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范例(3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2-20 手机浏览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

关键词:不良教育;改善

一、不良家庭教育方式

1.过分“保护式”的家庭教育方式

由于父母的过分保护,使得孩子的适应能力差,不仅使孩子的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学习能力受到限制,而且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也十分不利。

2.过分“干涉式”的家庭教育方式

由于父母对孩子过度的限制,总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使孩子无所适从,结果使孩子变得谨小慎微,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能力,限制了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结果必然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成绩。过分“干涉式”的教养方式还会使孩子的适应性变差,做什么事情都缺乏主见,犹豫不决。

3.严厉“惩罚式”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严厉惩罚的教养方式往往会造成子女的胆怯、退缩、自卑等不良行为。父母严厉惩罚式的教养方式也往往使孩子形成粗暴、野蛮、敌对、蛮横无理、说慌等不良个性,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不良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

家庭教养方式不良,家庭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和误区。

1.无师自通的误区

中国传统文化使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情,无需要别人帮助,因为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生而育女,无师自通是中国传统的一大特点。

2.重智商、轻德育的误区

家长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是无可指责的。但是,很多家长忽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忽视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教育,不能不说是做家长教育的失误,应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3.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的误区

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父母对孩子的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可是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却明显不够。

4.重言教轻身教的误区

身教重于言教,这样才能通过模仿、感染等心理机智产生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否则会走入家庭教育的误区。当然,家庭教育的误区还有很多。例如,“听话”教育的误区,分数教育的误区,重认知、轻实践教育的误区,等等。

三、改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的对策

1.家长要学习一些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

家长应该学习些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理论与方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用正确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实践,学会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和方法。

2.家长要重视孩子做人的教育

重视孩子做人的教育历来是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孩子才会通过正道,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通过自己的创造劳动来获得相应的报酬。不管用什么手段来获得金钱地位就行,如果这样教养孩子将来很可能会成为社会的罪人。

家长要摆正智力教育与做人教育的位置和关系。只有把孩子培养成善良、正直、无私的人,孩子的智力效应才能充分的发挥。家长对孩子进行真、善、美的教育,要结合孩子的年龄和具体心态采取方法,帮助孩子对实际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进行分析、判断、选择。

3.家长要重视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

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陶冶孩子的情操,预防和减少孩子的心身疾病是摆在家长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家长在对待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关系的问题上要树立一个新观念,不良的心理因素对健康的的危害不亚于疾病,良好的心理因素对健康的作用胜过保健品。

4.家长要身体力行

父母的言行举止和行为都会通过模仿与感染的心理机智传给孩子,并有可能成为孩子的习惯。在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年龄越小,模仿能力越强。父母的动作、表情、语言习惯将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父母以身作则,使自己的良好语言、行为和习惯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父母要像重视孩子学习成绩那样,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

关键词:表扬批评小学教育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教育占据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善良的内心,而在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中也可以发现教育对于孩子心理层面上的种种作用,而心理上的成长对孩子的未来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孩子接受初级教育的时候,教师就应该认真地思考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发现表扬与批评这两种方式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凡的意义,所以教师应该对小学生的教育中多费心思,选择合适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将表扬和批评合理的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中。

一、表扬为主体,批评为辅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获得老师的认同对于他们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希望建立一种新的价值观,在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的认同就显得格外重要。表扬可以帮助孩子找到自身定位,并且对未来充满自信和希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表扬为主体,批评为辅。批评在教学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适当的批评可以及时指出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并且在指出之后也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调整心态。因此在小学教学中应该注重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二、如何更好的应用表扬和批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表扬和批评,但是表扬也不可以不分轻重不分原因的来,所以,在做到有效合理的将表扬和批评相结合也需要很多方法,采用了有效的方法就可以更好的进行教育。

1.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在小学阶段教师主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更了解学校,从而适应学校,学会如何才能更好地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从而更多的发现学生的优点,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也是教师的一项必备的素质,只有具有这种素质才能及时的发现学生优点并加以表扬,以达到更好的表扬效果。

2.表扬要多面化维持公平公正

现阶段有很多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握心中的“天平”,不能将一碗水端平,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老师就是公平的象征,学生会对教师有一种崇拜心理,但是如果教师不能公平公正的解决学生之间的问题,或是不能及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表扬或是批评时,学生心中的教师形象就会变得暗淡。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维持公平公正,从而保证一个合理的多面是表扬教育。

3.表扬力度和程度要合理

小学阶段的孩子内心是很单纯的,有时候教师的适当鼓励确实会对孩子产生相应的积极作用。但是如果表扬的力度不得当都会导致问题的产生,例如,表扬的力度过重,对孩子的表现太过夸大,会导致孩子产生自满自负的心理,这样对孩子未来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表扬过程不清晰表扬的力度不足,会导致孩子产生比较心理,从而导致落差感,会寻求一种新的方式来引起老师的注意,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心理导向是不对的,对孩子的未来更是有着负面的影响。

4.表扬形式具体化多样化

单单的口头表扬有时对孩子影响力不足,小学阶段的孩子心性单纯,因此教师可以采用适当的实物表扬对孩子进行鼓励。例如在我们眼里一支笔一个本子不足为道,但是对于孩子而言,那是一种荣誉的象征,这种激励鼓励下可以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向好的方向努力,因此教师可以让表扬的形式更加具体化和多样化。

5.适当合理的批评

在教师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之前,需要保证问题的真实性。也就是说批评孩子之前要有理有据,不可以一发生问题就对孩子进行直接批评教育。小学阶段的孩子内心是单纯而脆弱的,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对孩子内心的保护。并且在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应该注意说话方式,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对孩子进行耐心的引导,切忌咄咄逼人的职责。批评教育是对孩子的指正,因此批评教育必不可少,但是同样也需要合适的方法,以保证可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三、进行表扬批评教育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小学阶段的孩子内心是很单纯也是很脆弱的,因此一个良好的沟通方式尤为重要。所以在教师对孩子进行批评表扬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其中的度,再不会伤害到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表扬和批评教育过程需要建立在一个良好的沟通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师应该与孩子保持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孩子的年级尚小,不懂得如何站在对方的角度进行思考,这个时候需要教师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来看待问题,多去思考孩子会怎么想,为什么会这么做,这样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与冲突。因此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是一种现阶段的需要,因此进行良好教学对学生有着非凡的意义。

现如今教育有了更大范围的普及,因此人们更注重教学的有效性和效率。针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学,注重的是对孩子内心和情感的培养和性格的塑造,所以这一阶段更要注重教学方法。孩子的心性单纯,希望被人们赞赏和认可,因此应该注意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正的教学管理方式来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表扬和批评的教学力度,注意二者的有效合理的解决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以此来培养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国家栋梁,以后可以更好地为当今社会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袁臻怡.表扬与批评在小学生教育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2,(15):183-184.

[2]肖新兴.表扬与批评在小学生教育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1,(14):201.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篇3

“圈养”的教育模式是指不逾越理性规则,不超越发展规律,伴随着学校、家长对孩子勉励与教导而形成的一种科学的严谨的教育模式;“散养”的教育模式是指在学校的安全管理下,教育者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的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引发出来的各种教育活动。“丁俊晖模式”和“虎妈模式”虽然对孩子采取的都是一种“圈养”的方式,但是毕竟只是个案,并不意味着采取“圈养”的方式就一定会取得教育上的成功。现在中国很多社会精英都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通过“散养”的方式成长起来的,同样也不能说明采取“散养”的方式就一定能让孩子获得成功。

无论“圈养”也好,“散养”也好,其实各有利弊。采取何种教育方式,首先跟教育环境和个人因素有关。另外,跟父母的教育理念也息息相关。

“圈养”不是专制

目前,家长对孩子普遍采用“圈养”的方式,究其原因,一是家长出于对孩子人身安全方面的考虑;二是面对如今巨大的就业压力,循规蹈矩的教育体制所催生的应试教育的模式,让家长不得不对孩子采取“圈养”的方式。但是“圈养”也是有弊有利的,利是“圈养”能教孩子懂规矩,在家长、老师的谆谆教导下,孩子能顺利地适应社会规则;弊是“圈养”让孩子的思想、行为过分束缚,难以独立,更重要的是“圈养”会让孩子缺乏想像力和创造力。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非常重要。新疆师范大学心理系教师、我心飞翔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许菲说,在“圈养”的过程对孩子的管理太过苛刻,似乎对父母而言孩子离自己希望的方向更近了,但是最大的危害是孩子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都没有培养起来,这些能力是在孩子成长中比学习书本知识更重要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太强烈,将来如果父母在教育上一旦“抽身”,在惯性的作用下孩子势必会出问题。

“圈养”不是“画地为牢”,更不是专制。如果家长对孩子看管过严,只会让孩子丧失独立意识。如果家长给孩子多一些的自主,少一些干涉,多倾听孩子的意见,让孩子自己去处理一些问题,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探索性和自我激励的能力都比较好。

许菲说,家长应明白,他们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一个“考试机器”。在“圈养”当中,父母对于孩子应该采用负责任的教育,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责任意识。如果只关心学习成绩,什么事都替孩子做,会让孩子变得不负责任。

作为家长,在对孩子采取“圈养”方式的同时,应该多听听孩子的意见,“丁俊晖模式”就是其中最好的一个例子。在丁俊晖11岁的时候,全家准备搬到广东之前,丁俊晖的父亲丁文钧认真地问丁俊晖:“喜欢斯诺克,想不想在这方面成才成名?”丁俊晖回答:“喜欢。”在丁俊晖获得成功以后,丁文钧说:“一定要尊重孩子,否则努力也是可能适得其反。”

“散养”不是放任

“散养”跟“圈养”一样,同样也是有弊有利。利是“散养”可以让孩子更自由,在孩子的不断探索下,孩子的行为处事会变得更加独立;弊是孩子缺乏规范意识和自律性。

一些家长认为,对孩子采取“散养”的方式,就是放任孩子,对孩子的行为可以不加以规范和约束。其实不然,开封基础教育教研室教研员刘振民说,“散养”不是放任,孩子该养成的规矩,从小就开始培养。“圈养”的孩子的一大优点就是适应集体规则,团体生活能力比较强。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过程,需要不断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的规则。

在“散养”状态下,孩子一旦和别人发生矛盾,孩子会学会如何去解决,而且与别人的合作精神也会相应得到发展。刘振民说,一方面,“散养”的前提是家长就孩子的自理能力、安全防护能力有控制地选择一个对孩子不会造成伤害的环境,再“散养”,否则一旦出现伤害,对内向的孩子,可能会造成退缩。另一方面,家长和孩子的交流很重要。交流质量越高,对孩子的教育影响越大。

“圈养+散养”更好

既然“圈养”、“散养”各有利弊,如果两者相互“取长补短”,采取一种“圈养+散养”的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显然更加有利。

首先,“圈养”、“散养”应因“时”而异。在幼儿园阶段,以孩子身体健康为主,这个时候也是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创作能力的最佳时机,让孩子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里自由探索,对成长有益,这个时期采取“散养”为主,“圈养”为辅的方式好。一位母亲说:“我的孩子以前是保姆带的,成天窝在家里,很少跟外界接触,性格变得很内向。升人大班后,她看孩子这样下去不行,就把孩子送回老家,跟农村的孩子一起疯玩,算典型的“散养”。孩子性格中一个活泼好动的天性就显现出来,动手能力和独立能力比‘圈养’的时候就好很多。”进入学校以后,孩子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这个时期采取“圈养”为主,“散养”为辅的方式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