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6篇)

来源:其他 时间:2024-03-04 手机浏览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篇1

【关键词】脑卒中;睡眠障碍;心理干预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2517%[1],且多数睡眠障碍的发生和持续与心理因素有关,如果这种心理因素长期存在,则导致睡眠障碍迁延而形成慢性失眠[2]。因此心理因素对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给予了心理治疗,旨在观察其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06年5月~2006年12月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入组标准:(1)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2)既往无睡眠障碍、意识障碍及言语障碍;(3)无严重心、肝、肾疾病;(4)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定总分>7分。共入选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其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51a~82a;脑梗死29例,脑出血14例。对照组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龄52a~80a;脑梗死31例,脑出血1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原发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1.2.1睡眠质量评定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患者的睡眠质量。量表由18个自评条目和5个他评条目构成,18个自评条目参与记分,组成7个成分,包括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困难、睡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每个成分按0~3分等级记分,累积各成分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分,得分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判断标准:PSQI总分>7分为睡眠质量差。

1.2.2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脑血管病药物治疗,治疗组加心理治疗,1次·d-1,疗程4w。方法:(1)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CBT):主要对患者存在的错误认识和不利的应付方式从心理上给予疏导、安慰、支持、鼓励等,以减轻或消除其不良情绪,使患者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树立信心;(2)渐进性放松训练(progressiverelaxationtraining,RT):包括抗阻等张收缩、无张力活动和等长收缩,使患者感知到紧张的存在,随后鼓励其逐步放松,促使自律神经活动向着有利于睡眠的方向转化并促使警醒水平下降,从而诱导睡眠的发生[3]。

1.2.3睡眠监测

采用美国AmblagaTM60多功能多导睡眠监测系统监测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第1、2导为眼动图,左/右眼外眦向上/下外各1cm处分别与右耳垂相导联;时间常数均为0.3s,滤波30Hz,增益50μV·cm-1;第3导为肌电图(EMC),与颌中线旁开各1.5cm处相导联,时间常数0.1s,关闭滤波,增益25μV·cm-1。第4导为脑电图(EEG),左(或右)中央(C3或C4)与右耳垂相导联,时间常数0.3s,滤波30Hz,增益50μV·cm-1。总增益1,纸速15mm·s-1。各电极部位用丙酮脱脂后火棉胶及2cm×2cm胶布固定电极,两电极间阻抗在100Ω~5000Ω之间。受试者夜间睡在遮光、隔音、无干扰的屏蔽睡眠室,实验前3d停用对睡眠有影响的药物,并于实验前试睡一晚。总描记时间430min~470min,平均(452.5±20.4)min。将睡眠分为非快眼动相(nREM)和快眼动相(REM)。其中nREM又分为S1、S2、S3和S4睡眠阶段。用目测法分析:(1)睡眠进程:①睡眠潜伏期(SL):熄灯至S1出现之间的时间;②总睡眠时间(TST):从入睡(S1)至最后觉醒这段时间减去总觉醒时间;③觉醒次数(AT):从入睡至最后觉醒这段时间中途醒转的次数;④睡眠效率(SE%):总睡眠时间与总描记时间的百分比。(2)睡眠结构:包括nREM睡眠的S1~S4期以及REM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3)REM测量值:①REM睡眠潜伏期(RL):从S1开始至REM睡眠出现的这段时间;②REM时间(Rt):在整夜睡眠中各REM睡眠阶段的时间总和;③REM睡眠活动度(RA):把每分钟REM睡眠划分为0~8共9个单位,计算每个REM睡眠阶段中快速眼球运动时间为多少单位,再将每个阶段中的单位数相加,即为REM活动度;④REM密度(RD):为REM活动度与REM时间之比。

1.2.4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11.5统计软件包,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睡眠参数比较,见表1。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睡眠参数比较(略)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

表1显示,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各睡眠参数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

3讨论

脑卒中导致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与脑卒中损害的部位有关。目前认为和睡眠有关的解剖部位包括额叶底部、眶部皮质、视交叉上核、中脑盖部巨细胞区、蓝斑、缝际核、延髓网状结构抑制区,以及上行网状系统等。如病变部位直接影响到上述结构即可出现睡眠障碍;(2)脑卒中后神经递质失调。如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多巴胺等单胺类递质的功能或其受体的功能下降[4]。(3)社会心理因素。脑卒中并发焦虑、抑郁或其他精神症状,脑卒中后伴发的抑郁情绪与睡眠有较大的关系[5]。本研究显示,治疗前两组PSG测定提示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患者存在睡眠进程、睡眠结构和REM值的变化,表现为醒觉时间增加,睡眠效率和睡眠维持率均下降,第三、四阶段睡眠百分比改变和REM潜伏期缩短,与卒中后抑郁患者的PSG改变相似,提示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与脑卒中后抑郁有关。认知理论认为,造成人类情绪困扰的来源并非事件或刺激本身,而是人体的认知历程如何来解释这个刺激或事件。每个人的情感或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身认知世界以及处世的方式和方法决定的。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其内心的体验和反应,思想和信念是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的原因[6]。认知疗法就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行为和理论的假设,改善不良认知达到纠正不良行为的心理疗法[7],其目的是协助患者找出僵化、偏颇、悲观的思考方式,提供多样性的、较为切合逻辑的思考方式来处理事件、改变情绪,进而消除情绪的困扰[8]。行为治疗技术实际上是获得、消除和改变行为的学习程序[9]。为了改变患者“只要一躺床上就想事情、情绪低落”这一程序性知识,就需要运用放松训练。渐进性放松技术由Jacobson发明,放松反应是下丘脑的基本反应,可引起儿茶酚胺分泌减少,使耗氧量、心率、呼吸节律、动脉血流速度及骨骼肌血流量降低[10,11]。本结果显示,治疗组通过认知行为治疗后,PSG中睡眠进程、睡眠结构和REM值指标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

参考文献

[1]李峰,张冬霞,张贵芳.脑卒中急性期的睡眠障碍36例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20(5):450

[2]赵新喜,李煜,赵兰青,等.失眠患者心理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2,14(4):205

[3]张亚林.行为疗法[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190

[4]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社,1994:1125

[5]宋景贵.卒中后抑郁患者认知睡眠与自主神经功能研究进展[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1):86

[6]石林.情绪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综述[J].心理学动态,2000,(8):63

[7]杨漠.解决大学生性心理困扰的有效方法-认知疗法[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1):54

[8]唐肖彦.认知理论在失眠症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03,11(8):55

[9]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第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76

[10]吴军发,白玉龙,吴毅,等.放松技术[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1,21(2):67

[11]王彦玲,范立枝.综合心理疗法治疗失眠症临床疗效分析[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2,21(2):67

[12]EdingerJD,WohlgemuthWK,RadtkeRA,etal.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fortreatmentofchronicprimaryinsomnia: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J].JAMA,2001,285(14):1856

[13]游国雄.失眠与睡眠障碍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74

[14]李敬阳,刘畅,栾树鑫,等.认知治疗结合刺激限制与放松训练治疗失眠症[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0(5):797

[15]RichardsonS.Effectsofrelaxationandimageryonthesleepofcriticallyilladults.DimensionsofCritical[J].CareNursing,2003,22(4):182

[16]WatersWF,AdamsSG,BrinksJR,etal.Attention,stressandnegativeemotioninpersistentsleeponsetandsleepmaintenanceinsomnia[J].Sleep,1993,16(2):128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篇2

【摘要】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较为常见,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康复,还会增加脑卒中复发的危险。护理人员应重视、了解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改善其睡眠质量,促进疾病康复。

【关键词】脑卒中睡眠障碍影响因素护理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量及质的异常,或在睡眠时出现某些临床症状,也包括影响入睡或保持正常睡眠能力的障碍,如睡眠减少或睡眠过多,以及异常的睡眠相关行为。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有研究显示睡眠障碍在脑卒中患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1]。据国内外文献报道,约80%~95%的脑卒中患者存在睡眠问题,睡眠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及神经功能康复过程,还会加重脑卒中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症状,甚至诱发脑梗死或脑出血的再发[2]。因此,应重视早期对脑卒中患者的睡眠情况进行诊断,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干预。

1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

1.1性别、年龄因素脑卒中患者多合并有脑动脉硬化,且动脉硬化及神经细胞退变随年龄增加而加重,所以年长的患者更易发生睡眠障碍。女性的生理特点及心理状态决定其脑卒中后较男性更易发生睡眠障碍,因此对女性和年长患者的睡眠问题应给予更多的关怀[3]。

1.2病变部位目前认为大脑皮质,皮质下的丘脑,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等都参与睡眠的调节,当病变损害上述部位时,可引起睡眠结构紊乱而导致睡眠障碍。有研究表明皮质下病变的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发病率最高,因为此部位为脑卒中的好发部位,且病变可引起丘脑及下丘脑功能异常。另外,脑梗死后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损害使神经递质失衡,释放大量的氨基酸等毒性物质作用于脑干网状结构,干扰睡眠―觉醒周期,也可导致睡眠障碍[4]。

1.3精神心理因素脑卒中患者因残存各种功能障碍而易伴发抑郁。研究表明抑郁、焦虑状态是影响脑卒中患者睡眠的重要因素[5]。脑卒中后患者出现角色转换,肢体瘫痪造成患者的独立性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安全感和价值感消失,心理负担加重,患者易出现焦虑、恐惧、悲观等消极情绪,从而引起睡眠障碍。

1.4药物因素在脑卒中治疗过程中,有些药物可导致或加重睡眠障碍。如脑代谢激活药胞磷胆碱可兴奋神经中枢引起睡眠障碍;甘露醇和呋塞米等脱水剂的应用可因利尿作用干扰睡眠;长期不适当应用镇静催眠药易产生药物依赖或出现戒断反应,使原有的睡眠障碍加重。

1.5其他环境因素,如噪音、光、重症医疗监护等,以及疼痛、翻身行动不便等各种身体不适均可影响睡眠。此外,睡眠障碍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生活满意度等多种因素有关[6]。

2护理

2.1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病室温、湿度适宜,每天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使患者舒适;保持病室安静,合理安排治疗、护理活动,医护人员要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开关门轻,尽量降低噪声;适当遮挡光线,避免灯光直接照射患者面部;对严重打鼾者尽量安排住单人病房,减少对其他患者的干扰。

2.2增加患者身体舒适度人只有在舒适和放松的前提下才能保持正常的睡眠。应帮助患者在入睡前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尽量减少衣物对身体的刺激和束缚。协助患者取舒适的卧位,放松关节和肌肉,保持瘫痪肢体的功能位,防止肢体受压和下垂。指导患者白天适当运动,减少卧床时间,增强晚间睡眠欲望。同时还应耐心倾听患者主诉,配合医生采取相应措施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促进睡眠。

2.3心理干预

2.3.1认知疗法包括纠正患者对睡眠认识的偏差,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等。护理人员用良好的语言、热情、和蔼及真诚的态度与患者交谈,予以安慰、支持、劝解、疏导,以减轻或消除其不良情绪,使患者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树立信心。

2.3.2行为疗法常用的有松弛疗法,通过身心放松,使自律神经活动向着有利于睡眠的方向转化,并促使警醒水平下降,从而诱导睡眠的发生。刺激控制治疗主要用于睡眠环境的改变,使新的睡眠环境与迅速入睡建立条件反射关系[7]。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篇3

关键词颅脑外伤后抑郁REM(快速眼球运动)睡眠异常康复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294

颅脑外伤后抑郁是由创伤所致的脑部损伤。患者对外界刺激发生长时间的沮丧感受,反应在情绪的改变。近几年,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迅速发展,交通工具剧增,建筑工程迅猛发展。交通伤、高处坠落伤、工伤等不断增加,暴力性颅脑损伤也有增无减,尤其以15~45岁的青壮年为甚。在我国,颅脑损伤的发生率为200/10万。在颅脑损伤患者中,有40%的患者均留有中重度残疾。而抑郁障碍是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有研究表明,有无抑郁障碍直接关系到颅脑损伤的预后。本研究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评定和治疗,初步探讨REM睡眠异常的存在是否直接影响颅脑外伤后抑郁障碍的康复疗效。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6~2010年收治颅脑外伤患者,均为中度或重度损伤,除意识障碍、认知障碍、失语、不能配合量表检查者,共纳入患者200例,均为闭合性颅脑损伤,其中男122例,女78例,年龄38.5±18岁;病程25天~48个月,平均52±27天。病变部位在左侧、右侧和双侧分别为47例、82例和5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脑干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12例。

治疗方法:确定94例颅脑外伤后抑郁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单纯抗抑郁药物治疗,设为对照组。将106例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抗抑郁药物治疗,同时给予缩短REM睡眠药物治疗及给予心理干预治疗,设为观察组,并在治疗前后进行改良Barthel指数(MRI)、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等评定。两组的常规康复治疗,由物理治疗师给患者进行“一对一”Bobath技术,作业治疗师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ADL),言语治疗师进行言语训练,辅予理疗、针灸、高压氧等治疗。每日3~4小时,每周5天,疗程5周,同时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缩短REM睡眠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治疗。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进行X2检验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损伤部位、抑郁评分在治疗前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抗抑郁药物治疗和缩短REM睡眠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治疗的观察组在记忆力减退的改变、脾气性格改变和抑郁障碍改变等方面康复治疗前后有显著性改变(P<0.05﹚,动作迟缓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对照组MMSE、MRI、PSQI评定在治疗后无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的MMSE、MRI、PSQI评定在治疗后有显著性改变(P<0.05)。

讨论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篇4

[关键词]中风恢复期;睡眠障碍;中药调理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b)-094-02

大多数脑中风患者会在恢复期出现睡眠障碍的临床症状。患者自觉头昏、心悸、乏力、烦躁、健忘等不适。睡眠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使病情反复,延缓神经功能康复过程,还会影响血压变化,使血糖、血脂波动,增加再次复发中风的危险。我们对2005年10月~2006年10月期间在我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部分脑中风恢复期病人共计46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调理,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5年10月~2006年10月期间,在我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脑中风恢复期患者89例,其中男41例,女48例;脑出血23例,脑梗塞56例,脑萎缩10例;年龄37~83岁,平均(64.04±10.63)岁;治疗前合并睡眠障碍51例,占57.3%。脑梗塞及脑出血的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全部经头颅CT或MRI扫描证实。睡眠障碍采用PSQI诊断标准,总分>7分者定为睡眠障碍。患者均无明显智能、语言理解和表达障碍,能基本独立完成各种量表测评。发病前无睡眠障碍,排除其他神经精神疾病、药物影响或特定睡眠疾病引发者。高血压、糖尿病等病情较为稳定。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基本情况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根据中医辨证,我们将脑中风恢复期患者分为三型。①气虚血瘀型:基本方为补阳还五汤加减;②肝肾不足型:基本方为虎潜丸加减;③痰瘀阻络型:基本方为解语丹加减。其中46例病人为治疗组,在辨证论治基础方药中加入酸枣仁25g、夜交藤15g、琥珀3g三种中药;43例病人为对照组,方药中未用上述三种中药,仅在患者有睡眠障碍时晚上睡前加用艾司唑伦片1~2mg,口服。所有病人在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及肢体语言康复训练等综合性治疗措施的同时给予中药调理。治疗时间15~30d。治疗前或治疗过程中两组病人均未使用抗抑郁类等。

1.3检测指标

所有病例均在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神经功能检查和综合精神评估,包括PSQI、HAMD、HAM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标准(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在综合治疗措施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施治加宁神定志药物进行调理,治疗组合并睡眠障碍11侧,占23.91%,对照组合并睡眠障碍16侧,占36.42%,治疗组睡眠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经综合治疗加中药调理,两组患者睡眠质量、临床神经功能损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均有所改善。治疗组PSQI、HAMD、HAMA等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中医称睡眠障碍为“不寐”,是中风后临床常见的并发症。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卷十八・不寐》指出:“不寐虽病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

在脑血管中风恢复期,多有虚实夹杂之证,气虚则血行不畅,肾虚则精髓失养,心血为之不足,神失所养;加之痰浊淤血内阻,扰乱心神,神不守舍,故而不寐。患者睡眠障碍可导致日常生活质量下降、情绪变化、悲观绝望、焦虑恐惧,严重影响肢体功能康复,可发展为中风后抑郁症,不利于患者身心康复。

我们根据临床实践并查阅文献资料,在综合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医辨证施治之长,在常规方剂中重用宁神、补心、定志、助寐之酸枣仁、夜交藤、琥珀三味中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缓解或清除患者症状,稳定情绪,增强患者信心,提高患者对医疗康复指导的顺从性及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身心全面康复。酸枣仁乃养心安神之上品,临床及药理实验均证明其有显著的镇静、安神、催眠及抗惊厥作用。酸枣仁主要影响人们慢波睡眠的深睡眠阶段,改善睡眠质量,其主要有效成分酸枣仁皂甙的镇静催眠作用与西药安定类似。其效果相对更持久、平稳,且副作用小,是一种具有独特作用机制的安眠成分。夜交藤亦即首乌藤有养心安神、祛风通络之功。《本草从新》谓其“补中气、行经络、通血脉、治劳伤”。《本草经疏》“琥珀专入血分,心主血,肝藏血,入心入肝,故能消瘀血也。”“……从辛温药则行血破血,从淡渗药则利窍行水,从金石镇坠药则镇心安神。”琥珀具有中枢抑制作用,能明显减少小鼠自主活动,延长戊巴比妥纳的睡眠时间,有安神及抗惊厥之功效。与炒酸枣仁、夜交藤合用,明显提高中风后恢复期患者的睡眠质量,延长其睡眠时间,减少睡眠障碍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在综合治疗措施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施治调理可明显改善中风后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延长其睡眠时间,减少中风后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对中风后恢复期患者产生的焦虑、抑郁状态有一定的改善,有利于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126.

[3]王永炎.临床中医内科学[M].第1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540-548.

[4]郑晔,钱苏瑜,游自立.酸枣仁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6,28(1):35-37.

[5]高学敏.中药学[M].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454-460.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篇5

【摘要】目的回顾98例睡眠障碍患者(住院和门诊)的临床资料,探索睡眠障碍患者的治疗问题。方法98例睡眠障碍患者(住院和门诊)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心理干预治疗法、耳廓按摩揉搓法、睡前温水泡脚蹬腿翘足法、音乐疗法等方法联合治疗睡眠障碍,对照组采用传统镇静药物治疗。结果实验组阿森斯失眠量表总分≤4分39例,>4分10例;对照组总分≤4分11例,>4分38例;实验组睡眠改善较对照组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1一般资料将98例住院和门诊患者(阿森斯失眠量表总分74分)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9例,其中男20例,女29例;对照组49例,其中男19例,女30例。实验组采用心理干预治疗法、耳廓按摩揉搓法、睡前温水泡脚蹬腿翘足法、音乐疗法等方法联合治疗睡眠障碍,对照组采用传统镇静药物治疗。

12方法(1)耳廓按摩揉搓法:患者将双手拇指、食指置于耳廓前后、指腹相对、上下按摩揉搓双耳廓,力度以患者有轻微刺痛烧感为宜。睡前持续约1min[1]。(2)心理干预治疗法:让患者身心放松、安静、消除杂念,然后闭目,以重复单调语言、诱导患者进入类似睡眠状态。进行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从双手开始,吸气时逐渐握紧拳头5s,呼气时缓慢放松15s,然后前臂、上臂、脸、颈、肩、背、大腿、小腿足肌肉逐渐放松。(3)睡前温水泡脚蹬腿翘足法:睡前温水(加食用醋5~6滴)泡脚15~20min,平躺在床上,两腿伸直。足跟紧贴床面,足尖尽量翘起使脚尖与小腿呈90度,双手伸直,手掌放在身体两侧,体会腹部的运动。然后采取缓慢的腹式呼吸,使腹部一鼓一落。静止10min左右,使身体感到困倦想睡,若还不想睡,停5min再做1次[2]。(4)音乐疗法:CD机一台、轻音乐一盘,患者静卧或戴耳机,音量低、无噪音干扰、听音乐10min。上述方法按顺序联合应用,每晚睡前进行。(5)对于继发性失眠,以处理原发病为主。病因解除后失眠将不治而愈。对原发性失眠的治疗,最重要的是调整睡眠习惯,恢复正常的生物节律。儿童不宜使用安眠药,老年患者应慎重使用,肝肾功能减退者慎用,哺乳期妇女及孕妇忌用。

13疗效标准治疗3d后采用阿森斯失眠量表测量,评估睡眠质量,总分<4分无睡眠障碍;总分4~6分为失眠;总分>6分为睡眠障碍。2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睡眠质量评分,总分≤4分39例(80%),>4分为10例(20%);对照组总分≤4分11例(224%),>4分为38例(776%)。实验组睡眠改善较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1心理干预治疗睡眠以整体观为指导,局部肌肉放松训练到全身肌肉放松训练,使患者很快进入放松状态,同时达到深的放松层次,起效较快,进入睡眠状态。实践中理解宋朝康节《能寐吟》中的睡眠要诀:大惊不寐、大忧不寐、大喜不寐、大安不寐。何故不能寐、湛于有思;何故能寐、行于无事。能深刻理解心理因素在睡眠障碍中的作用及心理治疗的意义。

32睡前温水泡脚诱发睡眠作用一是起到血液再分配的调节作用,使下肢温度升高、血管扩张、血流增多,此时回心血量减少,动脉血压下降,大脑供血少,诱发睡眠;二是起到“足暖头冷”诱发睡眠的作用。

33蹬腿翘足法是一种等长收缩和放松活动,也是一种简单的渐进放松训练。活动时全身肌肉收缩拉紧,活动停止后肌肉放松,躯体等长收缩和放松能诱发和促进睡眠。原因是:(1)运动时体内乳酸增多,蛋白结合钙减少,游离钙增多,使神经系统兴奋性减低从而启动睡眠;同时乙酰胆碱释放减少,神经肌肉兴奋性减低,肌肉放松易促进睡眠。(2)躯体等长收缩运动在神经内分泌调控下,大脑皮层和觉醒中枢兴奋性明显增强,肌肉产热和散热增加,体温稍升;放松后出现相反变化,兴奋性和活动降低,体温较运动前下降,诱发和促进睡眠。这种静止性用力,能转移大脑思考问题的注意力,并使神经系统产生轻度疲劳,起到催眠作用。简便易行,不用服安眠药,无副作用。

34音乐疗法聆听音乐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优美、舒缓的轻音乐刺激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通过神经结构和人体内脏及躯体机能,发挥调节作用,起到镇静,改善肌肉紧张作用,促进患者睡眠。综上所述,上述方法简单易行,有效、安全,对改善睡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避免长期应用镇静药物导致药物依赖、成瘾、耐药等不良后果,值得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姚丽丽,张艳霞.“三联疗法”促进失眠患者睡眠的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5):60-69.

[2]秦岭.疗法简便易行治失眠[J].家庭医学,2010(1):54-55.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篇6

关键词大学生睡眠障碍耳穴贴压疗法综述

中图分类号:R256.23文献标识码:A

睡眠是生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生理现象。睡眠障碍是个体在睡眠过程中,因睡眠量的不正常,或睡眠质的不高甚至很差而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的身心状态。其包括睡眠不足、睡眠贪多、难以入眠、睡不安寝以及与睡眠相关的诸多异常心理和行为等。可使人产生心情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困难、疲劳、焦虑和抑郁等症状。而失眠是睡眠障碍中最常见的症状。据报道:12.9%-25.6%在校大学生存在睡眠问题;对大学生来说,睡眠障碍严重时会影响到其正常学业。

1大学生睡眠障碍现状

据调查大学生的睡眠平均时间还不足7h,与所处年龄段应有的睡眠质量相比状况较差。其中医学专业的同学由于专业课程复杂,课程多,识记背诵的知识多,学习压力大等导致睡眠问题更加非常严重。石文娟等关于广州地区大学生睡眠质量调查报告显示,女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比男大学生差且现患率明显高于男大学生,这可能跟女性情感细腻,多愁善感等有关。在杨秀珍等人报道廊坊医学院480名医学生睡眠质量调查显示,19.17%的学生有睡眠障碍。总的来说,睡眠问题已成为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常见病症之一。

2目前失眠的治疗现状

2.1药物疗法

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失眠最常用的方法。其中应用最多的是苯二氮卓类药物。但长期服用此类药物会产生不良反应,比如药物依赖及反弹现象等,又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不建议大学生使用。

2.2非药物治疗

比较多见的非药物治疗主要有认知行为法、生物反馈治疗、放松训练、瑜伽及有氧运动等心理治疗或物理治疗。这类方法疗程较长,患者需长期坚持或定期就诊,当患者睡眠改善,依从性则会变差,难以坚持全程治疗。

3中医对大学生睡眠障碍的认识

中医对于失眠的认识较早,属中医“不寐”范畴。《诗经》中就有相关的记载,如《诗・邺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六淫七情、饮食劳倦、气血亏虚可能是失眠的主要病因。其病机主要有阴阳不交、营卫不和、气血亏虚和脏腑功能失调等。大学生体质大致可为平和质、阴虚质、瘀血质、气郁质等,阴虚质阴液亏少,机体失去濡润滋养;瘀血质血瘀内阻,血行不畅,气血不能濡养机体;气郁质长期情志不畅,气机郁滞,是影响大学生睡眠障碍的主要原因。

4耳穴贴压在失眠治疗中的应用

4.1耳穴贴压的病因病机

耳压疗法是用植物种子(王不留行子)或具有一定形状和质地的药物及制品粘贴在耳郭表面的穴位上,通过施加压力,刺激耳穴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中医认为耳部是人体特殊的组成部分,是经络、神经汇聚之所,耳郭与机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相互沟通的部位,也是经络、气血内外输注的所在,因此刺激耳部穴位,能起到治疗疾病之效。

4.2耳穴贴压的作用机理

从西医角度来说,耳穴贴压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刺激耳区激活迷走神经,增强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以对抗交感神经的异常兴奋状态。Litscher用计算机控制的定量分析来测定脑血流量,发现刺激耳穴中与眼睛相关的穴位可增加眼动脉的血流量,而只有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以扩张血管和增加血流量。Haken通过心电图的观察发现刺激耳穴可以增加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单秋华等应用耳穴贴压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认为耳压能双向调节植物神经功能、通过丘脑-垂体系统影响内分泌激素的动态平衡。何伟根据耳-迷走神经反射对癫痫患者实施耳针以增强其副交感效应,降低交感神经功能的亢进从而缓和患者的症状。

4.3耳穴贴压疗法治疗大学生睡眠障碍现状

有关耳穴贴压疗法改善睡眠障碍的报道是比较多的。在穴位选择上,有选单穴治疗,有选多个穴位联用的,其中神门、心、皮质下三穴最常用,脾、肾、胃、胆次之;在按压手法的选择上,有泻法、补发、平补平泻法,根据病的虚、实和病人的体质情况,按缓(久病)轻(虚证)、重(实证)三种手法,适度揉按、捏压,使耳廓有发热、发胀、放散感;在按压时间上,一般每日压3~5次,每次3~5分钟,l~5日换贴1次,5次为l疗程,疗程间隔2~3天。在治疗具体方案上,耳穴贴压有关大学生睡眠障碍的与其他人群无异。

目前关于耳穴贴压治疗睡眠问题的文献大多从中医临床角度介入,以临床治疗和观察为主,或结合针灸、中药、按摩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单纯耳穴贴压治疗大学生睡眠障碍的文章仅查到陈晓云、尹辉和张琦三人的相关研究,文章约7篇。由此可见对于大学生睡眠问题的关注还是比较少的,希望本文能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关注大学生的睡眠问题。

基金项目:2015年立项院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编号:xs2015009。

参考文献

[1]Fernandez-MendozaJ,Vela-BuenoA,VgontzasAN,etal.Nighttimesleepanddaytimefunctioningcorrelatesoftheinsomniacomplaintinyoungadults[J].JournlofAdolescence,2009,32(5):1059-1074.

[2]赵红勤.运动改善睡眠障碍的实验研究[J].浙江体育科技,2006(5):89-92.

[3]GaultneyJF.Theprevalenceofsleepdisordersincollegestudents:Impactonacademicperformance[J].JournalofAmericanCollegeHealth,2010,59(2):91-97.

[4]石文娟,马绍斌,范存欣,王声.广州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5(06):470-471.

[5]杨秀珍,陈景武,冯国双.医学生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分析[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5(02):100-102.

[6]刘春梓,张黎明.改善睡眠障碍的非药物治理和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0):937-940.

[7]骆晓林,龙浩文.耳穴压籽治疗大学生失眠症21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0,16(2):46-47.

[8]刘智艳,姚小红.耳针疗法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4):62-63.

[9]王建渝.耳针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关系的探讨[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7):48-50.

[10]Litscherputer-basedquantific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earandKoreanhandacu-puncture:needleinducedchangesofregionalcerebralbloodflowvelocity[J].NeurolRes,2002(24):377-380.

[11]HakerE.Effectofsensorystimulationofsympatheticandparasympatheticactivitiesinhealthysubjects[J].JAutoNerveSyst,2000(79):52-59.

[12]单秋华,孙冬梅,吴富东.耳穴贴压对女性更年期综合症患者血清内分泌素及-内啡肽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3,23(11):677.

[13]何伟.耳-迷走反射及耳针抗癫痫的效应机制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8.

[14]陈晓云,沈梅.失眠患者的耳穴诊断及耳穴贴压疗效观察[J].大连大学学报,2003(02):86-88.

[15]尹辉,李兰香,郑琨.大学生失眠与心理健康实验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03):330-332.

[16]尹辉,兰健,郑琨.有氧运动结合耳穴贴压对大学生睡眠质量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06):558-560.

[17]尹辉.有氧运动结合耳穴贴压法对医学生失眠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03):241-243.

[18]张琪,张方方,韩慧.耳穴贴压治疗大学生考试综合征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09):713-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