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高压电工的基本知识(6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3-02 手机浏览

高压电工的基本知识篇1

论文摘要:结合课程特点,从教学内容组织,利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工程实际选择课内实验三方面探讨了电气施工技术教学的方法,经实践证明此种教学方法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为其他课程教学提供指导方法。

《建筑电气施工技术》被不少高校列为电气信息类专业的选修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该课程是电路分析、电机及其拖动、建筑供配电与照明、电气控制技术、发电厂电气、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高电压与绝缘等课程教学的后续课程,一般滞后于以上课程的理论教学。该课程教学中应注意贯穿前修相关课程的理论基础与本课程具体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摆脱传统理论教学满堂灌的模式。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以及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一番探讨。

1、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电气技术是一个宽口径的学科,内容涉及非常广泛,除了电学方面知识外,还有材料、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要教好这门课,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强求面面俱到,而应该做到精心梳理教学内容、认真选材,结合学生就业及社会上所涉及的最常用知识点进行讲解。在教学中力求突显该课程的实用性,让学生感受学有所得。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每堂课均以不同形式的专题内容为教学主线,把电气施工技术课程分为电气安全与急救、电气识图、防雷与接地、架空电力线路、电缆工程、电机安装与维护、变压器安装与维护、配电盘安装与盘内接线、高低压电器、照明布线与灯具安装、电工常用测量仪表、交直流耐压试验、电气施工相关资料的编写等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主线,但不能拘泥于教材结构,不能局限于本教材所覆盖的知识范围,而应该充分结合前修专业课的知识讲解,引领学生回顾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前修课程对本课程的作用,并借助于前修课程的基础,这样学习新知识时很容易做到循序渐进,有助于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而非靠单纯、机械的记忆。另外,教学中应尽量将理论内容浅显化,每完成一个专题,都要让学生感觉学有所得为教学目标,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以变压器的安装与维护这一专题为例,首先让学生了解变压器的最新发展动态,从20世纪so年代初期推出的S7系列变压器,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推出S9系列,再到当前大力推广的非晶合金铁心的S11系列配电变压器,讲解几代变压器的不同点。从这些变压器的发展变迁过程,让学生理解节能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了解了变压器制造的新工艺,以及新材料的发展趋势。

从变压器的安装、接线及维护的角度出发,讲解了实际运用涉及比较频繁的几个方面。从变压器的基础、变压器本体吊装、变压器的吊芯检查等到变压器油箱上的各个部件的作用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讲解,如表1所示。而对电机学课程中重点介绍变压器的基本理论,本课程仅作简要概述。

变压器的交流耐压试验、连接组别与变比测定以及直流电阻的测定在其他专题介绍,以保持本课程的体系完整。这样,变压器这个专题结束后,使学生从原先电机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到对变压器的整个生产过程有了一个更清晰的了解,如果他们毕业后从事安装或维护变压器的管理工作,将十分有益。

2、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使教学方法有了较大的突破。多媒体技术可以使课堂方便的利用视频、图像,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它显示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知识量大,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易做横向或纵向的对比,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形成知识的整体网络,使学生真正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本课程采用多媒体视频及图片可以克服学生对电气设备、开关设备、施工工艺认识不足的局限性,既便于教师的教学,又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如在讲述电力架空线路中的电杆组立方法时,其中有一种常用的“人”字抱杆组立电杆的方法,该方法是利用机械牵引“人”字抱杆,并且在电杆的组立过程中,为了确保施工的安全,在电杆起立到不同的角度需要有相应的操作。如果不借助多媒体视频,很难将这一过程讲的透彻,于是委托作者曾经所在的一施工单位拍摄了一段视频,借助于视频讲述各个阶段应注意的事项及其原因,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并且饶有兴趣。另外,多媒体便于展现大量的实物照片,有助于学生认识很多相关的电气设备,同时借助于这些投影的图片,学生很容易认识这些设备的各个组成部分,教师也很方便指出这些设备各个部分的作用,必要时借助同一设备不同角度的图片,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结合工程实际选择课内实验

电气施工技术这门课程是一门偏重实用的课程,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也是本门课程的重中之重。由于该课程涉及范围广泛,可以开设的实验内容也很多。考虑到现阶段学生的实际就业问题,如有的用人单位希望学生毕业后能从事一定的技术工作,加之学生希望在找单位时多一些实用的证书。笔者在选择课内实验内容时,结合电工操作证的考试要求(为学生考电工证书打下基础)、生产生活中接触较多的一些场景,同时考虑到学校实验室的现有实验条件,并避开电气控制技术前修课中出现的实验为原则。本课程目前开设了以下实验:

1)由散件组装一套日光灯,并实现由两地控制该灯;2)吊扇的安装与接线;3)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引出线首尾端判断及电机接线;4)中小型异步电动机测试及检修;5)双速电动机控制线路安装及调试;6)Y-降压启动控制线路安装及调试;7)反接制动控制线路安装及调试。

高压电工的基本知识篇2

关键词:技校电工基础课教学改革抽象枯燥直观化

技校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打破旧的教学观念,改革创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把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直观化是对技校电工基础实施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培养成合格的技术工人才是改革的目的。

一、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弊端

电工基础课是电工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很强,而且相对来说有些抽象。对于刚刚接触电工理论的中技学生而言,如何将难懂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讲得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的兴趣,一直是教师颇费脑筋的问题。

现在,电工基础课程有些概念过于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万事开头难,只有头开好了,学生觉得好学、好玩,才会慢慢喜欢这门课程,故课本上有些概念没必要说得那么专业。毕竟,中技学生主要是以实习为主不是搞研究,对于理论课的内容,只要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把它消化吸收就可以了。

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种设想

笔者以第一章《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定律》内容谈谈教学改革问题。

1.关于§1-2电流

电流这个概念,课本上是这样说的,“电荷的定向流动称为电流”。课本上的这一定义毫无问题,但是,电荷是微观的东西,说一根导线通电有电荷定向流动形成电流,肉眼是看不见的。如何使抽象的电荷形象化,加深学生对电流概念的理解呢?我们通过实际电工教学摸索,认为这一章中的多数概念用水来做比喻很恰当,能让学生比较容易地接受电流概念。当然,虽然以水为例讲解电的概念,在道理上有相通的地方,但本质上不同,这一点还应该向学生说明。教师可以对学生解释说:水流的形成是水(分子)的定向流动,同理,电流的形成是电荷的定向流动,这样,用水做对比,学生马上就明白了。之后,趁热打铁,再用水流方向来对电流方向进行类推,也就不难了。再有,电流大小,课本上是这样定义的“一定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的多少”。对于“一定时间”和“导体横截面”学生都能理解,因为不抽象,但对于“电荷量”即电量的理解,有点费劲。电量,顾名思义,电荷的数量,但是,它看不见,1库仑电量怎样理解呢?若以水流大小为例,单位时间内通过水管横截面的水量叫水流大小或水流强度。这里,水管比喻为导体,水量比喻为电量,则这样之后,也能加深对电流大小的理解。

2.关于§1-3电压与电位

“电压”的概念,课本上是这样说的,“电场力把单位正电荷从电场中的a点移动到b点所做的功称为两点间的电压”。我们觉得,没必要这样去对学生讲,只需这样去讲,“水压是对水(分子)的压力,而电压是对电荷的压力”就可以了。

对于“电位”概念的理解,课本是这样说的,“如果在电路中任选一点为参考点,那么电路中某点的电位就是该点到参考点之间的电压”。电位这个概念比电压更难理解。我们仍然以水位为例,通过以水位参考点的不同,某点水位高度值也发生变化,让学生理解电位的概念。比如,若以地面为参考点,a点水位为5米,b点水位为2米,若以地面以上5米为参考点,则a点水位为0米,b点水位为-3米;若以地面以下5米为参考点,则a点水位为10米,b点水位为7米。在这里,由于水位参考点选取的不同,各点水位值也发生了变化,并且有正水位、零水位、负水位。然后向学生说明,电位的概念和水位有相似之处,在电路中,由于参考点选取的不同,各点电位值也发生变化,并且有正电位、零电位、负电位,这样对比,使学生形象地明白了电位的概念。继续趁热打铁,不管水位的参考点如何变化,任意两点比如a、b之间的水位的压力差值是不变的,总是3米,因为参考点是人为选定的,显然参考点不能影响水位的压力差值,进而也形象地说明了电压与电位差的关系即任意两点电(水)压等于两点之间的电(水)位差。

3.关于§1-4电动势

“电动势”,课本上是这样说的,“在电源内部,电源力将单位正电荷从电源负极移动到正极所做的功叫做电源的电动势”。我们是这样给学生解释的,水在自然压力即重力下,由高水位处流向低水位,若想由低水位处流向高水位,必须借助于外力。同理,正电荷在电压的作用下,由高电位流向低电位,若想由低电位流向高电位,必须借助于外力即电源力才能实现,即“电荷”在电源力作用下有从高电位运“动”到低电位的趋“势”简称电动势。这样,学生也好理解一些。

4.关于§1-6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内容如下:对于不含电源电路,当在电阻两端加上电压时,电阻中就有电流流过,流过电阻的电流与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对于该定律,我们可采用的启发式和对比式方法教学。水流是由于水(分子)的定向流动,那么,为什么水要定向流动,因为受到了压力才定向流动;那么,为什么必须施加压力才能让水定向流动呢,因为水受到了阻力;(最后总结)显然水流大小与水压成正比,而与水受到的阻力成反比。对比,则电流是由于电荷的定向流动,那么,为什么电荷要定向流动,因为受到了压力即电压才定向流动;那么,为什么必须施加电压才能让电荷定向流动呢,因为电荷受到了阻力即电阻;最后总结,显然电流大小与电压成正比,而与电荷受到的阻力即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欧姆定律。这样,一步一步地把欧姆定律明白地讲了出来,学生也很容易接受,之后,再理论联系实际,马上再通过一个实验来验证欧姆定律,最终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这个重要定律。

5.关于§1-8电功与电功率

关于电功的概念,我们不用采取课本上的推导讲解,可以采取拟人化,即将电荷比喻为人。我们知道,人干活,显然人多,力气大,时间长,干的活多,不妨理解为做功;同理,电荷干活的时候,在电压(力)作用下,电荷运动干活做功,显然电压力(U)越大,电荷越多即I,时间t越长,电荷干活做功越多,从而推出电功W的定义电功多少与电压U、电流I、时间t成正比,即W=UIt。再通过欧姆定律推出W=I2Rt=(U2/R)t,电功概念理解之后,电功率就好理解了,由于人干活的效率与时间成反比。同理,电功率就是电荷干活的效率,故也应与时间成反比,则电功率P=UI=I2R=U2/R。

高压电工的基本知识篇3

关键词模块式教学基础理论基础实训

AbstractProfessionaleducationisfacedofsignificantchangeinordertoachieveitsservicefunction.Actually,thesystemofcurriculumsshouldbeestablishedattheaimofdevelopingthestudents’capacities.Afterthat,theycouldbepreparedfortheircareer.Hardlycanthereformofthepatternofeducationinthespecialtyofmoldbewaited.

KeyWordsThePatternofEducationFundermentalTheoryElementaryPractice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社会转型,职业教育要实现其服务功能必定面临着重大的转变,在培养模式上,传统的以学校为主,向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转变,在教学内容上,从偏重文化教学和理论知识传授向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的转变,从重视学科研究与专业教学内容转向注重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转型。高职高专院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应用人才型的需求,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据此应把拓宽专业口径,课程体系合理、教学内容优化、实践动手能力强,社会适应面宽,作为本专业的教学基本思想,将模具设计理论、实践与及计算机应用融合为一体,加强针对性、突出实践性、强调新技术、培养综合素质进行模具专业的模块式教学的改革中来。模具专业的模块式教学分为三个模块:基础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其中专业基础教育模块分为:专业基础理论模块,专业基础实践模块。

一、专业基础理论模块

专业基础理论要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对专业基础理论应进行系统优化,有机整合,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在课堂教学上应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环境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教学。专业基础理论模块包括:电工电子与测量技术基础,机械制图与CAD,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

1、电工电子与测量技术基础。电器设备及控制在各个领域中均扮演着关键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掌握电工电子和测量技术的初步知识成为工科各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必须指出的是,“电工电子与测量技术”是一个理论性、专业性、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所涉及教学内容广,内容本身也较难掌握。如何在规定的学时数内使学生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初步知识,为模具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利用和发挥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教学实施的难点。教学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减少繁琐的数学推导,增强物理概念,清晰的图解分析,缩减课时,力求少而精。

电工电子与测量技术基础包括电路基础、直流、交流电路和三相交流电分析、计算。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基本理论和电工电子测量技术。

2、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制图与CAD这课程是一门研究用正投影法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技术基础课。主要解决机械设计制造中技术信息的图样表达问题,以及与图样绘制有关的机械设计、制造工艺问题。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读图能力、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运用CAD软件绘制机械图样的方法和技能。侧重点在视图理论,零件图与装配图制作,熟练运用CAD软件绘制机械图样,授课以课堂为主,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采用冷冲模和注塑模中零件或装配体实物,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看图、制图能力,使学生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的应用和开发能力,为以后的PRO/E或UG软件的学习打好基础。

机械制图与CAD包括制图基本知识;投影基础;组合体机件的表达方法;标准件与常用件;零件图与装配图、公差与配合。机械CAD基本概念、基本绘图、操作命令、计算机绘图、图形编辑、显示、设置、查询、层、块、形、属性以及尺寸标注、图形输入、输出以及程序设计。

3、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基础》主要研究机械中的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机构特点、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它是模具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该将为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基础实训,可以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运用相关知识、手册设计简单传动装置的能力。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的原则来确定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体系结构;恰当的处理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设计方法和现代设计理论、设计方法之间的关系;并且注重设计与制造有机结合、机电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重视工程综合教育和素质教育,重视课程之间的科学分工和有机联系;在教学内容组织安排上,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重视工程实践和综合教育,克服课程内容陈旧,结构固化,偏重自身完整性,教学内容组织缺乏弹性、轻视实践教学等问题。把基本理论与综合教育、素质教育、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教学内容和现代化教学方法融为一体;科研和设计教学融为一体;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课内教学和课外辅导、课外练习融为一体;常规设计方法和现代设计方法融为一体的新的教学模式。

《机械设计基础》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及课程设计

4、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目前许多职业院校都是先安排金工实习,然后安排课程教学。这样学生在金工实习时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有一定的盲目性,而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又因实践不足影响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理论教学改革就是要将理论课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理论教学促进实习效果,实习效果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全面提高理论课和实习的教学质量。实践的结果证明理论与实践结合现场教学改革确实全面提高了理论课和实习的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反映良好。

机械制造基础包括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模具材料、制造技术、切削机床、互换性原理与测量(尺寸与尺寸链部分)、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加工工艺及金工实习、机床夹具,机械加工工艺编制。

5、液压与气压传动。液压与气压传动是当代先进科学技术之一,它不但渗透在各种工业设备中,而且是科学实践研究,自动化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液压、气压元件,应着重于基本原理、结构特点,应用及选择方法。对基本回路和典型系统,则结合在实际中所用回路和系统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技术是今后从事研究工作、技术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

二、专业基础实践模块

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是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学科理论基础,但无法提供最受企业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其提供的职业学习机会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因此从根本上难以满足企业和劳动市场的要求。专业基础实践应从传统的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向重视理论实践一体化转化、从校内课程为主,重视学科性与专业性向校内外学习与工作经验的一致性;行动导向重于书本知识转化。

专业基础实践模块包括:机械制图与CAD实训,机械制造基础实训(含金工实习),电工与电子基础实训,机械设计基础实训。

1、机械制图与CAD实训。《机械制图与CAD》实训目的是培养学生有绘图读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外,还应进行全面的综合应用训练。一是部件测绘。小至修配被损零件或对原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大到对引进产品实施“反求工程”,测绘技术都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二是软件的综合运用能力。主要掌握计算机辅助绘图的基本命令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字化绘图应用能力和实验技能。以机械工程图的二维平面绘图为主,以三维实体设计为辅。整个实训中结合冷冲模和注塑模中零件和装配体的测绘,使学生能按照国家标准正确而快速绘图。并参加Autodesk公司的认证考试,获得全球通用的AutoCAD工程师证书,以适合于企业工厂绘图员岗位的需要。

2、电工与电子基础实训。柔性教学环境,集成化管理,校企共建基础实验是高职电工与电子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具有综合性、现场性、开放性和双主体性四个主要特征,最终能实现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三大基础实训教学任务。电工与电子基础实训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先讲后做,边讲边做,或项目导入(先做后讲)”等多种教学方式,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设计基本实验(验证性),提高型实验(综合性实验、应用性实验)和创新型实验等三种类型的实验项目,以全面培养高职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3、机械设计基础实训。采用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改革相结合,力求适应高职教育的应用性、针对性、岗位性、专业性的特点。将知识性与实用性融为一体,实验项目中分成基本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两个层次,虚拟实验和工程案例与学生操作有机结合,保证基本实验教学,不断扩大综合设计实验,鼓励学生课外开展科技制作。机械设计基础实验面向实训,符合技能培养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目标即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注重职业技术能力和管理素质的培养和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能力培养。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与CAD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实践性环节相辅相成。

4、机械制造基础实训(含金工实习)。为避免学生在实训时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又因实践不足影响了对《机械制造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应该将理论课课堂教学与机械制造基础实训同步;基础实训,生产实践和社会环境相结合。无论是《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还是基础实训,所有内容都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在进行课堂教学和基础实训时结合实际生产会使得教学和实习内容丰富、生动。学生们在接受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的同时还可了解生产现状、了解新技术的应用状况、了解理论知识与生产的相互关系,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机械制造基础》基础实训与社会环境的结合,让学生进入了一个更大的课堂,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自己社会责任的认识。除了学习工艺技术外,还将注重学生的个人素质的培养,包括纪律、群体相处、活动能力、人际关系、管理意识、工业安全、环保意识及领导才能等。

三、结束语

模具专业的模块式教学改革,课程体系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特点,并形成职业能力培养系统化课程,突出了实训,并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符合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规律,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以单元课程改革为基础,进行了课程整合和新课程开发,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稳定的专业培养方案(或专业教学计划),并能够根据产业和经济结构变化适时调整和更新。

参考文献

1.邓泽民.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7

高压电工的基本知识篇4

做为一个刚刚调入供电部变电所工作的我来说,首先应该不断的去努力学习,这样才会不断的提高业务技术水平,才会有进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古人寥寥数语就将学习的重要性高度地概括出来了。学习的过程好比那未经加工的瑕玉,经过一番精雕细刻之后,呈现出一具婀娜”的工艺品应具有的高贵与典雅。刚步入工作的我以前只知道在变电所抄表、合闸、闭闸。深入的电工知识知道的很少。通过这次培训学习,犹如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电工培训心得体会范文节选!

1、培训中对煤矿安全、井下防火救灾等方面的了解

培训中,专家老师的讲座,教师的授课,使我在《煤矿生产技术基础知识》《井下通风》《矿井火灾防治》《抢险救灾》井下瓦斯防治》和《煤矿安全法律法规》等教材教法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从而也认识到了工作中安全的重要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国煤炭工业的安全方针。也使我认识到安全对于一个电力工作者来说是多么地重要。电力安全涉及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安全工作不能掉以轻心。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被别人伤害”,做为一个电力工作人员更应该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确保电力设备安全运行。这次学习还使我懂得了井下通风的重要性,什么是瓦斯爆炸等。井下遇到瓦斯、火灾如何去面对,如何去预防,如何去自救互救等粗浅的知识。

2、学习中对电工作业安全方面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学习初步认识和了解了电工的基础知识、触电危害和互救、电器安全工作与措施、电气安全用具与安全标志、什么是直接接触电击防护、间接接触电击防护、电气防火防爆、防雷与防静电等方面的安全隐患和防治等,让我从不懂到初步了解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对我以后的工作很有帮助的知识和理论,为我今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在工作中如何去安全操作和自我保护的能力等。

3、对进网作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

使我受益最大的还是专业理论方面的知识,我懂得了电力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变电所工作的重要性。让我认识了变压器、高压断路器、隔离开关和熔断器等。学习到了变压器的运行,互感器的作用,高压断路器的用途和隔离开关的作用、分类和型号。在什么情况下高压负荷开关与高压熔断器配合使用由熔断器起短路保护作用;在什么情况下高压电容器组的投入或退出运行应根据无功潮流、负荷功率因数和电压等情况确定。

4、实际操作的学习和掌握

高压电工的基本知识篇5

关键词:模拟电路?发散性思维?三极管电路知识点发展思维

随着电子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电子电路逐渐由模拟电路转变为数字电路的天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字电视、数码相机、闪存、微处理器等处处充斥在眼前。然而在数字技术稳步前进的今天,模拟技术仍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这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模拟电路是数字电路与人、自然世界的接口电路;二是数字电路中的时钟信号、供电电源离不开模拟电路。因此模拟电路的学习依然是电子技术学习的重中之重。

模拟电路是电子技术入门的必经之路,很多初学者都把它称为“魔鬼电路”,在学的过程中感叹电子技术的深奥难学,甚至产生了畏难心理。的确,对于初学电子技术者,要熟练掌握各种不同特性的电子元器件,透彻理解各种功能电路的工作原理,是有一定难度的。不过,学习模拟电路,掌握好学习方法是有捷径可走的。笔者在这里结合发散性思维,对模拟电路学习中的一些难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学习者能多思考、琢磨,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方式,又称辐射性思维或扩散性思维。它立足于某个基本知识点,将原有的知识、经验方法进行有效组合,寻找出更多新的知识点或方法。人们经常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也是指的这类方法。

一、由三极管内部的PN结结构出发,学习三极管的三脚电压关系和电流关系

以NPN型三极管为例,三极管是由两块PN结背靠背按相应的工艺要求制成。其中发射区掺杂浓度大,目的是为了提供大量的载流子(电子);基区做得很薄,目的是有利于来自发射区的载流子穿过基区到达集电区;集电结做得比发射结面积大,目的是有利于接收来自发射极的载流子。如图1和图2所示。

发散性思维引出的知识点:一是三极管管脚名称和电压偏置方法。发射区:发射电子的位置,应该接电源负端;集电极区:收集电子的位置,集电结面积大,可以更好地收集扩散来的电子,根据异性相吸的原理(吸引电子),应该接电源正端;基区:电子依靠扩散作用由基区扩散至集电极区。这三区对应的引脚分别为发射极e、集电极c、基极b。根据载流子流动方向,三极管三脚电压关系为、三脚电流关系。二是三极管的三种工作状态。改变三脚电压偏置方式,三极管可以有三种工作状态――饱和、截止和导通放大。当发射极的电压Ve不是三脚的最低电压,发射电子的工作区不工作,三极管为截止状态;当集电极的电压Vc不是三脚的最高电压,接收电子的工作区不工作,此时基极电压Vb最高,大量电子涌入基区,造成基极电流Ib过大,三极管为饱和状态。只有当三极管三脚电压满足发射极电压最低,集电极电压最高,发射电子和接收电子的条件都正常满足,三极管正常放大。

经验总结:三极管的三脚电流关系、三脚电压关系一直是学生较难理解、难记忆的内容,我们通过PN结的结构特点,并引入“发射”“收集”这两个概念,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了。初学者往往容易忽略三极管的结构图,教师应该对这张图仔细分析并充分理解吸收。

二、从电阻的基本特性出发学习基本元器件和基本电路的工作原理

电阻的知识点是学习基本元器件的立足点。大多数的初学者在学习电路时遇见的第一个元件就是电阻。顾名思义,电阻的阻值是用来描述该元件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电阻对各种信号呈现出的阻碍特性相同,无论流经其两端为交流、直流;高频信号、低频信号;模拟信号、数字信号,均一视同仁。立足于电阻的基本特性,可以用发散性思维引出以下知识点。

1.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的阻抗作用

电容和电感在电路中同样应用广泛。特别是电容元件,使用量仅次于电阻。电容在电路中经常有这样几种作用:滤波、耦合、旁路。要学习这两种元件的特性是可以从“电阻”这个角度出发理解的。电容和电感对电流同样有阻碍作用,它们的阻碍作用被称为阻抗,电容的阻抗叫容抗,电感的阻抗叫感抗。它们和电阻不一样,阻抗的大小变化和频率有关。在分析电路时我们可以把电容和电感看成是由信号频率调节的可调电阻,分析过程见表1。

2.谐振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

谐振电路在电子电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高频放大电路、振荡电路等都有谐振电路。很多初学者在分析电路时都感到无从下手。谐振电路其实就是选频电路,对谐振电路的分析方法同样可以从可调电阻的特性开始学起。

串联谐振的特点:当流经电路的信号频率等于谐振频率,等效的可调电阻阻值最小;并联谐振的特点:当流经电路的信号频率等于谐振频率,等效的可调电阻阻值最大。谐振的等效电阻大小可以影响其两端的电压、流经元件电流的大小,进而可以分析出它对流经该电路信号的作用。

利用阻值可变的性质,谐振电路可以作为:①选频电路,在众多的信号频率中选出所需要的信号频率。如果用在放大电路,则构成选频放大器;②信号吸收电路和信号衰减电路。从众多信号频率中将某一频率的信号进行衰减或吸收。

3.滤波器电路

滤波器电路就是利用电阻对信号的阻碍作用实现了选频功能。电阻阻值大,信号衰减大;电阻阻值小,信号衰减小。如果借用可调电阻的概念来分析滤波器电路,就很容易理解了。分析过程可以参考谐振电路的思路。

4.由电流大小控制的可调电阻电路

三极管集电极c和发射极e之间的电阻Rce可以看成是一个由基极电流ib控制的可调电阻,改变三极管基极电流大小,从而可以改变三极管c、e脚之间的电阻。当ib增大到三极管进入饱和状态,rce趋于0,等效于ce两脚间为一个闭合的开关;当ib减小到三极管进入截止状态,rce趋于∞,等效于ce两脚间为一个断开的开关。从这个角度考虑,三极管可以视作是一种由电流大小控制的可调电阻,如图3所示。模拟电路课程中关于直流电源一章所讲授的串联调整型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用这种等效方法进行分析易于理解,如图4所示。

经验总结:电阻、电容、电感在入门学习时可以把它们视作电路元件三“兄弟”,均能阻碍电流,并具有不同的阻碍特性。由这三种元器件搭配组合成的谐振电路、滤波器等电路均可以从可调电阻对信号的阻碍作用这个角度进行考虑。三极管的三种工作状态对输入信号的影响同样也可以从可调电路的角度进行考虑。

高压电工的基本知识篇6

根据职业岗位的能力和素养要求,将《工厂供配电》与工厂供配电检修实训深度重组并实施项目化教学,把课程划分为六个独立的教学项目,并把每一个教学项目中工厂供配电专业知识的学习、项目任务的实施及对学习的评价与考核。举高压开关柜及其运行与检修”这一案例说明了项目教学法的组织与实施过程。

【关键词】

项目化教学;工厂供配电;教学设计

1.《工厂供配电》的课程定位

按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宗旨,学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创新性地提出了岗位导向,工学结合,岗课相融”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提炼出五个核心岗位,实行岗位导向”的2+0.5+0.5”职业导向和一主线、两阶段、五方向”的培养模式,并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工厂供配电》作为高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具有实践性强、应用性广的特点,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电力系统的基本理论,认识发电厂、变电站工厂供配电的结构、原理和性能,配电装置与接地装置等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工厂供配电运行、安装、检修乃至电气部分设计的专业技能,为学习后续专业课、强化职业技能与素养、增强工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项目化教学的理念与思路

项目化教学是将课程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项目,并实施每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直接全程参与,在项目的实施中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体验、感悟、论证、探究,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教室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训场为中心。所以,在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度。

3.《工厂供配电》课程项目化教学总体设计

如前所述,《工厂供配电》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论与技能的协调统一,即在学习过程中始终重视并贯穿技能的训练。其总体教学设计是:将原专业实施方案中的《发电厂及变电站工厂供配电》课程与工厂供配电检修实训进行全面重组,在讲述基本理论与概念的前提下,选择若干个既是重要理论知识点、又能强化技能水平的典型学习(工作)项目,确定学习与任务情景,并围绕其学习目标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与技能训练程序,由校内、外的专、兼职教师组织开展教+学+做”的教学模式,同时参照电力行业技术规范对学生项目工作任务实施过程与完成情况进行技能考核,由此使学生能领会专业知识并掌握专业技能,实现课程学习与岗位要求的零距离,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与技能基础。

4.《工厂供配电》课程项目化教学具体实施思考

4.1教学项目的选定

按照上述课程项目化教学的理念与设计思路,为达到《工厂供配电》课程的培养目标,应选取工厂供配电的用途、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及其检修等知识,形成系统的课程知识体系。因此,选取既能满足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又有利于实施做中教、做中学”的低压断路器及其检修”、互感器及其检修”、高压断路器及其运行与检修”、高压隔离开关及其运行与检修”、高压开关柜及其检修”、变电所电气部分及其设计”等六个典型工作任务,做为教学项目,也即是做为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培养的载体。由此,每个典型的教学项目均由项目描述、教学目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任务下达、前期准备、项目实施、工作结束、评价考核等9个环节内容构成。每个教学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课程提供给学生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学生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便于发挥学习的自主性。项目顺序按难度与综合度递增组织,有利于学生合理组织知识结构,有利于快速有效地掌握知识,符合认知规律。

4.2项目化教学的组织

重组并项目化后的《工厂供配电》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建议应利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环境,由双师”型教学团队负责组织、实施,采取电力行业典型的六阶段”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工厂供配电的专业知识和检修的专业技能,全面提升职业素养。双师”型教学团队由主讲教师、实训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相互协作实施教学。主讲教师负责课堂教学设计、分工和组织,负责理论教学和成绩综合评定,参与指导学生操作。实训教师准备场地和设备,配合企业兼职教师进行操作示范和指导学生操作;企业兼职教师负责操作示范,指导按标准化流程作业、检查和监督。前5个典型工作项目的实施过程主要采取具有电力行业特色的六阶段”教学模式(即:专业知识学习、任务下达、前期准备、项目实施、工作结束、评价考核等6阶段),教师可以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法(如多媒体、演示、分组讨论等)实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第6个典型工作项目变电所电气部分及其设计”也宜以近期开展的实际工程项目为原型组织实施。项目化教学理应同步建设课程网站平台,提供各项目的实施计划、课程讲义、参考课件、学习指南、设备图片尤其是检修的指导视频,以方便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模拟操作步骤与方法、规范技术流程。

4.3基于项目化教学的课程考核

本课程的每个学习项目可作为独立的教学模块进行单独考核和评定成绩。各学习项目的考核包括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和综合评价,而课程成绩由各学习项目的成绩综合形成。课程的考核应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减少理论部分考核的比重,建议各学习项目的成绩构成及成绩权重如下:低压断路器及其检修12%;互感器及其检修15%;高压断路器及其运行与检修18%;高压隔离开关及其运行与检修15%;高压开关柜及其运行与检修20%;变电所电气部分设计20%。

5.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项目之五:高压开关柜及其运行与检修》

5.1教学项目描述

本学习项目拟通过实施高压开关柜检修的工作任务,学习高压开关柜的基本知识,建立配电装置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故障诊断技能等。项目涉及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部分:(1)配电装置概述。(2)低压成套配电装置。(3)高压成套配电装置。(4)高压开关柜运行的基本知识。(5)高压开关柜检测的基本知识。项目任务下达如下:根据检修周期和运行工况进行调度,现拟对**变电站10kVⅡ段母线上的923开关柜**线进行停电操作,并对该高压开关柜(KYN28-10型)进行检修、调试。

5.2教学项目实施

办理开工手续。列队宣读工作票,交代工作内容、安全措施和注意事项,检查工器具应齐全、合格,摆放位置符合规定。该任务为923开关柜间隔进行检修,确定停电范围为10kVⅡ段母线及923开关柜间隔与相邻的924开关柜间隔。倒闸操作。对目标回路进行运行转检修”的倒闸操作。布置安全技术措施。对照运行规程布置安全技术措施,并填写表格。4例行检查。对高压开关柜进行检修前的检查,并逐步填写表格。检修流程。对高压开关柜进行检修,具体检修流程应按表格内容开展,并满足质量要求。故障处理。对高压开关柜存在的故障进行判断及处理,并填写表格。进行检修自验收。检修自验收包括三项:(1)对检修工作全面自验收:逐项检查,无漏项,做到修必修好;(2)现场安全措施检查:保证现场安全措施已恢复到工作许可时状态;(3)恢复设备状态: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开关状态、操作电源、防误电源等均要求恢复到工作许可时状态。

6.结语

在《工厂供配电》课程中探索实施项目教学法,是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全程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提高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要达到这种预期效果,还应做到以下几点:(1)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打破三段式”、学科式”的课程体系,根据对工作任务的分解,构建起模块化”的课程体系。(2)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力度,逐步建设与项目化教学改革相配套的校本教材体系,不断完善适合项目化教学的校本教材内容。(3)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加强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企业兼职教师间的合作,形成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团队。(4)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实训设施、设备的投入。校内实训设施、设备应有足够的工位,满足所有实训项目的正常开展。

作者:包晓晖单位: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

【参考文献】

[1]老盛林.工厂供配电技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当代职业教育,2015,01:55-56+60.

[2]王育波,马恒.浅谈《工厂供配电》项目化教材编写思路[J].科技创新导报,2010,1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