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中药学(6篇)

来源:其他 时间:2024-02-23 手机浏览

中药学篇1

【关键词】:中成药;合理中药;临床药学;合理使用

中成药是以系统的中医学、中药学知识,恰当地使用药物,以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的目标。中药学临床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患者为中心,研究合理有效与安全应用中成药的科学,中成药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应用历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为后人科学合理地使用中成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中成药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导致疗效下降,不良反应增多,长此以往中成药的特色与优势将损失殆尽,为此我院发挥中药临床师深入临床科室的优势,以辨证论治为基础,积极开展中药临床药学,促进中成药合理使用。

1中成药合理使用注意几个问题

1.1杜绝中成药滥用,辨证论治是基础辨证论治是合理使用中成药基础,它是根据祖国医学辨证论治基本理论,按照中成药处方中药物组成“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每味中药有性昧归经之不同,功能及适应症之差异,从而使每种中成药都有其特定适应症,只有在辨证准确基础上,才能恰当选择中成药,否则一旦辨证错误,选用的中成药毫无疗效可言,甚至加重病情,如同是治疗感冒荆防颗粒和桑菊感冒颗粒,前者为辛温解表剂,用于风寒感冒;后者为辛凉解表剂,主要用于风热感冒。再如治疗咳嗽中成药较多,正确选用必须在辨证论治基础上辨明寒热虚实,根据其不同证型选择对症止咳化痰药,风寒咳嗽,痰稀色白并伴有鼻塞、流涕、舌淡苔白,可选用蛇胆陈皮末、半夏止咳糖浆等,风热咳嗽则痰多黄稠,舌质红苔黄,可选用蛇胆川贝液等,咳嗽由肺热所引起可选用清肺热中成药如鲜竹沥口服液;阴虚咳嗽则干咳无痰、口干舌燥、舌红少津,可选用蜜炼川贝枇杷膏等;痰湿咳嗽表现为痰多而粘,胸闷纳呆,舌苔白腻,可选用二陈丸。

1.2正确使用中成药,合理配伍是关键在临床应用中成药时,为增强治疗效果,常常将中成药与其它药物配伍使用,合理配伍能增强疗效,主要配伍形式有:

1.2.1中成药与西药配伍中成药与西药配伍合理可相互协同增强疗效,如中成药百令胶囊与依那普利配伍使用,缓解低蛋白血症作用增强,中成药与西药合用减轻药物副作用,如抗肿瘤氟尿嘧啶、环磷酰胺与中成药强力升白片配伍使用,可减轻抗肿瘤药物降低白细胞的副作用;生脉注射液联合奥沙利铂应用抑瘤效果加强、免疫功能提高,毒副反应减少。

1.2.2中成药与中药汤剂配伍使用指在服用中药汤剂基础上加服中成药,如肝气郁结合并血虚痛经、月经不调等病症可用中成药逍遥丸配伍中药汤剂当归补血汤,疗效较好。

1.2.3中成药与中成药配伍使用功效相近的中成药配伍使用可增强疗效,如肾阳虚证可用附子理中丸配伍参茸卫生丸;而功能不同中成药配伍使用可以治疗有合并症疾病,如气血两虚中气下陷所致头昏、乏力、脱肛等可选用复方阿胶浆配伍补中益气丸。

1.2.4中成药与中药引经药配伍使用此种配伍使用方法是在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结合中药归经理论,通过使用引经药作用,使中成药的药效直达病所,增强疗效,如用白酒送服七厘散、三七胶囊、三七伤药片以引药人血分治疗瘀血症;用于治疗便秘麻仁丸为增强其润肠和中疗效常用蜂蜜水服药;而补肾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肾气丸等宜用淡盐水冲服,达到引药入肾的目的;对于外感风寒症可用生姜煎汤服药。

1.3正确用法用量中成药使用中,尽管辨证准确,选药恰当,配伍正确,但如果用法用量不当,也难以获得满意疗效,所以合理使用中成药需严格掌握正确用法用量。中成药用法应根据药物不同性质和不同疾病而定,一般中成药应饭前服用,但安神中成药应睡前半小时服用,顺气中成药应饭后服用;驱虫中成药药应空腹服用并忌油。

1.4注意中成药配伍禁忌为合理、安全使用中成药,使用时必须注意其用药禁忌,如用药不当,不但使药物疗效降低,甚至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诱发药源性疾病。

1.4.1中成药之间的配伍禁忌患者同时服用两种以上中成药的现象相当普遍,若选药不慎就会将本不宜同用的药物一起使用,而致疗效降低。

中成药之间的配伍禁忌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病机矛盾。如高血压患者,常规服用降压药,偶遇外感又会加服含麻黄的解表药,而麻黄中的麻黄碱可产生拟肾上腺素作用而使血压升高;②药性矛盾。如服用生脉散等补气药时,应尽量避免与骨刺丸等破气药同用;补中益气丸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若与木香槟榔丸等降气药同用,就形成一升一降,相互抵消药效。

1.4.2中成药与西药的配伍禁忌中西药配伍不当,不但能使药效降低或消失,甚至可能会导致毒副作用增加或引起药源性疾病。主要包括:①形成难溶物质,降低疗效。含有石膏(Cal、自然铜OreS)、滑石(M鳓、明矾(A13+)等成分的中成药诸如大黄清胃丸、止咳化痰丸、胃安片、牛黄上清丸、六一散、导赤丸、等,不宜与四环素族抗生素、异烟阱等西药同用,因为这些金属离子可与上述西药形成不易被人体吸收的不溶性络合物,疗效降低;②产生有毒物质,含有朱砂(主要含HgS)的中成药,诸如朱砂安神丸、六神丸、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万氏牛黄清心丸、人丹等不宜溴化钾、溴化纳、碘化钾、碘化钠配伍,否则会产生溴化汞等沉淀物而严重刺激肠壁引起药源性肠炎;③产生拮抗作用,使疗效下降。如鹿茸胶(片)、参茸片、参茸固本片等含鹿茸的中成药不宜与降血糖西药(胰岛素、降糖灵等)合用,因鹿茸中含有糖皮质激素样物质,可使血糖升高,从而减弱降血糖药的疗效;藿香正气水能抑制胃肠平滑肌的收缩,而多潘立酮能加强胃窦部收缩强度与频率,促进胃排空,两者呈拮抗作用,应避免联用;④产生酸碱中和反应,使药效减弱。

如含有锻龙骨、锻牡砺、等碱性药物的中成药与阿司匹林、胃蛋白酶等酸性西药同服;含有山植、山茱英、五味子等酸性药物的中成药与碱性西药如氨茶碱、胃舒平、碳酸氢纳等合用,均可发生酸碱中和反应而使药效受到影响。

1.5防止中成药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通常人们认为中成药安全的绝对性,易忽略中成药不良反应问题,其实中成药也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特别是一些中成药服用时间过长,服用剂量过大,副作用就更明显。如牛黄解毒丸、羚翘解毒丸、六神丸等,易引起过敏反应,轻者出现皮肤瘙痒、固定性红斑等,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上消化道出血和内脏损害。对中成药过敏反应要有充分认识,凡是对药物有过敏史的,以及家族中有变态反应史者,服用中成药时应提高警惕,一且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必要时可给予对症治疗。

2开展中药临床药学。促进中成药合理使用

2.1处方审核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提高临床中药师的中医药基本理论和药学基础知识,从而提高处方审核水平,以处方审核为合理使用中成药为切入点,特别是中成药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处方审核,药师拿到处方后,首先考虑处方用药合理性,尤其应该注意相互配伍有无十八反、十九畏,如存在问题,建议临床医生修改。

2.2参与查房临床中药师参与住院患者查房,为住院患者建立药历,通过参与查房使临床中药师下临床面对面与患者沟通,通过建立药历可以完整反应医生辨证论治水平,使医师与临床中药师密切协作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新晨

2.3开展用药咨询指导患者合理使用中成药,交待中成药使用方法,给药剂量,给药时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相关注意事项,特别是对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妊娠、肝肾功能不良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

2.4开展中成药不良反应监测对发生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病例要进行追踪调查,做好记录,并要及时上报工作。对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要进行分析总结。

中药学篇2

[关键词]高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中药化学;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R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5)08(a)-0059-04

ExplorationontheteachingreformofhighervocationalChinesemedicinechemistrythroughprojectteachingmethod

ZHAOHuaLIBenjunPANQi

LiaoningVocationalCollegeofMedicine,LiaoningProvince,Shenyang110101,China

[Abstract]AccordingtothetalenttraininggoalofChinesepharmaceuticalspeciality,combinedwithmoderncharacteristics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LiaoningVocationalCollegeofMedicineadoptprojectteachingmethodduringtheprocessofChinesemedicinechemistrypracticaltechnologyteachingtopromotestudents'activelearningandimprovethelearningenthusiasm.Inthispaper,curriculumdesign,teachingobjectives,thechoiceofteachingcontent,thedesignoftheprojectandtask,teachingprocess,teachingmethod,teachingevaluation,teachingachievementsandfuturedevelopmentgoalsaredemonstratedtoimprovetheteachingeffectandstudents'abilityofinnovationandsolvingproblems.

[Keywords]Highervocational;Chinesepharmaceuticalspeciality;ChineseMedicinechemistry;Projectteachingmethod

中药一直以来以历史悠久、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疾病谱的变化、药物的滥用等因素导致的某些疾病无法医治,如20世纪80年代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产生抗药性从而西方国家转而求助于中药。2011年9月,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人们更加意识到中药之于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但目前中药由于同物异名、同名异物、一药多来源及生产、采收、炮制、加工、运输、贮藏等因素的影响质量难以控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药现代化的进程[1]。故应培养中药相关专业的技能型人才,以有效控制中药材及中药制剂的质量,为中药走向国际市场开辟通道并更好地为全世界人类服务。

辽宁医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于2001年设置中药制药专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未来就业岗位群分析,使学生初步具备中药制剂的制备、调剂、质量控制的能力[2],并能胜任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技能性操作岗位及管理岗位等。通过对该专业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分析,《中药化学》为其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中药专业知识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的中药药剂员职业资格考试中,中药化学为其考试内容之一。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药中的黄酮、生物碱、蒽醌、香豆素和木脂素、皂苷、强心苷、萜和挥发油等常见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检识方法[3],能采用合适的方法提取分离中药中的各类成分,并且进行检识。

1目前中药化学教学现状

中药化学需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作为前期基础课,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学生普遍反映化学基础差,且化学成分结构、理化性质等方面对高职学生而言比较抽象,学习本门课程难度相当大,学习兴趣不大。就教师而言,上课容易出现“一言堂”,几乎就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学生被动式学习,授课效果可想而知。我校中药制药专业中药化学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40学时,实践课32学时,理论、实践几乎各占50%,但传统的授课模式下,先理论再实践,学生无法将理论更好地融入实践,操作过程中只是机械的重复验证性实验,缺少主动性思考过程,更多的情况下只是问该做什么,而不去想为什么。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我校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目前中药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的教育现状迫切需要进行中药化学的教学改革。

2项目教学法在中药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设计与应用

2.1关于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最早源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得合著的《项目教学法》,德国引进后制订了“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法规,并开始应用于现代职业教育[4]。项目教学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而改由学生和实践项目为中心,由教师或师生共同制订相应教学内容的项目并且完成这些项目[5]。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形式,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演示讲解、现场点评、师生角色互换等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在高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中药化学实用技术》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并以此来推动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环境与模式改革,用全新的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简单的接受知识的容器,靠死记硬背的方法去死读书、读死书,而是从被动的“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可通过动口、动脑、动手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2.2课程设计思路

本着“课程教学目标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服务于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方法适合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思路[6],采用项目教学法,结合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未来岗位群、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确定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确定适合学生学情的项目及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与未来工作岗位的零对接。

2.3课程教学目标

2.3.1知识目标掌握中药中类化学成分生物碱、黄酮、蒽醌、香豆素、木脂素、强心苷、皂苷、萜和挥发油等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技术及必备的理论知识,并了解中药中各类化学成分的存在、分布及生理活性及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新技术、新方法。

2.3.2技能目标能熟练根据各类化学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选择合适的提取、分离的步骤和方案,并可采用化学检识法初步鉴别中药化学成分的基本技术。

2.3.3素质目标具备科学严谨的学术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信息获取能力,利用书籍或网络获得相关信息,并经归纳整理,能够解决岗位实际问题;具备团结协作精神,互相帮助,共同学习,达到目标。

2.4教学项目的选择

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如何针对所选的教学内容及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选择合适的项目是问题的关键,既要保证教学的基本知识点的学习,同时要兼顾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项目的选取上一定要注意难度,项目不能太大、太难,必须保证学生在必要的指导下顺利实施。同时项目的设计既有以小组为单位的大项目,也有以个人为单位的小项目,或者有些项目二者兼有。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教学质量评价的环节既可体现小组的团结合作,也可体现个人的实际操作水平,避免出现小组中某些或某个学生参与度不高,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的积极性。比如,皂苷的提取与检识方法,在项目设计中,以三七中皂苷为例,采用甲醇回流提取并回收溶剂,取适量三七皂苷的甲醇提取液,进行Liebermann-Burchard反应的定性检识。操作过程中,三七皂苷的提取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而理化反应检识可单独评价。

当代职业教育目标,将中药化学实用技术内容分割成两大模块,项目。两大模块分别是中药提取分离方法、中药各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技术;项目分别是生物碱、黄酮、蒽醌、香豆素、木脂素、强心苷、皂苷、萜和挥发油的提取分离技术。对每一项目进一步分割成适合教学基本目标的若干子项目,每个子项目设计基本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实施项目化教学。通过子项目的实施,使学生达到对应知识点的理论要求及能力要求。

以生物碱为例,生物碱具有明显的生理活性,已知生物碱种类约10000种,是中草药中最为重要的有效成分之一,如黄连、苦参、防己等均含生物碱,且为其重要的活性成分。生物碱结构种类很多,性质比较复杂,学生在学习时通常感到难度很大,学起来很吃力。我校在过程中选用项目《一叶c中一叶c碱的提取、分离和检识》进行教学,通过一叶c碱的提取和分离来掌握生物碱的基本性质和一些提取分离方法[7]。见表1。

表1生物碱教学项目设计

之所以选择一叶c中生物碱的提取和分离,是因为过程中用到了渗漉法、离子交换树脂法、索氏提取法等多种方法,而且通过分离可得到一叶c碱的单体,学生实验结束后直接可看到成果――一叶c碱的浅黄色结晶,更为直观,也更有成就感。据笔者了解,多家同类院校在生物碱一章中多选择黄连中小檗碱的提取分离和鉴定作为实训项目,过程中包括酸溶碱沉、盐析的操作,而且得到的是小檗碱、黄连碱等生物碱的混合物,无法得到单体。相较而言,一叶c中生物碱的提取分离技术所呈现出来的是更多的实验操作,成果显著而直观,可说是生物碱一章的经典实训项目。

2.5教学实施过程

将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每班学生30名左右,分成8组,每组3~4名,明确各组分工及成员分工。教学过程包括创设任务情境、知识铺垫、制订方案、项目实施、总结评价,引导学生完成既定任务,并进行组间及组内讨论、组间互评及对每组学生进行教师评价,总结记入成绩。如以上述一叶c碱的提取分离为实例,首先布置查阅文献,确定提取分离路线。开展组内讨论及组间讨论,并适时教师介入点评。根据模块――提取分离方法的学习,确定索氏提取法的操作要点及对应分值。观看视频,并对既定评分标准进行修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自评、组间评分或随机抽调几人为评分小组进行打分。操作结束后各组进行讨论,总结心得。教师随即抛出问题,引导学生重新回忆操作过程及要点难点,如索氏提取法的优点和操作要点,为什么树脂先经碱化后再用石油醚索氏提取。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深刻的理解索氏提取法及生物碱的提取分离的操作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理论说教,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教师扮演的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给予必要时适时、适度的指导,避免出现将项目教学法的课堂沦为把理论课搬到实验室中的尴尬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同学生的交流,既包括课前交流、课堂交流,也包括课后交流。有些同学在专业学习、课程学习及未来就业形势或生活等方面产生困惑时应及时解惑,鼓励健康向上的行为及观点,及时纠正片面或偏激的行为;课堂交流主要指在授课过程中耐心解答随堂产生的疑问并配合学校德育部门及时解决;课后交流主要指课后或学生毕业后做到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本门课程学习情况或行业应用情况,并及时对教学环节进行改进完善。教学以人为本,不仅仅是知识的生硬传授,所谓教书育人,不仅仅要达到学习目标和技能目标,还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8]。目前许多院校的专业课教师主要把注意力放在教学改革上,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培养,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6教学手段

目前全国各大院校在中药相关专业采用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除传统的教学模式外,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9]、任务型教学法[10]、TDL教学法[11]、感官刺激法[12]等多种方法应用其中,提高授课效果。但由于中药化学教学内容很多,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各种方法各有利弊。在中药制药专业的授课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方式,并且在必要阶段辅以其他方法进行教学,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并可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另外,笔者及课题组成员参与国家教育部主持的药物制剂专业的资源库建设,可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充分利用既有的网络资源,如图片、视频、动画等开展教学。

2.7教学评价

传统教学模式下,采用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实践课成绩及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及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实践课采用各类化学成分的理化检识操作,期末考试为闭卷答题所得的分值,三部分所占比例为20%、20%和60%。考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学生考试发挥不理想带来的成绩不好的情况。学生参与并完成项目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为此,笔者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权重,弱化终结性评价,以期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13]。改革后的教学评价方式更为灵活、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组间评价、教师评价及期末考试四部分,理论考试的比例也下调至40%。

3中药化学教学改革未来发展目标

3.1教材建设方面

在现行版本的中药化学教材中,糖和苷类单列一章,但在历年的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涉及很多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而且在以后各章节教学中,有些重点内容反复提及,如糖和苷的检识反应――Molisch反应。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直接将其打散,揉入其他各章。如在黄酮一章中,选用“槐米中的芸香苷提取、分离和检识”为例,将芦丁的检识方法作为子项目,采用Molisch反应进行检识,从而将抽象的方法作为一个可操作、可以直观观察到结果的形式出现,令学生更加印象深刻;再比如苷的水解反应是一个难点,将其结合到强心苷的酸水解反应中,两方面内容互相补充,互相说明,授课效果更好。

另外,现在许多教材虽按照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进行编排,但许多内容根本不适应教学,一些有效成分的提取只是参见以前版本的教材。比如,甘草中皂苷类成分的提取,实际在操作过程中很难得到甘草次酸单体。笔者近几年也多次参与《中药化学》教材的编写工作,但是关于项目教学法的内容也在逐渐摸索中,未来期待能编写更适应当代职业教育的《中药化学》教材,而不仅仅是拘于编排形式的变化。

3.2教学项目的设计

教学项目的设计应注重与药物分析、中药炮制、中药药剂等学科的融合,通过开设学科交叉的项目设计,使学生做到中药学知识的系统掌握,而不是死学硬学。目前开设的实验多与现代工业化药企的生产差距较大,所以未来将开展与更多家药企合作,通过行业专家参与教学制订教学项目,真正实现工学结合[14]。

3.3师资建设

中药化学的项目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和不断改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包括教学流程设计和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教学模式的改变带来的成果毋庸置疑,但笔者想说的是,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同样重要的是教师素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许多高职高专类学校的专业课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经试讲、面试、考试合格后即可具备教师资格,从一个学校走向另一个学校,没有企业生产经验[15-18]。笔者认为教师应不仅仅拘泥于校门之内,拘泥于学校的实验室,更应该走向药厂,结合生产一线强化实践技能。目前许多高校教师走向工作岗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形式,企业出于生产效益、风险预估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愿让实践者参与其中,教师专业素质是否真正得到提高可想而知。期待以后更多院校和药企关注此类问题,使教师真正具备双师资格。

4小结

项目教学法在中药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地位无可替代,但实施起来问题较多,诸如每年学生情况不同,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动性是一线教师一直致力于解决的问题,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课堂气氛沉闷、把理论教学搬到实验室中的情况,同时,教学评价方法也应逐步完善。怎样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不断进行深入研究。

目前,全国多所职业院校在《中药化学实用技术》的教学过程中相继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但辽宁省可说寥寥无几,故此次教学改革除可填补这一不足之外,也期待在前人的基础上更为创新,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红梅.中药质量影响因素与改进对策探讨[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30(5):471-72.

[2]胡德奇.高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8):135-136.

[3]杨红.中药化学实用技术[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许高炎.高职教育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J].职教论坛,2008,(10):8-10.

[5]赵正平,陈静.项目驱动教学法浅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7):114-115.

[6]王翰华.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高职《中药化学实用技术》课程设计[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2):95-96.

[7]吴剑锋,王宁.天然药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8]陈旭辉,张荣胜.项目教学的项目开发、教学设计及其在数控铣床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职教论坛,2008,(18):23-24.

[9]喻春皓.制药工程专业中药化学的教学方法探析[J].亚太传统医药,2009,5(12):160-163.

[10]马哲,张颖,曲琰,等.中药化学任务型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1):217-218.

[11]马哲,黄煜,张颖,等.TDL教学法在中药化学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4,(14):166-167.

[12]陈双华,李远.“感官刺激”教学法应用于中药化学实验教学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2010,(7):127-128.

[13]廖克顺.项目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业为例[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4(5):49-52.

[14]孙彦君,陈辉,郝志友,等.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浅谈中药化学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2):23.

[15]李忻,纪耀华,白雪洁,等.精品课网站的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150,152.

[16]冯维希,刘德军.见习期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3):92.

[17]何细新,张翠仙,高幼衡,等.中药化学实验记录的规范教学[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5):118-119,170.

中药学篇3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翻转课堂;应用

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国家各个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直是高校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变成了辅导者,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也为教师提供了个性化的教学平台,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作用。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规律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尽管教师和学生均能意识到本门课程的重要性,但由于中药药理学课程信息量大,不易理解和记忆,加之传统的中药药理学教学模式,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本文旨在尝试将翻转课堂和移动学习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教学理念应用于中药药理学的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1中药药理学课程特点

1.1中药药理学课程概述。中药药理学是一个新兴的学科,起始于1923年陈克恢自美留学归国后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理系研究当归、麻黄的药理作用,这是中药药理研究的开端。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药学的主干课程,是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课程,对中医药学术创新、临床疗效的提高和中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程旨在培养中药学本科生对部分单味药的研究进展的了解,规范化的书写药理研究报告,基本掌握新药开发的基本技能,服务于生产实践;中医学本科生学习本课程后,能够指导临床用药,扬长避短,更好的发挥药物的疗效;本课程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及实验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

1.2中药药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中药药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阐述的理论内容均来自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尽管本门课程有相应的实验课内容,但各高校现行的中药药理学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例如通过课上对“止咳化痰平喘方药”的系统理论学习,学生掌握了该类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并了解了代表药物桔梗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和作用机理,然后学生进行桔梗的止咳化痰作用研究,学生无需发散思维,只要按部就班就能顺利完成实验任务。尽管这种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但其内容单调、方法简单,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仅处于一种被动接收的状态。此外,有限的实验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中提及的各种动物模型认识的需求,很多重要生物模型如糖尿病、肝损伤、缺血性心脏病等,以及热证、寒证等中医症候模型学生实验均无法重现,只能依靠老师“传授式”的课堂讲解,很难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本课程信息量大,大部分中药具有复杂而相似的药理作用,且代表药物、复方数量众多,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单味中药成分的多样性,不同成分的药理作用的复杂性,不同剂量和对不同机体状态作用的双向性以及同类中药作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使本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极易混淆。

2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模式教学实例

2.1研究对象与试验方法

2.1.1研究对象。药学专业四年制2013级28名学生,分为翻转课堂教学组及传统教学组,每组14名。

2.1.2教学内容的选题。采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药药理学》(彭成主编),选取第二章“中药药性”,第十五章“消食方药”,第十九章“安神方药”作为教学内容。

2.1.3传统教学法。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参与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2.1.4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法。以第十九章“安神方药”为例,实践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依据新教学法,教师通过微信群发功能推送消息,学生实现翻转课堂的知识获取。如安神方药概述是概括总结本类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在文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掌握概述内容对本章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前通过公众平台将学生所需要的材料推送给学生,使学生有的放矢的安排学习时间。此外,在微信公共平台提出思考题“探讨中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开发该类新药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了解中药安神方药临床疗效,引导学生对中药新药开发的兴趣,强调中药在改善睡眠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除了推送必要的理论学习内容外,还需推送相关动物实验的视频和习题,学生以此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果,如果对有些知识存在盲区,可以反复观看视频资料,如若不能解决,可以与老师及时沟通。同时,教师可以将不同的问题进行归类总结,使学生通过参考不同的问题及答案以巩固自己对知识的掌握。通过利用关键字自动回复功能将已经制作好的学习资料绑定,可以实现学生的简单回复与学习资源的自动推送,使学习资源按需分配,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与主动性。

2.2结果。分别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和测评成绩比较两种教学方法的差异,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法持肯定态度,且期末考试成绩比较显示翻转课堂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法组。基于药学专业学生的中医基础理论薄弱,中药学相关知识涉猎较少等特点,本文改革教学方法,将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法引入中药药理学的教学中,可以实现学生的因材施教,使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特点,自由控制学习时间和进度,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从而显著的提升了学习效果,增加了课前和课上的师生交流互动,促进了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2):58-64.

[2]何颖娜,刘姣,任艳青等.翻转课堂在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6,2(7):225-226.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教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4]刘爱华,刘勇兵,刘建峰.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设计与实践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31):107-112.

[5]吴忠良,赵磊.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14(4):121-126.

[6]代静,李雯.微信一站式化学史教学平台开发与建设的可行性研究[J].广东化工,2014,41(19):237-245.

中药学篇4

【关键词】取象比类;法象药理;法象用药

Abstract:MakinguseofstudyonpharmacologicalmethodstatetheoryforexposingmoreTCMproundmysteryandbetterservingmodernclinic.

Keywords:comparativestate;pharmacologicalmethodstate;medication

着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唯象的中医学”概念,认为中医完全是从现象来总结、概括,而得出的系统的理论[1]。

1取象比类

随着对中医思维方式研究的不断发展,唯象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所谓唯象理论就是中医的“取象比类”,也就是获取某一类或几类事物的“象”,然后把这种“象”进行“比类”——类比、推理,得出一定结论的思维方法[1]。

“取象比类”一词出自《周易》,其中象有两种涵义:一是指卦相,即八卦和六十四卦;二是指物象,即八卦所象征的事物和六十四卦构成的物象。“取象比类”就是取八卦的象和他们所象征的事物进行运思,借某种直观的形象作为诱导物,触类旁通、引思联想,经过推导而得出相关的结论。《内经》曰:“天地万物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就是常说的“取象比类”。“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是古人的智慧结晶。

“取象比类”是中医逻辑思维的基础。中医的理论体系源远流长,几千年来由于历代医家悉心的临床观察和诊疗实践的升华,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使我们能参照前人的经验并应用于现代临床。“取象比类”的方法在中医理论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中医理论中的“取象比类”和现代控制论中的同构理论都是一种类比推理,中医的“取象比类”方法就是一种原始的同构方法,运用类比推理即“取象比类”推测说明阴阳、五行和人体各种生理、病理现象等,在中医学中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2]。如中医基础理论之一五行学说的归属理论,就是“取象比类”推论演绎的具体体现。按五行各原始特性的原理,自然之木具有升发、条达之性,据逻辑推断,凡具有此类特性或类似此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归属于木行。以春季而言,此季是万物生长旺盛的季节,日非一日,蒸蒸日上,这正与木之升发特性相近,理应归属木行。再如东方是日、月冉冉升起的地方,这也与木的特性恰好相似,而东方也就归属于木,诸如此理,不一胜数。中医取象比类法在中药理论中,作为一种独立的药性概念提出,即为法象药理。

2法象药理

2.1法象理论历史渊源

法象理论初步形成于宋代,当时受到宋儒理学的影响,大兴探讨药理之风。北宋末年的《圣济经》可为代表。在其“药理篇”一卷中就反映出当时的医药学者,观察动、植物之本性,探究物理造化之玄机,总结出“万物皆有法象”的思想,并对药物的药理作用进行推衍。法象理论兴盛于金元时期。宋代的药理研究,扩展了金元医家的学术视野。金元时期虽未出现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本草着作,但各路医家风格各异,多重实用,使此时的本草学具有临床药物学的特征。在法象理论发展方面,当推李东垣的《药类法象》和《用药心法》,张元素的《珍珠囊》和《医学启源》,他们在宋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药物奏效的原理,以药物形、色、气、味、体为主干,利用气化、运气和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一整套法象药理模式,极大地丰富了中药的药理内容,使临床由经验用药向理论用药迈进了一步。

2.2“药类法象”与法象用药

中药的药类法象理论模式,是把药物的基本性能、功效应用与其气味厚薄、阴阳寒热、采收时月、质地色泽、入药部位以及药材生熟等联系起来,认为物从其类,同形相趋,同气相求。如有“皮以治皮、节以治骨,核以治丸”,“子能明目”,以及“蔓藤舒筋脉,枝条达四肢”等多种说法。如五皮散治皮水,《成药便读》云其“皆用皮者,因病在皮,以皮行皮之意”,借以说明药用部位与病位的疗效关系。

前人总结出这样的一个规律,动物治病是“以情治病”,而植物是“以形治病”,这也是对法象药理的一个总结。所谓情是指动物活动时所生活的环境、习性及自身特点等,而植物的形态是指植物用药的部位,来源等内容,临床治疗的疾病与这些有密切的关系。比如桑螵蛸的特性就是以产卵多为其特点,而在临床上我们即可用之治疗不育不孕证。再如植物中凡藤类药物,几乎都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止痹痛的作用等等。

法象药理认为药物的功用是由其形、色、味、体、质、所生之地、所成之时等自然特征决定的,在此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称为法象用药。药类法象认为:药的四气五味与天之阴阳、六淫、四气相应,与地之五行、五季的生、长、化、收、藏相应,又与阴阳、升降浮沉相属,结合气味厚薄、功能,将药物分作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大类。用药定分两(剂量与君、臣、佐的关系)、用药酒洗曝干(炮制药性)、用药根梢身例(入药部位药性)、用圆散药例(剂型药性)[3]。

可以看出,这些理论的基础都来自《内经》,但经过整理而条理化,形成这样的模式。以细辛、白芷两药用药法象为例:细辛“气温,味大辛,纯阳,性温。气厚于味,阳也。无毒。少阴经药,手少阴引经之药”。白芷“气温,味大辛,纯阳,无毒。气味俱轻,阳也。阳明经引经药。”气味厚薄为两药的主要区别[3]。利用这样的模式,可以描述、识别一个药物的主要药性轮廓,并为功能识别提供基础。尽管对于一个药物的记载不是很全面,特别是功能、主治方面的具体内容,但有了用药法象,可以引伸,可以推导,可以较全面地认识了解这种药物性能。这种以法象思想为前提阐释的药效理论,对于归纳辨证用药规律和联想记忆药物功用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药物、方剂的功效方面,中医运用类比方法来阐明药物和方剂的功效主治。如由观察到水蛭吸血处的血流不止现象,而推论其有活血作用;天麻能在风中独立不摇,故又名定风草,前人由此推论本品有息风,定惊之功效。

2.3“药类法象”与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基本内容之一,是指中药作用趋向。金人张元素坚持“药类法象”的认识方法,对前人所论“药物气味厚薄、寒热升降”之理论进行发挥,并绘有“药象阴阳图”。在药物分类方面,亦以先人气味厚薄之升降理论为依据,形成了以升降浮沉为中心的药类法象思想。如在《医学启源》中就将药物分列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大类,让人们用药时遵循“四时之度,五行化生,各顺其道,违则病生”之原则。李东垣承袭了张氏理论并加以完善,在《药类法象》和《用药心法》中都记载了用药法象与天地阴阳、气味厚薄清浊的关系,药味与升降关系的药性要旨等内容。李时珍亦格外推崇法象理论思想,认为张元素大扬医理,用药当须“顺时气而养天和”。这个时期与法象理论相伴而成的升降浮沉理论,是其第一阶段的理论内容,对后世中药养生保健思想的确立起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医对脏腑生理病理认识的发展,后世医家在法象理论的基础上,又确立了现代的升降浮沉理论思想,即以脏腑辨证为理论依据,相对于病势来阐述药物作用的趋向性。从而进一步丰富了药性理论内容。

3总结

早在金元时期刘完素就提出综合药性的概念,综合药性不是单一药性,而是一个完整、独立的药性理论概念,专指综合多种药性反映出一种药物或一个方剂的总体药性,或者成为这一药物或方剂全面的、多维、多层次的药性描述。这类总体的、全面的药性特征,有的文献称之为药物的法象[4]。

实际上,在综合药性这一理论上,自古看法有所不同,《医经小学》认为综合药性就是法象药理模式[6]。用药法象中所指的用药法象则是全部药性理论的总括。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综合药性除了包括药理模式以外,还包括药母学说(辨药八法)、药队学说及气臭学说等[4]。这一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取类比象”及法象药理是古人常用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法象药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曾经盛行,理论也很完备,但是简单的类比导致认识上的局限性,也极大地限制了中医理论的深入发展。比如,夏天的知了在树上不断地叫,它的嗓音仍然那么洪亮,利用这一特性,蝉蜕被用来治疗音哑的病人,古人是这样认为的,今天我们都知道蝉的鸣叫是翅膀振动的声音,与咽喉没有关系。尽管蝉蜕确具有疗哑的功能,但在解释上与现代医学的科学性比较还是很牵强。因此,我们应该在天人整体观这一中医理论精髓的指导下,利用法象药理学说加以深入研究,揭开更多的中药奥秘,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宏利,朱辉.中医“取象比类”思维之象的科学内涵[J].中医药学刊,2006,24(4):699700.

[2]李开生,王津生.中医思维的核心“取象比类”[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2):4142.

[3]王好古.汤液本草(上卷·东垣先生药类法象)[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4]高晓山.中药药性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300.

中药学篇5

一、西药中药化论点的提出

近百年来,人们对中药进行着大量现代科学研究,从中获不少新药物,如黄连素、麻黄素、丹参酮、川芎嗪,青蒿素等。它们均具现代科学内容:物质组成成分清楚,质量能够控制,可制成多种剂型;生物活性以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的指标和术语表述,治疗西医药学概念的相应疾病。尽管如此,但却不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仅能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现实摆在面前:若所有中药均被如此研究,则中医临床无药可用。问题提出:对中药进行现代科学研究,到底要把中药研究成什么样药物?笔者之见,应得现代科学化中药,即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

现代科学化中药,正如上述,应具两方面内容,具体来讲,所谓中药基本内容,应包括:(1)药物本身性能得特殊表述,如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2)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滋阴、补阳、理气、活血、安神、舒肝平胃、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治寒喘或热喘、治实秘或虚秘等;药物配合使用时,各药间关系主次有别,即通称得君臣佐使关系,各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施治于人,起到防治疾病得作用。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则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故可称中药。所谓中药基本内容的现代科学阐述,就是以现代“科学”的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的相应指标和术语来表达相关内容,例如寒性,到底哪些类型化合物呈寒性作用,寒性作用到底影响机体的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改变。再如活血化瘀作用,到底是哪些类型化合物作用于机体的结果,又是影响机体的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的指标,改变达到的,其它亦然。

根据现代科学化中药标志,令现有中药基本内容得以现代科学阐述,固然可得现代科学化中药;令现有西药具中药基本内容,亦应得现代科学化中药。问题的关键是,西药能否具有中药基本内容,即西药能否中药化。

二、西药中药化的可能性论证和基本研究方法

西药中药化的可能性。第一、理论上讲,中药和西药均由化合物分子组成、作用对象均为人体,故二者具物质和生物活性的同一性,第二,历史上看,中医药学历来有吸收其它医药学理论改革的药物乃至非药物物质的中药的传统,吸收的前提是按中医药学理论研究确定相关药物或物质的中药基本内容。作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西药,同样可被吸收为中药。第三,实践表明,西药确能具中药基本内容。本世纪初的《医学衷中参西录》视阿斯匹林为辛凉解表药,用来治疗表热证,六十年代出版的《北京市老中医经验汇编》中,姚正平先生写到:“考的松类西药,似一类阳性药,具有资助肺、脾、肾阳气的功效。”近年来,陆续也有具体西药研究结果发表。如穆达浩等通过临床对阿托品研究结果表明:性热、味辛,具回阳救逆等功效,适合寒证者用,若热证者用,剂量再小,亦易中毒,从而解释何以0.5-1500毫克均有中毒报道,指导临床用药。吕士选等研究利血平,其对阴虚阳亢尤肝阳上亢高血压者具效,痰浊内阻型高血压者不效,综合归纳:性凉、味甘、归肝经,具平肝潜阳、清泻肝火之功效。金亚诚等研究头孢菌素,其对细菌感染之热证患者具效,寒证者不效,综合归纳:味苦、性寒、归肺、胆、膀胱经,具体热解毒、化痰燥湿功效。

西药中药化的基本研究方法,为临床研究。具体方案和作法:对患者进行西医药学诊断,给予相应西药治疗后,再诊断判定疗效及不良反应。在给药前后,亦作中医药学诊断,并判定疗效。根据中医药学诊断所见患者身体变化情况,并结合西医药学诊断结果,归纳确定所用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如细菌感染者选用头孢菌素治疗,结果仅实热证者具效,虚寒者无效或出现不良反应,则其中药基本内容有:味苦、性寒、具清热解毒功效,若肺部感染者效佳,表明归肺经。再如利血平、按中医药学适用于ⅠⅡ期高血压患者,结果仅肝阳上亢者具效,其它证型不效或效不佳,表明其具平肝潜阳功效等。如此多类型病例研究,则可确定相应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而达中药化。至于其它研究方法,如动物试验、文献研究等,亦可考虑选用。但文献及动物试验研究结果,仅供临床参考,最终由临床研究完成西药中药化。

三、西药中药化为中药现代科学化捷径的分析

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史达百年,但尚难说哪种中药已为现代科学化中药。这固然与以往研究目的相关,亦与研究难度大相关。就物质基础看,中药大多为动植物的组织或全体,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现代化学学科发展水平,是可能研究确定内中各种成分的,但实施难度确客观存在。而确定每种成分对具体中药基本内容的贡献程度,难度更大。就生物活性的现代科学阐述者,若将一种中药的基本内容各方面均达以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述,实施难度很大,尤其现代科学对中医药学的阴阳气血寒热虚实等尚未确定之前,更有实际困难。基于上述情况,以人参为例,尽管已对其进行现代科学研究近百年,确定内中百种以上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报告达数千篇,但仍陆续有新成分,新作用的报告,可见难度之大。

西药中药化而获现代科学化中药的途径,从近10余年研究情况看,尽管尚不能说哪种西药已被中药化,但却明显呈现方便之处。第一,现有西药已为法宝药物,可按前述研究方案和方法,直接由临床进行研究;第二,研究工作在医院进行,病例和病种多,检测指标多,可在较短时间获具体药物对人体作用的更多资料,且资料准确性高;第三,研究者可多方面的配合,如中医间配合、中西医配合、研讨会更广泛配合,故资料和结论可靠性大;第四,现有西药已积累的大量临床和试验资料,可资参考。

上述阿托品、利血平、头孢菌素等在较短时间取得的研究结果,尽管尚不能说它们已达中药化,但就所确定的中药基本内容,已在很大程度上可指导临床用药了。

现作有根据的设想,一名中医于一位西医配合研究一种西药,决用不了10年则可能使其达中药化。就按10年计,两千名医师研究10年后,则可使药典二部所载约千种西药均达中药化,即获4种现代科学化中药,可见速度之快。加之现有西药多为单练化合物、又以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和术语表达其生物活性、将这些内容与中药基本内容再做联系性分析、归纳研究,则较方便地使中药基本内容的共性内容得以现代科学阐述,如寒性、理气、活血化瘀等的物质基础和对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关系,易得以确定。众多此类单体化合物中药得到后,又可按中医药学理论组成现代科学的复方中药,且利于中医药学组方规律的现代科学阐述。可见西药中药化是获现代科学化中药、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的捷径。

四、西药中药化研究的误解与澄清

中医药学吸收西药而用,正象西医药学吸收中药而用一样,乃为学科丰富和发展的正常情况,但目前对西药中药化也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误解。

1、西药不能中药化。此认识源于中药不能西药化、理由是由中药所得西药尤单练化合物西药,不能代表原中药全部功效,且又有西药弊端为不良反应,即未达中药化为西药,同理、西药亦不能化为中药。对此,只要明确中医药学优势在宏观,西医药学优势在微观。则能澄清。宏观包括并统帅微观,微观用来阐述宏观。故中药难于完全纳入西医药学,但西药却可能完全纳入中医药学,即西药能中药化。例如前边举到的头孢菌素,确定其中药基本内容后,并未丢失其对细菌感染的可能应用内容,只是使应用针对性提高,适用于细菌感染的实热证者。再如黄连及其活性成分黄连素,被研究成俱抑菌消炎作用的西药后,置中药基本内容如味苦、性寒、具清热解毒功效等于不顾,应用于细菌感染的虚寒证者,虽抑制了细菌,但亦出现纳呆、腹胀等不良反应。可见,西药中药化与中药西药化不能等同类比。

2、西药中药化是药物研究的倒退。此误解依据是:西药成分清楚,作用明确,已很科学,若再研究确定其性味、补气、养血等模糊不清的内容,实为倒退。若从西医药学如此认识,确可理解,但若从中医药学看西医,连寒热性都不知,简直不科学到不能使用。客观情况却是,对具微观优势的西药,并做到中医药学的宏观认识,只能是被认识得更全而深刻。例如前边提到的阿托品、利血平、头孢菌素,即为明证,提高使用针对性,有意避免不良反应。再者,还可能发现现有西药的潜在作用,例如D860,有人研究其对阴虚阳亢糖尿病者具效,表明其具滋阴潜阳功效,但阴虚者决不止糖尿病,有人试用于阴虚的慢性支气管炎者,男性不育者、同样具效,可见,西药中药化是前进,非倒退。

中药学篇6

1.1明确中药房药师职责

1.1.1保障药品质量中药房药师的首要职责便是保证中药质量,针对饮片的采购验收及仓储保管等都要引起注意。在中药饮片的采购过程中,进货渠道必须正当,饮片入库前必须具备质检报告,防止掺杂掺假,对中药饮片的产地、生产批号及品质状况都要登记备案。在中药饮片仓储保管过程中,要根据中药的特性,选择合适的贮藏环境,在中药材保管过程中,保持库房干燥,经常通风晾晒,如发现虫蛀和霉变等现象,则立即采取烘烤暴晒等措施。对中药房要定期进行清扫,并做好防鼠工作。对贵重药材如人参、阿胶、牛黄、乌蛸蛇等密封单独放置,以防止腐烂变质。

1.1.3规范调剂管理中药房药师在调剂配方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应规范,并认真审核处方,注意剂量、配伍、禁忌症等要点信息。按照处方,抓取相应的药物,注意不同炮制品及不同产地药物名称的区分,认真准确地称量药物,尤其是对于贵重药物和有毒药物,不能出现丝毫差错。有条理按顺序地调剂药物,以防止混药事件的发生。将每次服用的药物单独成包,叮嘱患者药物的煎服时间、方式及注意事项,必要时帮助患者煎制药物。

1.1.3促进合理用药中药房药师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防止用药不当引起的药害事件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医生开具的处方如有疑问,应立即与医师进行沟通,并澄清疑虑,以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如证实存在用药不当,应拒绝调剂,并将处方退回,重新开具。

1.2重视中药房环境建设

中药房的环境建设及硬件设施条件也对中药学服务的开展有一定影响。保持中药房室内外卫生,并注重对称量工具、药斗和炮制设施的保管,防止设备陈旧老化,对废旧仪器及时上报,保证必要设施的齐全,购买并使用必要的先进设备,如应用电子秤较戥秤而言,能够更好地控制误差。

1.3提升人性化服务理念

中药房药师在药品发放过程中,对待患者要周到细心,并耐心回答患者问题及用药注意,避免态度冷淡和粗心大意。对需长期服药的患者,有必要建立相应的患者档案,并跟踪了解患者服药后的反应,记录疗效及有无不良反应,并将整理后的结果反馈给中医师。在中药房旁设置咨询坐席,中药房内药师轮流坐班,指导患者掌握煎服中药的时间、方式、火候及注意事项,回答患者疑虑。及时更新宣传栏内的教育图片,以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另外我院还会定期举办科普讲座,邀请资深的中药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传递相关知识,以保证用药安全。

1.4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完善的中药房管理制度才能保证药学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调动药师的积极性,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主动参与到日常服务工作中来,能起到明显的效果。通过适当的评比,对勤奋肯干,好学吃苦的药师给予奖金、提升及外出学习机会的奖励。对于迟到早退、慵懒粗心的药师要进行严厉的惩罚,以提高科室药师的工作水平。在管理制度制定过程中既要包括工作态度,也要包含操作规范,不偏不倚,而且要求资深药师及中药房主任随时监督检查。

1.6加强药师的能力培训

惟有不断地加强中药房药师工作能力的培训提升,才能适应社会需要和环境变化。中药房药师的能力提升包括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两个方面。在提高业务水平方面,首先要加强学习新的知识,通过订阅中药材方面的权威杂志和每周的科室药师汇报学习来拓展眼界。其次,由于中医药的古老性和经验性,我院通过师徒传帮带的方式,提高年轻药师的业务水平,促进其快速成长进步。为药师提供外出学习和经验交流的机会,有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在服务能力提升方面,通过设置意见箱,来了解患者的所思所想,以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

1.6深入临床中药学研究

中药房在开展临床中药学工作中,要深入临床,多与中医师进行交流,探讨不同患者的病症及用药方案,结合药效学、药动学等试验观察,充分考虑医、药两方面的因素,对药物的选择、剂量、不良反应等进行综合研究,有助于促进中医师和中药师的能力互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也可开展中药鉴定、配伍和炮制等相关试验,使药师对中药材特性有更深入的了解。

2结果

通过对中药房药师的各项中药学服务满意率进行评估,结果如表1所示,所有中药学服务内容的满意率均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