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质量(6篇)
睡眠质量篇1
关键词:医学生;睡眠质量;PSQI
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基金会于2001年发起了一项全球性的活动--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WordSleepDay)",这一活动引起了人们对睡眠问题的极大关注。睡眠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当前医学生已超过千万,并且逐年上升,是以后国家卫生事业建设的主导力量,肩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目前由于医学院的扩招,就业体制的改革,竞争压力的增大,学业的繁忙,医学生睡眠质量颇受关注。本研究通过运用睡眠质量自评量表(PSQI)对泸医学生的睡眠状况进行评估,通过统计分析,了解当前医学生的睡眠状况,分析其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为开展当前高校医学生的心理工作提供客观的数据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泸州医学院中抽取6个专业(包括医学影像、医学检验、临床医学、麻醉学、预防医学和药学)的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分层处理,将大一和大二年级视为低年级,大三和大五年级视为高年级(大四外出实习,故其不在调查范围内);把临床医学专业视为大专业,其他五个专业视为小专业。分别选取年级、专业和性别作为三个变量,从而进行PSQI的相关分析。2013年3~6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变量的各层用PQSI睡眠质量调查表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总共发放调查表300份,其中低年级和高年级各占150份,男生和女生各占150份,大专业和小专业分别占200和100份,各调查成员在同一天同时分别到寝室进行调查,当场回收问卷298份(回收率99.8%),无效问卷15份,有效问卷283份(有效率97.6%)。
1.2研究工具用刘贤臣等译制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量表作为评价睡眠质量的工具。该量表由19个自评条目和5个他评条目构成,其中参与计分的18个自评条目包括: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紊乱、睡眠持续性、习惯性睡眠效率、使用药物睡眠和白天功能紊乱7个成份,每个成份按0~3等级计分,累计各成份得分的总和为PSQI总分,其总分分值介于0~21之间,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主要用于评定被试者1个月的睡眠质量。以PSQI得分≥8分判断为睡眠质量有问题,
1.3用Excel和SPSS为统计工具,对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紊乱、使用药物睡眠和白天功能紊乱这五个因子用t检验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而对睡眠持续性和习惯性睡眠效率则用χ2检验。
2结果
2.1医学生总体睡眠质量情况分析参与本次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测试的医学生总均分为4.63±2.092。其中PSQI总分低于4分,即睡眠质量好的共有151例,占总体的53.36%。PSQI总分在5~8分,即睡眠质量良好的共有121例,占总体的42.76%。PSQI总分大于8分,即睡眠质量差的共有11例,占总体的3.88%。
2.2睡眠质量各因子的权重分析利用各因子得分在总体睡眠质量中平均分值的大小来确定其在总体睡眠质量中权重,以了解睡眠质量中的7个因子在本次调查中的主次,其结果按权重大小排序为:睡眠潜伏期占PSQI总分的25.65%,均分为1.19±0.955;睡眠紊乱占PSQI总分的23.05%,均分为1.07±0.428;主观睡眠质量占PSQI总分的20.76%,均分为0.96±0.643;白天功能紊乱占PSQI总分的17.25%,均分为0.80±0.656;睡眠持续性占PSQI总分的7.72%,均分为0.36±0.48;习惯性睡眠效率占PSQI总分的3.51%,均分为0.16±0.37;使用药物睡眠占PSQI总分的2.06%,均分为0.10±0.423。
2.3不同变量医学生的睡眠质量情况分析
2.3.1不同性别睡眠质量分析男生的PSQI总均分为4.44±2.166,女生的PSQI总均分为4.82±2.006,男、女总体睡眠质量差异无显著意义(t=-1.520,P>0.05),但在睡眠潜伏期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9,P
2.3.2不同年级睡眠质量的分析不同年级的医学生在总体睡眠质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3,P>0.05),但在主观睡眠质量上低年级得分明显高于高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6,P
2.3.3不同专业睡眠质量的分析不同专业的医学生在总体和其他影响睡眠质量因素上的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2.3.4性别、年级、专业维度分析对性别、年级、专业在睡眠持续性和习惯性睡眠效率这两个因子上,用χ2检验得知,仅年级在睡眠持续性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14,P
3讨论
本研究发现,调查中泸医学生的PSQI总分均数为4.63±2.09,与Buysse[1]等人的研究结果比,高于一般人群水平(2.67±1.70),可见医学生比一般人群睡眠质量差。这可能与泸医学生学业繁忙,学习氛围浓,学习压力大;医学院校扩招,就业形势严峻;医院学位要求高,考研趋势化;日趋严峻的医患关系,心理压力大等因素有关。
经单因素分析,在因子"睡眠潜伏期"中,男生的睡眠潜伏期比女生的短,这与冯廷虎[2]的研究相符,这可能与女生天生情感细腻和易受外界环境干扰有关;在因子"主观睡眠质量"中,低年级比高年级好,这可能与低年级还未意识到就业压力,以及高年级课程较低年级繁重有关;在因子"白天功能紊乱"中,低年级与高年级相比,低年级的白天功能紊乱更明显,在因子"睡眠持续性"中,高年级比低年级好,这可能是由于低年级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没有高年级强,自我调节能力没有高年级好。
此外,本次调查的睡眠障碍发生率为3.88%,在张林[3]的调查中,睡眠障碍率为18.20%,在张敬华[4]的调查中,睡眠障碍率为29%,显然本次结果与他们结果存在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不同医学院校的管理制度不同,课程安排有差异;或者是不同医学院校对心理辅导重视度不同,有研究表明,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呈高度相关且呈正相关[5];又或者是不同个体对睡眠的认知不同,有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睡眠质量状况与不科学的睡眠认知相关[6]。
总之,医学生扮演着多重角色,面临着多方面的困扰,本研究显示,医学生睡眠质量不容乐观,国家相关部门和学校应给予足够重视,采取相关措施。
参考文献:
[1]BuysseDJ,ReynoldsCF,MonkTH,etal,ThePittsburgSleepQualityIndex:anewinstrumentforpsychiatricpracticeandresearch[J].PsychiatricResearch,1989,28(3):193-213.
[2]冯廷虎,黄国虹.医学生睡眠质量的现状调查[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2(11).
[3]张林,王琳.东北某高校313名大学生睡眠障碍情况调查[J].中国校医,2006.
[4]张敬华,杨宇轩.大学生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NORTHWESTMED.EDU.Jun.2013,21(3).
睡眠质量篇2
【关键词】失眠症;睡眠质量;心理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91-01
失眠症由于睡眠质量未达到良好效果,导致精神不适的症状[1],症状具体表现为难以入睡、入睡不够充分、极易被吓醒以及经常早睡或睡觉时间不正常,严重时导致精神堕落或社会适应性下降。所以,在临床治疗的同时,给予健康护理是尤为关键的,心理护理的加入给病人的康复带来了希望,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失眠症患者30例,均为2011.1-2012.6来我院第三门诊部就诊的患者,都符合中国精神障碍人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Ⅲ),均排除伴有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所引起的失眠。其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26-65岁,平均47.9±13.0岁。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是由美国匹茨堡大学中心精神科睡眠和生物节律研究中心睡眠专家BuysseDj等人于1993年编制,用来衡量试者测量期刊主管睡眠效果如何,由表及里9个自评和5个它评条目组成,而其中18个条目组成7个因子,每个因子按0-3分等级计分,累计各因子成分得分为表的总分,总分范围为0-21,此表已在国内由刘贤臣等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认为适合国内患者应用。
1.2.2护理方法每个被试者在入组时和8周末由经过训练的护士现场指导自行填写,最后对PSQI7个因子分和一个总分进行比较分析。采取问卷调查法,一般在10分钟内做完,最后由调查者当场回收。本次试验共发放60份问卷,每位患者入组时和8周后各发一份填写,有效回收率100%。睡眠质量评价PSQI总分(分):0-5睡眠质量很好,6-10睡眠质量还行,11-15睡眠质量一般,16-21睡眠质量很差。30位患者随机分两组:常规组和实验组,各15人,两组均接受常规的门诊治疗,实验组在上述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
1.2.3统计学分析方法运用等级资料的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2心理护理方法
定期组织病人开展睡眠知识讲座,健康教育相关宣传,使患者真正体会到睡眠质量在人们身体健康中所在地位及如何调节好最佳的睡眠状态。第一,对病人每天核实前日睡眠状况,复诊同时与患者进行分析,详细评价睡眠情况,以免病人夸大病情导致自信心下降。医护人员应时常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慢慢恢复正常的睡眠节奏。睡觉之前坚持温水沐浴和泡脚以便让体内肌肉和神经得到放松和休息,减缓白日的疲劳。科学合理服药心理护理:让病人了解服药的目的不是将病情依赖药物,而是起到恢复正常睡眠状态的辅助作用。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催眠药物,睡眠好转后果断停药,必要时用非催眠药物作为暗示剂替换,或非催眠药与催眠药协调使用,逐渐停用催眠药。
3结果
由表1、表2可知,n1=n2=15查T界值表得n1-n2=0,α=0.05时T值范围在185-280,统计学中规定,若统计量T在某一行的上、下范围以内时,其P值大于表中相应的P值;若T值在某一行的上、下界范围以外,其P值小于表中相应的P值,所以从以上两组统计数据可见,入组时两组睡眠质量无差别,8周后实验组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常规组。
4讨论
睡眠属于人们生理现象中正常存在的,睡眠质量高低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失眠症病人时常睡前出现焦躁症状,担心失眠或失眠后造成的不良情绪均可在睡眠方面产生负作用:首先,夜间心理和动作活动较为频繁和强烈,使得脑神经和中枢神经变得活跃,难以控制;其次,极易误解病人的睡眠时间和睡眠状况,造成睡眠毫无规律性和科学性可言;最后,夜间休息不佳给白日精神状态带来极大的干扰和伤害,容易引起诸多不良症状。因为据可靠研究分析,失眠症患者往往将睡眠事实扭曲或夸大,对此尽早对失眠患者不良反应和毫无科学依据的认识思想进行心理干预和健康护理指导是非常关键的。通过8周的心理干预可见,实验组在睡眠时间、入睡状况以及效率方面有了极大的好转,进一步证明进行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可以缩短失眠患者的康复周期,提高病人对睡眠的认识和了解。放松技术的推广大大改善了病人睡眠时间,“睡眠记录本”的充分利用,不仅加深了患者对睡眠的全面认识,还真实透彻的了解了自身作息现状。所以,心理护理的开展很好的为失眠患者恢复了往日正常的作息节奏,增强了病人的治疗信心,同时有效的促进睡眠质量的改善,日间功能也随之改善。
参考文献
[1]李静,任路.督脉在失眠症治疗中的作用[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2]曾金清.督脉循行考[A].中国针炙学会经络分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睡眠质量篇3
平时我总是会听到大人们说,他们的睡眠质量不是很高,总是在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和他们相比,我觉得我就是一个特别幸福的人,因为我的睡眠质量特别的高。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十分心大的人,无论白天发生了什么事,考试成绩不好或者和朋友吵架这类的事情,都不会影响我晚上睡觉,即使白天的心情会变得不好,但是到了晚上该睡觉的时候,我就会抛之脑后。
我觉得大人们之所以晚上失眠的原因,就是他们的生活压力太大,在工作上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情,以至于在睡觉的时候情绪还是不稳定。
在我看来,人们想要有一个很好的睡眠,首先就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够太烦躁,压抑自己的内心,让其平静下来,这样子心境才能够平和,睡觉的时候才会更加的安稳。
睡眠质量篇4
1、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合理安排睡眠时间、尽量不要喝酒、午后和晚间不饮茶和含咖啡因的饮料。
2、平时适当做一些体育运动。
3、有睡意之后再上床,不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情。
4、睡前两小时内尽量不要做剧烈的体育运动,以免神经过度兴奋。
5、晨起要定时起床;睡前可以听音乐、做按摩等让精神和身体放松。
睡眠质量篇5
关键词:学龄儿童睡眠卫生习惯睡眠时间睡眠质量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131-02
为了探讨学龄儿童睡眠卫生习惯与睡眠时间及质量的相关性,本研究于2011年2月~2012年2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取法对我县的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分析睡眠卫生习惯对睡眠时间及睡眠质量的影响,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于2011年2月~2012年2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取法对我县的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均获得家长同意,共计发出调查问卷2560份,回收有效问卷2019份,有效应答率78.87%。
1.2研究方法。儿童填写《青少年睡眠卫生习惯量表(AdolescentSleepHygieneScale,ASHS)》,家长填写《儿童个人及家庭社会环境问卷》和评价儿童睡眠状况的《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hildren’sSleepHabitsQuestionnaire,CSHQ)》[1]。
1.3统计学处理。所有统计均在WindowsSPSS17.0中完成,数值变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分类变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两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X2检验。检验水平α=0.05。
2结果
睡眠卫生习惯对睡眠时间及睡眠质量的影响。平均睡眠时间10h/d者的ASHS评分比较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35,P41分(即睡眠质量不良者)的ASHS总分,这表明睡眠质量不良的儿童睡眠卫生习惯差于睡眠质量良好的儿童,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02,P
讨论
睡眠卫生习惯在国际睡眠障碍分类中被定义为一系列有助于连续、有效睡眠的行为习惯。高质量的睡眠对于儿童来说非常重要,对儿童有着促进生长发育的特殊意义,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儿童身体、智力的发育[2]。相关文献报道[3],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有利于改善睡眠质量,减少睡眠问题发生。相关国外研究结果显示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大约为20-25%;儿童在进入青春期时会逐步形成自己的睡眠规律,而学龄儿童大脑正在处于一个快速的可塑阶段,养成和保持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必须得到保障[4]。为了探讨学龄儿童睡眠卫生习惯与睡眠时间及质量的相关性,本研究于2011年2月~2012年2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取法对我县的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分析睡眠卫生习惯对睡眠时间及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平均睡眠时间10h/d者的ASHS评分比较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35,P41分(即睡眠质量不良者)的ASHS总分,这表明睡眠质量不良的儿童睡眠卫生习惯差于睡眠质量良好的儿童,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02,P
[1]雷晓梅,杨玉凤.西安城区6-13岁儿童睡眠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0,28(8):738-791
[2]孙莞绮,陈文娟,姜艳蕊,等.学龄儿童睡眠卫生习惯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8):713-717
[3]吴葆宁.南宁市0~5岁儿童睡眠状况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2):215-217
睡眠质量篇6
[关键词]新生儿;游泳;睡眠质量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08-1184-01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
新生儿游泳是近几年国内出现的一项新生儿保健服务项目。它是指新生儿出生24h后,在专门的安全措施保护下,由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操作和监护下进行的一项特定阶段的水中早期保健活动,分为有秩序、有部位、有技巧的被动游泳操和自主游动两部分。我院于2005年1月开展新生儿游泳,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经实施游泳的新生儿其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常规沐浴护理的新生儿,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05年8月~2006年4月在我院妇产科足月顺产分娩的正常新生儿140例,经家属和产妇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均为母婴同室,母乳喂养,按需哺乳。新生儿Apgar评分均>8分,出生体重为3.0~4.1kg。两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大小便次数、母乳量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均在母乳喂养1h后进行游泳或沐浴。
1.2方法:实验组给予常规护理,出生24h后予新生儿游泳,每天1次,每次10~15min(包括10min水中抚触和5min自主游泳)。在新生儿进食1h后进行,连续5日。使用专用游泳池,特制泳圈和防水护脐贴,调节好室温和水温,播放轻柔音乐,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按操作规程实施游泳和抚触,保证正规操作,一对一进行。对照组则常规护理,每天给予传统的沐浴。观察两组新生儿出生后第五日的睡眠质量,以了解新生儿游泳对睡眠情况的影响。
2结果(见表1)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