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网红营销论文(6篇)

来源:收集 时间:2024-03-08 手机浏览

网红营销论文篇1

变现能力超传统广告

网红概念最早可以追溯至博客时代。早期的网红享受的是博客时代的红利,以“呛口小辣椒”和“张大弈”为例,他们演化路径更偏欧美时尚博主的商业模式——跻身时尚主流媒体、与大品牌合作、创建自有品牌。而随后出现的另一种模式,则是依靠颜值、个性和品牌调性,以淘宝店铺为主阵地,形成强大的粉丝群体,比如阮VC、ANNATIISAMAZING等。

网红的收入来源一般包括广告、品牌合作、个人店铺以及出场费用。欧莱雅日前传出,集团以高达七位数的酬金签约在Instagram上拥有220万粉丝的瑞士时尚博主KristinaBazan。国内的网红经济虽不及国外发达,但发展十分迅速。目前网红主要活跃在新浪微博、微信、淘宝、视频直播网站四大平台。服饰推荐类微信公号“黎贝卡的异想世界”凭借拥有近45万粉丝,推送的文章阅读量可轻松突破10万,该公众号的估值高达千万美元。新浪微博粉丝数超过152万的时尚博主“Ayuki黄美熙”的助理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微博推广根据照片数量、文案广告的软硬程度、是否带链接等情况不同,价格在4万-7万元每条。游戏主播董小飒的淘宝零食店仅肉松饼月销量就高达4万余件。根据淘宝网的数据,淘宝上已经有超过1000家网红店铺。在2015年“6·18”大促中,销量TOP10的淘宝女装店铺中有7家是网红店铺。网红店铺中还出现了有网红店铺开店仅两个月就做到了五钻的案例。在不久前召开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阿里巴巴CEO张勇盛赞网红经济为“新的经济现象”、“全球范围内独一无二”。

业内人士指出,“网红”作为2015年的关键词之一,已不仅仅意味着博取眼球和新闻话题的网络人物,强大的变现能力逐渐让网红已经超越传统的平面、电视广告,成为品牌青睐的合作对象。

幕后推手360度营销

据一家网红孵化公司介绍,网红经济的最大优势在于粉丝的转化率。粉丝转化率在5%以上的网红一般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而国内顶尖网红粉丝转化率则可达20%左右,即在100万粉丝中20万人会到网红的店铺购物。

随着网红经济的兴起,市场上出现了莉家、榴莲家等专业网红孵化公司。杭州如涵贸易有限公司目前已签约近百位网红,并筹划上市。莉家CEO冯敏表示,公司主要为网红提供三大服务:提供从设计、生产、打板、做样到包装的供应链;提供传统淘宝的运营服务;对网红进行微博推广,扩大其影响力。部分孵化公司不仅打造出了不少皇冠淘宝店铺,甚至吸引到了风投的关注。

广州一家提供网红推广服务的推广公司的马经理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从塑造、策划、推广,公司会对网红进行全方位的包装。“如果在当地或某个领域小有名气会比较好推广,如果从零开始炒作策划,大概需要8万元。”马经理透露。该公司不仅可以帮助想要成为网红的用户在新浪微博、微信朋友圈开展推广,甚至可以在网易新闻、搜狐时尚等网络媒体上进行发稿炒作。根据公司网站的简介,该公司资源强大,涵盖了林志颖、唐嫣、郭敬明等新浪微博众多明星大V和一些草根人气微博,其中拥有3888万粉丝的郭敬明的参考推广价高达65万元,而微博单条广告的转发报价从几百元到万元不等。

粉丝经济改变消费模式

在百度贴吧“网红吧”充斥着贴吧用户的自拍,不少推广公司声称颜值达标后可免费助其推广。马经理表示,颜值对网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光有颜值是完全不够的,要不也不会需要包装公司了”。其实除了长相和身材,网红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技能和能力才能不断提升影响力。比如时尚博主类的网红除了团队协助,自身首先需要掌握足够的时尚搭配知识和对流行趋势的判断力,视频主播需要具备较高的游戏水平、唱歌跳舞、脱口秀等各种技能。

业内人士表示,网红经济的背后反映了社会环境和社会心理随互联网的变化。近年来互联网带来的变革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都在逐渐改变。网红向其受众传播的不仅是简单的产品,更是一种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消费场景以及个人魅力。与其说粉丝是在买一双鞋、一件衣服,不如说是在购买他们所信赖的网红所创立的生活样本和人格模式。根据心理学家赛尔森的社群心理理论,粉丝购买了网红推荐的产品,通过口碑传播、与网红之间的互动、评论分享等形式逐渐在这一过程中相互产生信任,形成亲密的关系。社会环境、大众心理、消费模式等一系列的变化打破了传统的机制,培养网红经济的土壤得以出现。

未来何去何从

互联网催生出的网红经济正在对这一传统营销模式产生持续的冲击。不同于平面、电视广告的单向传播,网红营销通过精准定位、推荐引导、评论互动,利用粉丝效应与市场预判实现精确高效的营销效果,较低的成本和较强的变现能力是网红经济的优势所在。但对其未来发展,业内人士表示了不同的看法。

上海万擎商务咨询有限公司CEO鲁振旺认为,相比传统大品牌,目前网红的数量并不多,在品类、管理、规模上并不具有过多优势,未来以粉丝群体为基础走向品牌化的可能性极小。

作为行业从业者的冯敏认为,电商网红模式现阶段尚处在中早期,但未来这个行业势必出现大量参与者,市场前景不可限量。

网红营销论文篇2

近年来,网红直播飞速发展,用户规模快速增长。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在线直播行业用户规模达5.04亿人,增长率为10.6%,2022年用户规模预计达5.26亿人。一些大型网络直播平台高峰时段部分直播室粉丝数可达数百万人。疫情期间较多行业从业人员收入受影响,但很多主播过度营销充斥视野,利用晒收入的手段吸引眼球,折射出网红直播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三点冲击,引发“文化降级”风险。

一是准入门槛较低且收入较高。网红行业准入门槛较低,无专业学历及背景要求,无需通过资质考试,接近零成本,素质良莠不齐。只要不违法违规,对内容不做要求。为吸引流量、获取曝光度,甚至有部分主播无视底线,以出格的言论和行为“一夜成名”,收入大大超过普通工作者,尤其是超过一些知名科研工作者、主流媒体从业者,引发社会“学习是为了什么”的质疑,产生负面影响。

二是直播内容庸俗化且回报丰厚。目前大部分网红内容雷同、庸俗,缺少文化内涵,缺乏真正创新,直播市场充斥着大量的“土味视频”、“社会摇”等低端文化复制品,满足网络受众的猎奇心理。但因受到粉丝追捧,粉丝慷慨打赏,回报丰厚。拥有稳定的粉丝群体后,部分主播甚至“华丽转型”,被包装成为产品代言人或明星,低风险、回报高、名气高导致主播行业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追求的职业。

三是“低智化”粉丝较多且政策体系不健全。网红盈利模式取决于“粉丝经济”,吸引粉丝越多,主播盈利越多。但新华视点一项调研表明,一方面,观看网红相关的用户快速增长,另一方面,用户逐渐年轻化,数据显示,超六成观看直播的用户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近七成用户不到30岁,甚至大部分用户是判断力不高的初中生、小学生,部分“低智”粉丝通过盗刷家长银行卡对自己喜欢的主播进行巨额打赏。疫情期间,山西大同一名护士在一线抗“疫”,10岁儿子上网课时不断向一主播刷礼物,3天时间把家中10万积蓄挥霍殆尽。家长事后向平台申诉,被平台以“没有证据证明属未成年人打赏”为由,拒绝返还打赏金额。政策体系不健全导致网络直播平台“钻空子”,盈利简单又无风险。

对此建议:

一是针对性开展“网红”营销。作为网络营销的新兴手段,“网红”不仅是品牌的代言人,同时也是企业营销的重要媒介,直接关乎着企业营销质量。所以需要针对性开展“网红”营销,树立“网红”形象、打造内涵显得十分重要。当今互联网产业逐渐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网红”更加贴近群众,所以更有吸引力。如今,“网红”已经成为一种职业,这就需要结合渠道专门培养,让“网红”具有商品代言人和营销媒介双重身份,并且根据企业需求树立风格,培养内涵。在新媒体时代,“网红”营销为品牌推广提供了新的平台,所以针对性利用“网红”展开营销十分重要。

网红营销论文篇3

关键词:网红;网红经济;定向营销

“网红”,成功入选《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2015年十大流行语。何谓“网红”?就是指受到网民疯狂追捧而走红的人,这些人或靠相貌或靠才艺。有商业头脑的“网红”们绝不轻易的浪费自己的人气,他们将自己的关注度和人气转为生产力和购买力,以此来创造收入,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现象――“网红经济”。2016年中国第一网红“papi酱”成功融资1200万,估值1.2亿人民币,成为“网红经济”的典型案例。

“网红经济”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土豆效应”来解释,“土豆效应”指的是在经济不景气时期,消费者舍弃奢侈品,转而购买中低端产品,并导致对后者的需求上升,进而导致价格低廉的中低端产品销售的增长。其实很容易理解这种效应,假设在经济萧条时期,肉类价格迅速上涨,人们自然就会去选择购买价格相对较低,但同样可以满足饱腹需求的土豆。现如今实体经济发展疲软,加速了非实体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电商的快速发展更是加速了“网红经济”前进的步伐。网红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生活,吸引粉丝,再利用淘宝等电商平台开自己的店铺,将粉丝力成功转化为购买力,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在第二届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也曾表示,“网红经济”是淘宝上出现的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电商现象,并且这种现象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不可估量。

但电商只是“网红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依托,定向营销是其发展的重要手段。与传统营销不同,定向营销更关注顾客,而非产品,其核心是在企业和顾客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服务关系,充分了解顾客需求,从顾客的角度出发而不再是从某一产品或单一服务的角度出发进行推广销售。此外,定向营销不仅仅关注市场的占有率,同时关注顾客的购买额度,力求在定向的基础上提高对每一位顾客的占有度。

身带个性漂亮、幽默搞笑等各种标签的网红,利用其超高人气和知名度聚集了一大批粉丝,这些粉丝或是欣赏其衣着品味、或是羡慕其生活方式,重要的是这些粉丝愿意为他们喜爱的网红买单。网红们凭借这几点巧妙的识别出了自己的顾客群体,即仰慕自己的粉丝。现在各类社交媒体上的知名网红的粉丝数高达上百万,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潜在顾客群。在这些成百甚至上千万的粉丝中,有一些我们所谓的“铁杆粉”,即网红的狂热追随者,网红们通过观察这些“铁杆粉”的网页关注行为,可以快速识别出对其服务的方向以及服务的价值,他们也清楚的知道这些价值要比普通粉丝高的多,所以集中精力提升对“铁杆粉”的服务价值,是网红们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因为他们需要依靠“铁杆粉”来保证自己的生产的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为了不流失粉丝和保证市场占有率,网红们积极的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及时的了解粉丝群的需求取向和消费水平。这一点和传统营销有很大的不同,传统营销面对的客户都是未知的,所以很容易流失。网红们通过社交媒体互动了解粉丝的潜在价值,并且将不同价值水平的粉丝区分开来,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将普通粉丝和“铁杆粉”区别开来,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驱使网红们首先关注“铁杆粉”的需求,所以他们可以很快的设计出满足各色“铁杆粉”共同需求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往往又极易被生产出来。“偶像效应”使得“铁杆粉”们并不十分在意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他们更多的是在意是否购买到了偶像设计发售的产品,也就是所谓的“偶像周边”。“周边”产品种类越丰富,关注的同时也会及时的关注粉丝们的动态,随时保持和粉丝们的双向沟通,即及时了解粉丝的需求和想法。以现如今微博上很火的一些美妆博主为例,这些美妆博主先是自己一些有关美妆的视频或博文,渐渐地随着粉丝的增加,美妆博主们会开始根据粉丝们的留言,制作满足粉丝需求的美妆教程。这种网红与粉丝间的双向沟通是成功进行定向营销的重要一步。

简言之,“网红经济”下的定向营销就是从网红识别粉丝群,将他们作为自己潜在客户群,到粉丝差别化,将普通粉丝和“铁杆粉”区别开来,再到与粉丝进行双向沟通的一个过程,最后,网红们需要做的就是对这一过程进行不断的巩固与重构,以保证自己能够成功的将关注度和人气转化为生产力,取得利益最大化。

但“网红经济”下这种将粉丝力转化为生产力的营销手段也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一方面,从网红自身的角度来说,人们对于“网红”的定义各不相同,像Papi酱、艾克里里这种依靠自媒体和幽默搞笑细胞红起来的网红深受到大众的喜欢,他们所引起的“网红经济”受到大众的认可,也容易将普通粉丝成功的变成自己的顾客,取得经济效益。但同时,网络的开放性也使得一些网红是依靠低俗、炫富等突破底线的方式红起来的,大众对其的认可度相对较低甚至对产品质量存有质疑,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此类网红引发的经济效益需要考虑到道德校准的问题。另一方面,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说,网红们要防止“掉粉”和现有粉丝变成“黑粉”,避免潜在客户的流失。这就要求网红们保证在自己的社交网络上随时保持活力,避免出现不符合粉丝口味的行为。这对于网红们来说是极大的挑战,他们也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避免江郎才尽的局面出现。网络言论自由的弊端更是要求网红们要不断提高警惕,避免自己的粉丝出现对自己不当的言论,影响其他人的看法。所以,如何定向经营自己的粉丝群也是网红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良好的电商发展平台,精准的营销手段定位,使“网红经济”愈发“火热”,但在看到其巨大经济效益潜力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可能存在的道德校准,产品质量监管等问题。

参考文献:

网红营销论文篇4

【摘要】近年来,微信发展势如破竹,在产品功能和服务信息上不断完善。本文试对2015年春节期间红极一时的微信红包的传播模式和营销模式进行分析,以期为当下企业营销模式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信红包传播策略营销模式社交网络

微信红包是腾讯旗下微信产品于2014年春节期间推出的一款应用。在2014年已经小有名气。微信群红包有两种,一种是群红包,一种是普通红包。事先设定好金额及红包个数后,随机或者平均生成不同金额,其他人可以通过点击群里面的红包图案抢红包。微信个人红包,即拜年红包,系统随机生成金额较小的数字,并配上与之相关的祝福语,定向发送给个人。微信红包这个功能并非腾讯原创,之前支付宝和新浪微博已经推出红包功能,但由于支付宝是专业的金融工具,联络人是松散的卖家,关系链并不强大。新浪微博熟人不多,难以产生群聚效应。相比之下微信红包“社交+支付”的搭配更受欢迎。①

微信红包充分显示出了腾讯产品的互联网思维。它使用方便,社交性强,娱乐性非常大,用户体验好,产品不断完善。同时又抓住了中国传统春节送红包的习俗,在春节这个时间节点推出微信红包可谓应时应景。2015年春节刚刚过去,微信红包成为这个春节的全民话题。微信红包大战不仅潜入日常生活中,并且登堂入室踏上春晚舞台,开启全民摇一摇模式。微信红包甚至有替代传统红包的趋势。表面上看来这是一场关于微信的创新扩散,其实是一场基于社交关系的营销活动。

在春节发红包的品牌和商家不计其数,其中以微博,微信,支付宝,百度等最为抢眼。而2015年春节红包最大赢家非微信莫属。据统计,微信红包的春节营销,仅在羊年春晚就实现摇一摇总次数110亿次。发出红包5亿。2015新年,是从微信红包开始的。从除夕至初五,微信红包收发总量为32.7亿次,其中除夕当日收发总数达到10.1亿次,峰值达到每分钟有165万个红包被拆开。②

成功的新媒体产品一定是满足了用户的某种实际利益需求,并能据此构建起清晰的商业模式继而获得持续性盈利的产品。③笔者试图探索这里面的深层原因,为何微信红包能一举走红,广受好评,其所利用的传播营销策略如何网罗用户。

一、微信营销的传播学特征

1、社交属性突出

作为即时社交工具,微信已经有了庞大的用户群,据2014年7月微信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微信已有4亿活跃用户。微信本身的特点注定了其强关系传播增强了用户粘性。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更是让其社交属性更加丰富。即时通讯功能和社交网络两大属性,让微信比其他应用更能俘获受众的欢心。

2、微信的平台化发展

微信越来越朝着平台化的方向发展,微信已经对其服务、业务平台做了充分扩张,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和信息渠道。④无论是产品功能,提升用户体验还是优化商业模式,都使得产品发展越来越全面,在社交功能之外,更增添商业服务功能。

二、微信红包的营销策略

同时期开展红包营销的有支付宝,微博,微信,百度等商家。即使如此微信却一枝独秀,成为春节最大赢家。与其缜密而完整的营销策略和产品设计思路有关。其自带的社交媒体属性,日趋完善的生态圈闭环,新旧媒体结合的整合营销传播以及活动本身对人性的洞察和趣味性,都是微信红包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1、去中心化与病毒式营销,引发全民互动

基于社交好友关系带来的活跃用户群体,转发和分享给好友成为基本的关系链传播。微信朋友圈的广播关系,二次传播率高。而微信群从某一方面来说,让微信的社交关系变得更加立体和丰富,为微信红包的大范围蔓延提供可能性。

微信红包除了其官方的活动发起外,受众自己及其社交好友发起的收发红包活动才是主角。微信更像是提供了一个平台供大家参与。这种去中心化的模式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人人都是红包的发起者和接受者。微信只需设置好游戏规则,让用户与用户之间发生关系即可。微信营销从单一的广告、植入等形式到伴随场景的多元互动,小而精美的移动场景设置,让整个发红包的过程都不再单调和传统。

2、春晚植入广告,电视媒体配合,多屏互补

微信红包除腾讯在各大媒体多渠道宣传外,更与明星,品牌结合。而今年最大的营销平台非春晚莫属。春晚收视率虽然在下降,但是依然是春节的霸主,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其广泛覆盖和权威性依然坚挺,春晚与微信红包的合作,进一步扩大了用户群,尤其是中老年用户和二三线受众。

不只如此,除了微信平台和春晚的两大主力宣传外,各大传统媒体新媒体均加入了话题讨论,造成大范围的病毒式传播,媒体的配合和互补性高。⑤而正是这种线上线下,新旧媒体的整合营销传播,让其受众面覆盖更广。不仅利用传统媒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又充分挖掘了新媒体互联网的优势,深层次洞察用户行为和场景属性,形成强大的影响力。

3、超强的用户体验,游戏与实用性兼顾,使用场景不同

营销的最高境界是,实用性与趣味性并存,引起用户主动分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微信红包对用户心理的准确拿捏,还有游戏的随机性带来的趣味效果,能够不断刺激用户的神经,使得其完全隐去广告宣传的外衣而发展成为全民狂欢活动。

支付宝社交属性弱,红包营销只是简单的发与收的程序,难以引起讨论和分享。每个用户都是独立的个体,看不到其他用户的红包。而抢到的红包大多直接用来消费,很少分享。⑥而社交属性恰恰是微信的最大特点,由好友,朋友圈,微信群建立起来的社交关系是熟人社交,不仅增强了红包的可信度,并且非常容易就引起裂变传播。并且微信红包在推出后不断提升用户体验,推出了拜年红包和群红包,普通红包、拼手气红包等形式,大大提升游戏基因。而将红包金额与新年祝福语结合,使得用户不必为金额过少而尴尬。而简单的操作方式更大大提升了参与度。

同时,微信红包的游戏性和娱乐性是其不断裂变发展的重要原因。从全民发红包到拆红包,刺激用户神经,每个人的红包数量不同,完全随机,拉开档次,又引起诸多话题。整个过程把握用户的心理,趣味性与功利性同时兼顾,即使极少量的金额也能引发广泛参与和讨论,因为其已经脱离单独的红包属性而成为一种游戏。微信轻APP提供了小而美的移动应用场景,同时又可以与微信支付、微信朋友圈社交网络实现无缝对接。⑦

4、红包秒杀传统广告商,大数据和互联网金融崛起

微信支付环节打通,渠道外扩,引得各类品牌商家争相使用。微信引领营销潮流,与用户更贴近,互动更频繁,这种模式会改变营销模式,市场,渠道以及传统商业模式,从而给各行业带来改变。

参与微信发红包的品牌主要有:京东、泰康、微店、华为、招商银行、平安保险等。微信红包不仅是朋友间联络感情的小游戏,也成为了商家拉拢人气、进行公关营销的活动平台。⑧知名品牌借助春晚和微信实现市场下沉,巧妙地将自己的品牌形象与红包结合。

微信红包在2015年的成功让其获取了大量用户,绑定银行卡,熟悉微信支付等功能,其终极目标就是为了推广微信支付,实现信息获取、社交网络平台到商业购买平台的扩张。可以说微信打了一场胜仗。当然随之而来的一些批评,例如手机取代了亲人之间的交流,低头族更多等也给微信带来一些舆论压力;微信红包的取现难和安全问题备受关注。而如何继续留住用户以及其抢到的红包在微信中消费,微信支付市场前景如何,需要后续更多的营销以及完善商业平台的建构。

结语

腾讯利用春节大力推广微信红包,在移动互联网阵地抢占先机。微信和春晚两大平台的合作是历史性事件,具有标志性意义,不仅开启了场景到时点,单线到多层级,弱关系到强关系的营销变革。⑨用较小的成本巧妙地迎合节日节点,洞察受众心理,精心策划的微信红包活动,取得了较大成功,是一次成功的互联网营销案例,让营销变成品牌活动,激发用户消费行动。微信红包的成功经验可供许多品牌借鉴,但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实现商业性和互动性的结合,这样才能实现商家和用户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①梁锋,《微信红包》[J].《新闻钱前哨》,2014(4)

②《从微信红包的成功看微信支付》,驱动中国网

③徐琦,《“微信红包”的“新”思考——以微信“新年红包”为例分析新媒体产品的成功要素》[J].《中国传媒科技》,2014(3)

④⑧卢迪,《“微信”的猜想,从“微信”的发展看移动互联网即时通讯的平台化》[J]《.中国传媒科技》,2014(3)

⑤叶生,《微信“抢红包”:一场精心策划的公关大餐》[J]《.公关世界》,2014(3)

⑥冯娟,《基于网络社会关系结构的传播策略研究》[J]《.东南传播》,2014(4)

⑦曾婷,《浅析微信红包的产品营销思维》[J].《市场周刊》,2014(4)

⑨《品牌掷千金到春晚微信红包意在何为》,hea.163.com/15/0225/14/AJAADQJE001628C1.html#from=relevant#xwwzy_35_bottomnewskwd

网红营销论文篇5

>>红包大战对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的启示红包大战的互联网思维移动互联网对企业营销的影响红包满天飞背后是输不起的互联网金融大战“互联网+”对卷烟营销的影响浅析论新型互联网应用对企业营销的影响互联网视角下对企业营销环境的影响互联网变化对企业带来的影响互联网基因对千亿级企业的影响浅议互联网对微小企业的影响浅析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和社交媒体发展对工业品企业营销的影响互联网对政治的影响互联网时代对传统企业营销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初探互联网对传统企业营销模式的影响及对策探讨抢红包互联网催生的新民俗?互联网对旅游市场营销的影响研究简析互联网对我国保险营销渠道的影响移动互联网营销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互联网对我国保险营销渠道的影响分析互联网“抢人”大战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超先声.微信红包光鲜数据背后:泡沫、鸡毛与浮云[EB/OL].新浪微博创事记,2015-02-20.

[3]小小小小桃.2014年中国支付行业的十大事件:突袭、强攻、暗战与围剿[EB/OL].虎嗅网,2014-12-24.

[4]yangq.支付宝红包怎么抢[EB/OL].希财网,2015-02-13.

[5]王洪艳.红包也玩“冰桶挑战”大佬微博互相“塞钱”[EB/OL].CCTIME飞象网,2015-02-07.

[6]百度红包[EB/OL].百度百科.

[7]王超.除夕夜红包大战:微信与支付宝的得与失[EB/OL].新浪微博创事记,2015-02-20.

[8]佚名.微信红包光鲜数据背后:微信真的是大赢家吗[EB/OL].创事记,2015-02-22.

[9]佚名.移动营销:开启移动广告时代新机遇[EB/OL].中国广告网新闻中心,2014-06-20.

[10]王冠.中国人手机上的春节――电子红包[EB/OL].腾讯微博,2015-02-12.

[11]企鹅智酷:2015年春节中国手机用户使用习惯调查报告[EB/OL].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2015-02-12.

[12]赵正.红包营销面面观:谁的子弹在飞[N].中国经营报,2015-02-14.

[13]吕一林,陶晓波,杨立宇.市场营销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网红营销论文篇6

摘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如今"网红"的"气息"弥漫在网络世界的各个领域,掀起了巨大的热潮。"网红"不仅在文化上θ嗣堑纳活产生了影响,而且在经济上与人们息息相关。"淘宝网红"、"主播网红"这类"营销网红"吸引了庞大的粉丝群体,催生出了"网红经济"。"网红经济"商业模式新潮,推广途径时尚而多样。随着"网红"的影响力日益变强,相比较"网红"监管体系就十分的单薄,也需要一套先进培养方案,应建立细致具体的监管条例,总结经验,培养出另网民喜爱且能进行正能量导向的"网红",让"网红经济"成为互联网金融中一重要分支,同时也对于文化产业进行正确的引导,最终达成双赢。

关键词:"网红经济"、"网红"监管、互联网金融、文化产业

一、引言

1.背景

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在提高人们生活节奏的同时,也使更多的人得到一个展现自我价值,提升自我魅力的平台。

“网红”时代已经到来,普通的我们如何才能快速聚集高人气的呢――做“网红”!如今有两大主流的网红,分别是网络主播和淘宝“网红”。直播间主播推动平台与资本共赢。淘宝“网红”促成服装和各类用品等产业链的营销模式的产生。作为美貌与智慧并存的2016年第一“网红”papi酱以吐槽的方式,借用变声器网络短视频来评论当今社会热点问题,人们在各大网络平台上争相转发她的视频,她的微博粉丝量一路飙升到了1600万人,被粉丝称为“短视频女王”。2015年的大促销中营销额排行榜上前十名的女装店铺“网红”店铺高达七名。而淘宝店铺中高达一千多家是“网红”店铺。一些网络红店的新产品上架之初的成交额便可达上千万。

“网红经济”是“网红”与粉丝密切互动来聚集人气,再将大批粉丝对其的热情和信任转化为购买力,进行“瞄准式”定位营销,通过高人气来提高经济效益。

目前“网红经济”市场不断地“南征北战”来“扩宽疆域”,其“领土”已过千亿。《2016中国电商红人大数据报告》中预测:“网红产业”在短时间内将继续“扩宽领土”,长期来看,因实力的不同,“网红经济”会在发展中逐渐划分出层次,形成较为稳定的三角形结构。

2.意义

2016年快速流行起来的一些网络平台给网络经济大开“绿灯”。大多数的“网红”是一夜爆红,不久后就会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赫伯特?西蒙曾指出过:在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注意力比信息更有价值!而“网红”在一夜之间就能爆红,无疑是吸引了注意力!虽然“网红经济”产业正处于发展高峰,但很多人预言此行业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因此“网红经济”要想接着在时代前沿“乘风破浪”,就必须有自己的“招牌菜”,有生产上的差异性这样才能吸引大家的目光。为粉丝“生产加工”出健康向上、传播正面情绪的网络红人,才能在当今市场屹立不倒!

二、“网红经济”

1.“网红经济”定义

“网红”,是指以互联网为媒介,在各大社交平台中搭建自己的形象平台,并通过个人才艺、颜值等各种不同方式扩大自己在互联网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短时间内迅速引起社会公众共同关注的个体。

“网红经济”,则是指一种“网红”或某些公司运作,以“网红”本身作形象代表,利用“网红”的公众影响力,以“网红”的品味作主导,宣传和推广自己的产品并进行营销,从而进行获利的商业模式。

2.“网红经济”的现状及特征

(1)“网红经济”现状

当下的“网红经济”,实际是一种依赖于实体经济商品的营销经济,它要想成功运行,就需要运用多种变现的渠道来谋取利润,从而将庞大的粉丝群体转化为利润。和传统媒体有所不同,目前“网红经济”所依托的新媒体平台并没有过多复杂的审批程序和严格的把关,新媒体以其平台广、收益大的特点给予“网红经济”以核心支撑,为“网红经济”的迅速兴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总体来讲,与传统模式相比,“网红经济”当下呈现出一种新面貌。目前“网红经济”模式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网红”自营网店、网络直播联带的“网红经济”、全方位化、集合化的“网红经济”体系。

(2)“网红经济”特征

1).“网红经济”依托内容产业,因为“网红”依托内容来吸引粉丝关注,随后带动营销,因此“网红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踏实的内容融入。

2).“网红经济”另一特征是,其经济活动迎合大众心理需求。凭借“网红”的公众影响力,以“网红”的眼光引领粉丝们的购买心理需求,从而促进营销。

三、数据挖掘视角下“网红经济”的发展趋势

1.“网红经济”与“互联网金融”

由大数据分析知,相比于互联网金融其他的营销方式(如发红包)不可控制的成本,“网红经济”的成本要低上很多。而“网红经济”收益之迅速是互联网金融其他营销方式无法比拟的,此外“网红经济”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提高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社会关注度。弥补其他营销方式的不足并降低相对于其他营销方式的成本,“网红经济”的这些特点极大地吸引了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关注。从成本和收益两方面综合考虑,许多互联网金融企业生产了许多和“网红”有关的产品。这些产品快速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因此可以说“网红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但“网红经济”对互联网经济而言只是暂时的吸引方法,很难持续吸引用户。相比而言,互联网金融的产品诚信和其他本身的品质加重要。因此“网红经济”只能一定程度上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但起不了决定性作用。

2.“网红经济”与“文化产业”

“网红经济”相对于其他方式,极快的推动了一部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这种推动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为我国“网红经济”投入成本低,收益快的特点和我国文化产业产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竞争力较低,产业之间相比而言比较分散,而“网红经济”,推动了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但市场十分需要我们的文化产业,有很多的机会和机遇,相比而言,更应该紧跟党和国家的领导,总书记"引导文化企业要提升人民素质,这是文化产业面临的首要任务和方向,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指示。而如今的“网红经济”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低俗元素,因此“网红经济”虽然推动了一部分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但是“网红经济”很难促进文化产业引导人民朝着书记提到的这些方向发展。部分文化产业的泡沫化也是由于“网红经济”的过度深入造成。因此可知“网红经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这只是暂时的现象,长期下去将阻止和制约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网红经济”引导的措施方法

1.政府立法

“网红”直播是一种新型的网络社交形式,l展迅速,洋溢着正能量的同时也有许多暗流涌动,部分直播平台不良信息,更有甚者在直播的同时说出一些不正当言论,将网民的思想极端化,致使网络暴力日益滋长。如果“网红”直播散播出去的信息不经过监督和过滤,就容易扰乱社会风气和秩序。基于以上,政府和相关部门就必须做出实质性的措施来。

至于法律方面,我国出台了有关条文来保护网民的合法利益。当然,社会在发展,政府也需要不断地结合实际制定相应法律来监管网络环境,保障社会风气平稳正常。

2.成立专门的“网红经济”管理部门

“网红经济”也牵动着国家经济,“网红经济”确实可以调动广大网民的积极性,但缺失了有效的管理,也可以摧毁网络的正常秩序。

纵使“网红”们个性鲜明,特立独行,但他们不能肆无忌惮,任意妄为。美国虽然国风开放,但对于“网红”的监管十分严格,这样就维护了网络环境的健康,我国也应如此设立专门的监督部门,监督“网红”们上传的内容,无疑是最基本,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3.提升监管力度

(1)政府方面

首先,应该加强立法,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其次,工信部、文化部等部门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制定严格的网络直播企业的市场准入规则,并严格要求此类企业的传播内容。

(2)企业方面

“网红”产生的于互联网时代,产生于各个网络平台(如微博)之上,这些平台又往往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各个互联网企业所搭建的。这就需要企业加强自身监管,肩负起社会责任的意识。

(3)社会公众方面

“网红”的产生大部分是由于网民的推动,这时,就需要公众本着合理的原则管理自己的情绪,理性思考。对人们的行为可以做出合理的判断。同时,也需要公众强化对政府和企业的监督,净化“网红”圈子,培育正能量“网红”人人有责。

4.宣传教育

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各种活动,如正能量“网红”培育献计有奖。引导全民参与,提高大学生正能量“网红”热度。

引导各高校积极参与大学生“网红”培育,挖掘大学生先进示例,并开展宣传活动,为正能量“网红”培育打好基础。

五、总结与展望

1.总结

本文首先对“网红经济”兴起的背景原因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其次针对“网红经济”进行了定义,总结了其特征,并分析了“网红经济”的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了“网红经济”引导的措施方法。对比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建立一套新的“网红经济”监管与培养模式,总结发展中的问题为后续的研究与改进提供参考。

2.展望

“网红”的兴起为网络环境添加了许多新鲜元素,对“网红”群体的影响合理运用即能达成经济文化均发展的双赢,此时对于“网红”的培养和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建立先进的培养体系和监管体系,让“网红经济”的发展更加规范,最终达成“网红文化”和“网红经济”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李洁.网红经济下的思考[J].西部皮革.2016(18)

[2].魏然.网红经济热现象分析[J].理论观察.2016(09)

[3].刘雅宁;张晓晓;马淑慧;李明雪.传播学视域下的”网红经济”[J].读天下.2016(17)

[4]JudeP.Dougherty.MakingMarieCurie:IntellectualPropertyandCelebrityCultureinOurAgeofInformationbyEvaHemmungsWirtén[J].TheReviewofMetaphysics,2015,69(1)

[5]IsaacOfori-Okyere.CelebritySelectionStrategiesintheAutomobileIndustryAReviewofRelatedLiterature[J].EuropeanJournalofBusinessandManagement,2015.

作者简介:

魏晓光,河北金融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