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士工作计划(6篇)
急诊护士工作计划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6月-2016年7月新入职的急诊科护士40人。纳入标准:(1)年龄21-27岁;(2)新入职,工作年限≤5年;(3)同意接受培训者。排除标准:(1)近期有轮转计划的护士;(2)不能全程参加培训者(如怀孕生育者)。其中女性:31人,男性:9人。年龄21-27岁,平均年龄(24.73±2.12)岁。文化程度:本科21人,大专19人。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即传统教学组20人,观察组即体验式教学组20人,比较两组护士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工龄等经统计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培训内容。急诊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急诊常见仪器使用、急诊常用护理技术以及急诊常见疾病护理。1.2.2培训方法。对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培训4个月。传统教学组按常规教学法由四名培训老师拟定学习计划,分发每周学习计划表,每周先讲解相关理论知识,演示各项操作然后低年资护士自行练习老师指导,每周对当周的学习计划中的内容进行考核。体验式教学组理论培训后将20名护士随机分为4组,每组从1-5编号,每组有一名老师指导。培训前两个月以学习专科理论为主,急诊常见仪器使用。第二个培训内容涉及团队合作的心肺复苏,中毒的救治,多发伤的处置,心肌梗死的急救,呼吸衰竭的救治,急性脑卒中的急救流程,消化道出血的急救处置,急危重患者的转运交接。为期两月,以小组为单位练习,由每组自行设计病例,通过设置场景各组员进行患者、护士、医生及家属等角色的体验,体验结束,指导老师就沟通技巧、护理技术、护理理论等层面分别进行点评和提出改进意见。月末由四名老师提供场地,布置场景组织比赛,评出一二三等奖,颁发奖品。赛后各组成员间分享各自角色体验的感受完成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1.3评价指标。4个月的培训完成之后,由考核小组统一出题组织理论和操作考核,分别计算出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培训结束4个月、6个月后进行满意度测评追踪。测评采用本科自行没计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包括医生满意度调查表、护士满意度调查表、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各调查表均包含10个项目,采用1“很不满意”到5“非常满意”点计分,总分20-100分,计分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以不记名方式进行调查评分,共发放90份调查表,当场全部收回,回收率为100%。收集资料后进行统计,计算出综合测评满意率。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培训后考核成绩及综合满意度追踪考评的比较,见表1。
3讨论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强调“授之以鱼”[2],带教老师只是在传授知识,并没有教会低年资护士如何去成为一名合格的急诊护士。导致低年资护士在将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转化为临床实践能力的环节上出现断裂,特别是在面对急诊的重症患者,焦躁不安的家属甚至是和自己的最密切的合作伙伴医生,常常表现出惊慌失措、观察处理不到位,甚至引发各种矛盾和不良事件。而体验式教学法是“授之以渔”,带教老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将低年资护士引导进入教学体系中,组织他们亲自体验各种角色,通过指导设计案例、布置场景、组织进行友谊赛等教学活动,使他们能够从真实案例以及模拟场景中获得临床综合能力,使其快速成长为合格的急诊护士。3.1体验式教学有助于培养护士学会换位思考,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当患者进入急诊,其身体和心理往往承受巨大的压力和痛苦;而患者家属目睹亲人病情恶化,家属往往不能接受现实,猜疑抢救工作,迁怒于医护人员[3],这都非常需要医护人员的关怀和及时有效的沟通。而低年资护士往往缺乏这方面的培训和指导。通过体验式的角色扮演,使护士理解患者及其家属,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认识到患者及家属不仅仅是希望得到护士熟练的技能服务,更需要得到的是护士的理解、关爱和尊重[4]。3.2体验式教学有助于护士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低年资护士的专业素养体验式教学引导护士由被动学习上升至主动学习的转变,更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护士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模拟案例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临床护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自主评判性的分析、判断,改进护理行为。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保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通过不断的反思与总结,将这种学习模式内化为心理素质,外化为行为习惯,提升专业素养[5]。3.3体验式教学有助于护士提高团队合作的意识,提高急救护理质量低年资护士在急诊抢救中往往因为胆怯心理,惊慌失措或在抢救过程中手忙脚乱,使得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医护间、护护间的配合不到位,甚至延误抢救时机。通过体验医生、护士的角色,帮助低年资护士克服胆怯心理,在模拟演练中体验如何加强医护、护护之间交流沟通,有助于医护间,护护间更好的定位配合,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因此,体验式教学在急诊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应用,能够激发护士自主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不再是传统的接受培训,而是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体验、学习、反思,升华护理行为,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急诊人。
作者:施银焦维娟王芝单位: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
参考文献
[1]陈向明.体验式课程的教学知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1.
[2]梁园园,江智霞.《急危重症护理学》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重庆医学,2012,11(14):32.
[3]曾慧,江智霞.应用体验式教学进行重症监护病房专科护士培训的角色功能体会[J].重庆医学,2012,3(41):9.
急诊护士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降阶梯思维;急诊分诊护士培训;应用效果
急诊科收治的患者病情危重,在及时治疗的基础上,还需要掌握有效护理方法。在急诊科,为了提高护士的护理技巧水平,会实施相应的培训工作[1]。本次重点对急诊分诊护士培训中降阶梯思维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纳入研究的对照组18名护士于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实施一般培训方法,均为女性,年龄分布在22~29岁,年龄均值(26.4±1.3)岁;本科11例、大专7例。观察组18名护士于2014年9月~2015年9月在我院急诊分诊护士培训过程中实施降阶梯思维方法,均为女性,年龄分布在23~28岁,年龄均值为(26.5±1.4)岁;本科12例、大专6例。两组护士在培训过程中均有资历丰富的教师带教,在基本资料上,两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价值。
1.2方法
1.2.1带教教师的选择两组护士在培训过程中均有资历丰富的教师带教,带教教师需满足的条件包括:①学历在大专及以上;②具备5年以上工作经验;③具备护士以上职称;④具备丰富的专业医学知识、专科技术熟练、责任心强、沟通能力优良等[2]。
1.2.2带教方法本次纳入研究的观察组护士与对照组护士均将带教时间设置为2个月;2个月之后,参与培训的护士均需独立进行急诊分诊工作,培训重点内容划分为两大部分:①第1个月,将培训重点放在急诊分诊、分区方面,让护士掌握疾病分级标准,同时能够掌握分诊工具的使用,并具备沟通技巧能力以及应急处理能力等[3]。②第2个月,进行专科理论知识的学习机巩固环节,同时需培训专科护理技巧能力,实行“以老带新”、“以强带弱”以及“1对1”的培训模式,在理论学习中掌握实践技巧。而对照组护理则实施一般的说教形式指导,让护士对各类应急突发事件进行处理。
1.2.3降阶梯思维方法的实施针对观察组护士实施急诊分诊护士培训方法过程中,再应用降阶梯思维方法,即于患者病情突变的情况下,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以迅速致命到进展缓慢的顺序,完成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检查及处理,并及时进行推断、评估以及给出相应的决策,以此使不同患者的护理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基于患者抢救期间,需明确护理计划、重点,同时采取有效的护理策略,能够对患者采取具备预见性的科学急救护理方法。在急救过程中,需遵循“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的基本原则,对抢救护理措施进行合理、科学地编排,从而使患者获得最佳抢救时机。在培训过程中授课教师首先需让参与培训的护士对降阶梯思维有理论上的认识,进一步通过培训让护士掌握降阶梯思维的具体应用,包括:①及时评估患者病情,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异常生理指标等;②及时进行患者病情的再次评估,如病情变化情况、实验室检查情况等;③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疾病种类,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以此为患者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同时使患者获得最快时间的救治[4]。
1.3判定标准采取自主问卷形式,评价两组护士参与培训的理论考核评分、应急考核评分以及临床综合能力考核评分[5]。同时,以自制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护士对培训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总满意度为前两项满意度之和;本次共发放问卷36份,收回36份,有效收回率为100.00%。
1.4统计学分析采取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x±s)为计量资料,两组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两组比较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护士各项培训考核成绩评分对比在理论考核、应急考核、临床综合能力考核三项评分上,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两组护士对培训的满意度对比观察组中,满意15例、较满意3例,无不满意者,总满意为100.00%;对照组中,满意6例、较满意8例、不满意4例,总满意度为77.78%。观察组护士对培训的满意度明显要比对照组高,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医院急诊科,主要对护士实施急诊分诊培训。为了提高急诊分诊护士培训的质量,本次重点提到降阶梯思维方法的应用,这是一种创新的急诊医学思维,指的是在患者病情突变的情况下,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以迅速致命到进展缓慢的顺序,完成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检查及处理,并及时进行推断、评估以及给出相应的决策,以此使不同患者的护理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有学者经研究表明:降阶梯思维在急诊分诊护士培训中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护士培训质量,同时提高护士对培训工作的满意程度;此次得出了与该学者较为相似的研究成果[6]。
本次在急诊分诊护士培训过程中实施降阶梯思维的观察组护士,在理论考核、应急考核、临床综合能力考核三项评分上均显著高于实施一般培训方法的对照组护士;此外,观察组护士对培训的满意度为100.00%,明显要比对照组的77.78%高。
综上所述:在急诊分诊护士培训中应用降阶梯思维方法效果显著,能够使护士的各项护理技巧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同时提高护士对培训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慧.降阶梯思维法在急诊分诊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09(03):263.
[2]滕红,秦冬岩,陈惠.等.降阶梯思维在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5,3(03):179-180.
[3]姜鲜银,许贵如,张莹.等.急诊分诊护士分诊能力研究现状[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09):59-62.
[4]吴国庆,韦梅,徐何群.等.降阶梯思维结合情景模拟训练在急诊抢救室新入职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11):2066-2068.
急诊护士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急诊科;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49-01
1加强硬件建设,保障医疗护理需要
设置的要求:需按照我院的规定,急诊室的用房面积、其中的床位要求都已达到了标准,设置有诊断室、抢救室、留观室、治疗室、处置室、手术室,并设置有相关的辅助配置。设备要求:我院为了确保就诊病人的治疗质量,在抢救车上的物品齐全,所需药物、基本诊疗设备都很齐全,在急诊室我们配备了除颤仪、监护仪、呼吸机、吸痰器、洗胃机、心电图机、输氧装置、气管开等设备。
2加强软件建设,提升服务技能
人员技术是保证护理质量的主要条件,因此,急诊室的人员必须要有明确的人员安排和人员培养计划,进行比较全面的培训。在人员数量上,我们要按照规定进行比例配置,护士人数与病床的比例:抢救室1.0~1.2:1,留观室每班至少1人。在人员资质方面,我们要求护士长为主管护师,在急诊科连续工作3年。护士均有护士执业证,40%具有大专学历,均具有5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在人员培训方面,我们按照以下计划进行:①按照类别对人员进行培训计划,如科内固定人员、新进人员、进修护士的培训计划,并且定期复训,新进的人员必须达到要求后方可上岗;②定期业务学习计划,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互相学习,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了解时展的需求,科内每个月业务学习至少1次。③对教育水平没有达到要求的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规划,不满45岁的副主任护师以下职称的必须参加,要求每位护士必须熟练的掌握急诊科各类仪器的使用方法、各种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并且可以自己动手排除故障,为了降低出错率,要经常进行模拟演练。
3更新观念,改善服务意识
快速反应观念:它是急诊科护理质量控制的核心内容,也是急诊室抢救的主要特点。反应不迅速,就会影响急诊科工作的效率,就会影响到就诊患者的治疗质量,甚至关系到生命的存活。反应快,行动迅速,操作准确,抢救成功率高,能够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院前急救观念:是指急救车可以在接收到请求信号好能够迅速的、第一时间赶到患者的地方,尽最大努力对其进行不间断的救治,这要求有较高的院前急救知识与能力。现代监护观念:要具有现代的监护设备,护士要能够正确使用和维护,能够准备的判断、分析各种仪器的各种数据,并且要细心认真的观察管道和患者的病情,做出及时的报告。这是急诊科护士所必需拥有的素质,现代服务观念:现代服务观念的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一切为了患者。
4规范服务流程,保障措施到位
急诊科就决定了救治一定要迅速。设立绿色通道,让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成立完整的、高质量的救治小组,成员安排要实现一条龙服务,具备医疗、护理、后勤和急诊科负责人,每周检测部门都要对急诊科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质量检测,并及时将情况进行反馈、商讨,以便进一步弥补缺陷、不足来进行急诊科质量上的提升。制定合理的人员执勤规定、人员交接班制度,将责任具体分配到人,可以提高人员在其执勤时间段的工作质量,降低出错率。制定急诊病情分析讨论制度、突况处理制度,对病人的急救情况可以迅速的进行分析、确认,让病人在最快的时间得到最佳的治疗。制定急诊科护理纠纷和投诉处理制度,让医护纠纷能够得到最快的解决。提供多种便民措施,如开水、茶杯、便器、雨伞等,为无陪护患者提供全程陪伴服务;对危重患者检查过程实行全程陪伴,并备好各种急救药品与用物,严密观察病情,防止意外发生。
5实施风险管理,制定防范预案
急诊科要求的是速度、质量。急救前一定要把各项物品补齐全,以备下次救治时使用。急救物品要做到“四定保持”,即定位放置,定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以便保持性能良好。急救物品也要做到班班交接,各班在下班前做好设备的各项检测、急救物品的清点,对有损的设备要进行报修、药品要进行补齐,并且做好记录,交接给下一班。制定急诊科常见风险防范预案,如抢救仪器故障防范预案,护理投诉防范预案、护理文书缺陷防范预案,医护配合不协调防范预案等。
6制定质量控制指标,严格质量管理
质量控制要有相应的制度和要求来进行管理,以便达到规定的指标。成立院方、科室、自控三级质量管理体系,科内定期对护士进行质量管理教育,随时进行护理质量检查,建立检查登记和质量控制信息反馈制度;各项都要达到质量控制指标方可,比如,预检分诊正确率,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急、危重症抢救记录和监护记录合格率,各种护理记录合格率,基础护理合格率,急救物品完好率,抢救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患者对护理工作、服务态度、满意率,三基考试合格率;制定并落实急诊患者告知制度;建立急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对患者要有用药情况登记;抢救原则上实行封闭式管理;治疗室设施完好,布局合理,操作规范;处置室布局合理,符合消毒隔离原则,用物分类消毒,有标志。
总结
现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开,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人们对生命看得越来越重。这就要求急诊科的救治、护理质量也要不断提高,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满足人们的救治需求。我院在救治上注重“急、快、救、高”,快速高效的进行救治,确保救治质量。不断对急诊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急救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风险防范得到了更大提高,管理也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1]曹荣桂.医院管理学(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8181841.
急诊护士工作计划篇4
急诊科围绕护理部提出的工作中心,把握重点,突出特色,全体医务人员团结协作,出色地完成各项抢救工作。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汇报
一、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的利益需求为出发点。如要求护士听到救护车的鸣声后要迅速推车到急诊室大门接诊病人。为病人提供面巾纸,纸杯和开水。为无陪人的老弱病人代挂号、取药。每个急诊住院病人均有护士或护工护送入院。为了解决夏天夜间输液病人多,实行弹性排班,加派夜间上班人数。这些措施得到病人的好评。特别是在有医患纠纷时,甚至打骂我们医务人员时,我们的护理人员做到尽力合理解释,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受到医院的表扬。
二、加强学习,培养高素质队伍
急诊科制定学习制度和计划,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学习。开展急救专业培训,选送护士到麻醉科、手术室学习气管插管,要求急诊八大件操作人人过关。与医生一同学习心肺复苏新进展、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急诊处置、创伤急救。提高了急诊急救水平和抢救反应速度。全科人员自觉学习尉然成风,目前有8名护士参加全国高等教育护理大专班和本科自学考试。两位工作一年的护士参加护士执业考试均通过。指派高年资的护士外出学习部级《急救护理新概念与急诊模拟急救培训》。
三、做好新入科护士及实习生的带教工作
根据急诊科的工作特性,制定了新入科护士三个月的培训计划,要求其三个月内掌握急诊的流程,院前急救,如何接急救电话、掌握急诊科所有的仪器使用,同时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与考核。在实施培训第一年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实习生做到放手不放眼,每周实行小讲课。
四、关爱生命,争分夺秒
是急诊科努力的方向,也是做好急”字文章的承诺。如XX年11月7日送到急诊科的高处坠落伤的患者,既无陪人而且神志不清,躁动不安,呼之不应,口腔内血性液体溢出,双下肢开放性骨折。当班护士见状即给氧、静脉注射,并果断采用气管插管,气管内吸痰,吸氧等处理,同时开通绿色通道,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
急诊护士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护士;急诊科;抢救室;临床实习
急诊科的护理工作“以实践性”、“群体性”、“多学科性”为特点,患者大多病情危重,甚至危及生命。必须分秒必争,迅速处理[1]。急诊带教教师在急救时要与医生密切配合,精神高度集中,无暇给实习生讲解或示范,因此教学与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难于调和的矛盾。同时急诊室实习护士较多,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实习时间、进入急诊室实习的阶段各不相同。其存在的任务重、个体差异大的问题。如何根据其特点,使实习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更多的学习与实践机会,全面了解抢救室的工作程序,成为急诊带教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科其不同层次、不同时间、不同实习阶段的护生,进行一对一专人带教法,有效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及护生的满意度。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急诊室实习的各层次的实习生共186人,男6人,女180人,平均年龄19.05岁。本科23人,大专131人,中专32人,实习时间2~4周,2周36人,4周150人。
1.2方法带教方法按实纲及教学目标由带教老师在实习时间内按实纲要求和科室特点将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根据实习生的实习周数确定完成的目标和程度,掌握熟悉了解。带教期间由总带教教师统一授课。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再由带教教师,按计划进行专科技能训练,注重技能实践。
2诊室教学计划表如下
教学目标:①教学内容;②抢救室的设置及布局;③抢救室的工作制度及当班的工作职责;④急诊患者预诊分诊程序抢救程序;⑤急诊科常用的抢救仪器的保养和使用,抢救药品的性质和计量及用法;⑥换药室的工作流程;⑦外伤患者的止血清创包扎固定缝合;⑧无菌操作原则正确取用物品抽取药液;⑨抢救班的工作流程及职责;⑩常见急症的鉴别和诊断及常见急症的急救措施和方法;注射室工作流程各种注射法(皮试TAT注射狂犬疫苗注射);急救创伤技术消毒隔离技术;各种常见急危重症的抢救程序以及在抢救过程中与医生配合;急危重患者的护送及交接班;示教及训练:a电动洗胃法;b简易呼吸器的使用;c心肺复苏术;d电除颤法;e呼吸机的应用。带教老师根据护生的出科理论学习操作成绩结合日常表现及护生的学习态度、理论技术水平、思维应变能力、工作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3讨论
3.1在一对一带教过程中,有利于提高护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在护士进入急诊科实习,为让护士较明确实习预期的目标,能更合理的安排业余时间主动查找资料,补充不足,变被动为主动[2]。自觉的主动的有目的的观察病情,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并配合处理。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护生的实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护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缩短了理论学习时间,使护生在学习阶段更快掌握临床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3.2在急诊实习期间,带教教师根据护生的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如,个性基础理论知识,基础操作技能,急诊抢救的专科知识和专科技能,从而保证实习计划的完成。
3.3客观评价带教质量,从而提高教学满意度,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是第一位的。这就肯定急诊教师的素质的稳定性,在实际工作中护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监督,对未完成的教学任务教学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价。
4小结
在临床带教工作中,借助评学评教的双向测评,使带教师产生压力感,从而使这种压力在带教过程中变成教学动力,对教师起到考察和激励作用[3]。充分调动带教老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拓宽知识面,满足护生的学习要求,达到教学的目的。带教老师和护生通过评估过程增进彼此交流和沟通。活跃了教与学的气氛,融洽了师生关系,有助护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增强带教教师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加强护生能力的评估及提高护生能力也是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冯海珊.急诊科临床带教的难点与对策,2005年5月.
急诊护士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品管圈;急诊科;N1护士;压力应对
品管圈(QCC)就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团体,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N1阶段护士长期处于高应激的状态下会产生压力而致多重消极反应,影响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易出现护理差错,导致护士与患者之间的冲突,形成“恶性循环”。提高急诊科N1阶段护士压力应对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急诊科工作的N1年资护士,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1.5岁,大专以上学历;年龄、学历、专业技术水平等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心理身体紧张松弛测试表对压力程度进行分级,总分0~37分表示低压状态;38~70分表示压力平衡状态;71~82分表示中度受压状态;83~92分表示重度受压状态;93分及以上表示极度受压状态。
1.2方法
1.2.1成立品管圈组织,确定主题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学习品管圈相关知识,通过自愿原则确定圈长及圈员,对圈长、圈员实施应用能力考核来评价培训效果[2]。通过脑力激荡以及对重要性、紧迫性、可行性及圈员能力等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确定主题为“提高急诊科N1阶段护士压力应对能力”,并设定圈名(能量圈)和圈徽。
1.2.2拟定能量圈活动计划表整体活动时间为2013年3―7月,总时长5个月。按照PDCA的步骤进行,预估每步骤所需时间,同时明确圈员的工作分工。
1.2.3通过现状把握与查检,进行目标设定对所有10名NI阶段护士进行调查,设定流程图,并查检后设定本圈目标:降低异常压力状态的比例,由此降低压力状态测试平均分。确定7月12日前急诊科N1阶段护士异常压力状态比例由89%降低到42%。
1.2.4讨论分析急诊科N1阶段护士压力源全体圈员头脑风暴,群策群力通过鱼骨图对压力源进行解析,四大主要原因为:工作环境因素、人际关系因素、自身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根据80/20原则,确立主要原因为:①患者病情重,变化快;②工作环境职业暴露;③抢救仪器、药品多;④自身年轻心理素质差;⑤业务能力不足;⑥护患关系的各种问题。
1.2.5针对要因,拟定对策就此六种要因,全体圈员依可行性、经济性、圈能力进行对策选定。
1.2.6运用PDCA法,组织实施对策采用弹性排班,充分发挥人力效率;加强院感培训,了解潜在传染源的传播途径及预防要点;完善科室职业伤害上报制度及监测,对抢救室重新合理布局,物品定点放置,完善仪器管理规章制度;护士长人性化管理,发现每人的闪光点并组织外出游玩,增加社会交往;也充分运用中医情志护理特色指导放松;布置好值班室等空间,为护士营造良好的休息空间。加强科室业务学习,科内建立疾病急救流程、护理常规资料,完善科内考核制度,建立奖惩制度,促进竞争。强化服务理念,进一步贯彻落实优质护理服务措施,完善急诊科绿色通道制度,建立鼓励机制,对被表扬的护士予以奖励。
1.3评价指标比较活动前后压力状态的发生率及压力状态的平均分;确认目标达成率及进步率。
1.4统计学处理统计学软件为SPSS15.0,干预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或χ2表示,P
2结果
2.1品管圈活动完成后,护士压力状态发生率及压力状态测试平均分明显下降,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有形成果按计划按时完成活动,活动完成后评估,压力状态的发生率为44%,较目标计划的42%,目标达成率为96%,进步率为51%。
3讨论
急诊科是医院抢救患者生命的最前线,是急、危、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同时也是最容易产生矛盾、纠纷和投诉的地方。急诊护士在这种紧张繁重的护理工作中要比普通病房护士承受更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良好的压力应对能力,直接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对于急诊科N1阶段护士来说显得意义重大,通过品管圈活动,经过圈员的共同努力,发掘问题、改善问题,产生有形成果及无形成果,从而很好地提高急诊科N1阶段护士压力应对能力。“品管圈”活动是全员参与的团队活动,可把科学管理和人性管理结合在一起,让大家自觉地参与活动,使自己享有更高的自、参与权、管理权[3]。从而激发护士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大家的组织和沟通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团队凝聚力和个体自信心。
品管圈是很好的管理工具,可以灵活运用于临床的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刘庭芳.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