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近年来的环境污染问题(6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2-21 手机浏览

近年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篇1

【关键词】衡阳市;经济发展;环境伦理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5)01-0029-02

2013年上半年至2014年上半年,我们课题组成员先后对衡阳市市区、郊区及所辖周边的市县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抽样调查,通过对周边的四十余家工厂企业,三十多个街道,二十多个单位进行了调查采访,发放调查问卷600余分,收回问卷580余分,通过调查,我们梳理出衡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主要环境伦理问题。

一、衡阳市在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伦理问题的现实状况

近年来,衡阳市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城市市区规划有序,科技企业进开发区,工业企业进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不断涌现。江水比以前清了,天空比以前蓝了,大地比以前绿了,这是令人可喜的现象。但市区中有些影响环境的问题依然存在,郊区以及所辖周边市县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行为,依然不容乐观。

关于衡阳市周边环境污染的情形,大致可以归纳为这么几类:一是大气的污染,包括工厂废气的污染,汽车尾气的污染,锅炉燃煤、烟花爆竹焚烧纸钱生活垃圾等生活习俗的污染,噪音污染。二是水质的污染,包括工厂废水的乱排偷排,生活垃圾的随意倾倒。三是地面环境的污染,包括工厂废渣的污染,固体废弃物的污染。调查的结果,可以概括为如下三种情况。

第一,从大气污染来看,衡阳市区上空大气依然受到工厂、汽车尾气等污染,空气质量差。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对象中有83.3%的人认为衡阳的空气质量比较差和很差,45%的人认为空气污染是由汽车尾气造成的,13.3%的人认为是工厂排放的废气造成的,15.1%的人认为是锅炉燃煤、烟花爆竹焚烧纸钱以及焚烧生活垃圾等生活习俗的污染造成的。关于汽车尾气的污染,截止到2014年2月,衡阳这个近百万人口的城市,却拥有民用汽车达27万辆,市区公交车的保有量超过1000辆,这些车辆基本上是以汽油或者柴油为燃料的,运行时间都比较长,车尾“冒黑烟”现象较为严重,深为市民所厌恶,很多市民期盼长沙生产的纯电动公交车能够列装到本市。关于工厂的废气污染,调查中发现,衡阳金山水泥有限公司每天要对数十万吨的碳酸钙煅烧,占40%的二氧化碳废气要排放,该厂采用化学吸收法处理二氧化碳以及脱硫技术,一定程度减少了废气的排放,但即使是这样,周围居民还是反应水泥的粉尘污染还比较严重,更不用说还有相当多的其他未采取环保技术的水泥企业和建材工厂的污染了。作为衡阳另一家龙头生产企业的衡阳钢管厂,调查发现,很多车间采用了现代化的节能环保技术,碳排放大大减少了,但有些时候,依然可以看到,从一些烟囱里冒出的滚滚浓烟升到天际,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该厂可能要等到2030年前后有望搬离城市核心区,进入其它工业园。再如衡阳万峰化工厂,它是市郊一家生产硫脲、碳酸钡的工厂,调查发现,该厂大肆将未经处理的含硫化氢的气体排入空气中,对附近居民的生活及附近高校的学生学习造成了严重影响,现在,市政府已经作出了将其整体搬迁的决定。

第二从水污染来看,市区湖泊和流经衡阳的湘江流域依然有一定程度的污染,水质较差。调查发现,江河湖泊继续受到污染。以湘江为例,其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的重金属、微生物复合污染,主要污染物除石油类、氮氨、总磷、粪大肠菌群外,还有汞、砷、镉,大量污水、废水经过1575个排污口排入湘江。湘江所处衡阳城区段的污染状况依然令人担忧,市民认为江水污染严重的占被调查对象的60.7%,认为非常严重的占被调查对象的26.8%。在论及污染的主要因素时,认为主要是生活垃圾污染的占33.5%,认为主要是工厂污染的26.3%。就工业污水的排放看,截止到2013年底,衡阳城区就已经取缔关闭了乱排污水的企业7家,淘汰退出的企业6家,整治到位的造纸企业就有27家,但治污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另就生活污水的排放看,衡阳市每天有40万吨生活污水全部直接排入湘江,截止到2014年3月,衡阳市建成了第一家污水处理厂――城西污水处理厂(一期),日处理生活污水的能力是15万吨,一定程度较少了生活废水的排放,很显然今后还要加大生活污水的处理。但调查显示,真正污染严重的湘江地段,主要是上游和一些支流,水口山铅锌矿区存在大量私人小厂,有的小厂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有时就把未经工业废水处理就偷偷地排入湘江。衡阳县武水是蒸水的支流,蒸水又是湘江的支流,位于武水流域的井头镇周边就有大小20余家石材加工企业,我们通过明察暗访,发现其中就有18家企业向武水直接排放污水,水中的主要污染物被发现为悬浮物、高锰酸钾、硫酸盐和石油类。位于常宁市的宜水河也是湘江的支流,宜水河流域也分布着污染严重的有色金属冶炼和建材企业,有相当一部分私人企业向宜水河偷排工业污水,现在已经得到处理的就有11家向宜水排放废水的锡矿、水泥、化工和冶炼等污染严重的企业。

第三,从废渣的污染来看,衡阳周边的工矿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依然很严重,生活环境受影响。调查得知,720铀矿的未经处理的废渣对附近的环境造成了很大伤害,一些老矿工患癌症,过早地离世,连那里的动植物的基因都发生了变异,那里生产的萝卜有冬瓜那么大,见到的老鼠有猫一般大。水口山的一些民营小铅锌矿的废渣就堆积在河道的岸边,遇到暴雨时,一些有害物质就被冲刷到了河里。一些企业使用淘汰的落后设备造成污染。从上级环保部门通报的情况看,根据环境保护部办公厅文件(环办[2010]67号)湖南有六家因为未完善环保措施或环保不合格上了黑名单,衡阳市占有两家:(1)湖南衡阳尚卿矿业有限公司关市铁矿。(2)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5月湖南省环境监察总队会同环保部华南督查中心对群众举报耒阳市遥田镇存在多家非法企业严重污染环境的问题再次进行了现场检查。检查发现,遥田镇的建新、晶瑞、建鑫等5家铁合金冶炼企业均采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设备,在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获项目审批的情况下违法建设生产;拓华冶炼厂和华乐铁合金厂消烟除尘设备长期处于停运状态,烟尘、烟气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染严重。这些都是比较大的污染,经过通报和处理,这些企业都进行了整改,情况有所好转。相反,一些未经查处的污染环境的企业,依然我行我素。

二、衡阳市在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伦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衡阳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这些环境伦理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少数企业缺乏环保伦理责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营目的是最求利润的最大化,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市场经济规律如价格、供求及竞争机制等支配着人们的经济行为活动,这往往导致经济行为人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势必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能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等。企业为了最求利润就会想方设法降低生产成本,而处理废渣、废水、废气这“三废”是既需要技术也需要资金等成本的。一些无良企业家就选择乱排或者偷排。为了躲避环保部门的检查和处罚,其手法也五花八门,有的趁黑夜排放,有的铺设暗管排放,有的遮盖伪装排污涵洞的排污口,有的索性贿赂环保部门的执法人员。

(二)一些市民缺少环保伦理意识。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失去平衡,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剧增和资源枯竭等问题,一些市民对此并不认识。有些市民随意抛弃废弃物,在草地、湖边或河道边散步游玩时,随意丢弃白色垃圾;有些市民封建思想严重,不分时间和场合焚烧冥钱,燃放爆竹;有些市民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不抵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三)政府相关部门缺失环保伦理机制。主要是环保部门责任不到位,对抓环保不过硬,怕影响经济发展;制度不健全,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没有具体的处罚措施;执法不严格,有的行政执法工作人员碍于情面,甚至接受贿赂就放过破坏环境的行为;巡检不经常,懒惰思想作怪,对经常性的环保检查不当一回事;处罚不严明,对乱排偷排行为没有起到震慑作用。

三、衡阳市在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伦理问题解决办法

环境伦理问题是衡阳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建设“两型社会”的核心问题。为此,有关职能部门要在以下方面下工夫。

宣传环境伦理意识。环境伦理意识的广泛培育是衡阳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对衡阳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所以,人们的思想中环境保护意识的普遍形成非常重要。要宣传现代环保理念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启示与意义以及外国在经济发展中重视保护环境的经验与忽视环保的教训。本市的电视广播报纸要增加环保问题栏目,加强对问题企业的曝光率;学校课程要增加环保内容,从小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相关行政领导干部要加强环保培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政府有关部门要大力发展环保组织、建立环保团体、开展绿色运动。

培育环境伦理责任。环境伦理责任的普遍形成是衡阳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驱动力,对衡阳经济发展起激励作用。要培育这样的环境伦理责任:合理、有效、节约利用能源资源的伦理责任;开发利用新的、绿色的、可再生的能源资源的伦理责任;减少、降低、循环利用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排放的伦理责任;保护空气、土壤、水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的伦理责任;合理控制人口、合理消费的伦理责任。

健全环境伦理机制。环境伦理机制的建设是衡阳市建设“两型社会”的根本保证。这些机制包括:企业选址布局的环保规划论证与审批机制;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环保普查机制:问题企业的整改措施落实机制;科技与资金对环保的支撑机制;法律、行政、经济手段与道德伦理手段对环保的协同机制;问题企业与主管部门的责任追究机制等。

近年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篇2

一、土壤污染现状

近三年来,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壤污染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一是工业企业场地土壤污染急剧加快,二是农业耕地土壤污染也急速增长。我市辖区内工业企业土壤污染主要集中在工业园区矿产品加工企业、矿山企业等污染对场地造成的污染;农业耕地土壤污染涉及到全市农业用地,主要是化学肥料、农药的过度使用。长期过量而单纯施用化学肥料,会使土壤物理性质恶化土壤酸化、胶体分散散,土壤结构破坏,造成土地板结,并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成本和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根据市域实际情况,对相关企业提出强制性技术升级和从严的污染防治要求;对不符合城乡规划的涉重金属企业,要逐步关闭和搬迁。同时历史遗留污染问题进行了全面解决。(二)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把入口关,控制重金属污染隐患的产生。对未经环评审批的在建项目或者未经环保“三同时”验收的项目,一律停止建设和生产。在环境敏感区域禁止审批新建、改建、扩建增加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的项目,对重点防控企业逐步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三)强化污染治理,加快解决突出的污染问题。一是加大整治力度。严肃查处矿山违法建设、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强化达标排放整治,每年开展一次“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依法关闭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重污染企业,停产整顿一批已经造成严重环境危害的企业,确保现有企业的达标排放。二是妥善处置矿山类危险废物。对各类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对象实施无害化处置或实现达标排放,三是着力解决历史遗留污染土壤问题。(四)强化环境监管,严格防范各类污染风险。严格规范企业环境管理,督促重点防控企业及时报告原料和产量的变化情况,建立企业信息公开制度。同时,针对该类企业,实行专人专管,一季一监测,一月一申报,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均要求建立相应的处理设施,对污染设施的运行情况,实行每月监察一次,并要求企业做好污染防治设施运行记录。

三、存在的问题

(一)土壤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竣工监测工作中,除了生态类建设项目需要长期跟踪土壤污染以外,其他建设项目还没有较为详细的土壤环境管理规范及环境保护要求。近两年颁布的农药、制药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开始详细规定了建设项目土壤本底调查的要求,但除此以外的其他行业环评,土壤本底调查仍然较为主观。特别是早期立项的水泥厂、重金属企业未开展详细的本底调查。(二)土壤环境管理不规范。一是城市场地土壤污染管理办法有待完善。随着城市化进程,大量存在潜在污染风险的工业场地用途发生变化,场地被大批量转为商业、住宅用地。但为进行土地调查,未明确要求开展土地性质变更环境质量评价,未能促进土壤环境质量与土地资产价值挂钩,尚未形成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管理的规范化。(三)土壤污染责任的认定有待进一步明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避免土壤污染问题的发生、预防土壤污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未涉及土壤污染应有的管理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基本法没有明确规定土壤污染的责任者、污染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等问题,没有提供可操作的土壤污染责任追究、认定、赔偿程序。从近期土壤污染调查情况来看,当前全国典型土壤污染还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有些污染企业的责任主体属于“国有”,污染对象是“国有”性质的土地,土壤污染责任则无法追溯到具体的污染者或责任人。

近年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篇3

关键词:城市河流、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可持续发展

1我国城市水环境问题现状

近年来,我国区域城市化、工业化迅猛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给我国资源、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废水和污水的不合理排放导致水污染,给我国工业、农业发展和人群健康等带来了不利影响。2003年6月,美国兰德公司高级经济顾问、胡佛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沃尔夫把水污染列为严重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障碍之一。以1998年为例,我国由于水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量高达2475亿元,占当年GDP总量的3.1%。水污染问题已到了十分严重、迫在眉睫的地步。

城市是人口经济的相对积聚地,而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人口快速向城市聚集。从生态环境来看,城市水环境是受破坏和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城市河流与景观水体面临着严峻挑战,众多城市在不同程度出现水环境污染、景观水体功能下降、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甚至在一些城市还出现了黑臭河流。

2我国城市水环境问题成因

(1)污水排放量猛增。伴随着我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扩大、社会经济人口猛增导致污水排放量猛增,污水排放量远远超过自然水体的净化能力是导致我国目前城市水环境迅速恶化的主要原因。此外受时代的局限,不考虑自然生态的承载力、以最大限度地获取财富的的指导思想所导致的污水处理设施滞后、环境管理不严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市水环境问题的恶化程度。目前,在我国城市水体污染中,由于国家政策法令的不断落实,工业废水排放比重日益下降;而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成为城市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这一态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水体治理的难度。

(2)河流自净能力减弱。城市建设的发展使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绿地面积减少降低了对地下水的补给能力以及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城市河流截弯取直、河岸固化严重破坏了城市自然景观,河流中的生态系统也随之消失。河流中缺少了生物群落,降低甚至丧失了对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的净化作用。城市建设还直接侵占大量水域和湿地,也是自然净化能力降低的重要原因。城市湖泊湿地的减少不仅降低了洪水调蓄能力,而且还降低了对水体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3)城市环保基础设施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环保基础设施相对其城市功能和定位而言差距较大。缺乏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造成大量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导致河流普遍受到污染。

(4)生态建设和环保资金缺口大,筹措渠道不畅。“十一五”期间我国用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资金仅占同期GDP的1.35%左右.“十二五”期间,随着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进一步增大,以及公众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对环保投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目前尚未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多元化的环保投融资体制,如果单纯依靠政府出资,势必使政府陷入大量财政投入进行环境建设的困境中,影响政府其他职能的发挥。因此,千方百计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切实解决生态环境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环保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城市水环境治理实践

3.1国外水环境治理的成功经验

泰晤士河和莱茵河的整治都是以流域为单位,从宏观的科学管理入手,大胆尝试体制改革,实现了工程技术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有机结合,才使河流起死回生,创造了奇迹。

泰晤士河水环境的恶化主要是由于人口过度集中,大量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内;此外由于受到潮汐的影响,在潮汐上涨期间迫使废水急剧的倒灌而造成臭水满街。英国政府从60年代开始治理该河,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包括制定相关的防治河流污染的法令法规,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建设完整的污水处理系统,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处理污水,降低排入河流的污染物质;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研究河流污染机理等。经过将近20多年的不懈努力,泰晤士河的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水质明显改善,泰晤士河终于获得新生。泰晤士河的治理成功,关键在于开展了大胆的体制改革和科学的宏观管理,被欧洲称为“水工业管理体制上的一次重大革命”。英国政府对河段实施了综合统一管理,成立了泰晤士河水务管理局。在水处理技术上运用传统的截流排污,生物氧化、曝气充氧及微生物活性污泥等常规措施。集中统一管理,改变了以往水管理上各环节之间相互牵制和重复劳动的局面,建成了相互协作的统一整体,建立了完整的水工体系,从水厂、废水处理、水域生态保护等均得到合理配合,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

3.2国内水环境治理的实践与经验

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早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河水就开始由清变污。到了六十年代,苏州河出现严重黑臭现象。到了改革开放,苏州河市区河段更是终年黑臭,水面垃圾大量飘浮,水中的溶解氧几乎为零,鱼虾绝迹,河水呈现沥青色,成了一条“臭”名远扬的“死”河。苏州河水质恶化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沿河经济人口的迅速发展,而忽略了环境保护,苏州河接纳的污染负荷远远超过其自净能力,水质严重污染。此外,由于受到潮汐的影响,加剧了苏州河的水质恶化。为了实现上海市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上海市制定了详细的苏州河综合整治规划。苏州河污染整治的的主要方针是以治水为中心,标本兼治,远近目标相结合,突出重点。苏州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制定了详细的1996-2000年近期目标和2010年远期目标。一期工程包括曝气复氧、底泥疏浚、污水截流、污水处理厂建设、水域保洁等工程措施。调活水体和污染治理是苏州河整治的根本性措施。2000年苏州河干流已经基本消除黑臭,水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府南河是成都市的两条主要河流府河和南河的总称,具有灌溉、航运、泄洪、水产、娱乐、防御等功能,是成都历史上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昌盛的重要载体。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的发展,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府南河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自然因素而言,府南河属于平原河道,纵坡小,随上游来的水量日趋下降,泥沙淤积严重,流水断面缩小,老河堤日久风化,河岸跨塌;就人为因素而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使城市规模扩大,人口过度增长,用水量急剧增加,工业和生活废水大量排入府南河中,严重污染了河水,造成枯水季节河水污浊,沿河水质恶化,暴雨季节,河道泄洪能力小,水患频频。针对这种情况,成都市政府于1993年开始全面实施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并在1997年完成了成都市府南河中心段的综合整治工作。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是以治理河流为龙头,带动整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小区建设、城市环境建设、城市生态建设的综合性城市建设项目。通过对河道整治、污水治理、道路建设、管网建设、安居工程、滨河绿化等多项内容的综合整治,不仅解决了城市防洪、水污染、基础设施落后以及两岸3万户居民的安居问题,而且对于扼制岷江流域、长江上游的污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避免城市环境恶化,促进城市人口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历时五年时间,完成了包括安居工程、防洪工程、绿化工程等六大工程项目,作为城市段河流治理的典范,在1998年获联合国人居奖、环境地域设计奖。

3.3小结

综观国内外城市河流水环境整治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以控制工业污染为主要特征的水环境治理阶段。这个阶段由于人类对水环境问题认识的有限性,尚未搞清楚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和机理,只是采取一些限制措施、制定了一些相关法律,限制污染物的的排放。

(2)以工业点源治理为主要特征的水环境治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发达国家城市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但是当时的环境问题只被看成工业污染问题,所以水环境治理就是治理工业污染点源、减少排污量。因此,在法律上,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规标准,加强法制管理。在经济措施上,采取给工厂企业补助资金,帮助工厂企业建设处理设施;并通过征收排污费或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解决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问题。在这个阶段,经过大量投资,尽管环境污染有所控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所采取的尾部治理措施,从根本上说是被动的,因而收效并不显著。

(3)以开展水污染综合防治为特征的的水环境综合整治阶段。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宣言指出,环境问题不仅仅是污染问题。它冲破了以环境论环境的狭隘观点,把环境与人口、资源、发展等联系在一起,从整体上来看待环境问题。对于水环境污染问题,开始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制度,从单项治理发展到综合防治。

(4)以遵循可持续性发展思想的水环境综合治理阶段。可持续发展思想在这个阶段贯穿于社会经济以及环境保护领域,重视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重视开展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从宏观系统的角度出发来考虑水环境问题,协调水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

4总结

直排污水是我国近年来水环境迅速恶化的主要原因,提高污水处理率、提高污水处理深度、生态补水等技术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目前面临的水环境问题。而产业结构、节水政策等非工程措施也必不可少。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是我国城市河流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水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近年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篇4

关键字:海洋环境污染事故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海洋环境保护措施

Abstract:

Theseaisthehometownoflife,Marineandhumanrelationsclose.Marineaccountedforseventypointpercentoftheearth,itabsorbsheatfromthesun,andwillbereleasedtotheatmosphereheat,andadjustingtheclimate,therefore,coastalareasfavorableclimate,beautifulenvironment,sinceancienttimesisthatthepopulationisdenseland,thewholeworldhasfortypercentofthepeopleliveincoastalareas.Theoceanographersearsand.Elsaid;Ourplanetisdominatedbythecharacteristicsoftheoceanpoint,theweatherandclimateisalsosubjecttothecontroloftheocean'scollectionofMarinebiologicalspeciesofthecrownandmoreglobal,ifseachange,thecharacteristicsoftheearthwillchange.Theenvironmenthasbeenamajorproblemofhumandevelopment,hasfacedmanyenvironmentalproblemsinthecases,humandevelopment,theyneedaguidingideologytoavoidtocausemoredifficulttorecoverdamagetotheenvironment,thisissustainabledevelopmentthought.

Keyword:MarineenvironmentalpollutionaccidentMarinepollutionoftheseaecologicaldestructionMarineenvironmentalprotection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复合体,海洋环境问题又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任何一局部的破坏都会影响到海洋整体生态系统,从而产生全球性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历史上几个重大的海洋污染事故来探讨目前海洋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进而阐述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分析我国目前海洋环境的现状以及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历史上几个重大的海洋环境污染事故

1、1978年3月16日夜,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的超级油轮艾莫科.凯迪斯船舵失去控制,随之在法国布列塔尼海岸搁浅,价值1500万美元的艾莫科油轮和2400万美元的中东原油损失在冰冷的海水中,溢出的原油形成一条宽18海里、长80海里的海上油河,污染了130海里风景如画的海岸。死于溢油污染的各种鸟类达10000只,还不得不把5000吨被原油严重沾污的牡蛎处理掉。法国政府花费9500万美元补偿溢油污染所造成了损失和清理溢油所需的开支。布列塔尼地区居民的损失达3000万美元,这次海洋污染事件直接经济损失达1亿多美元。

2、1999年12月12日,满载2000吨重油的“埃里卡号”油船在布列斯特港以南70公里处海域沉没,造成大量石油泄漏,严重污染了附近海域及沿岸一带。使法国西海岸,至少大约有20万只以上的海鸟已成为“埃里卡号”油船泄漏污染海洋的牺牲品,显然,这场事故已经成为欧洲历史上最严重的海洋石油污染事件。

3、2011年的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等级与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等级相同,向太平洋泄漏的放射性元素铯总量达到27.1千兆贝克,危害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放射性沉降物是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体内达到一定剂量时就会产生有害作用,已酿成了迄今为止最严重的一次海洋污染。

二.目前主要的海洋环境问题

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1.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源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海岸活动,例如倾倒废物和港口工程建设等,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们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时,往往给海洋生物带来影响。施入农田的杀虫剂随雨水流进河流,或者随土壤颗粒在河口附近淤积,最终进入海洋。偶发性的海上石油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油渗漏和溢出,造成海洋污染。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

2.海洋生态破坏

除海洋污染外,人类的生产活动,例如工程建设和渔业生(围垦和滥捕等),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例如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都会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改变。人类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有些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缺乏科学论证,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目前,海洋开发活动还缺乏综合的、长远的规划、综合效益比较差。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的任何改变都有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变化,海水的有机统一性及其流动交换等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的有机联系,使海洋的整体性和组成要素之间密切相关,任何海域某一要素的变化(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都不可能仅仅局限在产生的具体地点上,都有可能对邻近海域或者其他要素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和作用。生物依赖于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当外界环境变化量超过生物群落的忍受限度,就要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三.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海洋环境保护不仅指海洋污染的防治,而且涉及海洋资源的保护,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工业布局、能源结构、产品结构等许多问题,即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和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从根本上讲,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资源,就是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资源和环境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自然资源对环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破坏资源,就是破坏人们的正常生活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并不是消极地保持自然的天然面貌,而是有效地、充分地利用自然环境及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二者是统一的和互为因果的。要以生态平衡的整体观和经济观,科学地、全局地、长远地正确处理好海洋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开发是为了人民的需要,为人民造福;保护是保护资源再生产能力,防止污染,防止生态系统恶化。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而开发利用必须注意保护。要从环境的全局出发,使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做到海洋开发事业既能全面发展,海洋环境又能得到保护。

四.我国海洋环境的现状及主要成因

我国海域基本属半封闭性海区,横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个气候区,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岛屿众多,海洋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海域环境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

1.陆源入海污染物日益增加

2.近岸海域部分贝类受到污染

3.赤潮发生的面积和次数逐渐增多

4.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系统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缓解

2009-2011年,全海域污染面积在18-24万平方公里之间波动,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江苏近岸,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临近海域,严重污染海域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入海排污口临近海域污染尤其严重。中国近岸和近海海域的主要污染物80%以上来自陆源排污。2009年,年排放入海污水约456亿吨,主要入海污染物约2416万吨。全国712个陆源入海排污口检测结果显示,82%的排污口超标排放,95%的排污口设置不符合海洋功能区划。部分排污口检出多环芳茎,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等持久和剧毒类有机污染物。

中国2004年在近岸海域部分生态脆弱区域或敏感区建立了15个生态控制区,包括海湾,河口,滨海湿地,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床等典型的生态系统。监测系统显示,只有广东,广西,海南3个生态监控区内的珊瑚礁,海草床及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保持良好,其它海湾,河口以及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富营养化及营养盐失衡,生物群落结构异常,河口产卵场严重退化,部分产卵场正在逐步消失,生境丧失或改变等。总体而言,中国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系统整体上处于脆弱状态,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缓解。

中国海洋环境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海洋环境保护缺乏宏观规划和严格的法律标准。我国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制度和规范还不完善,从公民到企业人员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都很薄弱,很多可操作的环保措施因为管理不善得不到很好的实施。在一些重点海域的开发上缺乏宏观指导和规划,使得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得不到协调发展。

2.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产生的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我国人口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十分迅猛,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农业退水都排放到海洋,海洋资源过度利用,特别是过度捕捞,加上各种海洋开发活动如填海,海上汽油开采,航运等都加快了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海洋保护的资金和技术不到位也是导致海洋环境迟迟得不到有效改善的原因之一。虽然国家每年在海洋保护方面的资金逐年增加,但是增加的金额与环境恶化产生保护费用差距也在逐年扩大,我国海洋保护起步较晚,在科学技术与专业人才上十分短缺。

五.应对我国海洋环境问题的措施

1.建立健全海洋法律体系与管理体制。自1978年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一系列海洋和涉海法规,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这些涉海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对促进我国海洋管理和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日益严峻的海洋环境与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我国应该加大对于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能依。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合理规划好环境保护与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强海洋环境的监测与评价,逐步建立海洋环境宏观调控机制,实施海洋生态环境分类管理制度。对各种典型珍稀海洋生态区域实施重点保护,对脆弱敏感海洋生态区域实行限制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环境政策,对已经受损的海洋区域实行生态建设与综合整治相结合的政策,对全海域实行综合管理与协调开发相结合的环境政策。

3.防止和控制沿海工业污染物污染海域环境。一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推行全过程清洁生产。三是按照“谁污染,谁负担”的原则,进行专业处理和就地处理,禁止工业污染源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四是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五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

4.完善海上突发污染事件的预防监测和应急管理系统。制定海上船舶溢油和有毒化学品泄漏应急计划,制定港口环境污染事故应急计划,建立应急响应系统。防止和控制海上石油平台产生石油类等污染物及生活垃圾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做到油气田及周边区域的环境质量符合该类功能区环境质量控制要求,不对邻近其他海洋功能区产生不利影响,开发过程中无重大溢油事故发生。

5.加大对于海洋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力度,包括用于开发新技术与用于培养新型专业人才的资金投入,为海洋环境的保护提供长远有力的科技支持。

结论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基本上都是在江河湖海上发展起来的。我们依赖着海洋的同时,却也因为过多的索取给海洋母亲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要使人类可以得到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必须要好好保护我们的海洋环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参考文献:

1.拉弗雷(美).建设弹性海洋保护区网络指南[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09-01.

2.赵淑江.海洋环境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6-1.

3.宛平路.海洋生态环境有何重要性[EB/OL]wenda.省略/wenda/thread?tid=562c2809a3e90186,2009-08-13.

4.张璐.环境与资源保护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06-01

5.张丽颖.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m]山东:冶金工业出版社.2010-08-01

近年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篇5

其实,在地球上没有绝对的废弃物。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循环利用。但是人类的介入,使这个循环出现了偏差,出现了不能循环的东西。比如早些年的发泡饭盒。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就是一个恶性循环。这样地球的资源就会被消耗完。那么,地球就危险了。保护的措施应该是尽量的接近地球的自我循环。预防应该是多做些“远视”,不要老是盯在经济目标上。应该从人文和自然的角度出发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让我们都来关爱自然,热爱地球吧,手挽手、肩并肩、心连心地铸起一道绿色环保的大堤,捍卫资源、捍卫环境、捍卫地球、捍卫我们美好的家园吧!

近年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篇6

关键词:嘉兴近岸海域;陆源污染;制度原因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053-02

近年来,嘉兴近岸海域成为排放污水的“公地”,水污染日趋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2011年9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浙江省蓝色屏障行动方案》,方案强调以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深入推进陆海污染综合防治,建立健全海洋环境联合监管机制,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等重要措施。对此,研究嘉兴近岸水域污染现状、成因和相应的污染防治制度设计显得非常重要。

一、嘉兴近岸海域水污染的特征分析

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嘉兴近岸海域水环境日趋严峻。嘉兴水质恶劣,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海洋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排海废水总量逐年增加,陆源污染向海域不断延伸。

(一)嘉兴近岸海域水环境现状分析

21世纪以来,嘉兴近岸海域水污染有加重趋势。按照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嘉兴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为劣四类海水,属严重污染。嘉兴近岸海域水质为极差,劣四类水质比例为100%,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和磷酸盐,局部海域受到化学需氧量、锌、铅、铜等不同程度的污染[1]。据《2010年嘉兴市海洋环境公报》指出,海域80%的测站COD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中符合二类和三类标准的测站各占40%,与前年相比,污染程度有所加重。海域中受铅污染的程度有所加重,仅20%的测站符合一类标准,其余测站均符合二类标准。营养盐含量超国家四类海水水质标准,超标100%[2]。

海域水污染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结构趋向简单,生物多样性较差。2011年,嘉兴近岸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为1.86,生境质量等级为极差;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为1.69,生境质量等级为一般;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为2.26,生境质量等级为极差。浮游动物密度逐渐升高,但生物量却逐渐降低;浮游植物、底栖生物减少,存在着无大型底栖动物区,出现局部“沙漠化”现象。

(二)嘉兴近岸海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分析

2012年,嘉兴市排海水量5.48亿立方米,污染物化学需氧量2.37万吨、氨氮0.15万吨、总磷171.51吨。2010~2012年嘉兴市部分污染物指标状况(主要来自排海矸闸污染物及点源污染物),见表1。

表1嘉兴市部分污染物指标状况

数据来源: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

近年来,嘉兴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海洋经济高速发展,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2300.20亿元,相比2000年524.03亿元增长4.4倍。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破坏。嘉兴近岸海域污染源主要是陆源型,大量的陆源污染延伸至海域,通过三个污染路径,钱塘江上游的污染物,简称径流污染;嘉兴4条入海河流的污染物,简称河道污染;建在近海岸的污水处理厂的污染物,简称点源污染。以2010年为例,主要污染物通过三个渠道流入嘉兴近岸海域的比例结构,见表2。

表2嘉兴近岸海域陆源污染物的三个路径统计表

数据来源:《嘉兴市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由表知,嘉兴近岸海域主要污染物氮和磷的负荷,径流污染占97.5%,其次是点源污染占2.0%,河道污染占0.5%,径流污染位居第一。COD的负荷,径流污染占比最高,河道污染占比最低。为减轻行政区内江河湖泊水环境压力,入海排污口污水处理厂数量增加且排污量增大,加剧近岸海域水污染。

二、嘉兴近岸海域水污染的制度原因分析

在国家对江河湖泊水污染“硬约束”背景下,在海域水污染防治上,呈现严重的“软约束”状态,导致这种状态出现的直接原因就是制度体系缺失。

(一)海洋环境管理体制缺陷

部门协调管理问题凸显。涉及嘉兴近岸海域水环境管理的行政部门有环保局、海事局、治水办等多个机构,各部门管理职能交叉,职责不明确。一方面,若各部门都积极进行海洋环境管理,则会带来工作上的重复,导致财力、物力、人力浪费。另一方面,若各部门职能认识不清晰、互相推诿,缺乏成熟的行政领导责任制,会出现管理“真空”现象。

区域综合管理制度缺失。杭州湾沿岸城市在海域污染防治上竞争多于合作,水污染合作机制尚未形成。杭州湾沿岸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且大多依赖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上游城市如杭州、绍兴产生的污水一定程度上引起嘉兴近岸海域水质恶化。合作机制缺乏保障和成文的补偿规定未完善,产生“你污染我也污染”的恶性循环[3]。

(二)海洋污染防治机制缺位

水环境治理缺乏有效机制。目前,嘉兴市海洋污染防治机制的构建滞后于江河湖泊。嘉兴在江河湖泊水污染防治中建立起基于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制度、排污权交易机制等,但这些机制尚未运用到海洋污染防治中。从学术研究上看,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注于江河湖泊的污水治理,而海洋水环境研究尚在起步阶段,缺乏技术性人才。

海陆环保标准尚未衔接。建在内陆的污水处理厂尾水的排放执行国家一级B标准,而入海排污口一般执行二级标准,污染物排海标准明显低于江河湖泊,这将导致陆源污染向海域大量延伸。第一,大量石油化工、核电关联等重污染产业纷纷聚集于此,而环保清洁型产业严重偏少,排海水量逐年增加。第二,传统农业技术含量低,并过量使用农药和肥料,增加开展生态农业的难度。

(三)海洋环境监管制度薄弱

海洋环境监管力度不够。嘉兴市海洋监视监测网络和预警预报监测体系不健全,监测站点和监测项目偏少,分布不合理,无法及时反映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尚未完善企业排污在线监测系统,企业偷排、漏排、超排等违法违规行为仍存在。径流污染和河道污染监测制度不完善,污泥淤积严重、处理不规范,水污染防治的监管效率下降。

海洋风险应急能力不足。因缺乏专业的应急队伍和应急设备,以及应急响应机制不成熟,当重大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发生时,现存的应急机制无法满足需要,导致含油污水得不到及时处理,有效的应急措施得不到落实。此外,事故发生前的应急监测、事故发生中的污染处理和事故发生后的环境影响评估等工作不到位。

(四)分级污水治理制度不健全

浙江省环境保护厅不具有营利性质,能客观地对海域整体水环境进行统筹规划。我国的水环境管理制度是按政府层级构成垂直领导和按行政区域划分管理权限的,这使其无法深入行政区域内部,不能全面了解当地水环境的具体概况,缺乏强有力的执行权和制裁权。

地方政府既要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又要负担发展地方经济的责任,在无法协调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时,地方政府可能从自身利益出发,具有机会主义行为倾向。虽然地方政府对水环境的管理有充分的权利,但在水环境防治过程中可能存在“经济发展优先,环境保护其次”的现象。

污水治理重点是企业,片面追求对企业监管而忽视对地方政府的问责。问责方面的空白,易滋生受贿、贪污等现象,对污水治理不利。且企业的经济人属性决定企业自发性污水治理具有不可行性,光靠市场化手段解决企业层面的水污染问题具有先天缺陷。

三、多层次治理的制度设计和选择

嘉兴市近岸海域已成为五县两区排放污水的“公地”,对水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刻不容缓。对嘉兴近岸海域水污染的防治,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进行制度设计与选择。

在横向上,从五个方面构建基于制度创新的防治政策体系。第一,建立基于环境容量总量控制政策。根据嘉兴近岸海域的环境容量,构建严格的总量控制机制。第二,建立源头减排管理政策。优化沿岸地区产业空间布局;陆源污染防治为重点,兼顾海域污染减排政策。第三,建立管理体制创新政策。理顺嘉兴水资源保护部门合作管理体制,强化近岸海域水环境保护行政领导责任制。第四,建立末端监管治理政策。提高污水处理厂排海和排内河标准,控制两岸污水处理厂布局模式,健全区域排海污水在线监测系统。第五,建立近岸海域合作政策。建立跨行政区的水环境联合治理机制、排污权交易机制等。

在纵向上,结合地市级、县级市、企业三个层面各自特点,建立分级污水治理制度。地市级层面上,为突出近岸海域的水污染治理,可将排污权交易制度逐步扩展到海域,或专门成立海域排污权交易研究机构。县级市层面上,地市级层面通过市场化手段完成排污权重新配置后,在县级市之间实行市场与科层并重的排污控制制度。企业层面上,水污染问题存在市场失灵,可建立企业的科层排污限额管理制度,在排污权市场之外对大量中小污染企业进行严格的排污控制[4]。

参考文献:

[1]嘉兴市环境保护局.嘉兴市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R].嘉兴:嘉兴市环境保护局,2012.

[2]嘉兴市海洋与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处.2010年嘉兴市海洋环境公报[R].嘉兴:嘉兴市海洋与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处,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