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农作物的管理(6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3-03 手机浏览

农作物的管理篇1

物流管理论文2400字(一):精益物流管理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应用分析论文

摘要在农产品行业迅速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精益物流的管理工作支持。对精益物流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此种全新物流管理模式,主要为降低资源损耗,缩短不必要环节带来的消耗。而农产品作为现代精益物流重要环节,不仅是探索农产品供应链主要环节,更能提升客户满意程度,逐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加大农产品与第三方农业物流企业合作,为消费者提供更为精益化与个性化农产品服务。

关键词精益物流;农产品;供应链;应用策略

农产品为大众生活必需品,为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销售量,推动国内农业发展。在农业运输行业不断发展变革中,全新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出现。此种全新农产品供应模式,不仅能降低农产品生产盲目性,更能最大限度减低生产所带来的风险,不断提升农户效益空间。国内农产品行业迅速发展,这也意味着,农产品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为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行业发展能力,应从农产品供应着手,最大限度降低农产品供应过程中带来的损耗,实现精益化管理,最大限度提升农产品价值,获得更多利润。

1当前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不足

1.1供应链流程相对复杂

对当前农业供应链结构加以分析,就国内农产品供应链来说,在供应链系统中包含生产、供货、物流与客户等不同环节[1],这些环节之间联系极为紧密,任何农产品供应链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农产品供应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正是这些不同环节要求,导致国内农产品供应相对复杂。再加上,在农产品实际运输过程中,对运输时间、存储以及保鲜技术要求较高。这些环节出现问题,势必会影响整体农产品运输质量,最终在运输途中增大农产品损失,难以达到农产品客户需求。

1.2以往农产品供应链模式较为传统

在以往农产品供应过程中,多采用传统农产品供应模式,此种模式相对落后、单一,不仅难以满足迅速发展农产品行业,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产品行业资源整合[2]。对当前农产品供应进行分析,依旧采用分散供应与经营模式,在此种模式中,农产品供应商占据重要位置。但是,传统农产品供应商,整体水准并不高,难以推动农产品供应行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单一、落后农产品供应模式,不仅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大众对农产品需求,更会由于农产品行业资源整合方式不当,导致供应链不同环节出现利益冲突,最终降低农产品质量。

1.3农产品供应链先进技术难以得到应用

对当前农产品供应工作加以分析,由于农产品供应环节相对复杂,供应过程涉及诸多环节,都会增加农产品供应系统复杂程度。其中,在部分农产品供应过程中,需要应用技术方式之处农产品供应,确保农产品供应各大环节工作顺利开展。但是,就国内农产品供应链加以分析,这一环节体系并不完善、成熟,很多客户并不了解农产品运输关键信息,信息了解不及时、不全面,极易影响农产品整体销售。这些关键信息不畅通,势必会影响农产品整体供应环节稳定性,导致农产品供应工作受到极大影响。

2农产品供应链应用精益物流管理有效策略

2.1应用标准化农产品精益物流管理工作

对于当前农产品供应工作加以分析,要想进一步提升农产品整体供应能力,降低供应过程带来的不良影响,在实际农产品供应精益物流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构建标准化、精益化物流管理方式,并以标准化精益物流应用管理为基础,做好精益化管理工作。例如,在精益物流管理实际应用过程中。首先,应在物流生产企业与客户之间构建标准化物流管理意识。其次,应做好农产品人员培训工作,以精益化、标准化供应链为基础[3],及时检查农产品供应各个环节工作,并考察供应落实程度。最后,在农产品供应过程中,应培养工作人员标准化管理意识,并逐步完善农产品物流管理标准化体系,进而以更为严格、标准管理方式,最终实现精益化物流管理工作。

2.2应用信息化建设精益化物流管理

在当前农产品供应链运行中,应当以物流管理方式与供应为基础,在农产品供应过程中引入先进技术方式,并结合信息技术构建农产品精益物流管理平台,借助平台实时更新农产品最新供应效益。作为农产品生产与供应环节,应结合信息化工作,不断调节农产品生产情况。借助信息化平台,农产品运输企业,可以及时调整物流信息,并在平台上,不断完善信息共享工作。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精益物流管理,不仅能维护农产品稳定运输,更能满足消费者实际需求。

2.3不断简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流程

在农产品运输过程中,农产品供应链环节越烦琐,所带来的农产品损耗越大。因此,为解决农产品供应工作存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结合传统农产品供应流程,做好农产品供应流程删减工作。首先,在供应流程删减过程中,应结合先进技术,构建农产品专业平台,并做好农产品资源整合工作,以此删减农产品不必要环节[4],做好农产品资源整合工作。其次,应结合不同城市农产品供应环境,做好实地调研工作,及时了解不同农产品供应需求,最大限度避免农产品浪费问题出现。而对于农产品供应商来说,为避免供应环节农产品浪费问题,应结合农产品运输要求,做好农产品供应简化工作,最大限度提升供应效率,使精益物流管理工作开展得到充分落实,并为供应企业设置良好形象。

3结束语

对当前农产品供应链存在问题进行不断研究,要想进一步简化供应环节,降低农户与运输企业损失。在实际工作中,应不断创新,并做好精益物流管理工作,对传统物流供应方式加以优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入先进技术,打造专业信息共享平台,使供应链各个环节能够掌握更为精准、时效性信息。只有这样,不断简化供应链流程,以标准化流程体系,开展农产品供应工作,才能实现农产品资源整合与实践,做好农产品物流服务,构建现代化农产品供应链,实现精益物流管理,为农产品行业发展带下坚实基础。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探索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策略的实施途径论文

【摘要】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工作是提升物流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关键,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围绕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现状进行阐述,详细分析具体的管理方式,坚持实事求是基本原则,旨在为日后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绿色物流管理先进技术

前言: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的重要性较为突出,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实力。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当前物流管理的实际情况,注重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将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有效应用其中,使之适应当前绿色物流发展的实际需要。

一、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发展现状

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工作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物流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在物流管理的过程中长期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管理者对绿色物流的相关知识掌握不透彻,在实际的工作环节中只做表面工作,将工作的重点放在物品的运输以及包装上,而忽视质量问题。责任意识不强,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工作积极性较低。第二,技术水平低,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开展绿色物流管理工作需要借助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的支持,以此保证绿色物流链的完善性,针对在物流数据数据采集以及传输的过程中仍然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操作,忽视对绿色物流管理技术的开发,一定程度上将会降低绿色物流管理质量,不利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物流管理机制不健全,当前绿色物流管理工作涉及方面较多,包括运输、加工以及包装等环节,但是由于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有限,经常出现岗位职责不明晰的现象,各部门参与工作积极性较低,不利于保证物流供应链的平稳发展。

二、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策略研究

(一)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

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需要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以此为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第一,定期开展绿色物流相关主题培训大会,邀请社会上优秀的专家学者前来指导,针对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引导。要对绿色物流管理的流程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充分认识到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以此提升绿色物流管理质量。第二,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型人才,尤其是在人才招聘的环节中要对应聘者的绿色物流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全方位的考察,考核合格之后方可上岗操作,在此之前提供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并由专业人员带领操作,定期对人才的绿色物流管理工作态度以及能力进行测评,以此为依据制定长期的人才培养方案。第三,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发展原则,物流企业要积极鼓励物流管理人员到优秀的企业开展实践交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本原则,并将优秀的管理经验应用在自身的管理工作中,以此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为绿色物流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完善人才竞争机制,针对在管理工作中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与一定的奖励,以此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发挥先进技术的优势

发挥先进技术的优势是保证低碳环境下绿色物理管理顺利进行的关键,在此环节中要发挥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大力度研发先进的技术,以此为绿色物流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实力。要做好市场调查工作,积极与先进技术企业开展合作,完善自身的物流配送技术以及运输技术,尤其是在物流数据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将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有效的应用其中,有助于实现物流信息的共享,加强了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减少人为操作的误差,从整体上提升绿色物流管理效率。大力开发绿色物流技术,实现绿色物流自动化、绿色物流网络化以及绿色物流信息化,在低碳经济环境背景下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借助绿色物理信息技术结合物流企业的经营以及生产工艺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集中优化与升级,在企业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企业整体发展目标,优化物流企业工艺流程,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在此环节中可以将信息监测技术应用其中,实时对绿色物流的运行流程进行监测,并及时收取运行数据信息,针对在监测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以及降低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资源的消耗,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实施一体化物流管理

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开展绿色物流管理要逐步实现一体化绿色物流管理,在此环节中要对绿色物流管理的各个流程进行有机的结合,尤其是在包装、运输以及装卸上,注重完善绿色物流运行链,对其进行集中管理。第一,从包装的角度进行分析,要安排工作人员对包装的质量进行检查,质量合格之后方可进入运输环节,保证包装的严密性,以此符合运输的实际需要。第二,从运输的角度进行分析,在运输环节中,可以将一贯制的运输方式应用其中,尽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优化配送机制,由物流企业统一调度,以此有助于降低运输成本。第三,从装卸的角度进行分析,要將机械设备装卸方式应用其中,避免对物品造成损坏,也有助于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在物流配送的过程中,集中实现绿色物流的一体化管理,将装卸、集装箱装卸和公路汽运等核心业务进行协同规划,实现了商品从高能耗高成本公路运输到低能耗低成本铁路运输的转变,在此环节中加强与生产、物流、贸易企业进行合作与交流,有助于提高提高物流绿色发展水平,为物流企业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运输选择。

三、结论

农作物的管理篇2

我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始于20世纪60~70年代,首先在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广东等部分省份开展。1982年,原农牧渔业部颁布了《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试行条例》,开启了农作物品种的部级审定。198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确立我国农作物品种实行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审定制度,各省相继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条例及有关实施办法,我国农作物品种审定逐渐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2000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正式实施,规定对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品种实行国家和省两级审定,对其他(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如何管理未予规定。此后,在各省(市、自治区)相继制定出台的省级农作物种子条例中,除明确主要农作物品种实行审定外,多数省份对其他(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管理也作了相应的规定,有审定、认定、登记、鉴定、备案等。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则组织开展了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的部级鉴定工作。

2、我国农作物品种审定管理制度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相关规定,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实行国家和省两级审定。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以及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各自分别确定的其他1~2种农作物”。据此规定,农业部确定油菜、马铃薯为主要农作物;多数省份也分别确定了省级主要农作物,被3个以上省份确定为主要农作物的有西瓜(北京、天津、山西、河南、江苏、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广西等10个)、向日葵(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等4个)、花生(山东、河南、湖北、广东等4个)、辣椒(湖南、江西、江苏等3个)、白菜(北京、山东、黑龙江等3个)、甜菜(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3个)、高粱(辽宁、吉林、内蒙古等3个)。因此,目前实行部级审定的主要农作物有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共7种,实行省级审定的主要农作物除上述7种外,加上省级确定的,每个省有8~9种。在各省制定的农作物种子条例中,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管理的方式也有相同之处。如山东、四川、贵州、宁夏等省(区)规定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实行自愿审(认)定;广东、吉林等省规定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实行登记,但非主要农作物品种也可申请审定;安徽省规定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实行鉴定登记;甘肃省规定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实行认定登记;山西、湖北、江西、福建、上海、内蒙古等省(市、区)规定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实行认定;湖南、陕西、云南、天津、新疆等省(市、区)规定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实行登记管理。

3、农作物品种审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品种审定管理方式混乱

品种审定源于计划经济时代,最初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新品种选育的成果评价上,通过品种审定引导育种方向。一个品种通过审定,意味着一个育种科技成果的诞生。品种审定通常相当于成果“鉴定”,同时还出现了与品种审定含义相近的品种“认定”等。《种子法》实施以后,我国种业进入了市场经济发展时代,品种审定的主要作用转变为市场准入,政府通过品种审定制度,防止劣质品种进入市场,以保护农民(用种者)利益,保障农业生产发展。由于《种子法》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管理未作明确规定,于是,各省(市、区)根据当地情况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管理作出了不同方式的管理规定,如前所述,有审定、认定、登记、鉴定、备案,还有认定登记、鉴定登记等,名称不一而足,但实际的程序都大体相似。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有的省(市、区)规定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认)定是自愿申请的,其主要作用在于成果评定(评价),而有的省(市、区)规定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要经过认定登记才能进行推广,是强制性的,其主要作用就体现为市场准入。一方面,相似的品种管理方式具有不同的名称;另一方面,相同的管理方式名称,其含义和作用却不相同,容易引起误解和混乱。

3.2审定标准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长期以来,品种审定标准主要是以产量为中心。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农产品长期处于相对短缺状态,以产量为中心的审定标准通过引导育种方向,为不断提高我国粮食和农产品产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供给已经实现了供求基本平衡。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农产品呈现多样化需求,农业生产目标也由注重产量向注重效益的方向发展。优良的品种应是适应市场需求、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品种,而不仅仅是具有高产潜力。而在现行的品种审定标准体系下,非高产品种往往是难以通过审定的。这就造成有的品种虽然通过审定但难以大面积推广,而一些符合市场需求的品种却因产量达不到审定标准不能通过审定,难以进入市场。

4、品种审定制度的改革建议

4.1规范农作物品种审定管理方式

首先,对审定、认定、登记、鉴定、备案等管理方式进行定义规范。农作物品种的测试评定包含两个方面,一是DUS测试,即对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进行测试,判定一个品种是否属于新品种;二是VCU测试(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抗病鉴定、品质分析等),是对品种的农艺性状、使用价值等方面进行的测试,包括丰产性、适应性、抗病性、品质特性等。品种审定主要进行的是VCU测试,农业部新修订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规定,品种审定要同时进行DUS测试,因此,品种审定就同时包含了DUS和VCU测试。为此,建议将品种审定定义为由官方进行DUS和VCU测试,只适用于主要农作物,具有强制性;品种认定定义为由官方进行VCU测试,适用于非主要农作物,不具有强制性;品种登记定义为由官方进行DUS测试,不进行VCU测试,适用于非主要农作物,具有强制性;而由育种者或其委托民间第三方对新品种进行的非官方VCU测试,政府有关部门可以组织进行品种鉴定;取消品种备案及其他品种管理方式的称谓。

其次,对各种作物采用的管理方式由国家进行统一规定。建议维持现行品种审定制度,对主要农作物品种实行审定;非主要农作物中,一些在局部地区占有重要地位的作物,建议进行登记,具体作物种类可由国家或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目录;通过登记的品种,可自愿申请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专业机构组织进行VCU测试,测试合格者进行认定;其他未列入目录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在自行或委托第三方进行VCU测试的基础上,可申请政府有关部门进行鉴定认可。

4.2修改调整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农作物的管理篇3

【关键词】农作物;产量;措施;整地

0.引言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其支撑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农业也是保证我国人民生存的重要基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是根本无法离开农业生产的。作为重要的农作物生产区,山东省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济宁市是山东省重要的作物产区,其在山东省的农业生产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正因为如此,进一步强化济宁市的农业管理,重视对该地区的农作物栽培管理并完善其生产技术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本文就对济宁市的农作物栽培管理的现状进行论述,并以此来提出提高其产量技术的措施。

1.济宁市农作物栽培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产区,其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济宁市作为山东省最重要的农作物产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济宁市的地理区位优势明显,这里可以种植多种重要的农作物,像小麦、玉米、水稻以及大豆等,都在我国作物生产中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不仅如此,济宁市非常重视农作物栽培的管理,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机械化水平,经过不断的发展完善,济宁市的农作物种植面积逐步增大,单产也越来越高,其综合生产能力是山东省当之无愧的第一,为山东省农业发展乃至我国农业发展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随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济宁市及其周边地区更加重视对农作物的栽培管理,其在对农作物的栽培管理中非常注重科学管理,以此来带来单产面积提升的目标,同时还十分重视挖掘农作物的高产潜能,并进行相应的技术研发。不仅如此,济宁市还非常重视对农作物的优质以及高效生产技术领域的开发。与此同时,济宁市还积极调整区域的耕作制度,这使得济宁市的农业生产更加专业化、科学化,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出巨大效益。虽然济宁市的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比如科技成果利用率不高,不能将其有效地服务于农业生产中去。此外还存在着种子选择不当,对病虫害防治不到位以及施肥不科学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因此,进一步完善农作物栽培管理措施,科学栽种对于提高农作物生产产量以及促进济宁市地区农业发展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2.提升农作物产量的措施分析

想要提升农作物产量就需要全面管理农作物生产过程。具体说来,提升农作物产量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2.1重视种子选择环节

种子的质量对农作物产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选择优质的种子是非常关键的。另外,在播种后对秧苗进行移栽时也会出现种苗发病的问题,这有非常容易引起病害发生,影响作物生长。为此,可以采取相应的化学措施或者物理措施来对种子或者秧苗进行必要的处理,以此来有效防止病害的出现。然而,有些种子却是不能被处理的,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建立无病种苗田,选择一个隔离区域或者无病区域来进行播种,将那些没有病害的植株选出来,将其种子保留,这样也能够有效防治病害。

2.2规范整地措施

整地措施对于农作物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整地可以有效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在进行播种之前可以进行必要的整地措施,保证田地更为平整,同时使土壤更加的细碎,让土壤的上层保持一定的虚松性,下层则更加厚实,这样就能够有效保证种子萌发,也使播种时种子的深浅度更为一致,进而保证出苗更为整齐和均匀。从长远来看,经过整地,田地的土壤环境更为适宜作物的生长,从而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

值得注意的是,济宁市存在着很多的低湿地,这时候如果进行播种的话就需要做畦或做垄,然后通过设置沟壑来进行排水灌溉,并改善低湿地的通气性。通过垄作,能够很好地保证田地的温度,为作物生长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如果耕地存在坡度的话,可以采取等高耕作、沟垄种植的方法来栽培作物,这样能够很好地避免肥料的流失并能够有效聚拢雨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进而为提高作物产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2.3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病虫害威胁,这些病害给作物的生长造成了非常大的麻烦,如何有效解决病虫害问题是作物生产的重要问题。以济宁市水稻生产存在的一些病害防治进行分析,其最常见的病害为纹枯病和稻瘟病。

2.3.1纹枯病

纹枯病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法能够有效控制。当病丛率在分蘖期至拔节期为15%时,可选用如下药剂防治:(1)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3000g/hm2;(2)用20%的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1200~1800g/hm2,或者可以采用5%的井冈霉素水剂4500mL/hm2;(3)可以使用40%的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200~1500g/hm2;(4)可以使用20%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0~1125g/hm2;(5)利用24%噻呋酰胺(满穗)悬浮剂300mL/hm2;(6)利用30%的爱苗(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225~300mL/hm2。上述药剂需要按1hm用药量来进行计算,对水量最好不少于450kg/hm2,要做到搅拌均匀后喷雾。此外,喷雾时田间最好为浅水层,要将药喷到水稻茎秆基部,连续防治2~3次,以提高药效。

2.3.2稻瘟病

稻瘟病的水稻生长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病害。当其在破口期前7~10d,可选用如下药剂防治:(1)通过利用10%的闻曲令(井冈·腊芽菌)悬浮剂1500mL/hm2;(2)采用16%的井·酮·三环唑(金谷丰)可湿性粉剂1875g/hm2进行防治;(3)用20%的井·烯·三环唑可湿性粉剂l800g/hm2。值得注意到是,一定要均匀喷雾,要每间隔7d后再用药1次,这样的话就可以有效防治稻瘟病了。

2.4重视对水肥环节的管理

在施肥过程中,应根据田间测土情况,采取氮、磷、钾配合使用的措施,从而降低作物的病害。如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增加铵态氮肥的施用量,可以降低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率,增加硝态氮肥的施用量,反而使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率提高。对小麦锈病,在生产中,增加磷肥的用量,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增加钾肥的用量。小麦对胡麻斑病的抗性得到加强。针对水稻的氮肥施用,为防止稻白叶枯病、稻瘟病的加重发生,应适当控制氮肥用量,但氮肥施用量又不宜太少,以免加重稻胡麻斑病的发生。在肥料施用的时期和方法方面,如基肥过多且不腐熟,或基肥不足而追施过晚,都会造成后期氮肥过多而加重稻瘟病的发生。田间水分对作物病虫害发生影响明显,如麦、稻田出现缺水时,田间叶斑病、胡麻斑病不断加重。

3.结论

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作为山东地区乃至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济宁市农业发展对于带动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有效提高该地区的农作物产量成为了济宁市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从上文所述中可知,农作物产量除了以上几点外,还要注意对农田的水分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此外还要注意对田地的杂草进行预防。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进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参考文献】

[1]河南省2010年秋粮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0(7):10-11.

[2]哈斯木·吐尔地,吐逊汗·巴拉提.冬小麦安全越冬的田间管理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02(S1):32.

农作物的管理篇4

1.项目背景

公主岭市现有农药生产企业3家,生产农药产品150多种,每年生产农药2500余吨,销往全国各地。农药经营企业290余家,本市农药常年用量达2800余吨,其中除草剂2000余吨,种衣剂200余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600余吨。由于公主岭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一个较大的农药集散地,年生产经营农药达5300余吨,产品达1200余种,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销量占全省的1/3。

2.成果与措施

2.1领导重视,政府支持公主岭市作为中德合作农药废弃物管理项目实施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农业局成立了以主管局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药监督管理站,对项目实施中的事项不定期地召开会议,协调解决项目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2.2组织培训,广泛宣传农药废弃物管理对全市农业技术干部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项目实施的每个阶段,我们认真组织培训,确保工作的开展。几年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科技下乡宣传周等活动发放、张贴,“国家禁限用农药挂图”、“购买放心农药简明挂图”、“农药安全使用知识手册”等宣传资料10000余份。在市电视台连续播放了部项目办提供的由中央电视台录制的“遏制农田杀手”和市农药监管站编制的“公主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专题片,对农药废弃物的危害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农民对农药废弃物危害的认识。利用省所每年召开的农药管理工作会议,提高了全站农业执法人员对农药废弃物管理的意识,加强对农药废弃物的管理。

2.3上下配合,全力实施在省药检所的安排下,从2006年开始利用两个月时间,开展了公主岭市农民农药废弃物知识问卷调查和废弃农药存量调查,并制定具体调查方案,确定调查人员,明确工作思路,工作重点,落实具体措施,责任到人,分片、分步骤进行,确保调查质量。共调查农户100余户,农药经销商店200余家,回收“农药废弃物处理方式调查问卷”300余份,抽取废弃农药样品6份,拍摄照片60余张,较圆满的完成了调查摸底工作。在公主岭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等7家单位回收废弃农药17910.75公斤(粉剂等),2698升(水剂等)农药。另外根据公主岭市种植面积种植作物,推算出农药使用量大约重370余吨。

2.4加强检测,确保安全公主岭市是第一批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站建设项目县之一,从2010年开始,全站工作人员对公主岭市主要农产品进行常态化定点监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2.5协助中央电视台拍摄《废弃农药危害严重》内参片为加强对废弃农药和废弃农药包装物危害的宣传,按照农业部中德项目办的部署,市农药监管站配合中央电视台记者对公主岭市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和采访,保障了《废弃农药危害严重》内参片拍摄任务圆满完成。

2.6回收物得到妥善处理在省药检所积极争取下,省政府拨出专项资金对公主岭市收缴的废弃农药,由吉林省蓝天固废处理中心有限公司负责运输并送往指定地点销毁,2011年9月17日中德废弃农药项目集中销毁现场会,在吉林省梅河口市召开,部、省领导,德方专家和公主岭农药监管站领导参加,至此,项目初期回收的废弃农药得到了妥善处理。

农作物的管理篇5

当前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必须依靠内、外源型经济并举发展。而对于一些商业区位优越,处于经济发展初期的村镇,“招商引资”“征地办厂”无疑是打开经济发展局面的一种重要途径。而要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更离不开社会治安的维护与稳定,这正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村容整洁”的基本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中引进规范化的物业管理,有利于在短时期内扭转环境与治安的不利局面,尽快在外来投资者心中树立投资信心,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搭建一个和谐稳定的平台,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一)对村民而言将现代物管制度引入山西新农村管理中的必要性

1.发展物业管理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其中,居住质量的高低是检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果的重要标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尤其是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现在农村居住的主要矛盾是农村现有的管理制度无法满足农民的居住需求。好的物业管理公司可以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有利农民安居乐业,实现农民住宅资产的保值增值。

2.发展物业管理有利于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和今后我国相当长一段时间就业形势会极为严峻和复杂,就业需求也会十分强烈,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务工使在农村居住的都是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而农业的机械化发展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使更多的农民面临工作需求。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物业管理,做好物业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的保洁员、保安员、水工、电工等,这些工种只要农民愿意干,经过培训都可以满足物业管理公司的需要。引入物业管理模式,能够为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作出重要贡献。

(二)对物业企业而言将现代物管制度引入山西新农村管理中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发展战略,这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随着农村经济产业的转型,农村的管理模式与生活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其间蕴涵着物业管理的广阔市场。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后可以为物业公司提供广阔的市场,有利于物业企业提高服务质量,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效益和企业影响力,创建企业品牌。

二、新农村管理中引入现代物业管理制度的可行性

1.农村居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诉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广大农村地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现代化新兴居住小区替代了农村原有的破旧分散的庭院式村居。同时伴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对住房需求也逐渐由有房住改变为有人管自己的住房;新建的高层居住小区也需要有专业的公司对房屋及附属的配套设备实施进行管理、维修、养护;农民也需要有专业的公司实现对公共绿地和环境的管理。而这些物业公司都可以满足,所以在农村引入物业管理模式的主观条件也已具备。

2.镇、乡领导强烈的为民办实事宗旨意识诉求

山西农村的治安管理一般由村民自发组建的联防队管理,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进行群防群治。但是,由于劳动力大量转移导致人员无法满足需求、现行的治安管理设备设施由于队员缺乏专业技能和素养无法使用,原始的村民安全管理模式已经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农村治安环境;尤其是面对大量的外来人口,以及日益复杂的车辆安全管理和消防隐患,只靠村民自治,显然缺少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安全设备实施不会使用和管理,治安问题尤为突出;由于缺乏专业管理,很多公共设备设施被破坏事件经常发生,故障且不懂如何使用处于常态;环卫设施缺少或不会使用,保洁没有相应的标准和流程,村民不去保持等造成卫生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总体来说,传统的农村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严峻的农村现实需要创新管理体制来解决。

3.现代物业管理市场在农村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农作物的管理篇6

地理信息技术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基础,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等空间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计算机、现代网络和通讯技术为技术支撑,为实现快速、高保真、大容量地获取、处理、分析、应用、传输、存储和管理与空间位置有关的数据而建立起的一个技术体系。地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业数字化建设和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并逐渐成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核心技术。然而,国内外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精准农业的研究基本上仍是集中于面向大田作物生产的精准农作中的3S技术应用,而没有较全面地研究地理信息技术在整个精准农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旨在探讨地理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前景和问题,为3S技术在精准农业中应用提供思路。

2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以GPS/GLONASS,以及欧盟即将通过“伽利略”计划建立起的导航卫星系统为代表的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具有快速、方便地获取高精度位置信息的优势。目前,差分定位(DifferentialGPS,简称DGPS)系统的定位精度可达到亚米级水平,实时动态差分(RealTimeKine-matic,简称RTK)技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特别是美国政府取消GPS数据精度选用政策(SA),GPS的民间用户将能够使定位精度提高10倍。因此,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将在很多领域逐渐取代常规的光学和电子测量定位仪器。卫星定位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的结合,使空间定位技术发生巨大变革,为信息化农业获取高精度定位信息提供了技术保障。遥感技术蓬勃发展,能够获取多传感器、多时相、高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的直接或间接反映地球表层地物光谱特征的遥感数据。极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如0.61m分辨率QuickBird)民用化和商业化,能够满足大比例尺的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应用,将成为信息获取的重要数据源。高光谱遥感的发展,展现出遥感在农业中应用的蓬勃生机。在遥感影像处理方面,引入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和智能专家系统使遥感信息提取迈上一个新的台阶[9]。地理信息系统正向网络化、组件化发展[10],GIS逐步融入IT主流,其应用正走向企业化和社会化。GIS传统功能日臻完善,如查询统计、空间分析、编辑、地理数据可视化、制图等;系统分析和设计全面采用面向对象技术(OOA&OOD),以及空间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等都为GIS在农业中应用提供很强的理论和技术基础[11]。所有这些核心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精准农业田间信息获取、分析、管理和决策,以及系统集成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技术基础。

3精准农业技术思想

3.1精准农业的技术思想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根据农田内以米为单位的小区作物产量、生长环境条件等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国外学者产生了对农作物实施定位管理(Site-specificManagement)、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变量投入(VariableRateTechnology)等农业生产的精准管理思想,进而提出了精准农业(PrecisionAgriculture)的概念。精准农业的思想实质就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获取农田内不同单元小区的农作物具体生产环境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确定各个小区内的最为经济和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投入,达到获得经济、环境等方面最高回报的目的,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管理[2,3]。

3.2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精准农业强调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定位、定量、定时的最优化生产管理,由此可见,精准农业是一种基于空间信息管理和变异分析的现代农业管理策略和农业操作技术体系,以地理信息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是精准农业的技术核心,基于知识和先进技术的现代农田精准农业技术体系至少包括以下方面:地理信息技术(GIS、RS、GPS)、生物技术、农业专家系统(ES)、决策支持系统(DSS)、工程装备技术等[13]。通常所说的精准农业的核心是强调减少种植管理过程中的农业投入,因此研究将精准农业分为田间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处理、决策分析、精准实施4个过程[12]。精准农业的目标不单是尽量减少投入,更重要的是要获得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最高回报,因此笔者认为整个精准农业种植循环过程应该经过产前规划、产中种植管理、产后分析、产后加工和产后销售等5个环节。其中产中种植管理是体现精准农业核心思想的重要环节,几乎涉及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中的所有技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核心在于种植管理中的时空变异信息获取与提取(传感器、遥感软硬件研制)技术、信息处理与分析方法、决策分析集成系统,以及携带DGPS的智能农机系统,这些正是精准农业实施和推广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

3.3精准农业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许多学者着力于研究运用高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资利用率,以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统一,最终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他们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并建立了若干支持精细农业技术的示范应用系统[1,4~7],如美国CaseIH公司的AFS(AdvancedFarm-ingSystem)、英国MasseyFerguson的FieldStar、美国JohnDeree公司的GreenStar等。在实践过程中,也已经获得较好的效果,精准农业在大农场生产中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并且许多成熟的技术已经形成。据统计,到1995年,美国约有5%的作物面积上不同程度地应用了精准农业技术[12],在西方发达国家,精准农业技术思想也逐渐被农场管理人员了解和接受,并且成立了许多以精准农业为基础的服务机构。近年来不仅西方发达国家对精准农业的技术实践引起重视,在日本、韩国、巴西、马来西亚等国亦已开始了试验示范研究[8]。在我国,从事农业研究的人员首先开始了精准农业研究,随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地理科学和生态学研究人员对此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先后开展了关于技术体系、发展策略等方面的研究[14~23]。但从总体上我国对精准农业的研究还处在引进和消化吸收阶段,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学术思想和技术体系。目前已经在北京和上海建成两个精准农业示范区。

4地理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中应用

精准农业实施的前提是及时采集分析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状况的空间差异信息,生成田间管理处方,以实现精准的定位和定量的田间管理,因此,地理信息技术应在精准农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国外关于精准农业的研究基本上仍是集中于利用3S空间信息技术和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技术(DSS)为基础的、面向大田作物生产的精准农作技术,而没有较全面地研究地理信息技术在整个精准农业体系中的应用。

4.1全球定位系统应用

GPS技术为土壤类型、土壤肥力特性、水分、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病虫草害及农作物产量等田间信息采样和决策方案的田间实施提供准确的空间位置信息。在精准农业中,GPS作用主要有三点:控制测量、农田信息采集定位(采样定位和遥感信息定位)和控制导航。目前,GPS应用研究主要在研制基于移动电脑或掌上电脑的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和携带GPS接收机的智能农机系统两个方面。如美国FieldWorker公司的基于掌上电脑的信息采集软件FieldWorker能很好地满足精准农业农田信息采集的需要;美国Trimble公司的AgGPS160PortableComputer能实现田间成图、各种作物及其生长环境属性信息记录、获取来自各种田间环境传感器的信息。智能农业机械在田间进行农作生产时通过GPS获取的精确定位信息实施导航监控,同时能够实时获得农作物生长状态信息和与之相关的空间位置信息。目前智能农机应用研究最为成功的是带有GPS定位系统的能够获取田间作物产量信息的联合收割机[24]。变量施用机具是精准农业的田间实现,国内外的研究均很多,如变量施肥机、变量播种机、变量灌溉和喷药机等,其中变量施肥是精准农业变量施用技术的第一项内容,也是研究最多的项目,但无论如何,单纯用于农田信息采集的软件系统将随着遥感在农田信息获取应用的不断深入而被淘汰,取代它的将是集成GPS的遥感系统与智能农机系统。可以预见,集成GPS的遥感成像系统将在获取田间“空间差异”信息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4.2遥感应用

田间时空变异信息获取方式有传统田间采样测试、GPS田间信息采集、智能农机系统作业采集和多平台遥感信息采集系统。然而遥感能够以“无损测试”方式方便、及时、准确地获取反映较大面积内的“面状”地物性质与状态信息。而其它方式获取的“点状”信息显然不足以了解全局,而且人工采样都会对作物造成不同程度上破坏。因此遥感将在实现大面积情况下作物长势与营养实时诊断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遥感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地面光谱测量数据和采样测试相关数据的分析,建立遥感数据与土壤状况或作物生物物理化学参数(如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土壤特性等)之间的相关关系,结合作物生态生理过程间接获取作物农学特性(作物冠层营养水平、籽粒与生物质产量、质量等信息)。在大面积农作物宏观长势监测、农作物宏观估产、农情宏观预报、农业资源调查等方面,遥感已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研制出了可行的技术路线[28,29],如东北玉米、华北小麦和南方水稻估产精度达到90%以上。高光谱遥感是遥感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光谱分辨率达到纳米级的高光谱遥感数据可以很好地描述作物的“红边”特性(红边位置、红边斜率、“红移”、“蓝移”),区分作物叶片生化成分、含量及其变化[27],还可以用来减弱土壤对作物光谱的影响,作物具有一些明显的、独特的吸收特征。作物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信息是研究理解植被生态系统过程和生理机制的重要参数,是诊断植物营养状况的重要依据,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涉足高光谱遥感在植被生物物理信息和生物化学信息提取方面的研究[25,26]。高光谱遥感以其高光谱分辨率特性所携带的丰富光谱信息为遥感应用带来了强大的活力,通过分析高光谱植被指数与农作物特征的关系,选择表征农作物特征的特定波段和光谱参量可以较好地反演作物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信息。在精准农业体系中,遥感(特别是高光谱遥感)将为精准农业实施提供大量的田间时空变化信息,遥感技术将成为监测土壤和作物养分变化、水分胁迫和病虫害等的主要数据源。由于航空、航天遥感成本较高,而且受信息获取的滞后性、信息分析处理方法等因素的限制,目前许多学者开始研制基于地物光谱特征,并用于田间低成本间接测定作物养分和生化参数的仪器和工具,如NDVI测量仪、LAI测量仪、谷物品质测量仪等,这在卫星和航空遥感技术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前,正在被发展为高密度获取农田信息的技术手段。

4.3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GIS在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作用不仅在于从田间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与管理、信息分析,到田间决策方案实施的整个种植管理过程,而且贯穿规划、种植管理、产后分析、产后加工及销售的整个种植循环过程。这要归功于精准农业实施对空间信息的依赖性。在精准农业体系中,GIS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而是围绕精准农业核心思想而提供较全面的地理信息服务的平台,而且该平台与其它系统或用户之间通过信息交换而紧密联系。概括来说,这种地理信息服务主要包括信息管理服务、信息交换与更新服务、信息决策分析服务和信息服务等4项,如图2所示。

4.3.1农田信息管理

农田信息具有多源性,具体表现在存储格式多样性、多尺度性、获取方式多样性,另外还包括系统或数据库数据组织的复杂性。通过GIS平台,在融合多源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农田管理系统,实现对多源、多时相农田信息的有序管理和分析,这是精准农业实施的基础,其作用表现在数据组织和集成管理、空间分析查询、空间数据更新与综合处理、可视化分析与表达。GIS为田间信息采集提供基础信息,也为田间变量实施决策分析提供信息源,因此农田地理信息系统是精准农业实施的信息管理员。目前GIS在国外精准农业应用中还处在农田边界图管理、土壤肥力管理、产量分布图管理分析和GIS制图阶段,并没有充分发挥GIS应有的作用,相应的管理软件也不成熟。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外许多GIS产商开发了诸如ArcGIS产品系列、MapInfo系列等通用GIS软件,但这些软件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功能只是很小一部分,而且它们价格昂贵。然而,应用于精准农业的GIS应用系统应该是小型廉价且适用的农场信息系统FIS(FarmInformationSystem)。因此根据农业信息采集、存储和处理分析的特点,研发功能针对性强的FIS是农业GIS发展的一个方向。

4.3.2信息更新与交换

信息更新与交换服务是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是系统的血液,平台的生命力在于信息的现势性及可更新性。信息更新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不定期的局部数据更新;二是周期性的全局数据更新。信息交换是信息进出服务平台的通道,解决服务平台与各种数据采集系统、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问题。遥感信息的特点决定了它必将成为农田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然而从遥感获取的不是直接用于精准农业的信息,如土壤水分、作物冠层生化参数等,而需要通过分析建立遥感信息与土壤和作物生长状态相关的参数之间的关系,这是限制遥感信息应用与农业信息获取的“瓶颈”。GIS的参与将为遥感信息提取提供新的思路,提供背景数据和分析方法。遥感和地理信息集成研究,脱离庞大昂贵的遥感影像处理系统,开发服务于具体应用的遥感和GIS集成系统,是GIS应用于农业的又一个重要方向。

4.3.3决策分析

决策分析服务是整个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的核心部分,利用已有的信息,根据不同应用目的,集成相应的知识和模型,分析生成供决策服务的知识,这是地理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应用中的首要目的。信息分析服务是一个知识挖掘的过程,其关键是GIS与专家系统、模型库系统集成,其集成程度决定分析效率和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决策分析可以归纳为产前规划评价分析、产中监测与控制分析,以及产后分析与销售管理。规划评价主要利用区域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产量历史数据、作物品种特性等进行农业区的规划、种植区划、作物种植适宜性评价和作物品质区划,这方面的GIS应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32,33]。实现以高产、高效、优质和实时管理为目标,为农业生产提供一个合理、详细、完整的农田作业规划,它是精准农业实施的基础。如通过分析产量数据、肥力水平和作物生长的适宜性,选择合适的品种、肥料和农业机械设备,制定合理的耕作计划。监测与控制分析是信息分析决策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最能体现精准农业核心思想的内容。将GIS作为决策分析的平台为精准农业实施提供决策和控制的依据是其在精准农业中的另一个发展方向。通过GIS集成作物栽培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与作物生产管理与长势预测模拟模型、投入产出模拟模型和智能化农作专家系统,根据作物长势和其背景状况做出诊断,提出科学处方,调控操作。将不同类型的地理数据,如土壤、作物、气象和土地历史等,与水分运动、溶质运移、农药渗漏、作物生长、土壤侵蚀等各种模拟模型和专家知识和推理机整合,产生支持定位实施的“农作处方”,这一切都需要集成模拟模型和专家系统的GIS应用服务平台的支持。也正是GIS的这一功能才使得用于变量作业的农艺处方生成得以实现,同时也能够通过专家系统实现精准农业实施中的自动控制。国内有学者开始研究采用GIS进行施肥推荐处方生成[30,31]。

4.3.4产后分析与销售管理

从精准农业实施的经济效益和产业化角度考虑,GIS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并没有随着精准农业田间实施全过程的结束而终止,它还在后续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利用产后产量分析为下一种植循环的规划提供决策信息,这是当前国外精准农业体系中注意得比较多的一项内容,但仅此而已,它们并没有从市场销售角度考虑GIS的应用。目前,作物生产已开始由单纯追求高产模式向优质、专用和高效的方向转变,利用品质监测信息可用于指导粮食分类加工,大幅度提高加工品质和附加值,这是产后基于GIS分析的又一个内容。市场分析是根据作物产量和品质,以及社会经济要素进行分析,用于指导粮食销售价格和销售方向,从而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销售管理主要对客户和粮食配送的管理,分为客户关系管理和物流管理,它是提高粮食销售管理效率的必要前提。因此研发为精准农业服务的产后市场分析和销售管理的应用软件是GIS应用于精准农业中的一个重要补充,具有较大应用前景。

4.3.5空间信息

利用GIS进行空间信息服务是精准农业体系中“空间变异信息”的重要消费者,它通过Internet或无线(有线)通讯向公众原始和分析结果信息。的空间信息可以包括农田作物长势监测信息、作物产量及品质监测和预测信息、产品供需分布信息等,空间信息将使地理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走向社会化,这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5应用前景与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