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智能建造特点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3-25 手机浏览

智能建造特点范文

论文摘要:智能制造是当今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它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文章从对智能制造的定义开始,介绍了智能制造的概念以及智能制造系统的特点及应用,然后通过分析智能制造在国内外的发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介绍了智能制造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1智能制造简介

智能制造(IntelligentManufacturing,IM)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它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以智能制造技术(IntelligentManufacturingTechnology,IMT)为基础组成的系统叫做智能制造系统(IntelligentManufacturingSystem,IMS),它具有以下特征:

①具有获取信息并以此来决定自身行为的能力。要具有获取信息并以此来决定自身行为的能力,也就是需要智能系统对信息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这要求系统的模型必须建立在相应的知识库上,系统运用知识库来决定自身行为。

②实现人机一体化。实现人机一体化就是使人和智能机器在制造过程中相互协作,在此系统中不能把人间单的当作操作者来看待,要意识到此时人和智能机器是平等的,可以认为他们是为了完成某些项工作而进行合作的两个个体,他们需要做的就是运用各自的特长来完成任务。

③拥有学习能力和自我维护能力。产品制造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因此在制造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也不断的增加,同时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故障,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对产品制造的要求,需要智能制造系统拥有学习能力和自我维护能力。

智能制造在现代制造业中应用广泛,主要包含产品智能设计、加工过程智能监控、产品在线智能测量、机器故障智能诊断、制造系统的知识处理与信息处理、制造系统的智能运行管理与决策等方面。

2智能制造在中国制造业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2.1国内外智能制造的发展状况

自20世纪80年代智能制造提出以来,世界各国都对智能制造系统进行了各种研究,首先是对智能制造技术的研究,然后为了满足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产品需求的变化智能制造技术集成应用的环境——智能制造系统被提出。智能制造系统是1989年由日本提出的,随后还于1994年启动了先进制造国际合作项目,包括了公司集成和全球制造、制造知识体系、分布智能系统控制、快速产品实现的分布智能系统技术等[1]。近年来,各国除了对智能制造基础技术进行研究外,更多的是进行国际间的合作研究。在我国对智能制造的研究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已开始。在最初的研究中在智能制造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而进入21世纪以来的十年当中智能制造在我国迅速发展,在许多重点项目方面取得成果,智能制造产业也初具规模。总的来说我国在智能制造方面的发展是不错的,近年来国家和各大制造企业对智能制造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项目成立,研究资金也大幅增长。

2.2智能制造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中,智能制造必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我国必将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这就要求我国制造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控制能源消耗的增长,而通过智能制造系统能够更加充分的利用原材料,有助于我国制造业向集约型转化。要发展好智能制造,我们首要的任务是尽快建立起智能制造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是整个智能制造的基础,也是全面发展智能制造的前提。在建立理论体系的同时技术体系也要相应的建立起来,智能制造系统是以智能制造技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它以智能制造技术为基石。最后,结合我国制造业实际情况,建立符合我国制造业发展需要的特色智能制造系统。

3结语

随着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智能制造也将随之不断发展,这是制造系统由能量驱动型转变为信息驱动型所带来必然的结果。在这个全球化的智能制造浪潮中,我国当然也不落人后,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已进行相关研究,随着国家和各大制造企业对智能制造的认识加深,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将会投入智能制造的研究当中,最终得以在全国范围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国家、企业、高校之间相互合作,统筹规划、集中优势,最终形成符合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系统。

智能建造特点范文1篇2

据了解,双方将在沈抚新区规划建设、军民融合、医疗健康、智能制造等方面开展合作,助推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崛起,同时中国电子自身业务也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对此次双方的合作,辽宁省委书记李希表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双方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辽宁将以此为契机,认真落实协议内容,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拓展同中国电子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芮晓武也表示,作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产业国家队,中国电子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好辽宁当地实情,尽己所能,加深双方项目合作,扎扎实实做事,坚定不移创新,谋划新思路,为辽宁产业再次腾飞多做贡献。

布局东北门户

中国电子此次与辽宁省展开深入合作,积极布局东北老工业基地,主要出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国家政策,二是辽宁在东北具有自身优势。

在政策方面,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外,《意见》提出到2022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全面振兴。《意见》的,为东北地区,尤其是辽宁省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辽宁省在东北地区也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辽宁省经济总量大体相当于吉林、黑龙江两省总和,而且辽宁也是我国装备制造业门类最齐全的省份。虽然辽宁有着经济下滑、投资疲软的紧迫现实,同样也有着转型向好、坚实厚重的工业根基。因此,辽宁不缺潜力和后劲,只是眼下亟须找准问题症结,平稳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从而实现东北工业基地的再次复兴。

据了解,今年5月-7月,中国电子与辽宁省委高层就深入交流合作、推动项目落实进行了多轮会谈并达成共识。其中中国电子还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统筹集团相关部门和企业与辽宁省政府办公厅、发改委等部门进行了深入对接交流;同时沈阳、锦州、本溪等市也主动与中国电子联系,共同探索相关项目的具体落地实施。而中国电子与辽宁签约意味着中国电子率先挺进东北、谋求新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落地。

芮晓武指出,中国电子积极响应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基于自身优势及抓好战略发展机遇考虑,做出有责任、义务、能力,更有强烈的愿望切实在辽宁立足、发展的决定。中国电子率先出手,为振兴辽宁尽己之力。

突出智能制造

此次合作,中国电子积极响应并贯彻落实国家振兴东北的宏大战略,对接辽宁“十三五”发展规划,以自身优势的技术产业,加大与辽宁的项目合作对接,在智能制造、智能服务、智慧园区、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方面的务实合作。

首先是突出智能,带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发展以通信装备、机器人等为代表的电子装备制造业,面向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推出一批信息技术深度嵌入的装备产品;发展以工业芯片、工控产品为代表的工控安全产业,推出一批以在线监测、远程诊断和服务为代表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实施一批以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为代表的流程制造、离散制造为重点的智能项目与传统企业升级改造项目;探索以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开发、供应链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

其次是突出智慧,让信息技术惠及民生。重点是,构建智慧城市建设生态系统,通过建设模式创新促进生态系统衍变;巩固以安全可靠电子政务内外网方案为代表的智慧政务业务;着力交通、社保、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推进信息惠民工程;加大大数据投资,强化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动数据中心与政务、民生服务平台建设。

事实上,中国电子在辽宁已有产业布局。其中,所属企业参与辽宁部分省市政府信息化项目,包括辽宁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综合办公系统等;辽宁省应急指挥平台、省平台、省国税核心征管系统等。轨道交通方面,中国电子经验实力雄厚,参与建设东北绝大部分轨道交通线路,已在长春地铁、哈尔滨地铁、大连地铁以及东北高铁线路有成功案例。此外,还有中国电子物资东北公司,以及“沈阳市重点项目”光谷联合科技城、即将投资建设的光谷联合创投科技城,是中国电子并购企业在沈阳投资建设的高新电子产业园,成为沈北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形象。

推进地方建设

作为以电子信息制造和服务为主业的央企,中国电子一直和全国各地地方政府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合作推进地方信息化建设,这几年取得了丰硕成果。

据了解,中国电子与咸阳市和IBM共同打造中美绿色合作示范项目;与长沙市合作成立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支撑长沙市出台智能制造3年行动计划及配套措施等等,合作领域非常广,企地合作共同促进发展。

中国电子与地方政府产业园推进建设方面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泛北部湾等地区建成大规模产业制造基地,在上海、海南、武汉、广西、陕西、广东等多地建成市场化运作的信息产业智慧园区。

智能制造是我国两化深度融合的产业高地,中国电子立足智能制造业务一体两翼、协同发展的产业特色,通过超前布局、开放创新,携手IBM、西门子等国际产业资源,构建联合创新实验室,共同推动技术创新与新模式应用,着力打造以“安全+”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产业体系与服务能力,重点业务涵盖了以机器人为代表的高端装备、以MES系统等为重点的工业应用、以工业云平台为特色的智能服务等方面。目前,相关成果已取得较好突破与应用,中国电子多个重大项目成功入围国家支持方向,产业能力进一步获得国家认可,成为“制造强国”战略的产业中坚力量。

链接

中国电子在辽已有产业布局:

2014年,光谷联合科技城首期启动建设,2015年竣工交付。目前已完成招商80%,一批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类企业入驻,成为沈北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形象。

2016年3月31日,沈北新区与光谷联合签约,建设总投资20亿元的光谷联合创投科技城项目。

2012年参与卫生部的居民健康卡项目顶层设计。到目前为止,辽宁省发行的1000多万张居民健康卡,芯片全部为中国电子所属企业提供。

智能建造特点范文篇3

智能建筑(IntelligentBuilding),也称智能化楼宇,智能楼宇,是建筑发展到信息时代的产物,是现代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特别是其中的现代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IntelligenceTechniques)与现代建筑技术(ArchitectureTechnol-ogy)的结晶。与许多信息时代的新发明一样,智能建筑的概念也是在20世纪后期诞生于信息时源地的美国。1984年,美国联合技术建筑系统公司(UnitedTechnologyBuildingSystemCorp)在康涅狄格州(StateofConnecticut,U.S.A)州府哈特福德市(CityofHartford)修建的都市大厦(CityPlace),因其实现大厦的办公自动化、设备自动控制和通信自动化,而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建筑[1-2]。自从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建筑建成之后,智能建筑这种信息时代的新兴建筑类型就在全球迅速发展起来,我国建筑界也随之积极开始研究和建设智能建筑。在2000年,中国建设部就颁布了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并给出了智能建筑的权威定义:“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自动化设备BA、办公自动化OA及通信网络系统CA,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3]。随着中国智能建筑的进步,中国建设部又于2006年修订了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按照修订的国家标准的定义,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4]。大力发展智能建筑,对于提升我国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但是必须承认,我国发展智能建筑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有些工作是有现成的国外先进经验可以学习的,而有些工作则是没有国外现成经验,需要我国智能建筑产业自行探索的。

2构建建设项目供应链对于我国智能建筑发展的意义分析

2.1我国智能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客观上需要构建供应链按照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6)中的定义,供应链(SupplyChain)就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组织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就是“对供应链涉及的全部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5]。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构建供应链并实施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应对空前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的重要选择[6]。英国著名的供应链专家克里斯托夫(Christopher)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曾深刻地指出:“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7]。对于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来说,按照现代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构建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供应链,客观上已经成为推进我国智能建筑产业发展和智能建筑项目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工作。必须承认的是,目前国内外将智能建筑和供应链这两个新兴发展领域结合起来所进行的相关研究,还完全处于一片空白状态。对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进行深入而全面地研究,无论是对于促进智能建筑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还是促进智能建筑在我国的发展,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极为现实的实践价值。

2.2构建供应链将是降低智能建筑建设成本的有益探索作为一种新型的、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目的的管理创新方式,供应链管理已经在诸多方面显现出自己独特的价值。在这众多的价值中,降低生产成本或工程建设项目建设成本的价值,可能是其中最鲜明的价值。国外定量的研究已经表明,构建供应链并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方法。加拿大著名供应链专家本迪纳(Bendiner,J)于1995-1997年间,通过对90家离散型制造企业(DiscreteManufacturingEnterprise)和75家流程型制造企业(Flow-BasedManufacturingEnterprise)的供应链管理效果所进行的为期两年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在使用供应链管理方法后,被调查企业的总成本下降了10%[8]。离散型和流程型这两个概念最初都是用于分析制造业企业的。离散型生产企业主要是指大类机械加工企业。它们的基本生产特征是机器(机床)对工件外形的加工,再将不同的工件组装成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由于机器和工件都是分立的,故称之为离散型生产方式。如汽车制造、飞机制造、电子企业和服装企业等[9]。流程型生产企业是指被加工对象不间断地通过生产设备,如化工厂、炼油厂、水泥厂、发电厂等,这里基本的生产特征是通过一系列的加工装置使原材料进行规定的化学反应或物理变化,最终得到满意的产品。由于生产过程是24小时连续不断的,人们也称此类生产为过程型或连续型[10]。虽然本迪纳的研究只针对制造业企业,但从产品形成过程的类似性来看,建设项目完全可以看成是一种离散型制成品,因此,西方离散型制造企业构建供应链并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成功经验,完全可以应用到我国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供应链构建和管理过程中。如果通过构建供应链并实施供应链管理,能够达到本迪纳所调查制造业企业的平均水平,也就是使总成本降低10%,则必然极大增强我国智能建筑在建筑市场的竞争力,使智能建筑在整个国内建筑市场的份额显著扩大,并将有助于提升我国智能建筑在世界智能建筑市场上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我国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构建供应链并实施供应链管理,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我国智能建筑建设项目降低成本的有益探索。

2.3构建供应链是推进我国智能建筑各方加强合作的必然选择从完整供应链的角度看,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供应链必然包括如下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单位(开发商或政府指定的机构)、智能建筑的技术集成单位(通常是大型复合设计单位)、智能建筑常规建筑部分的设计单位、智能建筑智能部分的设计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常规建筑部分的总承包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常规建筑部分的分包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常规建筑部分的监理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智能部分的监理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常规建筑材料的供应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常规建筑设备的供应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智能设备的供应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常规建设施工机械的供应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信息网络的运营单位等。可以看出,与常规建筑建设项目相比,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天然就复杂。这既是智能建筑供应链管理的直接劣势,也是智能建筑供应链管理的潜在优势。将直接劣势转化为优势的关键,就在于智能建筑建设项目能够构建有效的供应链并对供应链进行有效管理。而国内学者(刘桦,赵雪勤)的研究也表明,制约我国智能建筑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就是我国智能建筑行业未能形成合作开发机制。我国的系统集成商、设备供应商、电信网络运营商和建设单位等往往各自为政,其产品的性能技术不成熟、技术标准不统一,甚至未形成标准,抑制了智能建筑企业的成长,也妨碍了行业的发展[11]。在那些已经构建供应链并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生产经营领域,相关研究已经表明,构建良好的供应链合作关系,必然能够给供应链上的各方带来实质的共赢关系,确保各方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1991年,斯科特(CharlesScott)和韦斯特布鲁克(RoyWestbrook)经过研究发现,构建供应链并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的供应链管理,给制造过程带来如下四项好处:(1)能够节约相当多的工作准备时间;(2)能够实质提高面向过程的设计水平;(3)能够大幅度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4)能够加强供应链各方之间信息交换等[12]。1994年,斯图尔特(Stuart)和穆勒(Muller)经过研究发现,构建供应链并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的供应链管理,可以使产品质量得到持续改善[13]。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一旦供应链上的各方建立了良好合作伙伴关系,产品的设计水平必将不断提高,而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也必将得到持续改善。对于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来说,构建供应链并实施供应链管理,将是推进我国智能建筑各方加强合作的必然选择。

3可供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备选的供应链模式分析由于目前智能建筑仍然只是一种探索性的建筑模式,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供应链模式还处在探索过程中。

3.1智能建筑建设建设项目供应链模式选择的考虑因素由于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更可能是一种大型建设项目,因此,大型常规建设项目所构建的供应链,必然是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构建的备选模式。此外,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构建供应链还必须要体现智能建筑发展的特殊要求。这样,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的备选模式,就需要考虑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大型常规建设项目供应链的构建模式,二是体现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殊要求的供应链构建。

3.2常规大型项目的供应链构建模式常规大型建设项目供应链的构建模式,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刘玉明副教授曾进行了相关研究,他设想了常规大型建设项目的两种供应链备选模式,即“代建单位供应制+第3方物流”和“总承包商供应制+第3方物流”这两种供应链模式[14],如图1、图2所示。这两种供应链模式的特点是,无论是“代建单位供应制”还是“总承包商供应制”,本质上都是指由建设项目的相应机构(即实际上的总体负责机构)作为建设项目所需物资全过程供应的责任主体,然后由第3方物流机构负责具体的物流服务工作。对于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来说,这两种供应链模式必然是备选模式,其优点是充分体现了大型建设项目供应链构建的基本要求。但是这两种大型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模式的缺点在于,无论是建设项目的代建单位,还是建设项目的总承包商,都并不具备对智能建筑的全面掌控能力。当然,要想使上述两种供应链模式发展成为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供应链模式,还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造,简而言之,就是将一般的大型建设项目的机构或总承包商改造成为能够构建智能建筑供应链并实施有效管理的智能建筑的机构或总承包商。此外,一般的第三方物流机构也必须改造成为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专业物流公司。

3.3体现智能化发展功能要求的供应链模式构建对于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来说,除了上述两种供应链模式之外,还需要设计能够体现智能化发展功能要求的供应链模式。本文设想了“智能建筑技术集成机构全供应链主导+专业物流公司物流服务”的供应链模式。在“智能建筑技术集成机构全供应链主导+专业物流公司物流服务”这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供应链模式中,掌握了“智能化发展功能相关技术”的智能建筑技术集成机构作为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全供应链的主导者,负责全供应链的全面构建,而整个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的物流工作,则交给专业物流服务机构负责。这种供应链的构成如图3所示。这种供应链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使集成智能建筑核心技术的机构发展成为整个供应链构建的主导力量。当然,这种供应链模式也有缺点,这就是没有全供应链管理经验和能力的技术集成机构,难以独自担负起构建并管理全供应链的重任。

4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的构建过程分析由于上述3种针对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所构建的供应链还都是设想中的供应链,因此,还需要研究上述3种供应链的构建过程。

4.1“智能建筑技术集成机构全供应链主导+专业物流公司全程物流服务”型建设项目供应链的构建过程构建这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模式的第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育“智能建筑技术集成机构”掌握大型建设项目的项目管理能力。对于智能建筑技术集成机构来说,应该积极介入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整个开发过程,全面锻炼自己对于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项目管理能力。构建这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模式的第二个核心任务就是培育能够完成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全过程物流工作的专业物流公司。如果上述两个任务能够完成,“智能建筑技术集成机构全供应链主导+专业物流公司全程物流服务”型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就大体构建完成。

4.2“智能建筑项目代建机构全供应链主导+专业物流公司全程物流服务”型建设项目供应链的构建过程构建这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模式的第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育“智能建筑项目代建机构”掌握大型建设项目的项目管理能力。对于智能建筑项目代建机构来说,应该积极学习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项目管理技术,全面锻炼自己对于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项目管理能力。构建这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模式的第二个核心任务也是培育能够完成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全过程物流工作的专业物流公司。如果上述两个任务能够完成,“智能建筑项目代建机构全供应链主导+专业物流公司全程物流服务”型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就大体构建完成。

4.3“智能建筑项目总承包商全供应链主导+专业物流全程物流服务”型建设项目供应链的构建过程构建这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模式的第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育“智能建筑项目总承包商”掌握大型建设项目的项目管理能力。对于智能建筑项目总承包商来说,同样应该积极学习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项目管理技术,全面锻炼自己对于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项目管理能力。构建这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模式的第二个核心任务也是培育能够完成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全过程物流工作的专业物流公司。如果上述两个任务能够完成,“智能建筑项目总承包商全供应链主导+专业物流全程物流服务”型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就大体构建完成。

智能建造特点范文篇4

关键词: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模式;路径创新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3-0035-03

引言

《中国制造2025》,将“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作为主要战略任务之一,提出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等具体任务。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开展2016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荐的通知》等文件,提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重点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打造智能协同制造技术服务平台,形成智能制造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以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为主攻方向,提升工业共性技术能力,促进产业化创新和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智能工业体系,打造智能制造产业生态链,构成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新动力。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基础上,以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为主要特征,包括从智能制造单元扩展到车间、生产线、企业、供应链等环节在内的制造生态系统。智能制造的实现主要通过信息―物理系统(CPS),实现网络信息系统和实体空间的深度融合,形成智能决策与控制,从而推进整个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为此,对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模式、现路径等内容的研究,显得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新模式

(一)“政府+企业”发展模式

“政府+企业”发展模式指智能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由政府作为其主要支配力量,政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人才等资源,企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优先享用政府资源,受政府相关政策的保护,从而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长为智能制造业的“舵手型”企业。这类企业往往涉及一些与国家利益直接相关的产业领域,或是与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息息相关,因而这些企业受到政府部门的调节和支配,能够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迅速成长起来。

(二)“智能制造业产业化创新平台”协同发展模式

智能制造业产业化创新平台由政府和产业链上的“舵手型”企业共同发起,平台由“舵手型”企业以创新的商业模式驱动运营。激发平台的产、学、研和企业的协同创新智慧,通过该平台共享和增值,促进创新要素发挥乘数效应的作用。该创新平台的有效运营由政府的产业政策驱动,全面涵盖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利益相关方,促进智能制造业的良性发展。保证所有相关基础技术与组件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开放、实时的运行环境,数字生态系统的优化整合、数据分析以及协同的功能,促进智能制造业产业化创新平台的共享运行。面向智能制造的全过程、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建立起智能产业部门的协作,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新生产模式,支持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制定智能制造的共性技术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与规范,并在相应领域推广;实现智能制造产业系统中的物理对象与相应的虚拟对象之间无缝协同融合;推动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施智能制造重大产业工程,强化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基础技术和产业支撑能力,加快构筑自动控制与感知、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等制造新比较优势,增强智能制造业数字化连接能力、数据增值能力、网络集成能力、智能认知能力、智能优化配置的能力,促进全产业链的智能协同。

(三)“工业4.0”引领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大力推进再工业化与制造业回归,推进网络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重点关注互联网、智能技术对制造业发生的作用,其中CPS是网络世界与实体世界的融合,具有在空间和时间维度感知和处理外部环境复杂性的能力,对产业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产生巨大影响。在美国,这种影响将重点发生在智能生产设备、流程、自动化、控制、网络和新产品设计等产业。CPS能够实现管理大数据、提升机器互联、建设智能化、提升对设备管理弹性和自适应能力等目标。对制造业的硬件设备、工厂、移动设备、物流、服务和人和过程进行连接、整合、分析和动态调整,具有跨界协同的特征。要重点推进能适应“工业4.0”的智能制造业发展模式,提升智能化制造业的CPS能力。首先,实体空间的数字化能力,将设备、移动终端、工厂、流程、服务等供应链中所有环节等“实体空间”要素,进行数字化呈现与连接的能力,实现万物智慧互联;其次,大数据基础上,网络空间对数据进行集成分析,发展人―机智能交换,提升认知层的智能决策能力;最后,网络―实体空间交互能力,形成智能价值网络、商业生态,实现智能协同增值。

二、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提升重点领域智能机器人智慧能力

面向《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聚焦智能生产、智能工厂、智能企业的智能机器人的智慧能力提升,攻克智慧机器人关键技术,围绕重大科技领域,培育智慧生活、现代服务、特殊作业等方面的需求,重点发展人机协作智慧机器人、双臂机器人等标志性智慧机器人产品,引导智慧机器人向中高端发展,推进专业服务机器人实现系列化、商品化,促进服务机器人向更广领域发展。

(二)大力发展智慧机器人关键零部件

从优化设计、材料优选、制造工艺、装配技术、专用制造智能装备、智能产业化能力等多方面入手,实施技术创新,突破技术壁垒,解决智能工业机器人用的关键零部件性能、可靠性差,使用寿命短等问题。聚焦感知、控制、决策、执行等智能制造核心关键环节,突破关键核心与关键零部件,开发智能工业机器人、增材智能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核心技术装备,以装备为支撑,全面提升高高性能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智能控制器、智能传感器、智能末端执行器等五大关键零部件的质量稳定性和产业化生产能力,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三)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产业化创新

积极跟踪智能机器人的发展趋势,推进新一代智能机器人共性技术产业化创新,建立健全智能制造机器人的创新平台。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组建面向全产业链的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打造政产学研用(企业)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载体。重点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深度学习等基础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突破高性能智能机器人的设计、精确参数辨识补偿、协同作业与调度、编程等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技术;重点突破智能制造模块化、标准化体系结构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生肌电感知与融合等服务机器人关键技术;重点开展,突破机器人通用控制软件平台、人机共存等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核心技术。同时,推进智能制造共性关键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以及检测体系认证与应用。

(四)打造“舵手型”企业和“智能工厂”

引导企业开展产业链横向和纵向整合,支持互网企业与智能制造企业的共享联合,通过联合重组、合资合作及跨界融合,加快培育智能化管理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整合能力强的“舵手型”企业,打造市场渗透力强的智能制造机器人知名品牌,充分发挥“舵手型”企业带动作用,以“舵手型”企业为引领形成良好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系统,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局面。通过“舵手型”企业,打造“智慧工厂”,以制造资源、生产操作流程和产品为核心,以产品生命周期数据为基础,应用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实验验证技术等,使产品在生产工位、生产单元、生产线以及整个工厂实现智能化生产和运营。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以及智能化都成熟的前提下,从基础IT与自动化,到业务流程变革,再到系统集成,参照CPS以及工业4.0的技术标准,建立智能车间、智能化工厂、智能化企业以及整个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系统。

三、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供给侧对策

(一)加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

实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分布规划,在制造的优势行业、重点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发展的应用示范,政策鼓励企业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和智能企业,推进智能制造和智能生产;分层推进智能化技术应用,推进智能技术产业应用。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泛在信息的强力支持下,推进智能化制造产业支撑能力建设,加强工业互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制造企业的互联网化和智能化,突破和发展智能化关键共性技术和高端核心智能工业软件、智能制造装备及其关键部件和装置研发和生产,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升级、推进智能制造的制度环境,促进智能制造产业的升级发展。

(二)促进创新体系有效智能协同

智能制造产业化水平的关键是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我国在工业无线技术、标准及其产业化,关键数据技术和安全核心技术等智能制造产业和工业互联网领域,发展水平还很低。制造业总体技术水平还处于由电气化向数字化迈进的阶段,而智能制造的支撑是数字化和智能化。按照德国工业4.0的划分,发达工业国家智能制造推进的是由工业3.0向工业4.0的发展,而我国智能制造需要的是工业2.0、工业3.0和工业4.0的同步推进。不断探索“互联网+”与各行业融合创新的新模式,以网络为纽带,实现人、机、物的互联互通,加快高速、互联、安全、泛在的基础网络设施建设,智能制造的实现设备、生产线、制造系统、产品、供应商、人之间的智能互联;强化创新驱动,持续推进智能制造企业融合创新,引导机器人产业链及生产要素的集中集聚,形成合力,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健康发展,实现创新能力和智能制造技术革命的赶超,促进智能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三)示范应用带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

激发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提升智能制造业的集成创新、产业应用、产业化创新、试点示范成效,支持产学研用合作和组建产业创新联盟,联合推动离散型数字化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智能制造产业应用。支持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和应用服务,推动形成包括多元化主体和多元化路线的产业创新和技术扩散体系,多方参与、多线并进的开放性创新机制,建立面向智能制造重点行业的工业云,采集产品数据、运营数据、价值链上大数据以及外部数据,实现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智能优化,加快构建以智能制造“母工厂”为核心的系统层面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载体。制定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各项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鼓励机器人产业向高端化发展,聚集重点领域,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及能源管理优化,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分类实施流程制造试点示范与离散制造试点示范,以应用为抓手,带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

(四)建立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风险补偿机制

加强智能制造产业领域的资金扶持,以产业政策推动形成多元化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智能产业创新格局,鼓励以解决智能制造产业现实问题为宗旨,引导组织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合作和关键技术攻关,强化面向产业联盟的独立评估与信息公开机制,加快我国智能制造企业的整体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模式形成,主动对接国际智能制造技术产业标准,设立智能制造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智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大财税支持力度,为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等专项资金支持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创造条件,积极探索建立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风险补偿机制。

智能建造特点范文篇5

目前,国内一些科技园区、经济园区先行先试,智慧园区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果。2012年,中关村将示范区“一区多园”的空间信息与企业、产业、科技创新资源、科技金融资源、招商引资等信息进行整合,促使中关村向智慧园区全面转型。今年,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暨星光影视园“新媒体信息管理与服务公共平台项目”投入应用,运用RFID、云服务等构建了智能化的基础设施管理与服务体系,从“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三个角度对园区内的人、车、物等资源以及媒体资料等虚拟资产实现了全方位的监测与管理。

一、软件谷打造智慧园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对软件谷而言,智慧园区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智慧化提升园区竞争力已是大势所趋

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在部级园区中,有63个提出了智慧园区的建设理念,占比达到四分之一左右,其他各级园区也积极开展智慧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中国智慧园区建设已经初步呈现出集群化分布特征,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联动、西部特色发展”的空间格局。在南京,“十二五”期间南京城市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将南京打造成为“人文绿都、智慧南京”。2011年,在软件谷的建设初期,法国凯捷公司对园区的规划建设进行了高端策划和顶层设计,提出将软件谷打造成全国具有示范效应的智慧园区“云之谷”,以智慧化提升软件谷综合竞争力。

2.智慧园区的建设与软件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

智慧城市、智慧园区的核心在于运用现代ICT技术,构建无所不在的高速融合网络、智能感知环境和海量运算能力,提高区域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公众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质量,推动高端产业发展。因此,智慧园区的打造必须建立在软件产业的高端发展上,新一代通信网络、云计算、物联网和传感网等先进技术将会构建起园区发展的智慧环境和面向未来的全新园区形态。同时,智慧园区的建设目标也将会为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必将对今后软件谷的产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3.智慧园区建设是软件谷“二次创业”的迫切要求

对于软件园区而言,第一次创业主要是依靠便利的交通、充裕的人才、优美的生态、完善的配套和高效的体制机制等优势条件,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进来,形成产业集聚态势;第二次创业需要以打造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特色化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为目标,依托园区良好的发展环境、优质的政务服务和集约高效的资源配置才能实现,核心是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因此,只有在智慧园区建设上走在前列,才能够更好地整合园区发展要素和资源,创新管理手段与措施,减少运营成本和流程,承接全球高端产业转移契机,加速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并在与国内外诸多软件产业园区的同质化竞争中抢占先机。

二、软件谷智慧园区建设的规划、目标和现状

1.建设规划

在《中国(南京)软件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中国(南京)软件谷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实施意见》中,提出要按照国际化、生态化、智慧化理念,打造“绿色、低碳、智能”软件谷;以云计算技术和应用服务引领发展,加快云技术在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工业设计、移动支付、信息安全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建设智慧城市产业园、超级云计算服务产业园、物联网产业园、移动互联网产业园、三网融合产业园、下一代移动通信产业园等多个产业基地。

2.建设目标

以建设“智能化、现代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软件园区为目标,优化顶层架构设计,集成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信息化建设模块化解决方案,不断提升园区信息化建设应用与管理水平,进一步促进主导产业的巩固与提升,实现“政务工作公开化、园区服务网络化、数据资源共享化、辅助决策智能化、体系建设标准化”,高标准建成“绿色、低碳、智能”的现代化智慧园区。

3.已建成的技术支撑平台

目前软件谷已建成的技术支撑平台主要有IBM润和软件技术联合创新中心、北大工学院南京研究院、中兴通讯全球云计算中心、江苏赛联信息产业研究院、江苏虚拟软件园、江苏省软件产品检测中心、紫金(雨花)科创特区云端虚拟孵化器公共技术平台等,可为企业提供开放式的信息技术支持。

4.正在搭建的体系架构

软件谷目前正在按照“高端化、国际化、品牌化”的发展战略,瞄准产业发展前沿,精心打造移动互联网、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电子商务等专业园区,并积极搭建“一中心、三平台”建设架构,即:南京超级云计算服务中心,以及依托超云中心建设的“智慧园区”产业平台、软件技术开发服务平台和园区信息化建设平台等三大平台。

(1)南京超级云计算服务中心。该中心作为软件谷的基础云平台,今年年底将正式建成,未来将承担为谷内各类软件企业提供更加先进的海量数据存储和数据分析功能,也是软件谷建设智慧园区的核心技术依托。该中心主要建设云服务和云应用两个平台。云服务平台一期建成后,计算能力将达200万亿次、存储规模将达PB级,后续超算性能指标还将扩展到千万亿次以上计算能力和EB级别海量存储规模。云应用平台则提供创业孵化应用云、培训应用云、研发测试应用云、政务应用云、治安应用云、环保应用云、交通应用云、教育应用云、医疗应用云等业务。

(2)“智慧园区”产业平台。该平台主要引进智慧产业领域内的高端企业,聚集智慧产业上下游各方面的优势力量,对智慧产业进行顶层方案规划和分模块设计,研究适应软件谷产业特点的智慧园区架构和产业链等各个方面,开展智慧交通、智慧楼宇、智慧警务、智慧环境、智慧电子商务等典型示范工程建设,打造完整的智慧产业链条。位于软件谷A8地块的楚翘城项目是软件谷公司自主开发建设的第一个商业综合体项目,通过与南京电信的合作,楚翘城从设计、建设到管理、运营、服务都贯穿了智能化、宽带化、无线化、融合化的理念,智能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企业管理运营的成本,达到商业信息化、办公自动化、工作高效化。

(3)软件技术开发服务平台。该平台立足于应用基础研究,整合谷内现有的公共技术平台资源,打造一体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和孕育孵化载体,从软件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探索、软件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及关键软件产品和应用的产业化促进等三个层次开展软件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从而为谷内企业在大数据、云渲染等前沿信息技术和应用领域的创新尝试提供自由宽松的环境和强大专业的后台支持。

(4)园区信息化建设平台。该平台汇聚谷内所有行政资源,负责制定信息化工作规划、分解年度目标、安排重点项目、建设重大基础设施、组织人才培训、交流发展经验、开展绩效评估等工作。软件谷建立协调会商机制,及时解决软件谷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并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通过建立健全严格的任务跟踪和工作考核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按时序进度高效推进。同时,设立信息化组织实施机构,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结合行政管理、企业服务、企业管理等不同领域的特点,全面负责“管委会—职能局或专业园区—企业”三级信息化建设与指导工作。

三、软件谷智慧园区建设规划

1.三大策略推动智慧园区发展

一是抓软件产业和互联网产业。重点扶持发展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等核心软件,通讯、移动互联、游戏动漫等行业应用软件,物联网产业和云计算数据服务,网络服务业和数字内容产业,着力优化软件产业结构,提升软件产业发展水平。二是抓智慧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建设紫金科创特区、创业创新城和中以智慧园等一批载体,大力推进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效果比较好的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和智慧产业园建设。三是抓“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开展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主题的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活动,以重大智慧应用体系建设为载体,着力加强与国内外知名IT企业的合作,努力做到“开发一个系统,引进一个团队,推出一批产品,培育一个产业”。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着力引进有影响力的重点合作项目,积极做好企业落户服务工作,储备一批新的合作企业,逐步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智慧行业应用领域形成集聚优势。

2.加快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智慧园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信息基础设施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智慧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沿着“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方向发展,不断夯实宽带网络建设,建立惠及企业的电子政务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通过部署针对园区的网络解决方案,建设简洁、可靠、高性能的园区网络,基本实现光纤网络接入能力和无线宽带信号全覆盖。提升网络承载能力与综合服务保障能力,促进各类网络之间互联互通,提升宽带互联网省际、国际的出口能力,建设全市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强化网络运行安全保障,加强网络基础设施日常运行监管与网络监测预警,加强对重要设施的保护,建立应急通信保障机制。

3.积极推进三大功能应用

一是加快推进网上企业服务系统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基本信息库,定向各类扶持企业的政策、信息、资源,实现从项目准入手续办理、专项申报材料评审、统计数据分析、专业技术评估、人力资源管理、财税管理、工程建设管理等全过程的信息化动态管理。二是加快“智能招商”模块建设,将谷内所有可利用的土地、楼宇资源和招商条件等信息全部入库联网,根据招商对象的实际需要,在第一时间为其寻找符合条件的落户资源。三是加快企业与园区的社区媒体交流平台建设,及时汇总谷内企业对园区发展和政策服务的具体诉求建议,及时有效准确互动,有针对性地提升环境建设和政务服务水平。

4.丰富业务支撑平台

智能建造特点范文篇6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发展技术特点

1、智能变电站概述

智能变电站主要包括智能高压设备和变电站统一信息平台两部分。智能高压设备主要包括智能变压器、智能高压开关设备、电子式互感器等。智能变压器与控制系统依靠通信光纤相连,可及时掌握变压器状态参数和运行数据。当运行方式发生改变时,设备根据系统的电压、功率情况,决定是否调节分接头;当设备出现问题时,会发出预警并提供状态参数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运行管理成本,减少隐患,提高变压器运行可靠性。智能高压开关设备是具有较高性能的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配有电子设备、传感器和执行器,具有监测和诊断功能。电子式互感器是指纯光纤互感器、磁光玻璃互感器等,可有效克服传统电磁式互感器的缺点。变电站统一信息平台功能有两个,一是系统横向信息共享,主要表现为管理系统中各种上层应用对信息获得的统一化;二是系统纵向信息的标准化,主要表现为各层对其上层应用支撑的透明化。

2、智能变电站发展历程

智能电网作为未来电网的发展方向,渗透到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通信信息各个环节。在上述这些环节中,智能变电站无疑是最核心的一环。

智能变电站由数字化变电站演变而来,经过4年的发展,技术已经日臻完善。相比较其它环节,智能变电站已经达到了可以大规模进行推广的条件。智能变电站主要由设备层、系统层组成,与传统变电站最大差别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次设备智能化、设备检修状态化,以及二次设备网络化。

2011年以后所有新建变电站全面按照智能变电站技术标准建设,并且重点对枢纽及中心变电站进行智能化改造。根据国网的规划未来我国智能变电站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第一阶段新建智能变电站46座,在运变电站智能化改造28座;第二阶段新建智能变电站8000座,在运变电站智能化改造50座,特高压交流变电站改造48座;第三阶段新建智能变电站7700座,在运变电站智能化改造44座,特高压交流变电站改造60座。

按照国家电网"十二五"智能电网建设规划,在"十二五"前期,新建智能变电站进度保持较快增速,在后期,智能变电站改造占比将逐步提升。《中国智能变电站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截至到2013年第六批招标,智能变电站招标量已经达到约3600座,招标量与规划预期基本相符,但是近几批智能变电站招标比例较前期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前期国家电网推进的智能变电站运行效果为达到预期;智能变电站制造成本降低速度较慢,造价依然较高;国家电网正在积极推进第二代智能变电站试点新项目,预计会放缓现有智能变电站建设进度以及降低智能变电站招标比例。随着新一代智能变电站试点项目逐步投入运营,智能变电站招标比例将继续提升,建设进度将不断加快。

3、智能变电站优点

3.1智能变电站能实现很好的低碳环保效果

在智能变电站中,传统的电缆接线不再被工程所应用,取而代之的是光纤电缆,在各类电子设备中大量使用了高集成度且功耗低的电子元件,此外,传统的充油式互感器也没有逃脱被淘汰的命运,电子式互感器将其取而代之。不管是各种设备还是接线手段的改善,都有效的减少了能源的消耗和浪费,不但降低了成本,也切实的降低了变电站内部的电磁、辐射等污染对人们和环境形成的伤害,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环境的质量,实现了变电站性能的优化,使之对环境保护的能力更加显著。

3.2智能变电站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智能变电站的工作特性和负担的职责,使其必须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它负责的电网运行的数据统计工作,就要求他必须具有向电网回馈安全可靠、准确细致的信息功能。智能变电站在实现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功能之后,不但可以将这些信息在内部共享,还可以将其和网内更复杂、高级的系统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智能电网的互动性确保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3.3智能变电站可靠性特点

客户对电能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可靠性,智能变电站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在满足了客户需求的同时,也实现了电网的高质量运行。因为变电站是一个系统的存在,容易出现牵一发动全身的现象,所以变电站自身和内部的所有设施都具有高度的可靠性,这样的特性也就要求变电站需要具有检测、管理故障的功能,只有具有该功能才可以有效地预防变电站故障的出现,并在故障出现之后能够快速的对其进行处理,使变电站中的工作状况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

4、技术特点

4.1体系结构

智能变电站系统分为3层: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过程层包含由一次设备和智能组件构成的智能设备、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完成变电站电能分配、变换、传输及其测量、控制、保护、计量、状态监测等相关功能。根据国网相关导则、规范的要求,保护应直接采样,对于单间隔的保护应直接跳闸,涉及多间隔的保护(母线保护)宜直接跳闸。

智能组件是灵活配置的物理设备,可包含测量单元、控制单元、保护单元、计量单元、状态监测单元中的一个或几个。

间隔层设备一般指继电保护装置、测控装置、故障录波等二次设备,实现使用一个间隔的数据并且作用于该间隔一次设备的功能,即与各种远方输入/输出、智能传感器和控制器通信。

站控层包含自动化系统、站域控制系统、通信系统、对时系统等子系统,实现面向全站或一个以上~次设备的测量和控制功能,完成数据采集和监视控制(SCA-DA)、操作闭锁以及同步相量采集、电能量采集、保护信息管理等相关功能。

站控层功能应高度集成,可在一台计算机或嵌入式装置实现,也可分布在多台计算机或嵌入式装置中。

4.2一次设备

高压设备是电网的基本单元,高压设备智能化(或称智能设备)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别传统电网的主要标志之一。利用传感器对关键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进而实现电网设备可观测、可控制和自动化是智能设备的核心任务和目标。《高压开关设备智能化技术条件》、《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智能化技术条件》对~次设备智能化做了相关规定。在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的情况下,可进行功能一体化设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将传感器或/,u执行器与高压设备或其部件进行一体化设计,以达到特定的监测或/,u控制目的;②将互感器与变压器、断路器等高压设备进行一体化设计,以减少变电站占地面积;③在智能组件中,将相关测量、控制、计量、监测、保护进行一体化融合设计,实现一、二次设备的融合。

4.3智能设备与顺序控制

实现智能化的高压设备操作宜采用顺序控制,满足无人值班及区域监控中心站管理模式的要求;可接收执行监控中心、调度中心和当地后台系统发出的控制指令,经安全校核正确后自动完成符合相关运行方式变化要求的设备控制,即应能自动生成不同的主接线和不同的运行方式下的典型操作票;自动投退保护软压板;当设备出现紧急缺陷时,具备急停功能。

结束语:

智能电网建设是根据我国能源分布与负荷消费地域分布特点,适应我国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采取的电网发展方式,对各类能源,尤其是大规模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计入和送出适应性强,能够实现能源资源的大范围、高效率配置。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智能变电站是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中实现能源转化和控制的核心平台之一,前景十分广阔。

参看文献:

智能建造特点范文篇7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造价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a)-0147-01

建筑智能化系统是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监控技术等,通过对建筑和建筑设备的自动检测与优化控制、信息资源的优化管理,实现对建筑物的智能控制与管理,以满足用户对建筑物的监控、管理和信息共享的需求,从而使智能建筑具有安全、舒适、高效和环保的特点,达到投资合理、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目标。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人类需求的增长,新的技术、工艺、材料的不断地更新和出现,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智能的不断完善,对于建筑智能的造价系统的管理工作也要不断的适应市场的发展趋势。

1智能建筑工程造价存在的问题及控制对策

造价咨询公司作为专业投资顾问,要对智能化系统从设计到施工到运行、维护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使智能系统应用更加优秀。智能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一般可分为投资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和竣工结算等阶段。

提出建议书,进行可行性分析,确定投资估算,编制设计任务书是项目投资的主要决策阶段。在此阶段内确定项目建设的标准和合理的规模是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往往甲方在论证阶段不能做到充分的调研,不清楚自身需求,贪多求全。在此阶段,造价咨询公司必须广泛组织有关专家,结合实际的市场调查情况,确定建设单位的要求,确定建设的标准和合理的规模,使项目在建成后其功能很可靠并留有适当的发展空间。另外,还要对项目进行更多方案的比较和选择,确定先进的技术,经济合理的项目建设方案,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对于智能化工程项目,系统设计方案、构造方式、所用材料以及设备种类的选择等都对造价具有重要的意义。此时细微变化,会对工程造价有重大的影响。但多数项目在需求分析阶段部分,甲方往往不能提出具体需求,而导致建筑的智能化设计不能与主体设计同步进行,设计人仅考虑了公用线槽和管线预埋,对系统调试、软件的开发、调试等项目的设置不够详细,承包单位还要根据设计图纸和招投标文件的要求进行深化设计,在此阶段,造价咨询人员要配合建设单位尽量采用招投标的方式选取设计单位,应担负设计阶段的设计监理的责任,监督设计质量、进度,检查限额设计的执行情况,协助业主组织设计的技术评审。

在招投标阶段,造价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招标方的造价控制。受其自身利益的影响,承包商往往借深化设计对方案作出对自己利益有利的调整。由于智能建筑自身的特点,如果深化方案没有经过充分论证,离开其合理性、可行性,其造价便毫无实际意义。所以在作为造价咨询公司在招投标时,最好采用综合评分法,既要考虑投标报价,还要综合考虑技术方案,在深化设计评审中,要严格控制设备选型和其他关键材料的品牌、型号,如果原方案中确实存在没达到技术要求的地方,需要调整时,要经过专业论证和审批才能变更,尽可能不要超出原招标文件推荐的材料设备清单范围,防止承包商借机提高设计标准、增加设备和线路,改变部分设备材料的品牌或型号。

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工程变更的管理;二是工程索赔的管理。作为造价咨询公司,在工程开始前,进行碰撞检查,要在保证系统正常的情况下节省能耗和日常管理的各项费用。在发生设计变更后,造价咨询公司要及时跟进变更的工程量计算及相关费用增减估算;评估变更对造价的影响,并做好设计变更的有关经济、技术资料,为以后的工程结算提供有利的保障。另外,如果设计变更造成工程费用增加,工期延误等,应进行合理的费用和工期索赔。索赔出现会导致项目的造价发生变化,索赔的管理也是对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管理,加强合同执行意识,提高索赔的管理水平,对控制工程造价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工程竣工后,为了有效控制工程造价,造价咨询公司应及时进行工程竣工结算的审查工作。在结算审查过程中,造价咨询人员应注意搜集签证齐全、有效的经济文件;仔细斟酌施工合同的条款及用词,避免存有含糊、漏洞之处;严格执行计价规范,防止承包商虚报、重报工程量,从而使建设投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作为造价咨询的专业人员还应对整个工程造价控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影响工程造价的各项因素,建立相关数据库,为今后的造价控制工作做好准备。

智能建造特点范文篇8

问: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请问您如何看待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新特征?

答:“十二五”期间,信息化不仅仅是与工业化“两化融合”,而是与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等全方位的融合,融合的目标与结果是现代化,如打造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推动现代政府的建设,等等。因此,信息化的发展呈现新的趋势:

一是信息网络的服务市场需求呈规模化的迅速扩大,与此相应的特征是大量的建筑在网络信息之上的商业(服务)模式的创新不断涌现。主要表现在:服务对象和品种的规模扩大,个人信息服务、企业信息服务、金融信息服务、行业信息服务、政府信息服务、城市信息服务的市场急剧扩大;商业及服务模式创新成为满足市场服务的关键;围绕行业市场开发的各种专业化服务之间的相互融合又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点。

二是分行业市场的云计算数据平台服务与网络的广覆盖、高速传输服务相结合,推动网络传输业与信息服务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云计算改变了数据中心与后台服务的架构样式;高效的网络传输,降低了服务成本,提升了服务能力,开辟了网络商业(服务)业发展的新前景;有线与无线网的融合,提高了服务覆盖的范围;网络技术的创新,促进了网络通信服务能力的质的跃升。

三是商业及服务模式的创新、信息化融合的发展的要求,把智慧城市建设推到了更重要更突出的地位。顺应网络服务业的大量人才需求与环境建设要求,城市化的发展与之提供良好条件,其特征是:数据与云计算基地、软件研发与产业基地、基于网络之上的各类行业应用的服务产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基地、网络服务业的人才教育与培训基地将大批诞生;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家居、智慧教育、智慧安保等应用市场和商务模式迅速发展;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的网络覆盖与网络服务业应运而生。

四是网络应用市场的快速扩张,全程监管型的从生产到加工到流通的放心食品、放心药品开始出现,网络服务型的制造产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业和通讯服务业的转型发展逐步进入了快车道。

五是政府领导网络信息产业发展的理念、思路、重点发生着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政府作为民事主体,推动政府公共服务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类服务外包市场的扩大,带动着商业模式的创新与示范作用的发挥;作为公共服务的技术类服务外包的示范者,带头搞好商业模式创新、标准创新和开放合作创新;作为网络信息业发展服务政策与环境的提供者,科技、教育、人才、政策创新与集群式发展的产业基地等环境建设相结合,网络信息产业发展的环境迅速改善;作为网络公共秩序和安全的监管保障者,全面做好网络权益、秩序和安全的法律保障,要求更全面,责任更为重大。

问:随着新一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化信息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许多城市都提出了打造“智慧城市”的思路,您认为“智慧浙江”建设已具备了哪些必要的基础条件?

答:这些年来,浙江省各级各部门大力推进“数字浙江”建设,实施信息技术倍增行动计划、城乡统筹发展信息化行动计划和信息产业振兴行动计划,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为“智慧浙江”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浙江具有系统化智慧应用市场开发发展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良好基础。浙江网民有2786万人,普及率居全国第4位;手机用户5047万户,固定电话用户1999万户,均居全国第4位;全省网站总数325158个,占全国的10.1%;电信业务总量1910亿元,居全国第3位。

二是浙江具有广阔的信息消费市场开发空间。城乡居民文化程度高,相对富裕、支付能力强,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5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303元,正处在消费升级阶段,求富、求安逸、求乐、求健康长寿,生活要求高,娱乐、健身、教育、文化消费水平高。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293万家,企业信息化发展空间大。政府的民生支出增加多,公共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潜力大,前景好。

三是浙江具有良好创新创业的文化优势。浙江人有善抓机遇、敢于创新、勇于创业的文化特质。阿里巴巴、中国化工网、宁波国际物流网、神化镍交易网等电子商务发展快,电信阅读文化产业基地、华数电视、移动等的创新领先于全国,全国行业网站百强有七成左右注册地在浙江,全国行业电子商务网站100强中有54强在浙江,90%以上的专业市场建立了电子商务平台,网上技术交易、远程教育、数字图书馆在全国领先。

四是浙江具有良好的网络基础设施条件和技术支撑平台。杭州的商务软件、证券软件,宁波的物流软件,杭州与宁波的动漫创作基地建设,浙大的软件学院等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浙江产业基础较为雄厚,信息技术研发能力较强。

这些优势,归结到一点,浙江最大的优势就是商业模式创新、应用市场开发的优势和人文创新创业的优势。

问:有了以上这些坚实的基础条件与优势,您认为在建设“智慧浙江”试点工作中,需如何发挥浙江优势,重点关注哪几项工作?

答:“智慧浙江”建设试点要依托现实基础和条件,发挥浙江的优势,坚持应用促发展、创新促提升、试点促融合、监管保安全,以开放的系统市场化应用开发为主攻方向、以城市的各类行业市场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以国家、省和城市三级合作创新试点为保障、以应用需求引领新兴产业基地集群发展为支撑。

一是以系统化智慧应用市场开发、商业模式创新为主攻方向。以有专业特色的系统大规模的应用市场促发展、促投资、促集聚、促创新,有利于扬长避短,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以高水平的城市商业模式创新、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如杭州零售型电子商务、智慧文化创意产业,宁波及舟山“三位一体”的智慧物流,宁波的集个人健康档案、数字化医院、基层卫生服务、远程诊疗、医保报销服务等为一体的智慧健康保障,义乌的国内外一体化国际贸易批发型电子商务,杭州与金华电动汽车的蓄电池充配电物流配送服务模式的创新,信息化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如智能安保,等等,要抓住机遇,创出全国一流的领先水平。

三是以国家、省、城市三级政府“3+1”国家标准化的创新试点为保障。“3”指的是国家信息化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标准化主管部门国家质检总局、浙江省政府。“1”指的是国家有关行业业务主管部门。上下联动,协同推进。

四是以商业模式创新、服务模式创新、标准创新、技术创新“四个创新联动”作为突破体制障碍、解决条块分割问题的突破口。“四个创新联动”、城市试点、由点及面的思路可以横向整合资源,优化利益格局,形成一种新的强有力的发展模式,彻底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并赢得可持续发展。

五是以应用市场开发带动装备基地、软件基地、创新基地以及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为支撑。以试点城市为中心,以各类产业基地建设为基点,集聚人才和创新创业要素,优化网络制造业、网络服务业的集群发展。加快相关装备制造产业和相关软件服务业基地集群发展,比如电动汽车试点就要与汽车及配件、蓄电池等研发、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发展相结合,与相应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集聚、高级技能人才、新型的商业模式的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相结合。

六是以加强法制建设,营造环境,提供各类政策支持为条件。加强信息化技术标准、法规规范、制度规则的创新和应用示范工作,保障网络应用市场各方面的权益、运营秩序和安全;加强政策支撑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七是以提高领导“智慧浙江”建设的能力、形成全社会特别是企业家和先进智库各方精英的共识为关键。提高领导干部领导新一代网络技术发展的能力,加强智慧浙江相关知识宣传普及工作。支持办好杭州电子信息博览会和宁波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产品博览会,使之成为科普教育的新平台。

问:您认为“智慧浙江”建设将为浙江带来哪些新变化、新格局和新机遇?

答:需求是发展的“牛鼻子”。“智慧浙江”建设,商业模式的创新,新的应用服务市场与商业模式的成功开发,可以创造大量的市场需求,进而带动投资、带动产业基地集群发展、带动新的商业和服务模式创新、带动技术创新、带动政府职能转变与服务创新,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新的前景和空间。

一是有利于推动传统制造业的升级。如智能电网对电表、变压器、电缆、变电所等装备提出了智能化、网络化、标准化的要求,智能生活对智能家用电器等产品、装备提升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归结起来说,装备产品进入了“不融网不行”的阶段,一般的商品如食品药品等进入了电子商务时代即“无网则无规模销售”的时代。

二是有利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交通、城际高速、地铁发展带来的智能化交通装备基地建设的机遇,智慧医疗(健康保障)带来的智慧医疗装备业集群发展的机遇,智能节能环保带来的节能环保装备的发展机遇,智能环保交通带来的电动汽车、LNG汽车的发展机遇。

三是有利于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升级。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区别的标志就是“系统的信息化”,用不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是区别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最重要的标志。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必须大面积地在传统服务业企业大力推广应用网络信息技术。

四是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智能智慧是便利、节能、环保、健康与安全消费的有效保证。

智能建造特点范文1篇9

一、多元智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多元智能理论能够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教学中其实并不存在谁运动能力高谁运动能力低的问题,而是存在着哪一方面运动能力好的问题,即体育教学中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

2多元智力理论能够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多元智力理论不仅提出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提出在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应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促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因此,体育教育首先是赏识教育,教师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我们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创建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多元智能环境;为学生创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优势才能的展示和发展,实现其个人价值;创造生动有趣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其从事优势领域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发展和发现学生身上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的对策

1创建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多元智能环境。加德纳认为遗传基因对智能可达到的程度可能有一个最高值。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智能要逼近这个极限的可能性很小。然而,如果我们能多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某种智能发展的条件,那么几乎每个人都能在那一种智能的发展上取得一定的效果;反言之,如果学生始终不被接触开发某种智能的环境,那么其生理潜能无论多大,都不太可能被激发出来。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他们的多元智能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获得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对体育概念、体育发展史、运动健康理论的叙述来发展其语言智能;通过体育舞蹈、健美操来发展音乐智能;通过体育比赛等发展其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通过登山、漂流等发展自然观察智能;通过单杠、攀岩等发展学生的空间智能,等等。然而在创建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多元智能环境的同时,教师本人也要重塑教师角色,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与伙伴,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合作的师生关系,发展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

2创造生动有趣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仅重视外在形式的“乐教”、“乐学”的气氛。它更看重内在的“效益”――体育教学的质量。它的近期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乐学精神,提高教学效果。加德纳说过:“对任何复杂概念的充分理解,都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认知模式或表现方法。”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智能既可以是教学的内容。又可以是与教学内容沟通的手段。这个特点对于改进现在的体育课堂教学是很有意义的。体育教学中针对不同智力优势的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比如用运动挂图开发学生逻辑智能、数学智能、空间智能;对语言智能突出的学生可以用概念卡通的形式展现;对音乐智能、运动智能突出的学生,可以用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展示;对自然观察智能突出的学生可以用模型来帮助理解概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适合其智能结构和特点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的优势智能得以充分发展的同时,带动其弱势智能的发展。

智能建造特点范文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思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管理、居民就业、产业发展、环境资源等方面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建设智慧城市,对于应对这些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智慧城市是当今城市发展的创新模式和必然趋势。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是开辟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新动力。

一、智慧城市背景介绍

1.1智慧城市的概念及特征

智慧城市是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宽带泛在互联网络和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为基础,以知识社会的创新和智能融合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智慧城市的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顾名思义,智慧城市的核心特征是“智慧”。围绕这一核心,有研究提出智慧城市需要具备四大主要特征:

(1)全面透彻感知。智慧城市利用各类随时随地的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系统,智能识别、立体感知城市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变化,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进行测量、监控和分析,能够采集不同属性、不同形式的信息,并能与业务流程智能化集成,继而主动做出响应,促进城市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地运行。

(2)宽带泛在互联。智慧城市的全面感知是以多种信息网络为基础的,如固定电话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传感网、工业以太网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城市中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提供了基础条件。宽带泛在网络作为智慧城市的“神经网络”,极大的增强了智慧城市作为自适应系统的信息获取、实时反馈、随时随地智能服务的能力。

(3)智能融合应用。智慧城市拥有体量巨大、结构复杂的信息体系,这是其决策和控制的基础,而要真正实现“智慧”,城市还需要表现出对所拥有的海量信息进行智能处理的能力。基于云计算,通过智能融合技术的应用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大大提升决策支持的能力。智慧城市将处理后的各类信息通过网络发送给信息的需求者,使个体间能通过智慧城市的系统进行信息交互,从而完成信息的增值应用,推动了“云”与“端”的结合,进一步彰显了智慧城市的整体价值。

(4)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智慧城市的建设尤其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智慧城市的信息应用并不仅仅停留在政府对信息的统一掌控和分配上,而是搭建开放式的信息应用平台,使个人、企业等个体能为系统贡献信息。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1.2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的区别

数字城市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测、仿真-虚拟等技术,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全部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数字城市为人文、社会以及环境提供了数字资源,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

智慧城市是城市数字化、信息化沿革的产物。它除了具有数字城市的相关特征外,还包括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创新等内涵,是数字城市向更深入、更广泛、更智能的方向发展,可以看做是数字城市的高级发展阶段。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在初期建设上基本一致,在后续发展上则更强调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协同实现城市公共价值塑造和独特价值创造。

二、国内智慧城市建设进展

建设智慧城市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为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末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各主要城市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情况:

(1)北京。北京的城市信息化建设已达到世界发达国家主要城市的中上等水平。“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围绕城市智能运转、企业智能运营、生活智能便捷、政府智能服务等方面,全面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工程。为进一步明确智慧城市建设重点领域的发展目标、行动计划和关键举措,2012年3月北京市《智慧北京行动纲要》,提出市民数字生活、企业网络运营、政府整合服务等八项行动计划,希望在2015年实现从“数字北京”向“智慧北京”的全面跃升。

(2)上海。按照2011年9月上海市政府公布的“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未来三年内,上海将基本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宽带城市、无线城市,推动智能技术、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研发应用,加快三网融合。2012年上海浦东率先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国内其他城市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经验。

(3)广州。近年来,广州市高度重视“智慧广州”建设,提出了“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理念。已开通第一个由政府主导、牵手运营商的无线城市官方门户网站,推动市民、企业及社会各界高效便捷的无线宽带网络服务。“智慧广州战略与实践”荣获2012年巴塞罗那世界智慧城市奖。

(4)深圳。深圳市在2010年2月首次提出“智慧深圳”理念。作为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之一,深圳市着力完善智慧基础设施、发展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推进智能交通、培育智慧产业基地。依托于领先的信息化进程,深圳正从科技、人文、生态三个方面打造新时期的“智慧城市”。

(5)重庆。重庆在2009年12月启动了物联网工程建设,于2010年12月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重庆提出要以生态环境、卫生服务、医疗保健、社会保障等为重点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市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打造“健康重庆”。

(6)沈阳。沈阳是全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近年来致力于创新从老工业城市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转型。为此,沈阳市政府与IBM合作,借助“智慧城市”建设,创新运用绿色科技和智慧技术,以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融合为基础,努力实现打造“生态沈阳”的战略目标。

三、智慧城市建设思路

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我国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然而智慧城市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该领域仍存在缺乏统一规划、缺乏相应技术标准和法律规范、受制于技术和资金瓶颈、缺乏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充分的人才支持等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可以遵循如下思路:

(1)明确自身定位、统一协调、分步实施。从当前智慧城市发展实际来看,各地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并不一致,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也有诸多不同。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应认清城市自身的发展现状和所处的发展阶段,找出与智慧城市概念的主要差距。这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审慎地确定智慧城市建设的长远目标和分阶段目标,从容易实现的、效果明显的项目起步,选准有迫切需求的项目作为突破点。之后在已取得的经验和效益的基础上逐步扩张。智慧城市建设的涉及面非常广泛。任何一个行政部门所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都会面临诸多问题。因此,必须建立一种跨部门的,能够综合协调各方需要,统筹解决项目建设、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等问题的建设机制,避免陷入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的困境。

(2)破除信息孤岛、构建一体化的信息资源体系。信息是城市智慧化的基础。现今的城市信息,由于行政管理的条块分割,信息共享的程度较低,信息孤岛大量存在。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只有实现了信息间的交互共享和整合提升,信息资源所带来的效益才是最大化的。建议加快政府部门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的进程;制定和完善信息共享的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制度规范,明确统一的数据共享格式,明确共享信息资源的责任与义务;研究和探索建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引导企业、公众、社会组织等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供给,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市场的有序利用。以信息的集约采集、有序共享、安全保障为目标,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信息资源体系,提高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3)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的政策法规建设。智慧城市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大力提升上述网络的基础设施能力。要加快城市光纤宽带网的建设,新建住宅小区和楼宇按光纤到户标准进行建设,已建住宅小区和楼宇加快光纤到户改造;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和下一代广播网的建设;完善移动通信网络,提升无线宽带数据业务承载能力;加快物联网试点推广,提高网络业务承载和支撑能力;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海量数据收集、利用和处理等能力。与此同时,要加紧制定与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根据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依法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为智慧城市建设创造的良好政策环境。

(4)政府主导、打造开放合作的发展模式。智慧城市的建设,除了要有全面、整体的规划,还要有良好的运作模式。智慧城市的建设涉及政府、通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终端供应商、内容提供商等,仅凭产业环节中的某一方,是难以系统而健康地推进智慧城市发展的。政府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组织和管理者,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做好产业规划与投资引导,以多元化投资替代单一财政投资,打造公平有序、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建设环境。通信运营商作为智慧城市运营和应用提供者,是产业链中的主体力量。运营商应本着集约化建设和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快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增强信息网络综合承载能力。在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下,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分工合作、互补互利,充分整合到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环节,实现智慧产业的协同创新和融合发展。

四、结束语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城市级别的复杂系统,没有可供照搬的现成模板。每个城市都应从实际出发,注重针对自身发展需求和城市特色,创造性地借鉴和吸收他人的经验,因地制宜地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王震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全球共识与我国的提振策略[J].宏观视野,2011

智能建造特点范文篇11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智能电网;电力系统改革;强电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2.14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面临的最大的资源问题就是能源电力的问题,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是我国电网的主要发展方向,我国要在2022年实现坚强智能电网的全国统一建设,实现电网供电智能化。

1智能化变电站的特点和优势

智能化变电站采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一条通道上对多条通道的信息进行传输,大大简化了变电站内的二次接线。传统的变电站为了实现多个功能,采用的信息模型种类比较多,每个功能系统对信息的采集和处理都是相互独立的,这样在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间要建设大量的电缆才可以完成对模拟信号的传输,这样传统变电站在资金成本的投入上比较大,而且变电站的结构上也比较复杂。智能化变电站采用统一的信息模型,在通信网络中采用统一的通信标准接入网络,通过同一个网络就可以实现对信息的监控和处理,这样大大减少了系统的软件和硬件的重复配置,降低了变电站建设的成本。智能变电站采用光纤作为通信介质对数字信号进行传输,保证了信息传输不受干扰,采用计算机通信技术作为信息传输的主要技术,保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智能化变电站可以提高变电站的自动化控制功能,智能变电站传输信息在传输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可以帮助变电站更好的实现自动化控制功能,通信网络和一次设备、二次设备之间可以更好的进行自检,实现系统状态的检测和修复,智能化变电站通过故障自动化分析程序可以实现智能化分析的功能。常规的变电站设备之间用电缆进行连接,容易造成电缆间的电磁干扰,智能化变电站可以解决电缆受到电磁干扰的问题。

2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方案研究

电站的智能化改造要严格遵守总体的技术框架标准,根据电网和当地的实际情况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改造措施。变电站智能化改造要从提高电网的生产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改造方案要经济实用。在对变电站进行改造期间要遵守企业安全生产的条例,保证变电站安全性和可靠性不受影响。对变电站的一次设备改造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变电站进行智能化改造,要在利用原有的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减少改造资金的投入,减少改造工作的工程量,把智能化变电站的优势都发挥出来,这是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对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可以采用现有的技术分别对过程层智能化、变电站层智能化和间隔层智能化进行改造,根据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况,如果设备投入使用的时间短,自动化水平比较高,并且设备还比较新,那么我们可以增加辅助设备来对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这样的设备改造可以率先完成。对投入时间长,比较旧的设备,这样的设备运行稳定性变弱,可以采用设备到期更换的方法,参照智能化变电站的标准,按照时间间隔来实现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

智能化变电站系统结构设计,智能化变电站系统结构由过程层、站控层和间隔层三层结构组成,如图1所示智能变电站三层结构图。通过高速的通信网络实现三个层之间和各层内部之间的通信,在过程层中通过现场总线技术实现通信的方式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变电站的设备数量在不断增加,过程层中的数据信息量也随着不断增加,而且站控层和间隔层对过程层中的数据信息的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对变电站的智能化系统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智能化变电站网络采用GOOSE协议来实现间隔层和过程层之间的数据通信,间隔层和站控层之间通过IEC61850网络通信协议来实现网络通信。站控层是智能化变电站特点体现的重要部分,站控层功能包括顺序控制和源端维护等,站控层的功能是根据具智能化变电站技术发展而不断完善的。

智能变电站的改造和建设是我国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部分,智能变电站采用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并且环保的智能化设备,智能化变电站具有信息数字化和通信平台网络化的特点,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都是通过自动化控制完成的,智能变电站可以实现智能调节、实时控制和在线分析等功能。智能化变电站是智能电网的主要发展方向,对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可以降低变电站的运行维护成本,对电网的资源可以进行优化的配置,并且可以提高整个电网的运行指标。

3总结

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应用了计算机通信技术,提高了变电站的自动化控制水平,降低了智能变电站的维护工作,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是未来电网发展的主要趋势。本文变电站是能花改造方案研究对常规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建宏,臧宝志.智能电网建设时期的需求侧管理[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2).

[2]方晓洁,季夏轶,卢志刚.基于OPNET的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通信网络仿真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5(23).

智能建造特点范文篇12

[关键词]石油化工;中国制造2025;智能工厂;两化融合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07.041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7-0089-03

现代工业或制造业经历了以蒸汽机为驱动的机械制造、以电力驱动的大规模生产,以及通过电子信息技术驱动实现的自动化制造历程。制造业强国德国将这一工业化过程描述为机器代替人工的工业1.0时代、流水线生产的工业2.0时代、高度自动化生产的工业3.0时代。近年来,伴随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上述技术对制造业产业形态的深度影响,德国在2011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并将这一概念伴随的制造业强国政策上升到国家战略。与此同时,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均提出了适合自身工业制造业发展特征的国家制造业升级战略规划。我国在2015年也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规划提出了中国制造强国战略,同时围绕制造强国这一战略目标,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相关的重点发展领域。比较与其他国家的制造业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结合我国工业制造业实际,特别强调了要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来引领和带动整个制造业发展,以及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战略思路。工信部围绕这一国家战略部署,随即了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在石化领域将中石化九江石化智能工厂建设作为示范。论文将结合国家战略方向,九江石化示范实践以及中石油炼化企业实际,探讨炼化企业制造升级及智能工厂建设。

1炼化行业智能工厂的定位和方向

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复苏缓慢和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商品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国际市场动荡和市场竞争加剧。大宗原料价格持续波动,炼化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持续上升,绿色环保要求不断提高。在炼化行业面临巨大压力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升级发展契机。国家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煤炭和煤能源化工规划、智能制造等一系列惠及能源化工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陆续出台。国家经济持续发展,需要更多、更好的高质量低成本的能源化工产品,国产能源化工产品供应不足的局面仍将存在。

炼化行业是典型的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对设备装备的依赖程度很高,整体的自动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针对国内炼化企业,智能仪表、集散控制系统DCS、先进控制、油品调合、流程模拟、计划、调度优化、MES、ERP等自动化和IT技术均有在炼化企业应用。同时在新技术应用方面,炼化行业也在积极的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在设备远程巡检、安全管理、企业IT治理等方面进行应用尝试。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国内炼化企业在自动化和信息化应用方面的明显缺项并不多,特别是近几年的大规模信息化建设,部分先进信息系统的部署速度甚至超越了国外同行(例如优化排产)。但是,大家普遍感觉企业的智能化制造能力并没有显著的提升,基层用户应用系统所带来的效益红利不明显等问题时有反映。究其原因,抛开人员素质,本文认为有六个方面的内容有待提升。一是基础仪表自动化方面还有欠账,重点部位仪表、自控的缺失直接影响上层物料平衡、区域优化的应用效果。二是装置级优化操作技术(流程模拟、APC、在线调合、RTO)的长效应用模式和投资维护模式有待改革。三是生产管理类信息系统亟待集成,完整的计划、调度、排产、操作执行、操作监控、平衡分析、绩效考核PDCA管理循环还没有形成,其上的优化基本没有实现。四是现场操作人员操作过程缺乏新技术支持,是炼化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盲点,环保监测有待加强,炼厂无线互联应用需要展开。五是设备装置的运行机理数据采集、分析应用不足,设备装置的检维修、挖潜增效工作难以科学评估。六是自动化信息化投资管理、项目管理各自为政,步调不一致,没有形成相互促进与弥补的螺旋式上升模式,没有形成应用合力,产生“1+1>2”的效果。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国内炼化企业工业4.0或智能工厂建设,需要在深刻分析行业特点和自身实际的前提下,提出合理的建设模式。作为相对弱市场竞争、高危、大规模流程加工行业,炼化企业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炼化行业智能工厂建设的重点应该是围绕成熟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完善提升,以及自动化和信息化的融合,通过两化融合的过程推动技术和管理的优化进步,达到企业设备智能、管理智能、决策智能,最终实现智能制造。

具体到炼化“两化”融合或者智能制造的标志或特征,可以总结为下面四个方面:

数据:首先要能够最大化利用各类传感器、计量设备、存储设备,实现炼化企业工厂设计数据、产品数据、设备动静数据、研发数据、物料数据、运营数据、销售数据、客户数据的采集和信息化管理。满足对企业“透视”的需求。

互联:要能利用工业以太网/无线网/4G、智能手持或穿戴终端实现设备、人员、通信设施的网络化连接。通过网络,使人与人、人与机器形成互联,满足人员与设备装置的信息交互和操作交互。

优化:在数据和互联的基础上,在过程控制层实现高自控率,同时结合计划、需求以及效益数据,实现装置、局域的操作优化控制;在生产管理层实现生产管理PDCA闭环,同时结合ERP信息进行全厂计划、调度优化以及设备维护优化;在经营决策层实现供应商原料采购、企业资金资源、产品销售的优化。

创新:自动化和信息化融合实施过程应该会深刻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是一个创新发展的过程,势必伴随技术、产品、管理模式的创新。如果单纯是强调技术,拼装备,不能对企业的运行模式进行优化提升,也不能代表实现了智能制造。

2炼化企业两化融合及“智能工厂”重点建设内容

围绕自动化和信息化相关系统完善提升,特别是自动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是炼化企业智能工厂建设的核心思路。炼化智能工厂建设主要内容围绕三条业务主线进行,可以概括为三方面:一是生产管控一体化,对ERP、MES、RTO、APC、PCS等系统进行纵向集成;二是从原油采购、原油加工、原油运输到终端客户服务的供应链一体化,进行横向集成;三是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从工厂的项目筹建、项目设计、到建造交付,再到工厂运行与设备维护,直至资产的报废退出全生命周期过程的数字化管理。

2.1生产管控一体化

生产管控一体化主要依托MES2.0、APC、流程模拟、油品调合4个项目设计和实现,各项目之间通过数据流的无缝衔接,协同实现生产管控优化目标。

计划调度统计闭环管理:进行MES与APS的集成,实现炼厂生产运行管理的PDCA闭环。

生产运行优化控制:进行APC系统推广应用,同时与流程模拟、调度模块进行模型数据的集成交互。增强操作控制的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

安全环保质量管理:对能耗、危险源、重点区域视频、环境监测、质量信息进行整合集成。建立完整的企业QHSE管理系统。

2.2供应链一体化

基于当前总部的APS系统为基础,增加产品价格信息(包括价格和基本趋势等,需要从销售ERP获取数据),生产成本信息(需要从生产ERP处获取),运输成本信息(需要从大区运输部门获取),结合销售需求和产品生产能力等要求,建立合理的线性规划模型,优化企业效益。在示范企业进行罐区自动化系统建设。

在化工业务领域,建立化工产品供应链一体化,实现化工品从客户需求预测、生产计划下达、排产、生产、销售配置、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技术服务全流程一体化。

在推进炼化ERP应用集成的同时,考虑建设中国化工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由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具有特别强的互联网特征,技术、运营、资金是三个核心关键点,网站的成功需要前期大量风险资金的投入进行市场推广,同时需要专业的互联网营销团队进行长期运行维护,并且按照互联网企业“数一数二、不三不四”的生存特点(只有做到行业第一第二才可能生存,排名靠后的企业基本无生存空间)。建议该项目采用中钢网等行业网站的运营模式,通过与第三方公司合资控股共同打造化工品电子商务平台。化工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和长期良好运行,将极大的促进企业化工品销售以及行业需求信息的收集,占领国内化工品市场销售渠道。

2.3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

设备长周期运行:围绕设备检维修和运行管理,与ERP进行集成,实现设备检维修业务链以及设备运行状态监控。

在数字化工厂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炼厂三维数字化实施,将数字化工厂三维模型与设备、生产运行数据进行集成,将虚拟和现实结合,从三维数字化模型可以快速进行设备故障定位,设备运行模拟,提高设备故障预知预判。同时与ERP进行集成,实现设备资产的财务管理和报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