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夏季腹泻(6篇)
婴儿夏季腹泻篇1
【关键词】腹泻散;秋季腹泻;治疗
小儿秋季腹泻发生在每年的秋冬两个季节,通常情况下11月至次年1月是该病患儿发病的高峰,6个月~2岁的婴幼儿中比较多见,导致该病患儿发病的主要病原微生物是轮状病毒,多通过患儿的消化道进行传播,且易流行[1]。现代医学在对该病进行治疗方面缺乏有效的抗病毒类药物。本次研究过程中选取98例秋季腹泻患儿病例,对应用腹泻散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09年11月—2011年11月秋季腹泻患儿98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18个月~3岁,平均(1.8±0.2)岁;发病时间11~70h,平均(18.2±1.2)h;治疗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15个月~2岁,平均(1.4±0.1)岁;发病时间12~71h,平均(17.8±1.4)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静脉滴注利巴韦林(海口奇力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523),剂量为10mg/(kg·d),坚持用药1周;口服贝飞达胶囊(晋城海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9993065),1粒/次,1次/d,坚持用药1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腹泻散,主要方剂组成为:茯苓30g、白术20g、焦山楂15g、山药12g、车前子12g、麦芽粉和鞣酸蛋白各9g、莲子肉6g、桔梗5g、半夏和甘草各4g,1岁以下10g/次,1~2岁15g/次,2岁以上20g/次,3次/d,开水冲服[2]。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效果,发热、腹泻、脱水症状纠正时间,不良反应,复发率,住院时间。
1.3疗效评定标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已经彻底消失,每日大便次数已经能够控制在4次以下,大便性状恢复正常状态。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已经明显好转,大便性状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大便稀糊状),每日大便的次数与治疗前比较已经明显减少。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没有改善,大便的性状与治疗前没有差异[3]。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行字2检验,P
2结果
2.1疗效对照组治愈15例(30.7%),有效23例(46.9%),无效11例(22.4%),总有效38例(77.6%);治疗组治愈20例(40.8%),有效26例(53.1%),无效3例(6.1%),总有效46例(93.9%)。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症状表现扭转时间对照组治疗后发热、腹泻、脱水症状扭转平均时间分别为(2.6±0.7)d、(2.8±0.5)d、(2.1±0.6)d;治疗组治疗后发热、腹泻、脱水症状扭转平均时间分别为(1.3±0.6)d、(1.9±0.8)d、(1.1±0.4)d。两组症状改善平均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不良反应与复发率对照组、治疗组不良反应分别为14例(28.6%)、2例(4.1%),复发分别为10例(20.4%)、2例(4.1%),两组两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住院治疗时间治疗组为(8.4±1.2)d,对照组为(5.8±2.0)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中医学理论研究认为,导致泄泻的根本在于脾胃功能出现异常,中医临床实践研究过程中发现泄泻的病情种类虽变化多端,但离不开伤、积、湿三大特点,在治疗方面应该侧重于健脾利湿[4]。本次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腹泻散主要具有健脾益气、利湿、止泻的治疗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该方中的茯苓、白术、甘草可以充分解除患儿的肠管痉挛现象,并使肠管对水和钠离子的吸收能力得到显著增加,对由于小肠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出现腹泻的患儿具有非常明显的治疗作用,可以使肠道吸收功能进一步提高;白术和山药主要具有干扰素诱生的作用,并可以使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显著增加。由于小儿机体的免疫功能不是十分完善,出现腹泻的可能性相对较大。该方中的药物可以使患儿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所以对由于轮状病毒、细菌、肠功能紊乱所导致出现的泄泻具有非常理想的治疗作用[5]。中医学理论认为,患儿在感受到外邪之后,风寒湿会发生内停,运化明显失常,乳食不洁或过量,导致脾胃严重损伤,无法熟腐水谷,水谷不分,并走于大肠,最终导致出现泄泻症状。方中的白术、莲子、山药主要具有补脾气虚弱的功效;茯苓和车前子主要具有渗利小便、结实大肠的功效;如果患儿存在呕吐、腹胀症状,则可加用制半夏;山楂主要具有消食健脾,行气散瘀的功效;麦芽粉中主要含有淀粉酶、维生素C、B等物质,用于胃脘胀满、吐乳等症状的患儿;桔梗既升且降,虽以肺经为主,然肺与大肠互为表里,可主一身之气,不仅能够宣通肺气之壅滞,还可以对肠胃进行间接疏通,因此,对一些肠炎腹痛,里急后重的患儿进行治疗,每获良效;甘草可入十二经,具有补脾润肺、缓急止痛的功效[6]。诸药配合应用,可以使患儿的消化功能增强,使平滑肌痉挛现象缓解,具有抑菌、抗病毒、消炎止痛、收敛止泻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刘建民,张克勇.复方五倍子散治疗婴幼儿腹泻[J].中国临床医生,2008,17(8):118—119.
[2]刘振凤.复方马齿苋冲剂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09,17(5):183—184.
[3]郭瑜.小儿腹泻散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13(10):241—242.
[4]黄华竖.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50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4(5):158—159.
[5]吕雪萍.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慢性腹泻54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1(8):253—254.
婴儿夏季腹泻篇2
由于婴幼儿胃肠道的发育尚未成熟,酶的活性较差,所以很容易发生腹泻。引起宝宝腹泻的疾病有很多种,下文介绍的两种是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秋季肠道传染病,爸爸妈妈们可以对照宝宝的症状,来判断宝宝中的是哪一招,以便及时对症下药。
一、病毒性肠炎
病毒性肠炎由于多发于9~10月,常被称为“秋季腹泻”,它是由一种名叫“轮状病毒”的微生物侵袭婴幼儿的消化道而导致的胃肠道传染病。这种病毒可经手口传播,患儿及带菌者的粪便如果污染了水和食物,很容易在幼儿园等幼儿集中地流行开来。
病症表现:
起病急,腹泻严重,一日腹泻数次,甚至十余次,大便呈稀糊状或蛋花汤样;尿量少或无尿,体温正常或低热,食欲减退,伴有频繁呕吐。
患儿护理:
1、腹部保暖。
2、每次便后用温热水清洗臀部。
3、合理安排饮食。腹泻的宝宝不应禁食,可少吃多餐,食用米汤、去油肉汤、稀饭、软面条等清淡的食物。腹泻稍有缓解后,可以食用低渣、少油、少糖的饮食,如大米粥、藕粉、蛋花汤、面片、鱼泥、碎瘦肉、果汁等。忌食油腻及刺激性食物、发酵胀气的食物、高脂高蛋白质的食物以及粗纤维食物。
4、如果宝宝出现脱水症状,无论程度轻重,均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预防措施:
1、要悉心照料宝宝,避免腹部受凉。
2、注重宝宝的日常饮食卫生工作,把好入口关。
3、大人、孩子饭前便后都要洗手。
4、经常给宝宝的玩具及各种衣物用品消毒,保持清洁。
二、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为“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虽然细菌性痢疾常年发病,但以夏秋季为细菌性痢疾的流行季节,且以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其主要的传播途径为水、食物、苍蝇、日常生活接触等,其中食物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病症表现:
潜伏期为1~3天。起病急,主要症状有高热、寒战、腹痛、腹泻。一日可泻十至数十次,大便初为水样或黄色糊状,后转为黏液脓血便。患儿中毒症状严重的,表现为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严重的话,还会惊厥、昏迷、休克。
患儿护理:
1、患病的宝宝宜卧床休息。
2、饮食以流质、清淡为主,忌油腻及刺激性食物。待病情好转后,应给宝宝加强营养。
3、宝宝如患细菌性痢疾应该重视,一旦发现应尽快送医院检查就诊。治疗须彻底,以免转成慢性菌痢。
预防措施:
1、及早发现,隔离患儿和带菌者。
2、改善卫生环境,灭蝇灭蛹。
3、经常给宝宝的日常用具、餐具、玩具等消毒,家里的洗碗抹布常换新,水池、厕所也应定期消毒。
4、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除以上两种肠道传染病之外,引起宝宝腹泻的细菌性感染还有很多,如伤寒、副伤寒等,但不常见。无论如何,宝宝如果出现腹泻症状,父母均应重视,及早送治以免耽误治疗,影响宝宝的身体健康。
TIPS宝宝腹泻应注意
1、如果宝宝发生腹泻,应尽快弄清引起腹泻的原因,症状严重者应尽快送医,不盲目给药。
婴儿夏季腹泻篇3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广东惠州516003
[摘要]目的探讨惠州市初生~6个月婴儿排便异常的主要临床特点及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门诊儿科258例初生~6个月排便异常婴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特点:腹泻156例,便秘90例,其他12例;常见伴发病是婴儿肝炎综合症、生长发育落后、各种营养缺乏性疾病等;发病相关因素:新生儿及3个月以下占总数的75.58%;农村患儿占总数的62.79%,非纯母乳喂养儿占79.69%,肠道及肠道外感染性疾病123例,使用抗生素(婴儿或母亲)84例,婴儿肝炎综合症66例,饮食或喂养不当所致腹泻中牛奶蛋白过敏者32例,所占比例高达82.05%。结论惠州市初生~6个月婴儿排便异常主要表现为腹泻和便秘;低龄、非纯母乳喂养、牛奶蛋白过敏者、婴儿肝炎综合症以及使用抗生素后致肠道菌群紊乱是该组婴儿排便异常的重要相关因素。
[
关键词]婴儿;排便异常;临床特点;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7(b)-0024-02
AnalysisontheClinicalFeaturesandRelevantFactorsofAbnormalBowelMovementsofInfantsAged0to6MonthsinHuizhouCity
LUOHuiqinZHANGSongli
DepartmentofPediatrics,TheFirstPeople’sHospitalofHuizhou,Huizhou,GuangdongProvince,516003,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mainclinicalfeaturesofabnormalbowelmovementsofinfantsaged0to6monthsinHuizhouCityandtherelevantfactorsinthepathogenesis.MethodsTheclinicaldataof258casesofpediatricoutpatientsinourhospitalaged0to6monthswithabnormalbowelmovementswereanalyzedretrospectively.ResultsClinicalfeatures:156caseswithdiarrhea;90caseswithconstipation;12caseswithotherdiseases;commoncomorbidityincludesinfantilehepatitissyndrome,growthretardation,variousnutritionaldeficiencydiseases.Relevantfactorsinthepathogenesis:infantsaged0to3monthsaccountedfor75.58%ofthetotalcases;ruralchildrenaccountedfor62.79%ofthetotalnumber,non-exclusivebreastfeedingforchildrenaccountedfor79.69%,intestinalandextraintestinalinfectiondiseasetotaled123cases,theuseofantibiotics(babyormother)totaled84cases,infantilehepatitissyndrometotaled66cases,improperdietorfeedingmilkproteinallergydiarrheatotaled32cases,theproportionwasashighas82.05%.ConclusionThemainfeaturesofabnormalbowelmovementsofinfantsaged0to6monthsinHuizhouCityincludediarrheaandconstipation;theimportantrelevantfactorsoftheabnormalbowelmovementsofthisgroupofinfantsaresetoutasfollows:young,non-exclusivebreastfeeding,milkproteinallergy,infanthepatitissyndromeandintestinalgroupdisordercausedbyuseofantibiotics.
[Keywords]Infant;Abnormalbowelmovements;Clinicalfeatures;Relevantfactors
[作者简介]罗惠琴(1970.12-),女,广东连平人,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儿科。
排便是人体复杂而协调的生理反射活动,小儿排便异常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粪质异常,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占小儿消化门诊患者的25.0%左右[1]。其中初生~6个月内婴儿排便异常的情况特殊,与大龄婴儿及年长儿排便异常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为探讨和分析6个月内婴儿排便异常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的相关因素,该研究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该院门诊儿科诊治的258例初生~6个月排便异常婴儿的临床资料整理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组258例排便异常婴儿中,男144例(55.81%),女114例(44.19%);就诊年龄最小者出生8d,最大的6个月。就诊时病程最短者2d(为腹泻患儿),最长者2个月(为便秘患儿),病程>7d者174例,平均病程21d。
1.2方法及内容
收集排便异常婴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就诊年龄、生活环境、喂养方式、发病因素、临床特点、伴发疾病、实验室及相关检查等与初生~6个月排便异常患儿的相关性。
2结果
2.1年龄分布
新生儿组39例(15.11%),1~3个月婴儿组156例(60.46%),共195例(75.58%);4~6个月组婴儿63例(24.42%);中位年龄为2.3个月。
2.2临床特点
婴儿期排便异常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泻、便秘,该组258例患儿中腹泻156例(60.47%),患儿均符合腹泻的诊断标准[2],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呈水样,常见的伴随症状是呕吐、排便前哭闹、黄疸,部分患儿有发热及肠道外的相关症状,大便常规检查正常或有脂肪球、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等,其中18例纯母乳喂养儿除腹泻外一般反应好,食欲、睡眠佳,体重增加正常,是为“生理性腹泻”;便秘90例(34.88%),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减少或数天不排便、粪质坚硬,常见的伴随症状是食欲不振、排便哭闹、黄疸、便血等,其中78例(86.67%)病程>1个月,符合新生儿/婴儿FC罗马Ⅲ诊断标准[3];其他:12例(4.65%),包括单纯性排便哭闹、排便失常、肥厚性幽门梗阻、先天性巨结肠、不完全肛门闭锁、先天性肛门狭窄等。
2.3流行病学因素
2.3.1生活环境城区患儿96例(占本组总数的37.21%),其中腹泻儿54例、便秘儿39例,其他3例;农村患儿162例(占本组总数的62.79%),其中腹泻儿102例、便秘儿51例,其他9例。
2.3.2发病季节腹泻儿秋冬或春夏季发病多见;便秘儿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
2.3.3喂养方式纯母乳喂养儿54例(20.93%)、人工喂养儿96例(37.21%)、混合喂养儿108例(41.86%)。
2.3.4发病因素腹泻156例患儿除18例为生理性腹泻外,138例病理性腹泻儿常见的发病因素依次是使用抗生素(婴儿或母亲)84例(60.87%),肠道外感染性疾病69例(50.00%)中婴儿肝炎综合症48例(69.57%),肠道感染性腹泻54例(39.13%),饮食或喂养不当所致消化不良39例(28.26%)中牛奶蛋白过敏者32例(占82.05%);90例便秘儿的发病因素主要是喂养不当或食物成分不均衡69例(76.67%),发热性疾病及其他疾病后21例(23.33%)。
2.4:伴发病:腹泻儿常见的伴发病主要有生长发育迟缓及营养缺乏性疾病84例(60.87%)、呼吸道感染54例(39.13%)、婴儿肝炎综合症48例(34.78%);便秘儿常见的伴发病主要有厌食78例(86.67%),营养缺乏性疾病56例(62.22%),肛裂32例(35.56%)、婴儿肝炎综合症18例(20.00%)、痔疮6例(6.67%)等。
3讨论
排便异常是由于饮食不当、食物成分不均衡、肠道本身疾病及肠道外感染等导致的消化系统疾病,可分为病理性、功能性、精神性排便异常。新生儿系反射性排便活动,对于排便没有精神上的影响,随着儿童的生长发育,社会心理学的因素在排便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该研究收集的是0~6个月婴儿排便异常的临床资料,其中3个月以下婴儿195例,占总数的75.58%,暂无明确涉及心理压力、精神创伤等精神性排便异常的个案,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因素导致的排便异常所占比例是4.65%,不足5.0%。
在发病相关因素,该组资料显示排便异常与患儿年龄、生活环境、喂养方式、季节、婴儿键康状况、病程长短与用药情况及伴发病等密切相关。农村患儿发病率高于城区患儿,提示农村生活环境及卫生保健条件是该组婴儿排便异常的重要影响因素;纯母乳喂养儿发病率低于非纯母乳喂养儿,非纯母乳喂养儿204例,其中39例饮食或喂养不当所致腹泻中牛奶蛋白过敏者32例,比例高达82.05%,提示牛奶喂养儿因牛奶蛋白过敏出现腹泻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喂养方式的婴儿,是腹泻的主要发病之一;腹泻儿秋冬或春夏季发病多见,可能与本市所处的地理环境、在春夏季易发肠道细菌感染、秋冬季易发肠道病毒感染有关。该组便秘患儿的发病因素则主要是喂养不当或食物成分不均衡、发热性疾病及其他疾病如腹泻后多见。
该组资料还提示,3个月以下患儿病程多超过1周,尤其是腹泻患儿,发病常始于新生儿期,病情迁延到婴儿期,病程短于1周者常见的发病因素是受凉、感染或使用抗生素(婴儿或晡乳母亲);病程超过1周者常见的发病因素则主要是喂养不当、婴儿肝炎综合症或长程使用抗菌药物致肠道菌群失调等,常合并不同程度的生长发育落后、营养缺乏性疾病等;4~6个月腹泻患儿主要的发病因素是肠道或肠道外感染、使用抗生素(婴儿或晡乳母亲)及喂养不当等,病程多短于1周。
便秘是困扰患儿及家长的常见临床症候群,我国北方五市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儿童功能性便秘的群体患病率为4.73%,是儿童胃肠门诊最常见到病症之一[4]。该组资料中,便秘患儿90例,占该组排便异常的34.88%,患儿常常因哭闹不安、厌食、体重不增来诊,病程短者3~5d不排便,长者10d才排便1~2次,不仅影响患儿当前的生活,导致患儿生长发育落后、各种营养缺乏性疾病,病情迁延者有可能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发育[5],因而应予足够的重视。另该组90例便秘患儿中功能性便秘78例,占86.67%,低于文献报道的90~95%[6],可能与该组年龄小,就诊时病程相对较短有关。
值得重视的是,该组排便异常患儿中伴发婴儿肝炎综合症者66例,尤以3个月以下患儿多见。婴儿肝炎综合症常常是新生儿肝炎综合症的延续,有文献报道,婴儿肝炎综合症患儿出现腹泻、呕吐等消化症状者达59.1%[7],而在腹泻或便秘的病因学研究中少有提及婴儿肝炎综合症者,该组资料显示婴儿肝炎综合症是惠州市初生~6个月婴儿排便异常(尤其是腹泻)发病的重要相关因素。
目前,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该组初生~6个月排便异常婴儿中84例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008版)》AAD的诊断标准,发生率为32.56%,占病理性腹泻儿的60.87%。有研究发现,AAD发生与患儿年龄、抗生素使用时间及种类有关,<1周岁的婴儿较易发生AAD,抗生素使用在7d以上和使用2种以上抗生素的患儿也较易发生AAD[8]。该组虽然是门诊病儿,因随机性及流动性大,未能确定患儿或晡乳母亲使用抗生素时间的长短、种类及使用了几种抗生素,但该研究结果明确显示,6个月以下婴儿自身使用抗生素或通过母乳间接用抗生素均是引起该组患儿AAD的重要相关因素。
[
参考文献]
[1]王雪峰.儿童排便异常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8):581-583.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感染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8):634-636.
[3]张树成.儿童便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8):564-567.
[4]王维林张树成.儿童功能性便秘诊疗过程的临床思维浅谈[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2,11(1):2-3.
[5]MelanieCC,CheeSC,JanetWC,etal.Qualityoflifeinchildrenwithslowtransitconstipation[J].JPediatrSurg,2008(43):320-324.
[6]王宝西.儿童慢性便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8):561-564.
[7]薛永珍,刘红,袁淑华,等.婴儿肝炎综合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0,8(4):16-17.
婴儿夏季腹泻篇4
婴幼儿腹泻是婴幼儿常见疾病之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消化道紊乱综合症,以腹泻、呕吐为主,重者有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由病原微生物直接引起称为肠炎,如病毒引起的多见于秋冬季,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多见于夏季。由于气候、体质、饮食不当、肠道外感染等诸多因素引起或病因不明者,称之为婴幼儿腹泻。婴幼儿腹泻的治疗包括祛除病因,调整饮食,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在一般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药物保留灌肠疗法,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方法:常用药物为庆大霉素5~7mg/kg,复方黄连素1~2ml,山莨菪碱0.2~0.3mg/kg,发热加地塞米松0.3~0.5mg/kg,腹泻较重,有脓血并伴腹痛可加5%碳酸氢钠3~5ml,以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稀释至15~20ml,将药液抽入注射器内,用一次性肛管连接注射器,排尽空气,将肛管插入深7~10cm处推入药液。叮嘱家长用手捏住患儿两侧臀部,使闭合,避免药液流出,然后缓慢抽出肛管即可。2次/日,3天1疗程。
注意事项:①轻型腹泻,不伴明显脱水患儿,单用此疗法治疗即可。②高热或超高热者给予退热药和物理降温,在口服或静脉补液及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此疗法。③严重腹泻、呕吐引起中、重度脱水酸中毒,应及时给予输液,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同时给予保留灌肠。④冬季气候寒冷,为避免药液过凉刺激肠壁,可将针剂安瓶浸于热水中加温,然后应用。⑤灌肠时患儿采用左侧卧位,臀部抬高约10cm,使药液尽量保留于肠道内吸收,避免短时间内排出。
病历资料
例1:患儿,男,3岁,因发热3天,腹泻4天而来就诊,体温38.3℃,大便5~7次/日,为黄色稀便,并带少许粘液,眼窝轻度凹陷,皮肤弹性略差,尿量略减少。曾在外院静脉输入3天头孢呋辛钠,病情不见好转。化验检查:大便镜检可见红、白细胞,给予口服ORS液的同时,又采用庆大霉素4万U,复方黄连素2ml,山莨菪碱3mg,加生理盐水10ml,上午保留灌肠1次,5%碳酸氢钠10ml+生理盐水4ml,下午保留灌肠1次,治疗3天而愈,体温恢复正常,大便次数、性状正常,镜检未见异常。
例2:患儿,女,7岁,因发热5天,腹泻7天而来就医,体温38.6℃,大便6~8次/日,为脓血便,皮肤弹性良好,尿量正常。曾在外院抗炎(药物名称和剂量不详)、对症治疗7天无好转。查大便镜检可见红、白细胞及脓细胞,给予庆大霉素8万U,复方黄连素4ml,山莨菪碱6mg,地塞米松6mg+生理盐水10ml,上午保留灌肠1次,5%碳酸氢钠15ml+生理盐水5ml,下午保留灌肠1次,治疗3天,体温正常,腹痛消失,大便黄,镜检未见异常,病情痊愈。
婴儿夏季腹泻篇5
秋季腹泻是婴幼儿期的常见病,多发于夏秋季,人类轮状病毒是最常见的病原。这种病毒主要侵犯近端小肠,但主要病变部位在结肠。轮状病毒可通过破坏肠绒毛细胞致使水和电解质从肠壁返流入肠腔从而出现水样腹泻。主要表现为,腹泻每日可达十余次,每次量不多,呈黄绿色稀水样便,少量黏液。少数患儿可伴呕吐,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婴幼儿患病后经口服药量小且易呛咳,静脉输液针对腹泻尤其是伴有呕吐及脱水症状的患儿,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难点。为减轻患儿痛苦提高医疗护理质量,近年我可开展了针对婴幼儿秋季腹泻应用药物保留灌肠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60例秋季腹泻应用药物保留灌肠治疗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6~10月收治腹泻患儿60例。经过便常规检测确诊为秋季腹泻,其中男36例,女24例,小于1岁48例,1~3岁12例。轻度脱水9例,中毒脱水1例,腹泻次数7~10次/日36例,10次以上24例,伴呕吐者11例。
治疗方法:根据病情结合临床检验结果给予抗炎抗病毒补液纠酸等治疗的同时给予生理盐水20ml加思密达(10mg/kg)和黄连素(10mg/kg)每日分两次保留灌肠。因思密达具有强大的吸附作用,可吸附肠内细菌和病毒并有很强的覆盖能力对肠黏膜有保护作用,黄连素对痢疾杆菌的抗菌活性强可在肠内游离出鞣酸与小碱产生抗菌和收敛作用。
护理
灌肠前准备,将生理盐水加热至40℃,将黄连素研磨成粉末与思密达一同加入生理盐水中调匀,抽吸于20ml注射器中备用,根据患儿的年龄选择合适的肛管,婴幼儿一般为10~12号肛管为宜(小婴儿要选择更细的)。
患儿的准备:在患儿清醒安静的状态下,排便后进行灌肠,以免因局部刺激引起排便将灌入的药液排出。并需要家长配合抱起患儿,使其面向家长横卧于腿上,臀部暴露给护士利于操作。护士应态度温和地告诉患儿及家长操作无痛苦,并解释操作步骤及家长的配合要领,是操作可顺利进行。
灌肠时的护理:患儿取左侧卧位,将臀部略抬高,用石蜡肛管及后,轻轻插入10~15cm(小婴儿插入5~7cm),缓缓注入药液,遇到有阻力可适当转动肛管。在操作中遇到患儿因恐惧而反抗时,要请家长要全力配合,固定住患儿的上身和腿部。护士应熟练轻柔敏捷地操作,同时要用赞美的语言鼓励患儿使其配合治疗。灌肠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儿的反应如发现患儿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增快,腹部剧痛,应立即停止灌肠并通知医生予以处理。
灌肠后的处理:用纱布堵着轻轻的将肛管拔出,叮嘱家长抱患儿使其臀部抬高约5~10分钟,避免药液被迅速排出,可在局部被充分吸收。0.5~1小时后方可排便。注意观察大便的性状,颜色,次数及量,作好记录。每次便后都要用温水清洗臀部并保持局部干燥,如果已有臀红发生可局部抹药并作相应的臀部护理。
婴儿夏季腹泻篇6
肺炎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第1原因,占全部婴儿死亡的20%~30%,估计我国每年有30万婴儿死于肺炎,为了解我市婴儿肺炎死亡率及其相关因素,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肺炎的死亡率,对1990~1994年177例婴儿肺炎死亡资料进行了综合整理分析,结果如下。
婴儿肺炎死亡率:1990~1994年溧阳地区活产婴儿49784例,肺炎死亡177例,平均婴儿肺炎死亡率3.6‰,处于我国6个县调查研究资料婴儿肺炎死亡率3‰~9‰的中间水平。为发达国家婴儿肺炎死亡率的7~16倍。5年婴儿肺炎死亡率分别为4.5‰、4.1‰、3.2‰、3.1‰、2.1‰。随我市医疗保健系统的发展而下降。
婴儿肺炎死亡的年龄及地点,见表1。
婴儿肺炎死亡率与季节的关系:本资料177例婴儿肺炎死亡在各季节的分布,见表2。
婴儿肺炎死亡与产科因素的关系:产科因素包括早产、窒息、胎儿窘迫、臀位产、剖宫产、滞产、过期产、胎头吸引、羊水早破等,占本组资料的67.2%,无产科因素32.8%。其中0~7天内死亡50例,均有产科因素;7~28天52例,44例有产科因素。应用相对危险度流计分析表表明,有产科因素婴儿肺炎死亡的危险度为无产科因素的6~7倍。
调查结果表明,婴儿肺炎死亡率春冬季明显高于夏秋季。春季最高(0.54%)。这可能与发病季节长江下游以春冬季为多有关。
有关研究表明,5岁以下的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死亡病例中,出生2个月内儿童死亡数20%~30%。本文结果与上述研究一致。在婴儿肺炎死亡病例中,小婴儿最多(78.5%)。因此,肺炎防治重点应放在小婴儿(<2个月)组。
调查结果显示,产科因素为导致围产儿肺炎的最主要原因,并威胁着婴儿的健康和生命。特别是围产新生儿肺炎死亡均与产科因素相关。所以,做好围产期的保健,治疗孕母各种疾病及生殖道的各种感染,及时处理胎位不正等异常产科情况,可降低新生儿肺炎发病和死亡率。
由于小婴儿(<2个月)的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抵抗力低下,容易感染。故对产科异常的初生婴儿,可预防性的给予抗生素,同时提倡早期母乳喂养,有助于提高婴幼儿的免疫力。普及卫生教育,使家长认识肺炎的早期体征,患病后迅速到医院就诊,是降低婴儿肺炎发病和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HT][FL)]
[CSX]
医生,是患者进入医疗系统的“引路人”。作为首诊医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疾病的能力,对来诊的每位患儿在进行常规治疗中应注意个体化,辨证地实施治疗。就婴幼儿腹泻病而言,例如新生儿疾病滥用抗生素使肠道菌群平衡失调而导致腹泻。因饮食因素、气候因素导致的婴幼儿腹泻运用抗生素治疗会引起药物较难控制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社区医生是家庭医生,服务内容为医、防、保、康、教、计一体化,责任是持续性,生前死后,所以必须通过健康教育等措施向辖区内的农牧民群众宣传介绍母乳喂养、科学喂养婴儿是保证婴幼儿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指导孕母从妊娠后期着手,合理营养,保健。产后早期开奶,按需哺乳,保持心情愉快,掌握正确的哺乳技巧等,以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提高母乳喂养率。实施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我国卫生部制定的《婴幼儿喂养策略》,建议生后6个月内完全接受母乳喂养。指导哺乳期母亲在炎热夏季或婴儿患病时不宜断奶,以免发生腹泻等消化紊乱,以降低婴儿腹泻病的发病率。同时指导农牧民群众改变喂养习惯,科学育儿,以降低婴幼儿腹泻病的发生,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
社区医生是婴幼儿健康保险的最佳“守门员”,必须加强预防保健服务工作,防患于未然,防患于早期,减少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改善疾病的进程和预后,最终提高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益,提高社区群众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