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下乡帮扶工作计划范例(3篇)
医生下乡帮扶工作计划范文
如今,当年响应号召的第一代计划生育家庭开始陆续进入老龄,迫切需要国家兑现这一承诺。
“党中央等于在80年就预见到,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一定会带来另一方面问题。”石家庄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李志宏说。
这里是行唐县安香乡中伏留村张贵才的家,老人今年67岁了,老伴长年患病在家,唯一的儿子也因先天性肺炎去世,他们是典型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
这件孩子曾经用过的玩具,成为老人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
“这生活没有什么意思呢,光想着吃安眠药死了算了”张贵才说。
据统计,像张贵才这样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仅在行唐县就有55户69人,如何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并形成一套科学合理,严谨有效的长态救助保障机制,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急需破解的难题。
“这个群体如果不解决好,这对全国来说也好,对我们县也好,这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所以无论从党和政府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关爱,还是从社会层面的这个稳定的角度出发,我们觉得呢都应该全力以赴去做好这个群体的相关工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行唐县委书记姜阳。
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救助保障之路怎么走?行唐县委县政府开展了重大课题调研,成立了“特别关怀”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亲自挂帅,县四大班子领导亲自带队,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逐一走访慰问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经过深入调研,反复研讨,在全县形成了共识。
姜阳:县委提出要穷尽我们政府的各项政策和各部门的职能,同时依靠社会的力量来把能用的政策全部用到这个特殊的群体这个家庭的身上。归纳总结出了三大类,就是在医疗、在养老、在关爱扶助方面,要整合社会的力量,党委、政府部门的力量,去关爱他们。
2013年12月,《行唐县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医养扶一体化”工作机制实施办法》正式出台。一套集医疗服务,养老保障、经济扶助和亲情帮扶于一体,具有行唐本地特色的解决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救助保障机制初步形成。
行唐县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行唐县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医养扶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同时成立县计划生育家庭关怀扶助中心,承担计生特殊困难家庭关怀扶助的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按照全县总人口年人均不低于1.5元标准安排“医养扶一体化”关怀扶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积极动员、接纳社会捐助资金,设立专户,专款专用。关怀扶助资金不抵顶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投入,每年按标准逐年递增。
作为这项救助保障机制的最直接受益人,张贵才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现在每年可以领到行唐县居家养老补贴2400元,增发的基础养老金600元、再加上国家、市、县关怀扶助金,一年下来就享受17860元的社会补贴。安香乡和行唐县住建局筹资3.5万元,为他盖起了新房。
望着即将完工的新房,这在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马上变成现实,张贵才的脸上充满了喜悦。
张贵才:有人管了。生活更有信心,有了靠山了。
张贵才的这份信心和靠山不仅仅来自于经济条件的改善,更来源于“爱心契约赡养人”的确立。安香乡明确将他的侄子张书军做为赡养人,照顾他的晚年生活。
“帮他收麦子,房子建起了,过两天装修它。”赡养人张书军说。
全县制定了统一的格式合同,由被赡养人、赡养人、第三方监督人共同签订《赡养协议》,由公证处公证,县关怀扶助中心备案。确保老人生活有人管,生病有人看,去世后后事能够得到体面的料理。
与张贵才一样,家住行唐县城宅乡寺头村的王运良也是一位计划生育失独老人。14年前,妻子和他们唯一的孩子相继病逝,一个人生活,他一度身体状况极差。从2013年起,县里专门安排村卫生室人员给他按时体检。
村医:每周过来测一个血压,血糖,建议他用那些药。
计生特殊困难家庭成员与所在的村卫生室签订“医疗保健协议”,明确村医生担任提供“一对一”的医疗保障服务,负责日常保健、轻微疾病诊治,负责建立健全个人健康档案。为计生特殊家庭人员办理了“医养扶一卡通”,在诊断、住院、治疗、出院结费、报销等整个医疗过程中享受县人民医院及志愿者全程无缝隙陪同陪护的医疗绿色通道服务,每年免费为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成员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及时收治和转诊患有重大疾病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成员。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成员重大疾病救助和住院护工补贴制度。
按照行唐县出台的政策,计生特殊家庭成员住院费按照新型家合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相关规定报销后,对个人承担部分再报销一定比例。在乡级医疗机构住院诊疗的,再报销50%;在县级医疗机构住院诊疗的,再报销20%;在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住院诊疗的,再报销5%。对患有重大疾病的,按规定报销医疗保险费用后,由计生特殊成员提出大病求助申请,再给予1万元以内的救助资金。
在董家庄村计生特殊人员李俊英老人的家里,村干部正在忙着教她如何使用老年人专用手机,手机是县计生部门专门为每户“失独”家庭统一配发的,每月还补助10元的话费。这样李俊英感到寂寞时,就能很方便地与结对帮扶的村干部、县乡计生人员保持联系。为排解计生特殊家庭人员的孤独感,行唐县还为每户失独家庭安排了“爱心邻居”,由村委会至少选两户有能力、富有爱心的家庭与失独家庭结成帮扶对子,村两委成员全都是失独家庭的“爱心亲戚”。
医生下乡帮扶工作计划范文
为进一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体系,深化“惠家工程”,全面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行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家庭关爱救助行动的意见》精神,全力帮助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家庭(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解决实际困难,现就推行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家庭关爱救助行动(简称特扶家庭)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特扶家庭关爱救助行动的重大意义
计划生育特扶家庭是在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过程中,模范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为国家和社会做出重要贡献的一类特殊群体。进一步做好特扶家庭的生产、就医、住房、养老等方面工作,将特扶家庭优先纳入养老、医疗等各项社会保障体系,帮助特扶家庭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精神上得到慰藉、生活上得到帮助,有利于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作用,更好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促进人口计生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为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全面推行特扶家庭关爱救助行动
(一)搞好特扶家庭调查摸底。人口计生局要对符合《省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条件及政策性解释》规定条件、持有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颁发的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有效证件的人员进行调查登记。
(二)及时发放扶助金。按照省规定标准,人口计生局要及时足额发放扶助金,属独生子女伤残特扶对象的每人每年发放1320元,属独生子女死亡特扶对象的每人每年发放1620元。
(三)加大养老保险扶助。死亡伤残独生子女的父母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对年满60周岁的在发放基础养老金时每月增加20元,由市政府予以补助。
(四)加大医疗保障扶助力度。医保部门要将农村居民、城镇居民中的特扶对象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对享受低保待遇的特扶对象个人缴费部分由民政局予以补助,其他特扶对象个人缴费部分由市政府予以补助(不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和离退休人员中的特扶对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享受低保待遇的农村特扶对象,报销住院费用时享受不设起付钱,符合规定范围的住院医疗费用按政策报销金额,并可将报销后个人自付部分纳入民政救助程序二次补偿。在户籍所在地乡镇卫生院就医,全部实行“零起付”救助。医保局对城镇居民及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特扶对象,在报销住院费用时享受不设起付线,符合规定范围的住院医疗费报销金额,在原有基础上提高5%的优待。
(五)强化社会救助。民政局要把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特扶对象及时纳入低保范围,并在同等条件下,在标准上予以照顾。对特扶家庭因灾害、疾病等原因导致家庭生活困难的,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予以生活救助、大病救助或临时救助。对符合“三无”或“五保”条件的,按照现行政策及时纳入“三无”或“五保”范围。各乡镇、中心街道办事处要采取有效措施,对本辖区内计划生育特扶家庭开展关爱、救助、帮扶等活动。
(六)优先纳入老年服务项目。民政局、老龄委要全面落实好国家、省对老年人实行的优惠政策,对特扶对象中60周岁以上的失能老人、80周岁以上的低保和低收入家庭中的老人,予以发放失能护理补贴和高龄津贴。并协调相关部门对计划生育特扶家庭在入住老年公寓和入住老年养老院等方面给予特殊优待。
(七)优先享受住房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对特扶家庭和计划生育手术后遗症困难家庭在购买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时,应给予倾斜政策,可优先购买。在正常通过购房审核及系列程序后,如果摇号未中或因身体状况楼层高低有困难的,可从摇号后未确定归属的楼号殊选择。农村特扶对象中符合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条件,当年新建住房的应优先纳入改造补助计划,并引导协助特扶对象改造危房。
(八)关心特扶家庭成员。残联和教育部门要将特扶家庭中的残疾独生子女纳入扶助范围。残联对残疾独生子女在康复救助、助学、技能培训、就业等方面优先给予照顾。教育部门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时,将特扶对象的伤残独生子女优先纳入资助范围。
(九)关爱特扶对象身心健康。市乡医疗卫生机构为特扶对象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户籍所在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为特扶对象开展一次免费身体健康检查,并对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提供健康指导。
(十)优先享受惠农政策。农业局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对特扶对象免费开展劳动力转移技术培训,在农业科技推广、沼气建设、项目扶持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在产业化扶贫中,对省级贫困村中符合条件、列入贫困户的特扶家庭,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优先给每户不少于3000元的资金扶持。
(十一)免费享受计生家庭保险。计生协会要根据“温暖行动”安排,为特扶家庭免费赠送“计划生育家庭意外伤害保险”保单一份。
(十二)组建计划生育志愿者队伍。共青团、计生协会等群团组织要积极建立以共青团员、青少年社会工作者、计生协会会员为主的志愿者队伍,定期或不定期深入特扶家庭,提供法律援助、家政服务、亲情陪伴、信息咨询等服务,与无人照顾的计划生育老年家庭建立对接服务,结成亲情对子,开展亲情牵手、心理疏导和爱心服务。
三、计划生育特扶家庭关爱救助行动具体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计划生育特扶家庭关爱行动在市政府领导下,由人口计生局牵头,协调财政局、人保局、民政局、教育局、卫生局、住建局、农业局、共青团、残联、老龄办、乡镇(中心街道办)等共同参与,各部门要分工协作,具体落实,合力推进特扶家庭关爱救助行动良性运转。
医生下乡帮扶工作计划范文篇3
玉门市卫计党工委共有委员11名,设书记1名,副书记1名。辖1个(党委),14个党支部(其中:乡镇卫生院党支部6个),共有正式党员199名(其中:乡镇卫生院党员53名),预备党员11名,入党积极分子15名。
近年来,玉门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按照“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的思路,聚焦“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凝聚各方力量,以“铁人先锋”行动引领健康玉门发展,使健康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高度重视,打造健康扶贫新模式。成立了由局党组成员、各医疗卫生计生单位负责人、党支部书记、党员业务骨干组成的卫计系统健康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健康扶贫工作动员会、健康扶贫工作推进会和健康扶贫政策培训会,明确目标,理清职责,分解任务,夯实责任,建立了以“局领导+股室+县级医疗队+乡镇卫生院”的党建+健康扶贫挂钩联系制度新模式,局党组称员分片指导乡镇切实抓好健康扶贫工作,确保政策落地100%,贫困户覆盖100%。
2、强化宣传,提高扶贫政策知晓率。一是使健康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制作授课PPT,深入各乡镇开展县处级挂钩领导、乡镇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市乡村三级医务人员进行政策培训,培训场次达20余场,培训人员达6500多人次。先后印发了玉门市扶贫政策宣传折页、宣传品等10万余册。同时,通过基层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走村入户、家庭医生团队上门服务、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对住院患者的面对面宣传,让贫困群众了解健康扶贫相关政策,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重点让群众记住“打针看病不发愁、医疗保险政府交;住院不用交押金、出院基本全报销;家庭医生上门来,送医送药送健康”3句话,记住包挂干部、工作队员和家庭医生3类贴心人。将健康扶贫政策普及到千家万户,不断提高贫困户的知晓率和满意度。二是深入开展健康扶贫冬季暖心服务活动,抽调县级医疗卫生单位专家组建了12支健康扶贫小分队,把健康扶贫工作作为卫计系统党组织活动主题,深入全市12个乡镇开展健康扶贫工作及相关政策宣传,累计开展义诊130次,免费送医送药价值3万余元,服务人次达1.5万人。三是多措并举,全方位抓实抓好信息宣传工作,挖掘党建工作的进展和成效,进行广泛、全面的宣传报道,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政策知晓率和关注度,积极引导贫困人口科学合理就医。
3、夯实基础,提升基本医疗承载力。根据《甘肃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三个一”标准化建设要求,制定下发了《玉门市脱贫攻坚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实施方案》,市人民政府多方筹资182万元,实施了6个非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项目,为13个村卫生室配备了健康一体机。9个镇乡均已建成标准化卫生院,均有1名以上的执业医师。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总投资3.4亿元的市第一人民医院建设项目已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