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6篇)
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篇1
方法:选取我院8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岭和美洛昔康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中药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互补长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不但能提高其疗效,缩短其治疗时间,并且能减少其毒副作用,减少病人的痛苦,提高患者预后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52-0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以对称、多个周围性关节的慢性炎症病变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肿胀、疼痛、功能受损,并且处于一个持续、反复发作的过程。近年来,发现西医对于此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且费用较高,通过结合中药治疗能够提高疗效的同时,减轻毒副作用及费用。本研究通过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为主要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门诊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41.25±4.26)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5.41±0.7)年。对照组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38~69岁,平均年龄(43.63±4.72)岁,病程1~13年,平均病程(5.38±0.5)年,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岭和美洛昔康治疗。口服甲氨蝶呤(MXT)起始量7.5mg,每周1次,逐渐加量至15—20mg,同时口服美洛昔康,每次一片,每日2次。
1.2.2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中药内服。方案方剂为:乌梢蛇15g、地龙15g、木瓜15g、赤芍15g、白芍20g、党参15g、当归10g、鸡血藤20g、红花10g、川芎15g。风寒型加肉桂15g、细辛5g;湿热型加苍术20g、黄柏15g、防己20g;肝肾亏虚型加熟地黄30g、山茱萸15g、续断20g、杜仲20g。服用方法:每日l剂,水煎2次,餐后2小时分早中2次口服。2个月为1个疗程。两组以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一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
1.3疗效判定。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疗效标准。显效:症状和体征改善明显,整体改善率≥75%,主要化验指标(血沉及C-反应蛋白)正常或明显改善或接近正常;进步:症状及体征整体改善率≥50%,主要化验指标有所改善;有效:症状及体征整体改善率≥30%:主要化验指标改善不明显或无改善;无效:症状及体征整体改善率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以P
2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和关节周围非感染性炎症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一般会引起关节严重畸形。在中医学中属于“痹证”范畴,其多由肝肾亏虚日久,复感寒湿之邪重,导致筋骨失养,肢节痹阻,以肝肾亏虚为本,寒湿痹阻为标,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故治疗以滋补肝肾、调补脾胃气血为大法。
本治疗方案中MTX,为本病的首选药物[3],具有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为慢作用抗风湿药,对类风湿有改善症状、减轻或延缓关节破坏的作用;而美洛昔康能很好地减轻RA患者的疼痛。本方案选用的中医药方从现代医学角度讲,能防治甲氨喋呤等药的肝肾损伤、骨髓抑制、性腺抑制等不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修复损伤关节面,减少骨质增生的程度,尽量降低关节畸形发病概率,对患者的预后很好。药理学实验证实,补肾通络方各单味中药既有补益肝肾,调节免疫作用,又有通络消炎止痛的一方面。前期研究显示补肾通络方联合MTX治疗寒湿痹阻型活动期RA疗效显著;起效快,毒、副反应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4]。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寇永峰,赵新秀.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因素的现代文献研究[J].广西中医药,2008,31(2):22—23
[2]国家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6一119
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篇2
关键词:中医;综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呈游走性多关节炎的表现,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致残率较高[1]。临床上对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较多,但是疗效不一。中医在各种疑难杂症的治疗上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院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采用中医综合方法治疗风湿性关节炎30例,疗效满意,现将治疗经验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组患者6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二次风湿病学术会制定的诊断标准。所有入选患者均经医生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排除有代偿失调的心功能不全或严重高血压者;肝、肾、血液系统损害;中枢系统损害者;孕期及哺乳期妇女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42例,年龄年龄38~75岁,平均(52.5±11.2)岁,病程1~5年。临床表现为:多发性及游走性大关节疼痛,肿胀等局部症状,关节活动受限,晨僵,且血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其中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炎12例,类风湿关节炎23例,痛风性关节炎10例,骨关节炎1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3例,其他风湿性关节炎2例。将该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关节压痛、肿胀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①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采用患部和辩证取穴为主,循经和辨证取穴为辅,腕关节取外关、阳池、阳溪;肘关节取手三里、少海、迟泽、曲池;肩关节取肩肩井、三针。膝关节取血海、阳陵泉、犊鼻;踝关节取解溪、申脉、昆仑;1次/d,一个疗程为7d。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采用内服中药汤剂、中药外治离子导入等综合疗法,中药汤剂的组方为:红花30g,苍术30g,薏苡仁30g,鸡血藤30g,白芍30g,黄芪30g,羌活15g,当归15g,生木瓜15g,桂枝15g,制附子10,防风10g,干姜6g,麻黄6g,甘草6g,细辛3g。水煎分服,1次/d。湿热阻络证采用清痹方者采用风湿治疗仪局部离子导入。寒湿阻络证采用温痹散局部热敷,30min/次。两组的治疗时间均为2周。
1.3评价指标及疗效标准[2]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与关节肿痛数的改变。疗效标准:①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功能改善,血沉比原来下降50%以上或降至正常。②有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关节功能有一定进步,血沉下降。③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1.4统计学处理
记数资料采用结果以(±s)表示,用SPSS13.0统计软件。t检验做组间比较,卡方检验做计数资料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13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为73.3%显著高于对照组40.0%,P
2.2两组患者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与关节肿痛数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与关节肿痛数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观察组的改善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类风湿(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该病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早期有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缩,极易致残。从病理改变的角度来看,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主要累及关节滑膜(以后可波及到关节软骨、骨组织、关节韧带和肌键),其次为浆膜、心、肺及眼等结缔组织的广泛性炎症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在中医学“痹证、历节”范畴,为人体肌表经络遭受外邪侵袭后,气血运行不畅所致[2],本病不论性别、年龄均可罹患,其病机为邪气痹阻经络、筋骨、留著关节、营卫不通。针灸用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可疏经通络、行气活血、逐寒祛湿、消肿止痛,调节免疫之功效,增强机体的细胞与体液免疫功能。本研究中的中医内治汤剂有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通痹止痛之效。方中干姜、附子、麻黄散寒除湿;羌活、苍术、桂枝、防风祛风除湿;甘草、白芍缓急止痛;鸡血、藤红花活血以通络止痛,佐薏苡仁利湿[3]。在内治的同时并依证不间采用不同的中药外治法,发挥局部止痛功用。结果表明,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的患者的疗效、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与关节肿痛数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单纯针刺治疗,P
参考文献
[1]王飞,史廷瑞,乌兰其其格.通痹汤加减治疗风湿性关节炎10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5):548
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篇3
【关键词】关节炎,类风湿;病因病机;治疗;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属中医学“痹病”范畴,又称“痹证”“历节风”“鹤膝风”等,焦树德教授首次提出并确立了“痹”病名。RA病因复杂,病理机制尚不明确,以关节慢性滑膜炎症、关节进行性破坏为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关节疼痛或肿痛,常导致关节破坏,甚至造成心、肺等多脏器、多系统损害[1]。
1RA病因病机
RA病因复杂,正气虚弱是RA发病的内在因素[1],外在因素多为风、寒、湿、热等邪侵袭,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体禀赋不足、劳逸失度、情志饮食内伤都是RA发病的内在因素。《素问・痹论》中提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饮食自倍、脾胃乃伤……淫气忧思,痹聚在心”“卫者,水谷之悍气也……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及《灵邪・贼风》“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阐释了RA的内外病因及内外因相合而为痹病的观点。
古代医家历来重视情志内伤所致病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喜怒伤气。”《素问・痹论》:“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在《脾胃论・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也有此论述:“凡怒、忿、悲、思、恐惧,皆损元气。”中医的整体观念“形神一体观”体现了古代医家对情志因素的重视。形体健康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情志因素的影响表现在情志失衡对脏腑、气血阴阳的影响上,可导致气机逆乱,脏腑正气亏损,日久可出现痰浊瘀血,可致气机郁滞,脏腑虚损,痰浊瘀血闭阻经络,易导致痹病的发生,同样亦是导致RA发病的作用机制。《中藏经・五痹》中对气痹、筋痹阐述了情志在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气痹者,愁忧思喜怒过多,则气结于上……则胸腹痹而不能食,注于下则腰脚重而不能行,攻于左则左不遂,冲于右则右不仁,贯于舌则不能言,遗于肠中则不能溺,壅而不散则痛,流而不聚则麻……宜节忧思以养气,慎喜怒以全真,此最为良法也”“筋痹者,由怒叫无时,行步奔急,淫邪伤肝,肝失其气,因而寒热所客,久而不去,流入筋会,则使人筋急而不能行步舒缓也,故曰筋痹。”朱丹溪《症因脉治》曰:“逆春气则肝气怫郁,恼怒伤肝则肝气逆乱,惊动魂魄,则肝气不宁。肝痹之脉……或见沉滞,肝家郁结。”明代龚廷贤在《寿世保元》提到“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细”,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提到“郁怒而痛者,气之滞也;忧愁思虑而痛者,气之虚也”,均阐明了忧思郁怒致肝气逆乱、郁结,或久郁而化热,或与外邪相合出现湿热痹阻、痰湿蕴结、痰瘀痹阻之证,出现关节疼痛等发为痹病之观点。
《张氏医通》对鹤膝风的叙述也体现了情志因素在RA发病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妇人鹤膝风证,因胎产经行失调,或郁怒亏损肝脾,而为外感所伤,或先肢体筋挛,继而膝渐大,腿渐细,如鹤膝之状。”《内经博议》则强调在某些RA证候发病过程中,情志起着关键作用“凡七情过用,则亦能伤脏器为痹,不必三气入舍于其合也……用力不息而致乏竭,则痹聚在肝”。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对RA病因病机有了进一步认识。国医大师路志正[2]认为,RA发病主要责之于正气虚弱与感受风、寒、湿,正气虚弱主要表现在营卫不和、气血不足、肝脾肾亏虚三个方面,同时外因所致表现在邪淫外感、痰浊瘀毒两个方面。陈湘君[3]认为RA发病是在机体气血虚弱、正气不足的基础上发生的,病因概括为正气虚弱,机体卫外不固,主要病机为卫气亏虚、肝脾肾不足。RA病久可见阴虚证候,周学平等[4]认为阴虚在RA发病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阴虚血亏,久病伤阴等致肝肾阴虚,从病因、营血、脏腑、经络辨证阐述了RA的阴虚之证。寒湿痹阻证是RA常见病证,邢巍[5]认为阳气虚衰导致筋脉痹阻是RA发病的关键。“脾胃为后天之本”,刘健[6]认为RA发病的根本因素为脾胃虚衰,气血化生无源,营卫不足,脾虚湿盛致痰浊内生,这些观点均进一步说明了正气虚衰在RA发病中的重要性。
外邪致病亦不可忽视,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湿热蕴结,气机郁滞,痰浊瘀血内生,久可以致气血亏虚、脏腑虚衰。《灵枢・贼风》曰:“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外邪侵袭人体如湿邪,久而不去,复感外邪,新旧之邪相合致疾病复发,宋绍亮[7]认为RA病久难治的根本原因是邪毒内伏,认为本病多有脏腑蕴毒,伺机而发,诱因多为疲劳、酗酒、寒冷、外伤、饮食等。姜泉等[8]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湿热痹阻是RA的核心病机之一,活动期RA多见湿热痹阻型,而RA病久必定夹瘀,如《类证治裁・痹证》中“痹久必有瘀血”所言,同时注重脾胃的关键作用,脾虚湿盛,久则蕴而化热,湿热缠绵,疾病久而难愈。痰浊淤血与湿热均为RA发病常见因素,亦为常见病理产物,《证治汇补・痹症》中提到:“湿热痰火、郁气死血,流于经络四肢,悉能为麻为痹。”胡荫奇[9]特别注意痰瘀毒邪在RA发病中的作用,认为痰瘀既是RA的致病因素又是其病理产物,它贯穿RA发病的整个过程。
RA发病是内伤、外邪共同作用所致,内伤因素多有禀赋不足、饮食劳倦,尤其注意的是情志内伤,中医临床治疗RA亦注重调畅情志治疗;外邪多有风、寒、湿、热致病,如行痹、寒痹、着痹、热痹等;内伤外邪相合为病,机体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痹阻,损伤脏腑,出现一系列病理产物,多见痰浊、瘀血等;久则脏腑气血亏虚,出现阴虚、气血两虚、肝肾不足等证。明确RA病因病机,以指导临床治疗。
2RA的中医治疗进展
2.1中药辨证治疗RA临床多见风寒痹阻证、风湿痹阻证、风寒湿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湿热瘀阻证、痰瘀痹阻证、气血两亏证、肝肾不足证等,临证需辨证治疗。现代医家从不同角度辨证治疗RA取得了良好效果。
路志正[2]教授治疗RA,辨证时立足正邪对比,主要表现在正气虚弱、邪淫杂感、痰浊瘀毒三个方面。正气虚弱之营卫不和证治以调和营卫、固表通络,方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等加减;气血不足证合以补益气血、调理脾胃为主,佐以驱邪通络,方用当归补血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八珍汤等加减;肝脾肾亏虚,须缓缓图之,待正气强盛,再驱逐病邪,方用独活寄生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二仙汤等加减。邪淫杂感临证辨清风寒湿热之邪偏颇,若风寒湿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加减;若风胜者加青风藤、海风藤、防风,寒胜者加肉桂;湿胜者加生薏苡仁、萆、苍术、白术。痰浊瘀毒临证不可一味驱风散寒、清热除湿,当注重祛痰、活血、化瘀、解毒之法。陈湘君[3]治疗RA,以扶正为主,内外合治,活动期注重益气,如气阴两虚之证,需益气清络,兼顾养阴为主,治疗时多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合三妙丸加减,外用方则以清热利湿为主,药用透骨草、枯矾、冰片等;缓解期注重补益肝肾,顽症加以虫类通络,肝肾不足证多用左归丸、右归丸为主,加以鳖甲、龟板、鹿角片等以滋补肝肾、温阳通络。痰瘀交阻多以活血化痰药为治,如莪术、徐长卿等活血药,制南星、僵蚕、白芥子等化痰药。顽痹加虫类药,如热痹加地龙;挟痰湿者,加僵蚕;腰腹以上特别是肩背以上疼痛者,加全蝎、露蜂房;腰以下久痛者,加蜈蚣、穿山甲等。
RA涉及多脏器,久病常致脏腑虚衰,有学者从脏腑论治亦取得良好疗效。刘健[10]主张从脾论治RA,临床研究运用健脾单元疗法治疗RA,研究显示,益气健脾化湿通络方药新风胶囊能显著缓解RA患者的晨僵、关节疼痛、肿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整体机能。吴颉等[11]临床治疗RA从肾虚论治,根据肾虚精亏阴阳的偏衰,分阴虚络热、阳虚寒凝、精气亏虚3种证型,阴虚络热证多用左归丸加减,阳虚寒凝证多用右归丸加减,精气亏虚证多以独活寄生汤加减。RA患者因疾病迁延不愈,肝脾肾等亏虚,可出现情志不调,表现抑郁、焦虑等状态,常从肝脾肾入手进行诊治。朱跃兰等[12]认为RA患者抑郁症多发生于病程相对较长的患者,肾精亏虚,为发病之根本。肾虚不能上充脑髓,脑神失养,则脑神机能低下,可见情绪低落、悲观失望、意志减退等表现,肝肾同源,肾虚日久肝失所养,失于疏泄,气机不畅,肝气郁结,加重郁证表现同时伴瘀阻脉络,痹阻脑络,则加重脑神失养,虚实相因,共致郁病,运用补肾活血解郁法治疗RA伴发抑郁症患者。冯兴华[13]教授提出从肝论治痹证,疏肝解郁法是治疗抑郁症的常用方法,RA合并抑郁临床表现者,可配合疏肝解郁法,能提高其他抗风湿药的疗效。王振亮[14]提出肝与RA的关系,并阐述了从肝论治RA的重要性。房定亚[15]用四逆散和百合地黄汤以疏肝解郁、养心安神为法治疗RA合并抑郁状态亦取得良好效果。殷海波等[16-17]认为情志因素通过影响脏腑、气血、阴阳可影响痹病发病,若能正确认识情志因素在痹病发病中的作用,对于痹病的预防调摄及其临床治疗都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推动痹病治疗进展的新手段,临床以小柴胡汤和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气滞型周痹有效。
目前针对RA中医治疗的研究显示,一些经方、验方、成药等治疗RA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周彩云等[18]用四妙消痹汤治疗RA活动期,结果显示,四妙消痹汤可综合改善RA活动期湿热毒痹证患者的关节及全身病变,且起效早,不良反应较少。曹炜等[19]用四神煎治疗RA气虚湿热证,有效率、显效率分别占92%和32%,治疗尤以关节局部肿痛、发热者临床效果显著。何维英等[20]用龙胆泻肝汤治疗RA有肝经实火湿热者,收到良好疗效。汤小虎等[21]用桂枝及其类方治疗早期RA患者收到良好效果,如行痹,用防风汤合桂枝汤加减;痛痹以乌头汤合桂枝汤加减,着痹以薏苡仁汤合桂枝汤加减,热痹则用白虎桂枝汤合桂枝汤加减等。刘建中等[22]用蚁参蠲痹胶囊治疗RA以补肾健脾,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可扶正驱邪、标本兼顾,研究显示中医证候有效率可达86.70%,对疾病的有效率占87.30%,中医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王秀娟等[23]应用清热养阴除湿丸治疗活动期RA湿热痹阻证,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无明显副作用。
2.2RA的中医非药物疗法
2.2.1RA的外治法与针灸治疗RA中医治疗方法多样,除必要的中药治疗外,还往往兼用外治法、针灸疗法。RA临床治疗常配合外治法进行,外治法可有效消除肿痛,安全有效。曹炜等[24]用复方雷公藤外敷剂治疗局部关节肿痛的活动期RA,临床取得良好效果,复方雷公藤外敷剂起效快,对活动期RA患者关节肿痛疗效明确,具有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的功效,无明显不良反应,简便易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用药物。焦娟等[25]运用内服药(土茯苓、金银花、苍术、黄柏、川芎、当归、莪术等)联合外用药(雷公藤、芒硝、川芎、炙乳香、炙没药等)内治外敷治疗湿热痹阻证、瘀血阻络证RA,取得较好疗效,达到ACR20标准的病例占34.30%,湿热瘀阻证总有效率可占75.80%;起效快,局部关节疼痛、肿胀症状平均在1周之内迅速减轻;关节局部症状、体征疗效确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并可减轻外敷剂的毒副作用。陆洪品[26]亦针对中医内治外敷法进行临床研究,内服剂为三妙散,外敷剂为复方雷公藤,研究显示内治外敷法较单一内服或外敷治疗活动期RA疗效更为显著。姜玉宝[27]运用常规西药联合中药熏蒸治疗RA患者75例,熏蒸方组成为独活20g、羌活20g、桂枝15g、防风15g、细辛10g、川芎20g、海风藤30g、苏木20g、片姜黄20g、冰片1g。研究结果显示,联合中药熏蒸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显著改善,明显优于常规西药治疗组。
针灸在RA治疗中已广泛使用,叶玉霞[28]应用针灸治疗14例RA风寒湿痹证患者,主穴采用风池、风府、风市、足三里、三阴交、内关、公孙,有效率占92.80%。倪文杰等[29]通过收集、分析文献资料对针灸治疗RA进行总结发现,单纯灸疗法、温针灸疗法、穴位注射疗法、针灸综合治疗RA均可取得确切的临床疗效,其副作用小,且联合药物或其他疗法可减少用药量,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强疗效。陈增辉等[30]运用针灸治疗RA患者40例,采用毫针针刺和温针灸,取穴包括整体取穴(肝俞、脾俞、命门、曲池、足三里、太溪)、局部取穴(根据疼痛部位取穴)与随证取穴三部分,同时配用温针灸,结果显示针灸具有消炎镇痛作用,可明显降低红细胞沉降率,改善类风湿因子滴度。李建武等[31]通过总结文献发现,间接灸、温和灸、麦粒灸、特殊灸法(如冷灸、实按灸等)均可有效改善RA临床症状,减轻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2.2传统养生功法与RA治疗古代医家就已认识到中医传统功法即导引之术注重对人体气血的引导,对气血瘀滞,尤其是肢节处疾患效果更佳。中医认为导引、行气、吐纳等可调节患者的肢体关节活动,同时调畅气机,舒筋活血,使患者情志调畅,关节活动更加灵活。长期传统功法的锻炼,可以起到保护关节、改善关节功能的作用。早在1991年国外研究就已证实,太极拳可有效保护和改善关节功能,预防和减缓关节畸形,可作为RA治疗的选择之一[32]。孙绪生[33]对太极拳运动研究中发现,简化太极拳运动可有效改善关节活动,增加肘关节反力及屈肘肌力,改善RA患者临床症状。
3讨论
RA发病的内在因素为正气虚弱招致外邪侵袭人体而为病,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劳倦、情志多为内伤病因,外邪多见风、寒、湿、热。内伤招致外邪,可致风寒、风湿、风寒湿、寒湿、湿热等证候。RA病久可致气血亏虚,脏腑虚衰,出现气机郁滞、湿热蕴结,痰浊瘀血内生,病邪流注关节,常缠绵难愈。因此RA患者大多具有关节症状,活动多有不便,甚至出现关节破坏,关节功能受限等躯体症状。而许多患者缺乏有效的指导,不知如何进行关节活动,导致缺乏适当的运动,关节功能会更加退化。临床治疗需辨证论治,同时结合外治法、针灸治疗,以及必要的功能锻炼。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工作压力增加,情志内伤在RA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也逐渐突出,中医治疗RA中应进行积极有效的情志干预,缓解RA患者出现的焦虑抑郁状态,预防疾病加重。心理干预与功能锻炼二者同时运用既能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又能缓解患者关节功能障碍,起到调节身心作用,提高生活质量。
4参考文献
[1]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01.
[2]商阿萍,路洁.路志正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J].河北中医,2008,30(4):342-344.
[3]刘淑清,陈湘君.陈湘君扶正治痹经验述要[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2):145-146.
[4]周学平,吴勉华,潘裕辉,等.瘀热病机研究述评[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4):217.
[5]邢巍.略谈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治[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20:7.
[6]刘健.风湿病中医临床思维[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9):753-761.
[7]宋绍亮.从邪毒内伏论治类风湿关节炎[J].江苏中医药,2008,40(1):8.
[8]姜泉,周新尧.从湿热瘀论治类风湿关节炎[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4):279-280.
[9]董宏生,李春红,董占斌.胡荫奇主任医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特色[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3):309-311.
[10]曹云祥,刘健,朱艳,等.中医健脾单元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5):384-389.
[11]吴颉,张碧擎.类风湿关节炎从肾虚精亏论治[J].江苏中医药,2010,42(10):7-8.
[12]朱跃兰,唐启盛,常洞赜,等.补肾活血解郁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伴发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临床版),2007,7(2):16.
[13]张显彬,冯兴华.冯兴华教授从肝论治痹证经验介绍[J].陕西中医,2006,27(5):588-589.
[14]王振亮.肝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系及从肝论治[J].中医研究,2011,21(11):49-52.
[15]周彩云.房定亚治疗风湿病传真[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78.
[16]殷海波,张锦花,石白.对情志致痹的再认识[J].北京中医药,2011:30(12):915-917.
[17]殷海波,张华东,杜辉,等.从肝论治周痹临证体会[J].江苏中医药,2010,42(6):27-28.
[18]周彩云,唐今扬,房定亚,等.四妙消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3):275-279.
[19]曹炜,张华东,刘宏潇,等.四神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50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7):490-498.
[20]何维英,许超,季卫锋.龙胆泻肝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62例临床报告[J].中医正骨,2005,17(4):49-50.
[21]汤小虎,金兰花,彭江云,等.桂枝及其类方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运用[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1,34(6):28-30.
[22]刘建忠,王春民,刘书堂.蚁参蠲痹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8,16(4):24-26.
[23]王秀娟,王玉明,张秦,等.清热养阴除湿丸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40例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2009,28(7):521-523.
[24]曹炜,焦娟,姜泉.复方雷公藤外敷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7):433-435.
[25]焦娟,殷海波,姜泉.中医内治外敷法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评价[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3):328-332.
[26]陆洪品.中医内治外敷法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9):49-50.
[27]姜玉宝.中药熏蒸治疗75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3):271-272.
[28]叶玉霞.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4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6):21.
[29]倪文杰,段淑琴,王兴.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4):45-47.
[30]陈增辉,王立新.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4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2):247.
[31]李建武,曾超.艾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概况[J].湖北中医杂志,2012,34(6):63-64.
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篇4
【关键词】风湿类疾病;心身治疗;医务人员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8.053
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发现风湿类疾病属于心身疾病中的一种[1-3]。心身疾病是一种与社会心理等因素有重要关系,在病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与社会心理等因素均有关系,但主要表现在身体的病症或者器官的损伤等,存在非身体性的障碍[4-10]。本文选取本院2013~2016年100例风湿类疾病患者及100例风湿类疾病诊治相关的医务人员,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患者及医务人员对于风湿类疾病的认识,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2016年100例风湿类疾病患者及100例风湿类疾病诊治相关的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中女56例,男44例,年龄26~69岁,平均年龄(52.3±5.5)岁,有45例患者患有风湿性关节炎,有25例患者患有骨关节病,有5例患者患有强直性脊柱炎,有2例患者患有结节性红斑病,有13例患有骨质疏松病,有5例患者患有干燥综合症,有5例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医务人员中有女70例,男30例,有50例医务人员在内科,有20例医务人员在外科,有16例医务人员在中医科,有8例医务人员在后勤科,有6例在办公室。患者排除标准:①患者有其他重大疾病,如严重肾衰竭等;②患者年龄过大,>80q;③患者患有精神类的疾病,不能配合实验实行;④患者病症严重,无法沟通;⑤患者患有严重的肿瘤的情况;⑥患者不同意进行实验。
1.2方法向患者和医务人员发放调查问卷,询问关于提到风湿类疾病会想到什么,在常规的医治外,能够减轻病症的因素以及加重病症的因素,以及什么样的医治方法更好等问题。
2结果
2.1患者及医务人员对提到风湿类疾病会想到是什么的回答情况患者中有73%的回答为残疾或预后不良;医务人员中也有61%的回答为残疾/预后不良。见表1。
2.2患者及医务人员对减轻病症的因素的回答情况患者中有63%认为热敷可以减轻病症,有50%认为休息可以减轻病症,有35%认为运动可以减轻病症;医务人员100%认为懂医学知识可以减轻病症,有45%认为热敷可以减轻病症,有33%认为休息可以减轻病症。见表2。
2.3患者及医务人员对加重病症的因素的回答情况患者中有69%认为寒冷可以加重病症;医务人员中有70%认为劳累可以加重病症。见表3。
2.4患者及医务人员对最佳医治方案的回答情况患者中认为中医或者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是最佳医治方案的均占57%;医务人员中认为中医或者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是最佳医治方案的均占61%。见表4。
3讨论
风湿性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医治所用的时间也很长,很难在短时间内治愈[11-13]。在调查问卷的第一个问题上,患者认为风湿性疾病很容易出现残疾而且通常预后不佳[14]。其实,在医治风湿性疾病时,只要诊断及时,坚持医治,出现残疾的情况并不多,大多数患者的预后情况良好[15]。患者应当对病情有一个正当的认知,对病情的治愈产生信心,有充足的耐心医治。另外,患者对风湿性疾病有一个疼痛的认知,因此在医治时注意缓解患者的疼痛,加强患者对治愈的信心。在风湿性疾病中,药物医治只是一方面,很多方面的医治需要患者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参加医院举行的心理健康的讲座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纠正不良的行为,多做运动,三餐适宜,学习一些关于风湿性疾病的医学知识。在求医时,要选择有信誉的医院就医,不要相信一些虚假的广告,耽误了医治的最好的时机。在最后一个问题的回答中,患者和医务人员均认为使用中医或者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医治更好,在医治中要听从医嘱,耐心医治,充分调动患者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患者能够获得健康。
总之,风湿类疾病患者应加强对于风湿类疾病的相关认知,医务人员也应加强相关业务技能,以便提高风湿类疾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高进.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病例对照研究.山东大学,2014.
[2]刘芳.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4,20(s1):44.
[3]田君.中医综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评估及报道.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6,22(s2):43-44.
[4]郑红梅,邓紫玉.综合心理干预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3,32(4):423-425.
[5]肖雪霞,李广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服药不依从行为原因的质性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9):55-56.
[6]陈实.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原则和目标.中外健康文摘,2014(20):507-508.
[7]陈淑萍.浅谈心身疾病的中医心理疗法.中国医药指南,2014(22):375-376.
[8]柳红良,张慧,原晨,等.刚柔辨证诊治心身疾病.吉林中医药,2014,34(10):1035-1037.
[9]陈胜良.消化心身疾病常见临床表现的分类及处置对策.中华消化杂志,2015(9):579-582.
[10]徐治.老年人呼吸系统心身疾病的诊治进展.实用老年医学,2016(9):717-720.
[11]王颖,郑炜,张继胜,等.双膦酸盐在风湿类疾病中的应用进展.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2):58-62.
[12]王彭,云雪林.基于频数分析的苗医治疗风湿类疾病方药规律研究.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22):113-115.
[13]陈乐锋,马剑达,韦秀宁,等.托珠单抗联合治疗对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活动及心理状态的疗效观察.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5,19(2):115-118.
[14]张雅双.浅析23例类风湿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7):4045.
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篇5
关键词:中医联合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类风湿(RA),是一种骨科常见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尚未明了。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中医理论认为类风湿是嗜欲不节,耗伤肾气,致三焦之气不通而形成的以不语、腰膝不遂、四肢不仁为特征的病变[1]。为观察中医联合性治疗类风湿的方法和疗效,笔者对本院120例患者进行了分组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1~2011.2期间在骨科就诊的60例类风湿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中医联合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6~75岁,平均(45.5±23.8)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33年。中药组(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19~77岁,平均(48±20.6)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35年。。根据我国1988年4月在昆明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修订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西医结合诊断及治疗标准将60例患者分为如下证型,风寒湿痹型17例,症见关节冷痛,疼痛较剧,肿胀难消,舌淡,苔白,脉弦紧。风湿热痹型22例,症见关节红肿疼痛,甚则痛不可伸,得冷稍舒,或兼身热恶风,舌红,苔黄,脉弦滑数。肾阳虚亏型21例,症见关节肿大,僵硬冷痛,恶寒,四肢厥冷,腰酸腿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1.2方法
中医联合组(30例):根据不同中医证型采用中药汤剂+针灸+外治+药酒的治疗方法,风寒湿痹型给予蠲痹汤加减。羌活9g,独活9g,桂枝9g,秦艽9g,威灵仙15g,当归9g,川芎9g,制乳香9g,制没药9g。随症加减:风胜而关节游走性疼痛者,加防风9g,白芷9g;寒胜而关节疼痛剧烈者,加附子9g,制川乌9g,细辛3g;湿胜而关节肿痛甚者,加防己12g,萆粟12g,薏苡仁30g。风湿热痹型给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桂枝6g,白芍15g,知母10g,防风9g,防己12g,海桐皮12g,桑枝20g,忍冬藤20g。随症加减:关节红肿、疼痛剧烈,入夜尤甚者,加生地15g,赤芍15g,羚羊粉0.6g(兑服);热盛伤津,烦热口渴,舌红少津,脉弦数者,加生石膏30g(先煎)、玄参10g。肾阳虚亏型给予金匮肾气丸加减。附片9g,桂枝9g,山药12g,山茱萸9g,仙灵脾15g,巴戟天12g,狗脊12g,牛膝12g,茯苓12g,白术15g,寻骨风15g,威灵仙15g;随症加减:神疲乏力、关节肿大者,加黄芪30g,防己12g,薏苡仁30g;关节痛甚者,加苏木9g,红花9g,制川乌9g(先煎),全蝎5g,关节僵直畸形者,加地龙9g,全蝎5g,穿山甲9g,白芥子6g。针灸疗法:取患部及邻近穴,粗针深刺,或艾条灸,1次/d,10d/疗程。外治法:白芥子60g微炒捣碎,与大葱、生姜各30g共捣茸,外敷患处致发泡为度。药酒法:黄芪、当归、红花、威灵仙、生地、蕲蛇各10g,白酒500ml,浸泡一月后饮用,5ml/次,2次/d。
中药组(30例)单纯给予上述中药汤剂治疗。
1.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受累关节肿胀疼痛,关节功能活动障碍,晨僵等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
有效:受累关节肿胀疼痛,关节功能活动障碍,晨僵等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或任意两项消失者。
无效:上述症状及体征仅消失一项或无任何改善者。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性,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中医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80%),组间比较x2=4.315,p<0.05,,提示两组疗效存在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中医联合组
30
13
16
1
96.67%
中药组
30
6
18
6
80%
3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累及关节滑膜、软骨、骨组织、关节韧带等部位,并蔓延至全身结缔组织的广泛性炎症性疾病,多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其特点是反复发作,呈对称
分布[2]。早期有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同时并发发热、疲乏无力、皮下结节、胸膜炎、动脉炎和周围神经病变,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缩,极易致残。中医称其为历节风或骨骱痹。因肾主骨生精、养髓。如肾气不足,不能主骨,养髓便可出现骨质疾病;肝主经络,支配全身韧带及关节运动,如肝阳上亢,肝血不足便可出现筋痛、麻木、屈伸困难等症状;脾主运化,主肌肉,若脾失运化,不能滋养肌肤则可出现肌肉关节组织酸痛萎缩[3]。类风湿关节炎由于发病初期症状和体征不明显,患者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并引起重视,同时,本病目前仍无法通过治疗达到彻底痊愈的满意疗效。其病程长、难调理,需长时间多方法的治疗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临床治疗类风湿多主张采取联合治疗。为探讨中医联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笔者对本院60例患者进行了不同治疗方法的分组对照研究,中医联合组根据不同中医证型采取中药汤剂内服外用、针灸、药酒等方法相结合,同过多种方法的协同作用达到益气养血,补肝益肾而健脾,兼以散寒祛湿、祛风通络、活血化瘀,实现标本兼治的治疗目的;结果表明中医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80%),组间比较x2=4.315,p<0.05,,提示两组疗效存在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霞,方勇飞.甲氨蝶呤治疗中医不同证型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01)46-48
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篇6
【关键词】关节炎,类风湿;补肾法为主;补肾结合壮骨法;补肾结合通络法;补肾结合活血化瘀法;补肾结合祛寒湿法;补肾结合健脾法;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未经系统规范治疗,终将发展成关节功能障碍,甚至残疾,属于临床难治病之一。现代医学治疗以非甾体类抗炎药和慢作用抗风湿药为主,具有一定的疗效,但长期服用会产生比较多的不良反应,很多患者不能坚持,治疗比较棘手。
RA属中医学“痹病”“顽痹”“骨痹”等范畴,《素问・长刺节论》曰:“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素问・痹论》云:“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合于肾。”《中藏经》云:“骨痹者,乃嗜欲不节,伤于肾也。”强调肾虚是引邪入客的关键,尤其是久病患者。因此,在临床上久病者宜以补肾为主,结合壮骨、健脾益肝、祛风通络、活血化瘀、祛寒湿止痛等法进行综合治疗。近年来,以补肾法为主结合其他疗法治疗RA的临床研究报道日益增多,亦获得较好的疗效,现综述如下。
1补肾结合壮骨法
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肾虚则髓空骨弱,不能束骨利关节也;肝肾同源,肝主筋,肾精不能濡养肝血,筋失滋荣故拘急、挛痛,久而正虚邪客,风寒湿杂至,痹阻经络,肢体废用。王军等[1]研究发现,服用补肾药,可通过其激素成分对骨的生长发育起作用,改善骨髓的微循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多脏腑的生理功能,补肾在骨质疏松的防治中取得较好的疗效。尹谢添等[2]采用补肾壮骨汤(药物组成:人参10g、甘草10g、
巴戟天10g、肉苁蓉10g、女贞子10g、山萸肉10g、附子10g、秦艽10g、青风藤10g、生地黄10g、熟地黄10g、知母10g。女性患者加益母草10g)治疗RA患者31例,对照组给予醋酸泼尼松、尼美舒利等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积分及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检测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补肾壮骨汤能有效缓解RA症状,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罗薇等[3]采用补肾壮骨法(药物组成:骨碎补、补骨脂、续断、淫羊藿、熟地黄、桂枝、白芍、知母、防风、炙麻黄、苍术、威灵仙、伸筋草、炙穿山甲、土鳖虫等)联合甲氨蝶呤、白芍总苷胶囊治疗肾虚寒盛证RA患者40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白芍总苷胶囊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在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患者对疾病评估、DAS28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SHS增加情况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82.50%,对照组有效率为6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表明补肾壮骨法能有效缓解RA患者的病情,且对于延缓RA患者的影像学进展有较好的疗效。周晓莉等[4]采用补肾通督胶囊(药物组成:熟地黄、鹿角、肉桂、麻黄、制马钱子、白芥子)治疗RA患者42例,对照组给予雷公藤多甙片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症状、体征积分、ESR、CR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有效率为71.4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补肾通督胶囊治疗RA的疗效明显优于雷公藤多甙片。
2补肾结合通络法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为肝肾亏虚,腠理不密,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袭入,壅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久而为痹,久病入络,脉络瘀阻,气血流通不畅。正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说:“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俱伤其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经用虫类搜剔,以动药使血无凝著,气可宣通。”因此在补肾法基础上结合通络法治疗RA,可达到祛邪外出、通络止痛除痹的疗效。宋红莉等[5]采用补肾通络方(药物组成:肉桂10g,熟地黄15g,仙茅10g,淫羊藿、肉苁蓉、乌梢蛇各15g,补骨脂10g,青风藤30g)治疗RA患者30例,对照组给予正清风痛宁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在改善患者关节疼痛、肿胀、压痛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徐长松等[6]采用补肾清络方(药物组成:生地黄、桑寄生、青风藤、莶草、赤芍、虎杖、生薏苡仁、络石藤、露蜂房、全蝎、桑枝)治疗RA患者40例,对照组给予雷公藤多甙片治疗,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有效率为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立珍等[7]采用
补肾通络丸(药物组成:鹿茸、淫羊藿、制川乌、生地黄、鳖甲、全蝎、胆南星、穿山甲、威灵仙、鸡血藤、白术、制马钱子)治疗RA患者50例,对照组给予塞来昔布胶囊及甲氨蝶呤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为7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关节疼痛、肿胀、关节功能等级、晨僵时间、两手平均握力、15m步行时间等方面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后ESR、CRP、类风湿因子(RF)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其中ESR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3补肾结合活血化瘀法
RA发病时间长,病情迁延难愈,寒湿、贼风、痰浊、瘀血互为交结,凝聚不散,经络闭阻,血气不行,亦可加重病情发展。如《类证治裁・痹症》所云:“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病之初即可因气血阻滞而成瘀;反复发作,病久入深,则“久痹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故瘀血存在于本病之始终。肝肾亏虚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瘀血阻滞是其基本的病理特征,肝肾不足、瘀血阻滞贯穿于RA的始终,因而采用补肾结合活血化瘀法治疗RA能取得较好疗效。周光辉等[8]采用补肾活血方(药物组成:淫羊藿15g、菟丝子15g、三七6g、红花3g、枸杞子10g)联合火把花根片治疗RA患者30例,对照组予火把花根片治疗,治疗12周后,治疗组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有效率为3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ESR、CRP等症状指标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刘淑清等[9]采用口服益气补肾活血方(药物组成:生黄芪30g、生白术10g、白芍30g、骨碎补15g、巴戟天20g、土鳖虫12g、延胡索30g)治疗RA患者30例,对照组给予雷公藤多苷片,结果治疗组每个疗程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其临床有效率在治疗后2,4,6周分别为76.67%、93.33%、93.33%,与对照组的40.00%、86.67%、90.00%相比疗效更显著,尤其是在前两周改善更显著。两组在临床活动性症状、体征改善,特别是消肿止痛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该法能有效改善RA患者免疫指标的紊乱,降低ESR、CRP等活动性指标,并能较快地缓解患者肿、僵、痛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控制病情的发展。吴炅等[10]采用补肾逐瘀汤(药物组成:牛膝15g、杜仲12g、续断10g、当归10g、川芎10g、
乳香9g、没药9g、全蝎3g、蜈蚣2条、山药15g、
生地黄15g、白芍15g)治疗中、晚期RA患者65例,对照组给予雷公藤多甙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08%,对照组为5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低ESR、CRP、RF的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76.92%、81.54%和70.77%,对照组分别为46.88%、65.63%和5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补肾逐瘀法对改善中、晚期RA患者中医症状、实验室指标有较好的疗效,体现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综合作用和特色优势。
4补肾结合祛寒湿法
《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痹病的形成是由于风寒湿三气杂至,其寒湿之邪内合于肾,又与冬季肾主寒令之气相合,再因肾主骨而寒邪深合于骨,故骨质受损,关节变形;因此,补肾祛寒湿为其治疗大法,可使风寒湿之邪得除,关节经络得利,疾病得复。何羿婷等[11]采用补肾祛寒治汤[焦树德经验方:续断20g、补骨脂15g、熟地黄30g、淫羊藿15g、骨碎补20g、制附片(先煎)10g、桂枝15g、白芍15g、赤芍15g、知母15g、羌活15g、独活15g、
防风15g、麻黄5g、土鳖虫10g]随症加减内服治疗RA患者50例,且上药第3煎用于外洗,用其蒸汽熏蒸5~10min,再浸泡外洗关节患处,约30min,
保持药液温度在50℃左右;对照组50例给予塞来昔布胶囊、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片、白芍总苷胶囊等治疗。治疗24周后,补肾祛寒治汤加减联合外洗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和控制炎症方面与对照组疗效相当,但不良反应较轻。戎永华[12]采用补肾祛湿蠲痹饮(药物组成:蕲蛇10g、乌梢蛇20g、
补骨脂20g、鹿角片10g、薏苡仁30g、生黄芪30g、炒秦艽15g、莶草15g、透骨草10g、伸筋草15g、海风藤20g、鸡血藤20g、杜仲15g)
随症加减治疗RA患者60例,对照组采用雷公藤多甙片治疗,结果治疗后在临床主要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测指标的改善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且治疗组有效率为91.76%,对照组有效率为7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张杰等[13]采用补肾祛湿中药(独活15g、秦艽12g、防风10g、桑寄生15g、杜仲15g、甘草10g、白芍10g、党参15g、茯苓15g、牛膝15g、青风藤20g、姜黄12g、淫羊藿10g)联合洛索洛芬钠片、来氟米特片治疗RA患者60例,对照组给予洛索洛芬钠片、来氟米特片治疗,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有显著改善;治疗第7天、第14天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治疗组ESR、CR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补肾结合健脾法
RA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患者脾胃虚弱,或外湿内伤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停聚,并易与风寒热邪兼夹;湿聚成痰,痰瘀互结,痹阻经络关节,而使痹证迁延不愈,渐致残疾。脾虚则后天不能颐养先天之肾,而致肾精亏虚;脾虚气血乏源,血不足以养肝,导致肝血不足,肝肾亏虚。故RA应以补肾结合健脾、祛湿通络法进行治疗。余毅等[14]采用补肾健脾祛风法(药物组成:桑寄生、杜仲、续断、牛膝、熟地黄各15g,党参30g,茯苓、白术、淮山药各15g,薏苡仁30g,黄芪20g,当归8g,威灵仙15g,羌活、独活、秦艽、姜黄、鸡血藤、莶草、川芎、白芍各12g,大枣20g)口服结合外治法(外用浸泡洗剂:山栀子、金银花、苦参、黄柏各30g,桂枝、麻黄各15g,细辛6g,制乳香、制没药、血竭、红花、当归各20g,麝香0.1g)
治疗中、晚期RA患者53例,对照组45例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雷公藤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57%,对照组有效率为75.5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关节疼痛指数、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功能障碍指数均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功能障碍指数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及15m步行时间均有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1)。两组ESR、CRP、RF水平均有显著改善(P<0.05或P<0.01),其中治疗组ESR、RF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提示健脾补肾祛风法内外兼治,治疗中、晚期RA疗效确切。战美玲等[15]采用补肾健脾养血、祛风通络法[药物组成:狗脊30g、淫羊藿15g、仙茅12g、续断15g、桑寄生15g、巴戟天12g、红花9g、防风12g、黄芪30g、白术12g、当归12g、鸡血藤30g、威灵仙30g、蜈蚣(研粉冲服)2条、甘草6g]治疗中晚期RA患者39例,对照组给予雷公藤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有效率为74.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5)。
6小结与展望
RA顽固难治,病情缠绵难愈,久病患者多出现肝肾亏虚、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以及瘀血阻滞等现象,病因病机不尽一致,治则治法亦各不相同。笔者仅概述了近年来以补肾法为主结合其他治法治疗RA的临床研究情况,针对病程较长、年纪较大的患者,需要结合不同的证型,在补肾法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结合壮骨、健脾益肝、祛风通络、活血化瘀、祛寒湿止痛等进行综合治疗,才能收到令人满意的疗效。然而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季节、不同年龄的患者,补肾法及其药物亦应有所侧重。目前的研究多为临床病例观察,缺乏前瞻性、大样本的随机对照、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并且每位作者的用药经验不同,各自的疗效评定指标不一致,疗效无法统一评定,主要观察指标多局限在临床症状等方面,远期疗效及骨质改变的研究较少,未能充分体现补肾中药的疗效。有研究表明,补肾类中药具有性激素类的作用,可增加成骨细胞的活性,调节机体内环境微量元素的平衡,达到促进骨矿物质在骨中的沉积作用,可以改善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提高性腺雌激素受体的含量,对RA骨质疏松有预防和治疗作用[16];但目前很多研究尚不能全面揭示补肾法及其药物在治疗RA中的作用机制,实验研究较少,观察指标不多。因此,今后研究的重点应该从分子生物学、细胞学的角度去探讨补肾法及其药物的作用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补肾法在治疗RA中的作用。
7参考文献
[1]王军,杜乐年.补肾为主治疗骨质疏松[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22(2):17-20.
[2]尹谢添,杨德才.补肾壮骨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2):18-20.
[3]罗薇,付倩,阎小萍.补肾壮骨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9):
2813-2816.
[4]周晓莉,刘秀峰,王英旭,等.补肾通督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42例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2,28(2):21-23.
[5]宋红莉,杨艳华,武智强.补肾通络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刊,2006,24(6):
1155-1156.
[6]徐长松,周学平.补肾清络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08,28(2):110-111.
[7]高立珍,孟彪.补肾通络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5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0,51(3):233-235.
[8]周光辉,钟秋生,朱永坤,等.补肾活血方合火把花根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J].新中医,
2008,40(9):46-47.
[9]刘淑清,陈湘君.益气补肾活血方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7):85-87.
[10]吴炅,周正球,周定华.补肾逐瘀汤治疗中晚期类风湿关节炎65例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7):1284-1286.
[11]何羿婷,赵国青,刘益臻.补肾祛寒治汤加减联合外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8):277-280.
[12]戎永华.补肾祛湿蠲痹通络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0例疗效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07,19(4):
297-298.
[13]张杰,杜文彬.补肾祛湿中药对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关节疼痛的治疗作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4):70-71.
[14]余毅,陈杭军.健脾补肾祛风法为主治疗中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5,23(4):33.
[15]战美玲,张静.健脾补肾养血法治疗中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39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3):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