014年以来,我村加大就业创业培训力度,2019年,加支村转移就业60户181人,其中国外2人,省外91人,建档立卡劳动力转移就业21户55人。自主创业55户117人,其中建档立卡户9户19人。带动贫困户就业10户18人。

3.教育发展情况

义务教育建档贫困户学生有23户30人,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有14户18人,都享受国家教育政策保障。2014年以来,我村考取专科以上大学生30人,其中,本科以上11人,高职高专19人,本科以上建档立卡贫困学生7人。

4.易地扶贫搬迁情况

2014年以来我村累计异地扶贫搬迁17户71人,占比8.6%。其中,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房9户36人;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房4户18人;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房4户17人。

易地扶贫搬迁户劳动力中,县内务工15人,县外8人。实现了一户一就业。

5.住房安全保障。

2014-2017年,全村实施危房改造共计73户。其中,2014年度35户137人;2015年度15户63人;2016年度15户50人;2017年度7户14人,2018年度1户4人。目前我村房屋等级均为B级以上安全用房。

6.保障兜底情况。

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通过开展摸底调查,经过群众评议,确定生活困难最低生活保障农户,确保生活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得到有效保障。2018年度低保户45户167人。其中:贫困户19户65人、非贫困户26户102人。2019年度低保户45户174人。其中:贫困户22户79人,非贫困户23户95人。按照贵州省兜底保障与贫困户两项制度衔接工作要求,把应该享受低保政策的贫困户全部评议享受,还有部分非贫困户享受低保的原因是家庭人均收入高于脱贫攻标准线3535元,但是又低于低保标准线3876元,或者刚性支出(如教育、医疗支出)较大的经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后享受到低保政策。

7.其他

全村农户已落实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保障措施。一是全面落实贫困户参合参保100%。二是全面落实慢性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签约率达100%。三是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普通人群5000元,贫困人口3000元)各档赔付比例均提高5个百分点。四是先看病再付费,实现“一站式服务”。五是对农村贫困人口7类13种大病患者开展分批次、分病种免费救治,减轻患者看病就医经济负担。

我村大病户共9户9人(贫困户3户3人),慢性病有29人(贫困户12人)。贫困户全面落实慢性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签约率达100%,大病保险已达到100%以上,切实解决农户因看病刚性支出过大导致返贫现象。

2018年1-11月份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补助65人,新农合补助65人、补助资金11.16万元,大病保险补助2人、补助资金0.29万元,医疗救助20人、补助资金0.83万元,实补率比已达90%以上。

2022参合年度已有788人参加合作医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合率100%。

六、防止边缘户、脱贫户致贫、返贫情况

一是通过发展产业脱贫。通过宣传动员,提高农户自身发展内生动力,抓好产业发展,寻找更多收入增长渠道,增加家庭收入。特别是抓好黑毛猪养殖、稻田养鱼、养殖家禽等产业带动农户发展生产,抓好家庭农场骨干产业的后续巩固,尤其是全力推进笋用竹种植、抓好黑毛猪养殖、中药材、林下特色产业发展,以此为带动农户增收;二是在拓宽就业创业上做文章。动员更多的群众参加农村职业技能培训班,让更多的人掌握更多的技术专长,确保实现创业就业一人,带富一家的目标;三是在完善公共服务上下功夫。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对加支村2019-2022年巩固提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持续优化加支村发展环境,全力推动项目建设,着力建设宜居宜业的秀美加支。四落实政策保障兜底。认真排查梳理家庭因突发事件或劳动力衰减等因素导致的困难情况,符合政策的,及时申报给予相关政策支持,避免因工作疏漏,出现去边缘化情况。“多管齐下”有效防止边缘户、脱贫户致贫、返贫。

七、剩余贫困人口(清零)、已脱贫人口、非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帮扶、跟踪监测情况

2018年末,我村尚有贫困人口4户9人还未脱贫,已脱贫人口52户206人,非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15户65人。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针对未脱贫人口,通过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精心研判,制定了一户一脱贫计划,通过安排公益性岗位、民政兜底等措施,使4户9人2019年顺利脱贫。对非建档低收入人口,一是经过入户调查,把非建档低收入户确定为边缘户,根据县里对边缘户的扶持政策,落实好教育、医疗扶持,二是给其落实低保保障,助其渡过暂时难关;三是依据边缘户实际,鼓励发展产业,提高非建档低收入户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对已脱贫户,一是认真落实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做到扶上马、送一程;二是加大各种就业技能培训,掌握各种职业技术,为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基础;三是继续争取产业扶持,根据我县主导产业发展情况,鼓励引导群众种植笋用竹、青钱柳、茶叶等。

八、脱贫攻坚组织和责任落实情况

组织方面:一是成立村级脱贫攻坚指挥所。由帮扶单位在职副科级领导任第一指挥长,驻村第一书记任指挥长,统筹选派到村的网格员、村支两委同志、县乡两级确定的帮扶责任人,作为村级脱贫攻坚指挥所主要骨干力量;第二运用好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力量。责任落实方面:一是村支两委是本村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承担本村脱贫攻坚主体责任。二是负责贯彻落实县委、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及镇党委、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部署。三是认真宣传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政府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四是按照上级党委的要求,制定本村脱贫攻坚规划和工作年度计划,实行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并将任务和责任落实到村干部人头上。五是建立脱贫攻坚研判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组织召开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议,研究解决本村贫困人口情况、致贫原因、产业类型、项目实施、精准施策等问题,对存在的问题逐项梳理解决。六是统筹管理各村帮扶责任人、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七是按照贫困村退出标准对申请退出的贫困村进行评估,经审核、公示后,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做到程序公开、数据准确、档案完整、结果公正。八是加强脱贫攻坚督促检查,严格考核问责问效。九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全力抓好党建促脱贫各项工作。十是经常性开展警示教育,强力抓好扶贫领域腐败问题的专项整治。

九、巩固脱贫攻坚其他工作(含党建、驻村工作队开展工作情况、履职等情况)。

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论述,全面学习贯彻党的精神,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体要求,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把思想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深入查摆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足,列出问题清单,核准查实,剖深透析。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改”字贯彻到整改落实的始终,确保做到思想认识到位,检视问题到位,整改落实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在实际的工作中,更加积极入户走访,体察民情,收集民意,更有效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开展、推进村集体经济建设、促进产业增效。

十、迎接上级巡视巡察、督查检查等反馈问题整改落实情况

根据县级督促反馈我村部分农户家庭室内外环境卫生较差问题,村两委一队强化措施抓整改落实:一是针对一般农户,由驻村网格员入户开展宣传动员;二是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农户,明确由帮扶责任人入户做好宣传和整改;三是强化村民小组长在每月度安全防火例行检查中责任,对环境卫生较差户进行现场督促整改;四是开展卫生评比活动,积极引导树立良好卫生习惯,目前已开展3期评议活动。

十一、村级疫情防控工作落实情况

2019年1月26日,镇政府召开了疫情防控工作会议,我村立即开展外来人口排查工作,春节前后,从省外到我村83人,其中本村人回乡76人,外省人到村走亲访友7人,从来源地看,湖北省4人,其中湖北武汉1人,浠水3人,均已列为重点对象上报镇卫生院,由镇卫生院每天派人测量体温,并在全村三个片区入口设立健康监测服务点,村两委一队、热心群众、党员干部共32人积极参加值守防控,其中党员干部9人,按上级防控要求对出入人员进行监测及劝返等工作。因为防控得力,我村没有发生一例疑似或确认病例。

十二、关于“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工作落实情况

根据上级安排,我村于4月初开始全面开展大排查:一是开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大排查和整改,经排查,我村已全部实现一达标两不愁的目标,贫困人口参合率达100%,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零辍学,住房全部B级及以上。二是开展扶贫产业及项目问题大排查和整改,我村扶贫小额信贷实现零逾期,项目手续齐全,因疫情造成的养殖场停摆,也在县、镇两级有关部门的关心下进入复养前期工作,70头后备母猪、100头育肥仔猪即将入场。三是全面开展易地扶贫搬迁问题大排查和整改,主要是排查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问题,对零就业家庭(2户9人)已上报县有关部门。四是开展脱贫攻坚常态化监测筛查和整改,经排查我村没问题。五是全面开展环境卫生大排查和整改。村“两委一队”、结对帮扶干部按照村容寨貌“七整治”的要求,常态化进行检查,齐出村工作经费,安排低保户、护林员和边缘户等人员负责公共部分卫生保洁,由网格员、帮扶干部负责帮助、督促网格内农户室内外环境卫生进行整治。

十三、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思路

存在的问题。一是乡村公路等级较低;二是群众内生动力还不强。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巩固脱贫退出成果。脱贫退出后我们将继续向上级争取进行产业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升群众“靠山吃山”的能力。一是全力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进一步改善村级服务等基础设施,不断充实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二是全力做好做大产业扶贫,积极引导农户加快实施我县主导产业。因地制宜推进笋用竹、青钱柳种植,2019年计划后续产业项目有:笋用竹种植笋用竹615.5亩,计划投入资金约184.65万元,覆盖贫困户56户215人,非贫困户142户603人;新增笋用竹基地改造200亩,计划资金40万元,覆盖贫困户26户111人,非贫困户69户293人;全力推进我村特色黑毛猪养殖及小黄牛养殖、稻田养鱼等产业发展。新增实施稻田养鱼100亩,计划投入资金约60万元,覆盖贫困户56户215人,非贫困户130户525人;蔬菜种植460亩,计划投资92万元,覆盖贫困户56户215人,非贫困户130户525人;新增黑毛猪养殖360头,计划资金40万元,覆盖贫困户3户14人,非贫困户3户12人;青钱柳种植453.1亩,计划资金90.62万元,覆盖贫困户14户53人,非贫困户19户76人;三是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发展休闲产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以农村“三变”为抓手,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力度,壮大村级合作社经营管理职能;四是认真开展“一宣两问”工作。详细了解民生需求和发展需求,不断强化发展措施,逐步增强我村脱贫验收之后发展新思路;五是加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培训和就业服务。认真做好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搬迁劳动力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千方百计推荐搬迁户贫困劳动力能就业,真正实现搬得出有就业,有收入脱贫退出稳得住。

持续开展“志智”双扶和讲文明树新风。加强对农民开展法治教育、德育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狠抓“志智”双扶,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传统美德,纠治好逸恶劳、争戴穷帽、不赡养老人、不抚育儿女、坐等政府送钱送物等陋习恶习,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开展“讲卫生·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鼓励引导群众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确保村干净、户整洁、人精神,以良好的村容寨貌和精神面貌展现脱贫丰硕成果。

十四、脱贫攻坚经验(亮点)

一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完成了全村所有村民小组的通组公路硬化,硬化总里程达4.5公里,完成寨内步道硬化477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00余盏,农户出行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极大改善,脱贫攻坚夯实基础。

二是产业发展逐步扩大。60万元“三变资金”发展生猪养殖、稻田养鱼田坎硬化项目完成实施,带动家庭农场养殖发展种养殖业。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5万元。

三是基本公共服务得到新提升。在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经过重新修缮加支村卫生室,配齐了村医,现在群众有就医需求的可以实现小病不出村的愿望,我们加支村所有自然寨、村民小组均实现了4G网络覆盖,网络光纤进入村寨,每家每户都有数字电视信号,人畜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和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也全部完成。教育、卫生、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村两委、办公楼建设,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四是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党的政策宣传进村入户,群众感恩入脑入心。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在全村大力开展“感党恩、话脱贫”教育活动,推进扶贫扶志相结合,入户宣讲产业扶持政策、就业培训政策、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政策、教育扶贫政策、健康扶贫政策、兜底保障政策和生态补偿政策等方面的扶贫政策进行重点解读,并主动与群众探讨脱贫致富路子,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同时,认真听取贫困户对脱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深入挖掘脱贫致富典型,积极引导教育群众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脱贫致富,人人都说党的惠民政策好,人人拥护共产党,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全村创建小康村寨步伐加快,推动加支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附件:脱贫攻坚有关知识

三个专项整治: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督导反馈问题

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

视察贵州时指出的发展新路: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一任务两要点三清单”:一任务是制定农村基层党组织脱贫攻坚基本任务;两要点是制定村第一书记履职要点、农村党组织书记履职要点;三清单是制定市(州)、县(市、区)、乡(镇)党委在脱贫攻坚中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任务清单

乡村振兴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

“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要统筹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三率一度”:“三率一度”指的是贫困地区的贫困发生率,贫困人口漏评率,脱贫人口错退率和群众认可度

“两委一队三个人”:“两委”指村、支两委,“一队”指驻村工作队,“三个人”指村支书、村主任、村第一书记

“四场硬仗”:基础设施建设硬仗、易地扶贫搬迁硬仗、产业扶贫硬仗、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

五个专项治理:帮扶工作不扎实、扶贫协作有差距、资金使用不规范、政策落实不到位、攻坚打法不精准

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基层党建体系

“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

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三大战略行动: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

两条底线:生态和发展

三条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

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就读普通高中(中职)可以享受教育资助政策:(1)普通高中“两助三免(补):①国家助学金(2000元/生·年);②扶贫专项助学金(1000元/生·年);③免(补助)学费(根据学校类别进行减免760元/生·年);④免(补助)教科书费(400元/生·年);⑤免(补助)住宿费(500元/生·年);(2)中职学校“两助三免(补):①一、二年级国家助学金(2000元/生·年);②一、二年级学生扶贫专项助学金(1000元/生·年);③三年免学费(2000元/生·年);④兔(补助)教科书费(400元/生·年);⑤免(补助)住宿费(500元/生·年)

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就读普通高校本专科(高职)院校可以享受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两助一免(补):(1)国家助学金(平均3000元/生年);(2)扶贫专项助学金(1000元/生年);(3)免(补助)学费(本科学生标准为3830元/生年、专科高职学生标准为3500元/生年)

社会兜底保障的对象:农村居民最低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特困户家庭、重度残疾人

贫困户分类:一般贫困户;低保贫困户;特困供养贫困户。

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标准:(1)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改户4类重点对象:一级危房每户补助35000元,二级危房每户补助15000元,三级危房每户补助10000元;(2)非4类重点对象:按属地管理原则,由市、县两级统筹组织实施。

贫困村退出基本标准:贫困发生率3%以下;统筹考虑村内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收入等综合因素

贫困村退出程序:贫困村申请乡镇审批县级核准签字确认省市级备案

安全住房:经县级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门评定为A级、B级的为安全住房,不需改造

贫困户退出基本条件:贫困户退出必须达到“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其中任何一项不达标,都不能退出

扶贫项目的实施主体:(1)项目申报单位;(2)村民委员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3)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专业大户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范围:(1)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2)交通工具及通讯设备;(3)各类奖金、津贴和福利补助;(4)弥补企业亏损;(5)修建楼堂馆所及贫困农场、林场棚户改造以外的职工住宅;(6)弥补预算支出缺口和偿还债务;(7)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8)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扶贫;(9)其他与脱贫攻坚无关的支出

扶贫小额信贷:为符合贷款条件的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期内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实行利率优惠,贷款利率比照同期基准利率执行

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政策举措:(1)财政支持;(2)金融支持;(3)土地使用政策

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生产经营性支出)÷家庭人口数

综合贫困发生率:指建档立卡未脱贫人口、错退人口、漏评人口三项之和,占申请退出贫困县的2014年农村户籍人口的比重

造林补助标准:(1)人工造林补助为500元/亩;(2)封山育林补助为100元/亩

两无户:无力脱贫、无业可扶

五个一批: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五主五包”责任制:“五主”为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五包”为省领导包县、市(州)领导包乡、县领导包村、乡领导包户、党员干部包人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合资助标准:2019年标准为100元/人

医疗保障便民措施: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出院一站式即时结报。

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一级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每人每月50元;二级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每人每月40元

基本医疗保障政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

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安排精准和脱贫成效精准

精准识别贫困户的程序:农户申请一比对村级初审并入户调查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并公示(纠错)乡镇核查并公示(纠错)县级审核并公告(纠错)后批复签字确认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管理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

贫困户退出程序:村民小组提名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核实拟退出贫困户认可在村内公示无异议后公告退出报乡镇人民政府核准签字确认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中标识脱贫

一宣六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帮助建强基层组织、帮助抓好产业发展、帮助落实好扶贫政策、帮助抓好劳动力就业、帮助创新基层治理、帮助为民办事服务

脑埂康复的治疗方法篇2

央视摆脱贫困观后感如何写?扶贫工作是一项解决民生实际的习题,联系群众最直接、最根本的工作。那么关于观看了摆脱贫困会有怎样的感想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央视摆脱贫困观后感600字优秀”,欢迎阅读与借鉴!

央视摆脱贫困观后感600字1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2022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脱贫工作更显时间紧、任务重、难度高。脱贫攻坚是重大政治任务,在当前紧要关头,考验着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干部的政治意识、责任担当。我们要闻令而动,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持续用力解决扶贫领域政治担当、精准施治、监督保障等方面问题,为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纪法保障。

“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党委政府及主要负责人要牢牢牵住“牛鼻子”,切实负起主体责任、第一责任人责任,做到既挂帅、又出征,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扶贫工作的职能部门要管好自己的“责任田”,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仅要做到该干啥就干啥,还要做到干好啥。各级党员干部要绷紧弦、加把劲,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好。纪检监察机关要聚焦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对各行业扶贫部门、乡镇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情况开展集中监督检查,重点督查党委政府主体责任落实情况、行业部门监管责任落实情况、乡村基层直接责任落实情况,一线看党员干部是否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对贯彻落实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不坚决不到位、履行主体责任不力等问题,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脱贫攻坚,越是紧要关头、越是任务艰巨,越要加强作风建设,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防“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突击式脱贫”“材料式脱贫”等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问题发生。纪检监察机关要把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作为监督执纪问责的重点,建立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联席会议制度,以及扶贫领域问题线索直查快办、约谈提醒、情况通报等制度,构建与扶贫领域各职能部门信息共享、情况互通、线索互移的监督机制,曝光典型案件,时刻拧紧党员干部帮扶脱贫的责任弦,让党员干部打起十二分精神,不当“翘脚老板”,不做“甩手掌柜”,心无旁骛投入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际工作中去。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聚焦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政策落实,确保如期脱贫。同时,对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要实施针对性预防措施;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提前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稳定住、巩固好脱贫成果。纪检监察机关要较真碰硬“督”,着力加强对脱贫工作绩效、保持脱贫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以及脱贫摘帽情况、脱贫摘帽后“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的严肃问责,聚焦扶贫领域中专项资金使用、扶贫工程项目建设、扶贫领域中的为官不为等重点方面突出问题亮剑示警,对贪污侵占、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的从严查处,保障扶贫政策的落实。

央视摆脱贫困观后感600字2精准扶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脱贫也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的是党员干部长期的坚持和贫困群众自身的努力。现在正值精准扶贫攻坚的阶段,是扶贫工作比较艰难的阶段。这个时期更需要的是干部们坚持不懈的毅力。国家的干部就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共苦,共命运。现在人民群众有困难,党员干部职责就是要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要时时刻刻为人民着想。

扶贫攻坚跟带兵打仗一样,要选准扶贫干部这个“将”。有的地方选派扶贫干部搞摊派,重数量轻质量,只管派下去,不管是不是胜任,结果不仅没带领群众脱贫,还影响干群关系,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选扶贫之“将”,就是要选择一批有责任、有担当、有干劲、有能力的干部去基层驻村帮扶,真正扑下身子,深入田埂地头,察实情访民意,切实做到对群众致贫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对制定的政策措施心中有底。唯有做到精准识贫、精准扶贫,才能实现精准脱贫。

总书记在新年贺词李曾说过,“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目标尚未实现,工作仍需努力,当前,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关头。我们要继续关心和帮助贫困人口和有困难的群众,兑现好“按时脱贫”的庄严承诺,只要各级干部党员们遵循中央脱贫攻坚的方针路线,齐心协力,为脱贫攻坚不懈奋斗,以“担当”精神,“公仆”情怀,踏踏实实、抱诚守真地为民众造福,那就一定能在扶贫的战场中,充分发挥出一线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

央视摆脱贫困观后感600字3要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不畏艰难,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只有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真正做到为人民造福,执政基础才能坚不可摧。只有全体人民过上了好日子,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必须坚持把扶贫脱贫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打赢脱贫攻坚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贫困现象的存在,贫富差距的扩大,是影响社会和谐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脱贫攻坚能够有力地缓解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政治稳定、边疆巩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继续缓解农村贫困,促进贫困地区发展,控制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趋势,解决收入和机会不平等问题,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而且关系到全体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仰,对改革开放政策的支持。脱贫开发对社会和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大踏步发展,极大地改变了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对促进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和谐、国家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扶贫开发的标准在提高,更加注重发展型的民生改善。“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不仅要在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上着力,更要注重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使他们跟上全面小康的步伐。只有让全体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央视摆脱贫困观后感600字4《摆脱贫困》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理念、观点和方法,如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鸟先飞”的意识,“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等,深刻回答了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解决贫困问题不能只“输血”不“造血”,推进经济社会的整体变革是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这是本书深入论述的一个重要理念。摆脱贫困不仅仅是增加人民收入,也不仅仅是硬件设施建设,而是一场深刻的、全面的、系统的经济社会变革。一方面,经济增长需要有相关的社会条件支撑;另一方面,只有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协同发展,才能为摆脱贫困打下扎实的基础,创造真正美好的社会生活。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最为基本的是要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书中多次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统筹兼顾,生产生活生态要协调统一。在部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时,“提倡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脱贫致富的必要条件……我们切不可物质上脱贫了,精神上却愚昧了”。因此,在大力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时,指出“经济的不发达,决不能成为不办科技教育的理由”,“我们不能等经济发展了再来办教育”。

作者在突出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自觉和价值重塑,“我们脱贫致富的指导思想很明确:一方面把发展商品生产,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作为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来抓,另一方面把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净化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一项战略目标予以重视”。作者还前瞻性地强调,脱贫致富既意味着大力发展经济,把人民从物质匮乏约束中解放出来,也意味着要牢牢把握文化领导权,推动价值重塑,把人们从物质的崇拜中解放出来,在双重意义上克服人的物化现象。

央视摆脱贫困观后感600字5疫情爆发以来,党和国家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担当,在全国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随着疫情逐步受到控制,一手抗疫情,一手抓生产,打赢脱贫攻坚战,追赶疫情损失的时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摆脱松口气、歇歇脚的观念,咬咬牙、较较劲,拿出面对疫情的紧迫感,保持抗击疫情的精气神。

急中求效,落笔复工复产后半篇文章。伴随疫情好转,各地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各类企业的审批。但一纸复工通知书不是履职尽责的嘉奖令,复工企业还面临诸多“卡脖子”的“痛点”“堵点”“盲点”,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等不得、慢不得。各地党委政府要争分夺秒主动作为,疏通产业链,打通运输线,稳定资金链,保障就业面,促进消费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不见面审批”优势,完善“一门一网”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确保企业真开工、真生产,释放发展潜力和巨大动能。

急中谋质,发力脱贫攻坚后半程冲刺。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离夺取脱贫攻坚最后胜利还剩不到十个月的时间,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受到疫情影响,外出务工受阻,扶贫产品滞销,扶贫产业停滞,扶贫项目停工,扶贫工作暂缓,返贫风险加大,脱贫任务更加艰巨。这都要求党员干部紧绷精神之弦,拉满实干之弓,克服疲劳综合征,持续强化攻坚力度,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最后冲刺时刻,更要严格防范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和“一发了之”“一分了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确保脱贫“不掺水分”。

脑埂康复的治疗方法篇3

述职报告是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有助于了解自身的工作能力,有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和规划。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村干部的述职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村干部述职报告1

本人__,男,汉族,19__年4月17日出生于__,现年27岁。履历:__年9月至__年7月在__民族师范学院学习;__年10月至__年7月在__县__一小见习;__年10月至__年3月在__乡统计办公室任职,__年3月至今在__村驻村。

本人驻村工作以来,在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村两委会及全体村民的大力支持下,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同步小康建设的目标,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工作、摸索经验,向全村村民迂回宣讲党的__大精神、宣传今年的驻村工作宗旨、传达上级部门有关涉农、惠农政策,讲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法律,让百姓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用好自己的权利,懂法守发,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带领和团结全体村民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工程——“两个硬化”,建设和谐、美丽的乡村,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在全村推广多元化种养殖业。为我村下一步发展立体化农业打下坚实基础,为__村的百姓增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做了一些小小的工作,取得了小小的一点成绩。现对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半年来的工作学习情况进行回顾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以利于今后为__村的同步小康建设做出更好更大的贡献。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半年以来,__村村两委始终把保持共产党的纯洁性与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党员学习培训结合起来。我们坚持把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主线,坚持以重在联系实际、重在讲求质量、重在取得实效为要求,组织全体党员学理论、学党章、学模范、抓住重点环节,查找存在问题,开展民主评议,落实整改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达到了预期目的。通过学习和活动开展,让党员更新了观念,进一步解放了思想。

教育活动的效果在工作中得到了体现,在经济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解矛盾等方面,党员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进一步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我村发展预备党员4名,培养后备干部1名,为组织增添了新鲜血液,为我村的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理论指导

世界级经济专家、国务院总理__说:“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于扩大农村内需,其实质就是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综合运用的体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农村迫在眉睫,我村村支部积极成立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党委书记张靠担任组长,我和村主任施辉祥担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村党员活动室,领导小组具体安排部署学习实践活动。为了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我们制定了严格的学习制度和学习日程表,确保把科学发展这一核心理念让我村家喻户晓,力争做到组不漏户,户不漏人,让科学发展之东风深入人心。参加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要对象是村两委会全体成员和全村所有党员及村民代表。学习从3月初开始到7月底结束,主要任务是抓好学习讨论和调研走访工作。根据我村工作实际,采取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周保证学习两次,其余时间为自学时间,总的要求是每天必须有学习内容。对老、弱、并残和不识字的党员,采取送学帮学的形式,开展一帮一,一对一活动。每名有学习能力的党员负责一名老、弱、病、残和不识字的党员,利用走访时间送学到家。对外出打工的党员采取邮寄资料的形式,让他们边打工边学习,支部通过书写的方式检查、反馈学习情况。同时,我们加大了宣传力度,通过召开会议、书写标语、观看专题片等形式广泛宣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完善生活宽裕体系,实行人和组织带村,始终坚持村党支部领导核心地位,带动村委会和其他人和组织在同步小康建设中发挥好九个方面的作用。

1、呈现“支部有力、干部齐心、群众参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良好格局。

2、着力抓“两个硬化”工程实施,推动我村同步小康健康发展。

3、认真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政策、理论、法律知识等。

4、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

5、明确责任,分工到人,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6、认真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开好民主生活会。

7、认真开展好民主测评党员、干部工作,认真开展好无职党员定岗定位制,充分发挥支部核心作用,以党员队伍为骨干,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全村同步小康建设。

8、开展党员先锋岗评选,无职党员帮扶制,规范民主发展党员制度。

9、完善村委会的工作运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四在农家”的建设。

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千方百计地让群众增收

抓好生产发展、突出特色产业富村龙头企业帮村。以农民合作专业组织为主的特色产业群体,辐射全村,在产业结构上以“一多二品三定位”的方向发展。选择1-2个优良品种,创立自己的产业品牌,选定经济效益好的品种,做好特色农产品的认定。创立产业品牌,在原农业种植__亩的基础上增加到__亩,为我村今后发展立体农业夯实了基础。发展养殖业,养羊近__家,家均养羊__只以上,特别是上营、下营两个村民小组,将近__家,家均养羊达__只左右,和平建成大型养鸡场一个,鸡年养殖量1万只以上,为我村发展现代养殖业奠定了基石。发展小型烤烟基地_个,面积__亩左右,引进外资一家,主要投资搞党参种植,目前共育苗_亩,育苗成功后可栽种土地__亩,小型党参基地初具规模,村民看到前景相继以1亩2亩不等进行尝试,有效打开了我村经济作物多元化种植,拓宽了百姓经济收入渠道,富民强村不是以等、靠、要来解决,而是从源头上寻到了突破。

狠抓惠民服务,全心全意为民办好事实事

自我担任村主任助理、驻村工作组组长以来,紧紧围绕群众利益无小事,积极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针对__村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围绕村容村貌、道路交通、水利设施、村民活动阵地建设等,促进农村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一是强化了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把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村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截止__年8月2日,我村“两个硬化”工程启动__户,完工__户,物资发放__户,有__户正在建设之中,“两个硬化”在我村推广实施,大大改善了环境。对脏乱环境的治理产生了很大的力度。我带领班子一班人以“四在农家”建设为“引擎”,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要求。使我村过去的脏、乱、白色垃圾遍布,猪牛到处乱串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整治。

学在农家,富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在我村得到了展现与沿袭,农村四化同步得到了有序开展,为2022年与全国共同实现同步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村干部述职报告2

首先感谢各位对我个人及驻村工作小组工作的支持和帮助!按照习水县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我作为九龙囤村的驻村工作组组员,感到十分荣幸。从__年驻村以来,在各级各部门领导关心和支持下,在九龙囤村全体党员干部及广大村民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__年驻村工作主题,认真履行驻村工作职责,坚持县委县政府的“一线工作法”,确保了驻村工作健康有序开展。现将驻村以来的驻村工作及廉洁自律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1、组建“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深入农村开展帮促,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省、市、县有关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现实需要。习水县土城镇九龙囤村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按照“一宣四帮”的要求,围绕“推动跨越、同步小康”的主题积极主动开展工作。

深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充分运用村里宣传栏、采取村民会议、宣讲报告、张贴标语、山歌、文艺演出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宣讲党的十八大和省州县有关会议精神。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宣传社会公德、公民道德、村规民约、文明新风。

帮助推动经济发展。根据村情实际和市场需求,帮助争取和提供政策、信息、资金、项目、技术等支持和服务,督促项目落实;帮助农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农业建设,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广泛开展农技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群众增收致富能力;大力开展智力帮扶、项目帮扶、产业帮扶,扶持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培育农民收入新增长点;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大力帮扶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帮扶农村脱贫致富。

帮助改善民生。积极帮助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办惠民利民实事好事。以结对帮扶、走访慰问等形式,全力帮助贫困户、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空巢老人、老党员等办好事实事,努力为农民群众解决一批现实困难和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帮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与群众的交流,邻里纠纷、涉法涉诉等方面存在的社会矛盾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发现处置苗头性问题,及时向上级反映有关情况,耐心细致做好群众教育和思想疏导,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帮助化解矛盾纠纷,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问题,最大限度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把问题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帮助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发展型、服务型党组织为引领,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帮助提高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发展能力,大力推进“党员创业带富工程”,提高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帮助制订党员发展计划,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努力把农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帮助开展“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大力发展基层民主

2、深入调查摸底,摸清村情民意。

从__年2月28日驻村组到九龙囤驻村以来,为了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摸清该村的基本情况,掌握一些矛盾产生的根源,我和工作组组长及成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调查研究:首先是“请进来”。分别将村干部和村民小组长请到村委会,召开村两委班子扩大会议,详细听取了党员干部、群众对村班子评价,了解当地民情风俗、经济发展情况、村发展计划、村里急需解决的问题等,使工作组初步掌握了该村的基本情况。有选择性地重点访问了本村个体业主、种养能手、老党员、困难户等不同层次的村民代表。了解群众真正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他们解决哪些问题,真实地了解到农民的现状和实情,真正做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通过深入的调查摸底,整理出当地存在的一些问题及问题出现的基本原因,初步掌握了村情民意,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明晰了今后的工作方向。

3、全力以赴,全心全意为民办好事实事。

驻村工作以来,我紧紧围绕群众利益无小事,积极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4、协助加强村级矛盾调处组织建设,提高了村级矛盾调处组织的战斗力,充分发挥矛盾调处中心作用,更好地为集体组织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服好务。

驻村期间,我和工作组成员紧紧围绕工作主题,把进一步提高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当作首要任务来抓。一是为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规范工作程序,帮助村委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会议制度、学习制度及有关监督机制。二是为进一步提高村干部素质,先后组织村干部和党员学习“____”重要思想和__大文件精神,努力与其他干部一起共同提高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大力强化宗旨观念和责任感,共同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二、在廉洁自律方面,我严格要求自己,没有假公济私、化公为私的行为。自己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能够自觉养成奉公守法,以廉为荣的作风。

三、驻村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半年来,工作上尽心尽力。但因个人能力不足、经验缺乏,在推进村内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发展村集体经济举步维艰、带领群众致富办法不多、统筹全村发展能力不够等等。尽管如此,我不后退,坚持密切联系群众,把驻村工作尽最大努力做好。

回顾驻村工作,感到自身在思想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工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党性认识得到了加强。实践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搞好调查研究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基础;为群众办实事,是打开驻村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抓好村级班子及自身建设,是完成驻村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发扬成绩,纠正不足,把工作进一步做好做实,为该村经济发展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同时请大家对我个人及驻村工作组下一步工作更好地开展提出更多更好的意见和建议!

谢谢大家!

村干部述职报告3

__年2月底,根据省、州、县统一部署,我被安排到__镇__村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半年来在镇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2022年实现全面小康的总目标,我扎根农村,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实际制定帮扶计划,并配合工作组组长积极到省高院、省民政厅、省水利厅和县相关帮扶单位寻求帮扶,力争为当地群众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促进小康建设步伐。现将半年开展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情况

1、当好“政策宣传员”

驻村期间,我工作组以入户宣传、集中学习等方式,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大力宣传党的__大精神,突出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党的富民政策,让群众真正明白惠在何处,惠从何来,不断增强党在群众心中的感召力、凝聚力。并协同村支两委定期入村入户开展保护森林植被、做好森林防火杜绝火种带入山林、搞好房前屋后院落村貌的环境卫生等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活动。

2、当好“致富信息员”

__村是__镇21个村(社区)中较为贫困的村寨,由于山高平地少,全村近半村民外流务工,而且在外务工人员都具备一定的技术及一定的创业资金。村民对于如何发展,如何致富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然而一是由于离水源地较远,__组、顶兴组村民无力购买水管、修建水池、购置抽水机等设施,只能采取开挖水槽取用自浸水的方式缓解饮水问题,逢枯水季或干旱季节,群众时常通宵达旦排队守候取水,饮水困难问题十分突出。所以要发展,就要解决用水问题。(这个水包含人、畜饮水、生产生活用水,发展项目等灌溉用水)针对此情况我驻村工作组通过走访群众、进山寻找水源、研究解决方案,现已找到可靠水源,目前正在向水利部门争取,力求通过引水工程和修建小水窖的方法综合解决。二是播讲一、二组通组公路为始建于__年的4米宽泥石毛坯通组公路,全长3.7公里,因年久失修加上多次暴雨侵袭,路基垮塌严重、山体多处塌方、涵洞跨沟桥损坏、道路泥泞沟壑纵横,对播讲一、二组近400名群众出行,村组学生上学和经济作物外销造成极大阻碍。目前,该通组公路问题经与村支书王昌良及村两委班子研讨后,已形成两套实施方案:一是雇请工程队进场施工修缮道路,预计资金15万元;二是购买维修所需物资,群众投工投劳修缮道路,预计资金5万元。下步我将积极向上申请,争取相关帮扶部门及业务部门的扶贫帮扶资金予以解决。

3、当好“党建指导员”

为进一步了解村民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听取群众对发展本村经济的意见和建议,访问了本村老党员、困难户等不同层次的村民代表。了解群众真正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他们解决哪些问题,真实地了解到农民的现状和实情。通过深入的调查摸底,整理出当地存在的一些问题,初步掌握了村情民意,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明晰了今后的工作思路。订房村全村__户,人口__人,在村老党员__、__等人带头下想发展火龙果种植及规模为年出栏量__头的生猪养殖。本工作组通过走访调查和实地查看,了解到他们具备一定的种养殖技术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创业资金及浓厚的创业热情。但是他们心里也有担忧——担忧国家政策上能否给予支持、补助。当收集到这些困难和忧虑时,我工作组到省林业厅科技推广总站,请求对__村村民进行种植技术培训指导,已得到省林业厅领导、殷建强站长和县林业局的大力支持,目前,县林业局正在组织技术人员收集情况,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指导。

4、当好“民生服务员”

在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以来,我紧紧围绕群众利益无小事,积极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在驻村工作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和驻村有关联各级单位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帮助群众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__年3月23日18时,村内遭遇特大冰雹袭击,直径3-8厘米大小的冰雹从天而降密集下了半个小时,全村所有盖小青瓦和石棉瓦的农房顶面全部被冰雹砸穿,造成重大损失。冰雹灾情发生次日,我工作组第一时间向上级部门汇报灾情,统计损失,得到了省高级人民法院、县、镇、相关领导的重视,省高院副院长亲自到__村了解灾情和村委办公现状,回院后努力协调解决,目前已配备到位办公桌椅_套,并协调省民政厅向__县下拨救灾款__万元,其中__万元直接拨到__镇。

5、当好“矛盾调解员”

在驻村工作中,工作组定期召开村两委班子会,排查村民间存在的矛盾纠纷,做到早排查、早发现、早调处、早化解,切实将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

二、工作体会

回顾半年的驻村工作,感到自身在思想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工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党性认识也得到了加强。实践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搞好调查研究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基础;为群众办实事,是打开__村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支持村级班子的各项建设,是完成驻村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在下半年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发扬认真履行

“五员”职责,践行“四访四问五落实”,纠正不足,把工作进一步做好做实,为贯彻落实“全省同步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动__村的同步小康社会发展而做出更大的奉献。

村干部述职报告4

一、积极参加上级领导组织的会议,认真提出建设、批评和意见积极参加办事处召开的会议,按时出席。在讨论各种报告中积极发言,对工作中做出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存在的问题敢于提出批评,对没有完善好的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在参加会议时,凡是我掌握的情况与报告内容不相符的,我敢于提出自己的主张,目的是为了把全村的经济建设搞上去。几年来,根据我南厝村的实际,在办事处会上我提出了几条建议和意见。

二、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我当选为村主任以来,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__届五中、六中全会和__大精神为指导,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了能更好地履行主任职责,我还加强学习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用理论和法律武装自己的头脑,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行动上做到村民选我当主任,我当主任为村民,为我__村的经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认真履行职责,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1、做好日常事务的开展。加强村卫生和治安工作的管理,提高村民饮水健康、空气环境质量、生活质量,保障村民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对聚赌行为进行清理。加强村集体市场的高效运行,活跃地方经济,方便村民购物。

2、做好计生工作,提高村民对计生的认识,配合上级做好计生工作。

3、做好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工作,认真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4、做好村集体工业园筹建、建设、招商引资工作,现都顺利入园办厂,搞活了地方经济,也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改善了地方民生问题。

5、开展忠诚教育活动,营造很好的社会氛围。

6、土地转换性质后,村民的出路在哪里?针对这一情况,我组织了村委研究,正确引导村民的角色转变工作,从农民转向工人或商业、工业路线发展。

7、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村部分困难户帮扶、老人进行慰问、对考上大学的村民进行奖励。

四、积极参与代表小组开展的活动。几年来,我除了积极联系村民群众,反映他们的要求和呼声外,还积极参与代表小组开展的有关活动。学习有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视察残疾人,低保户落实情况等。在视察和检查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为政府决策提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五、积极协助政府推进工作。我作为村班子的主要成员,我与班子成员一道,肩负起村民自治的一切工作。如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积极动员育龄妇女每个单月15日作妇检,该作手术的动员作手术,将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村规民约管理,在办事处党委、政府的督查中,受到了较好的。综治工作在我村也呈良好态势,民事纠纷逐年减少,文明新风初步显现出来,人民勤劳、安居乐业。配合办事处组织赴外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通过“三五”、“四五”普法,人民群众学法、守法的意识得到提高。。

六、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针对以上自己的述职,我将虚心接受各位群众对我的评议,提出的宝贵意见越多,对我的进步帮助越大。下步我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进一步努力协调土地增值问题,帮助村民查清非法占地,不让村民门失望。

2、争取上报立项进行农村旧城改造工程。

3、修复村内的交通网络公路,实现各农户的水泥硬化路面连接。

4、作好发展规划,搞好农业和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5、积极参加办事处有关会议及开展的活动,竭力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

在我任村主任以来的时间里所做的一切工作,都离不开各界领导的支持与监督,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你们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和监督,使我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南厝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七、存在的不足:

1、对村主任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需要进一步学习、理解和实践。

2、工作上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顾得一处顾不得下处,缺乏统筹安排。

3、思想工作做得不够细致深入,有时行政命令较多。

4、创新意识有待加强,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将努力学习,与时俱进。

村干部述职报告5

尊敬的领导、同志们:

转眼间20__年在我们忙碌的身影中已经过去。回首走过的一年,在村党总支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村民的支持和帮助下,村班子成员携手并肩,_完成了这一年来的各项工作任务。这一年多的工作经历是有苦有甜,我的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百事以民为先的宗旨更加坚定。在此,我真诚的感谢村党组织的英明领导,感谢全体在座党员对我工作的支持。我先就这一年的工作进行简要的汇报,恳请各位评议并加以指正。

一、急群众之所需,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1、及时落实农电网改造工程。长期以来,我村后墩、永付、横埂三个台区供电设施陈旧老化,农村电网建设滞后,供电能力严重不足,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很差,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生活的进行。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村两委与镇供电所联系并争取了农村农网改造项目,在争取项目和工程实施过程中,我村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资金,切实把这项惠及民生的工程做实做好。

2、积极进行村级主干道维修。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切实解决群众行路难的尴尬局面,我带领村委会新修、整治村道。我村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在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村级主干线的道路得到了全面的维修,解决了节假日期间行车难,恶劣天气行路难的问题,同时也降低了道路交通隐患,为群众解决了心头之忧。

3、大新路硬化工程。为了解决沿江周边村民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也为了方便附近居民生活的日常生活,我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完成了全长1500m的大新路硬化工程。目前该路实效明显,给老百姓带来很多便利,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二、周密部署,确保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1、土地增减挂钩项目

去年我们及时申报的中苏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在今年上半年得到了_落实,工程施工期间,村两委不断实地察看、排除困难,经过村两委不断地努力,该项目完工后,土地复垦面积达56亩。下半年,为壮大集体经济,扩大棉粮种植面积,我们又与国土部门取得联系,会同他们多次勘察,及时申报了苏凹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并得到上级部门确认立项,目前该项目正在紧张有序的实施中,预计完工后面积可达20亩左右。

2、土地整治项目工程

今年6月份,国家对农田保护区进行土地整治。枞阳县仅有山山和横埠两个乡镇被立为土地整治点。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我村被确立为山山镇三个土地整治项目区之一。土地整治工程主要包括对农田道路的修建、沟渠的清淤和桥梁涵闸的修建。我村响应精神,及时兴修了自中苏安置点到大含棉种基地一条长达3公里多的水泥硬化工程,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此外,我们还修建了10余座桥梁涵闸。

为了扩大这项利民、便民的范围,村两委多次向项目区管理单位积极申报,扩大道路硬化和清淤范围,经过多方努力得到了主管单位的批准。村两委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机遇,对山会路到明德小学、大含窑厂到大含小学全长一公里多道路进行了硬化;对驻马组周围沟渠和红树片中心沟进行了清淤。目前该项目正在施工中。土地整治项目落实到我村是来之不易的,是国家投入几百万资金进行争执的惠民工程,没有动用村集体一分财力.还望各位做好村民工作,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三、坚持不懈,作好计生、民政、民生工程

计划生育是一票否决的工作,我与两委班子一道,时刻抓紧这根弦不放松。我们把计生纳入常态化管理,积极组织了计生工作的各项活动,如诚信计生,国免项目等,认真做好了本年度省市县数次计生大迎检工作。

今年我村继续落实全县实行全民养老工程,我村人口众多,资料繁杂,村两委本着节约原则,按时上报或为村民补办各种资料。在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我村养老保险工作扎实有效。

农村合作医疗也是我们长抓不懈的工程,作为班子带头人,我与其他成员一道,用的耐心,宣传合作医疗的重要意义,动员我村的全体村民积极参加合作医疗,目前我们参加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了6435,参合率达到94%以上。党的一系列惠民工程得到强有力的执行。

为提高财政补贴农民资金“一卡通”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我村开展了农户信息采集工作,尽管工作量大、任务重,但是村两委还是逐户对农户家庭基本信息进行收集和核对、做到内容填写真实、准确、完整、清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项。_成了任务。

此外,村两委积极配合海螺大道、沿江大道的建设施工。开展了数次道路清障工作,对附近群众做了大量细致的思想工作,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消除了交通隐患的同时也优化了村居环境。

四、接受监督,做到村级财务公开透明

我村各项工作做到规范化和制度化,村务公开、财务公开,领导班子廉洁自律,团结务实,重大事项实现民主决策,不自作主张。在我任期这一年里,我和两委班子始终坚持每一笔收入入账,每一分钱开支都由村两委班子签字,主要领导审核,村监会监督。每个月定期报账,每个季度都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和上级部门审计。做到了两袖清风,一身清帐。我村原有集体经济薄弱,年均收入不足十万元,但正常开销支出需要70余万元,为了改变这一收支失衡的局面,我村积极在各个方面跑项目、找资金,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目前我村盈余40余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得到改善。

以上所做的事情使我们应做的,由于条件有限,与老百姓意愿和要求差之甚远。敬请各位理解。按照村两委工作部署,农历年后,我们将把工作重点放在村庄整治方面,积极响应上级部门美好乡村建设精神,不断争取项目资金,继续做好民生工程,发展壮大我村村级集体经济,推动美好大港建设。还望各位同志对我的大力支持,我会全力履行村主任职责,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尊敬的各位领导,全体党员同志们,一年的工作,我们取得以上这些成绩,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和殷切关心,离不开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广大在座党员的理解和配合,离不开全村人民的付出和努力。我深知自己工作中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离乡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会进一步学习、理解和实践,充分发挥村主任的职责和义务。欢迎各位同志向我多提宝贵意见,我会虚心接受,衷心感谢。今后村两委工作需要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让我们为创建美好家园的全新大港而奋斗!

脑埂康复的治疗方法篇4

[关键词]医学寄生虫学发展现状科学研究展望

福建寄生虫种类繁多,素有“热带病之乡”、“寄生虫王国”之称,在那长夜茫茫的年代,“华佗无奈小虫何”,寄生虫病猖獗流行,却无人问津,广大劳苦大众深受其害。在血吸虫病流行区,被毁灭的村庄达286个,死绝2742户,死亡12444人;在疟疾流行区,“目所睹者,多荒村破屋”,“死亡数目亦颇惊人”;在丝虫病流行区,“上洋丁布(地名),粗腿无数,八人同桌,狗钻不过”。由于寄生虫病连年流行,不少村庄人亡村毁,路断人稀,许多人被迫背井离乡,出洋谋生,情形凄惨。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疾苦,领导全省人民和寄生虫病展开了持久不懈的斗争。经过两代人的艰苦奋斗,我省寄生虫病防治科研工作捷报频传,在防治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和其它人体寄生虫病工作中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1福建省医学寄生虫学科发展史

1.1学科建设

新中国建立之初,面对寄生虫病对人民健康的肆虐,党和人民政府迅速批准组建了专业机构,于1952年初在全国十大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福清渔溪镇成立了福建省血吸虫病防治所,1959年1月更名为福建省寄生虫病研究所。1961年12月迁入福州市,与福建省卫生研究所合署办公,仍为独立机构。中,大部分科技人员下放,随着拨乱反正,下放人员陆续归队,于1970年并入福建省卫生防疫站,更名为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1976年专门成立了福建省寄生虫病专业委员会,汇集了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学院、福建医学院以及防治机构的专家、教授,为政府出谋献策,防治诸如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在内的各种寄生虫病。1988年成立了福建省预防医学会寄生虫病分会,在历任主任委员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会员培训以及科研工作,促进了防治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如今已在全省各地市建立寄生虫病防治科研网络,省寄研所形成了全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技术指导中心、福建医科大学硕士生培养点,培养了一批能防能治的高级科技人才。由于福建省在寄生虫病的防治与科研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有5位专家先后被卫生部聘任为寄生虫学相应专业(如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咨询委员会委员。

1.2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成就

1.2.1消除了血吸虫病

建国以来,我省充分发动群众与血吸虫病展开了持久的斗争,广泛发动群众,多次进行大规模的查螺灭螺,反复查螺面积达10亿多,先后发现闽东南沿海14个县70多个乡(镇)血吸虫病流行,发现钉螺分布面积2720多万,反复灭螺9510多万,彻底改变钉螺孳生环境1120多万。查病116万多人次,治疗病人8万多例次。检查耕牛等家畜和野生动物10万多头次,治疗和处理了所有病牛、病畜。1987年11月正式宣布福建省消灭了血吸虫病。

1.2.2消除了丝虫病

经过广大专业工作者的努力,查明了我省两种丝虫病的地理分布,马来丝虫病广泛流行于闽西北山地丘陵地带的24个县(市),班氏丝虫病流行于闽东南沿海的16个县(市),介于两者之间的29个县(市)为两种丝虫病的混合流行区,全省99.63%的乡(镇)均有丝虫病流行。1958年以来全省先后开展三次大规模的普查普治工作,共查血8396.97万人次,治疗微丝蚴血症患者321.65万人次,1978年以来采用海群生拌制食盐及盐制品,对20个县(市)192个乡(镇)486.8万人口进行全民普服,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查一片、治一片、清一片、巩固一片,至1988年底,经省、地(市)、县联合考核,全省以行政村为单位,平均微丝蚴率为0.15%,达到卫生部颁发的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经过此后十多年的监测,巩固了丝虫病防治成果,经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联合考核,于2002年消除了丝虫病。

1.2.3基本消除了疟疾

建国以来,福建省出现两次全省疟疾大流行,发病高峰分别出现于1954年和1972年,年发病率分别为266.43/万和238.25/万。为迅速控制疟疾流行,保护人民健康,大批卫生防疫人员常年深入灾区,组织广大群众,认真落实综合性防治措施,和疟疾展开了长期不懈的斗争,逐步控制了疟疾流行,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加强了防治机构建设,组织了省际、省内抗疟联防,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为原则,加强对我省主要传疟疾媒介嗜人按蚊的调查和防制,全面开展疟疾流行后期的疟疾管理和监测工作,进一步巩固了抗疟疾成果,1965年全省消灭了三日疟,1984年以来未查及恶性疟原虫。间日疟流行范围也明显缩小,感染率明显下降。微小按蚊和嗜人按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1992年以后疟疾发病率稳定在1/万以下,2005年以来未出现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

1.2.4其他寄生虫病的调查和防治

钩虫病是我省农村常见病和多发病。建国以来,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全省各县均有钩虫病流行。山区以美洲钩虫为主,沿海及交通方便、人口流动频繁的乡村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我省在不同时期多次建立防治试点,探讨防治方案,开展水改粪管工作,钩虫感染率明显下降。肺吸虫病是我省山区的主要寄生虫之一。广大卫生防疫人员深入疫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广泛宣传群众,普及卫生知识,及时诊治病人,使该病得到了控制。

20世纪80年代,在消除或基本消除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等重大寄生虫病之后,为查清本省其他寄生虫病种类、分布和危害程度,按照卫生部的要求和部署,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者于1988~1990年对本省26个县(市、区)104个点进行抽样调查,共检查居民53460人,总感染率84.39%,查出人体寄生虫43种,人畜共患寄生虫8种,连同以往发现的10种,福建共有人体寄生虫61种,是全国各省寄生虫种类最多的省份之一,人体寄生虫感染率高居全国第三位,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2福建医学寄生虫学科发展现状

2.1科学研究

2.1.1人体寄生虫感染现状

2002~2003年,按全国统一制订的调查方案,按东、南、西、北、中5个地理方位,以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调查点,采用Epidata2.0建立数据库,并用SAS8.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共调查24个县(市、区)73个村45736人,人群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36.15%,其中闽东40.26%,闽南39.80%,闽西25.69%。闽北58.64%,闽中15.12%。检出虫种14种,即蛔虫、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鞭虫、蛲虫、东方毛线虫、华支睾吸虫、福建棘隙吸虫、埃及棘口吸虫、布氏姜片虫、缩小膜壳绦虫、斯氏并殖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囊尾蚴。其中,蛲虫、钩虫、鞭虫、蛔虫感染率较高,分别为22.06%、19.73%、11.48%和9.55%;并殖吸虫人体皮试阳性率为7.67%,血清抗体阳性率为9.23%。通过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3210例的回顾性调查,查出蛔虫等21种寄生虫。人感染埃及棘口吸虫和东方次睾吸虫为国内外首次报告,广州管圆线虫、颚口线虫、牛带绦虫、阔节裂头绦虫均为本省新记录的寄生人体虫种。

本次调查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为36.01%,比10年前的人群感染率(84.39%)下降57.33%,其中蛔虫、钩虫、鞭虫和蛲虫感染率分别下降82.28%、8.78%、72.03%和52.90%。就地域而言,福州、长乐、南安下降速度最快,分别为91.19%、86.48%和77.41%。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大幅度下降,主要与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居民卫生状况和居住条件改善以及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等因素有关,同时也表明了近10年来本省反复开展卫生宣传和驱虫收到了明显成效。但调查表明,本省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下降速度较慢,闽北地区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仍居全省最高,达58.64%,反映寄生虫病防治工作仍需加强。

2.1.2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

2.1.2.1灭螺方法的研究

钉螺是血吸虫病的媒介宿主,消灭钉螺是控制血吸虫的重要措施。我省寄生虫防治工作者常年深入螺区,针对我省钉螺分布的特点,因地制宜,先后研究创新了一整套适合山丘地形的查灭螺方法。例如查螺方面,我省首创的“三从(从源头到下游,从平原到山上,从潮湿到积水)四追(追头、追尾、追点、追面)”的查螺方法被卫生部编纂的《血吸虫病防治手册》采用,并把它列入全国山丘类型地区经典的查螺方法沿用至今。灭螺方面,根据福建山丘地形、地貌的特点,也创造出许多行之有效的灭螺方法,如:结合兴修水利,调整水系;采用开新沟填旧沟、消灭沟渠钉螺;结合平整土地,毁田埂,改大为小,消灭田埂壁钉螺;结合疏通溪流,截弯取直,溪中套溪,消灭溪流钉螺;应用高空吊索反复喷药消灭悬崖峭壁上钉螺;应用爆破技术消灭岩石缝钉螺;对山坑草埔,采用开沟引流,改湿为旱,消灭渗水山坡和山坑草埔钉螺;对山涧溪流应用分段筑圩药物浸泡灭螺;对池塘、洼地采用基底挖沟、土埋灭螺等。这些灭螺方法已被全国同类地区广泛推广应用。

我省宣布消灭血吸虫病后,虽然绝大部分地区已找不到钉螺,但有些孳生环境仍然没有改变,特别是地广人稀的山区原螺区,给每年查螺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改变这种局面,我省寄生虫病科研工作者,利用巨尾桉树种在南方生长迅速、2~3年即可遮天蔽日,树下寸草不生,达到破坏钉螺生态环境、消除钉螺目的,在龙海市捆牛山螺区试点推广应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对平潭、云霄两县多年查不到钉螺但仍然适合钉螺孳生的原螺区,我们根据当地螺区的实际情况,与农业部门通力合作,在平潭原螺区山上发动群众成片种植日本黑松、在云霄县原螺区种植香蕉、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既改变了螺区环境,达到消灭钉螺的目的,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2.1.2.2血吸虫寿命的研究

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后,为观察黄牛体内的血吸虫自然消亡与退化规律,1975~1976年林金祥、黄伟勋等在晚期血吸虫病人尸体解剖中获取的血吸虫卵,人工感染了22头黄牛,饲养在非疫区进行逐年粪检、血检和解剖,以观察不同虫龄吸虫的生殖系统退化与消亡情况,结果发现血吸虫的生殖系统是随着虫龄增长而不断退化,产卵能力逐年降低,以至6年后虫完全消失,仅剩少量虫,这一发现不但阐明了血吸虫在宿主体内的寿命,在流行病学上有重要意义,而且首次证实在排除血吸虫再感染地区,残存的病人、病牛即使不治疗,其体内的虫体也可以随着虫体衰老很快自然消亡。

2.1.2.3消灭血吸虫病地区病牛诊断的研究

为解决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地区病牛诊断的困难,1975~1980年我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与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合作,开展了《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地区病牛诊断的研究》,在全国最早筛选出以直肠组织活检查卵结合血清抗体检测的诊断方法,为全国推广应用。

2.1.3丝虫病的研究

2.1.3.1丝虫动物宿主与夜现规律的研究

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刘心机等先后对产自福建的6只恒河猴作人工感染马来微丝蚴实验,5只在感染后82~127天出现微丝蚴血症。人工接种2只家猫后121天,1只猫亦出现微丝蚴,证实马来丝虫能在恒河猴和猫体内发育繁殖。人工感染2只家犬,无马来丝虫微丝蚴发现。人工感染班氏微丝蚴于2只恒河猴、4只金色地鼠、2只家猫和免、犬各1只,均不能从其血中检出微丝蚴,说明班氏丝虫动物宿主存在的可能性更小。恒河猴血中微丝蚴均显示具有较严格的夜间周期性。而猫体内的微丝蚴缺乏明显的周期性。为确定微丝蚴的周期性,科研组在福建南、北、中的6个丝虫病流行区中,观察马来丝虫病12例、班氏丝虫病9例和两种丝虫病混合感染者2例,证明福建各地所流行的两种丝虫病均属夜现周期型,血检微丝蚴时间应以夜间的21时至凌晨2时为宜。

2.1.3.2人体感染马来丝虫后临床体征的观察

为观察人体感染周期性马来丝虫后临床经过,我省于1986年进行人体感染实验。刘景元用实验室经猴体传一代后的人体周期型马来微丝蚴进行自身感染,在手臂上让含马来微丝蚴的中华按蚊叮咬,感染29天后首次发作淋巴管炎,47天、76天和139天复发,144天检出微丝蚴(9条/120ul血),感染后156天开始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未再查出微丝蚴,淋巴管炎亦未复发。人体感染马来丝虫的成功为我们认识丝虫的感染途径、发病经过以及治疗过程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2.1.3.3丝虫病监测管理系统的建立

为更好地了解我省丝虫病的监测情况,掌握丝虫病的流行动态,安排全省各地消灭丝虫病考核的进程,杨发柱等于1995年开始探索建立和运行丝虫病监测管理系统。该丝虫病监测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丝虫病监测数据库,主要有全省及各县的基本资料和监测数据,如:人口数、流行虫种、流行程度、基本消灭时间以及丝虫病的监测的各种数据,这些资料和监测数据,经适当处理后输入计算机。第二部分为数据管理部分,主要功能是便于查询全省及各地县历年来的监测情况,判断是否达到消灭丝虫病的标准,是否需要继续开展监测以及安排丝虫病审评等。我省丝虫病监测管理系统的建立,为科学管理丝虫病监测资料和数据,安排丝虫病监测工作,指导各地消灭丝虫病审评,促进全省早日实现消灭丝虫病的目标作出了贡献。

2.1.4疟疾研究

2.1.4.1疟原虫遗传学特征及分子追踪研究

21世纪,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已逐步渗透到医学寄生虫学研究领域。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疟原虫基因分型、遗传特征以及分子追踪研究方面做了深入探索。张山鹰等在省医学创新课题“间日疟原虫MSP-1基因多态性及流行病学意义研究”(2003年)、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间日疟原虫MSP-3a基因特征研究”(2005年)带动下,研究工作取得长足进展,成果到达国内领先水平。本项目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开展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PvMSP-1)基因多态性特征的研究,选择我国不同类型疟疾流行区作为现场试点,采集不同地理株间日疟原虫进行PvMSP-1基因型鉴定和序列比对,系统地开展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MSP-1)基因多态性研究及等位基因型分布调查,发现我国至少存在3种不同的PvMSP-1等位基因型,且发现基因型重组现象普遍存在,高疟区感染不同基因型的克隆数比低疟区多,不同地理分离株存在高度多态性。应用分子追踪技术开展疟疾监测,克服了传统血检疟原虫不能区分感染来源,对发现的疟疾病例可明确判断其为输入或本地残存,从而推测疟疾暴发点为内源性或外源性,提高了监测的科学性;该项研究设计并开发了一种可检测不同PvMSP-1等位基因型的套式PCR-RFLP技术,可检测和鉴定目前我国存在的多种PvMSP-1等位基因型,经反复现场试验,方法稳定、结果可靠,且易操作,便于推广应用;利用CSP和MSP-1两种分子标志分析间日疟原虫分离株遗传多样性,比较不同分子标志的流行病学的意义,较好地解释疟疾流行规律。

该检测系统经在不同实验室反复试验2年,先后进行了500多份样本实验,证明该扩增体系统稳定,重复性好,基因条带清晰,操作过程简明、方便,易于掌握。在模板处理方面,对于现症疟疾病人推荐采集滤纸血,有处理方法简便,敏感度高,便于定量分析等特点,且样本易于保存、运输。目前已有占全国80%以上疟疾病例的省份(海南、云南、安徽、湖北、贵州、福建等)应用该系统进行疟原虫基因检测。

2.1.4.2经济开发区疟疾流行特征与防治策略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以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带动的闽南经济开发引来了大量的流动人员,发生了局部疟疾暴发流行,疟疾病例数占到全省的80%以上。为此,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系统开展了调查研究,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数学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对闽南地区疟疾流行潜势进行系统调查,深入了解该地区疟疾流行特征和规律,从而提出了适合该地区特征的疟疾干预对策,组织实施进行后,疟疾发病率显著下降。

研究小组应用数学流行病学方法(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进行疟疾流行特征研究,对与疟疾流行有关的地理地貌、住房条件、防蚊设施、主要传疟媒介分布、输入病例、医疗保健条件和人群类型等7项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主要传疟媒介、输入病例和人群类型为主要因素,疟疾主要发生在有微小按蚊存在的流动人群聚居地、建设工地或丘陵山地村庄;系统开展微小按蚊分布调查和流动人群发热病人血检,查清了所有重点防治的目标和对象,建立了闽南区域性抗疟联防组织和疟疾监测网络,促使各项抗疟措施的有效落实。应用分子技术开展防治效果评价,采集血样应用敏感、特异、快速的复式PCR对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进行检测,提高效果评价的可靠程度。

2.1.5并殖吸虫病的研究

2.1.5.1种类

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者多年来系统地收集各地溪蟹,分离各种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猫、狗、鼠、兔等动物,检获成虫,鉴定种类。结果发现,福建省共有7种并殖吸虫,即林氏并殖吸虫、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三平正并殖吸虫、福建并殖吸虫、闽清并殖吸虫和泡囊并殖吸虫,分布于全省42个县、市,其中卫氏并殖吸虫为广泛分布的优势虫种,所有县、市均有发现;其次为斯氏并殖吸虫和三平正并殖吸虫,各分布11个县、市;林氏并殖吸虫分布6个县、市,泡囊并殖吸虫分布3个县、市;较局限者是闽清并殖吸虫,仅分布2个县、市,福建并殖吸虫仅分布于福清市。虽然多数县、市仅发现1~2个虫种,但有的县、市虫种较多,如闽清县有林氏、卫氏、斯氏和闽清并殖吸虫4种。

2.1.5.2中间宿主

李友松等(2004年)经过多年的调查,在25个县、市捕捉各种淡水螺,检查其携带的并殖吸虫尾蚴,证实有6种淡水螺类可充当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即放逸短沟蜷、湖北钉螺闽亚种、福建拟钉螺、建瓯洱海螺、小桥拟钉螺和新店拟钉螺,并殖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26%、0.53%、0.15%、0.49%、0.15%和6.57%。第二中间宿主是溪蟹,有福建华溪蟹、厦门束腰蟹、台湾南海溪蟹、角肢华南溪蟹、鼻肢闽溪蟹、福建博特溪蟹等6属28种可充当并殖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

2.1.5.3终末宿主

李友松(2004年)系统总结了福建省并殖吸虫终末宿主动物的种类及其分布地区,通过猎获野生动物,在疫区收集动物粪便或捕捉溪蟹分离出囊蚴感染宿主动物,待查出虫蚴后解剖出虫蚴制成染色标本并鉴定种类,发现福建省并殖吸虫终末宿主动物有18种,以灵猫科、猫科、犬科和鼠科动物为主,所调查的福建东、南、西、北、中不同地区方位的23个县都有发现,分布广泛,感染普遍。

2.1.5.4泡囊并殖吸虫独立性的研究

泡囊并殖吸虫系陈心陶等于1977年发现并命名的,长期以来,一些学者存有争议,认为泡囊并殖吸虫与斯氏并殖吸虫相似,不是独立性。2003年,张世阳等通过形态观察、生活史循环试验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探讨泡囊并殖吸虫是否能够成为独立新种。他们从三明市三元区采集溪蟹分离得到泡囊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囊蚴,进行形态观察。提取斯氏并殖吸虫囊蚴和泡囊并殖吸虫囊蚴的基因组DNA,用特异引物,PCR扩增其ITS2基因并将PCR扩增产物纯化后测序,然后通过GenBank的Blast程序分析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并应用MEGA3.0软件中的ME程序构建种系发生树。结果显示,泡囊并殖吸虫囊蚴与斯氏并殖吸虫囊蚴形态差异明显,泡囊并殖吸虫与斯氏并殖吸虫的ITS2基因同源性为100%,碱基差异为0,没有基因差异。分析认为斯氏并殖吸虫和泡囊并殖吸虫的基因高度同源,而且种系发生树也显示二者之间无明显的遗传分化。因此,斯氏并殖吸虫和泡囊并殖吸虫为同一物种,泡囊并殖吸虫不具有独立性。

2.1.6重要蚊媒的生物特性和传播疟疾能力的研究

2.1.6.1生态习性的调查

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是疟疾的传播媒介。为控制我省疟疾流行就必须了解其生物特性。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经10余年的调查研究,先后在浦城县濠村乡、崇安县五夫乡和顺昌县埔上乡开展试点。调查发现,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生态习性有所不同。嗜人按蚊幼虫喜欢孳生于水质清凉并有丰富的水生植物生长的水体,如山区稻田、灌溉沟和泉水坑等环境。其季节消长与纬度、气温、降雨和水稻耕作制度有密切关系,通常于4月份开始吸血活动,7月份出现密度高峰,嗜人按蚊全夜均有吸血活动,于午夜前后为吸血活动高峰,偏吸人血,吸人血率95%以上,为家栖型蚊种,通常喜栖息于人房卧室的床底下、墙脚根、家俱背后等阴暗潮湿的地方。该蚊卵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通常于渗出水小水塘、水坑、低洼小积水或潮湿泥土中以卵越冬。而中华按蚊幼虫对孳生地选择较为广泛,但主要孳生于相对干净,离宿主血源约100米内的大型水体,如水稻田、灌溉沟、池塘、小溪缓流等环境,为半家栖型蚊种,通常吸饱血停留在吸血场所数小时后,多数飞到野外树林、草丛、山洞等遮阴隐蔽场所消化胃血,部分则停留在吸血场所,如牛、猪舍墙脚根或人房家俱背后等蔽阴潮湿的地方。中华按蚊对宿主血源的选择广泛,主要偏吸牛、猪血,无论是人、畜舍调查或是人、畜诱捕观察,均显示90%左右中华按蚊偏吸牛、猪血。人血指数调查,其吸人血率约5%。该蚊在我省大约于3月下旬出现吸血活动,通常于6月和8月出现两个密度高峰,9月以后种群数量开始明显下降,12月份中、下旬消失。中华按蚊卵和幼虫不能耐受低温和高温,通常以成蚊越冬。

2.1.6.2同工酶谱的研究

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是赫坎按蚊种团的近缘种,两者生物学形态差异甚小,许龙善等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观察凝胶带376条,测定了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三种同工酶,即酯酶同工酶(Est)、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POD),发现两者酯酶同工酶谱有较大的差异,尤其在第二区间,中华按蚊出现2条酶带,而嗜人按蚊出现了3条以上的酶带,证明两种按蚊存在具有分类特征的酯酶带(Est)。

2.1.6.3传播疟疾能力的研究

许龙善等在武夷山(原崇安县)开展试点研究,用数学模型定量测定两种按蚊传播疟疾的媒介能量,测定出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在人房组成分别为64.1%和35.9%,平均叮人率分别为14.4和8.1,人血指数分别为0.947和0.075,测算出媒介能量分别为3.64和0.19,前者传播疟疾的能力是后者的19倍,嗜人按蚊应为主要媒介。本结果为国内首先报道,为全国同行所瞩目。继而,课题组在全省50个县市开展两种按蚊的地理分布调查,显示中华按蚊广布全省,嗜人按蚊仅在闽西北山区的建阳、武夷山、浦城、邵武、顺昌、建瓯、三元、梅列、沙县、松溪、将乐、永安、政和和闽中的永泰等14个县市区的176行政村分布,这些嗜人按蚊分布县均为我省疟疾重点流行区。根据研究结果,对全省疟疾流行区实施了疟区分层,并对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区域实施了以杀虫剂灭蚊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有效清除了嗜人按蚊,经1995~2007年连续12年的媒介监测未捕及嗜人按蚊,疟疾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

2.1.7广州管圆线虫病原和疫源地调查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共患的寄生虫病,其幼虫侵犯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可使人致死或致残。国内外已经有多起死亡病例报道和集体暴发事件,我省有关的研究尚属空白。1998年,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调查。

2.1.7.1自然疫源地及传播宿主的调查

1998年,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首次报告本省广州管圆线虫病后,遂即在全省开展调查,先后调查将乐、南安、漳浦等26个县(市),证实福建省26个县均为广州管圆线虫的自然疫源地。剖检福寿螺1481只,感染率达21.81%,其中感染率在30%以上的有漳浦(39.89%)、南靖(38.83%)、建瓯(36.6%)、永安(33.33%);剖检褐云玛瑙螺46只,感染率28.26%;检查鼠粪124份,阳性率17.74%。

李莉莎等(2005年)选择连江、南安2县、市6个村,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对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转续宿主和保虫宿主的感染情况开展周年观察,共采集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22种7169只,发现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有14种。感染率较高的是褐云玛瑙螺,为36.12%(108/299),其次为沼水蛙和高突足襞蛞蝓,分别为34.72%(25/72)和25.83%(273/1057),并发现秋季和居民点附近5m内的环境螺类感染率最高。14种感染宿主中光滑颈蛞蝓、罗氏巨蛞蝓、黄蛞蝓、双线大蛞蝓、沼水蛙和环棱螺(待定种)为广州管圆线虫首次报道的新宿主。

2.1.7.2血清学诊断与临床治疗方法的探讨

杨发柱等(2000年)对我省发现广州管圆线虫进行形态比较分析,认为应属同一种,用大白鼠建立起实验感染的动物模型,了解其生活史、感染途径、致病作用、虫体在宿主的发育等一系列情况,并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其他动物,如猕猴、家猫和狗等,进一步了解其致病机制。用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的虫体制备抗原,用间接ELISA法检测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的大白鼠血清抗体,探讨血清诊断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可能性。通过药物筛选,证实阿苯哒唑和甲苯哒唑治疗广州管圆线虫病安全有效,并在治疗广州管圆线虫病人中得到证实。在开展基础研究工作的同时积极寻找病例,对将乐、南安、厦门和福州地区的疑似病人进行检测,并对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的病例给予治疗,收到满意效果。

2.1.7.3PCR检测大瓶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方法的建立

张仪等(2006年)从美国生物信息中心GenBank中获得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性Ⅲ期幼虫(L3)cDNA特异性片断,应用美国DNASTAR公司Lasergene软件,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TRIzol一步法抽提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性L3和大瓶螺总RNA。用PT-PCR法能检测出阴性与阳性螺,其最低检出的总RNA量相当于1条广州管圆线虫L3;将阴性大瓶螺总RNA与感染期幼虫总RNA不同浓度混合,PCR法可检出肉眼能分辨的电泳条带相当于总RNA浓度为128pg。此方法可以检测出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RNA的最低值为105pg。成功地建立了PCR检测大瓶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方法。

2.1.8日本棘隙吸虫的研究

2.1.8.1致病力和流行区的发现

日本棘隙吸虫首次由日本学者田部浩(1915年)于狗猫动物发现,并定名为抱茎棘隙吸虫日本亚种,1926年确认为独立种。长期以来一直未见人体感染的病例报告,误为动物寄生虫。1982年,林金祥等在我省云宵县首先发现该虫的人体感染病例,并发现了日本棘隙吸虫病的流行区。此后调查福建南部9县市及广东省1县市,人群感染率为4.9%,其中15岁以下儿童多见;保虫宿主狗和猫的感染率分别为39.7%与9.5%。对9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药物疗效观察,患者主要为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吡喹酮疗效明显,1个月虫卵阴转率96.7%。

2.1.8.2中间宿主的调查研究

据文献记载,该虫第一中间宿主仅有纹绍螺一种。但我省流行区中有些池塘内无纹绍螺而孳生着瘤拟黑螺、池鱼感染率甚高,当地居民感染率也高。林金祥等研究证实瘤拟黑螺也可作为日本棘隙吸虫第一中间宿主,在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证实纹绍螺不仅充当第一中间宿主,并能在螺体内完成囊蚴期发育,也可充当第二中间宿主。调查发现,充当第二中间宿主的还有淡水鱼类,其种类繁多,有13科22种。检查淡水鱼5270尾,平均感染率为49.5%。不同鱼类感染率、感染度明显不同。调查还发现,家鸭科可作为该虫的保虫宿主,认为家鸭感染日本棘隙吸虫是通过吞食阳性螺蛳宿主所致,为流行学提示新的传播途径。

2.1.8.3生活史和超微结构的观察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日本棘隙吸虫成虫体表超微结构,分辨出该虫的头棘、体棘、吸盘、感觉器以及体被的皱褶等,显示了该虫形态特征与其适应寄生生活生理机能统一。

通过人工感染实验对该虫生活史各阶段在动物宿主各寄生部位的观察,阐明了该虫生命活动过程,并系统观察了日本棘隙吸虫尾蚴的生态,显示了尾蚴的发育、逸放、活动和感染鱼类宿主等生物学规律与季节动态变化。

2.1.9福建棘隙吸虫新种的发现

1987~1988年,程由注等在龙海县发现动物体内一种未被描述过的棘隙吸虫,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形态学观察和人工感染实验获得详实的资料,确认为新种,定名为福建棘隙吸虫。

发现新种后,他们应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随机引物扩增多态DNA分析技术)、生物化学(LDH同工酶分析技术)、超微形态学(电镜扫描技术),结合整体生物学,包括病原形态学、生态学等多种技术开展研究,并和广东、安徽、湖北等地先后报告的棘口吸虫、藐小棘隙吸虫、抱茎棘隙吸虫等人体寄生虫病原体进行比较,证实上述报告的虫种实际上是福建棘隙吸虫同种异名,澄清了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棘隙吸虫虫种分类的争议,引起国内同行的关注。

通过龙海等5县市调查,福建棘隙吸虫的保虫宿主为狗、猫,感染率分别为29.2%(131/448)与10.8%(22/203)。第一中间宿主为铜锈环棱螺,感染率为7.3%(150/2043);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感染率为35.1%(761/2166)。福建棘隙吸虫人体感染率为3.25%(117/3652),其临床表现主要是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并与感染虫数多少呈正比,儿童重度感染时,可引起严重贫血、发育停滞甚至侏儒症。程由注等用治疗肠道线虫的甲苯达唑药盐治疗本病有效。

2.1.10东方次睾吸虫对人体致病性的发现

东方次睾吸虫自1921年发现以来,一直认为是危害禽类的寄生虫,其对人体的致病性未见报告。林金祥、程由注等(2001年)在广东省平远县采集标本时,从麦穗鱼体内检获大量东方次睾吸虫,考虑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可能性,作者之一程xx自愿进行人体感染实验,吞服316个囊蚴后,第10天出现腹痛、腹胀、食欲减退、肝区不适等症状,第25天粪便中检出虫卵,第40天服药驱出成虫9条,证实东方次睾吸虫可感染人体并致病。

在人体实验成功后,林金祥、程由注等(2004年)深入现场,调查人群自然感染及其疫源地的存在,用华支睾吸虫成虫抗原皮试,对阳性者开展粪便检查虫卵并驱虫鉴定,同时对鸡、鸭、狗、猫、鱼采用相应方法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人群感染率为4.2%(4/95)、其中2例共驱出成虫12条,鸭、猫、狗的感染率分别为66.7%(4/6)、78.6%(11/14)、23.5%(4/17),麦穗鱼感染率为87.6%(244/279),证实广东省平远县为东方次睾吸虫自然疫源地。

2.1.11重要寄生虫虫种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

重要寄生虫虫种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是国家科技基础平台的项目。通过收集、整理、整合我国文献已报道和新发现的人体寄生虫种类资源,建立部级的寄生虫虫种资源数据库和实物库,以实现资源共享,为我国乃至国际科技活动提供必要虫种资源和相关信息,全面提升我国寄生病防治科研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为保存我国生物资源起着重要作用。

福建省寄生虫种类多,由于过去对虫种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等方面,缺乏规范统一的方法和管理制度,造成大量寄生虫标本资源散失,虫种资源信息更难于共享,给寄生病防治和科研工作带来很大损失。2006年,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厦门大学参加了由卫生部、农业部、教育部、总后勤部4个部门12家高校、科研单位合作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重要寄生虫虫种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的研究。3年来,不但对原有的寄生虫标本进行整理、整合,还对新发现的和稀有及濒临灭绝的虫种通过动物感染等多种途径进行收集、整理、保存。目前已完成近百种寄生虫种与传播宿主、6000余份标本实物库的整理、整合和文字表达信息及图像信息的数据录入工作,建立了统一规范的寄生虫虫种资源数据库和实物库,并参加了中国寄生虫名录《绦虫分册》和《寄生虫虫种资源保存技术规范》的编写。近几年我们为卫生部举办的全国“广州管圆线虫监测培训班”、“钉螺生物控制培训班”、“食源性寄生虫病检测技术培训班”以及在省内举办的各种“寄生虫病培训班”提供大量实物教学标本,使我省已收集到的资源得到充分应用,不但为本省专业人员提供学习平台,也增进了与全国各地同行的交流,实现了资源共享。

2.2重大寄生虫病监测

2.2.1血吸虫病监测

1987年,福建省继广东、上海之后,在全国第三个实现消灭血吸虫病,1988年进入血吸虫病监测巩固阶段。

2.2.1.1防治策略和措施

在多年的监测巩固阶段中,我们始终坚持“以螺情监测为主,病情监测为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实施综合性防治措施的监测巩固策略。特别是2000年以后在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回升、我省钉螺面积大幅度增长、输入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时有发生的情况下,领导高度重视,省政府连续两年在福清、霞浦召开了由血防县(市)长和省级卫生、水利、农业、财政等部门领导参加的重点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会议,加强了领导,增加了投入,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抑制了我省钉螺迅速增长的势头,巩固了消灭血吸虫病成果。

落实部门职责:明确了各部门职责,改变了血防工作长期仅由卫生部门独家承担的状况,改由多部门齐抓共管,分工合作,卫生部门负责查螺、查病、药物灭螺和人群检测;水利、农业部门负责钉螺孳生环境的改造和动物血吸虫病监测;公安部门配合卫生部门开展外来流动人口血吸虫病调查监测,通过实践已收到显著效果。

螺情和病情监测:为澄清我省螺情,近5~6年来我们不但对历史螺区适宜钉螺孳生环境全面复查,逐点核实钉螺面积,同时还对原螺区周边适宜环境和毗邻县市扩大调查,对查出螺点地区,认真统计钉螺面积、密度和检查有无血吸虫感染,做到查一片、清一片。为确保查螺质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2006年起连续3年组织福清、长乐、霞浦有经验的查螺员和血防专业人员,组成查螺队,对各县开展交叉查螺,基本摸清了我省目前钉螺分布情况。为杜绝外来传染源输入,在福清、霞浦等县市的有螺乡镇开展了对从疫区来的流动人口血吸虫病调查监测,对监测中发现的6例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人,均及时给予规范治疗,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的死灰复燃。

改造钉螺孳生环境:在查清螺情的基础上,对当年发现的钉螺面积不大的,尽量当年消灭;对大面积、环境复杂的螺区,卫生、水利、农业等部门积极配合,分工负责,并结合水利工程和农田基本建设项目,进行环境改造以消灭钉螺。对当年环境改造后的螺点,再用氯硝柳胺灭螺药喷洒,保证了灭螺效果。

2.2.1.2监测结果

钉螺监测:我省1987年宣布消灭血吸虫病后,每年都坚持开展钉螺监测,先后在9个县市陆续发现钉螺,其中1992和2003年分别在龙海和长乐市新发现2.86万和2.93万的大面积螺区,2003年全国血防会议以后,政府增加了对血防经费投入,卫生部门认真对历史螺区进行全面复查。2004年查出了50.7万的钉螺分布面积,其中福清市有螺面积最大,为37.5万,占全省有螺面积的73.96%。根据近4年来的监测,全省无螺10年以上又重新发现钉螺的有5个乡(镇)16个村,超过20年以上的有8个村,最长达48年。发现有螺面积超过1万的有13处,最大的面积达4.8万。查清螺情后,积极采取综合治理灭螺,使钉螺分布面积迅速减少,至2007年全省钉螺分布面积压缩至6.04万。解剖钉螺51720只,未检出感染性钉螺。

传染源监测:2004年以来,在有螺县市共开展居民血吸虫病血清学监测14507人,发现阳性4人,经病原学检查全部阴性;对从疫区来的流动人口共检查1925人,发现阳性55人,经粪便检查,在6例从江西、安徽来的流动人口中检出血吸虫卵和毛蚴。对原疫区县市医院手术切除的6697份阑尾标本检查,有2例检出血吸虫虫卵,经病史追踪均为历史病人。检查原螺区耕牛2244头,均未发现血吸虫感染。

2.2.2丝虫病

经过大规模防治后,1988年我省已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丝虫病防治工作进入监测阶段。

2.2.2.1横向监测

对所有的丝虫病流行县开展监测。要求病原学监测点数须大于流行乡镇数的30%,调查的样本数须大于流行区人口的3%;蚊媒监测应在3个以上病原学监测点进行,监测的致倦库蚊样本数在3000只以上,中华按蚊、嗜人按蚊样本数在1000只以上;血清学监测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等方法检测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水平。

病原学监测:全省各县在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累计在641个县1404乡镇2189村开展病原学监测,监测人数达2757058人,检出1597例微丝蚴血症者,1997年以后未再发现微丝蚴血症者。

蚊媒监测:全省在870个村解剖蚊虫727176只,发现阳性蚊43只,其中中华按蚊187571只,发现阳性蚊30只,经进一步调查,其中11只中华按蚊感染牛指状腹腔丝虫,1986年后未查出阳性的中华按蚊;解剖致倦库蚊539605只,阳性13只。1992年以后未再发现阳性蚊。

血清学监测:全省各县市区先后都开展了血清学监测,共采集了26031份样品,检测出阳性标本917份,全省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为3.52%,原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的人群血清抗丝虫抗体水平(9.27%)明显高于原马来丝虫病流行区的抗体水平(3.09%)。同时人群血清的抗丝虫抗体水平随着基本消灭丝虫病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

2.2.2.2纵向监测

在全省每个设区市设立1个纵向监测点,以行政村为单位(1000~2000人),选择1个末次调查人群微丝蚴检出率和微丝蚴平均密度相对较高的村进行病原学、蚊媒和血清学监测。病原学监测包括对残存微丝蚴血症者进行血检追踪和对人群进行血检普查。对微丝蚴血症者建立个案卡,不作病原治疗,每年或隔年进行血检追踪,直至转阴。对每一例微丝蚴血症者需经3次复查转阴,方予确认。对1周岁以上居民隔年血检普查1次,直至人群微丝蚴检出率降至零。蚊媒和血清学监测的方法同横向监测。

全省共安排了9个纵向监测点,共有微丝蚴血症者29例,至1995年微丝蚴血症者全部自然转阴。蚊媒监测只在1989年发现1只阳性蚊,血清抗丝虫抗体水平逐年下降。在纵向监测村中,共发现49例丝虫病体征病人,未发现新的体征病人。

2.2.2.3流动人口监测

对流动人口进行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测,对查出的微丝蚴血症者给予乙胺嗪治疗,如发现微丝蚴检出率较高的情况,则对其流入地和流出地进行调查。我省共监测流动人口201901人,查出982例微丝蚴血症者。对其中571例微丝蚴血症者进行分析,486例为班氏微丝蚴,占85.1%;80例为马来微丝蚴,占14.0%;5例为混合感染(0.9%)。微丝蚴平均密度16.5条,最高为301条。1991年后未在流动人群中查出阳性。

经过10多年的监测,我省各项监测指标和监测数据均达到消除丝虫病的标准,2002年8月宣布福建省消除丝虫病。

2.2.3疟疾

1977年全省疟疾发病率下降至4.38/万,进入灭疟后期巩固监测阶段。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根据媒介组成、常年发病率、疟原虫种类和流行变异指数等指标对全省疟区进行分层,把我省分为三类疟区,中度疟区为分布于武夷山、鹫峰山两个大山带之间盆谷丘陵的5个县76个乡;低度疟区为武夷山、鹫峰山和太姥山主体部分以及戴云山坡地带的8个县165个乡;散发性疟区为鹫峰山以东、戴云山和博平岭主体部分及东南广大地区的50个县697个乡。根据不同疟区的流行特征,实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广泛开展传染源的侦查工作,建立了以乡卫生院为中心的疟原虫镜检站,对“四热”(疟疾、疑似疟疾、感冒和原因不明发热)病人开展疟原虫镜检,搜索传染源,及时发现病人,及时治疗。嗜人按蚊区狠抓灭蚊措施的落实,采用溴氢菊酯浸泡蚊帐,效果显著。

1980年,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在宁化县建立了灭疟后期疟疾管理与监测工作试点,开展了以发热病人血检为主要内容,根治病人为主要手段,就传染源侦查、阳性病人管理、病灶点处理和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制订了具体措施,规范了疟疾监测与管理工作。1985年经省卫生厅组织、卫生部派专家参加的考核组考核,宁化县成为我省第一个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的县。

为巩固已取得的抗疟成果,扩大灭疟区域,1988年由邵武市牵头成立了南平、三明抗疟联防协作区,本着以“预防为主,以联促防”的原则,制订联防协议,统一工作方案,统一部署,开展检查评比,互相监督,互通情况,加强目标管理,奖罚分明,调动了疟防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历经八年抗疟联防,闽西北地区疟防工作既开展得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发病率比联防前下降96.29%,19个县通过了基本消灭疟疾考核。据联防区22个县(市、区)统计,8年来共治疗现症病人4424人次,休止期治疗9680人次,流行季节预防服药112479人次,在大约30万人口范围进行杀虫剂滞留喷洒,溴氰菊酯浸泡蚊帐20多万顶,有效防制了嗜人按蚊。采制“四热”病人血片100多万张,镜检阳性率0.38%。8年抗疟联防共有1853人次通过培训,锻炼了一支高素质的抗疟队伍,通过多种形式的疟防宣传活动,调动了疟区群众对疟防工作的参与热情。实践证明,建立区域性抗疟联防,有利于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有利于对群众的发动,有利于疟疾防治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抗疟措施的落实。

1994年,闽西北山区疟疾已得到有效控制,然而闽南沿海地区局部暴发点不断出现,并有蔓延扩散趋势,鉴于当时全省疟疾流行态势,大有“疟疾下山”之势,经过系统调查分析讨论,及时调整了全省抗疟对策,1995年结束了南平、三明抗疟联防区,1996年由安溪县牵头成立了闽南抗疟联防区,把全省抗疟重点转移到闽南沿海地区。通过闽南抗疟联防活动的开展,制订统一规划,检查评比,互通疫情,举办培训班,组织参观学习,培养了专业干部,获得了政府的支持,发动和宣传了群众,保证了经费的投入。通过对闽南局部暴发点流行特征和规律的调查研究,发现多数疟疾暴发点发生在流动人群聚居的、有微小按蚊分布的丘陵山地、石料场及邻近村庄。防治目标明确后,每年在媒介高峰季节组织人员进行微小按蚊分布调查,对流动人群数量、分布情况及流动规律进行摸底调查,及时发现暴发点、及时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疫情很快得到控制。几年来共在15个县(市)89个村(点)开展微小按蚊分布调查/复查,11个县28个村(点)发现微小按蚊分布,共发现和处理疟疾暴发点46个。1999年以后已没发现新暴发点,残存疫点已得到有效控制。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群流动频繁,尤其我省到省外或国外(如西非、东南亚等高疟区)的劳务人员增多,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时有发现,当前重点加强了传染源监测,应用PCR检测、分子追踪技术及时发现、准确诊断疟疾病人,给予系统治疗。

2.3人才培养

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始终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放在总体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防治科研人员的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特别加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能力建设,造就了一批技术带头人。在培养条件上,优化和营造促进人才成长的环境。通过新技术、新装备的引进、运用,改善物质文化生活,为科技人员创造施展才华的空间。在单位内部形成浓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鼓励竞争,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在培养方式上,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式,如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闽讲学,通过项目协作,引进新技术、新方法,还不间断地派出优秀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工作,或进行学历培养,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在搞好省级队伍的同时,十分重视基层寄生虫防治工作者的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进行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高。在全省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者的努力下,我省防治科研工作取得较大的成绩,不仅消除和基本消除了被视为“瘟神”的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等重大寄生虫病,还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使福建医学寄生虫学科进入了全国先进水平的行列,为国内同行所瞩目,由我省独立完成的科研项目先后获得科技成果奖42项,其中省、部级二等奖5项、三等奖20项。参加全国攻关的协作项目5项,分别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二、三等奖各1项。陈国忠、林金祥、许龙善三位专家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许龙善主任医师被授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被聘为“卫生部寄生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卫生部疟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林金祥主任医师被聘为“卫生部寄生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心机主任医师和杨发柱主任技师分别被聘为“卫生部丝虫病技术指导组副组长”和“卫生部丝虫病技术指导组成员”。

3福建省寄生虫病学科发展展望

3.1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虽然寄生虫病防治取得很大成绩,危害程度大大降低,但福建省寄生虫种类繁多,生态、孳生环境不断发生改变,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人群流动频繁,21世纪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出现新的挑战,一些已控制的或消灭的疾病如疟疾,由于我省来往东南亚、非洲等疟疾高流行区的流动人群增加,输入病例不断发生,大型工程建设工地人群聚居,疟疾时有出现;血吸虫病虽已消除,但我省局部地区仍有螺区存在,一旦输入性血吸虫病人增加,发生感染的危险性依然存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方式的多样化,吃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吃蟹引起并殖吸虫病,食源性寄生虫病呈上升趋势;生食或半生食猪、牛肉感染的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和旋毛虫病等例子时有发生。面对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必须勇于应对,但众所周知,寄生虫病防治专业性强,工作艰苦,难度大,加上人们对寄生虫病的危害程度认识不足,有的地方和部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寄生虫防治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3.2学科发展的目标和对策

福建省地处亚热带地区,且多为丘陵山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适宜寄生虫孳生繁殖,各种寄生虫虫种资源丰富,研究前景广阔。寄生虫病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流行受到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方式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流行因素复杂。控制寄生虫病需要多学科的结合以及社会许多部门的共同行动,进一步巩固重大寄生虫病(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的防治成果,开拓其他寄生虫病的防治领域,使之不足以成为公共卫生问题,为保护人民健康,为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建设的发展继续作出努力。为此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认真落实《全国2000-2015年寄生虫病防治规划》,把寄生虫病控制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定期开展督导,检查规划落实情况。

(2)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寄生虫病严重性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行动起来和寄生虫病作斗争。

(3)进一步增加寄生虫病防治科研经费的投入,稳定、保持一支能征善战的寄生虫病防治研究队伍。

(4)加强和促进学科交叉结合发展,发挥传统医学寄生虫学优势,应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基因手段等)进行虫种调查、分类研究,从分子水平掌握医学寄生虫生物学特性;提倡把医学寄生虫学、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紧密结合,全面认识寄生虫病发生发展规律,做到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和控制,减少疾病造成的痛苦和负担。

参考文献:

[1]林金祥,李莉莎.血吸虫病防治回顾与现状[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5,11(1):22-23.

[2]许龙善,吴金俊,徐保海等.以灭蚊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疟疾流行效果观察[J].中国共患病杂志,2002,18(5):262-264.

[3]杨发柱,屠昭平,黄晓红.福建省消灭马来丝虫病的防治对策与措施[J].2000,6(1):29-30.

[4]程由注,许龙善,陈宝建等.福建省人体重要寄生虫感染调查分析[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23(5):283-287.

[5]张山鹰,陆惠民,许龙善等.我国不同疟区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PvMSP-1)基因多态性研究[J].中国共患病杂志,2004,20(1):26-30.

[6]张山鹰,肖方震,许龙善等.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3α基因分型及序列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7,13(4):7-9.

[7]吴金俊等.福建省20年来疟疾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0,18(6):375.

[8]张山鹰等.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影响闽南疟疾流行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0,13(4):244.

[9]徐保海,许龙善等.福建根除嗜人按蚊对策与效果分析[J].医学动物防治,2001,17(4):169-175.

[10]林金祥等.人体自然感染日本棘隙吸虫的发现[J].福建医药杂志,1982,4(1):30.

[11]林金祥等.日本棘隙吸虫流行病学调查与感染实验[J].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5,(3):89.

[12]程由注,张耀娟,林陈鑫等.福建棘隙吸虫与相关虫种随机引物扩增多态DNA分析及感染实验观察[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9,17(3):135-139.

[13]ChengYouzhu,XuGuofang,FengZhenhai,etal.StudiesonEfficacyofPraziquantelandMebendazole-medicatedSaltinTreatmentofEchinochasmusfujianensisInfecttion[J].TheSoutheastAsianJournalofTropicalMedicineandPubilicHealth.1997.28(2):344-346.

[14]李友松,林金祥,许贤让等.福建省首例人体广州管圆线虫病病原检出报告[J].中国共患杂志,2001,17(2):117.

[15]李莉莎,周晓农,林金祥等.广州管圆线虫6种新宿主的发现及疫源地感染率周年变化[J].中国共患病杂志,2005,21(1):24-26.

[16]张仪,周晓农,刘和齐等.PCR检测大瓶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方法的建立[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6,24(5):353-355.

[17]张世阳,赖永彬,李友松等.福建省并殖吸虫虫种及其地理分布[J].动物医学进展,2004,25(6):105-107.

[18]李友松,张世阳,许龙善等.福建省并殖吸虫终末宿主及其地理分布的调查研究[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2004,24(3):153-156.

[19]张世阳,许龙善,李友松等.从形态变化、生活史和DNA检测排除泡囊狸殖吸虫的独立性研究[J].中国共患病杂志,2006,22(8):750-754.

[20]杨发柱,张莹珍,黄晓红等.福建广州管圆线虫的研究[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1,7(1):11-12.

[21]林金祥,程由注,李友松等.人体自然感染东方次睾吸虫的发现及其疫源地的调查研究[J].中国共患病杂志,2001,17(4):17-20.

课题组成员:

1.许龙善,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名誉主任,主任医师。

2.张山鹰,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

3.李莉莎,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

4.杨发柱,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技师。

脑埂康复的治疗方法篇5

【关键词】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抑制剂;CHD;内皮祖细胞

内皮祖细胞(EPCs)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抑制剂(SolubleepoxidehydrolaseinhibitorsEHi)为目前临床中普遍应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一类药物,其通过作用于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sEH),进而阻止sEH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ETs)降解为二羟基化合物(DHEH)[2-3]。本次研究旨在探讨sEHi对CHD患者EPCs功能产生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7月-2014年12月于本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38例CHD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50~69岁,平均(57.9±2.6)岁。所有入选患者临床上均明确存在心肌缺血表现,同时经冠脉造影均已经确诊为CHD患者。排除严重创伤或接受重大手术者、半年内发生脑血管意外者、甲状腺机能减退者、肾病综合征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存在急慢性肝胆疾病者、恶性肿瘤者、瓣膜性心脏病者、结缔组织病者、心功能Ⅳ级者、过敏体质及精神病患者。另择同期健康体检的3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其中21例,女17例;年龄50~68岁,平均(58.1±1.8)岁。两组性别和年龄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1.2方法

1.2.1试验试剂胎牛血清为Gibco公司生产,VEGF为美国Peprotech公司生产,EGM-2培养液为美国Clonetics公司研发,淋巴细胞分离液为中国科学院血液研究所研发。人纤维粘连蛋白、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均为美国Sigma公司生产。D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为美国MoiecularProbe公司生产,Matrigel-Matrix为美国BDbiosciences公司生产,VEGF抗体、GAPDH抗体均为英国Abcam研发。

1.2.2EPCs分离及培养清晨于无菌条件下抽取两组研究对象空腹肘静脉血,抽取量均为30mL作为样本。将血液样本放入含有200μL肝素的50mL无菌离心管中,然后将等体积的PBS液加入离心管,并进行混匀摇动。沿着管壁缓慢地将已经过稀释的抗凝血加入盛有淋巴细胞分离液的无菌离心管(15mL)中,淋巴细胞分离液与抗凝血的比例控制为1∶2。完成离心操作后,将乳白色单个核细胞层吸出,将其放入新的无菌离心管(15mL)中,然后将等量的PBS液加入离心管中,并进行充分混匀[4-5]。进行离心操作之后将洗涤液去净,然后将4mL的EGM-2完全培养基加入离心管中,同时进行充分混匀。EGM-2完全培养基中含有浓度为20%的胎牛血清,100U/mL的青霉素,100U/mL的链霉素[6-7]。将等量的细胞移入已包被人纤维粘连蛋白的6孔板中,然后放置于37℃、CO2含量为5%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在培养的第4、6天分别进行半量换液。

1.2.3EPCs双染色鉴定使用PBS液将非贴壁细胞清洗掉,将2.4mg/LDil-acLDL贴壁细胞放置于37℃环境中进行1h的孵育之后,对EPCs对Dil-acLDL的摄取情况进行检测[7]。使用浓度为2%的多聚甲醛迪欧细胞进行10min的固定,然后使用PBS液进行洗涤。完成洗涤之后在标本中加入10mg/L的FITC-UEA-I,并将标本放置在37℃环境中进行1h的孵育。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FITC-UEA-I、Dil-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处于正在分化状态的EPCs进行鉴定。

1.2.4EPCs的流式细胞仪鉴定PBS液将非贴壁细胞洗掉之后,使用浓度为0.125%的胰酶进行5min的消化之后将细胞进行收集。实施1000r/min的离心操作之后使用PBS液对待测细胞浓度进行调整,调整为2×108万个/mL。分别将10mL的FITC标记CD31、抗CD34抗体加入,然后进行30min的避光反应。使用冷的PBS液对细胞进行洗涤,将未结合的相关抗体全部去除,然后使用流式细胞仪进行鉴定。

1.2.5EPCs药物处理实施时间为7d的EPCs培养之后,更换培养液浓度为1%的胎牛血清EGM-2进行24h的培养,然后分别与0、10-6、10-5、10-4mol/L的sEHitAUCB作用,作用时间为24h。同时取对照组研究对象的EPCs进行上述处理作为对照,该组标本不加入任何药物进行干预。

1.2.6EPCs迁移检测使用含有0.02%EDTA的胰蛋白酶(0.25%)对各组经过处理之后的细胞进行消化,再用没有添加生长因子的EGM-2对细胞浓度进行调整,调整为1×105/400μL[8-9]。将细胞添加到趋化性实验装置中的上层,装置中的Transwell小室滤膜是孔径为8μm的聚碳酸脂微孔滤膜。将含有0、10-6、10-5、10-4mol/L的tAUCB培养液添加到下层,进行时间为24h的孵育之后,使用细胞刷将存在于滤膜上层的未迁移细胞全部刮除,分别使用戊二醛(2.5%)和甲醇(100%)进行固定,实施HE复染,使用200倍显微镜随机对10个视野进行观测,对EPCs迁移细胞数进行测定[10-11]。

1.2.7EPCs体外血管形成能力检测及Westem印迹对Matrigel进行1∶2的稀释后,将其平铺于24孔板上,放置于37℃的培养箱进行1h的培养,使得Matrigel充分聚合。取EPCs(1×104个)接种到Matrigel板,分别将含0、10-6、10-5、10-4mol/L的tAUCB培养液加入,进行24h的孵育之后,倒置于显微镜对新生血管的生成情况进行观察。

1.3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2.1EPCs鉴定结果EPCs形态:通过分离操作所得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处于培养的第3~4天时,可以观察到部分贴壁细胞呈不规则三角形或者梭形,梭形细胞的数量不断增加。在培养的第7~8天时,出现诸多个集落,贴壁的梭形细胞从细胞团边缘出芽并不断生长,表现为放射状分布。该种细胞中央呈圆形,周边为放射状梭形细胞结构为典型集落。培养至14d时,细胞紧密融合生长,表现为“铺路石”样形态特征。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EPCs结果进行初步鉴定,细胞可摄取Dil-acLDL,同时可与FITC-UEA-1相互结合。其中,双染阳性细胞被认为是处于正在分化状态的EPCs。使用流式细胞仪对接受7d培养的细胞进行检测时,表达血管内皮祖细胞表面标记CD34+、CD31+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53.58±5.64)%和(40.45±6.58)%。

2.2tAUCB对EPCs迁移活性和体外血管形成能力产生的影响观察组EPCs迁移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CHD患者tAUCB对其EPCs表达VEGF产生的作用处理前观察组EPCsVEGF表达为0,处理后tAUCB浓度为10-6mol/L时,患者EPCsVEGF表达为1.43mol/L;tAUCB浓度为10-5mol/L

时,EPCsVEGF表达为1.49mol/L;tAUCB浓度为10-4mol/L时,EPCsVEGF表达为1.52mol/L,

与处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EPCs为一类血管内皮前体细胞,其直接参与到胚胎时期的血管发生和出生之后的血管新生[13]。因为EPCs存在转化成为血管内皮细胞,进而促进血管生成的能力,其目前已经成为对缺血性疾病进行研究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靶细胞。冠心病(CHD)实质上为一种缺血性疾病,因此,在临床上治疗CHD的关键及根本在于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实现血运重建[14]。

EPCs作为一类可循环、可增殖、存在多重分化功能的前体细胞,其成为治疗CHD的重要研究内容。李振等[15]研究结果显示,EPCs可通过分化和迁移等方式直接参与到缺血组织损伤修复及新生血管重建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为目前已知的一种具有最强促血管生长功能的因子,其高度特异性地对血管内皮细胞发生作用,对其迁移、分化及增殖产生良好的诱导作用,进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13]。所以通过增加VEGF水平促进血循环中的EPCs活性得到有效增强,实现血管新生,进而促进缺血心肌血液灌注得到有效改善[1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健康者比较,CHD患者EPCs的VEGF表达明显下降,而应用tAUCB之后,CHD患者EPCs的VEGF表达又表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且该作用表现为浓度依赖性。同时本次研究还发现,CHD患者EPCs迁移活性和血管生成能力亦有明显增加,其增加速度与tAUCB也表现为量效关系。由此可见,sEHi制剂tAUCB对CHD患者的EPCs功能存在正向调节作用,该种作用对血管新生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故其在促进心肌缺血缺氧状态改善上发挥着重要作用[17]。sEH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ETs)为一类具有较强生物活性的内生性脂质环氧化合物,但是EETs在细胞内的半衰期较短,经过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sEH)迅速催化后其失活便被降解。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抑制剂(sEHi)通过对sEH产生抑制作用而促进EETs效用得到明显增强。白洁等[18]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EETs对VEGF介导的血管生成作用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可以推断,sEHi-EETs-VEGF为sEHi对EPCs功能进行正向调节的一个重要通路。EPCs为血管病变细胞进行修复的一种种子细胞,使用EPCs对相关心血管疾病进行治疗的方式为一种新型治疗策略。在对新型药物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应使药物具备对EPCs特性进行调节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治疗效果的提高[19]。在本次研究中,对38例CHD患者应用新型sEHi制剂tAUCB之后,患者EPCs的VEGF表达得到有效促进。这个研究结果为CHD防治药物的研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对CHD防治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对CHD患者应用sEHi可对患者的内皮祖细胞功能产生正向调节作用,进而促进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得到更好改善。sEHi制剂tAUCB可能成为治疗CHD的一种新型药物。

参考文献

[1]王振河,姜德谦,李卫华,等.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抑制剂通过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调节内皮祖细胞功能[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5,23(2):137-138.

[2]彭晓琴,张晓东,王云甫,等.sEHi对颈动脉狭窄患者外周血早期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4,22(11):1109-1110.

[3]黄一伟,张怀勤,毛义建,等.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4,9(8):578-579.

[4]李廷波,马琦琳,彭军.NADPH氧化酶介导的氧化应激与心血管疾病内皮祖细胞功能障碍[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5,43(2):121-122.

[5]欧阳莉娜.血清胆红素与尿酸在冠心病患者临床检验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7):89-90.

[6]李晓燕,陈英剑,张国明,等.培哚普利对冠心病患者循环血内皮祖细胞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国循环杂志,2015,30(1):22-23.

[7]莫善晓.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尿酸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59-60.

[8]黄忠波,陆刚.血清NO水平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6):152-153.

[9]赵婷婷,许丹焰,赵水平,等.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抑制剂t-AUCB对巨噬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2,20(4):295-296.

[10]杨辉,谭晓虹.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抑制剂对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影响[J].神经药理学报,2012,2(5):40-41.

[11]陈小林,杨兴彪,胡基埂,等.环氧化物水解酶与人类疾病的关系[J].生命的化学,2014,34(5):660-661.

[12]杜广胜,文渊,马业新.RNA干扰下调小鼠心肌细胞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的表达[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19(3):206-207.

[13]LiuY,JiangYR,ZhangJC.Integrative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onatherosclerosisofcoronaryheartdisease:whatarethenewcontrolstrategies[J].ChineseScienceBulletin,2014,59(11):1092-1093.

[14]黄树斌.冠心病患者Hcy与内皮祖细胞功能及表达水平相关变化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5):1271-1272.

[15]李振,萧洪文.可溶性环氧化物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2,35(02):224-225.

[16]李晓燕,陈英剑,张国明,等.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差异及其对内皮功能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50(8):73-75.

[17]孙云鹏.肝细胞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7(11):891-892.

[18]白洁,孟军,蔡泽民,等.高脂蛋白(a)的冠心病患者内皮祖细胞功能受损[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5,23(4):384-385.

脑埂康复的治疗方法篇6

关键字:院前急救;模式及原则;院前急救技术

院前急救的模式院前急救是多发、意外、危重程度难以预料,科学规范的院前急救,不仅能有效提高抢救水平,还能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我院从急诊科成立一直从事院前急救,2011年6月我院经淮南市卫生局、市120指挥中心验收成为首批挂牌“新康医院急救站”的医院。自成立以来,我们急救站在“市120指挥中心”统一的调配下,我们秉承“时间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的理念,充分发挥“急、救、快”的特点,出车以最快的速度,白天接到指令3分钟内,晚上5分钟内出车,为淮南市人民提供了一流的120院前急救医疗卫生服务,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好评。

(一)美英模式

突出的是“急”,强调现场以对症为主,简单处理后,以医院为中心,在短时间内将患者转运至医院,到达医院后再做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即“将患者带到医院”。

(二)欧洲模式

突出的是“救”,它所配备的医务人员和设备都是先进的,在院外就可以给予患者最好的救治,待其病情平稳后再转运至医院,即“将医院带给现场的患者”。

一、院前急救的特点

(一)社会性强,随机性强

急诊医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这就使院外急救逾越了传统的分科范围,院外急救活动涉及社会各个方面,这就是其社会性强的表现,在病人何时呼救、重大事故或灾害,何时发生往往是个未知数。

(二)时间紧急

一有“呼救”必须立即出车,一到现场必须迅速抢救。不管是危重还是急诊病人,几乎是急症或是慢性病疾病发作,必须充分体现“时间就是生命”,紧急处理,刻不容缓,紧急还表现在不少病人家属心理上的焦急和恐惧,要求迅速送往医院的心理十分迫切,即使无生命危险的急诊病人也不例外。

(三)流动性大

院外急救流动性很大,平时救护车一般在区域活动,而急救地点可以分散在区域每个角落。病人的流向一般也不固定,遇有特殊需要,如有突发灾害事故时,可能会超越行政区域分管范围,如可能到邻近省、市、县帮助救援,前往的出事地点其往返距离常可数百公里。

(四)急救环境条件差

现场急救的环境大多数较差,如狭窄的地方难以操作,暗淡的光线不易分辨,有时在马路街头,围观人群拥挤噪杂,有时事故现场的险情未排除,可能造成人员再损伤,运送途中,救护车震动和马达常使听诊难以进行触诊,问诊也受影响。

(五)病种多样复杂

呼救的病人涉及各科,而且是未经筛选的急症和危重患者。

(六)以对症治疗为主

院前急救因无充足时间和良好的条件作鉴别诊断,故要明确治疗非常困难,只能以对症治疗为主。

(七)体力强度大

医护人员到现场要经过途中颠簸,要随身背带急救箱,若现场在高楼、无电梯就爬楼梯,如现场是救护车无法开进小巷或农村田埂就得弃车步行,到现场后立即对病人进行抢救,抢救后又要搬运伤者,运送途中还要不断观察病人的病情,以上每一环要消耗一定体力。

二、院前急救的原则

(一)复苏再固定

是指遇有心跳呼吸骤停又有骨折者,应首先用心肺复苏即胸外心脏按压,简易呼吸气囊辅助呼吸直至心跳呼吸恢复后,再进行固定骨折的原则。

(二)先止血后包扎

是指遇有大出血又有创口者时,首先立即指压,止血带或药物等方法止血,接着再消毒伤口进行包扎的原则。

(三)先重伤后轻伤

是指遇有垂危的和较轻的伤病员时,应优先抢救危重者,后抢救较轻的伤病员。

(四)先重伤后轻伤

是指遇有垂危的和较轻的伤病员时,应优先抢救危重者,后抢救较轻的伤病员。

(五)先救治后运送

过去遇到伤病员多数是先送后救,这样常耽误了抢救时机,致使不应死亡者丧失救治时机,现在应把颠倒过来,先救后送,在送伤病员到医院途中,不要停止抢救措施,继续观察病伤变化,少颠簸,注意保暖,平安抵达目的地。

(六)急救与呼救并重

在遇有成批伤病员时,又有多人在现场的情况下,要紧张而镇定地分工合作,急救和呼救可同时进行,以较快地争取到急救外援。

三、院前急救技术的应用

(一)通气

开放气道:开放并保持气道通畅是心脏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病人在昏迷状态时,舌体或会厌部肌肉因缺乏张力会阻塞气道,由于舌体连着下颌,如将下颌前移即可使舌体抬起,离开咽部而打开气道,开放气道的方法:仰头抬颌法和托颌法、仰面抬颈开放气道。

(二)止血

当失血量达到总血量20%以上时,可出现明显的症状,失血量达总血量40%时,就会有生命危险。因此,争取时间采取有效止血措施,对抢救伤员的生命是由非常重要的意义。

1.一般止血法:伤口小的出血,局部用生理盐水冲洗,周围用75%的酒精擦拭消毒。涂擦时,先从近伤口处向外周擦,然后盖上无菌纱布,用绷带包紧即可。

2.加压包扎止血:毛细血管出血、静脉出血及前臂和足部动、静脉出血,均可用绷带纱布加压包扎止血。

3.指压止血法:简单止血方法,方法为用手指压迫肢体近端动脉,然后加压包扎。

4.充气止血带止血法:可将血压表袖带绕于手臂处,充气即可。优点:压迫面积大,受压迫组织损伤小且压力易控制。

5.布带拧紧止血法:适用于无止血带时,可就地取材用三角巾、布巾条、领带等做成带状,在手臂处围绕一圈后,打一活结,迅速用短棒、木棒、筷子等硬物插入活结一侧止血带下,旋转拧紧直至出血停止。再将短棒、木棒、筷子等另一端套入活结内,拉紧活结即可。

(三)包扎

包扎在外伤救护中应用最广,使用器材很简便,常用的材料有绷带、三角巾等,在现场还可以就地取材,如毛巾、头巾、手帕、衣服、领带等进行包扎。

1.包扎的目的:保护伤口,减少伤口感染和再损伤。?局部加压,帮助止血,亦可预防或减轻局部肿胀。?固定伤口上的敷料、夹板。扶托受伤的肢体,使伤部舒适安全,减轻痛苦。

2.包扎的要求:快、准、轻、牢。

包扎要快,部位要准,动作要轻,包扎牢靠,松紧适宜,不可过紧,以免妨碍血液循环,不可过松,以免脱落或移动,打结时避开伤口。

3.特殊伤口包扎法:

a开放性气胸:当胸部受伤发生开放性气胸时,应立即用比伤口面积大、厚实的棉布块或毛巾垫,在伤员呼气之末迅速严密覆盖胸壁伤口,再用绷带或三角巾缠绕胸壁加压包扎,尽快送往医院。

b腹部内脏脱出:腹壁出现较大伤口时,腹腔内脏器会经伤口脱出体表,这时不要把脱出的内脏送回腹腔,以免加重污染,应先使伤员仰卧屈膝,放松腹肌用较大快的清洁布单或敷料盖住脱出的内脏,再用一个干净、大小合适的容器扣在上面,以保护脱出的脏器,最后用腹带或三角巾在容器外包扎固定。

c脑膨出:发生脑膨出时,伤员大部分处于昏迷状态。因此,应使病员侧卧或俯卧位,解开领扣和腰带,保持呼吸道通畅,用纱布、手帕等在膨出的脑组织四周围成一个保护圈,再用清洁敷料覆盖脑组织,然后再用干净容器扣在上面,再用三角巾包扎,包扎时动作要轻,切勿压迫脑组织。

d异物刺入伤:伤员被外来异物如尖锐的木棒、竹杆、铁器等刺入颈部、胸部、腹腔等部位时,在事故现场不要随意拔出异物,以免引起大出血而危及生命。应先将异物露在体表的一端固定。再用带子、棉线等紧贴刺入物的根部将异物扎紧固定于体表,防止异物继续刺入体内或脱出体外,最后用敷料包扎伤口送往医院。

e开放性骨折的骨断端外露:用一块干净纱布盖在骨折断端上,再用三角巾叠成环形垫,垫放在骨折断端周围,其高度要略高于骨折断端的高度。最后用三角巾或绷带呈对角线包扎“8”字形包扎。

(四)固定

1.骨折固定的原则

(1)凡疑有骨折的伤员,都应按搬运骨折处理。

(2)除有生命危险,均应就地固定。

(3)有大出血时,应先止血、包扎,然后固定骨折的部位。

(4)发现伤员休克或昏迷时,应先抢救生命,然后处理骨折。

(5)骨折固定时,不要盲目复位,以免加重损伤程度。

(6)严禁将露在伤口外面的骨折送到伤口内。

(7)包扎松紧要适当,以不影响正常的血液循环,又能起到固定作用为宜。

(五)搬运

经过初步救护后,必须迅速安全地将伤员送到医院或急救站进行进一步治疗,即搬运伤员。其目的是使伤员迅速得到医疗机构的及时抢救治疗,并及早离开受伤现场,以免延误抢救治疗时机,并可防止再次受伤。

搬运方法:

1.担架搬运法:最常用铲式担架,沿担架纵轴分为左右两部分,使用时可将担架从病人身体下插入,使病人在不移动的情况下,置于担架上。

2.徒手搬运法:到达现场必须乘电梯时,而电梯又小,放不下铲式担架,可以采用徒手搬运法,此法对病员、搬运者都比较劳累,将病人安全地转运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

参考文献:

[1]章亚平,何敏华.院前急救中的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J]护理学报,2010,17(1B):23-26.

[2]邓艳华,胡壮俐,辜艳等.院前急救模式发展方向探讨[J].西部医学,2008,20(5):1067-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