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范例(12篇)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范文篇1
关键词:垃圾渗沥液MBR钠滤反渗透DTRO
1.概述
近几年,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城市生活垃圾平均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卫生填埋法由于其具有成本低、技术成熟、管理方便等优点,在垃圾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填埋工程中,会产生污染极强的垃圾渗滤液,虽然量不大,但若处置不当,会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危害。
2.垃圾渗滤液的特性
渗滤液水质随垃圾成分、垃圾数量、垃圾填埋作业方式、填埋时间以及当地水文地质和气象条件等而异。虽然各填埋场的渗滤液不尽相同,但是总的来说有以下特点。垃圾渗滤液水质主要有如下特点:水质复杂、有机污染物种类繁多、有机污染物浓度高、离子含量多、氨氮含量高、营养元素的比例失调等。
3.我国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进展
我国生活渗滤液处理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90年代初期开始,处理工艺主要参照城市污水处理采用单纯的生物处理方法,第二阶段从90年代后期开始,主要采用生化处理+物化处理相结合和单纯物化的处理方法。
3.1单纯生物处理
此阶段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艺大多参照常规污水处理工艺设计、建造;对渗滤液的特殊性考虑不够,未考虑渗滤液的变化特性,仅在填埋初期有些效果,但是随着填埋时间的延长,成分越来越复杂,营养比例失衡,渗滤液可生化性变差,处理效果明显变差。
杭州市天子岭废弃物处理总场采用的处理工艺是两段式活性污泥法,实际运行经验表明垃圾渗滤液用常规的生物处理是难以达标排放的。尤其是氨氮的处理。渗滤液中的氨氮浓度随着垃圾填埋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可高达3000mg/L左右。当氨氮浓度过高时,会影响微生物的活性。降低生物处理的效果。同时由于渗滤液中含有较多难降解有机物,一般在生化处理后,COD浓度仍在500-2000mg/L范围内。
3.2生物处理+物化处理
随着填埋场使用年限的增加。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水质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总体体现是水质、水量波动较大。渗滤液的处理仅靠常规生化处理方法是难于达到排放标准的,在此阶段,研究人员开始重视渗滤液的水质、水量及处理特性。尤其是高浓度的氨氮、有毒有害物质、重金属离子及难于生物处理的有机物的去除。
为了保证生物处理的效果,必须为生物处理系统有效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相应的要采用物化处理手段相配合。通常采用的物化处理方法有:化学氧化、氨吹脱、混凝沉淀、吸附、膜分离等。
为了达到环保的要求。在填埋场渗滤液处理上进行了各种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广州大田山垃圾填埋场也对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进行了改造,曾改造成氨吹脱+SBR处理工艺;深圳下坪渗滤液处理厂采用氨吹脱+厌氧复合床+SBR的处理工艺,出水标准为三级标准。
自2000年以后,开始把膜处理作为处理手段用于渗滤液处理,以满足排放标准的要求,采用较多的是MBR+钠滤、MBR+反渗透膜、MBR+钠滤+反渗透膜。
青岛小涧西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站规模200m3/d,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纳滤处理工艺。
广州兴丰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站处理规模700m3/d,采用厌氧+好氧+连续微滤+反渗透处理技术。
招远和荣成垃圾处理厂渗沥液处理站处理规模120m3/d和100m3/d,采用硝化反硝化+超滤+纳滤+卷式反渗透工艺技术。
采用膜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是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案,渗滤液经生化处理和超(微)滤系统后,隔除了渗滤液中大于0.2μm的固体、细菌和不溶性的有机物,使大部分有机污染物和微生物强制截留在生化处理系统进行强制处理,渗滤液中的有机污染物通过同化和异化作用,一部分转化为微生物进入污泥中,一部分转化为CO2排入大气中,生化池由于污泥浓度高,污泥龄长,对氨氮和TN也有较好的处理效果,渗滤液中的氨氮一部分进入微生物成为生化污泥,一部分通过硝化作用生成硝酸盐氮仍保留于渗滤液中,另一部分通过反硝化作用生成氮气排入大气中。MBR出水污染物基本达不到《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标准,后续需增加去除氨氮、盐类和难降解有机物的钠滤和反渗透,为确保水质的稳定达标,目前通常同时增加钠滤和反渗透工艺,运行初期MBR出水水质较好,出水经过钠滤即可达标。但是随着填埋场的运行,渗滤液有机污染物(BOD、COD)降低,可生化性变差、氨氮升高,导致生化池内营养严重失衡,此时需外加大量碳源以平衡生化池营养,致使运行费用增加较多,同时MBR出水氨氮和难降解有机物升高,此时需同时运行钠滤和反渗透才能稳定达标。
3.3单纯物化处理方法
由于采用物化+MBR+钠滤+反渗透工艺,工艺流程较长、系统复杂,运行管理麻烦,尤其是随着填埋场的运行,渗滤液有机污染物(BOD、COD)降低,可生化性变差、氨氮升高,导致生化池内营养严重失衡,此时需外加大量碳源以平衡生化池营养,致使运行费用增加较多,另外此工艺生成的化学污泥、生化污泥和膜过滤浓缩液(约20-30%)也全部回灌垃圾填埋场。
在此基础上,目前一些垃圾处理厂采用物化方法直接浓缩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两级DTRO膜过滤和蒸发离子交换工艺。
DTRO膜(碟管式反渗透膜)是反渗透的一种形式,是专门用来处理高浓度污水的膜组件,其核心技术是碟管式膜片膜柱。具有独特的流体力学特性,从而保证了膜的最优化清洗,防结垢性能较好,能有效处理高浊度流体;膜分离过程中无相变,能耗低,可在常温下进行;可有效地去除无机盐和有机小分子杂质,具有较高的脱除率和水回用率;膜分离装置简单,操作简便,便于实现自动化。此工艺比较适合垃圾填埋场后期及封场后的垃圾渗沥液处理,但DTRO膜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初期投资费用高,单位体积渗沥液处理费用相对较贵;渗沥液经反渗透处理的浓缩液常采用回喷填埋场的方法,结果往往使垃圾渗沥液盐浓度上升,导致反渗透操作压力上升,膜寿命缩短,能耗增加。
重庆长生桥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站处理规模500m3/d,采用二级反渗透(DTRO)工艺技术。山东东营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站处理规模100m3/d,也采用此技术。
蒸发离子交换工艺近几年也有所应用,主要采用海水淡化的原理,利用空气压缩机补偿蒸汽热量损失重新进入系统对渗滤液进行加热蒸发,将垃圾渗滤液进行浓缩(浓缩液20%左右回灌垃圾填埋场),工艺优点使用的材质主要为高标准的不锈钢,使用寿命较长,缺点是蒸发过程中部分氨氮进入蒸馏出水中,出水需后接离子交换将氨氮去除才能达标,而离子交换工艺恰恰在电厂脱盐处理中以被反渗透所取代。
4.渗滤液处理总结
渗沥液水质具有自身的特点,渗滤液工艺选择需根据水质进行选择。
目前较为成熟采用普遍的工艺主要为MBR+钠滤/反渗透或两级DTRO膜工艺。
MBR+钠滤/反渗透比较适合新建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两级DTRO膜工艺比较适合可生化性差营养失衡的后期及封场后的垃圾渗沥液处理。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垃圾渗滤液;处理难点;处理对策
前言:
垃圾渗滤液,通俗来说就是指经过了垃圾处理之后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物理反应,再加之降水污水排放等其他外部的来水的渗疏作用和淋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高浓度的污水,它也是一种高浓度的有机废水。通常有以下几各方面是影响垃圾渗滤液的关键因素:降水量、蒸发量、地面流失、地下水渗入、垃圾的特性、地下层结构、表层覆土以及下层排水设施情况。垃圾渗滤液中含有众多的高污染因素,存在大量的有毒物质,对环境的危害难以表述,一旦垃圾渗滤液不经过处理就排放到江河湖泊,将会产生难以估量的污染后果。会对动植物以及人体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对于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是非常必要的,能够帮助我们拥有一个良好健康的生存环境。但是由于诸多因素,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极具复杂性,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已经成为一个较困难的难题。
1垃圾渗滤液的处理难点
1.1垃圾渗滤液所具有的特点
垃圾渗滤液的特点基本上就决定了其处理的难度性。垃圾渗滤液的水质波动大,渗滤液的成分复杂,很难对症下药。而且垃圾渗滤液的成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填埋时间的长短逐渐变化,这其中有众多的因素影响着它的变化,垃圾所含有的内含物质,降水对于土壤的渗透,填埋时间的长短,填埋时期的专业技术的人才的素质问题,填埋场地防渗透技术,填埋场中具体的操作细节,填埋场的运营状况等,特别是降水渗透量和填埋时间长短是两个关键的影响因素,甚至可以说,这两个因素已经决定了垃圾渗滤液的成分的复杂性特征。并且我们要看到所有这些变化都是不可控的,这也是一个垃圾渗滤液处理困难的一部分原因。另外,COD和氨氮的浓度高,众所周知,氨氮过多会是水体产生恶臭,对人体的伤害是很大的,其中还含有很多的致癌物质,一旦不小心排放到环境,对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恶劣影响可想而知。还有重金属的含量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艳丽的颜色中同样含着恶臭,对环境的污染极其严重。
1.2垃圾渗滤液的处理现状
与城市污水一同处理。这种处理方式简单明了,它可以节约了处理城市废水和垃圾渗滤液的双重费用,降低了处理成本,基本上算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案。但是有的时候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一般城市污水处理工厂往往和垃圾填埋厂的距离很远,这样对于两者的共同处理的方便性提出了挑战。同时运输也会增加一定的经济成本和处理费用,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点和城市污水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污水处理厂的重负荷。还有一种处理方式就是运用渗滤液回灌技术,回灌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专门运用于垃圾渗滤液的处理的技术,它依靠简单的技术设备,操作简单,经济成本也相对较低,但是同样存在着问题,一方面产生大量可挥发的恶臭气体,这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最后一种方式是现场建立渗滤液处理厂进行处理,这是一项相对较为先进的技术,主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使用,就目前中国的现状而言,有一部分大城市也有这样的渗滤液处理厂,它需要坚实的技术支持,运用的范围现在还有待开发。其技术核心总结而言就是对污水处理的一种模仿。
1.3垃圾渗滤液的处理难点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单一的处理方法无法满足排放标准,因为垃圾渗滤液的成分复杂,含有的物质水溶性差,难以分解,这就造成了在垃圾渗滤液处理过程中仅仅靠一项处理程序很难达到达标排放的标准,另外的垃圾渗滤液中的水质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单单靠一项处理技术对其进行处理不能实现对多种水质的处理;有较高氨氮浓度的垃圾渗滤液难以处理,垃圾渗滤液中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处理难题,随着近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已经成为大街小巷中的常识性问题,由于重金属的特殊性,只要有少量的重金属物质进入人体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出现畸形等各种生理变异,所以对于垃圾渗滤液的处理越来越严格,以确保不会在排放后对人体产生负面的影响。
2针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难点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2.1增强对垃圾渗滤液的全过程监控
全过程监控是指对于垃圾渗滤液整体性的一个把握,对于降低经济成本和节约不必要的开支,能加大对与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的投入,同时全过程包括在开始阶段,过程阶段,结束阶段都能都有一个好的监控,首先是开始阶段,开始阶段就是垃圾渗滤液的源头,控制源头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一方面能够减少工作量,另一方面是能够培养人们对于垃圾再回收利用的意识。在过程阶段,注意对于技术的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加大对于研究的力度,发展出更加有效的方式对待垃圾渗滤液;同时在过程阶段,应该严格对待每一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不能马虎过关,严肃对待处理的每一项环节,保持高达标排放的效率。
2.2加强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研发和利用
增强对于新技术的利用和研发对于垃圾渗滤液的处理相当于就是质的飞跃,只有有一项可观的技术支持,众多的垃圾渗滤液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所以对与新技术的投资不仅仅是迫于形势,而且是必要的,能够给我们将来处理垃圾渗滤液带来很好的效果和发展前景。对于现在较为先进的技术设备要注意加大资金进行推广其使用范围,增强这项技术设备的使用效度,给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带来更多实际的效果。实现一项新的技术设备的产业化结构,使之能够在垃圾渗滤液的处理行业中发展壮大,这是很有必要的,是符合市场现实需求的体现。
2.3对于重点技术的运用
微电解处理工艺,主要原理是通过金属的腐蚀原理,通过物理沉淀和相关的化学反应来实现对垃圾渗滤液中的物质的吸附和处理,这个方法主要对于污水处理的模仿,但是对于垃圾渗滤液同样具有良好的效果;氧化沟处理工艺,是一种主要正针对垃圾渗滤液填埋的技术处理,这种工艺具有超强的耐冲击负荷、良好的脱氮效果,另外一个广受人们欢迎的特点是它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产泥率进行有效的降低,近几年来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和使用;砂滤处理工艺,主要是对于水中的杂质的处理,使用过滤层过滤掉垃圾渗滤液中的悬浮杂质,它能够一定程度上使水质澄清。
3结语
总而言之,垃圾渗滤液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共同应对的问题和技术难题,不断有学者在孜孜不倦的进行着研究和创新,相信在未来垃圾渗滤液能够得到很好的处理。同时对于现有的各种技术应该加大对于它们的技术处理和管理,使之能够真正的有所作用,能够真正在垃圾渗滤液的处理中发挥正确的作用。
参考文献: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范文篇3
关健词:垃圾填埋场安全建设设计理念渗滤液处理
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landfillconstruction,newtechnology,newmaterials,newconceptofcontinuouspromotion,willgreatlyenhancethesafetyperformanceoflandfill.Howtodoagoodjoboflandfillconstructionsafetyinoperation,toensurethenormaloperationoflandfill,preventthetwoenvironmentalpollutionandtheproductionsafetyaccidents,issuspendsinfrontofusanimportantissue.
Keywords:landfillleachatetreatmentsafetyconstructiondesignconcept
中图分类号:R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生活垃圾逐年增大,为保证人民健康生活,如何处理生活垃圾、保证环境和地下水源不受污染成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垃圾处理方式分为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垃圾卫生填埋场因为成本低、卫生程度好、近年来在国内被广泛应用。
一、设计内容及设计理念
卫生填埋场工程建设是涉及环境卫生、岩土、材料、土建、水力学等多学科的一类项目,故而在立项、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各专业通力合作,在确保填埋场容积(使用年限)的前提下,主要应完成以下内容的安全设计及分析:①根据建设场地岩土地质报告,合理确定场地边坡,确保主体结构在运行情况下的边坡稳定。②加强生活垃圾成分及物理力学分析,优化垃圾堆体稳定计算。③根据场地土质情况,科学选择水平防渗结构型式,防止渗漏。建设方应组织专业管理人员贯穿项目的整个建设过程,深入理解设计理念,掌握安全运行的基本专业知识,提高项目的建设标准,为卫生填埋场的安全运行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l、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包括库区防渗系统(临时道路、永久道路、截洪沟、锚固沟、地下水导排系统、渗滤液收集系统、导气石笼和防渗膜)、大坝、调节池、渗滤液处理站及地表水导流明渠和配套设施等。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中的渗滤液处理系统和HDPE防渗膜的施工质量是决定垃圾填埋场技术成功的关键,其直接关系到对附近地表水的污染程度。其中保证库区渗滤液不渗入地表污染地下水是整个工程的关健,渗滤液经处理站处理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是目的。
2、按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工程技术规范》JJ113-2007和《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物控制标准》(CB16889-2008)的要求,垃圾填埋场一般采用分层覆土填埋对垃圾进行处理,容易降低垃圾的污染。对促进我国的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规定生活垃圾填埋场应建有较完备的污水处理设施,渗滤液需经过处理达到标准规定的排放限值后才能直接排放。对填埋场产生的恶臭气体要严格监控,甲烷气体须综合利用或处置,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节能减排和建设循环型社会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二、影响调节池容量确定的主要因素
卫生填埋场中垃圾渗滤液的产生随季节呈现较大的变化,建设者们通常在垃圾坝的下游设置渗滤液调节池,以调节、储存来自垃圾库区的渗滤液,从而有效的防止雨季垃圾渗滤液溢出,污染周围的环境。调节池容量的确定是卫生填埋场设计的难点之一,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因素较多,准确的设计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1.调节池主要用来调节填埋场中的水力负荷和有机负荷,减轻冲击负荷对渗滤液处理设施的影响,最大限度的降低渗滤液溢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其中渗滤液产量和处理设施的规模影响尤为重要。
2.影响渗滤液产量的因素比较复杂,主要有:降水、地表条件、气候、填埋操作和气候等因素,其中自然降雨量是影响渗滤液产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设计调节池容量时,也常以降雨量为主要的计算依据。降雨量的季节性特征决定了垃圾渗滤液年内分配的不均匀,通常雨季的渗滤液产量较大,占全年的绝大多数,而平常渗滤液产量则很少,甚至没有。这种渗滤液分布不均的状况决定了调节池容纳渗滤液在雨季多而平时少的特性,也使得调节池容量的设计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3.应对措施
1)降雨量与垃圾渗滤液产生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产生垃圾渗滤液的重要因素,因此,以降雨量为基础来计算渗滤液产生量和确定调节池容量是可行的。
2)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中所采用的计算渗滤液调节池容量的方法,计算简单,所需数据少,但该法设计的处理设施规模和调节池容量偏小。
3)《按废弃物最终处置场指南解说》中推荐的计算渗滤液调节池容量的方法,计算科学,推理严密,结果准确,能适应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值得在卫生填埋场设计中推广应用。
随着我国垃圾填埋场建设数量及建设规模的不断增加,在积极吸取国内外建设经验的前提下,并结合国内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国家有关部门逐步在加强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规范及建设标准的编制和推广。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范主要有《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要求》、《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评价标准》等,涵盖了垃圾填埋场立项、设计、建设、运行管理的各个阶段,有效地提高了垃圾填埋场的建设标准,为逐步实现垃圾处理的无害化、资源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的施工
生活垃圾填埋场防渗系统的工程质量应在建设过程中做好控制,从设计、材料选用、施工、监理等环节严格把关。填埋场建设业主应执行质量监督制、工程监理制等管理制度,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做好施工图审查和施工过程监理等工作,按照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加强对材料质量和工程质量的控制。选用符合设计要求的防渗材料,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焊缝的质检控制;防渗膜及土工布铺设完成后,排除机械施工造成的防渗层破损;铺设导流层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直接接触防渗层造成破损。
四、对防渗系统HDPE防渗膜作全面渗漏无漏点检测
生活垃圾填埋场防渗系统工程施工结束后,按照规范《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工程技术规范》JJ113-2007第6.1.9条的规定“防渗系统工程施工完成,在填埋垃圾之前,应对防渗系统进行全面的渗漏检测,并确认合格”。按照住建部正在编制的《垃圾填埋场人工防渗系统渗漏破损检测技术规程》的要求“防渗膜施工完成,在土工膜上覆盖砾石、砂石保护层后,可采用双电极法进行渗漏检测”。双电极法检测过程包括:(1)场地绝缘准备。在检测过程中应制定可靠的方案、程序,并采取可行的措施以保护检测的有效范围内无直接接能电场,无金属和其他导电物体;(2)检测区域覆土湿润。检测前应对膜上500mm厚的碎石层进行现场洒水,达到湿润状态以满足电学检测的要求;(3)埋放电极。根据地形及检测区域情况,确定设备安放地点,埋设电源的正、负极;(4)试验校准。采用“模拟孔洞”和“实际孔洞”,针对现场的场地、土质、地形、湿度、覆盖层厚度等情况对设备和场地的灵敏度进行校准,在标准的基础上,确定检测设备、测量单元和其他检测参数;(5)实际检测,在保证土工膜上的碎石覆盖层处于充分潮湿的状态下,根据获得的相同场地标准参数,对有效检测范围内的单元进行检测、读数、记录、储存及初步现场判断;(6)可能渗漏的分析和定位。根据已记录储存的数据,使用专用的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应绘制出各区域的等势线图,确定渗漏点的位置;(7)修复和复检。所有检测到的渗漏点经开挖、修补以及碎石层回填恢复后,在渗漏点附近进行复检,直至没有新的潜在渗漏破损点。
五、防渗系统工程验收
HDPE膜施工工序是防渗系统工程最重要的工程之一,规范规定验收资料应包括:HDPE膜的铺设、焊接和检测方面的施工记录,真实记载每片HDPE膜的卷材信息,每条焊缝的施工人员、设备和焊接参数信息,每条焊缝的检测人员、设备、检测结果和不合格处理意见。规定了防渗系统工程施工质量观感检验的要求及防渗系统工程施工质量抽样检测及焊接质量检测方法的要求。但无工程验评定标准,针对目前我国能够对HDPE防渗膜作全面防渗漏无漏点检测的检测机构仅有几家,但都没有检测资质,也就说他们出具的检测报告不具备法律效力前题下,如何对垃圾填埋场工程进行质量认定为合格。
我国目前只有行业标准而没有验收规范,工程施工结束后无法评定该工程是否合格,这是导致我国目前建设的垃圾填埋场普遍存在渗漏并污染水源的根本原因。
结束语;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范文1篇4
【关键词】MVC离子交换渗滤液问题建议
1“MVC蒸发+离子交换”工艺应用实例
某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采用“MVC蒸发+离子交换”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工程设计处理能力200立方米/日,渗滤液处理后排放的尾水水质要求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中表二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要求。
2工艺原理及工艺流程
2.1工艺原理
垃圾渗滤液经过去除部分杂质后,进入热交换器与MVC蒸发系统排出的蒸馏水和浓缩液进行热交换,再经过排气热交换器交换升温后进入蒸发主体。进入蒸发主体的渗滤液经过布液器分布于各换热管表面形成薄膜进行蒸发,未蒸发的液体汇聚于蒸发主体底部的热井重新循环蒸发。被蒸发的水分变成蒸汽,蒸汽经过除雾器进行汽液分离后被蒸汽压缩机抽离蒸发主体,经过压缩机压缩升温后,高温蒸汽再被输送至蒸发主体热交换管内,管内高温蒸汽与管外的低温物料进行热交换,低温物料被加热并蒸发,被蒸发的水分变成蒸汽补充被压缩机抽走的蒸汽。管内高温的蒸汽经过热交换后放出潜热被冷凝变成蒸馏水。蒸馏水被收集至蒸馏水罐后被输送至热交换设备进行热交换,后离开蒸发系统进入离子交换系统。蒸馏水经过离子交换后氨氮得到去除,同时还去除水中部分小分子有机物使水中COD值进一步降低,经过离子交换后的出水达标排放。
2.2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图1所示。
3工艺设备运行情况
3.1处理后排放的尾水水质
本次总结中的监测方法和出水水质指标引用环保等相关部门的水质监测数据,具体如表1所示:
渗滤液处理设备处理后出水水质监测结果表2所示。
从表1和表2监测数据可知:渗滤液处理设备出水水质pH范围为6.04~6.78,总汞、总镉、总铬、总砷、六价铬、粪大肠菌群数均未检出,其余各污染因子最大日均排放浓度分别为色度1倍、化学需氧量62.9mg/L、五日生化需氧量15.9mg/L、氨氮4.52mg/L、总氮7.15mg/L、总磷0.02mg/L、总铅0.05mg/L、总锌0.007mg/L,均符合《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中表二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要求。
3.2耗能耗材及运行成本情况
根据近5年来的统计数据,该工艺在运行过程中,主要的能耗为电能,处理1吨垃圾渗滤液的平均耗电量约为23千瓦时。运行中需要投加的药品主要为消泡剂、氨基磺酸和氢氧化钠,其中消泡剂用于蒸发主体的除泡,氨基磺酸和氢氧化钠用于除垢,以上3种药品的使用量要根据渗滤液的污染物浓度和污染物种类的差异作适度调整。具体的日常运行成本如表3所示。
4工艺运行存在的问题
“MVC蒸发+离子交换”工艺组合在处理垃圾渗滤液应用上属于创新技术,从实际的生产运行情况看,经该工艺设备处理后排放的尾水能够达标,运行成本不会比传统工艺高,但鉴于垃圾渗滤液处理难度大,其在运行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亟需进一步完善和突破,具体如下:
(1)离子交换树脂需要再生,再生过程需耗用盐酸,进而产生含盐酸和氯化铵等污染物的废水,需要进一步妥善处理。树脂再生一次,需历经清水反冲、盐酸再生和清水顺冲,整个过程至少要产生5吨以上的废水,既产污又间接降低了工艺设备的处理能力。(2)离子交换树脂再生过程技术管理要求高,如操作不当,容易造成树脂再生后呈酸性,刚开始使用时处理后的出水酸碱度不达标。如果为了确保达标而使用更多的清水顺冲,则会相应产生更多的受污染废水,因此再生过程的技术管理目标就是要在尽可能减少废水产生的情况下让树脂恢复其处理能力。(3)进渗滤液的管道、热交换器和蒸发主体等主要部件容易结垢,需要停机清洗,严重影响设备的连续运行能力。垃圾渗滤液中的污染物浓度越高,工艺设备越容易结垢,设备清洗过程耗用大量的氨基磺酸、烧碱等药剂,产生洗机废液并直接增加渗滤液处理成本。(4)渗滤液蒸发过程约产生进液量15%的高浓度浓缩污染废液(简称浓缩液),进一步处理技术难度大。目前MVC蒸发过程产生的浓缩液以回灌至垃圾填埋区为主要的处理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导致垃圾填埋区含盐量增加,大部分盐分、重金属等污染物会再次回到渗滤液处理系统,蒸发系统的处理压力会越来越大。(5)设备中的阀门、水泵较多,由于渗滤液浓度高,污染物成分复杂,且运行过程需耗用强酸和强碱,腐蚀性强,因此容易出现故障或滴漏,需经常停机检修和维护,影响连续运行。
5建议
实践证明:用“MVC蒸发+离子交换”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经处理后排放的尾水达标,符合环保要求,但目前在连续运行处理的能力上还需要进一步改善,才能确保满足生产需要,真正有效地发挥工艺设备的处理能力,防止垃圾渗滤液产生二次污染。根据该工艺技术目前的运行情况,为确保“MVC蒸发+离子交换”处理系统能连续运行,现提出如下技术改进建议:
(1)加装前处理装置,作为MVC蒸发系统的预处理工艺,尽量改善进入蒸发系统的水质,减少结垢出现,降低蒸发系统的清洗频率,延长蒸发系统单次连续稳定运行的时间,保证工艺设备能稳定发挥其处理能力。(2)对离子交换系统实施技术改造,采用其他新技术处理氨氮污染物,解决因使用盐酸带来的一系列污染问题和离子树脂更换成本高的问题,确保渗滤液经处理后能稳定达标排放。(3)建立一支运营管理和维护经验丰富的专业队伍,并备足设备易损件,及时对设备进行维修和保养,确保设备能连续稳定运行。对于设备运行中容易出现故障的部件,在设备安装时,尽量采用一备一用设计,以便在出现故障时不影响设备的运行。
6结语
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难度大,环保排污要求严格,现阶段适合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污水处理工艺较少,且基本上都存在工艺设备连续运行难和处理成本高的问题,“MVC蒸发+离子交换”工艺作为近几年开发的工艺技术,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容易结垢而影响设备的连续运行能力。随着技术的创新,如对进入蒸发主体的渗滤液进行有效的预处理,将会解决蒸发系统的结垢问题,确保工艺设备能连续运行,减少工艺系统清洗频率也会降低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成本。
参考文献:
[1]GB50869-2013.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S].
[2]HJ564-2010.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技术规范[S].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技术;
垃圾处理常见的方法包括卫生填埋、焚烧、堆肥和综合利用等。卫生填埋法由于运输管理方便、处理费用低、技术成熟,因而成为我国处理垃圾的主要方式。但在垃圾填埋过程中产生的渗滤液是一种危害较大的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对周边环境及填埋场场底土层污染严重,且污染持续时间长,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因而对渗滤液进行有效的收集和处理已成为城市环境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技术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
1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产生及其水质特征
垃圾填埋后,在微生物作用下,垃圾中有机物经过好氧反应和厌氧反应发生降解。垃圾中溶解的氧气较少,好氧反应速度快,因而好氧反应很快终止而进入厌氧环境。垃圾中有机物的降解主要由厌氧反应承担。垃圾降解产生低分子有机物以及垃圾中的可溶性有机物进入垃圾渗沥液中,使得渗沥液中氨氮等有机物含量较高。且垃圾降解产生的CO2溶入垃圾渗沥液中使其程微酸性,这种酸性环境加剧了垃圾中不溶于水的碳酸盐、金属及其金属氧化物等发生溶解,因此渗沥液中含有较高浓度的金属离子。由于影响渗沥液水质成分的因素很多,包括水分供给情况、填埋场表面状况、垃圾性质、填埋场底部情况、填埋场操作运行方式、填埋时间等,因而渗沥液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变化范围很大。所以针对不同的垃圾渗沥液应采取适合的处理方法。
2垃圾渗滤液处理方法
目前垃圾渗滤液处理方法主要有生物法和物化法,当垃圾渗滤液的BOD/COD大于0.3时,渗滤液的可生化性较好,可以使用生物处理法;对BOD/COD比值较小(0.07~0.2)、难以生物处理的垃圾渗滤液,以及生物法很难去除的相对分子量较小的有机成分,物化处理效果更好。
2.1生物法
垃圾渗沥液的生物处理主要是指依靠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以及微生物絮体对污染物的吸附作用来去除渗沥液中的有机污染物的废水处理方法,可分为厌氧和好氧处理两种。
2.1.1预处理
渗滤液中污染物的成分变化很大,COD最大可达70000mg/L,BOD也可达到38000mg/L,而氨氮的质量浓度可达1700mg/L,甚至更高,重金属中则以Fe,Pb等的浓度最高。渗滤液中高浓度的氨氮会对微生物的活性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因此通过对渗滤液的预处理,去除一部分氨氮,对后续生物处理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渗滤液预处理的研究有用空气自由吹脱和加石灰吹脱预处理方法,效果良好,此外还有化学沉淀和吸附的方法去除氨氮,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去除效果。
北方地区垃圾成分以无机物为主,垃圾自身含水率较低,渗沥液的产生主要来自于降水,渗沥液的产量及浓度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大。常用的方法是设置渗沥液调节池,雨季时加大处理量,旱季时通过自然蒸发及渗沥液回灌等措施减少处理量,节省能耗。由于渗沥液主要来自于降雨,因此其有机物浓度较低。
2.1.2好氧处理
好氧处理最普遍的方法包括延时曝气、曝气稳定塘等,这些方法对降低垃圾渗沥液中的BOD5、COD和氨氮都取得一定的效果,还可以去处另一些污染物如铁、锰等金属离子。好氧生物处理工艺较为成熟。目前,主要的厌氧生物处理工艺有曝气稳定塘、传统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等。
2.1.3厌氧处理
厌氧法包括厌氧污泥床、厌氧式生物滤池、混合反应器及厌氧塘等,它具有能耗少、操作简单、投资及运行费用低等优点。利用间歇式厌氧反应器将原液中83%的COD转化成甲烷气体;使用间歇和连续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处理垃圾渗滤液,使反应器有机负荷率在0.6~19.7g(L•d)的条件下操作,间歇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去除COD的效率在71%~92%之间,对于连续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COD去除效率保持在77%~91%范围内。
2.1.4好氧与厌氧结合处理法
对高浓度的垃圾渗滤液,采用厌氧、好氧结合处理工艺经济合理,处理效率也较高。采用氨吹脱-厌氧生物滤池-SBR工艺对某填埋场的渗滤液进行了研究,渗滤液中COD,BOD5,NH3-N和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5%,99%,99.5%和97%。此外,利用厌氧-好氧反应系统来处理“年轻”的渗滤液中有机物和含氮化合物,脱氮作用和甲烷生成均可在厌氧反应器中进行,有机物去除和硝化作用在好氧反应器中进行,效果良好。
由于生物法操作简便,运行费用较低,且技术成熟,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对于可生化性低、难降解的有机物,以及毒性高的废水,生物法处理效果较差,但物化法可弥补该方面的不足。
2.2物理化学法
常见的物理化学法包括光催化氧化、吸附法、化学沉淀、膜过滤、土地处理等。
2.2.1光催化氧化
光催化氧化是一种刚刚兴起的新型现代水处理技术,具有工艺简单、能耗低、易操作、无二次污染等特点,尤其对一些特殊的污染物比其他氧化法更具显著的优势,但目前国内外关于光催化降解有机物的研究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
2.2.2膜处理法
膜处理法是用各种隔膜使溶剂同溶质和微粒分离的一种水处理方法,根据溶质或溶剂通过膜的推动力的大小,膜分离法可分为反渗透法、超滤、微孔过滤等。在韩国,为处理“年老”的渗滤液中难降解的有机物和高浓度的氨氮,使用综合膜处理工艺,包括一个膜生物反应器和反渗透装置。处理效果为COD去除率97%,总氮的去除率91%,运行成本仅为传统处理方法的60%。利用反渗透法处理不同的渗滤液,发现来自于普通填埋场渗滤液和含有可生物降解废物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效果很好,COD和氨氮去除率超过98%,并发现透水量和传导性之间有显著线性的关系。膜处理的最大问题是膜污垢,会堵塞膜孔,对处理效率有很大影响。此外膜过滤技术费用昂贵,因此国内膜技术无法得到广泛应用。
2.2.3化学沉淀法
混凝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沉淀法,常常作为预处理并结合其他方法处理垃圾渗滤液,效果显著,但易受pH值等条件的限制。利用混凝-絮凝法作为反渗透法的预处理,可以解决膜污垢的问题。
2.2.4渗滤液回灌技术
渗滤液回灌就是将渗滤液收集后,再返回到填埋场中,通过自然蒸发减少滤液量,并经过垃圾层和埋土层发生生物、物理、化学等作用截留污染物的过程。渗滤液再循环对废物降解、填埋场稳定性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对有机物具有很强的净化能力,其中土壤结构、水力负荷、COD负荷、配水次数及配水浓度等对土壤净化能力均有一定的影响。然而,渗滤液再循环虽然可以降低其有机成分的含量,但氨、重金属及其他的无机物等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因此在渗滤液再循环后有必要更进一步的处理,而且,过剩的渗滤液还要进行处理,对回灌法处理渗滤液的工艺流程、技术参数需要进一步优化。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范文篇6
关键词:垃圾渗滤液;处理方案;研究动态;新型处理技术
Abstract:AccordingtothesourcesandcharacteristicsoftheMSWlandfillleachate,describesthevariousprogramsoflandfillleachatetreatment,leachatetreatmenttechnology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bydynamiccomparisonofdomesticandforeign,makematureeconomythemostimportantmeansofleachatetreatment-biochemicalmethod.Keywords:landfillleachate;treatmentprograms;ResearchTrends;newprocessing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E9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垃圾渗滤液是垃圾填埋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是一种成分复杂的高浓度有机废水,主要来源于降水和填埋废物本身的内含水,其对环境的污染是填埋场最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它可以污染水体、土壤、大气等,使地面水体缺氧、水质恶化、富营养化,威胁饮用水和工农业用水水源,使地下水丧失利用价值,有机污染物进入食物链将直接威胁人类健康。
1.垃圾渗滤液的来源和污染特性
1.1来源
垃圾渗滤液,是指垃圾在堆放和填埋过程中由于发酵和雨水的淋浴、冲刷,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浸泡而滤出来的污水,它是垃圾填埋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造成水体、土壤、大气、生物等多方面的污染。它的来源按照产生量的大小排列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1.1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及反渗的地下水;
1.1.2垃圾自身含水;
1.1.3由于微生物的厌氧分解作用而垃圾产生的水。
垃圾含水47%时,每吨垃圾可产生0.0722吨渗滤液,而生化反应产生的水要少得多,大气降水具有集中性、短时性和反复性,未及时引流的降水渗过垃圾层形成的渗滤液占总量的绝大部分。
1.2污染特性
1.2.1水质复杂,污染物种类繁多,危害性大。垃圾渗滤液中不仅含有多种耗氧有机污染物,还含有各类金属离子和植物营养素(氨氮等),在有工业垃圾进入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还会含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
1.2.2污染物浓度极高。垃圾渗滤液中CODcr含量最高达8000mg/L,BOD5含量最高达3500mg/L,NH3-N含量最高达7400mg/L。和城市污水浓度相比,浓度非常高[3]。
1.2.3明显的变化性,水质水量变化较大[1]。
①产生量呈季节性变化,雨季明显大于旱季。②污染物组成及其浓度随填埋年限的延长而变化。一般而言,CODcr、BOD5、BOD5/CODcr随填埋场的“年龄”增长而降低,碱度上升。一般将填埋龄3~5年的填埋场的渗滤液称为早期渗滤液,其中易生物降解的挥发性脂肪酸含量较高,约占总有机碳的60%~70%,BOD5/CODcr比值较高,一般在0.4~0.8,氨氮浓度为1000mg/L左右。填埋龄超过3~5年后,渗滤液易生物降解的有机物比例会明显下降,称为晚期渗滤液。其BOD5/CODcr比值一般为0.1~0.2,氨氮浓度反而增高,此时的处理目标以氨氮的去除为主。
2.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案
目前,国内外渗滤液的处理分为场内、场外和场内外联合三大类处理方案〔3〕,具体方案有以下几种:
2.1场外合并处理
合并处理就是将渗滤液引入附近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利用污水处理厂对渗滤液的缓冲、解释作用和城市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实现渗滤液和城市污水的同时进行处理,是目前最为简单的处理方案,它不仅可以节省单独建设渗滤液处理系统的大额费用,还可以降低处理成本。采取此种方案必须考虑输送成本和渗滤液污染物浓度较高的特性。
2.2场内外联合处理
在进行合并处理时,为减轻直接混合处理时渗滤液中有毒有害物质对污水处理厂的冲击危害,必须对垃圾渗滤液在填埋场内进行一定的预处理,然后通过管道排入污水处理厂合并处理,在投资及运行成本均较少的条件下能在场内去除相当部分对后续生物处理影响较大的污染物,从而对渗滤液的污染负荷加以缓冲并使下步的合并处理运转更顺利。
2.3场内回灌处理
渗滤液的循环喷洒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处理方案。通过回喷可以达到两个方面的作用:
2.3.1可提高垃圾层的含水率(由20%-25%提高到60%-70%),增加垃圾的湿度,增强垃圾中微生物的活性,加速产甲烷的速率、垃圾中污染物溶出及有机物的分解。2.3.2不仅降低了渗滤液的污染物浓度,还因喷洒过程中挥发等作用而减少渗滤液的产生量,对水量和水质起稳定化的作用,有利于废水处理系统的运行和费用的节省。
2.4场内完全处理
通常,综合对垃圾渗滤液处理的地理位置、经济投入、技术水平等各种因素的考虑,很多填埋场内必须建立场内完全处理系统。但是由于渗滤液的高污染负荷、成分随时间改变等特性,尤其是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较高,加大了处理难度,而且一般都要求进行各种工艺进行组合处理才能达到排放标准。
3.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技术
3.1垃圾渗滤液常见处理技术
目前,对垃圾渗滤液常见的处理技术〔13-14〕如图1所示:
图1垃圾渗滤液常见处理技术
3.1垃圾渗滤液常见处理技术
3.1.1物化处理技术
物化处理的主要目的是去除渗滤液中的有毒有害重金属离子及NH3-N,虽然物化处理不能完全代替生物处理,但某些方法,如混凝、吸附、吹脱和氧化等,则可作为预处理或深度处理而为渗滤液的达标排放和生物处理系统有效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而且物化处理一般不受渗滤液水质水量的影响,出水水质比较稳定,尤其是对BOD/COD比值较低(0.07-0.20),难以生化处理的渗滤液,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当COD浓度为2000-400mg/L时,物理化学法的COD去除率一般可达到50%-80%.但物化处理技术针对性太强,处理效果单一,且成本高,不适于大量渗滤液的处理,一般需要复杂的工艺才能对渗滤液进行全面处理。
3.1.2生化处理技术
生物处理包括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及两者结合处理的方法,它具有处理效果好、操作简单、投资及运行成本低等优点,适合于处理生化性较好的渗滤液,是目前应用最多,最为有效的处理方法,也将是将来垃圾渗滤液处理最主要的手段。
3.1.3土地处理技术
土地处理是人类最早采用的污水处理方法,主要通过土壤颗粒的过滤、离子交换、吸附和沉淀等作用去除滤液中县浮固体并将可溶解成分固定在颗粒上。同时通过土壤中的微生物使渗滤液中的有机物和氮进行转化和稳定,通过蒸腾作用减少渗滤液的量。目前用于渗滤液处理的土地法主要是回灌法和人工湿地,具体包括慢速渗滤的量。
3.2垃圾渗滤液新型处理技术(原理)
从垃圾渗滤液的特性出发,其处理的难点在于其高污染负荷,特别表现是COD和氨氮负荷,尽管一些的处理技术能够使处理的出水满足国家污水排放标准但是依然存在各方面的问题,国内外都对渗滤液的处理尤其是渗滤液的脱氮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成就〔24,31-32〕。
3.2.1短程硝化反硝化(Shortcut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
短程硝化反硝化(Shortcut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又称亚硝酸化反硝化,是指将硝化过程控制在HNO2阶段而终止,随后进行反硝化.这个过程的反应式(1-3)如下:
NH4+含氮化合物的中间形态NH2-(亚硝化过程,好氧)(1)
NH2-含氮化合物的中间形态N2(反硝化过程,厌氧)(2)
总过程:NH4+HNO2N2(3)
(2)同步硝化反硝化(SND,Simultaneous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
根据传统的脱氮理论,硝化与反硝化反应不能同时发生,硝化反应在好氧条件下进行,而反硝化反应在缺氧条件下完成。因此大多数的生物脱氮工艺都将缺氧区和好氧区分隔开,即形成所谓的前置反硝化或后置反硝化工艺。然而,最近几年国外有不少试验和报道证明存在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SND)尤其是有氧条件下的反硝化现象确实存在于各种不同的生物处理系统,如生物转盘〕、SBR、氧化沟〔、CAST工艺等。Paul等人利用厌氧滤池和RBC对氨氮浓度高达2140mg/L的垃圾渗滤液〕,在RBC的氨氮负荷为1.5-3.0g/(m2·d)的条件下,氨去除率高达80%-90%。反应器中碱度消耗和COD去除的情况说明氨氮去除是通过同步硝化反硝化的途径。
(3)厌氧氨氧化(ANAMMOX,AnaerobicAmmoniaOxidation)
在无氧环境中,同时存在氨和NO2-或NO3-时,NH4作为反硝化的无机电子供体,NO2-或者NO3-作为电子受体,生成氮气,这一过程称为厌氧氨氧化Anammox。
4.结语
由于垃圾渗滤液成分复杂,水质水量变化较大,所以在选择处理方案和技术时必须因地制宜并详细测定渗滤液的各种成分,分析其特点,通过实验研究取得可靠的工艺参数,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案和工艺,以获得理想的处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霞,杨朝辉,等.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艺的研究〔J〕.环境工程,2000,18(5):12-14.
[2]KangK,ShinH,ParkH.Characerizaionofhumicsubstancespresentinlandfillleachatewithdifferentlandfillaesanitsimplications[J].WaerRes,2002,36:4023-4032
[3]ChristensenTH,StegmannR.Landfillingofwasteleachate[J].ElsevierAppliedScience,1992:185-202.
[4]喻晓,张甲耀,刘楚良.垃圾渗滤液污染特性及其处理技术研究和应用趋势[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2,25(5):43-45.
[5]VertraeteW,PohillipsS.Nirificaiondenirificationprocessesandechnologiesinnewconexts[J].EnvironmenalPolluion,1998(1),102:717-726.
[6]U.vanDongen,M.S.M.JettenandM.C.M.vanLoosdrecht.TheSHARON(r)-Anammox(r)Processforreamentofammoniumrichwastewater[J].WaterScienceandTechnology,2001,44(1):153-160.
[7]MervynCGoronszy,GunnarDemouiinandMarkNewland.Aeraednitrificationinfullscaleactivatedsludgefaciliies.WaterScienceandTechnology,1997,35(10)
[8]侯文俊,余健,孙江,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的新进展〔J〕。中国给水排水,2003,19(11):22-23
[9]H.Siegrist,S.Reithaar,G.Koch,etal.Nitrogenlossinaniifyingroaingcontactorreaingammonium-richwastewaerwithoutorganiccarbon[J].WaerScienceandTechnology,1998,38(8-9):241-248.
作者简历: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范文篇7
关键词: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比对
Abstract:Atpresent,ourhouseholdgarbageismostlydisposaledinlandfill,whoseleachatecollectedtoprocessingandtheemissionatthesametime.InJuly1,2008thenew"landfillpollutioncontrolstandards"claimedthatafterJulyof2011,leachateisnotallowedtobedischargedintothesewageplant,thedirectdischargingofwater.Thus,thegarbageleachatetreatmentcriteria"mustbeobservedthewaterpollutioncontrolrequirementsof"landfillpollutioncontrolstandards"(GB16889-2008).Therefore,garbageleachatetreatmentisputinschedule.
Keywords:householdgarbage;leachate;processcomparison
中图分类号:R1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渗滤液处理工艺现状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包括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物理化学法主要有活性炭吸附、化学沉淀、密度分离、化学氧化、化学还原、离子交换、膜渗析、气提及湿式氧化法、纳滤、反渗透等多种方法,在COD(化学需氧量)为2000~4000mg/L时,物化方法的COD去除率可达50%~87%。和生化处理相比,物化处理比较稳定,尤其是对BOD5(5天的生化需氧量)/COD比值较低难以生物处理的垃圾渗滤液,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但是物化方法处理成本较高,因此目前垃圾渗滤液主要依靠生物法。
生物法分为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以及二者的结合。好氧处理包括活性污泥法、曝气氧化池、好氧稳定塘、生物转盘和滴滤池、MBR膜生物反应器等。厌氧处理包括上向流污泥床、厌氧固定化生物反应器、混合器及厌氧稳定塘等。
渗滤液处理工艺简述
目前,用于废水处理的工艺很多,但由于渗滤液的浓度高和成分复杂,对处理工艺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通常而言,垃圾渗滤液的基本处理工艺在充分利用生化处理的经济优越性的原则上,还需将几个不同的处理工艺单元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取得经济和社会生态的双重效益,因为仅仅依靠单一的处理工艺很难达到严格的出水要求或者对产生残余物的再处置要求,下面将常见的几种处理工艺做简单介绍。
生物法是废水处理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由于其运行费用相对较低、处理效率高,不会出现化学污泥等造成二次污染,因此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具体的工艺形式有厌氧生物处理和好氧生物处理。
厌氧生物处理
这个工艺可降低COD和BOD。同时重金属包含在厌氧污泥中的有机的含氮化合物作为NH3-N被释放进水,这样,PH值增高。但厌氧对氨氮无任何处理效果,不宜直接排放到河流或湖泊中,一般需要进行后续的好氧处理。另外,大多数垃圾渗滤液在填埋场运营初期可生化性好,多是偏酸性的(PH值一般在5.5~7.0),利于厌氧处理,但当填埋场运行到一定年限,填埋体的厌氧微生物环境形成,再采用厌氧生化处理渗滤液,作用不大。并且单纯采用厌氧生物处理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情况很少。
好氧生物处理
好氧生物处理在废水处理中技术比较成熟,主要有活性污泥法、氧化沟、好氧稳定塘、生物转盘与硝化等工艺,好氧处理可有效地降低BOD5、COD和氨氮,还可以去除另一些污染物质如铁、锰等金属。好氧生物处理时有机物转化成污泥的比例与污泥负荷有关,污泥处理与处置的工艺较为复杂,费用较高,对于垃圾渗滤液而言,由于其水质成份复杂、BOD5和CODcr浓度高、金属含量较高、水质水量变化大、氨氮的含量较高,微生物营养元素比例失调等因素,单纯的传统好氧生物处理工艺用于渗滤液处理难度较大,如排放要求较高,出水水质难以达到要求,并且处理工艺占地面积较大,并且难以达到脱氮要求。
硝化(好氧)和反硝化(缺氧)生物处理在渗滤液处理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通过硝化与反硝化进行生物可以去除COD、BOD和NH3-N。当设计一个硝化工艺时,前置反硝化也可以降低需氧量和碳用量。采用高负荷,大生物量生化工艺可以减少场地,但传统的硝化、反硝化工艺往往达不到大生物量的这个要求。
物化处理法
物化法包括絮凝沉淀、活性炭吸附、膜分离和化学氧化法等。
(1)、化学氧化法
该工艺不适用于单独处理渗滤液,一般用在生物预处理之后,原理为采用强氧化剂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强氧化,用来氧化去除那些被生物不能或难以降解的COD和部分的有毒物质。化学氧化过程一般不产生需要再处置的剩余物。常用的化学氧化剂有氯气、次氯酸钠,双氧水和臭氧等。该工艺常用于废水的消毒处理和有机物的氧化,由于投加药剂量很高而带来经济问题。
(2)、絮凝、沉淀
该法用在生物处理后对经过生物处理的渗滤液进行絮凝和沉降以去除那些难以生物降解的COD、重金属和聚合物等。絮凝沉淀工艺的不足之处是会产生大量的化学污泥、含盐量高、氨氮的去除率较低等。所以絮凝沉淀工艺在选用时要慎重考虑。
(3)、活性炭吸附
不做单独的处理手段,也可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一般用于对出水要求极高的后续处理,但会导致运行费用增加,如使用过的活性炭再生重复使用,就成为固体剩余物,造成二次污染,并且该工艺的费用较高。
膜技术
今年来,许多新技术应用于垃圾渗滤液处理,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其中发展最成功和目前应用趋势最好的一类是膜技术的应用,包括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等,采用膜技术其优点是出水水质较好,可以达到较高的排放要求。
其中微滤(MF)孔径范围一般为0.1-75um,超滤(UF)筛分孔径为1nm-70um,均不能截留渗滤液中所含盐份,只能用来将微生物菌体、沉淀物从污水中分离出来,压力在0.2-7bar之间。近来微滤和超滤在与好氧生物工艺处理组合应用,即所谓膜生化反应器(MBR)技术显示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工艺组合
综合以上工艺的比较,微生物处理工艺的经济性和膜技术的高标准出水水质,促使了今年来膜技术和好氧微生物处理的结合,在渗滤液处理方面显示处理强劲的市场竞争能力,如膜生化反应器工艺。该工艺在国内垃圾渗滤液处理行业,取得了业界一致好评和认可。
工艺比对
目前,用于垃圾渗滤液处理的工艺很多,但由于渗滤液的浓度高和成分复杂,对处理工艺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通常,处理拉及渗沥液的基本处理工艺是将几种处理工艺单元进行有机的优化组合,满足出水水质要求,尽量发挥生化处理的经济优越性,以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下面将常用的几种处理工艺做简单比较。
总结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范文篇8
关键词: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垃圾渗滤液;污染治理
前言
目前我国的大中城市均建有卫生填埋场,垃圾渗滤液的污染治理是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管理的重点之一,分析各填埋场的污染治理措施,对垃圾渗滤液治理措施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1渗滤液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垃圾渗滤液的组分复杂,具有污染物种类繁多、浓度高、变化范围大、色度大、毒性强等特点。目前,处理垃圾渗滤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渗滤液高浓度氨氮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渗滤液可生化性差的问题。
2渗滤液处理工艺比较分析
从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来看,主要有物理化学法、生物法及各种方法的组合工艺。
2.1多级反渗透膜处理工艺
反渗透法处理渗滤液是一种离子/分子水平的物理分离技术,在高压下使渗滤液中的水份通过半透膜析出,可以有效的除去其中的细菌、悬浮物、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离子、氨氮等污染物质。可以确保出水水质符合有关排放标准。
该工艺的主要特点:
①对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可超过99%,出水水质稳定,可以达到国家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中一级排放要求;
②该工艺设备能够适应渗滤液水质变化,随填埋时间的延长,其出水仍能满足要求;
③占地面积小,操作简便,维护管理方便.
但是,该技术由于存在以下几点致命的弱点,而限制了其在我国垃圾渗滤液处理领域中的运用:
①由于借助物理分离技术,与生物处理技术相比,未从根本上彻底分解除去渗滤液中的各种污染物质,而造成浓缩液中污染物浓度更高;处理过程中产生大量浓缩液,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②该工艺的一次性投资高,一般每天处理1m3渗滤液需投资6~8万元,且由于膜组件有一定的使用寿命,后续更换膜的费用也很高;运行费用较高,一般在20元/吨以上;
2.2生化-膜法组合工艺
由于垃圾渗滤液水质复杂,一般多采用组合工艺进行处理,生化-膜法组合工艺已有一些应用的实例。生化处理阶段可以采用活性污泥法(氧化沟、SBR及推流式曝气池)、稳定塘和生物膜法(生物转盘、接触氧化及曝气生物滤池)。而应用膜分离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主要是应用了膜对物质的截留性能,垃圾渗滤液中的有机物和氮都可被分离膜有效截留,从而达到垃圾渗滤液的净化目的。该工艺出水水质按不同阶段控制可以分别达到生活垃圾渗滤液排放控制限值三级标准和一级标准。膜法主要有微滤、纳滤、超滤和反渗透等。此组合工艺优势很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生物法运行费用相对较低、处理效率高,不会出现化学污泥等造成的二次污染;
②联合使用了膜法可以使垃圾渗滤液的出水水质达标稳定;
③显著的减少了排放的污染物,同时向环境排放出高质量的净化水,大大消除了垃圾渗滤液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但是该工艺在运用于处理垃圾渗滤液时,以下几个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①采用普通生化法时,好氧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转盘法工程投资大,运行管理费用高;
②厌氧工艺地停留时间长,污染物去除率相对较低,对温度变化敏感;
③稳定塘占地面积大,处理效果随季节变化较大,接触氧化法须设置二沉池,增加了土地占地面积和处理成本。
④联合使用的膜法,由于其操作需要有一定的压力,耗电高;膜表面容易形成附着层,使膜的通量显著下降;膜法处理过程中会产生浓缩液,其处理费用很高。
2.3高级氧化与生化组合处理工艺
目前应用和研究得比较多的高级氧化技术(AOP)包括臭氧氧化、Fenton氧化、O3/H2O2、Fenton/UV、O3/UV、H2O2/UV以及TiO2光催化氧化等。该技术已经在废水、饮用水、地下水、有毒污泥和污染土壤等处理方面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高级氧化与生化组合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在国内仅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结果表明在适当脱氮预处理基础上,高级氧化技术不但去除了一部分有机质,而且大大地改善了渗滤液中残余有机质的可生化性,提高了后续生物处理的效果,采用此组合工艺能够使渗滤液处理后水质达到一级排放标准。该组合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①由于采用高级氧化技术作为预处理,造成处理成本较高;
②由于垃圾渗滤液中水质构成非常复杂,其中许多无机离子将会大量消耗氧化剂,从而大大地增加了氧化剂的用量;
③残余的氧化剂会影响后续生物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的活性;有些氧化过程中会产生一部分有毒副产物,因此其安全性需要大量的研究和实际运行结果来证实。
2.4固定化微生物曝滤池
近几年来,国内研发推出了固定化微生物曝气滤池处理工艺,该工艺其生物处理原理仍然为厌氧及好氧微生物处理有机物的原理和流程,主要特点是其采用了软性多孔生物载体作填料的曝气滤池,选用高效微生物培养并固定多孔载体中,大提高其污染负荷,载体中兼氧、好氧过程同时进行,使渗滤液经处理可达到二级排放标准,该工艺投资少、脱氮效率高,运行费用为12~15元/吨,是近年有发展前景的一种渗滤液处理工艺。
我国现有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优缺点比较分析见表1。
参考文献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范文1篇9
关键词:软化;垃圾渗滤液;纳滤浓缩液;高硬度高碱度
中图分类号:X5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12-0212-04
水硬度包括暂时硬度(酸式碳酸盐引起)和永久硬度(硫酸盐,氯化物等引起),软化方法包括化学法、离子交换法等方法。离子交换法对钙镁离子没有进行彻底去除,再生时同样存在系统中,所以多用于食品行业。化学法能够将钙镁离子以沉淀的方式彻底除去,且方便,廉价,能够满足软化目的要求。常用药剂有石灰、纯碱、氢氧化钙等。针对水中硬度的存在形式,常见的处理方式有石灰软化法、石灰-纯碱软化法、石灰-石膏处理法等[5~8]。本实验原水取自鞍山某垃圾卫生填埋场纳滤浓缩液,该纳滤浓缩液碱度远大于硬度,且暂硬高、钙硬低。实验研究了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的不同组合方式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滤浓缩液,考察各药剂用量对硬度去除效果的影响,另外,对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滤浓缩液难降解有机物的研究,Fenton方法采用较多,因此本论文增加了对圾渗滤液膜滤浓缩液经Fenton处理后出水的软化研究[9]。从而降低水中硬度,提高膜运行效率,减轻管道堵塞。
2实验材料和方法
2.1实验材料
实验原水取自鞍山某垃圾卫生填埋场经二级A/O+MBR+NF处理后的纳滤浓缩液,其水质指标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纳滤浓缩液的碱度远大于硬度,且暂硬高,碱度多以重碳酸盐形式存在。钙硬度相对较低,硬度多以镁硬为主。
表1纳滤浓缩液水质
指标单位数值硬度mg/L3980钙硬度mg/L526暂硬mg/L3010电导率ms/cm38.35碱度mg/L15200pH值--8.63Fenton后硬度mg/L3530Fenton后钙硬度mg/L78.4注:硬度、钙硬度、碱度均以碳酸钙计
2.2试验方法
氢氧化钠软化:在4个烧杯中加入200mL纳滤浓缩液,分别加入30%氢氧化钠,调节pH值为9、10、11、12,搅拌20min,静止30min,取上清液测量硬度。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软化:在10个烧杯中分别加入200mL纳滤浓缩液,分为两组,第一组先加入300mg/L的氢氧化钠,将pH值调到10.5后,分别加入氢氧化钙,投加量为1000、1500、2000、2500、3000mg/L,搅拌30min,沉淀30min,取上清液测硬度和钙硬度。第二组先加入与第一组等量的氢氧化钙,搅拌15min后,加入与第一组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搅拌15min,沉淀30min,取上清液测其硬度和钙硬度。
Fenton后氢氧化钙+纯碱软化:在6个烧杯中分别加入200mL经Fenton处理后的纳滤浓缩液,分别投加2000、2200、2400、2600、2800、3000mg/L的氢氧化钙,搅拌30min,静止30min,取上清液测量硬度及钙硬度,确定氢氧化钙的最佳用量;在8个烧杯中分别加入200mL经Fenton处理后的纳滤浓缩液,分别加入最佳用量的氢氧化钙,搅拌10min,分别投加3500、3600、3700、3800、3900、4000、4100、4200mg/L的纯碱,搅拌30min,静止30min,取上清液测量硬度及钙硬度。
Fenton后氢氧化钠软化:在6个烧杯中加入200mLFenton处理后的纳滤浓缩液,分别投加2200、2400、2600、2800、3000、3200mg/L的氢氧化钠,搅拌30min静止,取上清液测量硬度。
2.3分析方法
硬度采用以铬黑T为指示剂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钙硬度采用以钙黄绿素为指示剂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pH值采用PHS-25玻璃电极pH计测量[10]。
参考文献:
[1]王庆国,乐晨,等.烧碱软化-混凝沉淀-电化学氧化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纳滤浓缩液的研究[J].环境科技,2014,27(3):26~30.
[2]许丽华,戚丽,刘恩华,等.纳滤/反渗透/石灰混凝法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J].水处理技术,2012,38(4):96~99.
[3]薛丹丹,刘丹,李军,等.垃圾渗滤液输送管道结垢原因分析[J].四川环境,2008,27(6):9~12.
[4]孙锋,潘大伟.水的硬度对反渗透膜结垢的影响研究[J].广东化工,2013,40(23):24~25.
[5]曹霞.去除水中硬度处理方法探讨[J].西南给排水,2012,34(5):37~40.
[6]张程,刘成,胡伟.复配药剂软化法对地下水中硬度的去除效能研究[J].中国给排水,2014,30(7):43~46.
[7]SeoSJ,JeonH,LeeJK,etal.Investigationonremovalofhardnessionsbycapacitivedeionization(CDI)forwatersofteningapplications[J].WaterRes,2010,44(7):2267~2275.
[8]田伟,单绍磊,郭中权,等.高温高盐矿井水药剂软化处理的试验研究[J].能源环境保护,2012,26(1):30~32.
[9]徐棘士,汪诚文,王迪.UV-Fenton工艺对垃圾渗滤液纳滤浓缩液的处理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3,3(1):65~70.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范文篇10
【关键词】两级A/O生物处理技术垃圾渗滤液应用
1垃圾渗滤液的来源和特点
1.1垃圾渗滤液的来源
垃圾渗滤液是城市生活垃圾在填埋场堆放过程中,由于受到雨水的淋洗以及地下水和地表水的长期浸泡将会产生垃圾渗滤液,这是垃圾自身产生的水分经过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将会形成的高浓度的有机废水[1]。垃圾渗滤液的主要来源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降雨的渗入:其中包括雨雪,这是产生渗滤液的主要来源,这种方式具有时间短、浓度高和可重复性,这也是工程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依据;
(2)外部地表水流入:包括地表径流和地面灌溉两种方式;
(3)地下潜水的反渗:在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水位比场外的水位要低的情况下,如果没有采取渗流控制措施,地下水将会渗透垃圾填埋场当中。垃圾渗滤液的产生量也会受到地下水的影响;
(4)垃圾自身的水分:这包括垃圾本身携带的水分和从空气中吸附的水分;
(5)垃圾降解过程的水分:垃圾中的有机组分在垃圾填埋场内分解时将会产生水分,其生产的量和垃圾的成分、pH值、温度和压力存在很大的关系[2]。
1.2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水质特点
垃圾渗滤液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氨氮、寄生虫和有毒有害的重金属成分,其中的成分非常复杂,水质和水量的变化也很大,如表1所示。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成千上万个大型的和小型的垃圾填埋场,并且还在不断的建设中。这样就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如果不能够得到适当的处理,这肯定会对地下水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样将会威胁到人们的公共卫生[3]。垃圾渗滤液污染控制的重要内容就是需要分析渗滤液的特点,从而合理地选择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
2垃圾渗滤液的处理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方法可分为场外处理和场内处理。在国外,垃圾渗滤液的产生量较小时,可以考虑与城市污水联合处理,即场外处理。有研究表明,城市污水总量比垃圾渗滤液的量大于200,渗滤液增加的负荷小于10%时,场外处理方法可行,且效果较好。若控制不好比例,则会对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造成冲击负荷,渗滤液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也会对污水的生物处理产生副作用,严重时可破坏整个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4]。而场内处理,通常指在垃圾填埋场内的循环喷洒处理,又或者靠近垃圾场单独建立渗滤液污水处理厂。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都选择独立的场内处理工艺,寻求高效的处理方法也在不断的研究尝试当中。最常采用的有生物处理法、物化处理法和土地处理等方法。
3两级A/O生物处理技术
A/O是Anoxic/Oxic的缩写,两级A/O是硝化反硝化的处理工艺,分别用A1、O1、A2、O2来表示。在传统的二级生物处理的基础上,废水的生物脱氮通过硝化细菌及反硝化细菌的作用,将氨氮转化为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并最终转化为氮气,从而达到脱氮的目的。除此之外,该处理工艺不需要额外添加碳源,因为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可作为反硝化反应的碳源,可见反硝化反应是最为经济的节能型降解过程。
3.1工艺的可行性分析
渗滤液中有高浓度的有机污染物,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很难完全生物降解的腐殖类、灰黄霉酸物质,而垃圾渗滤液处理的核心内容,是力求出水指标中的CODcr、BOD5、NH3-N和TN去除率满足出水水质标准。在诸多处理方法当中,生物处理方法的成本是最低的,由于其消耗的化学物质是最低的,同时还能够除去大多数的NH3-N。为了能取得良好且稳定的处理效果,以生物处理方法为主,辅以适当的后续处理方法,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常用的综合处理工艺。
3.2处理工艺流程
垃圾渗滤液由污水泵提升到调节池,接着泵入进水过滤器,在这里大颗粒杂质得以去除,下一步进入两级A/O生物处理系统,进行两级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在厌氧段厌氧菌将污水中的纤维、淀粉、碳水化合物等可溶性有机物和悬浮污染物水解为有机酸,使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当这些经缺氧水解的产物进入好氧池进行好氧处理时,可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为了实现泥水分离,提高微生物的浓度,接下来通过外置式的膜系统,进一步提高反应的去除率。同时剩余污泥排入污泥储池,最终制成泥饼填埋。渗滤液污水后续处理流程为纳滤和反渗透。当纳滤出水达到排放标准以后,合格的出水将会排放到产水池;如果水质不合格时,超滤膜系统将会自动控制进入到反渗透系统,使有机污染物和氨氮去除达标,出水将会排到池中。拟以日处理100吨原料水为处理对象,其过程如图1所示。
4结语
在进行垃圾渗滤液处理时,整个过程的实施效率成为关键所在,为了使其出水能够达到相关排放标准,对传统A/O工艺进行优化,采用两级A/O生物处理技术及后续膜处理技术,其在垃圾渗滤液处理的过程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能耗也很低,其还具有运行稳定和管理简单的优势。
参考文献:
[1]代晋国,宋乾武,张h,秦琦.新标准下我国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1,03:270-274.
[2]Bacterialcommunitycompositionandabundanceinleachateofsemi-aerobicandanaerobiclandfills[J].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s,2011,11:1770-1777.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范文篇11
关键词:城市垃圾垃圾渗滤液环境技术管理
垃圾填埋处理后,由于大气降水的淋溶及地表水、地下水的浸泡,固体废弃物在物理、化学及微生物作用下,产生的一种成分复杂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即为垃圾渗滤液。其性质变动范围相当大,pH值在4~9之间,COD在2000~62000mg/L的范围内,BOD5在60~45000mg/L之间,重金属的浓度也与市政污水重金属浓度基本相同。如果直接排放而不进行有效处理,必须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可以说,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一直是城市垃圾填埋处理方式中非常棘手的问题之一,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垃圾渗滤液的性质随着填埋场稳定化过程不断发生变化,有五个阶段
(1)初始调节阶段:垃圾中易降解组分迅速与垃圾中所夹带的氧气发生好氧生物降解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O2)和水,同时释放一定的热量。
(2)过渡阶段:此阶段填埋场内氧气被消耗尽,填埋场内开始形成厌氧条件,垃圾降解由好氧降解过渡到兼性厌氧降解。此阶段垃圾中的硝酸盐和硫酸盐分别被还原成氮气(N2)和硫化氢(H2S),渗滤液pH开始下降。
(3)酸化阶段:当填埋场中持续产生氢气(H2)时,意味着填埋场稳定化进入酸化阶段。在此阶段对垃圾降解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兼性和转性厌氧细菌,填埋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CO2),渗滤液COD、VFA和金属离子浓度继续上升至中期达到最大值,此后逐渐下降;PH继续下降到达最低值,此后逐渐上升。
(4)甲烷发酵阶段:当填埋场H2含量下降达到最低点时,填埋场进入甲烷发酵阶段,此时产甲烷菌把有机酸以及H2转化为甲烷。有机物浓度、金属离子浓度和电导率都迅速下降,BOD/COD下降,可生化性下降,同时pH值开始上升。
(5)成熟阶段:当填埋场垃圾中易生物降解组分基本被降解完后,垃圾填埋场即进入成熟阶段。此阶段由于垃圾中绝大部分营养物质已随渗滤液排除,只有少量微生物对垃圾中的一些难降解物质进行降解,此时PH维持在偏碱状态,渗滤液可生化性进一步下降,BOD/COD会小于0.1。但是渗滤液浓度已经很低。
2、垃圾渗滤液处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以及居民生活水平日益加强,城市生活垃圾产量增长迅猛,而我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城市生活垃圾都是以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的,所以新建了大批的生活垃圾填埋场,而垃圾渗滤液能否达到排放标准成为处理是否有效的重要衡量标准。目前,我国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尚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1)垃圾渗滤液高氨氮问题难予解决由于垃圾填埋场水文地质条件、填埋方式及垃圾成分的不同,垃圾渗滤液中的氨氮浓度从数十至几万mg/L不等,而且随着填埋时间的延长,垃圾渗滤液中的氨氮还有升高的趋势。高浓度氨氮对垃圾渗滤液的生化处理有严重的影响,导致垃圾渗滤液处理很难达到排放标准。
(2)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技术缺乏。对于“老化”垃圾渗滤液,由于生物处理很难去除其中难降解有机物,还必须进一步采取深度处理的方法。深度处理技术以物化为主。包括混凝沉淀、吸附、深度氧化及膜处理技术等。混凝沉淀可去除垃圾渗滤液中的悬浮固体、重金属和有机物等,但化学试剂的使用及污泥的处理会带来较高的运行费用。目前垃圾渗滤液工业化处理技术主要是纳滤及反渗透技术。技术的缺点又限制了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开发经济而高效的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技术是保证垃圾渗滤液达标排放的一个关键。
(3)垃圾渗滤液有毒有害物质尚未考虑。垃圾渗滤液作为一种有毒有害废水已渐为人们所认同,我国对于垃圾渗滤液的主要监测指标也依常规废水的BOD、COD、氨氮、总氮等物质指标来确定。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以及分析手段的不断提高,垃圾渗滤液中的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如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人体的危害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类污染物质即使含量极其微小,一旦它们进入机体,将对生物体产生严重的后果,如生殖器官、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异常,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等生物效应,因此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因此在开发和建设垃圾填埋场时,必须对垃圾渗滤液中有毒有害物质去除的处理技术予以考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垃圾渗滤的无害化处理,减少环境生态风险,保证水环境安全。
3、垃圾渗滤液处理对策
(1)化环境技术管理文件的指导性、可操作性,实现垃圾渗滤液有效管理。系统修订相关技术文件,结合我国国情、地区差别以及现有技术可达性,按照分区、分类、分期、分级的原则,专门制定相应的污染控制标准,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指南、标准及工程技术规范文件,使之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可操作性、目标可达性。
(2)源头控制、过程控制、末端治理三方面加强对垃圾渗滤液的控制与治理。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开发高效、经济的垃圾渗滤处理技术。强化对垃圾渗滤液预处理及深度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强高效生物处理技术的研发,在高效生物脱氮、高效厌氧技术等方面展开技术攻关。同时要对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进行优化集成开发,不能通过简单的技术串联进行达标处理,这样势必在垃圾渗滤液领域造成极大地浪费。要积极开发运行稳定、经济合理、易于管理的垃圾渗滤液组合工艺。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范文篇12
论文关键词:垃圾填埋场,渗滤液
1渗滤液的来源
垃圾渗滤液主要由垃圾填埋场的降水渗透、地下水侵入以及垃圾本身所含的水分在微生物的长期作用下,不断被溶解,呈溶质形式的有害有毒产物进入渗滤液中,以致渗滤液中有机物浓度高、污染持续时间长、性质也特别复杂[1]。一般来讲,对于填埋场场龄在3-5年以下的渗滤液,其特点是低pH值、BOD5和COD较高,高BOD5/COD值;而对于场龄在3-5年以上的,其特点是BOD5和COD较低,BOD5/COD值也较低,氨氮浓度高,pH通常为7.5左右[2]。
2渗滤液处理方案
2.1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合并处理(场外处理)
将渗滤液排往城市污水处理厂合并处理是最为简单的处理方案,利用污水处理厂对渗滤液的缓冲、稀释作用,达到同时处理的目的。采用合并处理时需考虑两个因素。一方面,由于垃圾填埋场往往远离城市污水处理厂,将产生较大的输送费用;另一方面,由于渗滤液所特有的水质及其变化特点,在采用此种方案时,如不加控制,则易造成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冲击负荷,影响甚至破坏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因此,需根据实际情况严格控制渗滤液与城市污水的混合比,并采用稳定可靠、高效的合并处理工艺系统。
2.2预处理-合并处理(场内-场外处理)
预处理-合并处理是基于减轻直接混合处理时,渗滤液中有害物质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冲击,而采取的一种场内外联合处理方案。渗滤液首先通过设于填埋场内的预处理设施进行处理,以去除大部分重金属离子、氨氮、色度以及SS等污染物质,或通过厌氧处理以改善其可生化性、降低负荷,为合并处理正常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2.3建设独立的场内完全处理系统
事实上,城市垃圾填埋场通常位于离城市较远的山谷地带,此时建设场内独立的完全处理系统便成为一种可选择的方案。单独处理时,由于渗滤液的污染负荷很高,尤其是有毒有害物含量较高,因而,其处理工艺系统须为多种处理方法的有机组合。目前多采用预处理→生物处理→后处理的工艺流程。
2.4处理方案比较
渗滤液有不同的处理方案,应因地制宜地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合理地选择。在经济发达且实际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建设场内独立的完全处理系统;在经济尚不发达的地区则可采用预处理-合并处理的方案;在无力建设处理设施的情况下则可采用直接将渗滤液排入附近城市污水处理厂合并处理的方案。应该说,场内预处理-场外合并处理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处理方案。
表1几种处理方案经济技术比较
处理方案
经济性
处理难度
合并处理
主要考虑管道铺设和运输费用,处理成本较低
易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形成冲击,影响其正常运行,需控制混合比例
单独处理
节省了管道铺设和运输的费用,基建和运转费用较高
处理工艺流程操作管理复杂,运行效果难以得到长期的保证
预处理-合并处理
需同时建设处理设施和铺设管道,运行费用相对适中
运行方式灵活,操作管理简单,出水水质能得到保证
3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
3.1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方法主要有活性炭吸附、化学沉淀、化学氧化、化学还原、离子交换、膜分析、气提、湿式氧化等多种方法,和生物处理相比,物化处理不受水质水量变化的影响,出水水质比较稳定,对难以生物降解的垃圾渗滤液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但物化法投资大、处理成本、运行费用较高,通常只用于色度、SS、氨氮、重金属离子等的去除,有时也用于渗滤液中难生物降解的COD去除。填埋场初期产生的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浓度很高,此时,单纯使用物化法处理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一般用于渗滤液的深度处理,而生物处理能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
3.2生物方法
生物法处理渗滤液[3]是利用微生物将渗滤液中的有机污染物降解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好氧生物处理方法不仅可以有效降低BOD5,COD和氨氮,还可去除铁锰等金属,处理成本适中。但好氧生物处理只适用于可生化性较好的渗滤液,且系统易受水质水量变化的冲击,当渗滤液的氨氮、重金属离子等污染浓度较高时还必须进行预处理。厌氧生物处理法最主要的优点是能耗少,操作简单,投资运行费用低,耐冲击,剩余污泥量少,所需营养物质少。但厌氧生物法不能有效的去除氨氮,其出水有机物含量仍然很高。
由于填埋场渗滤液的复杂性和有别于城市污水的独特性,若单一使用厌氧或好氧生物法处理渗滤液一般很难达到排放要求,故经常要二者合并应用。但这种联合处理系统在其它物化法配合的前提下,也只是对垃圾填埋场初期产生的可生化性较好的渗滤液较为有效,对填埋场后期产生的渗滤液处理效果较差。
3.3土地处理技术
土地处理技术是人类最早采用的污水处理方法[4]。土地法处理渗滤液是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这一陆地系统的吸附、离子交换、化学沉淀和生物降解性能对渗滤液中的污染组分予以去除的一种渗滤液处理方法。尽管土地处理法在处理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具有良好的运行效果和经济优势,但此法占地面积大,受气候变化影响较为明显,一般只用于渗滤液产量低、填埋场周围有较大可用空地的小型城镇垃圾填埋场或用于处理工艺末端作为补充。
3结语
针对垃圾渗滤液的水质和水量特点,通过分析和讨论,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渗滤液有不同的处理方案,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合理地选择,然后针对所需处理的渗滤液的性质合理选择处理工艺。
(2)应充分考虑渗滤液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和水质随填埋场场龄变化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
(3)实际工程应用时,往往采用多种处理技术合并应用,以达到处理要求。
4参考文献
[1]汪进辉,汪永辉.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技术[J].云南环境科学,2005,24(1):148-150.
[2]周北海,松藤康司.中国垃圾填埋场的问题与改善方法[J].环境科学研究,1998:11(3).
[3]李军王宝贞等.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中试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2.18(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