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6篇)

来源:网友 时间:2024-03-06 手机浏览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篇1

认识篇颈椎病的蛛丝马迹

河南省中医院骨科教授邓素玲

小姜是家网站的工作人员,这段日子经常头晕,常需闭目养神一会才能缓解症状。大李开出租车七八年了,平时很注意锻炼身体,可是最近这段时间经常头痛、肩部酸痛,整个人特别不舒服。他们到医院内科看病,大夫在得知他们是长期用一个姿势工作后怀疑是颈椎的问题,建议他们去骨科看看。这不禁让他们疑惑起来,难道年纪轻轻的就有颈椎病了?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颈椎病大致分为五种:颈型颈椎病,表现为反复落枕;神经根型颈椎病,表现为胳膊和手指发麻,伴有持续时间较长的疼痛,由于不良引起的发麻在活动后可以缓解,所以和颈椎病的麻木感觉是有区别的;脊髓型颈椎病,表现为双脚发麻、胸闷、走路不稳;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头晕、头痛。上述症状有两种同时出现的话,就是混合型颈椎病。近年来,我国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而且已出现低龄化趋势。究其原因,和长期以固定姿势工作、学习有关。任何职业的人均可患此病,但以长时间伏案工作的职业,如教师、会计师、收银员、电脑工作者、缝纫工等,以及颈部活动和受力过多的职业,如汽车司机等最为多见。

颈椎病虽非恶疾,但也不可掉以轻心,不仅因为它带来的疼痛和不适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还因为颈椎病严重时常波及到心脑血管、胃肠道等组织器官,诱发其他病变。其实颈椎病的出现是有征兆的,只要大家注意早发现、早治疗,就能够预防并取得良好的疗效。颈椎病典型的表现有以下几种:

经常性头晕这种情况常出现在颈部活动时,特别是突然转头时会感到眩晕,轻者数秒即愈,重者可持续数日或更长时间。这是因为颈椎如经常处于一个固定位置,易造成颈部组织的劳损,继而影响颈椎的稳定,引起椎一基底动脉痉挛,导致暂时性的脑供血不足,这时就会出现头晕。

手指发麻、无力,肩部酸痛

这是办公室文员、教师、司机等颈椎病的高危人群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感受,多因长期低头伏案,颈部受力而造成颈后肌群、韧带等组织劳损,颈肩肌过度疲劳,长此以往,使颈部发生退行性变,刺激神经根而造成的。

反复“落枕”“落枕”也就是一觉醒来,感觉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轻者起床做适当的颈部运动后,症状逐渐消失;重者颈痛越来越重,还会出现头痛、颈肩背痛等不适症状。“落枕”是由于颈部软组织劳损,失去了维护颈椎关节稳定性的功能,临床上叫做“颈椎失稳”,有休息减轻、自然缓解和劳累受寒加重、反复发作的倾向。“落枕”是颈椎病的一种信号,如果及时纠正,仍可及时防止发病。睡觉时合理用枕很重要:①仰卧时,枕头应保持与颈曲相近的弧度,仰卧时枕头边缘应保持弧形,不能呈斜坡形;②枕头高度要符合各人的肩宽需要。粗略的标准是,仰卧枕高约一拳(根据自己的拳头),侧卧枕高应为一拳加两指。也就是仰卧位用枕要低,侧卧位则宜略高而不宜低。以颈部偏高、头枕部稍低为宜,同时还要防止背、肩部受寒。

经常性偏头痛、恶心、耳鸣、听力减退、心慌、胸闷是由于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引起颈部肌肉持久痉挛性收缩,使肌肉的血液循环发生障碍,久而久之会造成颈部退行性变、韧带钙化等,从而导致颅内供血不足或交感神经功能紊乱而引起的症状。其表现与内科疾病症状相似,但如果是颈椎病高危职业人群,建议就诊时不可忽视颈椎的问题。

除此之外,如有久治不愈的低血压、高血压、“找不到原因”的内脏功能紊乱、不明原因的心律不齐等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相类似的表现时,在排除内科疾病、神经内科疾病后,建议就诊时应考虑到颈椎病的问题。

颈椎退行性变的病程发展十分缓慢。而且对于这种与生活工作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只要我们注重日常生活保健,就可以避免。

不良是颈椎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统计表明,长期低头工作者的发病率,是非低头工作者的4~6倍,且发病年龄早,甚至20多岁即可出现症状。

要防止颈椎病的发生,首先要从注意颈部保健开始,不能长时间伏案工作,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伏案工作不宜一次持续很长时间,每工作1小时左右,休息5~10分钟,让疲劳的颈部得到休息,这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休息时,将头颈向左右两侧转动,或将头枕靠在椅背上,这样既可使双眼的疲劳消除,又可使颈椎得以放松片刻,使椎间隙内的高压状态得到缓解。

正常情况下,颈椎有一个前凸的弧度,称为生理性前凸。人们无论是站立、走路还是坐着,都以保持这种自然姿势最为舒服,即使是睡着,依然如此。人体在卧床时保持颈椎正常的生理性前凸,才能使颈部的肌肉、椎间盘、韧带等均处于自然放松的休息状态。

睡眠时枕头不能太高。枕头应软硬适中,在仰卧时应能维护颈椎原有的弯曲度,当侧卧时又能维持颈椎呈一条水平线。可选择特制的保健枕头。

床铺应选择硬板床,或者较硬的席梦思等,既舒服,又可维持人体脊柱的正常曲线。传统的棕绷床或尼龙丝绷床、钢丝绷床等,人躺卧在上面由于体重的作用,床会呈现中央低、四角高的状态,尤其是使用时间较长的棕绷床,不仅对颈椎不利,对腰椎更为有害。席梦思床垫如果太软或者弹性较差,就会产生和传统棕绷床一样的缺点。长期在松软的沙发上睡觉,也可能产生类似的情况。

睡觉时的姿势以双下肢稍屈曲为好,这样可使椎间隙内的压力减低、椎旁肌肉松弛,以获得充分的休息。

大多数颈椎病患者认为,在日常保健中要多活动颈部才能缓解疼痛。事实上这要因人而异。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突然用力转动脖子,会导致晕倒,这类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甚至要用颈托保护。其次是颈椎病在急性发作期,也一定要制动,用一些消炎镇痛的药,等炎症消后才能进行适当的活动。那么对于颈椎软组织疼痛,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比较安全的方法,一是按摩;二是热敷,用热水袋敷在颈部疼痛的地方;三是用红花油涂抹;四是用药膏止痛。紧张工作中,稍事休息时也可以自我用双手牵伸脖子,轻轻按摩颈部肌肉,这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平时还可以轻轻转动颈部。

若颈部出现疼痛、易疲劳时,

应到医院检查,进行适当的治疗,以解除颈肌的疲劳,消除水肿。这些措施可有效缓解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

小妙招

坚持天天耸耸肩

耸肩,既能让肩得到活动,又能局部按摩颈椎,使颈肩部的血流畅通,从而起到舒筋活血的作用。

头保持正直,挺胸拔颈,两臂垂直于体侧,然后两肩同时尽量向上耸起(注意,不是缩颈),让颈肩有酸胀感。两肩耸起后,停1秒钟,再将两肩用力下沉。一耸一沉为1次,16次为1组。每天早晚坚持做3~5组。当然也可以随时随地做,一有空就做。但每天累计总数应力求达到100~120次。

治疗篇颈椎病的治疗

重庆医科大学教授安洪

谈到治疗,首先要提醒大家:有骨刺不等于有颈椎病。在中老年人中,60%~90%的人颈椎都会有骨刺,因为人老了,颈椎会发生退行性变。有的中老年人到医院做X线、CT或磁共振检查后,常会听到医生说“你的颈椎有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或说“椎管狭窄”等,便自认为患颈椎病了。其实,有这些变化并不等于就患了颈椎病。只有当这些变化压迫到神经,且压迫的部位出现了损伤性炎症时,刺激神经产生症状,这才算是得了颈椎病。所以说,有骨刺不等于有颈椎病;有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也不等于有颈椎病。而我们治疗颈椎病,也不是治疗骨刺、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而是治疗“损伤”与“压迫”。

目前颈椎病的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

1.非手术治疗

(1)颌枕带牵引:适用于脊髓型以外的各型颈椎病。可解除肌痉挛、增大椎间隙、减少椎间盘压力,从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压力和对椎动脉的刺激,并使嵌顿于小关节内的滑膜皱襞复位。坐、卧位均可进行牵引(左图),头前屈15度左右,牵引重量2~6千克。牵引时间以项、背部肌能耐受为限,每日数次,一般每次1小时。如无不适者,可行持续牵引,每日6~8小时,2周为一疗程。

(2)颈托和围领:主要用以限制颈椎过度活动,而患者行动不受影响。目前应用的种类较多,其中充气型颈托,除固定颈椎外,还有一定的撑开牵引作用(下图)。

(3)推拿按摩:对脊髓型以外的早期颈椎病有减轻肌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应注意手法须轻柔,次数不宜过多,否则会增加损伤。注意,非专业人员进行颈部拔伸、推扳有导致颈椎脱位并发四肢瘫痪的危险。

(4)理疗:有加速炎性水肿消退和松弛肌肉的作用。

(5)自我保健疗法:在工作中定时改变姿势,轻柔活动颈部及上肢,有利于颈、肩肌肉弛张的调节和改善血液循环。在睡眠时,宜用平板床,枕头高度适当,不让头部过伸或过屈,

(6)药物治疗:目前尚无颈椎病的特效药物,所用非甾体抗炎药、肌松弛剂及镇静剂均属对症治疗。颈椎病系慢性疾病,如长期使用上述药物,可产生一定副作用,故宜在症状剧烈、严重影响生活及睡眠时才短期、交替使用。当局部有固定而范围较小的痛点时,可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制剂。

如有典型神经根痛者可行颈硬膜外注射,通常用醋酸泼尼松龙1.7毫升,加2%利多卡因4毫升,7~10天1次,3~4次为一疗程,一般间隔1个月可重复一疗程。如注射3次无效,则无需继续注射。本方法有一定的危险性,应请麻醉科医师执行。

2.手术治疗

诊断明确的颈椎病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者,或脊髓型颈椎病症状进行性加重者,适于手术治疗。根据手术途径不同,可分为前路手术、前外侧手术及后路手术三种。

(1)前路及前外侧手术:适合于切除突出的椎间盘、椎体后方骨赘及钩椎关节骨赘,以解除对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的压迫。同时可进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以稳定脊柱。

(2)后路手术:主要是通过椎板切除或椎板成形术达到对脊髓的减压。在椎板切除不多即能达到减压目的时,也可辅以后方脊柱融合术。

跟我学――治疗颈椎病的徒手医疗体操

重庆医科大学教授安洪

祖国医学中的颈功,包括颈部混合轴向、伸颈、前屈颈等动作,颇有治疗颈椎病的作用。现在将其总结归纳成一套治疗颈椎病的徒手医疗体操,具体操作方法介绍如下:

第1节:与项争力。预备姿势:两肘屈曲,双手十指交叉置于头后,两腿分立。动作:①头用力向后仰,两手同时给头一定的阻力;②还原成预备姿势。重复12~16次。

第2节:托天按地。预备姿势:两腿并立,两臂自然下垂。动作:①右肘屈曲,手掌心向上提起,再翻掌向上托起,伸直手臂,左手臂微屈,左手用力下按,头同时向后仰,向上看天;②还原成预备姿势。③~④同①~②,但左右手交换。左右交替,重复6~8次。

第3节:前伸探海。预备姿势:两腿分立,两手叉腰。动作:①头颈前伸并转向右下方,双目向前下视,似向海底窥探状;②还原成预备姿势。③~④同①~②,但方向向左。左右交替,重复6~8次。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篇2

该院推拿科主任汪凡副主任医师了解了姜女士的病情后,用手摸了摸姜女士的脖子,判断她是颈椎出了毛病。随后的各项检查初步证实了汪主任的判断,姜女士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还有些反弓,她的脖子僵硬、手臂发麻、头晕、恶心等症状都是因为患上了颈椎病。

不良习惯是引发颈椎病的直接原因

汪主任介绍说,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以颈椎退行性病理变化为基础的一种疾病。确切地说,颈椎病是颈椎椎间盘、颈椎骨关节、软骨、韧带、肌肉、筋膜等所发生的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改变,刺激或压迫了周围的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综合症候群。

颈椎病的发病原因多样,病理过程复杂,诸如机体的衰老、慢性劳损、外伤、先天性椎狭窄、先天性颈椎畸形、不适当地运动等都是导致颈椎病的发病因素,而在日常生活中,不良的生活习惯、工作姿势不当、睡眠欠佳、外力伤害是引发颈椎病的最直接原因。

颈椎病发病呈现“年轻化”、“低龄化”

汪主任介绍,颈椎病过去为中老年病,数据显示,我国50岁左右人群中大约有25%患过或正在患颈椎病,60岁左右人群颈椎病发病率高达50%,70岁左右人群患病率几乎达到100%。近年来,由于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工作和学习方式上的改变,发病年龄呈年轻化、低龄化的趋势,发病率也逐年上升。

长时间电脑前工作、长时间驾驶、长时间玩手机和平板电脑、长时间打麻将、长时间伏案写作等等都会造生成颈椎损伤。教师、办公室职员、电脑操作员、会计、打字员、司机、重体力劳动者,因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颈椎老化速度加快,发病率极高。

近年来因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一些常玩游戏的低头族甚至中小学生也患上了颈椎病。汪主任介绍,门诊中遇到颈椎病最小的患者刚刚读小学一年级,就诊时脖子歪向一边,所幸治疗及时,没有大碍。

如何判断是否患上颈椎病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因不同的组织受到刺激或压迫而表现出一系列不同的临床症状,临床上简单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以及混合型等。颈型颈椎病最为常见,以颈部酸、痛、胀及不适感为主,常感觉头颈不知放在何种位置为好。神经根型椎病亦较为多见,常有单侧或双侧上肢的疼痛麻木,颈椎X线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者反弓,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椎动脉型颈椎病亦较常见,多表现为偏头痛、眩晕,常与颈部旋转动作有关,甚至可以出现猝倒,并伴有耳鸣、听力下降、记忆力减退、视力下降、失眠等。

早期颈椎病患者有脖子发僵、发硬、疼痛、颈部活动受限、肩背部沉重、肌肉变硬、上肢无力、手指麻木、肢体皮肤感觉减退、手握物时会不自觉地掉落等;有些病人出现下肢僵硬,似乎不听指挥,或下肢绵软,有如在棉花上行走;另一些病人甚至可以有头痛、头晕、视力减退、耳鸣、恶心等异常感觉。

这些症状可能不会同时出现在每一个患者身上,因此,大家在了解颈椎病有哪些症状之后也不要轻易对号入座,更不要盲目吃药治疗,而应该到医院检查后,对症诊治。目前根据症状、体征及颈椎X线片,颈椎病的诊断并不困难。

大部分颈椎病患者保守治疗可痊愈或好转

汪主任说,患上颈椎病以后,如果长期不治,轻则影响生活工作,重则将引起肌肉萎缩,甚至瘫痪。

颈椎病的治疗,分为保守治疗(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大部分颈椎病都可以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包括按摩手法治疗、牵引、颈围制动、针灸、理疗、内服外敷药物等。事实上,通过保守治疗,90%以上患者都可以获得痊愈或好转。

适当活动预防颈椎病

汪主任说,预防颈椎病,首先应避免长期伏案工作或学习,每隔半小时,都应该稍稍走一走,活动个3-5分钟,可以做做仰头操,两臂自然放松下垂,将头部缓缓拾起再缓缓后仰,直到最大限度。一天仰头3-4次,每次保持5-10分钟。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篇3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牵引起短波治疗中频治疗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的常见类型,多由于椎动脉受压迫或刺激而引起其供血不足所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临床表现以脑血管供血不足所致头晕、头痛为主要症状。这类颈椎病的发病原因是由于颈椎的退变,包括向后方突出的椎间盘,钩椎、以及椎体半脱位或上关节突向方滑脱,都可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使椎动脉痉挛,管腔狭窄。造成动脉供血量不足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为了探讨有效的康复理疗方法,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1月应用颈椎牵引并超短波与中频治疗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住院及门诊病人,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片检查确诊,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确诊椎动脉型颈椎病172例,其中男性98例,女性74例,年龄在31-70岁,其中31-40岁20例,41~50岁36例,51-60岁62例,61-70岁54例,病程均为3年~20年,将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92例采用颈椎牵引并超短波与中频治疗,对照组80例采用颈椎牵引并超短波治疗。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颈性眩晕;(2)旋颈试验阳性;(3)x线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4)多伴有交感神经系统症状;(5)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

1.3方法

1.3.1颈椎牵引:根据患者年龄、性别诊断分型及病程等因素确定牵引重量,患者坐位,牵引带固定在颌枕位,以6kg开始,持续15―18kg,每日1次;间歇式,即持续30秒,间歇2秒,每次20分钟。

1.3.2电脑中频:将两电极置于颈部或颈肩并置,按1号处方进行.电流强度为耐受量。每次20分钟,每日1次。

1.3.3超短波:患者平卧,电容电极放于颈部以第4颈椎为中心,颈前后对置,电极间隙为2~3era,急性期患者用无热量治疗,每次10分钟,慢性期患者用温热量20分钟,无热量:在温热感觉阈下,无温热感。温热量有明显的舒适的温热感。

观察组按照顺序依次作颈椎牵引、超短波并电脑中频治疗;对照组只作颈椎牵引及超短波治疗。两组病人均以10次1个疗程,1日1次,治疗2个疗程。

2疗效标准与结果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疗效诊断标准》制定,治愈:临床眩晕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随访半年,未见复发;显效:临床眩晕症状基本消失,能参加原工作或轻工作;好转: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改善,能参加轻工作,但尚有部分症状;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3总结

椎动脉型颈椎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因多为长期劳损引起的颈椎退行性变,对周围组织产生刺激并使之水肿,以致椎动脉受压,同时因刺激颈部交感神经,导致动脉痉挛,从而进一步加重椎一基底动脉的供血不足,引起眩晕、头痛等不适症状。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篇4

1颈椎病辨证的体系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是在颈椎退行性变的基础上,或因劳损或因风寒湿邪加重退变,导致颈部动静力平衡失调,产生椎间盘突出或膨出、韧带钙化、骨质增生等一系列病理变化,进而刺激或压迫颈部肌肉、脊髓,累及相应的神经和/或血管,而引发的有着多种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疾病。在现代社会里,随着空调、冰箱等电器的广泛使用,人们遭受风寒湿邪的机会增多,加上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工作方式的变化,使得人们长时间或大幅度屈颈的频度增大,故颈椎病的发病率不断提高,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小。施杞老师认为颈椎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不仅有虚实之别,也有缓急之分,邪正纠结,必有偏重,或风寒、或痰湿、或虚损、或本亏,种种不一,需辨病与辨证、辨型相结合,形成了“衷中参西,临证三辨”的学术思想。以此为基础,并以气血、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运用四诊八纲,结合“五脏痹”“五体痹”等学说,构成了颈椎病的中医辨证体系(图1)uj。该辨证思路及体系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2颈椎病的病机

2.1慢喉痹致病

施老师认为,90.2%的颈椎病患者有咽部急性感染史,颈椎病的发病与咽炎有关,并提出咽喉感染病因学说,认为外邪侵袭、慢性劳损及咽喉感染是颈椎病的发病原因。中医慢喉痹病变在咽部,主要为燥热伤津、阴液损耗、肺阴虚损、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属西医慢性咽炎的范畴,临床将其分为慢性单纯性咽炎、慢性肥厚性咽炎和慢性干燥性咽炎]。喉痹一词,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素问•阴阳别论》日:“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这说明喉痹的病因病机为阴阳气血郁结、瘀滞痹阻所致。临床上将咽喉红肿疼痛、吞咽不爽、咽喉发干等症状均称为“喉痹”。但有关“喉痹”与颈椎病发病的关系鲜有报道。施老师提出了慢喉痹也是颈椎病发病的原因之一,该观点已得到了广泛的论证。王拥军研究结果表明,急性咽炎是颈椎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武煜明等研究结果显示,咽喉部和颈椎周围的小关节、韧带、肌肉存在密切的联系,咽喉部的细菌、病毒可以沿淋巴管扩散到颈椎周围的结构,从而为急慢性咽喉炎可以导致颈椎病提供了解剖学依据。施老师认为慢喉痹之所以能够导致颈椎病,主要是由咽喉与颈椎病的局部解剖特点所决定的;咽喉与颈椎毗邻,两者之间的淋巴循环存在密切联系,咽喉感染后,炎性物质可以通过深浅交通支,扩散到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引起颈椎内外失衡而致颈椎病的发生。他还带领学生通过建立慢性神经根压迫性损伤的模型及神经根减压的模型,来进一步证实炎性因子是颈腰椎疾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以及采用抗炎法治疗颈腰椎疾病的学术观点是正确的J。

2.2风寒湿致病

痹证与风寒湿三气密切相关,如《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施老师通过现代实验研究证实,不同强度的风寒湿邪刺激家兔颈部后,从形态学上可以观察到家兔的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还发现风寒湿邪能使家兔颈椎间盘组织中的胶原酶、中性蛋白多糖酶活性升高,椎间盘细胞外基质降解加速,从而使家兔颈椎生物力学失衡过程明显加重,颈椎间盘进一步退变。施老师不仅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家兔风寒湿型颈椎病模型_l,还在此项研究中提出了脊柱动静力平衡理论,并进一步建立了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提出并证实“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是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发生与发展的重要生物力学基础。此项研究突破了现代医学采用单纯手术解除局部物理性压迫来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传统观念,提出了以延缓椎间盘退变及恢复脊柱动静力平衡失调的“椎间盘退变性疾病防治整体观”。

2.3气血痰瘀致病

颈椎病不仅与风寒湿三邪密切相关,也与气血痰瘀有着重要的关系。清代名医董魏如在其所著《医极》中指出:“痹非三气,患有痰瘀”。施老师继承了全国著名中医伤科专家石筱山先生“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的学术思想,认为颈椎病是由于慢性劳损或六淫外邪乘虚入侵,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痰瘀互结,气血失和,经脉不遂而发病。颈椎病的病程往往较长,早期风寒湿邪久留不去,流注经络、血脉、关节,导致“荣血泣,卫气去”的邪正纠结的病理变化;到中后期,则正不胜邪,缠绵不愈,气虚血瘀,出现所谓“积劳受损,经脉之气不及贯串”“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的艰难局面,可见颈椎病的根本病机是“气虚血瘀、本虚标实”_1。因此,治疗颈椎病从痹论治时,毋忘补气养血、活血化瘀及祛痰通络。颈椎病的发生与颈椎过度劳损及患者年龄增长、体质衰弱有关,故以“元气损伤、血行无力”为辨证之根本。施老师认为颈椎劳损后必有瘀血阻脉,不通则痛;若瘀血不除,新血难生,必致气血虚弱,气虚无力,血行不畅,经脉不能荣养,不荣则痛。故此,在颈椎病防治工作中,他灵活应用气血理论,悉心研究传承石氏伤科学术经验,不断实践,融会贯通,深化了椎间盘退变性疾病辨证施治规律的认识。

3颈椎病的治则

3.1从痹论治

施老师主张颈椎病应从痹论治,因为颈椎病除因正气不足、肝肾亏虚之外,外邪风寒湿乘虚而入,阻滞经络气血亦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临床上颈椎病多兼有风寒湿邪外袭的症状,属于中医痹症之范畴。痹证与风寒湿邪密切相关,风性善行,乘虚侵袭人体,可发生疼痛游走不定;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血,经络不通,故易感觉冷痛;湿性重浊,使气机滞留不散,伤于湿则感重着不适;三者结合致痹,有所偏重,有所缓急,病情变化多端。《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湿淫所胜……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素问•痹论》日:“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痹又可分为五体痹、五脏痹。颈椎病之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按五体痹辨证论治,而交感型、脊髓型按五脏痹辨治,可谓效如桴鼓。施老师不仅从痹论治颈椎病,而且依据其病情变化的不同,还提出许多辨证分治痹证的新思想、新技术,主要包括:祛邪不忘扶正,多用益气活血药;病久伤肾,常用补肾药;治颈痹,温经祛风散寒;顽痹用虫蚁搜剔;善用风药,但不一味单求祛风,更是遵古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配当归、红花等活血之药;着痹从痰瘀论治等。

3.2从咽论治

颈椎病久病必瘀,瘀则气血阻滞,生痰化火。因颈椎与咽喉在同一平面,火势蔓延,则咽喉、颈椎同病,反之咽喉病亦可波及颈椎。临床上也发现咽喉症状消失,颈椎病的症状体征亦随着消失,而好转患者中颈椎病的复发与咽喉症状存在有很大的关系,可见消除咽部炎症对治疗和预防颈椎病十分重要。慢喉痹型颈椎病为气血瘀阻于上焦,上焦不利,则全身气机不畅,导致全身无力,腿打软,甚则肌肉萎缩。临床应用清咽法治疗慢喉痹型颈椎病已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清咽法包括清肺养阴利咽清火、补养肝肾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清心泻火。以此清咽,上焦孔窍通畅,下焦孔窍顺达,气血通和,截断上焦咽喉对颈椎侵袭的渊源,达到缓解颈椎局部炎症的目的。

3.3从气血论治

施老师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确立了“调和气血”防治颈椎病的学术思想和“益气化瘀”的防治法则。“益气化瘀法”是施杞老师治疗颈椎病的基本大法,可以“防治结合,标本兼顾”,为非手术疗法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开辟了新思路,不仅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也从实验中阐明了该方法治疗颈椎病的科学性及可靠性。该领域的实验研究已深入到分子基因水平,极大地丰富了中医气血理论的科学内涵,其科研项目“益气化瘀中药防治椎间盘退变的细胞生物学机制研究”获得了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施老师临床实践的高明之处还体现在处理复杂病机的能力,他应用逐瘀化痰法治疗颈椎病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总之,他在临床应用中以气血论治颈椎病,还注意审证求因,治病达源;痰瘀同治,分清主次;祛痰瘀不忘补理气血。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篇5

【关键词】颈椎病;颈痛;针灸治疗;远期疗效

近年来,颈椎病患者的发病走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深受其害。为了减轻患者的颈痛现状,需要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治疗方法,而针灸治疗因其操作方法简单方便、见效快、能够快速缓解病人的痛苦,成为治疗方法的首选。针灸治疗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配以相应的操作方式,来实施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进行准确的辩证辩病,判断病人病情和病因,确定诊治方案,施针治疗。但是,目前临床上的针灸治疗主要以达到尽快缓解患者疼痛的短期治疗为主,远期疗效的重要性却被忽略了。所以,要发现在临床治疗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从病人的病理机制着手,提出适宜有效的策略。

一、针灸治疗在颈椎病颈痛远期疗效中存在的问题

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远期疗效的方式仍旧存在争议,虽然被质疑,但由于短期治疗所能够缓解病人痛苦的疗效,效果显著,因此这个方式还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是,远期的疗效才能降低病人颈椎病的发病率,巩固短期疗效的治疗,降低复发率,因此,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遗憾的是,针灸治疗能够产生远期疗效的说法,在临床上并没有被证实,还缺乏相关有力的证据来证明。

二、分析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远期疗效不佳的原因

1、颈椎病颈痛的发病机理判断受限

中医讲:“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许多病人颈痛的原因大多来自于感染风寒,湿邪之气入侵体内,以致于气血淤堵,此乃标;正气不足或者肝肾亏本,此为本。本虚、标实,就是颈椎病颈痛的发病机理。

现代办公室工作,或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人们长久保持同一姿势工作或者学习,全身锻炼尚且缺乏,更不用说多做颈部活动。颈部得不到有效的刺激和锻炼,精血亏损,因此导致颈痛。另外,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导致患者产生颈痛,比如,不注意睡觉的姿势,出现落枕的问题,导致颈部疼痛难忍。再如,办公室白领,长期对着电脑办公作业,久坐且保持同一姿势,缺乏一定的颈部活动,也会导致肩颈疾病,如果长期不活动,颈部接受不了突然性的活动,也会出现疼痛。除此之外,“空调房”的普及,让一些患者长期处在湿寒之气的环境之中,又不加强日常锻炼、将体内的寒气排出,患者因此出现经络堵,相应地,就会导致颈部的疼痛。由于不同的发病机理,相对应的治疗方案也需要做调整,但当前的针灸治疗重点却在颈部,以针刺为主,忽略了灸,也忽略了病患的整体机体调节,因此针灸治疗的效果不佳。

2、缺乏大量针灸治疗的案例证据

当前,针灸治疗的发展并不乐观,相较于西医的盛行,中国传统的针灸疗法逐渐没落,因此,针灸疗法的案例也越来越少。目前使用的针灸疗法也是在配合其他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而单独采用针灸治疗的方法相对较少,因此针灸治疗产生较好疗效的说服力不强,缺乏大量的临床案例证明。

总结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当前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关注局部、关注即时的疗效,但是,颈椎病颈痛的发病影响因素较大,如果不能准确地辩症辨病,分析治疗方案,则容易关注眼前看到的疗效,忽略了病人长远的疗效和康复效果,对患者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提高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远期疗效的策略

既然了解了颈椎病颈痛的发病机理,就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兼顾“标本兼治”的原则,不仅能够缓解病患当前的疼痛,也能对其颈痛的远期疗效产生效果。因此,选择适宜的针灸方式,标本兼治,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点,来提出提高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远期疗效的策略和方法。

1、针不离灸,灸不离针

针灸并重是治疗颈椎病颈痛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中医经典医书《千金方》强调了针灸并重的重要性。如果只用针刺,或者只运用灸的办法,都不足以发挥针灸疗法的最佳效果。单纯的针刺,并不能达到远期疗效的效果,必须结合灸的作用。针刺治疗的效果非常明显,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想要达到疗效的远期效果,只针不灸的治疗方式是无法办到的。灸法,真正从“本”去治疗,能够祛走患者体内的风寒,湿邪之气,也能够打通患者的经脉,温补阳气。在灸法中,艾灸为最常用的方法。由于艾叶性温,味苦,结合灸法的治疗方式能够直达体内经脉,最大限度地发挥艾叶的药性和疗效,患者的经脉得以疏通,体内寒湿之气得以去除,补充元气、固本培元,才能达到提高患者免疫力,长期缓解患者疼痛的效果。

2、五脏六腑结合经络

《黄帝内经》五脏六腑的理论,也称作“经脉理论”,此理论认为,病患身体疼痛的根本原因,其实是生理和心理的一种活动,而关键在于心理。因此,对病患疼痛的治疗,要以心理为主,心主血脉,血脉不通即产生疼痛。因患者的颈椎病颈痛多为邪气入体,而邪气主在肾,所以,肾脏跟颈椎病颈痛存在着莫大的联系。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中,只有遵循此原则,结合经络和五脏六腑,调养心、肾,明确疼痛的类型,做好疼痛的原因分析,辩证结合治疗,才能达到增强患者正气、固本培元,从根本上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对颈椎病颈痛的远期疗效存在的问题,仍迫切需要解决,疗效的差强人意并不是无法可解。只要了解了病患发病的机理,从病患的实际情况出发,准确把握病患的病因,才能采取适宜的方式和方法,施以针灸疗法以达到短期和远期缓解病患颈痛疼痛的目的。本文探讨和分析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远期疗效不佳的原因,认为是由于针灸疗法目前存在针灸辨证辨病受限制,加上针灸治疗的案例少之又少的问题而导致。提出了“针不离灸,灸不离针”的治疗方式,以及“五脏六腑结合经络”的方法,调补患者的心和肾,不断优化、发展针灸疗法,以期达到颈椎病颈痛标本兼治的目的,解决当前针灸疗法远期疗效不佳的问题。令患者减轻疼痛,降低患者颈椎病颈痛的复发率,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江艳,姜宏宇,梁文道.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疗效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4(11):390-282

[2]陈光.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远期疗效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1):280-282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篇6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中药;推拿;针灸

《内经》有“颈项痛”、“颈项强”等病名,《伤寒论》有“项背强几几”、“头项强痛”,《甲乙经》有“肩背痛”、“肩臂痛”等记载,其变现与颈椎病的症状相符合。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一种退行性病变,这一点医圣张仲景早在东汉时期也已论及:“人年五六十,其进展缓慢、病程较长”的特征来看,当属祖国医学的“痹症”范畴。通过临床观察,表明温养通痹汤有增强免疫功能,改善局部血供,加速消退炎症性水肿,松弛肌肉痉挛,缓解疼痛麻木的作用,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采用中药组方风胜湿,益气和营,解肌舒筋,治风湿痹痛,肩项臂痛,手足麻木,加补肝肾,强筋骨,降低复发率。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我院从2009年6月至2013年6入选的例7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45例,女30例,年龄25-71岁,平均43.5岁,病程3月-25年,观察对象均为我院骨伤科门诊病例在治疗之前对所有病例进行CT或MRI确诊。这7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C2-C313例,C3-C411例,C4-C515例,C5-C619例,C6-C712例,C7-C85例,其中将这75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用中医中的中药、按摩、针灸这三种方法进行治疗。病例中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分布均衡具备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中药内服葛根20g、桂枝15g、芍药15g、羌活20g、姜黄20g、当归20g、黄芪20g、赤芍20g、防风20g、秦艽25g、伸筋草25g、甘草10g,蜜炙20g,年龄大者加杜仲20g、续断20g,每日1剂。

1.2.2针灸治疗取穴:①主穴:大椎、风池、颈阿是穴、颈夹脊穴。②配穴对于上肢麻木放射痛者加曲池、肩;颈肩疼痛明显者加肩、天宗;拇指食指和中指麻木放射痛者加外关、合谷;小指和无名指麻术放射痛者加外关、后溪,上述穴位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取针后在上述穴位艾灸10分钟。

1.2.3推拿手法患者正坐,医者站在背后施按揉法于风府、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穴,能舒筋通络,使颈肩部痉挛的肌肉得以放松。再用法于颈肩部,以斜方肌为重点,施法3-5分钟后,医者一手扶头顶,一手施法于颈胸椎部,在的同时,配合颈椎屈伸被动运动3-5次。接着颈及患侧肩部,配合颈椎侧屈被动运动3-5次。最后医者一手托住健侧下颌,一手颈肩部,配合颈椎旋转被动运动。

2结果

中药内服组25例中,痊愈10例(40%),有效12例(48%),无效3例(12%);针灸疗法25例中,痊愈15例(60%),有效8例(32%),无效2例(8%);推拿疗法25例中,痊愈18例(72%),有效6例(24%),无效1例(4%)。中医中这三种治疗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相似,效果明显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3讨论

3.1颈椎间盘退变是引起颈椎病的内因,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常用方法,通常以局部取穴法为主,选穴以颈夹脊、风池、阿是穴频率最高,以毫针、电针、水针、针刀及其它治疗方法为常用,也有腹针等新疗法,亦有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治疗。中医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药物方面,处方中大都遵循“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并治”的辨证思想,以活血通络为治疗原则,应用补气、活血之药,气血兼顾,以达到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疾病的目的。中医中都是非手术的方法治疗对安全性和疗效性都有一定价值。神经根被“憋”则上肢疼痛;血流被“憋”则脑供血不足,眩晕、恶心、视物不清。椎管被“憋”则手不能持物,脚不能走实;交感神经被“憋”则头痛,心慌,血压突然升高或突然降低;食道被“憋”则吞咽困难;要是多处被憋,那人就处处难受了

3.2发病机制与临床变现神经根型颈椎病在祖国医学称为“痹证”、“眩晕”、“颈肩痛”等,中医古典医籍中早有所记载(《素问・长刺节论》),“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素问・痹论》)。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中医学认为风寒湿邪留滞于经络、肌肉、关节,导致颈肩部气滞血瘀是其基本病机[1],临床主要表现为“痛”和“麻”。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时以疼痛为主,可伴有麻木、肢冷。

3.3分析①采用中药组方风胜湿,益气和营,解肌舒筋,治风湿痹痛,肩项臂痛,手足麻木,加补肝肾,强筋骨,降低复发率。中医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药物方面,处方中大都遵循“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并治”的辨证思想,以活血通络为治疗原则,应用补气、活血之药,气血兼顾,以达到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疾病的目的。白芥子散剂外敷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较好疗效。②使用针灸治疗:穴位针灸可以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虚劳损伤,对退行性病变的颈椎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调节局部血液和代谢循环;在改善颈椎病动力失衡的基础上,起到调节阴阳、动静平衡的效果。经筋针刺法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驱邪镇痛,纠正经筋痉挛而导致的颈椎关节紊乱,松解病变及肌肉痉挛与疼痛,使颈部经筋得到松解、颈椎的序列恢复正常,也可使椎动脉、颈神经根、颈交感神经节的刺激与压迫症状得到缓解,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很好的效果。③安全副作用小,患者依从性好;将疾病分为炎性水肿期、缺水期、功能恢复期三个阶段,并采用不同手法治疗,以尽早达到“肌肉、韧带、骨”的稳定性;以放松手法配合提端、推顶、侧扳及解困放松法,运用调整骨关节、椎体的手法治疗临床疗效显着。手法的温热效果可以驱寒三邪,消除拘急,恢复筋脉的舒展柔顺。推拿手法的温热效应能温运阳气,促进血运。方法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也可以根据情况将三种方法合并进行综合性治疗可起到协同作用,优势互补,使效力得到增强,疗效确切。目前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牵引、药物等,均为保守治疗。临床中采用综合治疗手段,以期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已成为主流方法。

综上所述,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在中医古籍中已经有丰富的记载,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有了较好的发展,治疗手段多样,临床上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颈椎位于头与躯干之间,其间有椎动脉、神经、脊髓、食道、气管等重要的组织与器官在此经过,是维系大脑与全身之间联系的唯一交通枢纽。颈椎出了毛病,相当于在交通路口发生了车祸,大堵车,谁也别想过得去,“憋”着吧!

参考文献

[1]王燮荣.王燮荣现代整脊手法[J].世界骨伤杂志,2005,1(1):133-135.

[2]吴铁强,蒋刚.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9):96-97.

[3]陈粉扣,陈宁.雀啄法温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6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3,2(19):38.

[4]东野长新,东野广刚.温养通痹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2006Feb,15(3):350.

[5]贺普仁,谢新才,刘红,等.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颈椎病265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2003,22(4):42.

[6]荆琳,陶杰,朱先龙,田峰,赵犹太.“中医两步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7,(07).

[7]林木南,刘献祥,刘建华,张爱平,许书亮,郭建红.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0例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