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关节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6篇)

来源:其他 时间:2024-02-08 手机浏览

关节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篇1

鞍山市中心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第六临床学院)骨二科,辽宁鞍山114001

[摘要]目的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纳入该次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行传统内固定处理,观察组则采取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更高,术后并发症更低,卧床时间更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确切,临床应予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骨质疏松;高龄;人工关节置换术;内固定;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1(a)-0039-02

[作者简介]张生海(1971.12-),男,辽宁鞍山人,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脊柱及关节外科。

股骨粗隆间骨折以老年人群为好发群体,高龄人群通常合并有程度各异的骨质疏松症,因此在轻微外伤影响下有较大几率出现严重粉碎性骨折,其中大部分属于不稳定型骨折[1]。该研究以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高龄骨折病例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方案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旨在为临床提供一定指导和帮助,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收治的100例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为该次研究对象,其中男40例,女60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67.4±7.8)岁;入组患者致伤原因如下:54例为交通意外伤,40例为意外坠跌伤,6例为其他。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两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内固定处理,观察组则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常规取健侧卧位,取髋关节后外侧做一手术切口,使骨折部位、髋关节以及股骨颈显露。首先截断股骨颈并将股骨头取出,然后复位粗隆部骨折,并以铁丝捆绑固定。股骨距以及小粗隆部位骨折应尽量实现解剖复位以及固定处理;大粗隆部位骨折倘若严重粉碎而无法有效固定,则可将较大骨块保留并妥善固定,待置换股骨头并良好复位后将小粉碎骨块切除,缝合骨折远端以及臀中肌断端,从而使臀中肌功能重建。骨折复位固定后于股骨颈处二次截骨,安装人工关节后观察其稳定性以及活动度,确认无异常后常规放置引流管并将切口关闭。

1.3疗效评定指标

优:患者骨折愈合,未见髋内翻畸形,行走无痛、无跛行;良:患者骨折愈合,合并髋内翻畸形,但<10°,行走有轻微疼痛或不适;可:患者骨折愈合,髋内翻畸形为10°~25°,行走时有中度疼痛感,无法长距行走;差:患者骨折不愈合或髋内翻畸形>25°,患肢无法负重行走[2]。

1.4统计方法

该次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对该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优良率更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术中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同对照组无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卧床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4。

3讨论

临床对于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的治疗大多遵循如下原则,即在患者全身状况理想的情况下开展积极手术治疗,并以此为首选处理方案,帮助患者早期恢复负重功能并开展床下锻炼,这一治疗原则在目前已被骨科医生所广泛认同[3]。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发病率多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其中以老年女性患者最为明显,其骨质疏松症大多较为明显,骨质脆性随之升高,一旦出现骨折,则大部分为Ⅲ或Ⅳ型不稳定骨折,此类骨折难以通过内固定处理实现有效固定和解剖复位,同时骨质把持内固定力度不足,而内固定可靠性在此种情况下也并不确切,因而在术后早期负重以及复健锻炼中经常出现髋内翻以及内固定失效等各类相关并发症[4]。而以往保守治疗方法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同时也导致了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死亡率也随之升高。相比较而言,人工关节置换术自上世界八十年代开始应用于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经过数十年的锤炼与完善其应用逐步纯熟,进而在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其用于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例疗效确切,同时也规避了传统内固定治疗可能带来的风险性,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5]。

人工关节置换术并不会影响骨折愈合过程,因此也避免了因内固定物存在或者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出现各类并发症的可能性,患者手术反应一旦消失,护理人员即可帮助患者利用助行器开展下地负重锻炼活动[6]。从该次研究结果来看,与内固定方式相比,人工关节置换术术中失血量以及手术时间虽然与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治疗优良率高达96%,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2%,同时术后卧床时间仅(4.63±3.84)周,均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与以往研究报道[7~8]一致,分析原因可能为观察组术后可早期负重行走锻炼,因此可较快地恢复肢体功能,或与术前水平接近;而同期对照组负重时间相对较晚,所以肢体功能在术后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恢复,或有所下降,同时并发症发生率也随之增加。由此可见,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更优于内固定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确切,临床应予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宁安,郭宏刚.两种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比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13):1570-1572.

[2]夏平光,蔡贤华,王庆等.股骨近端锁定钢板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AOA3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8):2276-2277.

[3]蒋梁华,李晓林.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研究进展[J].实用骨科杂志,2012,18(2):143-147.

[4]袁晓明,姚琦,倪杰,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荟萃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11):836-839.

[5]张景林,刘晓龙,杨树玲.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的临床应用评价[J].山东医药,2014,54(17):70-72.

[6]吴元勇,郭金伟.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42例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11):1243-1244,1247.

[7]靳艳斌,罗润明,李兵.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与加长型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伴骨质疏松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22):78-79.

关节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篇2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骨质疏松症;骨密度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与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两者虽各自存在不同的病因和病理变化,但临床上这两种疾病往往同时发生[1]。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后果便是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显著增加。随着目前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膝关节置换的患者也与日俱增,那么骨质疏松患者行关节置换前后治疗方式也有所不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并确诊为严重骨质疏松症的60例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70±6.4)岁。根据患者术前1个月是否接受抗骨质疏松的治疗,分为两组,A组术前接受过抗骨质疏松治疗,共20例,B组术前未接受过抗骨质疏松的正规治疗40例。

1.2方法

1.2.1诊断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均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WHO推荐的BMD检测标准制定。①诊断纳入标准:结合临床表现及WHO推荐的BMD测定标准,制定诊断标准:?KBMD检查结果为-2.5,?L膝关节疼痛多年出现关节功能障碍;②排除标准:?K严重的心血管、呼吸、内分泌并发症,?L双侧膝关节病变,需同时行手术,?M长期卧床患者、和伴有精神或神经系统病变不能遵医嘱患者。

1.2.2临床评估①采用全身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骨密度进行检测。依据膝关节功能恢复评定系统给予定期评估治疗。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ore,VAS)评定患者疼痛程度。③骨质疏松治疗情况,由骨密度检查、血钙检查与抗骨质疏松治疗综合评定。④分别摄X线片并记录膝关节活动度和膝关节HSS评分。HSS评分标准,优:85~100分;良:70~84分;中:60~69分;差:

1.2.3手术方法手术均在全麻麻醉下进行,采用膝前正中切口。切除前、后十字韧带及关节周围骨赘,常松解挛缩的韧带及软组织,达到两侧软组织张力平衡。膝内翻畸形可松解胫骨内侧及膝后内侧软组织。膝外翻畸形依次松解髂胫束、外侧副韧带、胭肌腱及后外侧关节囊。于髁间窝上方钻孔,插入髓内定向杆,连接切模,切除股骨髁远端,放置髁假体试模。准备抗菌素骨水泥,依次安装股骨髁模具、胫骨平台模具及平台垫模具。清理残余骨水泥,伸膝加压直至骨水泥骨化,活动膝关节,高压冲洗关节腔,骨残端用骨蜡封闭,放置引流管,接负压引流,屈膝90°依次缝合膝关节囊,皮肤及皮下伤口,加压包扎,弹力绷带固定。其中有5例患者胫骨外侧骨缺损,我们采用将截骨取下的股骨髁内松质骨带有少量的皮质骨垫与患处并骨水泥固定。分别有有2例患者胫骨内侧平台骨质疏松严重并有骨缺损严重,2例股骨外侧髁大块缺损(骨质疏松严重,手术过程中外髁被外力破坏,松质骨碎散无法复原),我们用等大的深冻同种异体骨补充并用长皮质钉内固定后,再行假体安放。。

1.4围手术期治疗及康复术后常规应用抗凝血药物利阀沙班(拜瑞妥)治疗35d,并继续给予唑来膦酸加和/或骨化三醇、钙尔奇抗骨质疏松治疗2~3个月。术后第1d服用依托考昔60mg,必要时120mg,1次/d,连续服用7d。术后当日麻醉清醒后即开始患侧踝关节最大限度的跖屈和背伸锻炼,术后第1d行股四头肌锻炼,直腿抬高,并根据引流液减少情况拔出引流管。拔除引流之行渐进性CPM和下肢气压泵。术后第2d膝关节被动屈曲45°~60°,第3d被动屈曲90°并在助行器帮助下,下地活动。术后第7d若无严重并发症,患者自行蹲起训练,并在助行器帮助下下地活动,至少步行3次/d,≥30min/次。

1.5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形式统计处理,应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

2结果

术后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并发症。本组所有病例均获得完整影像学资料及临床随访资料,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0.5个月。患者术前膝关节疼痛VAS评分详见表,术前VAS总评分(6.50±0.31),术后经治疗后3个月总评分(2.50±0.17),P

本组无1例发生膝关节脱位、膝关节不稳定和髌骨骨折。术后复查骨密度,所有患者骨密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表明经抗骨质疏松治疗,患者全身骨质量有所提高。同时膝关节活动度及患者行走功能较手术前均有变化。

3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为特点,骨骼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系统性的骨骼疾病,目前已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社会健康问题[2]。全膝关节置换术现如今已成为成熟的手术技术,针对膝关节终末期病变提供缓解疼痛、重建关节功能的可能[3]。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经历着疼痛,膝关节功能障碍,更乃至假体周围骨质疏松性骨折,假体松动等次生问题,一定程度上对关节置换的效果造成负面影响[4]。因此深入研究伴有骨质松症的膝骨关节炎患者围手术期的相关情况,及术后管理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关节置换手术质量有着长远意义。

骨质疏松症患者全身骨量减少,骨脆性明显增高,因此手术中出现微骨折风险极高,甚至可能导致拟安装假体的部位严重骨折[5]。而关节置换早期,若不适当的功能锻炼,会导致早期假体松动,假体下沉,导致远期假体失效等严重的并发症[4]。而骨组织的质量下降,为假体固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此外若使用骨水泥的,在骨水泥周围的骨质中会聚集大量破骨细胞,造成更加严重的骨吸收,最终导致假体松动的可能性增加[6]。有报道指出骨质疏松症患者行关节置换术后因骨皮质的疏松,不利于假体和骨组织的锚定,容易出现间隙引起微动[5]。一项对股骨标本的研究发现[7],无骨水泥固定时,骨质疏松标本比正常标本在假体近端微动增加43%,远端增加28%。有骨水泥固定时,骨质疏松标本比正常标本近端产生微动增24%,远端增加18%,上述两者均有显著性差异。证明无论是否行骨水泥固定,骨质疏松标本的微动的发生率均较正常标本高。因此,围手术期治疗骨质疏松可避免骨脆性骨折,减少骨折发生,降低假体松动失效。同时正规的康复治疗方案为膝关节功能的改善有积极的作用,可提高骨质疏松患者全膝置换的成功率。本组60例患者中,术前我们均完善骨密度检查诊断为严重骨质疏松,60例患者术后随访无假体松动,随访拍片中未发现假置改变,或假体周围骨损伤。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活动良好,患者对手术满意,但本实验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组实验例数较少,观察时间较短,仍需要大样本长期随访的观察。

参考文献:

[1]樊继波,覃勇,唐晓松,等.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评估与治疗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4(10):1207-1211.

[2]朱兴阳,苏海涛,黄永明.全膝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的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39):6887-6895.

[3]兰平文,沈彬.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诊疗进展[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7(2):240-244.

[4]任志,程招军,孙和军,等.膝骨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前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22):3212-3218.

[5]冯会成,黄迅悟,毕龙,等.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疗效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3):538-540.

关节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篇3

【关键词】阿法骨化醇;骨密度;老年性骨质疏松

【中图分类号】R72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112-01

在临床中,退行性骨关节疾病中骨质疏松比较常见,在老年人中发生率较高。往往骨质疏松治疗难度较大,并且由于患者年龄较大,不适宜进行手术治疗[1]。骨质疏松后期比较容易并发椎体骨折、椎体滑脱以及脊柱侧弯,会造成椎管有效空间的减少导致椎管狭窄,腰椎管狭窄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2]。为探讨阿法骨化醇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和预防,我中心专门成立研究小组,现将研究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中心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中收治的100例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为观察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女性患者21例,男性患者29例,平均年龄(62.4±24.3)岁;对照组女性患者22例,男性患者28例,平均年龄(61.6±24.7)岁。所有患者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诊断为骨质疏松。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因素,在3个月的时间内未使用过影响骨代谢的药物。14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所有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无加重表现。排除患有精神障碍,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以及恶性肿瘤的患者。患者中有81例有长期的吸烟史,23例有糖尿病史。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的等一般资料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每日口服钙剂治疗,观察组的患者在此基础配合阿法骨化醇片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第2、4、8周时的视觉模拟痛疼评分情况,对比治疗前后的股骨颈、L2-4骨密度差异情况。两组患者同时采用一定剂量的钙剂和维生素D,口服惠氏制药有限公司提供的碳酸钙D3片600mg*60s,1次1片,每日1到2次。观察组患者每日加服阿法骨化醇1片,由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日0.5μg,空腹服用,250ml白开水送服,用药后30min内禁止进食或平卧。在预防措施上,要求患者饮食低盐、低脂,多吃豆制品和乳制品以及鱼虾贝类等富含钙元素的食物。克制平日生活不良习惯,禁烟禁酒,禁止饮用刺激性饮料如浓茶、咖啡等。每日日光照射1h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适当锻炼,每日30min。

1.3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通过双能骨密度测定仪进行检测,测定股骨颈等部位的骨密度值。骨关节疼痛的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估[3],具体方法为在纸上标记一条10cm的横线,在左端标记为0(无痛),右端标记为10(剧痛),不同的刻度表示不同的疼痛程度。根据患者的自我感觉进行标记。视觉模拟评分法的评分标准为:0分(无痛),1到3分()轻度疼痛,4到6分(中度疼痛,影响到睡眠),7到9分(重度疼痛),10分(剧烈疼痛)。疗效以评分变动1分以上为有效。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照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为单位,比较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3讨论

目前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已经成为我国最为常见的老年临床疾病之一[4]。骨质疏松在临床中表现为骨质的有机成分生成欠缺,继发钙盐减少以及骨组织的微细结构破坏,从而导致骨折频繁发生[5]。阿法骨化醇在体内的主要作用是保持钙和磷的平衡,促进两者在人体肠道中的吸收,降低血浆中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在改善绝经妇女和使用激素类药物引发的骨质疏松症中比较使用。根据本文研究结果,阿法骨化醇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较好,患者股骨颈、L2-4骨密度提升明显,具有推广价值,但在治疗中需要注意预防措施的规范。

参考文献

[1]杨素敏,黄嫒霞,刘亚飞.阿法骨化醇胶丸配合中药外敷治疗胫骨结节骨软骨炎[J].中医正骨,2005,17(9):1.

[2]吴文.钙与阿法骨化醇对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J].武汉医药导报,2004,23(9):643-644.

[3]刘维嘉,黄有荣.阿法骨化醇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致腰背痛58例[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9(4):17-18.

关节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篇4

关键词:骨肽注射液骨质疏松症治疗效果

骨质疏松主要是由多种外部因素造成的疾病[1]。主要造成因素有:内分泌失调、营养不良、长期不活动自己的关节、药物的损伤等等,导致人体骨头的质量和密度发生变化,破坏骨头结构,增加了骨头的韧性,主要表现为腰背疼痛、骨头畸形、易发生骨折。临床上一般采用维生素D、降钙素、双磷酸盐等药品对骨质疏松患者进行治疗,但是该类药物的副作用一般较大,治疗所用的时间较长,治疗效果不是非常明显,治疗之后疾病有复发的情况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3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骨质疏松患者80例,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在50~82岁,平均年龄为(65.2±2.5)岁,选中的所有患者均出现全身酸痛、腰酸背痛、负重加剧的症状,其中还有胸闷患者42例,呼吸不通畅患者38例,身高变矮患者47例,驼背患者31例。随机的将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对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诊断发现,骨质疏松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易发生骨折、骨头功能存在障碍,腰酸背痛;有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身高变矮、驼背、骨头摩擦发声、骨头畸形等症状,进行X线扫描发现骨头密度下降,骨头的皮质变薄,骨髓腔体积变大。

1.3方法对照组的骨质疏松患者口服钙尔奇片进行常规治疗,2次/d,1片/次[2];实验组在以同样剂量服用钙尔奇片的同时加入骨肽注射液治疗,一般是将骨肽注射液溶解到生理盐水当中,然后进行静脉注射,1次/d,对两组患者均进行1个月的持续治疗。

1.4疗效评价标准根据骨质疏松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身体状况的恢复对治疗效果进行准确的评价,主要观察治疗后患者的关节疼痛状态,骨头肿痛情况以及四肢的灵活应用情况。治疗效果主要分为三个等级:①显效:QCT检测结果显示骨密度明显提升,达到正常的骨密度水平,骨头疼痛状况消失,腰酸背痛症状不再出现,各个关节能够灵活的活动。②有效:QCT检测结果显示骨密度有所提高但是还没有达到正常水平,骨头疼痛症状得到缓解,腰酸背痛症状很少再发生,关节可以进行转动,但是运用是来还不是特别的灵活。③无效:QCT检测结果显示骨密度没有发生改变,骨头疼痛症状和腰酸背痛症状没有得到好转,关节活动依然非常的不方便。

1.5统计学处理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通过对治疗后的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治疗效果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组骨质疏松患者治疗后效果显著的人数为20例,治疗有效的人数为18例,治疗没有效果的人数为2例,总有效率高达95%;对照组骨质疏松患者治疗后效果显著的人数为10例,治疗有效的人数为20例,治疗没有效果的人数为10例,总有的治疗效率为75%。实验组骨质疏松患者的总有治疗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3讨论

根据相关的资料得知,目前全世界的骨质疏松患者大约有一亿人,已经严重影响到骨质疏松患者的正常日常生活,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要健康话题,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我国的骨质疏松患者群体也是十分的大,并且在随着生活水平和饮食健康的细节忽视,骨质疏松患者的群体还会不断地扩大,带给患者严重的身体和心理负担。骨质疏松主要是由多种外部因素造成的疾病,主要造成因素有:内分泌失调、营养不良、长期不活动自己的关节、药物的损伤等等,导致人体骨头的质量和密度发生变化,破坏骨头结构,增加了骨头的韧性,主要表现为腰背疼痛、骨头畸形、易发生骨折。临床上一般采用维生素D、降钙素、双磷酸盐等药品对骨质疏松患者进行治疗,但是该类药物的副作用一般较大,治疗所用的时间较长,治疗效果不是非常明显,治疗之后疾病有复发的情况发生。

通过将我院收治的80例骨质疏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我们了解到骨肽注射液配合常规常规的骨质疏松治疗能够起到非常显著地疗效,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应当在骨质疏松临床治疗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殷娟英;;骨肽注射液和复方骨肽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11,11,(07);112-113.

关节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篇5

[关键词]中药“骨康方”;骨质疏松;骨质增生;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1)09-0085-02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Pommer在1885年提出的。随着人们对骨质疏松症认识的不断深化,最新的骨质疏松定义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降低导致骨折风险增加的一种骨骼疾病。骨密度和骨质量共同决定了骨强度的高低。

骨质增生症又称骨关节病,肥大性关节病,骨关节退行性变等。目前一般称为骨性关节炎(osteoarthfitis,OA)。此病是一种以关节软骨变性和丢失及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炎性疾病。

现代医学认为这是不同的两种疾病,有不同的发病机理及治疗原则,中医根据这两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论治,发现这两种疾病常有共同的病因病机,且常发生在同一患者,运用中医“异病同治”、“整体观念”的治则,常能取得良效。我们运用中药“骨康方”治疗168例骨质疏松伴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10年1月来我院门诊的资料完整的共168例患者被纳入此次小结范围,最小年龄54岁,最大年龄91岁,平均64岁。其中男性63例;女性105例。骨质疏松的诊断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骨密度T值≤-2.5SD。骨关节炎的诊断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膝骨关节炎临床诊断标准。参考Swanson骨关节炎x线分级(表1)

中医辨证参照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和的方法。

168例骨关节炎患者,共203膝。其中Ⅰ级:22膝;Ⅱ级:59膝;Ⅲ级:89膝;Ⅳ级:33膝。

1.2纳入标准

凡测得骨密度T值≤-2.5SD。包括腰椎(Total)正位(L1-L4);髋部(Total);股骨颈,其中任一部位达到此标准就定义为骨质疏松。同时又有符合骨关节炎的患者,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未明显异常者纳入本小结范围。

1.3排除标准

①肾上腺皮质类疾病、甲旁亢、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类风关、强直性脊柱炎、恶性肿瘤、慢性肝、肾功能不全、胃肠吸收障碍等疾病。②长期(半年)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类固醇类药、肝素、抗癫痫药、雌激素、利尿剂等。③长期卧床(1年)的患者。④不能正确表述病情及精神病患者。

1.4治疗方法

采用我科自拟的“骨康方”加减。基本方组成为仙灵脾12g,熟地12g,鹿角胶9g,锁阳9g,杜仲12g,女贞子12g,黄芪12,泽泻9g,丹参12g,红花9g等。

1.5测量仪器和方法

采用美国HOLOGICDiscoveryA型双能x线测定仪检测患者的正位腰椎(Total)(L1-L4)、髋部(Total)、股骨颈、大转子、转子间、Wards三角区骨密度值。检测时按要求正确输入患者身高、体重、年龄、性别等相关数据。按要求进行检测,由经过专门培训合格的同一人员操作。每天检查前均行仪器性能质控检测。统计各部位的T值。x线阅片由一专职高年资放射科医师担任。

1.6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3个月、半年、1年进行膝关节炎疗效评估。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有关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标准。治愈:关节疼痛、肿胀消失,活动功能恢复正常,实验室检查正常;好转:关节肿胀、疼痛减轻,活动功能好转;未愈:关节疼痛及肿胀无变化。1年后骨密度复查。升高:骨密度升高2%;无变化:骨密度升高±2%;下降:骨密度降低2%。

2、结果

2.1治疗3个月、半年、1年后203膝关节疗效详见表2。

治愈和好转均为有效。从表中可看到治疗3个月、半年、1年后有效率分别为86.20%,87.19%,92.61%。

2.2治疗1年后骨密度平均增加1.94%。升高96例;无变化47例;下降25例。

骨密度升高加无变化为有效,有效率为85.12%。

2.3治疗1年后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异常。

3、讨论

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都会引起疼痛,引起疼痛往往是多因性、多源性的。骨质疏松疼痛的原因:①破骨细胞溶骨:常在下半夜或凌晨时发生,骨丢失越快,骨痛越明显。②机械应力造成骨微结构破坏(微骨折):主要是腰背痛,其与活动程度及负重关系明显。③骨骼变形(骨折)所致的肌肉痛:与关系密切,如翻身痛和起坐痛。④骨质疏松与骨质增生疼痛互为加重。50岁以后,很多妇女开始或已经进入绝经阶段,雌激素下降明显,骨密度丢失明显增加。

骨关节炎的病因一般认为有:①年龄。②损伤和过度使用。③肥胖。④遗传。⑤雌激素减少。⑥骨内压增高。

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中医学原本无明确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大致与中医文献所记载的“骨痹”、“骨痿”、“肾虚”、“腰脊不举”相类似。中医认为与肾的功能有密切联系,“肾主骨生髓”是肾的重要功能。《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充在骨”。《素问‘痿论》云:“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一些流行病学调查也证明了中医辨证为肾虚的患者其骨密度明显低于非肾虚的患者,并且常常伴有骨质增生,中药的补益药,尤其是补肾药,在许多动物实验及临床实践中,都证明了有延缓机体衰老,提高人体整体免疫力的作用。现代医学对肾的研究提示,肾虚患者有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功能下降,使单位体积内骨组织含量减少,造成骨质疏松。中药治疗不仅能提高骨的“量”,而且能改善骨的“质”,就是提高骨的韧性,骨的韧性较高,骨的抗骨折能力也较强。从现代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资料看,中医的肾包括了现代医学所涉及的多系统功能,如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生殖泌尿系统、代谢等方面,对全身的生理活动起到整体的调节作用,特别对人的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有重要作用,所以中医治疗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有“补肾是补益脏腑之本”;“补益脏腑即所以补钙”;“不是钙剂而收补钙之效”的说法。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的骨的代谢与全身各系统功能的整体调节是完全吻合的。

中医治疗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就是指的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在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同样贯穿着阴阳此消彼长的变化。骨吸收和骨形成是一对矛盾,正常成年人的骨吸收和骨形成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这也可看成是机体在这一方面的阴阳平衡。

关节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篇6

【关键词】高龄骨质疏松脊柱爆裂骨折;开放后凸成形术;椎管减压

DOI:10.14163/ki.11-5547/r.2015.03.072

本研究为观察高龄骨质疏松脊柱爆裂骨折行开放后凸成形术联合椎管减压治疗的临床效果,选取了2012年4月~2014年4月本院骨科收治的54例高龄骨质疏松脊柱爆裂骨折患者,分别行开放后凸成形术联合椎管减压治疗和开放后凸成形术治疗,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本院骨科收治的54例高龄骨质疏松脊柱爆裂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研究组中男女比例为21:6,年龄72~87岁,平均年龄(76.3±8.6)岁,骨折节段:T10骨折9例,T11骨折7例,T12骨折5例,L1骨折4例,L2骨折2例;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2:5,年龄71~89岁,平均年龄(78.2±8.7)岁,骨折节段:T10骨折10例,T11骨折6例,T12骨折4例,L1骨折4例,L2骨折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骨折节段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行开放后凸成形术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均在全身麻醉状态下进行手术,采用C型臂X线以及术前影像资料定位治疗伤椎,并选择合适的手术工具进行开放后手术,手术中严格按照相关的手术方法进行操作,手术完毕后进行止血、缝合切口操作。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进行椎管减压治疗,于骨折位置放置引流管,并关闭切口[1]。

1.3观察指标观察并比较两组各时间点的VAS疼痛评分、ODI功能评分以及后凸Cobb角,VAS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评定,分值0~10分,评分与疼痛程度成正比;ODI功能采用Swestry功能评分进行评估,评分分值0~45分,0分为正常;后凸Cobb角采用Cobb测量法进行测量,角度与脊柱侧弯程度成正比。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各时间点的VAS疼痛评分、ODI功能评分经治疗,研究组术后7、14d的VAS疼痛评分、ODI功能评分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各时间点的后凸Cobb角经治疗,研究组术后7、14d的后凸Cobb角均比对照组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骨质疏松脊柱爆裂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老年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目前,已有相关研究表明手术是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法,但仍不确定哪种手术方法的效果较为显著[2]。本次研究通过分析选取的54例高龄骨质疏松脊柱爆裂骨折患者的一般资料,分别行开放后凸成形术联合椎管减压治疗和开放后凸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案下两组的VAS疼痛评分、ODI功能评分,发现开放后凸成形术联合椎管减压治疗方案下的VAS疼痛评分、ODI功能评分均比开放后凸成形术方案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在于开放后凸成形术联合椎管减压采用双侧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可视范围较大,可以减少周围神经和组织的损伤,并可以有效控制骨水泥注入外溢方向,及时清除残留的骨水泥,从而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感,改善患者的脊柱功能。

同时,也有相关研究表明高龄骨质疏松脊柱爆裂骨折行开放后凸成形术联合椎管减压治疗可以有效纠正后凸畸形,在本次研究中也得到有效证实[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7、14d的后凸Cobb角均比对照组小,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在于开放后凸成形术联合椎管减压的减压效果明显,对脊柱后柱生物力学的影响较小,可以促进患者骨折部位骨块的复位,确保脊柱结构的稳定,同时也可以避免神经功能障碍或骨块移位,缩小脊柱侧弯角度,从而可以有效纠正后凸畸形。

综上所述,高龄骨质疏松脊柱爆裂骨折行开放后凸成形术联合椎管减压治疗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感,改善患者的脊柱功能,并可以有效纠正后凸畸形,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维,李万福,孙常太,等.开放后凸成形术联合椎管减压治疗高龄骨质疏松脊柱爆裂骨折.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1,13(4):187-188.

[2]张嘉,蔡思逸,李强.微创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稳定爆裂骨折.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3,6(2):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