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的康复训练方法(6篇)
盆底肌的康复训练方法篇1
【关键词】盆底功能治疗仪;产后尿失禁
压力性尿失禁是指患者腹压突然增加时,尿液不由自主的从尿道流出的病症。尿失禁发生的原因有多种,女性妊娠分娩时盆底功能受到损伤,所以尿失禁是产后常见的并发症。有调查指出分娩3胎及以上的产妇患病率高达90%[1]。尿失禁不仅给患者生理上带来痛苦,同时也带来其心理、社会以及经济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对尿失禁近年成为国内外的热点研究对象。传统手术方法因其昂贵,恢复期长,疗效一般渐渐被新的治疗方式所代替。沈阳市苏家屯区妇婴医院应用盆底治疗仪治疗产后尿失禁,临床效果较为满意,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产后康复门诊治疗产后尿失禁的73例患者,年龄41~56岁,平均(51.2±3.8)岁,其中51例为阴道分娩,22例为剖宫产术;61例为第一胎,12例为第二胎,无第三胎及以上。治疗前通过询问病史及检查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按尿失禁诊断标准,1例为重度,5例为中度,67例为轻度。
1.2治疗方法把盆底肌肉治疗头放置在患者的阴道内,通过反馈测量到患者的盆底肌肉肌电,结合患者的不同情况设计专有的治疗程序。嘱患者按照治疗仪显示屏显示图形进行盆底肌肉的收缩和放松训练,每次进行30min左右;治疗过程中要使电刺激和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两种治疗方法同时进行,先训练一类纤维,再训练二类纤维,最后进行综合训练。每个治疗疗程为10次,每周进行2次。治疗结束后,嘱患者在家自行锻炼盆底肌,收缩5s,放松5s,反复进行,每次10~15min,2~3次/d。
1.3评价标准[2]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及患者是否有不适状况出现。疗效评价标准:治愈:无尿失禁症状,查体无压力性尿失禁;有效:减少50%以上的漏尿次数;无效:症状无明显缓解,漏尿次数减少在50%以下。
2结果
73例产后尿失禁的患者中,68例患者在一个疗程的治疗后症状消失,表示痊愈,其他5例有效,两个疗程治疗后,其他5例患者症状消失痊愈。73例患者治疗中,治疗后均未表示出现不适状况。
3讨论
妇女妊娠时子宫向下移位,盆底肌肉群在压力的作用下,使盆底的肌肉肌力和疲劳度在电生理中出现了下降,盆底张力和压力也随之下降[3]。进而出现不同类型肌纤维的能力下降的肌肉松弛,导致盆底功能障碍症状的出现。产妇阴道分娩时,盆底组织的肌肉、筋膜以及韧带等常常受到过度牵拉,造成盆底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产生以尿失禁为主要症状的盆底综合征。
盆底肌锻炼法是美国妇产科医生Kegel在1940年创建的,其开创了盆底康复的先河,简称Kegel法,即指导患者做紧缩和阴道的动作,每进行3s后放松,连续做12~30min,1个疗程为4~6周。妇女妊娠期间以及产后进行盆底肌肉锻炼以防治尿失禁的疗效已得到普遍的认同。长期进行盆底肌的锻炼可使盆底神经有效运动单位和兴奋频率增加,可以加强肌肉收缩和张力,使膀胱、尿道的支撑结构得到巩固,同时也使尿道括约肌的力量得到加强。
我科1年以来,采用盆底治疗仪,通过对产后尿失禁患者行上述治疗及护理措施,同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知识的指导,使患者的痛苦得到减轻,解决了其难言之隐,提高了生活质量。使用盆底治疗仪治疗,并发症少,风险小,即便不能达到全部治愈,也能在不同程度上使尿失禁症状得到缓解。盆底康复法是一种相对无损伤、安全有效、简单的治疗方法,是保守疗法中治疗产后尿失禁首选的基本方法,在孕期或产后进行盆底康复疗法,不但可以预防发生产后尿失禁,也可对产后尿失禁产生较好的疗效。因此我们认为采用盆底治疗仪进行盆底康复治疗为产后尿失禁患者非手术治疗的首选疗法。
参考文献
[1]中国妇女盆底功能障碍防治项目组.中国妇女盆底功能障碍防治项目培训教材,2009,12.
盆底肌的康复训练方法篇2
典型病例柳女士,29岁,儿子3岁。柳女士说,和儿子一起踢球、跑步、嬉闹是我初为人母最大的乐趣。我爱他,也想和他一起玩,只是我身不由己。我不能随心所欲,是因为我会小便失禁。小家伙老嘟起小嘴,问:“妈妈为什么不和我一起玩了?妈妈不喜欢宝宝了吗?”我满怀歉意的跟他解释:“妈妈不舒服,宝宝自己玩。”当然没法和他说清楚,直到有相似经历的闺密告诉我说,这是产后盆底功能障碍,需要修复盆底,我才恍然大悟。想起儿子、老公失望的表情,我决定尽快治疗。
专家发言
一、妊娠和分娩后易患盆底功能障碍
妊娠期间,随着子宫重量的不断增加,来自骨盆腹腔的压力越来越大,并逐渐垂直指向盆底肌肉,而且持续时间较长,致使盆底肌肉松弛。受妊娠生理变化的影响,盆底韧带也会在妊娠晚期因胶原溶解的增加而变得松弛。
分娩的时候,会阴裂伤、会阴侧切对盆底组织的损伤就更直接了,盆底肌肉纤维和筋膜的网状结构被撕裂,盆底神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如果产后护理不当,在盆底肌肉尚未恢复时就加大腹压,如便秘、干重活或提重物等,就很容易患上盆底功能障碍。
二、盆底功能障碍影响到多个方面
1.盆底功能障碍会导致障碍,性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2.膀胱括约肌控制能力下降,导致患者尿频尿急,频繁上厕所却没有多少尿量,来不及上厕所就会尿失禁。
3.盆腔器官脱垂也是盆底功能障碍的常见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之体型肥胖,病情会越来越重。
三、产后是预防盆底功能障碍的好时机
部分患者因不好意思就医而隐忍痛苦,也有的误以为只是暂时反应,使得很多能被治愈或能被控制的病情日益加重。盆底功能障碍的治疗要系统、科学才会见效,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尤其是器具训练,选择不当或方法有误,还会造成器官感染或损伤。
产后干预是预防盆底功能障碍的最佳时机,正确的护理方式、及时治疗阴道损伤、适时的盆底肌肉训练都能够有效地预防盆底功能障碍。
还可以采用盆底康复技术――凭借高科技的生物反馈技术,精确客观地检测、评估盆底肌肉的肌力情况和纤维受损类型,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过采用不同频率、不同能量的电刺激及生物反馈训练,唤醒被损伤的盆底肌肉神经,增加盆底肌肉肌力和弹性,使盆底功能恢复正常。它的优势在于:
1.安全性:无创、无痛、无需服用任何药物即可唤醒被损伤的盆底肌肉,增加盆底肌肉肌力和弹性,使盆底功能恢复正常,并增强阴道紧缩度,提高性生活质量。
2.趣味性:治疗过程有如游戏般轻松愉快。
3.长效性:经一至两个疗程治疗后,再使用盆底康复器进行家庭康复训练可长期保持疗效。
四、盆底功能康复术适应证
1.产后妇女盆底恢复性训练,适合于分娩42周后的女性。
2.因阴道松弛或痉挛,阴道收缩力减退等造成性生活不和谐的女性。
3.轻、中度子宫脱垂,阴道膨出,膀胱脱垂或脱垂的女性。
4.松弛和下垂的女性。采用神经肌肉刺激疗法可以帮助下垂和松弛的女性重塑挺拔的乳型。
盆底肌的康复训练方法篇3
关键词产后盆底康复;意义;应用效果
产后盆底康复是产后康复的重要部分,经妊娠和分娩后,可对盆底肌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盆底功能障碍,以压力性尿失禁、阴道松弛、子宫脱垂、障碍等为主要表现,对女性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对产后盆底康复的意义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2016年1-12月收治产妇116例,随机分两组。观察组产妇中初产妇40例,经产妇18例;年龄21~37岁,平均(27.12±2.13)岁。对照组产妇中初产妇41例,经产妇17例;年龄21~36岁,平均(27.25±2.25)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产后护理,包括心理疏导、产后会阴护理、饮食护理、母乳喂养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产后盆底康复。在产后恶露干净且白带、尿常规检查正常后进行盆底康复。①将阴道电极置入阴道,仰卧120°,两脚外展成为60°,产妇安静,放松臀部、腹部和腿部肌肉,电刺激度以不引起产妇疼痛为宜,25~30min/次,1次/d,10次为1个疗程。②Ⅰ类肌:收缩盆底肌并维持5s,放松5s;Ⅱ类肌:快速收缩盆底肌,放松5s,上述动作反复训练15min,1次/d。③阴道哑铃训练:根据产妇情况将不同重量的阴道哑铃置入阴道,指导产妇收缩阴道夹持,20min/次,每周2~3次,出现阴道出血或阴道炎需暂停训练。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产妇盆底压力级别,阴道肌力、肌w维疲劳指数,治疗前和治疗后产妇盆底收缩和静息压力的差异。
统计学方法:以SPSS18.0软件统计,计数资料行x2检验。计量资料为t检验。P
结果
两组产妇盆底压力级别比较:观察组产妇盆底压力级别优于对照组(P
治疗前和治疗后盆底肌收缩和静息压力比较:治疗前两组盆底肌收缩和静息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收缩和静息压力改善幅度更大(P
两组产妇阴道肌力、肌纤维疲劳指数比较:观察组阴道肌力、肌纤维疲劳指数优于对照组(P
讨论
产后常可伴随盆底功能障碍,女性盆骨参与多种生理活动,盆底肌受损后,生活质量可受到一定影响。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具有可逆性,及早进行盆底康复训练有利于促进阴道紧缩度的恢复,预防盆底障碍性疾病发生,促进产妇性生活质量的提高,提高其自信心。
盆底肌的康复训练方法篇4
关键词: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依从性;护理干预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指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损伤及功能障碍造成的疾病[1],症状主要包括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和女性障碍等[2]。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一种常见而未被充分认识的疾病,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分娩造成盆底支持结构损伤[3],妊娠和分娩是导致其发生的最主要高危因素[4]。产后及时进行规范的盆底康复治疗可减轻妊娠和分娩过程对盆底造成的损伤,促进盆底功能更快恢复[5]。由于此病的社会关注度低、缺乏知识普及、患者羞于启齿等原因,患者就诊率低,接受盆底康复治疗的依从性更低,严重影响了我国妇女产后的生活质量[6]。近年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大力支持各级医院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妇女的产后保健意识,积极提高产后妇女接受盆底康复治疗的依从性。现将提高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依从性的护理干预综述如下。
1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病因
内因包括先天因素遗传、种族、发育、体型等,为发病的根本所在。外因包括营养、肥胖、不良生活习惯、职业、妊娠分娩等损伤、衰老、绝经、其他内科疾病等。妊娠会引起盆底承受力的改变,使得腹腔压力和盆腔脏器的重力指向盆腔肌肉,加上子宫重量日益增加,盆底肌肉因持续受压而逐渐松弛,因此剖宫产也不能避免妊娠过程对盆底肌肉造成的损伤。阴道分娩则是通过产程中软产道及周围盆底组织的极度扩张、撕裂及会神经的损伤等原因,影响盆底组织张力的恢复,导致子宫下移、阴道前后壁膨出等。分娩时行会阴切开对盆底肌肉及神经的损伤较自然裂伤大,尤其是初产妇[7]。孕期体重增加也是盆底肌受损的危险因素之一,特别是孕前BMI≥25的妇女[8]。
2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危害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病,若不及时治疗病情可逐渐加重,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9]。据临床资料统计,我国已婚已育妇女中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可达37.8%~45.2%[10]。不少产妇分娩后生殖系统及盆底组织均未恢复到妊娠前的状态及功能[11],若不及时进行盆底筛查及必要时予盆底康复治疗,老年易发生尿瘘,引起会湿疹、皮炎,并可引发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结石等,给自己的晚年生活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12]。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影响患者的生活与人际交往,使其产生自卑、情绪沮丧、食欲低下等身心疾患,有人称之为“社交癌”。还可导致患者的性生活不和谐造成夫妻感情不和。大量研究表明[13-14],产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若不及时进行康复治疗,盆腔器官难以恢复正常解剖位置,不少患者并发阴道前后壁膨出、子宫脱垂等[15]。
3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方法
3.1非手术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性治疗、盆底康复、子宫托及药物治疗等[16]。一般轻、中度患者首选非手术治疗,疗效与产妇依从性密切相关[17]。非手术治疗也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等待手术和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非手术治疗存在局限性,有待于改进。孙智晶等人[18]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产后应用盆底康复技术的可行性及有效性。Boyle等[19]的系统综述中提及:产后有尿失禁症状的妇女接受非手术治疗方式中的Kegel训练后,产后12个月发生尿失禁的比率很小。盆底个性化康复治疗是预防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最理想的途径和最有前景的方法。
3.2手术治疗近年来,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手术治疗虽有一定的改良,但经典的做法并无改变。手术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改善脏器功能和障碍[20]。传统手术的问题主要包括:破坏了正常解剖结构,未能改善阴道上段的缺陷,易复发;使阴道缩窄并影响其功能,并可致术后阴道不适、疼痛或性生活困难等。随着对盆底解剖认识的深入、新理论的提出,特别是材料科学的发展、新的手术器械的应用,盆底修补与重建手术方式取得进步,治疗效果得以显著提高。
4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依从性的现状
不少患者对于妊娠、分娩对盆底功能的影响认知率缺乏,对盆底筛查及治疗有抵触心理,依从性较差。尤其是一些剖宫产分娩的患者,认为未经阴道分娩而不产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即使经说服同意进行盆底筛查后,仍愿意并坚持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的患者不仅为20.97%[21]。提高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依从性已成为我国产科医护人员现阶段必须重视的问题。
5提高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依从性的护理干预
5.1营造良好的筛查和治疗环境筛查和康复治疗室应保持整洁温馨舒适,配置盆底解剖模型,在室内张贴或摆放盆底知识图文并茂的宣传印刷品。有盆底知识的宣教幻灯片、动态视频,以便随时为患者进行简明扼要的解释沟通,打消她们的疑虑,提高其依从性。用布帘或屏风把筛查区及治疗区隔断屏蔽好,保护患者的隐私,让患者有安全感。
5.2心理护理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症状可表现为尿失禁、粪失禁、障碍等,不少患者认为这是难以启齿的隐私问题,不好意思描述不适症状。医护人员应和蔼可亲地鼓励患者大胆讲述各种不适症状,用亲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宣教沟通盆底康复专业知识,告知产后尽早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的重要意义[22]。努力取得产妇的信任,使产妇更愿意接受盆底筛查和治疗。
5.3采用各种宣教方式加强盆底康复知识宣教国内一项研究中[23],将产后盆底康复训练纳入护理常规,强化患者的盆底训练意识和行为,把病情、治疗方法及治疗前、后量化指标的变化告知患者,积极争取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和依从性。应将盆底康复治疗的健康宣教贯穿于整个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24]。可利用每次产检、分娩时、住院期间医护查房、产后42d检查等时机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宣教工作。在孕妇学校课程中设置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授课内容,详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相关知识。在产科门诊、病房内张贴各种宣传画、播放相关幻灯片及视频。采用微信平台、在当地影响较大的媒体报刊刊登相关知识的文章、去社区等处上公益课等方式,普及盆底康复治疗的相关知识。争取得到患者丈夫等家属对产后康复治疗的支持。
5.4规范操作,准确评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特定的个体在各种急慢性损伤因素作用下,经历机体损伤与修复长期发展变化而发生的。其临床表现涉及盆腔的泌尿、生殖、消化、神经等多个系统综合性症状,因此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影响因素颇多,多数患者几种病情综合表现,甚至病情前后不一致,给评估诊断带来一定困难。从不同方面进行分层次诊断,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分析,有助于提高评估诊断的客观性。进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评估诊断时,病史、生育情况、临床体检及专科检查、盆底电生理功能检测为常规检查,根据病情合理选择其他辅助检查内容。盆底评估分两步进行:先行手法检测,再用PHENLX系列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进行肌电探头检测。盆腔器官脱垂的定量标准采用国际认可通用的POP-Q分类法。操作人员应熟悉评估步骤、各级肌力分级及观察指标等,严格遵循评估步骤为患者进行规范评估,为提高治疗效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必要时可行盆底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评估。
5.5为患者盆底评估、康复治疗提供各种便利改善盆底评估及康复治疗就诊流程,提供微信、电话、现场预约等多种预约方式,减少患者等候时间及烦躁情绪。为避免产妇担心将孩子留在家中太久无法哺乳而难以配合前来医院行盆底评估或康复治疗,可允许并鼓励其做盆底评估或康复治疗时带孩子来医院。在产科门诊及住院部设置母婴哺乳间,方便患者及家属给孩子换尿布、母乳喂养等,
5.6努力钻研盆底康复治疗技术,提高疗效盆底康复治疗是防治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有效的方法,但在临床应用中,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及操作者手法不一致,临床效果仍待进一步提升[25]。治疗方式应根据疾病类型、程度、患者年龄、意愿、医生的临床经验和医疗条件综合考虑,分为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及手术后仿生物理治疗。需严格遵守治疗原则,并正确找出患者适宜的电刺激参数。严格执行医师为患者制定的个体化的盆底治疗方案,努力提高治疗效果。指导患者进行骨盆底训练时首先了解身体解剖知识,感知相关器官、肌肉、韧带的部位、形态,需在大脑中形成准确地解剖影像,然后再进行相关训练,这会让训练更加准确和有效。指导患者学习肌肉运动如何与人体其他部位的功能如呼吸及其他日常活动协调。指导患者训练骨盆底时要认知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训练骨盆底时会唤醒或触及到过去生活中的与骨盆部位相关的经历,要指导患者学会认知这些情感。指导患者正确进行Kegel训练。要告知患者盆底康复治疗是要终身坚持的,否则疗效不易保持,鼓励患者坚持完成疗程。
5.7电话追踪患者的自我评价电话随访是一种容易操作、实用而相对低价的方法[26]。孩子刚出生时,患者及家属常因缺乏育儿经验而忙乱不堪,产后42d后可能会忘记来产科行盆底筛查,可打电话提醒她们及时来产科行盆底筛查及治疗。对于已接受盆底康复治疗的患者,也可电话随访治疗效果,为她们解疑答惑,增强她们坚持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的信心,督促她们规范治疗,纠正她们关于治疗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
6讨论
采取各种方式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有效沟通,提高她们对产后康复治疗的依从性,以提高她们的产后生活质量,仍是当前产后康复领域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目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手术治疗的发展仍受制于盆底修复材料的发展水平,临床尚缺乏理想的修复材料,手术效果常不能令患者满意。盆底康复治疗就成为了防治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最有前景和最理想的方法。因此进一步研究提高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产后康复治疗依从性的护理干预方式,使患者产后能普遍及时接受盆底康复治疗,对于防治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有特殊重要意义,对提高中老年妇女健康水平也有长远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海静,刘迎军,高淑凤,等.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调查.中国妇幼保健,2013,28(30):5019-5020.
[2]周锦明,袁晓莉.产褥期妇女坚持盆底肌功能锻炼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2):13-15.
[3]徐土珍,孙秋华,黄啸,等.盆底肌训练对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4,35(8):591-595.
[4]⑾婊裕杜丹,黄淑妹.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对产妇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2,39(6):613-615.
[5]王新,邓美莲,李桂友,等.持续性指导围生期盆底肌锻炼对产后盆底肌张力及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9):3308-3310.
[6]CerrutoMA,D'EliaC,AloisiA,eta1.Prevalence,inci-denceandobstetricfactors'impactonfeIllaleurinaryinconti-nenceinEumpe:asystematicreview[J].ur01Int,2012,90(1):1-9.
[7]林东红,邱柳华,李艳虹,等.初产妇经阴道分娩时会阴侧切和会阴自然裂伤对盆底功能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3,34(5):738-740.
[8]BarbosaAM,Ma"niG,PiculoF,eta1.PrevalenceofurinaryincontinenceandpelvicfloormuscledysfunctioninprimiparaetwoyearsafterCesareansection:cross-sec-tionalstudy[J].SaoPauloMedJ,2013,13l(2):95-99.
[9]贾瑞敏.盆底肌肉训练对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康复效果的影响.医药论坛杂志,2013,34(3):68-70.
[10]赖俏红,黄惠芳.120例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当代医学,2011,17(25):7-8.
[11]周碧华,廖丹梅,韦林宜,等.1462例产后6~8周妇女盆底筛查[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4,25(1):50~52.
[12]王晓阳,杨丽霞,覃爱开.66例初产妇产后盆底康复认知与需求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调查研究,2013,20(5A):35~36.
[13]张颖,赵纯.产褥期妇女坚持盆底肌功能锻炼的影响因素分与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4):158-160.
[14]范保维,孙小丽,陈伟芳,等.健康教育一盆底肌训练模式预防女性尿失禁的随机对照试验[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23):7099-7101.
[15]杨幸华,燕铁斌,彭树秀,等.盆底肌电刺激用于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8):715-718.
[16]王风燕.健康教育对盆底功能障碍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分析.社区医学杂志,2013,11(14):75-76.
[17]孙梅芳,母华欣.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产后盆底器官功能障K的疗效观察[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5,23(1):29-31.
[18]孙智晶,朱兰,郎景和,等.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作用[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50(6):420-427.
[19]BoyleR,Hay-SmithEJC,CodyJD,etal.pelvicfloormuscletrainingforpreventionandtreatmentofurinaryandfecalincontinenceinantenatalandpostnatalwomen:ashortversionCochranereview[J].NeurourologyandUrodynamics,2014,33(3):269-276.
[20]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89.
[21]刘萍,王云霞,郑萍萍.孕妇学校对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临床医学教育,2016,24(3):20.
[22]王京晨,唐芳,荣风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8):2882-2884.
[23]张孝英,杨俐.综合干预对产褥期妇女盆底肌力的影响[J].四川医学,2013,34(3):477-479.
[24]王雪梅.健康宣教对女性盆底肌肉康复训练的效果影响[J].吉林医学,2013,34(22):4582-4583.
盆底肌的康复训练方法篇5
关键词:压力性尿失禁;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锻练
尿失禁是女性的常见病,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成为世界五大疾病之一,严重影响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按照国际尿控协会的定义,尿失禁(UI)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会有活动受限、智力衰退,最终导致尿失禁发生,对妇女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有着重大的不良影响[1]。有调查结果表明,尿失禁的患病率为30.887%,约33.3%的妇女需要承受尿失禁带来的痛苦,年龄越大,症状越严重,而尿失禁患者的就诊率只有25%[2-3]。尿失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及非手术康复治疗。手术方法适用于重度尿失禁患者,但创伤较大,复发率高,非手术方法适用于轻、中度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现阶段已成为主要的康复治疗办法[4]。笔者电刺激+生物反馈及盆底Kegel锻炼治疗压力性尿失禁97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10~2011年12月我院泌尿外科门诊和妇产科门诊收治的女性SUI患者63例,其中轻度54例,中度8例,重度1例。门诊常规检查,经主诉、问卷调查、测定残余尿及尿常规检查诊断为尿失禁,排除尿路梗阻和泌尿系感染性疾病,自愿接受生物反馈及电刺激治疗的患者。
1.2仪器设备:仪器:采用型号为PHENIXUSB4(广州杉山公司)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设备主要的技术参数为电流0~100mA,频率1~400Hz,脉宽50~1000μs。
1.3治疗方法: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半卧于治疗床上,将盆底肌肉治疗头(肌电型)轻轻放入阴道,调整电流强度0~70mA,频率为25~75Hz,以产妇自觉盆底肌肉有跳动感而无疼痛为准,置零标准以最大限度的收缩及最大限度的放松为准,依据肌电压设定电刺激及生物反馈训练模块,依次对患者实施Ⅰ类肌纤维和Ⅱ类肌纤维的电刺激以及生物反馈训练、A3反射以及场景生物反馈,20~30min/次,2次/周,10~15次为1个疗程。同时结合盆底Kegel训练,盆底Kegel训炼可在站位、坐位及卧位时进行,收缩盆底肌3~6s,然后放松3~6s,重复上述动作,嘱患者回家后按上述收缩模式自行盆底肌锻炼,2~3次/d,15min/次,逐渐增加训练量。同时训练间断排尿,即在每次排尿时停顿或减缓尿流,以及在“任何尿失禁诱发动作”,如咳嗽、弯腰等之前收缩盆底肌,从而达到抑制不稳定的膀胱收缩,减轻排尿紧迫感程度、频率和溢尿量。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的最终目标是患者在没有生物反馈设备的帮助下进行盆底Kegel训练。一旦获得满意效果,就可转为行为治疗,即盆底Kegel训练。
1.4疗效判定标准[5]:采用主观评价及ICS1h尿垫试验:治愈:尿失禁完全愈合,运动及咳嗽或大笑时无溢尿,尿垫试验<1g;好转:溢尿症状改善或自觉症状减轻,尿垫试验尿量减轻;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甚至加重。
2结果
所有患者都坚持做完1个疗程。治疗结束时治愈55例(87.3%),有效8例(12.7%),无效0例(0%),总有效率为100%;治疗后半年治愈53例(84.1%),有效10例(15.9%),无效0例(0%),总有效率为100%;治疗后1年治愈52例(82.5%),有效11例(17.4%),无效0例(0%),总有效率为100%。所有患者的最大收缩肌力均增强。见表1。
表1患者治疗不同阶段的疗效(例)
3讨论
尿失禁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对妇女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重大的影响,目前非手术康复治疗成为治疗尿失禁的首选方案。电刺激、生物反馈及盆底Kegel锻炼已经成为压力性尿失禁主要的康复治疗办法。电刺激的作用原理在于,通过电极对阴部神经进行直接的刺激,壁内或尿道周围横纹肌在此时会有被动地收缩,从而对尿道的钳制力会更强,尿道关闭压在此时会有明显升高。生物反馈通过放置在阴道内的电子生物反馈仪来检测盆底肌肉活动,并将治疗时有效的信息转变为感观信号,通过合理的方式及时反馈给患者和治疗者,让患者跟着信号训练,久而久之形成条件反射,这样就可以慢慢发展到,患者可以自主地控制盆底肌肉的收缩,最终摆脱仪器[6]。所以康复治疗前对患者要进行专业性指导和充分的教育,患者准确的定位和有效的收缩对疗效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结果表明,治疗后所有轻度和中度患者临床症状有显著改善,有效率可达100%,盆底康复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尿失禁患者的手术率,操作简单、方便易行。
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得人们对于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医务人员及社会的宣传引导尤其重要[7]。生物反馈电刺激可以有效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是一种安全、简便、无创、无痛,治愈率均较高的治疗方法,而盆底Kegel锻炼起着非常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
4参考文献
[1]宋亦军,徐玲.绝经后妇女尿失禁患病率及相关因素[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4,26(4):442.
[2]朱兰,郎景和,刘春燕,等.我国成年女性尿失禁患病状况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9,44(10):776.
[3]朱兰,郎景和.女性盆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7.
[4]冯静,王小萍,陈庚敏,等.生物反馈联合盆底电刺激疗法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42(12):802.
[5]那彦群.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48.
[6]龚爱华.产后尿失禁原因及患者主动改善策略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8):3945.
盆底肌的康复训练方法篇6
【关键词】盆底肌功能训练配合电刺激;产后尿失禁;预防
产后尿失禁是由于分娩过程中对骨盆结构及盆底肌肉发生损伤[1],是女性常见病之一,其发生率为15%-52%,尿失禁的发生严重影响女性病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甚至部分产妇出现抑郁和焦虑状态[2],而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是目前公认的预防和治疗产后尿失禁简单易行、有效的方法。我院自2010年11月以来对住院自然分娩的产妇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配合电刺激预防治疗产后尿失禁,获得良好效果,现回顾性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1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分娩的200例足月单胎顺产的初产妇,年龄20-40岁,胎儿体重2500-4000g,既往无泌尿系统感染、肾脏疾病及盆腔手术史,无阴道炎症感染等,按单纯随机抽样兼顾自愿的原则,将研究对象按住院号的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产程时间、生产方式、新生儿体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研究工具与方法采用法国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PHENIX,法国),用会阴肌力测定及尿垫试验方法。
1.2.1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标准:①用力时(咳嗽、大笑、搬重物、改变时)发现不自主漏尿;②尿垫试验:即让产妇垫上月经垫、大量饮水后做慢跑、爬楼梯、抬重物等活动,30min-60min后检查月经垫发现漏尿而潮湿者为阳性。上述两项中任意一项阳性,都认为是压力性尿失禁。
1.2.2盆底(会阴)肌力测定方法采用PHENIX治疗仪,将肌电位探头放进患者阴道,另一端连接于PHENIX肌肉刺激治疗仪上,分类测患者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的肌力变化。按国际通用的会阴肌力测试法(GRRUG),将肌力分为6个级别,当病人阴道肌肉收缩持续OS肌力为0级,持续1S并重复1次肌力为Ⅰ级,持续2S并重复2次肌力为Ⅱ级,持续3S并重复3次肌力为Ⅲ级,持续4S并重复4次肌力为Ⅳ级,持续5S或大于5S并重复5次或大于5次肌力为Ⅴ级。
1.3治疗方法
1.3.1盆底肌功能训练,观察组于产后第1天,由专人一对一的健康教育及盆底肌功能训练指导,介绍盆底肌功能训练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以取得产妇配合,方法:产妇可在平卧位、站位、坐位时进行,训练方法:吸气时尽力收缩5-10S,呼气时放松,10S后再收缩,练习完毕,进行3-5次快速收缩,反复练至掌握,避免腹部吸气加压和腿部及臀部肌肉的参与,每次15-30min,3次/日,持续12周,并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将训练时间延长。
1.3.2盆底肌电刺激训练法对产后42天复查并恶露已干净、会阴切口愈合佳的妇女,嘱排空大小便,取平卧位,采用压力张力器对盆底肌力检查,按国际通用的会阴肌力测试法,分别采用手动及仪器对患者盆底肌力测定,对Ⅲ级以下者分别应用PHENIX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采用不同强度的电刺激、生物反馈等综合治疗,每周2次,每次15-30分钟,15次为一个疗程,疗程完成后予压力张力器复查。
1.4由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产妇于产后3个月、6个月比较,治疗前两组产妇盆底肌力分级无差异,而盆底肌训练及电刺激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力显著提高(P<0.01),肌力Ⅲ级以上的病例94%,而对照组是14%,差异有显著性;尿垫试验阳性率,观察组尿失禁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而对照组两项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盆底肌肉训练前后肌力变化情况
注:两组治疗前比较无差异性(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有差异性(P<0.01),各组治疗前后比较,观察组有差异性(P<0.01),而对照组无差异性(P>0.05)
3讨论
女性盆底肌肉由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而产后尿失禁由多种原因如妊娠时胎儿的逐渐增大及分娩时胎先露下降,产道的扩张,使盆底肌肉纤维不可避免牵拉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致使盆底肌肉及筋膜松驰,使膀胱和尿道的解剖位置发生改变,产生尿道压力降低,而当患者腹内压增高,就可能会导致排尿失控、尿液溢出,从而影响产后生活质量及引起产生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症状,本研究显示产后42天的妇女90.5%有产后盆底肌不同程度的受损,对产妇的身心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所述,盆底肌功能训练及配合电刺激是早期预防产后尿失禁的有效方法,其并发症少,风险较小,患者依从性较好,临床效果显著,有利促进产妇身心健康的,提高生活质量,是女性尿失禁非手术疗法中一个好的选择,但治疗过程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做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的训练,并长期坚持。有资料显示,产后盆底肌功能训练引起的功能改善至少可以保持5年以上。
参考文献
[1]杨素勉,马卫景,王秀粉,等.个体化指导产妇盆底肌锻炼的临床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9
[2]李丽丽,产后女性盆底肌功能障碍及康复锻炼的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