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盆底肌康复培训(6篇)

来源:网络 时间:2024-02-07 手机浏览

盆底肌康复培训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利用学校放假期间在学生所在地浙江省杭州、台州、衢州三地城乡社区中,抽查100名社区妇女作为调查样本。年龄40~63岁,平均年龄为47.6岁。

1.2方法由经过培训的调查者,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面对面、问卷式或由调查对象自己填写等方式收集数据,获得的数据再进行集中的分析处理。

1.3判断标准根据临床症状的轻重可将其分为3度:I度指漏尿发生仅在咳嗽、打喷嚏或大笑时:Ⅱ度指漏尿发生在突然运动、快速行走或跳跃时:Ⅲ度指站立时发生持续性漏尿。

2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收回97份,回收率97%,其中合格问卷95份,合格率98%。其中40~45岁的有22位,占23.2%:45~50岁的有25位,占26.3%;50~55岁的有24位,占25.3%;56(包括56岁)以上有24位,占25.3%。在文化水平方面文盲有33位,占34.7%小学文化水平有25位,占26.3%;中学文化水平的占有22位,占23.2%;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15位,占15.8%。其中家庭主妇有46位。占48.4%;退休或下岗女工有40位。占42.1%:其他职业有9位,占9.4%。95位调查对象中出现I度症状有42位,占44.2%:Ⅱ度症状有13位,占13.7%。而更年期妇女及其家人对尿失禁相关知识清楚的仅有2人,占2.1%,基本清楚的有6人,占6.3%,了解一点的有34人,占35.8%。而不了解的却有53人,占了55.8%。患者觉得只滴尿或能自主入厕者,或只在晚上失禁,认知灵敏、行动正常的人都不会发生尿失禁,甚至有的认为这是一种衰老的自然现象,调查中虽有73.4%的家人给予其理解支持,但当被问及是否会去治疗时。有60%选择不治疗,而在处理方式上33.7%的选择与家人交流沟通,12.6%选择埋藏在心里独自一人承受。因此拖延了此病的诊治。

3干预措施

3.1心理干预尿失禁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她们认为这是年龄增长的表现,而尿液不由自主地流出,患者会觉得自己不干净,而身上的异味害怕被人闻到而受人歧视,因此待在家中不敢参加社会活动,患者常有焦虑、抑郁、沮丧消沉等情绪,并影响食欲及,因此,不管是护理人员还是家人都应主动的关心体贴患者并给予充分理解,鼓励她们表达内心的感受,尊重患者的隐私和自尊,为患者营造安静、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

3.2健康教育压力性尿失禁是更年期女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更年期妇女对该疾病的认识不足及羞于启齿,SUI的实际坐诊率很低㈨。因此,加强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各种渠道如讲座、墙报、发放宣传资料等加强对该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提高患者对该疾病的认知度。使其能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加以预防,延缓疾病的进程。

3.3社会支持系统家庭关系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支持系统,与情绪心理活动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家人要给予亲情的慰藉与温暖,家庭支持有利于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家人要尽量陪陪患者,对其嘘寒问暖,开导患者,并给患者提供安静、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创造安定和谐的家庭,帮助患者打开心结,重新融入社会家庭生活。

3.4训练干预指导

3.4.1盆底肌锻炼(PFMT)指导患者有意识地对肛提肌为主的盆底肌肉进行自主性收缩,以加强控尿能力。其具体训练方法为先收缩盆底肌肉5s左右,然后放松5s左右,重复20~30min每日3次连续锻炼10~12周。这是SUI最常用的非手术治疗。

3.4.2耻骨肌锻炼在排尿过程中主动中断排尿之后,并在继续排尿的重复锻炼,有助于尿道括约肌功能的恢复。

盆底肌康复培训篇2

【关键词】产前培训有备分娩;体操;陪产;分娩结局

Theinfluenceonpre-preparedchildbirthtrainingtodeliveryresultofthematernal

HEYu-ping,WENYuan.DepartmentofObstetricsandGynaecology,HuangheHospital,Sanmenxia472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influenceonpre-preparedchildbirthtraining,gymnasticsandPaternitytodeliveryresultofthematernal.Methods600earlymaternalwererandomlyselectedtoinvestigateusingaretrospectivesurveymethodology.273casespreparedtoparticipateinprenatalmaternaldeliveryoftrainingcoursesastheobservationgroup,andother327casesascontrolgroup.Theirbirthswereinvestigated.ResultsTheobservationgroupparturientwomenwerehighalongtheproductionrate,thecourseofchildbirthobviousreduction,thepostpartumhemorrhageandnewbornsuffocationratereducesobviously,obeyedthemedicalbehaviorenhancement.Twogroupsofcomparisons,thedifferencehadstatisticssignificance,P

【Keywords】Pre-nataltraining;Preparedchildbirth;Gymnastics;Paternity;Deliveryresult

DOI:10.3760/cma.j.issn1673-8799.2010.06.174

作者单位:472000黄河三门峡医院

近年来由于剖宫产率持续上升导致母儿危害性增加已成为世界性问题,而社会因素成了高剖宫产率的一个重要原因[1]。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来降低剖宫产率。产前有备分娩培训正是结合了目前中国的生育现状,整理开发的一套以培训分娩技巧为主的完整的培训方案,我院自2006年2月开始采用这套教育模式,对在我院进行产检的孕妇采用有偿自愿的原则,对273例孕夫妇进行系统讲授产前知识和进行体操训练,分娩过程丈夫全程陪产。旨在帮助孕妇和丈夫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做好分娩的心理和生理准备,在充满自然和愉悦的环境中顺利完成分娩过程,从而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06年2月至2008年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产检并分娩的初产妇抽取600名,分为两组,其中参加有备分娩培训课的273例做为观察组,未参加有备分娩培训课的327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孕妇年龄23~33岁,孕周37~41周,均为头位,排除胎位异常、多胎妊娠、妊高症、妊娠合并其他疾病、骨盆外测量异常、高龄初产等高危因素。

1.2产前有备分娩培训内容和方法观察组孕妇自孕16周开始,除按规定产检外还定期学习有备分娩课程,并要求丈夫共同学习相关内容,欢迎公婆及父母参加学习。授课时采用面对面,互动式教学,体操老师和授课老师均经过系统培训。每周一节理论课,二节体操课,每五周为一周期,老学员可重复听课。内容包括:①孕期营养和孕期保健,孕期体重控制和孕期运动方法,孕期身体的正确姿势,骨盆肌肉练习,孕期心理对胎儿的影响,胎教,产程中的各种,呼吸技巧和放松技巧,胎儿宫内的自我监护;②模似分娩,观看分娩的教学片,通过教学片了解分娩的过程,充分认识影响分娩的因素,分娩先兆,分娩前心理及物品准备,产程各个阶段母亲生理和心理变化,自我帮助方法,丈夫如何帮助妻子,如转换,呼吸技巧,放松技巧,转移注意力,痛点按压,抚触按摩在分娩中的应用;③分娩中的替换措施及育儿技巧,剖宫产与自然分娩的利弊比较,产后科学康复指导包括心理康复和身体康复指导,产后生理变化及如何科学坐月子,母乳喂养的好处,喂奶的技巧,母乳喂养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产后角色转换及产后抑郁症的症状及自我调整方法;④科学育儿及婴儿护理,婴儿洗浴方法并示范新生儿洗澡,抚触按摩,游泳,讲解新生儿特点及新生儿最易发生的问题及应对措施;⑤新生儿生长发育特点及早期智力开发。孕妇体操包括孕期体操,产前健美操,健身球操及骨盆肌肉训练为自然分娩做好准备。

1.3观察指标

1.3.1遵医行为指标陪伴助产士观察记录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宫缩时是否有惊叫不安,情绪躁动,能否听从指导进行深呼吸,正确使用腹压等。

1.3.2分娩结局对两组产妇遵医行为结果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产程、新生儿窒息情况、产时产后2h出血量进行统计分析,对比理想程度。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两组孕产妇分娩方式的比较由表1可以看出,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孕产妇分娩方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4,P

2.2两组产妇阴道分娩的产程时间比较由表2可以看出,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各个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第一、第二产程有明显差异。

表1

两组孕产妇分娩方式比较

组别例数(例)顺产阴道助产剖宫产

观察组2731851375

对照组32712436167

χ253.34

P

表2

两组产妇阴道分娩的产程时间比较

组别例数第一产程(h)第二产程(min)第二产程(min)总产程(min)

观察组2735±3.530±58±56±3.2

对照组3278±2.930±38.5±69.30±3.5

u11.2969.361.1133.811

P

2.3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率比较由表3可以看出,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产妇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χ2=4.85,P

表3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

发生率比较(例,%)

组别例数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

观察组2733(1.09)2(0.72)

对照组32712(3.66)11(3.36)

χ23.964.85

P

2.4两组产妇遵医行为结果比较由表4可以看出,观察组躁动、惊叫不安的比例较低,听从指导比例高,遵医行为好于对照组。

表2

两组产妇遵医行为结果比较

组别例数躁动惊叫不安听从指导

观察组273215256

对照组3273790200

χ287.71

P

3讨论

3.1产前有备分娩培训可促进自然分娩妊娠分娩是一个正常的自然的生理过程,完成分娩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而孕妇本人对分娩的有关情况的认识,亲友对分娩方式的态度以及同龄人的分娩情况等是影响孕妇对分娩方式选择的首要影响因素[2]。

孕妇学校所进行的系统的有备分娩培训从孕16周开始讲授孕期各阶段保健、体重控制和运动知识,分娩期自我帮助,丈夫参与和帮助,分娩技巧,正确认识正常分娩与剖宫产对母儿双方的利弊关系,剖宫产只是处理高危妊娠的方法之一,合理选择剖宫产指征。急剧上升的高剖宫产率,反而增加围产儿死亡率和新生儿窒息率,并且有些剖宫产严重并发症威胁产妇生命[3]。从产后出血量、母亲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及婴儿的抵抗力统和失调综合征等方面进行教育,增加自然分娩的信心,从而乐于接受自然分娩。在分娩过程中丈夫全程陪产,产程的不同阶段作好自我帮助和家人帮助,减少医疗干预,全力配合医务人员,缩短总产程,尤其第二产程。通过总结发现分娩时观察组的产妇遵医行为高,产后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少于对照组。目前我国社会因素是高剖宫产率的一个重要原因[4]。有备分娩培训正是结合目前中国生育现状整理开发的一套以培训分娩技巧为主的完善的培训方案,以面对面的个性化的辅导方式,使孕妇在充满自然愉悦的环境中顺利的自然分娩。

3.2产前有备分娩培训有助于提高遵医行为从表中可以看出,观察组产妇听从指导人员的数字明显多于对照组,在有备分娩培训课程中讲授了在产程不同阶段母体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自我帮助方法陪伴者的陪伴技巧,指导准妈妈运用产程中的各种技巧,如转换,呼吸技巧,放松技巧,应用腹压技巧等。正确对待分娩过程中的各种不适,提高了遵医行为,减少了医患纠纷,同时减少了分娩过程中的体力消耗,从而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率及新生儿窒息率。

3.3产前有备分娩培训可缩短产程时间,降低剖宫产率,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率。

决定分娩的4个要素中,产妇的心理因素占主要的地位。分娩过程中的过度紧张、恐惧心理可影响神经内分泌的调节,使产妇的宫缩乏力增加,剖宫产率及产后出血率增加;而过度的紧张疲惫,又可导致胎儿窘迫,增加手术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通过对孕妇进行有备分娩培训,使其了解分娩全过程和自我帮助方法,减轻疼痛技巧,树立自然分娩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医务人员,从而度过分娩过程。

3.4产前体操训练增加分娩的信心和力量观察组孕妇坚持产前体操运动,通过体操训练和培训加深了彼此间的孕育经验交流和分娩的相互支持,从而增加分娩的信心,还可运动后增加腹肌、腰背肌和骨盆底肌肉的张力和弹性,并使关节韧带松弛柔软,有助于分娩时肌肉放松,减少产道阻力,利于胎儿顺利通过产道。腹肌力量的加强使第二产程缩短,促进自然分娩,还可以通过孕妇体操训练,预防孕期便秘,静脉曲张,可缓解背部疼痛,易于产后体形恢复;提高孕妇身体素质,并有效控制体重。按照我国的传统习惯,孕妇孕期只注重营养,很少进行运动,致体重增加急剧,从而增加巨大儿发生率,增加难产和剖宫产机会。本研究组孕妇自参加有备分娩培训后一直坚持运动,并均衡摄入营养使体重控制在14kg左右,无一例因运动原因发现意外情况发生。

3.5丈夫共同参与培训与陪产的效果丈夫全程陪伴分娩顺应了孕妇的心里需求。要求准爸爸共同参与学习有备分娩的相关知识,掌握陪产技巧,在陪产过程中给产妇以关怀、体贴、抚触、按摩、安慰、痛点按压、应用语言、手势提醒支持准妈妈运用所学习的分娩技巧,使孕妇在分娩期得到丈夫的有力支持和帮助,减轻了孕妇的焦虑和恐惧程度,从而减轻孕妇因强烈宫缩痛对大脑皮层的不良刺激。对保持体力和信心有别人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而促使产程顺利进行,减少产科干预率和剖宫产率,降低产妇和围产儿的伤病率,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5]。

目前产前保健仅注重常规的产前检查,而忽视了孕妇能动性的调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多的关注产妇和婴儿的健康,提高顺产率,降低社会因素所引起的剖宫产率,笔者通过对孕妇及其丈夫进行系统的有备分娩知识培训,获得了良好的妊娠结局,同时减少因孕产知识缺乏所引发的医疗纠纷,值得作为孕妇产前保健常规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谢文莲.社会因素剖宫产原因分析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4):3726.

[2]王炳顺,周利锋,朱丽萍,等.孕妇对分娩方式的意愿及其原因.中国妇幼保健,2005,10:2920.

[3]王新美.高剖宫产率原因分析白求恩医学院学报,2006,12(4):209.

盆底肌康复培训篇3

【关键词】尿失禁;产后;中医药疗法;生化汤;补中益气汤;艾灸;盆底肌锻炼

【中图分类号】R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572―02

产后尿失禁(postpartumurinaryincontinence,PPUI)是妊娠及分娩后诱发的尿失禁。PPUI发生后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引起患者心理痛苦、挫折感,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PPUI的发生,我院对产妇产后早期行中药配合艾灸及盆底肌锻炼防治产后尿失禁,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以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为研究对象。

1.2纳入标准:单胎头位、阴道足月自然分娩,无严重内科疾病及孕前SUI史,依从性好。有以下产后尿失禁高危因素之一者:第二产程>60分钟;胎儿体重4000g;阴道助产;妊娠期体重增加>15KG;体重指数(BMI)24;有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等。

1.3排除标准:既往泌尿系统感染及肾脏疾病、泌尿生殖系统手术史、胸部装有同步心脏起搏器者、神经系统疾病。

1.4分组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各50例。

1.5防治方案

1.5.1对照组:产褥期(42天内)只给予常规指导及一般产后健康教育,产后42天后给予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和生物反馈综合康复治疗,组间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1.5.2观察组:

1.5.2.1分娩后即开始进行产后健康教育,调情志,避风寒,忌寒凉,禁,给予中药汤剂口服,以生化益母汤为主方促进子宫复旧,按中医辨证适当添加益气养血,健脾化湿,补肾益气等方药。生化益母汤组成:当归15g、川芎10g、桃仁5g、干姜5g、炙甘草5g、益母草30g。每日一剂,7天为一疗程,共服3个疗程。

1.5.2.2产妇排空膀胱后,点燃艾条,分别艾灸气海、关元、中极穴,距离穴位2-3厘米,以产妇自觉皮肤灼热为度,每天一次,每次每穴5分钟;7天为一疗程,产褥期内可进行3个疗程。

1.5.2.3产后42天后开始电刺激和生物反馈综合康复治疗;

1.5.2.4观察组在产后42天内出现尿失禁症状者,产后42天后继续给予中药汤剂辩证施治及艾灸气海、关元、中极穴3个疗程,此期则根据辩证对肾气亏虚型治以固肾缩尿,托气升阳;气血亏虚型治以益气养血,收敛固涩;湿热下注型治以化湿清热,行气降浊之法。

1.5.2.5生物反馈及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采用法国PhenixUSB4低频神经肌肉治疗仪(高级智能型,广州杉山公司)进行治疗,以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电极大小:阴道电极长13cm,直径2cm;技术参数:电流0~50mA,频率15~85Hz,波宽200~500us。治疗刺激电流最大强度:以患者有刺激感觉而无疼痛感为准。生物反馈治疗依据反馈信号主动调整收缩部位、力度等,记录治疗前后盆底肌最大收缩力,根据不同患者盆底肌力情况及每次训练情况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及训练难度,刺激时间每次15~25min。对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使用高频率的电刺激,混合性尿失禁患者使用低频和高频交替的混合性电刺激。2~3次/周、每个疗程15次。

1.5.2.6盆底肌肉锻炼法两组产妇产后即开始盆底肌肉锻炼,训练前接受盆底的结构功能的医学基础知识,由产科医生对产妇盆底肌的强度和收缩情况等做全面评价并指导锻炼基本方法(Kegel运动):产妇取平卧位,双腿屈曲稍分开,吸气时尽力收缩不少于3秒,然后放松,连续做15~30分钟,练习末进行3~5次快速收缩。反复练习直至掌握,避免腿部及臀部肌肉的参与,通过阴道触诊评估正确的收缩。2次/天,持续6~8周以上。每天的训练可以是躺着、坐着或站立,找出最容易的锻炼姿势。

1.5.3疗效观察指标包括两组产后42天及产后3个月,6个月盆底肌张力的改变、两组产妇产后3个月,6个月尿失禁发病率的比较。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结果

产后第6周两组PPUI发生率比较,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产后第3个月与第42天PPUI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产后第3个月PPUI发生率显著低于第42天(P

3讨论

产后尿失禁是继发于妊娠及分娩的女性尿失禁,发病率高。属于中医学“小便不禁”、“遗尿”、“膀胱咳”范畴。常见的病机有气虚、肾虚和产伤[1]。“治未病”是中医学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将“治未病”理论应用于产褥期这个关键时期,将尿失禁发病高危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以防病为先,以中药及艾灸穴位为主要方法,为产后尿失禁的防治研究一套切实可行且有效的方案。

中医理论认为:产后血既大破,用力已劳,气亦耗泄,冲任不固,可见产后为多虚、多寒、多瘀之体,治宜补宜温。生化汤由当归、川芎、桃仁、干姜、炙甘草组成,是治疗妇女产后疾患的重要代表方剂。《女科秘要》在生化汤方后曾言:“产后诸症,但以生化汤为君,其余不过随症加减而已。”现代医学药理研究表明:生化汤对子宫活动有双向性调节作用,既有兴奋子宫和抑制子宫平滑肌两种功能,使子宫收缩呈节律性加强,从而促进产后子宫复旧。益母草苦泄辛散,入血分,善于活血祛瘀调经,药理说明其具有较强的子宫兴奋作用,可使子宫收缩明显增强,且持续时间增强。艾灸关元、气海、中极可以直作用于盆腔内脏神经丛,有效刺激支配膀胱的神经以恢复其功能。气海、关元为任脉要穴,艾灸可补益元气,培肾固本,调节下焦。中极为膀胱募穴,三阴经脉与任脉在此交汇,募穴为脏腑经气结聚之处,可助膀胱气化,调节膀胱功能,治膀胱约束无权之尿失禁。现代医学解剖发现,中极穴下分布着支配膀胱与直肠的髂腹下神经的分支,故针刺中极可直接调节膀胱功能[2]。中药配合艾灸可以促使泌尿肌收缩,提高膀胱收缩力,改善括约肌的收缩功能,对产后尿失禁的预防有一定作用。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们将“治未病”理论具体应用于产褥期这个关键时期起,为产后尿失禁的防治研究一套切实可行且有效的方案,提高患者依从性,为“治未病”理论提供具体的临床数据,使其更好地为疾病的防治服务。

参考文献:

[1]谈勇.中医妇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3-125.

[2]吴晓毅,王欣.针刺加艾灸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5):746-747.

作者简介:

盆底肌康复培训篇4

1SCI导致NB的病理改变

储尿与排尿控制的外周结构主要由膀胱逼尿肌和括约肌组成。逼尿肌生理结构为由内向外依次为内纵、中环和外纵三层平滑肌纤维相互交错排列而成;括约肌包括近端尿道平滑肌和膀胱颈的功能性内括约肌和盆腔与尿道周围横纹肌的解剖学外括约肌。正常情况下,随着膀胱储尿量增加,内括约肌压力不断增高,使近端尿道压力高于膀胱内压力,阻断尿液流出;当膀胱收缩时,膀胱颈和近端尿道括约肌阻力下降,尿液排出[4]。

2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目标及原则

NB所致的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时间长,其康复目的是恢复和重建膀胱功能,减少患者泌尿系感染、保持泌尿器官形态和功能的重要环节,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的发展,根据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动态进展,对患者的储尿及排尿功能、临床表现及全身情况进行动态评估后,选择适宜的膀胱管理方法。尽早开始、正确处理、终身护理和及时随访,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上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层出不穷,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已受损害或是保持原有正常的上尿路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总的原则是[6]:①恢复膀胱的正常容量;②增加膀胱的顺应性,恢复低压储尿功能,减少膀胱-输尿管反流,保护上尿路;③减少尿失禁;④恢复控尿能力;⑤减少和避免泌尿系感染和结石形成等并发症。治疗目的是使患者能够规律排出尿液,排尿间隔不短于3~4h,不影响日常活动,且不干扰夜间睡眠。当患者自解尿量与残余尿量的比值接近3∶1时,称为平衡膀胱,如果连续1w都达到3∶1的比值,即谓膀胱训练成功。

3SCI后NB的康复护理措施

3.1间歇性导尿间歇性导尿(IC)在脊髓损伤的早期和长期应用中是较常用,利于患者的排尿状况达到较理想状态,可通过训练达到平衡膀胱,是一种较安全的膀胱管理方法[7]。IC包括两类[8]:无菌性间歇导尿(SIC)和清洁间歇自我导尿(cleanCISC),临床应用都显示有效降低泌尿系感染和减少并发症发生,有助于维护膀胱顺应性,保护肾脏功能,对膀胱功能的重建及自主性排尿起重要作用,而且IC的泌尿系感染率较留置导尿低。研究表明[9],对于骶髓以上SCI的患者,虽然骶髓的排尿中枢失去高级中枢控制,但由于低级排尿反射弧完整,通过系统的膀胱护理,使膀胱建立规律的充盈与排空,符合人体生理状态,并反复刺激排尿点,诱发排尿反射,最终建立反射性膀胱,恢复自主排尿。此方法主要应用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导致的膀胱功能障碍,通过间歇性导尿使膀胱接近生理状态,规律性松弛与收缩,防止膀胱过度充盈,规律排出尿液,降低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感染率;另外,膀胱的间歇性扩张,有助于保持膀胱容量和恢复膀胱的收缩功能。徐水凌等[10]对31例SCI合并尿路感染患者进行观察得出:实施CIC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留置导尿者。艾艳[11]认为制订饮水计划并督促患者自己记录出入水量,能有效地让患者主动参与膀胱功能训练,提高患者的积极性,并能有效控制尿量,保持膀胱接近正常的舒缩状态,防止尿量过多或过少,有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复,同时减少夜间尿量,避免夜间导尿影响睡眠。刘望萍等[12]通过对间歇性导尿法尿管充分的方法改良,改变了传统的将剂直接涂抹在管道上,或将剂滴在纱布上管道,以引起不充分的弊端,从而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充分、均匀,降低对局部尿道黏膜的损伤,节省护理操作时间,节约成本,简便、易掌握、不易被污染,易作者接受。经培训后[13],患者和家属导尿的无菌操作技术及泌尿系感染率和护士导尿效果无明显差异。

3.2个性化护理李小梅[14]提出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根据患者疾病特点,制订出相应的护理方式。排尿意识训练方法:颈椎胸椎脊髓损伤患者关注膀胱充盈的前期表现,如内和膀胱区的肿胀麻木,寻找引起患者排尿反射的扳机点,通过刺激臀部、、会阴区,进而叩击诱发排尿。第12胸椎以下损伤的患者采用Grede法排尿:嘱患者放松盆底肌,护理人员用手掌触摸膀胱,重叠双手使用适度力量按摩膀胱,沿膀胱底部向膀胱体部进行环形方向按摩3~5min,慢慢向耻骨后下方挤压,程度由轻到重,直至排出尿液,在排尿后再加压膀胱1次,将尿液尽量排空[15],此项研究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残余尿量明显减少、自主排尿时间缩短、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因此,依据脊髓损伤的不同平面及类型不同,通过不同的护理方法进行膀胱训练,对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具有良好的康复效果。

3.3简易盆底振动治疗高李侠等[16]利用振动疗法对神经系统的机械物理刺激作用,运用一种交替挤压、松弛的方式对神经末梢构成刺激,进而利用神经反射,引起机体的各种应答性反应[17],而通过采用低频振动作用使痉挛肌局部降低平滑肌细胞兴奋性,缓解下运动神经无抑制的放电,改善肌痉挛的症状[18,19],通过振动疗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和缓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平滑肌痉挛。在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的基础上运用盆底振动刺激方法:①膀胱功能训练:患者液体摄入量限制在1000~2000ml/d,使用叩击、挤压、刺激寻找扳机点,激发排尿。首先叩击耻骨上区,要轻而快,避免重叩,100次/min,15~20min;再重叠双手从脐部向耻骨方向挤压和环形按摩3~5min,将尿液挤出,或用条件反射诱导排尿。收缩,进行训练盆底肌,每组10~20遍,逐渐增加,同时逐步增加卧位及桥式训练、站立训练、坐位训练、配合呼吸训练、排尿过程中中断尿流训练等训练方法。②盆底振动刺激治疗:采用性用品振动棒,安全套保护,置入直肠(男)或阴道(女),振动频率为10~20Hz,振动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20min/次,2次/d。此研究结果显示简易盆底振动治疗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膀胱逼尿肌和内外括约肌的无抑制性收缩,一定程度上缓解尿频、尿急等逼尿肌反射兴奋症状,使膀胱更能接近生理状态,达到低压储尿和低压排尿的理想目的,降低逆行性泌尿系感染的机率,是一种简单、经济、有效且长期治疗的方法。

3.4冷热交替膀胱冲洗贾秀萍等[20]依据脊髓损伤患者由于高级排尿中枢与低级排尿中枢的联系中断,使患者出现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采用冷热交替膀胱冲洗法和膀胱功能再训练。行膀胱冲洗1次/d,操作前将2瓶500ml的生理盐水分别进行温度处理(1瓶加温至39℃,1瓶放入冰箱内冷却至4℃)。先使用39℃的冲洗液进行膀胱冲洗,冲洗完后用按压膀胱法或屏气法排尽尿液,再使用4℃的冲洗液进行膀胱冲洗。每次停止冲洗以患者感到强烈排尿为标准。膀胱冲洗前、中(有强烈排尿感)各测量一次血压,冲洗前血压160/100mmHg,冲洗中血压190/110mmHg时须停止冲洗并通知医生。并建立冲洗记录,记录膀胱训练成功的例数和恢复膀胱功能的时间以及冲洗前、中、后血压的变化情况。此方法是采用ROOT神经促通术中的表皮温度刺激技术,冲洗液的不同温度对膀胱肌肉及感受器的刺激,膀胱肌肉被动舒张和收缩,模拟正常的排尿状态,促进神经的康复,提高膀胱功能训练的效果,缩短留置尿管的时间[21]。用热冲洗液膀胱冲洗,使膀胱逼尿肌在温热的条件下松弛,待热冲洗结束将膀胱尿液排尽后再使用冷冲洗液进行膀胱冲洗,用冷刺激的方法使逼尿肌收缩,从而达到模拟正常的膀胱排尿方式[22]。其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膀胱训练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同时在减少训练天数上也优于对照组。

3.5自制排尿装置闫桂虹等[23]认为造成上尿路损害及尿失禁的主要原因是膀胱内压过高。把膀胱内压控制在生理安全范围内可以防止损害上尿路及尿失禁的目的,给予患者常规导尿时,在导尿管外端安装自制的带有压力传感器的排尿装置,持续对膀胱内压力进行监测,当其达到生理安全压力值(40cmH2O)时,自制的模拟生理膀胱排尿装置就通过膀胱测试针头、流量控制装置、压力控制装置,使尿液自动排出,实现膀胱的安全充盈与排空,完成模拟生理膀胱排尿方式。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尿路感染及膀胱残余尿量测定两项指标中差异有显著意义。此装置在早期即可以使用,避免泌尿系感染,极大促进膀胱功能的康复,为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创造了良好条件。

4结论

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源性膀胱,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都无法使其恢复至正常的膀胱,对于其治疗护理的目的是改善其功能状态,使其成为容易控制或可以控制的反射性膀胱,保护上尿路功能,其次是重建或部分重建下尿路功能,提高控尿能力,减少残余尿量,预防泌尿系感染,降低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在治疗护理方法的选择上,以达到疗效为前提,应优先选择简单安全、损伤较小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和功能重建是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重建平衡的膀胱功能和提高控尿能力是延长脊髓损伤患者预期寿命和提高生存质量的主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崔,双卫兵.神经源性膀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0-110.

[2]SchalowG.Cureofurinarybladderfunctionsinsevere(95%)motoriccompletecervicalspinalcordinjuryinhuman[J].ElectromyogrClinNeurophysiol.2010,50(34):155-179.

[3]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指南[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104-108.

[4]丁清清.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进展[M].2012年河南省腔镜护理管理新技术新业务研讨班论文集,2012:1-9.

[5]黄爱华,卢柳艺,何静.膀胱电刺激对促进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作用的探讨[J].护理研究,2011,25(3):684-685.

[6],崔,双卫兵.神经源性膀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0-110.

[7]陈小妹,叶辉,棒嘉璇,等.清洁间歇导尿技术在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4):987-989.

[8]刘珍红,龚海蓉,李冬秀.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康复护理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7):238-240.

[9]林瑞珠,许建峰.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现状[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2):225-226.

[10]徐水凌,顾敏,尹秀,等.间歇性导尿术对脊髓损伤患者尿路感染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8):483-485.

[11]艾艳.饮水计划在神经源性膀胱功能训练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7):659.

[12]刘望萍.间歇性导尿法尿管充分的方法改良[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

[13]夏艳萍,郑红云,赵超男,等.脊髓损伤患者自我间歇导尿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4,14(10):624-625.

[14]李小梅.个性化护理对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8):36-37.

[15]KatherlneNM.Intermittentcatheterizationintherehabilirationsering:acomparisonofcleanandsteriletechnique.ClinicalRehabilration,2006(20):461.

[16]高李侠,胡庆奎,彭金良.简易盆底振动治疗神经源性膀胱[J].中国康复,2012,27(6):457-458.

[17]王颖.机械振动疗法及其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8):633-636.

[18]AlacaR,GoktepeAS,YildizN,eta1.Effectofpenilevi-hratorystimulationonspasticityinmenwithspinalcordinjury[J].AmJPhysMedRehabil,2005,84(11):875879.

[19]LaessoeL,NielsenJB,Biering-SorensenF,eta1.Antispasticeffectofpenilevibrationinmenwithspinalcordlesion[J].ArchPhysMedRehabil,2004,85(6):919-924.

[20]贾秀萍,李甜,莫蓓蓉.冷热交替膀胱冲洗对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效果的研究

[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4):3704-3706.

[21]谢德利.现代康复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8.

盆底肌康复培训篇5

【关键词】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残余尿量;监测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4)30-0096-03

NursingcareofResidualUrineVolumeinPatientswithGynecologicalMalignantTumorafterOperation/RUMin-hui,LUOJian-ying,OUYANGYu-xia,etal.//ChineseandForeignMedicalResearch,2014,12(30):96-98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nursingoftheresidualurinevolumeinpatientswithgynecologicalmalignanttumorafteroperation.Method:Theclinicaldataof68casesofgynecologicmalignanttumorpatientsinourhospitalfromJanuary2012toJanuary2014wereretrospected,thepatientswererandomlydividedintocontrolgroupandobservationgroup,twogroupswith34casesineachgroup,thecontrolgroupwasgivenconventionalnursing,theobservationgroupgivenindividualizednursingintervention,thenursingeffecttwogroupswascompared.Result:Patientswithresidualurinevolume(68.25±8.63)mlintheobservationgroup,itwaslow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86.41±7.52)ml,thedifferencewassignificant(t=7.962,P

【Keywords】Gynecologicalmalignanttumor;Postoperativeresidualurinevolume;Monitoring

First-author’saddress:GuangzhouCityHuaduDistrictPeople’sHospital,Guangzhou510800,China

尿潴留是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指术后15d以上仍不能自行排尿或排尿困难,残余尿量≥100ml[1]。据数据不完全统计,行全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清扫术的尿潴留发生率约为2.0%[2]。为此,对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残余尿量进行监测,制定相应护理策略,可减少尿潴留发生率,并提高护理质量。为此,本文特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8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8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所有患者经临床和病理组织学诊断均确诊为恶性肿瘤。无严重心肾肝功能性疾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年龄31~68岁,平均(50.2±6.8)岁,其中13例宫颈癌,10例卵巢癌,5例子宫内膜癌,3例子宫肉瘤,3例滋养细胞肿瘤。观察组年龄32~69岁,平均(50.9±7.0)岁,其中12例宫颈癌,10例卵巢癌,6例子宫内膜癌,3例子宫肉瘤,3例滋养细胞肿瘤。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个性化护理,其护理方法如下。

1.2.1心理护理恶性肿瘤由于治疗难度大,加上未对疾病有全面的认识,因此,很多患者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心理。首先,护理人员应先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相关的心理因素进行心理评价及认知指导治疗,增强心理承受力,帮助患者树立抵抗疾病的信心;其次,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的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获得患者的信任,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患者相应的心理干预,改善患者治疗期间的心理及情绪,使患者认识到患者并不是不治之症[3];再次,通过宣传页或谈话的方式使患者了解疾病治疗原理、效果及并发症;最后,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家属交流,取得他们的密切配合,帮助患者解决各种困难,使家属对患者多加劝慰和关心,陪伴患者,并积极引导患者多做一些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积极与人交流,使患者在体验美好生活以及家庭的温暖的状态下保持愉悦的心情,改善患者心理功能。

1.2.2健康教育成立健康宣教小组,然后结合不同恶性肿瘤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介绍饮食、用药、检查、疾病以及手术的相关知识等。尤其要注意向患者详细介绍不同手术的具体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等[4],以帮助患者掌握必要的与自身疾病以及即将接受的手术相关的知识和内容,并耐心向患者介绍排尿导管设置的重要性,以便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工作。

1.2.3个性化排尿训练根据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实际尿意及膀胱充盈度来决定时间。尿管应保持开放3d,待第4天定时开放,并告知患者应主动配合。应关闭尿管,当患者有尿意时,开管;对无尿意患者则每隔3h开放1次,对残余尿量进行监测。并嘱咐患者多饮水,进行膀胱功能肌肉锻炼[5]。

1.2.4导尿管护理运用“高举平台固定法”将尿管固定起来后,在床沿着固定集尿袋,集尿袋引流管比膀胱水平低,禁止比膀胱高及和地面垂直,同时禁止接触地面,距离容器或地面的长度在2cm以上,以对排尿法受到污染的现象进行有效的防止;下床活动时及时调整,对牵拉增加张力造成尿道黏膜损伤的现象进行有效的避免;定期更换引流管,每周2次,排放集尿袋内尿液的时间为其储存到尿袋2/3满时,排放后运用75%酒精棉球对排尿阀进行消毒,然后将其关闭[6];术后尽可能缩短膀胱冲洗时间,并运用一次性密闭式冲洗盐水,以将污染环节减少到最低限度;鼓励患者多饮水,最大限度减少膀胱冲洗次数,饮水量和尿量至少为3000ml/d、60ml/h,为膀胱进行自行冲洗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1.2.5盆底肌功能锻炼引导患者先收缩,再收缩阴道、尿道,并在收缩、尿道及引导肌肉时保持大腿及肌肉的放松性,每次持续收缩3s以上,连续做20min[7],每天3次。然后,引导患者采用屏气法,取坐卧位,身体前倾,放松腹部,再收缩腹肌,增加患者膀胱及盆底压力,促使尿液排出。在手术前晚及手术日晨各训练1次。术后坚持每天训练一次,每次5min[8],直至拔除尿管。

1.2.6生活护理及时询问患者的感受,满足患者的需求,帮助患者调整等。并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给予生活和饮食等方面的指导。保持病房的环境卫生和良好通风、采光。指导患者清淡饮食,忌辣,忌烟酒,每日饮水1500ml以上[9],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对切口的刺激,降低疼痛程度。嘱患者术后避免各种剧烈活动,以减少伤口摩擦感染。并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引发强烈的疼痛感。对于出现便秘的患者,可在大便前予温水坐浴,以减轻疼痛感。

1.3观察指标

(1)拔管后残余尿量及尿潴留发生情况。(2)护理质量。医院自制调查卷,由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通过询问患者及检查质量后填写。按照本院制定的考核评分标准对各项护理指标进行评分,每项各100分。具体指标包括:健康教育、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护理文书书写。(3)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医院自制调查问卷,在患者出院的前一天发放,由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指导所有患者填写。满意度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所得数据均输入Excel表格,并使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拔管后残余尿量及尿潴留情况

观察组患者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62,P

2.2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情况

观察组护理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拔管后残余尿量及尿潴留比较

组别残余尿量(ml)尿潴留例(%)

对照组(n=34)86.41±7.526(17.65)

观察组(n=34)68.25±8.632(5.88)

t/字2值7.9626.581

P值0.0120.024

表2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比较分

组别健康宣教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书书写

对照组(n=34)85.23±2.1189.20±3.2188.32±3.4286.12±3.23

观察组(n=34)98.33±2.5697.12±3.6196.81±3.4598.67±1.73

t值11.8417.5129.7816.510

P值0.0020.0230.0120.035

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4.12%)高于对照组患者(8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组别非常满意(例)满意(例)不满意(例)总满意度例(%)

对照组(n=34)1217529(85.29)

观察组(n=34)1913232(94.12)

字2值6.584

P值0.012

3讨论

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主要有子宫颈癌、输卵管肿瘤、绒毛膜癌、子宫内膜癌及其阴道肿瘤等。一旦患上恶性肿瘤大多采用手术、化疗治疗,但术后尿潴留是恶性肿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因此,做好术后残余尿量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10]。通过监测残余尿量能够判断是否发生尿潴留,并制定有效的护理策略。由于恶性肿瘤患者对疾病没有正确的认识,极易导致焦虑及恐惧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十分重要。术后患者常需要安置导尿管,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导尿管的相关护理及排尿训练,预防尿潴留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并做好生活护理、盆底肌功能锻炼等,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11-12]。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个性化护理策略,其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均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在实施护理中监测残余尿量,并制定个性化护理能够促进减少尿潴留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赵素珍,朱峰,李广芹,等.个体化护理对预防恶性肿瘤患者行全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尿潴留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0):11-13.

[2]陈倩,涂慧霞,范霓,等.醋酸泼尼松龙对宫颈癌根治术后残余尿量测定影响的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28):62-63.

[3]林莉,潘云港,李景,等.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根治术后不同方法预防尿潴留的效果评价[J].医药前沿,2012,2(13):386-387.

[4]史寒梅.盆底肌功能训练预防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1):32-33.

[5]肖智智,冯丽嫦,康淑泉,等.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个体化护理干预对预防尿潴留的效果评价[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19(2):64-66.

[6]张红霞.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尿潴留15例临床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1):101.

[7]古丽茹合・阿不力米提.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尿潴留的临床分析[J].健康之路,2013,12(7):80-81.

[8]费国华,张健增.高龄妇科恶性肿瘤43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9):23-24.

[9]黄艳喜.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尿潴留的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3):49-50.

[10]万玲玲.预防护理在妇科手术后尿潴留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8):4430-4431.

[11]程荣花.腹腔镜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8):319-320.

盆底肌康复培训篇6

【关键词】骶骨肿瘤切除;骶骨重建;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138-01

骶骨肿瘤的发病率较低,原发肿瘤中以脊索瘤最多见。继发肿瘤中以转移瘤最多[1-2]。骶骨肿瘤解剖位置较深,发现较晚,待出现临床症状,一般需手术切除。但因骶骨肿瘤的复杂解剖,手术创伤大,术后伤口易感染,在整个围手术期护理要求较高,一直是临床护理的难题。

1资料与方法

112例骶骨肿瘤,其中原发骶骨肿瘤患者89例,骶骨转移瘤23例,均经病理确诊;男56例,女56例;年龄38~67岁,平均49岁;肿瘤位于S3以上24例,S3以下88例。112例患者中,按照WHO疼痛程度分级标准[3],疼痛分为以下等级:0级:没有疼痛;I级:有疼痛,但是可以忍受,睡眠无影响,能够正常生活。II级:有明显不能忍受的疼痛,干扰睡眠,要求服用镇痛药;III级:有强烈不能忍受的疼痛,严重干扰睡眠,可同时伴有被动或植物神经的功能紊乱。评价标准[4]:显效:疼痛分级下降2及或疼痛消失。有效:疼痛分级下降1级。无效:疼痛分级无下降或者上升。

1.1手术方法:112例患者中26例采用腹部+骶尾部联合入路,35例腹部入路,51例性单纯骶尾部后入路,术中行部分骶骨切除或全骶骨切除治疗原发性骶骨肿瘤,骶骨切除后进行腰椎、骨盆内固定或加腓骨植骨固定重建术。

2围术期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骶骨肿瘤多为恶性,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术后康复期长,且术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大小便失禁,患者往往心理压力较大,对手术缺乏信心,甚至有放弃手术治疗的念头,表现为抑郁、焦虑。首先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在此基础上,向患者讲解保持情绪稳定对机体的重要性,介绍此类手术成功的例子及缓解手术后疼痛等种种不适的方法,以及饮食方面宜加强营养,建立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

2.1.2DSA下瘤体血管栓塞的护理了解肿瘤的范围及血供,并经髂内动脉行瘤体血管明胶海绵颗粒栓塞,以减少术中出血。术后检测血压、心率6h,维持静脉通路,对DSA术中出血较多患者应及时扩容,必要时输入浓缩红细胞。另外,髂内动脉压力较大,DSA术后部分患者可出现局部渗血形成血

2.1.3肠道准备为防治术中污染,有利于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减少腹部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术前3d无渣流质饮食,术前1d口服恒康正清口服液导泻,术前晚及术晨肥皂水清洁灌肠,直至灌出液澄清为止。术前1d及晨口服广谱抗生素。

2.1.4其他准备骶骨肿瘤对骶神经的侵犯和对直肠的直接压迫可造成患者大小便功能障碍,术前指导患者行括约肌收缩训练,增加盆底肌力量,有助于术后排便控制能力的恢复。方法:嘱患者进行及会阴的收缩运动,先用力收缩,持续20s,再放松5s,3次/d,每次15min,入院次日由责任护士指导训练。患者手术过程中大部分时间为俯卧位,且俯卧时间较长,应于入院次日进行训练。嘱患者由连续俯卧30min开始进行锻炼,每次增加15~30min,直至可连续俯卧180~240min。

2.2术后护理

2.2.1护理术后去枕平卧6h。为减轻切口张力及下肢水肿,防止卧位畸形,仰卧时下肢抬高30°,足底用“L”板支撑使踝关节背屈90°。患者侧卧时躯干、骨盆及下肢轴形翻身,侧卧角度40°-50°,小腿稍伸直。大腿弯曲,大腿下垫枕头以预防髋内收。

2.2.2引流管的护理术后伤口一般放置2根负压引流管,深部l根,浅层l根,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术后伤口引流量多或拔管后渗出液量多,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电解质紊乱的症状出现。量较多,也应考虑有脑脊液瘘,可加大抗生素用量,创面加压包扎。防止感染,取头低足高位或俯卧位以防止脑脊液的流失。

2.2.3伤口感染的观察与护理由于骶骨及肿瘤组织切除后,局部留有很大的空腔,背侧仅有一层皮瓣覆盖,空腔需靠血肿填充,容易发生积液、感染。骶骨肿瘤因术后残腔较大,渗出较多,常规放置引流时间较长,有时达术后10-15天[5]。现我们采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sealingdrainage,VSD),它减少了患者换药时的痛苦,能显著提高创面血流量,加速肉芽组织生长,缩短愈合时间,疗效较好[6],另外脑脊液漏也是造成感染的重要诱因。术后应每日监测体温4~6次,若出现典型的寒战、高热,应及时留取血培养标本。同时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多维生素饮食,必要时加用静脉营养,增强患者抵抗力。

2.2.4术后大小便功能障碍患者的护理位置较高的骶骨肿瘤常侵犯S1~S3神经根,手术时为彻底切除肿瘤往往会造成部分甚至完全大小便功能障碍。对大便失禁者,术后早期应适当减少食物摄入量,并应用思密达等收敛剂,促使大便成形,防止污染骶尾部伤口。

2.2.5术后肠涨气的观察护理术后患者应在肠蠕动恢复后才可进食,应遵循少量多餐原则,术后无排气即进少量食物而发生腹胀,肠鸣音消失,立即给以持续胃肠减压,引流出部分胃内容物。

2.2.6功能锻炼术后24h指导患者自主活动,踝关节跖屈背伸、股四头肌及臂肌收缩舒张;高位骶骨肿瘤切除易造成腰椎不稳,患者术后卧床6周,卧床期间要加强腰背肌和双下

肢的功能锻炼。术后3d可指导患者进行积极主动功能练习,活动双下肢。疼痛缓解后指导患者进行积极的腰背肌、腹肌的功能锻炼及会阴括约肌收缩和扩展训练。根据手术切除范围和部位,结合临床医师,尽早恢复坐卧和直立,6个月内上肢及腰部不负重;定期复查。

3结果

术后112例患者均无手术死亡,术中失血量为600~3000ml,平均800ml,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术后近期疗效满意,腰骶椎疼痛及大便梗阻感消失,除2例S3以上患者卧床3个月外,余均于术后1个月后下床活动,由步行器辅助步行逐步过渡到步行;10例术后出现大便失禁,通过提肛训练及神经营养疗法,2周后排便正常;2例术后出现排尿困难,术后3个月基本恢复;3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经抬高床尾及抗生素治疗1周自行愈合;3例术后切口感染,经抗感染及换药治疗,切口延期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24月,97例患者术前有不同程度腰骶部疼痛,其中I级5例,II级40例,III级52例,有87例疼痛缓解,疼痛缓解率89.7%;6例在随访过程中因肿瘤转移多器官衰竭死亡。

4讨论

骶骨不仅是骨盆环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还有支撑腰椎的功能。因而骶骨的缺如将对骨盆和脊柱的稳定性造成影响。维持和重建良好的腰骶稳定性可明显缓解疼痛,预防病理性骨折或截瘫,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7]。术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彻底的胃肠道准备和会阴括约肌的收缩与扩张训练,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神经功能变化、做好体位和疼痛的护理、加强肢体康复锻炼指导、预防并发症等围术期护理措施,是保证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环节[8]。本文对112例患者术前后均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通过术前心理护理、括约肌功能训练等,术后系统的康复护理和功能锻炼,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未发生护理并发症。提示正确的护理措施及术后早期配合康复训练,对确保手术成功及促进患者康复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CampanacciM.BoneandSoftTissueTumors[M].2nded.NewYork:Springer-VerlagWein,1999.99-136.

[2]郭卫,汤小东,杨毅,等.骶骨肿瘤的分区及手术方法探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17(8):605―610.

[3]MatsumineA,KusuzakiK,MatsubaraT,etal.NovelHyperthermiaformetastaticbonetumorswithmagneticmaterialsbygenerationganalternatingelectromagneticfield.ClinExpMetastasis,2007,24:191.

[4]ChowE,Harris,FanG,etal。Palliativeradiotherapytrialsforbonemetastases:asystematicreview.JClinOncol,2007,25:1423.

[5]李世德,杨成志.骶骨肿瘤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10,(4):283―285.

[6]杨越涛,张晓华,李英才,等.反植皮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肢体大面积皮肤撕脱伤[J].创伤外科杂志,2007,9(3):23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