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高一下册化学科目期中知识点(6篇)

来源:收集 时间:2024-03-26 手机浏览

高一下册化学科目期中知识点

过氧化钠

1、非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因其与酸反应除了生成盐和水外,还有氧气生成,化学方程式为:2Na2O2+4HCl=4NaCl+2H2O+O2↑。

2、过氧化钠中微粒的组成:1mol过氧化钠中所含有离子的数目为3NA,或说它们的微粒个数之比为2:1,命题角度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3、过氧化钠与水、CO2的反应:一是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二是考查电子转移的数目(以氧气的量为依据)。

4、强氧化性:加入过氧化钠后溶液离子共存的问题;过氧化钠与SO2反应产物实验探究。

高一下册化学科目期中知识点

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的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注意点:

①指明温度:一定的温度;

②溶剂量:100克;

③状态:饱和;

④单位:克。

3、溶解度曲线: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溶解度曲线。

4、该曲线可表示如下信息:

①某物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②同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③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④太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NH4Cl、NH4NO3等;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5、气体的溶解度:指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温度有关: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高一下册化学科目期中知识点

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铝与盐酸的反应:2Al+6HCl=2AlCl3+3H2↑

2.铝与强碱的反应:2Al+2NaOH+6H2O=2Na[Al(OH)4]+3H2↑

3.铝在空气中氧化:4Al+3O2==2Al2O3

4.氧化铝与酸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

5.氧化铝与强碱反应:Al2O3+2NaOH+3H2O=2Na[Al(OH)4]

6.氢氧化铝与强酸反应:Al(OH)3+3HCl=AlCl3+3H2O

7.氢氧化铝与强碱反应:Al(OH)3+NaOH=Na[Al(OH)4]

8.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沉淀:Al3++3NH3?H2O=Al(OH)3↓+3NH4+

高一下册化学科目期中知识点

氯气

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

制法:MnO2+4HCl(浓)MnCl2+2H2O+Cl2

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

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也能与非金属反应:

2Na+Cl2===(点燃)2NaCl2Fe+3Cl2===(点燃)2FeCl3Cu+Cl2===(点燃)CuCl2Cl2+H2===(点燃)2HCl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高一下册化学科目期中知识点

二氧化硫

制法(形成):硫黄或含硫的燃料燃烧得到(硫俗称硫磺,是黄色粉末)

S+O2===(点燃)SO2

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容易液化,易溶于水(1:40体积比)

化学性质:有毒,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H2SO3,形成的溶液酸性,有漂白作用,遇热会变回原来颜色。这是因为H2SO3不稳定,会分解_和SO2

SO2+H2OH2SO3因此这个化合和分解的过程可以同时进行,为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往正反应方向发生,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作可逆反应,用可逆箭头符号连接。

高一下册化学科目期中知识点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正价、负价均相同

(3)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及其判断)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