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6篇)
大众传播学篇1
关键词:科学传播
一科学传播的界定
在传播学的概念中,传播是一种共享信息的过程,从广义上来说,所有活的有机体都有传播行为。而人类传播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创造和使用符号。科学传播作为一种交流共享的活动,是人类传播的一个类型,只不过是限定到与科学有关的范围之内。但对于什么是科学传播,国内外都存在争论,一般来说,科学传播至少包括下面一些范围内[1]
?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传播;
?在科学共同体与媒体之间的传播;
?在科学共同体与公众之间的传播;
?在科学共同体与政府或其他权力机构、团体之间的传播
?在科学共同体与政府或其他影响科技政策的人士之间的传播
?在工业与公众;之间的传播
?在媒体(包括博物馆和科学中心)与公众之间的传播
?在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传播
从另一个角度,科学传播还可以分为专业内容(professionalcontexts)的传播和面向公众的传播(publiccommunicationofscience)。我们所说的科学传播一般是指后者,严格地讲,应当称作是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从上面关于科学传播的内容可以看出,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也有诸多形式,本文则将其限定在”科学、媒体与公众”范围。这里所说的媒体主要是大众媒体。
关于近年来的科学传播的研究,公众理解科学杂志的主编,着名科学传播学者Lewenstein曾评论说:“我们中的一些人关注如何让公众最有效地学习运用科学知识,而其他人则担心公众盲目接受科学机构的声明……一些人强调对于大群体受众行为的定性理解的重要性,另一些人则主张对小人物或是政治人物的表现进行分析才能形成我们的世界……我们关注的是科学与公众的关系……”[2]
这一方面表明了国外科学传播研究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如果科学传播的研究只重视科学与公众的关系以及传播的内容,而不研究具体的科学传播活动过程的话,就很可能会走入困境,而具体到科学、媒体和公众的研究来说,Lewenstein认为“必须把科学传播是什么搞清楚……科学传播必须考虑到不同媒体、科学家和公众的互动关系。”[3]
二传统科学传播模式提出的问题
早在1686年,就有人认识到科学传播的两个渠道:面向科学家同行和面向受教育的公众。到19世纪中期,大规模的科学传播出现。[4]当时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媒体和记者进行的,科学传播把自己当作是传播的一个类型。科学传播模式与一般传播类型应当是类似的。
在这种思路下,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学者Shapin提出权威解说(canonicalaccount)的科学传播模式,从科学史出发考察了这种模式的起源,认为17世纪以来的科学职业化造成了此后科学与公众之间的隔阂,科学是为了获取公众的支持而通过媒体进行科学传播。[5]
大众传播学篇2
2012年两会期间,百余名两会代表委员致信《中国科学报》,呼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升科普工作地位,代表委员们认为:科普工作关系着我国社会的科学发展与和谐稳定,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像重视科技创新那样重视科学普及”。①科普工作这个关乎民族兴旺发达的大问题”由此再次引发公众关注。科学传播的载体很多,但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公众获取信息的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作为社会公器”的大众媒体成为科学传播的主要渠道。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由高到低依次为:电视(87.5%)、报纸(59.1%)、与人交谈(43.0%)、互联网(26.6%)、广播(24.6%)、一般杂志(12.2%)、图书(11.9%)和科学期刊(10.5%)。②大众传媒已成为向公众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普及科技知识的最佳途径。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翟杰全认为,科学传播是科技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在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③。当下的科学传播活动已成为世界性话题,它已不只是科学界为了实现自身目的的手段,也不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一厢情愿的单向活动,而是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建设和塑造活动,人民经由科学传播,参与决定科学怎样造福我们的民族,怎样决定我们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中西方对于科学传播”有着不同的认知轨迹。在西方科学传播的进程中,英国社会学家J•D•贝尔纳(JohnDesmondBernal)是最早注意到科学传播的。他认为,按照过去关于科学的概念,交流是科学家之间惟一的桥梁。”但是,在今天,需要极为认真地考虑解决科学交流的全盘问题,不仅包括科学家之间交流的问题,而且包括向公众交流的问题。”④此外,英国的三份报告ThePublicUnder-standingofScience、EngineeringandTechnology、ScienceandSociety,也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科学传播理念的发展。
中国关于科学传播的历史线索,可以追溯到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科学的发展是西学东渐”的结果,也即西方科学传播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后,基于发展科技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科学传播以有组织、有规模的科学普及工作形态出现。2002年6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将科普界定为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进入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成为我国科普事业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环境、新需求跨入的一个新阶段。科学传播是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实现个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的全民终身教育和互动过程,作为一种面向普通民众的传播活动,它的主要功能是促使公众理解科学,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具备参与科学发展与政策讨论的知识基础。两会代表委员的信中指出,目前我国科普工作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科学家参与科普的积极性不高,有80%的科研人员很少参加科普工作,我国人均科普经费更是远不及发达国家,科普宣传在媒体上难以放到显要位置。”科学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共同体与公众的共同努力,作为科学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的大众传媒,肩负着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责任,当下大众媒体的科学传播存在诸多问题值得关注与思考。
1.科学界与大众媒体之间需要互动合作机制
科学传播需要媒介工作者和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付出与把关。大众媒体的职责是将科学传播给社会公众,其从业者要懂得媒体的传播规律与运作规律,能将科学知识加工成为公众易于理解、接受的信息。因此,建立科学界与新闻界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机制,树立共同承担科学传播的社会责任、履行科学传播的社会义务的良好意识,最大限度地防止科学在传播过程中被歪曲或误读,就成为科学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当下的科学传播,由于良性的互动与合作机制尚未建立,科技事件发生时,科技记者与科学界、科技人物、学科部门之间缺乏理解与沟通,科学界不太熟悉大众传媒的传播与运作规律,很少将通过大众媒体进行科学传播纳入自身的工作范畴。另一方面大众媒体也缺乏对科学内涵的了解和领悟,在很大程度上不理解科学事业的本质与规律,在传播科学信息时,未能很好地把握科学传播的针对性,没能根据受众不同需求和层次,设计传播的内容与形式。
2.科学传播内容的客观性、中立性需要把关人”
客观、理性的传播内容对公众认识科学、理解科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当下的大众传媒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以公众的收视率为主要追求指标,一味迎合受众需求而忽视科学传播的基本规律等诸多问题。新媒体环境使各类伪科学信息无孔不入,客观上使得大众媒体对科学传播的内容理解与把关困难。同时,科学界和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和教授也未能积极进入大众传播的第一线,积极向公众传播他们所掌握、发现的新知识新技术,没有有效承担起科学与非科学的把关人”的责任。在科学界、传媒界和政府的层层把关机制尚未建立的情况下,科学传播内容的客观性、中立性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得以保证。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如何对来源广泛的新闻信息进行内容把关,判断其科学性或对伪科学及时有效地抵制成为新闻界乃至科学界的头等问题。
3.科学传播缺乏话语转换机制
当今的科学传播已经进入了媒介化转向的时期,科学传播媒介不仅包括传统媒体及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等专门的科学传播媒介,还包括互联网和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媒体。这种转向给科学传播提供了一种全新途径的同时也为科学传播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使科学传播变得更为复杂,这种模式的复杂性导致了信息的不稳定性。随着新媒体深度介入科学传播,大众传媒对科学报道的数量逐渐加大,不尊重科学事实,违反科学原理,甚至错误的科学报道时有出现。媒体对科学的误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传媒界与科学界的不同话语体系。在两种话语转换过程中,关键是要找到两者的契合点,既要尊重科学的规律,也要尊重传播的规律。让科学走近公众、让公众理解科学”是科技传播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用浅显的语言,大众化的视角把深奥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普通受众能够理解的讯息,这是科学传播必须坚持的原则。这就需要传媒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理性思维能力,也需要科学界主动与媒体对话,通过媒体向公众传播科技信息,承担起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历史责任。#p#分页标题#e#
4.科学传播缺乏效果反馈机制
科学传播的目的是让受众接受科学,理解科学并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传统的科学传播沿袭魔弹论”皮下注射论”的观点,认为受众只是消极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知识,科学知识的传播只是一个单向的流动过程,大众媒介拥有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可以直接影响乃至改变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然而,在现实的科学传播过程中,媒介讯息对受众有一定效果,但相对来说很微弱。受众并非被动的讯息接受者,他们对科学信息进行着选择性的注意、接触与使用,因而科学传播的实质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双向互动。新媒体冲击下的大众传媒使科学传播的运作方式发生了重要变革,传统的单向传播科学普及方式,已经逐步变成公众与科学家之间双向的交流互动。以Web2.0、Web3.0为载体的BBS、博客、微博等新技术的运用与拓展,为受众的自主性、能动性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科学受众不再仅仅是科学知识、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成为科学知识、信息的传播者。这就迫切需要建立科学传播的受众反馈机制,加强传播效果的监控。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科学传播被定位为科普机构,或者因为部门所有而实际上成为内宣”机构,宣传意识浓厚而传播理念淡薄,导致科学传播的实效难以彰显。
大众传播学篇3
关键词:新媒介大众传播特性美学阐述
大众传播是美学精神的物质载体。在新媒介环境下大众传播呈现出了不同的特性,它的这种特性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同时也给传统的个体审美体验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媒介即讯息,信息社会下媒介不断发生着变化,各种新的媒介形式也不断出现,新媒介所带来的新“讯息”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evr(电子录像)商品的计划,其中第一次提出了“新媒介”(newmedia)一词。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在向总统尼克松提交的报告书中也多处使用新媒介一词及相关概念,自此“新媒介”一词逐渐流行开来。
一、新媒介生态环境下大众传播特性的变迁
新媒介相对传统媒介而言有着很多根本性和革命性的特点,新媒介环境下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介所催生出来的新的传播方式,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符合标准、最理想和最完善的传播方式。具体来看,新媒介生态环境下大众传播方式具有六个方面的特征:(1)双向互动性。大众传播由基本单向的变为双向互动的,信息接收的主动权越来越多地向受众方面转移,受众心声的反馈变得直接和便捷;(2)异步性。新媒介实现了异步性,受众可以采用点播的方式,不受播出时间的限制,在任意选定的时间内进行收听收看,有必要时还可反复收听收看;(3)非受控性。数字化传媒使信息的传播流通更为自由,尤其是互联网通过其各种强大的功能,形成了海量信息源;(4)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新媒介使传播的范围扩大至全球,它使任何人在任何地点、时间都可以与其他任何人进行任何形态信息的沟通交流;(5)碎片化。新媒介带来了受众的分化,信息传播呈现“分众”、“小众”的特点,受众的分化形成了许许多多受传者群落的“碎片”;(6)多媒体化。新媒介具有提供多传媒信息及产品的能力。新媒介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丰富多样的传播功能融合于一个系统之中。
新媒介生态环境下大众传播特性的变迁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它将改变人们的认知、交往方式,改变个体的审美交流方式,改变社会的信息传播交流方式,以及相应的人际关系、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上看,新媒介的双向互动及交流自由的特性,构成了新的反映舆论、涌现真知灼见的公共空间,增加公众维护自己权益和参政议政的机会,打破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权、信息和控制权,同时还提高政治的开放度和透明度。对个人而言,新媒介开拓了个人的传播交流空间,是人体的飞越性延伸,新媒介使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联系更为紧密,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人的活动效率和自身价值实现率。总之,新媒介将使人类的传播活动发生重大的变革,进而将使个体的当代审美生活发生重大的变革。
二、新媒介生态环境下大众传播的美学阐释
大众传播的审美功能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在传递审美信息时,对社会一般大众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在目前的新媒介生态环境下大众传播的美学内涵在于它所催生出来的审美表现的多样化,审美意识的平民化,以及审美交往的主体间性,进而重构了我们的审美世界和审美生活。
1.审美表现的演变:多样化。
人类传播的历史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电子媒介可以看作是过去所有媒体方式的集大成者,是人类感知能力的综合运用。这正如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所论述的“媒介即人的延伸”,他认为:“任何媒介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和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而网络媒介,我们则可以把它看作人类中枢神经的延伸,因而它的存在方式也将是多元化的,它所孕育出的审美表现形式也将是多样化的。同理,人类艺术的发展也不是一种艺术形式或者流派取代另一种艺术形式或流派的过程,而是一个叠加整合的进程。在新媒介环境下,随着新技术发展的广泛性和渗透性越来越强,大众传播的审美功能也在不断加强。特别是当一种新的媒介出现的时候,它不可能作为承载艺术的单独的媒介而存在,而是吸收旧有介质的特质,然后融合在自己的审美表现方式中,以一种“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精神,创造出自己的独特视觉和美学特征。同时我们对于新媒介生态环境下信息传播呈现的“分众”、“小众”等特点,大众传播所展现出来的全新叙事性结构:偶发和间断性的叙事结构,也需多加注意,因为它们同样是多样化审美表现的特定形式。
2.审美意识的变异:平民化。
新媒介的发展为平民化审美意识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网络是一个全新的开放世界,它所带来的是一个广泛参与、平等自由的新天地。新媒介环境下大众传播具有独特的双向交流功能,在网络中既可以进行一对多、多对一的交流,还可以进行多对多、一对一的交流。根据《第二十六次
3.审美交往的强化:主体间性。
在新媒介生态环境下,互动不只是一种可能,而是必须的行为。正如上文所说的,新媒介环境下的大众传播由基本单向的变为双向互动的,信息接收的主动权越来越多地向受众方面转移,受众心声的反馈变得直接和便捷。交互式的审美体验在新媒介生态环境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学者张耕云在《数字媒介与艺术》一文中分析了媒介的变化对于艺术交流的意义,数字媒介的产生使艺术又形成了直接交流,从而把差异统一了起来,成为新媒体艺术最为突出的特征。新媒介生态环境中传播的互动性给个体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大规模地改变着主体与艺术交流的方式,催生了审美主客体以动感为特征的新关系,使审美主客体发生历史性变化。
新媒介生态环境下交互式的审美体验使得审美主体间性得到了凸现。主体性是近代哲学和美学的命题,它主要是西方理性精神发展的历史需要,在主体性哲学的基础之上,文学理论与美学也强调文学和审美的主体性。美学应该是一种有关生存体验和生存意义的学问,它应当提倡主体间的共在,强调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交往与对话,即主体间性。主体间性强调的是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新媒介环境下传播的双向互动性及由此催生出的交互式审美体验使得主体间的交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审美的主体间性在新媒介环境中得以实现。
在新媒介生态环境下,大众传播的方式及特性都发生了变化,它也极大地改变了个体的审美活动方式。新媒介环境下所呈现出来的审美表现、审美意识与审美交往特性丰富了个体的审美体验,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在重构着我们的审美生活,但大众传播所带来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方式只是人类审美体验和审美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要进行个体审美生活的重构任重而道远。-
整理
参考文献:
[1]姚鹤鸣.传播美学导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2]张耕云.数字媒介与艺术.美术研究,2001,(1).
[3]孙海峰.美学视野中的网络传播.现代传播,2007,(4).
大众传播学篇4
关键词大众传播信息符号
我国现代文学理论源于东西方艺术论,东西方艺术构成涉及五个要素:作品、作者、读者、宇宙自然、生存存在。随着商业化的深入,人们愈来愈趋向将文学主要包括影视文学与文字语言文学同属大众传播的范围内,倾向于文学是职业传播者和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的过程。
从现存的文学(影视文学)自身传播来自各自蕴涵审美图象与语言、来自各自蕴涵图象、语言与商业存在的关系发展的结果以及效果来看,商业的娱乐成分愈来愈多。海派文学对都市生活“边缘性”的描写,满足市民的价值、情绪的知觉定势,渲染快感的娱乐气氛取得很大成功。有人认为,既然大众传播是商品社会的产物,获得商业的成功是主要的,只要观众满意就行,媚俗也就理属应当。
有人甚至认为:当前荧屏取代舞台成为文学艺术的主要天地,审美不再是文学艺术的专属,而因成为商品世界的共性,文学的审美可以象一切商品那样随意构造出来。90年代,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凭借强势资本和高科技手段,全力向世界各地扩张,将娱乐的形式化推向极至,许多国家担心文化同质化,但这种现象并未出现。传播学者的研究表明,人们倾向本地、全国的电视节目,如果不敷所需,会退而求次选择具有文化接近地区的节目。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审视当前的艺术语言是一个怎么样的结构,然后的艺术的商品怎样定位?怎样的审美才能接近大众?问题又回到大众怎样接受文学艺术的老路上。
影视文学与文字语言文学同属于艺术,艺术的构成表面看是感、情、意的综合体,其构成原缘于各民族文化的传统积累,来自于此民族现时的生存存在,一切精神来源此,一切文化来源此。由此产生的文化亲同感是任何技术力量任何商业力量取代不了。从理论上讲应该如此,但实践上倘若文学创造者象古代那样作为进身的阶梯或有充分的经济来源,问题就好办了。问题是现在所有文学创造者都面临这样困惑,即又要启蒙,又要获得商业上的成功,问题是怎样在这两者之间找契合点,在技术上寻找可行之处。
一些人从读者的理解层次来处理此问题,认为每一部作品的构成都是整体有层次关系的。读者对作品的阐述也整体有层次性的,由于读者阅读水平的不同对每一作品感受各不相同,对内容的感受永远大于形式。从内容的构成上,分悲剧与喜剧,每一部作品整体层次的构成形状就象一个三角形,底部材料、主题、情节、细节等,以上意蕴、意境、韵味、象征技术表现等,其底部与大众的沟通最容易,这些内容离生活最近,民族的文化氛围最重,最容易引起共鸣。
有一些更深入从读者角度从文学的大众化来处理它,认为这样更利于启蒙,更利于商业文化的发展。因此任何个性化的创造、由此演绎出的人性、个性、女权、主体论、自我实现不能逃脱大众所理解的框架,个性创作与大众理解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
这些话都不错,但更应该从文学艺术构成涉及五个要素:作品、作者、读者、宇宙自然、生存存在来思考问题,从这五个要素构成的大众传播模态来思考问题,真正地从文学活动整体的实践中科学地思考它。这大众传播模态的思考不是职业传播者和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的行政或商业主导下的宣传过程;而是在文学传播领域中职业传播者、传播机构与受者双向互动,运用信息、符号这些科学的社会理念来构建的传播过程。
作者与受者之间传播需要媒介,但媒介只是载体,媒介是为传播的内容需要而存在,内容需要在传播中是第一位的。但内容是静止的,而传播是动态的,信息、符号就是反映动态中的传播内容,必定成为最核心的需要了解、处理的事实。信息在当前社会处于无以伦比的地位。现在是商品社会,商品社会的要求建立共同体的产物,信息作为共同体的必须“物能寄载”而存在。同时因为是商品社会,商品与人的情感生活息息相关,大众传播中的文学创作不断地时新,不断地改变所需信息内容。尽管艺术作品属于个性创造,可以远离商品社会,但只要作品一进入大众传播的范围,必然有大众传播信息内容。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不断发展现实中的内心对“人性”、自我认识以及同情深感兴趣的私人相互之间的亲密关系的认同感上,作者想要的心灵那一部分自由必然融入大众传播中,这就是文学效果的铁定法则。作者依据此法则进行创作,读者一方面根据实际经验来认定、充实作品中虚构的私人空间,另一方面用认定了的虚构的私人空间来检验实际经验,文学作品成为现实生活私人精神的补偿关系的活动。一旦作品拥有广泛读者,并就所读内容展开讨论,可以把它带进共同推动向前的启蒙过程之中。
“信息这个名称的内容就是我们对外界进行调节并使我们的调节为外界所了解时而与外界交换来的东西。”还可以这样理解,信息是每个个体与外界交往增加确定性的内容,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大众传播中文学怎样在大众主观信息(语义)进行增加或消除,这要求我们从信息理论上去解决。各个时期确定性的内容不同,五四以来,民众有强烈的追求民族解放、民族复兴的渴望,如今民众有强烈的真善美追求及情感喧泄。作者必须认清自己所处时代的本质,清楚民众的现时的主流精神,把握历史的发展,对各个时期确定性的内容作出正确的选择。
文学作品的内容信息领域主要在私人生活空间中,反映人的精神面貌,如果仅此理解“信息”,将摒弃更多的文学内容信息。大众传播信息的特征有新闻性、愉悦性、知识性等。单从价值性来讲,有理论价值、经济价值、美学价值、社会价值、政治价值、宗教价值。如将各种信息特征分成各种文学种类并发展它,寓于其中的某种价值,象国外科幻卡通那样,能有效地发挥文学内容信息的功能。
由于商品社会媚俗的误导,大量出现色情、暴力、失实等信息垃圾,我们有必要建立信息生态理论,目前认可的信息生态理论有五个方面内容,我们可以借鉴它。“一、坚持“绿色”原则,即坚持高品质,尽可能地减少信息污染;二、坚持多样原则,即允许多信息并存,对人类来说信息多样化就象生物多样化一样重要;三、坚持平衡原则,既不要造成信息富集、信息超载,也不要形成信息盆地;四、坚持循环原则,即保持信息良性循环,加强文化活力;五、坚持“扎根”原则,即在“扎根”中国文化土壤的基础上,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和世界文化。”
信息学是信息现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文学作品的内容中信息现象更多的反映在现实生活上,倘若文学只是具有现实因素,那新闻、写实完全可以取代文学,我们不必费神讨论这课题,把它归于社会科学的范围内,以信息的旦性的方式处理它,事实上文学还有浪漫主义因素。比如我们熟悉的《红楼梦》,一个集时间、地点、人物于一体的现实生活不可能存在的大观园,又设置了一个隐隐约约的神话世界。现实中的人物被影射为神话中宿命的原型,下凡历劫的幻象。这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文学表现典范,文学的魅力也在这。一方面根系深入现实的私人空间,一方面唤醒公共的浪漫空间,唤醒刻骨铭心的幻影。现实性是影视文学的根,浪漫性是影视文学的命。要体现文学的浪漫主义,也不能不提大众传播中的符号意义。要使信息有根,保持信息良性循环,必须运用传播学中另一个重要概念———符号。
“所谓‘符号’是传播过程中为传达讯息而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符号不仅仅能用以指代某种意义,它还能引发感觉和精神上某种想往。早在古罗马时期思想家奥古斯丁给符号下过一个颇为简洁的定义:“符号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使我们想到在这个东西加诸感觉的印象之外的某种东西”。符号是历时与深层、精神与物质、真实与虚幻等等不同实在与层次统一在一起。符号与人类心灵历史始终共存,并且越来越复杂与精致。
不少作者自觉与不自觉运用符号手段来进行创作,其中之一是借助母题来吸引观众,也是文学影视界的一个常用方法,蕴涵各种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原型的作品经久不息就是证明。打动读者的利用大众熟悉题材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是其反映的思想主题内容符合大众传播现实信息的要求,能在当时背景下挖掘现时的主题利用题材原型与读者之间相互沟通,引起共鸣。
任何民族的文字形象符号生成是历时与共时积累起来的一种“统一”。这种积累起来的“统一”,从外部讲,产生于四方面:①其领域的创作者在同一的文学艺术思维的影响下对形象的相互借鉴连续承传。②文化领导者的提倡与总结。③形象传播效果的广度与认可度。④社会形态的变化,在礼俗社会中,人们靠传统习俗、家族关系、友谊等连结,而在法理社会中,社会契约成为彼此联系的关键。前者以土地、世俗家族情感这种文化联系的形象较多,后者以开拓、个性丰富具有个人思想的形象较多。同一的社会形态下,必然产生与激发一些共性的形象。四个方面,文化领导者占主导地位,我国现时意识状态还远远没进入西方所谓的后时代,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价值资源正等着我们去开发,去构建。
毛泽东早就提倡“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对民族的大众的文化体系我国的文化领导者研究很多,实践也很多,但对科学的文化体系相对少一些,偏重于自然科学内容上。大众传播是建立在实践上的一种科学理论模态,对怎样建立科学的文化体系,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维纳人有人的用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大众传播学篇5
摘要:本文分析了师范类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特殊性及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迫切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现阶段从教育主导、内容设置以及知识结构重构等三方面促进师范类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师范教育;学生素质;媒介素养;教育管理
当今社会,信息环境已经成为继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后,又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媒介已经渐渐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塑型力量”。①为了抗衡大众媒介中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20世纪30年代初期英国发起了媒介素养教育运动。帮助大学生提高对媒介的认识,熟悉媒介传播规律和流程,培养他们运用、分析媒介所传播的信息以及制作媒介产品的能力,使得他们具有良好的媒介道德规范的认知与自律能力,成为主动且具有批判性的媒介使用者,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加强师范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移动媒体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扮演的作用越来越大。媒介的变迁和媒介形态的更替之下,媒介环境正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表达、沟通方式。同时,大学生也是媒介使用的主要群体,是媒介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和大众传媒的受众,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问题近几年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面对纷繁变化的媒介环境,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师范类大学生人格的培养。
随着大众媒介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涌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原有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结合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媒介对当代大学生生活的影响渗透作用日益突显,作为时尚崇拜者的大学生成为媒介消费最积极、最主要的人群,媒介对他们的思想、行为和心理产生了很大影响。在高校学生中,师范类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求职目标相对来说更有针对性。师范类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特点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扎实完备的专业知识,更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人格素质。他们的媒介素养,以及由此影响下的人格品质将直接作用于日后在教学工作岗位中的效率和效果,更直接关系着我国青少年教育的质量。日益纷杂的媒介环境需要我们认识到对师范类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快对师范类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步伐,帮助他们掌握基本、必要的媒体知识,锻炼他们合理地获取、利用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能力,积极促进他们科学健康媒介素养的养成。
2、师范类大学生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媒介素养是其教师职业成熟度的重要要素之一
作为日后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师范类大学生,他们将直接参与培养青少年科学认知和健康心理发展的整个过程。其中,部分优秀学生将会成为从事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他们自身的媒介素养将对他们即将从事的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会影响到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国家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对青少年科学健康媒介素养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十报告强调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勉励青年大学生“把正确的道德认识、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师范类大学生是教育力量的后备军,是信息化教育的基石,是祖国未来进步的促进者。师范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就是通过对师范类大学生的职前培训,使他们真正掌握媒介知识,提高信息道德,逐渐意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职业化训练过程中不断加以提升。加强师范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是我国素质教育和大众传播活动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
3、加强师范类大学生媒介素养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校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现代传媒技术的蓬勃兴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理想信念及价值取向。互联网的快速扩大与普及引发了许多网络问题。社交化生存影响着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即时通信改变着学生交际的方式,网络游戏混淆着学生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媒介环境的变革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培养和调整迫在眉睫。大学生媒介素养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身体心理素质。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建立起教师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长效机制,了解学生媒介化生存的心理需求,以趋利避害为根本方针,积极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大众媒介,特别是新兴媒体。
二、师范类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
构建合理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引导师范类大学生有能力科学地、理性地接触和使用媒介;有重点、分层次地开展相关实践活动,使他们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观念和自觉行为,并为他们步入社会提供一定媒介素养储备,是时展和现实情况的需要,在信息爆炸的当下社会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1、发挥师范生媒介素养教育中高校的主导作用
把师范类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总体规划,构建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深化课程改革。一方面,在综合素质培养中多渠道、分层次的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通过课程教学、讲座报告、竞赛交流等形式,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从媒介认知到利用媒介服务社会的分层培养。利用传媒院系的专业力量,组织多层次的师资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实力。充分借鉴已开设的素质课程教育的经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在实习中请相关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与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探讨和交流,为其以后走入职场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加强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探讨各种与媒介素养教育相适应的先进、有效、多样、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另一方面,强化制度建设,规范和约束教学过程,充分调动思想教育工作者及专业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媒介素养教育水平与质量。完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把媒介素养培养的评判与学生各项评奖评优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参与媒介实践的积极性。
在对师范类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还应加强与传媒界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邀请业界人员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对话,帮助他们认识媒体、理解媒体。另一方面,将课堂搬到媒体机构,让学生近距离的了解信息生产过程。积极锻炼学生利用校园电视台、电台、互联网等平台参与实践的能力,使他们在提升信息创造和制作能力的同时,学会对各种信息的选择,懂得质疑,养成思辨性的回应能力。
2、设置具有高校师范教育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
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宏观上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文化,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等有密切联系。微观上与学科领域主题,大学生年龄层次的需求等有关。针对师范类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他们在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媒介知识的基础上,能够选择合适的媒介来为己所用,能够面对纷繁信息去噪留精,能够建立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能够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利用信息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培养青少年学生科学媒介素养的养成。从育人育德的高度,将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全面融入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鼓励他们去批判、审视媒介信息以及媒介信息背后隐藏的真实意图,养成逆向、反思、批判及立体思维的意识能力,让这些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大学生自觉养成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对未来职业教育中去的意识。(图1)
图1师范类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体系
3、建构师范类大学生新的媒介知识结构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媒介文化的变迁而变化。近年来新媒体不仅极大丰富了传媒形态,改变着社会信息的传播规则,还对全球尤其是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全方位的革命性的深远影响。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和思维方式。作为新技术的追捧者,当代大学生以其时尚的脚步快速的融入新媒体。微博、微信、视频网站、电子商务,无一不成为他们驻足的“场所”。在对传统媒体认知的基础上,强化师范生新媒体环境下的应对和思辨显得尤为重要。网络环境下,鱼龙混杂,各种信息相互交织,不同声音穿梭碰撞,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帮助大学生建构起全新的媒介知识结构,学会正确的获取和解读媒介信息,学会个性化的阅读与写作,避免迷失自我。
大众传播学篇6
[关键词]人类学电影;大众化传播;《赛德克·巴莱》
20世纪初,西方影像媒介的发展使部分人类学者将其作为一种新的民族志书写方式,而随着这种新技术的更新进步和大众化普及,“从制作关于人类学的电影向制作人类学电影的转变”[1],人类学电影的鲜明提出,使影视技术不是只充当人类学的零散记录符号,而成为一种以人类学研究对象为表现内容的全新的电影叙事载体。虽然影视人类学在西方已被确定多年,但在国内,人类学电影的确定和传播却非常滞后,其一,学者们的人类学电影严谨真实,却只是作为论证支撑研究对象的学术资料,不具传播价值;再者,一些大众商业性的电影中包含了神话、族群、信仰、民俗等人类学内容的作品,虽传播广泛,但缺少客观性,又少有人关注其间的人类学元素;其三,一些独立影人的人类学纪录片虽避免了前两者的缺陷,但又因资金等各种原因,精于拍摄,疏于传播。由此,人类学电影虽有其名,但在国内却一直因传播的局限性,难以实现其内涵的充实和拓展。
笔者认为,人类学电影承载将人类学研究成果进行大众化传播的责任和使命,台湾导演魏德圣酝酿筹备长达12年之久,最终拍摄完成的《赛德克·巴莱》(以下称《赛》)为此做出了一个表率。这位用心良苦的导演把对历史的忠实、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对艺术的灵感和对大众的了解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一、祖灵崇拜与典型(英雄)塑造的完美结合
传统人类学电影中,族群的信仰崇拜或被仪式化或被机械化,要么用一种祭拜仪式来阐释族群信仰,要么用苍白的解说或口述加以介绍。《赛》在表现赛德克族的信仰崇拜时,将其与族群中的英雄人物塑造完美地结合起来,用大众最容易被煽动的典型形象关注心理,成功地将该族的祖灵信仰予以传达。
赛德克·巴莱,出自赛德克语seeddiqbale的音译,直译为“真正的人”,“常用于称赞批判有作为的人,凡对族群、社会、国家有卓著贡献且受到大家肯定的人都可以称为真正的人”[2]。这样一个身份的确定与该族群的祖灵信仰密不可分。赛德克人承认躯体与灵魂两部分分离的人种的二元论构成,人死后,灵魂要去到祖灵的地方,他们所顶礼膜拜的祖灵叫做“Utux”[2](赛德克语),Utux是他们惟一的宗教对象。
若没有相同的文化认同,外族人是无法理解和接受特定族群的祖灵信仰的,普通大众更难以接近。但是,英雄情结和对典型人物的关注却是大众所钟爱的。电影刚开始的画面,就浓墨重彩了一个赛德克青年成功出草、勇敢猎首的精彩片段,之后这个青年就成了“真正的人”。一个英雄人物跃然而现,吸引了观众,接着,人们又从个体的典型形象中看到族群共体的文化内涵,并发现这个之后成为族群领袖的年轻英雄莫那·道鲁之所以英勇无惧,是因为他强大的祖灵信仰。莫那·道鲁血性而高大,有勇有谋且勇敢善战,拥有所有英雄典型的特质,但他奋勇杀敌、捍卫尊严的壮举又并不是源于拯救全人类的“好莱坞”式情结,而是因为自己坚定的信仰——有资格去到祖灵们的地方。由此,大众从接受英雄典型开始,逐渐接受他和他所在族群的祖灵信仰,赛德克族的信仰文化得以成功传播。
二、性别文化的特殊展现与大众情感元素的契合
多数人类学电影并不善于挖掘族群中性别元素,更不会重视它与大众情感的契合之处。族群中的婚礼仪式往往是过去关注的重点,但是,对婚礼仪式程序化的拍摄记录,只能满足大众作为旁观者的猎奇心理而已。人类学电影要让大众接受,必须在情感上使其产生暂时或长久的共鸣性,而爱情与亲情的元素是最能获得的共鸣情感。《赛》在展现赛德克族的文化内容并没有遗忘情感这一取悦于大众的元素,但又并非落入俗套式地展开,而是通过男性与女性在族群中的性别文化来进行了独特地展示。两性关系既是族群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大众所趋于接受的对象。影片中展示的两性关系并没有进入媚俗的爱情模式,而是营造出温馨和谐的两性主题,既忠于族群事实,又契合了当下大众的情感空缺。
《赛》从性别分工和性别价值两个不同方面表现了赛德克族独特的男女两性关系。影片中不管是男性群体猎杀的激烈场景,还是男人们用堆砌的头骨比试谁更英雄的面画,还有男人们拿起特有的弯刀饮酒歌舞的段落,都在充分表现着这个族群男性外出狩猎这一重要的角色分工。而女性们在男人出草归来后在家门口的守候欢呼以及女人们在每一次族群迁移时手里拿着的布匹和背上背着的粮食,等等,都在反映着这个族群中女性负责家务内勤以及纺布织衣的角色分工。另一方面,影片中还展现了男女不同性别的价值实现。电影开头用舒缓歌谣配以口头吟唱而进行的纹面仪式,是赛德克族特有的一种文化,莫那·道鲁出草成功,猎得敌人的首级,就有了纹上祖先图腾的资格,也才能够成为“真正的男人”,死后带着英雄的灵魂面见祖灵,因此男人要获得价值认可就需要猎得敌人的首级或者拥有强大的狩猎能力。同样,影片中出现了很多文面的女性,这说明女性也存在价值的实现,史料记载,善织布的赛德克女性拥有文面的资格;不仅如此,在以卵击石的战争到来之前,该族女性的集体自杀,又是在证明她们虽不能战斗,但同样拥有实现自己性别价值的平等方式。这种并无尊卑情感的自愿行为,在笔者看来,恰是一种和谐共融的两性关系,而且全片中展现的赛德克家庭都无一例外都是一夫一妻构成,更表明这个族群平权共生的两性情感。
三、仪式表现的现实性与艺术性双重手法
传统人类学电影喜欢用完全写实的手法拍摄记录族群中的各种仪式,由于仪式特定的时间、空间、参与人员等元素的限制,拍摄下来的仪式或者时间冗长,或者画面呆板,缺少感官上的审美性,从而难以实现大众化传播。对于人类学电影的虚实展现,学界也有争议,有人提出:“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人类学信息(只不过所提供的信息零碎,不够完整)的电影,比较适应普通观众的趣味欣赏,一般比专用于教学科研的人类学片更受欢迎……这样的片子算不算人类学影片?”[3]但也有国外学者认为人类学电影“有时运用平实的风格,有时则将事实与虚构混合起来”[1]。《赛》就在仪式表现上成功实现了这种事实(现实性)与虚构(艺术性)的双重手法。
片中最大的一场仪式,就是源于祖灵信仰文化的“血祭祖灵”仪式,而如果没有特定文化背景交代,普通大众是很难将对日本人的杀戮战争看作是一场族群的仪式,导演这种刻意地强化表达,本身就带有将血腥现实浪漫化的意味在里边。一方面,和影片开头砍下敌人首级的残忍场面一样,导演从来都没有回避这个族群文化中好杀戮的现实,在“血祭祖灵”的仪式中,不同景别、不同拍摄角度的“血祭”展露无遗。另一方面,部分慢镜头的表现,人物表情特写的使用以及血祭仪式中用漫天的樱花加以渲染,这些手法都表现出极强的艺术性。两相结合,让观众既掌握了历史事实,又通过对比性的艺术元素实现一种感情的波动或认同。
莫那·道鲁与父亲灵魂唱歌跳舞的那场仪式,无疑又是一次现实与艺术结合的祭祖仪式的展现。美丽的彩虹适时出现,架起后人与祖灵之间对话的桥梁,父亲灵魂的影像再现这一虚构的仪式元素,却让仪式的画面变得温馨,这往往是恪守绝对真实的人类学电影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在仪式中,莫那的唱词“日本人比森林的树叶还要繁密,比浊水溪的石头还要多,但我反抗的决心比奇莱山还要坚定”,完美展示了现实血腥感与唯美诗意的表述融合。
除此之外,民族歌谣(现实性)与现代音乐元素(艺术性)恰到好处地结合使用,使片中诸如婚礼、出征等仪式的展现都给人留下深刻的感官审美和内心触动。
四、异族文化的“内向”叙事与“外观”视角相结合
人类学电影往往被作为记录的一种方式,拍摄者对影像设备的刻板使用,使得情感涉入元素空缺,不管是记录者还是观影者都只能是一个旁观者,由外向内地去探寻、猎奇。但是,影视人类学者对异族的展现并非是为了满足惊异、好奇的心理而寻找大众的关注,而是真心希望建立起大众与特定族群之间的一种情感和精神的契合点,并使人们对异族文化产生敬重,甚至认同。人类学家在民族志书写的方式总结时提出“体验”与“观察”的分类方式,事实上,同样作为一种民族志记录方式的人类学电影,要更好地实现传播的广泛性,可以将两者合二为一。在《赛》片中,导演时而是一位族群内部的叙事者,时而又抽身出来做一个多视角的外观者,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大众对异族文化的情感认同。
《赛》用大量的篇幅体现着“内向”的叙事方式。比如:赛德克族为抵制外来者入侵的强烈回击,甚至忍辱负重20多年后的背水一战,这些内容充分体现着族人的自我保护和种族尊严捍卫,而这时赛德克人内部的这种声音有和大众平民的责任心达成共识。再如:导演站在莫那所在的马赫坡社族人的立场讲述了道泽社族人头目铁木·瓦利斯的种族内叛故事,这种支持正义方、厘清反叛者的道义原则又帮助该片获得了大众的情感支持。而片尾花冈一郎、花冈二郎的矛盾心情,导演同样采用了“内向”的叙事,让当事人诠释出自己难以抉择的尴尬与复杂,而这又让同样处于芜杂社会中的大众找到一种身份丢失的共同困惑。
而在一些场景的表现中,“外观”视角的适时出现,则更能加强观众的注意力。比如,片中出现的各种绮丽、壮美,且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台湾山地自然风光,这种山川、河流的“外观”(远景、航拍)放在影片的开头部分,赢得一种强烈的震撼力与亲近感。而在“雾社事件”中的杀戮场景展示时,导演同样跳出了之前的“内向”叙事角色,而从出草的赛德克人、叛变的道泽人、日本人以及深受日本文化教育的赛德克人等的多重角色视角进行人物的心理和行为呈现。而这种多视角的“外观”讲述用在这一充满矛盾、争议的段落中,确实是更为合适的,不仅客观陈述,同时容易引发大众间更广泛的讨论与传播。
正如魏德圣在接受访谈时所说,“如果站在诠释这个故事的角度,我很难认同,但是当我写人物的时候,我必须要认同这个想法,要不我会对他们所做的事都有排斥感”[4]。正是“内”与“外”恰到好处地叙事结合,让这部电影以及它所展现的异族文化获得了更多的情感认同。
五、结语
人类学电影虽是人类学创新性的发展体现,但不管于人类学还是于电影学都尚属边缘。尚且不去论及它的定位,但对于人类学电影的作用是仅作为研究工具还是应大众化传播,应有一个清晰且开放的认识。而大众性传播这种功能的确定,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人类学电影在当下的现实意义和应用性价值。
[参考文献]
[1][美]DavidMacDougall.影视人类学——人类学的扩展[J].胡鸿保,等译.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8).
[2]郭明正.赛德克辞典——《赛德克·巴莱》背后的历史真实[J].看历史,2012(03).
[3]张江华,李德君,陈景源.影视人类学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