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范例(3篇)
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范文篇1
一、幼儿美术鉴赏的内容
1经典美术作品(历代和当代)。
经典美术作品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产,这些财产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感,而且可以启迪人的思想,对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鉴赏的对象和内容除了绘画,还应该包括雕塑、陶艺、建筑等三维美术作品。
2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作品。
经典美术作品可谓星罗棋布,那么什么类型的更适合幼儿美术鉴赏活动呢?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形式上色彩鲜艳明亮、内容上奇异有趣的作品,在鉴赏活动中更易引起幼儿的兴趣、使其产生共鸣,从而更易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如大班美术鉴赏活动“寻找我最喜欢的艺术家”中,幼儿对于梵高的《邮递员》比较喜欢,而且能够理解作品,而对于《蒙娜丽莎》不甚理解;在中班美术鉴赏活动“艺术来源于生活”中,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的小女孩系列和幼儿年龄相仿,幼儿有亲切感,更容易产生共鸣。
3幼儿作品。
同伴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对于幼儿来说同伴的作品最富有感染力,并且从形式上看,幼儿作品最具新颖性、诚实性和直接性,可以为鉴赏提供最便捷的条件。
二、幼儿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
1游戏。
①拼图拼图是幼儿日常游戏活动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对于幼儿来说它既充满挑战又得心应手。如中班美术鉴赏《老虎》等,利用拼图的方法吸引幼儿兴趣,加深对作品构图的认识。
②在线涂色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与运用,在线游戏丰富了幼儿们的生活。因此,幼儿美术鉴赏活动中不妨也以多媒体为载体,使幼儿在玩中掌握知识、开阔眼界。如大班美术鉴赏《睡莲》,利用计算机,使幼儿通过在线涂色加深对作品色彩的感知和理解。
③角色扮演幼儿对于角色扮演游戏乐此不疲,所以在幼儿美术鉴赏活动中可让幼儿扮演作品中的人物,加深对作品中人物性格的理解。如中班美术鉴赏《最后的晚餐》,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觉得犹大的布袋非常有趣好玩,争相扮演,但是当扮演完成以后,扮演“犹大”的孩子却低下头不开心,因为他感觉自己是“坏人”。显然,幼儿通过生动的扮演深入体验了作品的内涵。
④重新组合请幼儿按照自己的审美喜好重新组合作品,如大班美术鉴赏《韩熙载夜宴图》,幼儿可以从音乐的角度重新安排作品中人物的位置,也可以重新给人物分配角色任务等。
2找异同。
①找不同把不同艺术家的同一创作题材的作品或同一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艺术家的不同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作品的客观分析,了解同一题材下艺术家的不同表现方法或同一艺术风格的发展。此种方法比较忽略艺术家个人生平,注重美术自身的发展,如大班美术鉴赏活动“自画像”、“阅读者”、“马”等均是运用此方法。
②找相同把不同风格或者题材的艺术作品放在一起,请幼儿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然后把找出的作品编成一个故事,如大班美术鉴赏活动“好朋友写真集”,就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请幼儿在一系列杂乱的图片中找出艺术家毕加索的作品,并把找出的图片创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显然,运用“找异同”的方法能使幼儿在活动中既了解认识艺术作品,同时又掌握了对比的方法。
3谈话。
谈话的类型一般分为递进的三种:讲解一问答一表达。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把握侧重点。如大班美术鉴赏《呐喊》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尽量使用客观而个性化的语言描述作品内容,同时通过提问的方法,分析作品形式和风格,从而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其语言的发展。
4图像分析。
首先,列举作品看到的人或者物,分析作品类型:其次,了解图像中故事和寓言,分析作品的文化环境:最后,寻找作品与文化、历史和社会的关系,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如大班美术鉴赏《格尔尼卡》,请幼儿课前收集关于毕加索的信息资料,然后请幼儿观察作品,分析作品中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指出一盏灯、一位尖叫的妇女等,并针对该类事物加以概括,分析和解释其象征意义,从艺术家个人历史和作品中去探寻这些形象的意味。
5综合。
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范文
关键词:鉴赏教学欣赏与表现创作创造创新创写创想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201-01
现象一:在展览馆里,据统计参观者每七秒钟就看完一幅画,而在学校艺术节的展览室里,学生都流连忘返。分析其原因:大多数参观者对名画大作不理解,无法更深层地了解作品的内涵。但他们又迫切需要艺术的欣赏活动,对发生在身边的艺术事物倍感兴趣。
现象二: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将自己的认识或借鉴他人的见解对作品进行分析、讲评,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导致结果:(1)学生根本无法自主接受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性和形式美。(2)教师过早地介入评价,造成学生认识和思考作品内涵的阻碍。
因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在中小学校以上现象并不鲜见,美术教育认识滞后的状况亟待改变。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更应存有这种使命感。下面就以上现象谈谈我的一些思考与分析。
1强化美术鉴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力
近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有一则试题:欣赏北宋伟大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后回答问题,(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2)当时经汴河……分析……;(3)导致该城市衰落的原因;(4)北宋后……分析该河段经常泛滥的原因;(5)如今……分析……无独有偶,在一份高考信息杂志上,也出现了一则赏析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后回答问题的试题。由此,我们至少捕捉到两个方向的信息:一是美术所隐含的各科知识日益凸显出来,且已引起教育考查者的重视并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二是国民经济日益发展的需要对教师尤其是美术教师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在美术教学中我认为应该强化中学阶段的美术鉴赏教学,以提高中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人天生可以成为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毫泽尔《艺术社会学》)。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发现许多智力出众的人却在美术鉴赏力方面表现出十分低下的能力和水平。可见鉴赏力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是各种基本能力的交叉与升华。
那么,欣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呢?美术欣赏的过程可以由浅入深地分为美术作品的感受、对作品相关知识的传授、对作品的评价等。所以,针对开篇出现的现象,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以下几点:
(1)美术欣赏者的差异性。
美术欣赏是一种与个人主观因素有着紧密联系的再认识活动。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表现出的差异性直接影响着欣赏的效果,教学时不容忽视。那种一开始教师直接对作品进行评价是不科学不公正的,这样或多或少会限制学生的主动性,抹煞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因而,教师应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不能将批评家的解释当做作品本身唯一的信息,并以此代替学生对作品的直观感受。
(2)欣赏与表现的关系
欣赏并非只是单纯的观赏而已,只有与表现联系起来的欣赏活动,才能真正体现和达到欣赏目的。同时,不断地欣赏艺术作品或优秀学生作品,也会唤起学生潜在的创作冲动。为此,我特意对参加美术专业培训的同学做了一个调查,发现这些学生来参加训练九成以上是因为观赏了课堂上教师的范作,说明欣赏的冲动直接影响了学生表现的欲望。
(3)美术欣赏与各学科的渗透,即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美术是一门人文学科,欣赏作品能使学生更多地参与文化传承和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据此,教学中应以传播美术文化为使命,让学生像欣赏“唐诗、宋词”一样体验艺术意味。“诗、书、画”三位一体说明美术从渊源上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各学科的综合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我想不久,美术在物理、数学、生化等自然学科中存在的元素也将会引起重视。这可说是另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2美术欣赏与创造思维的形成
美术作品的产生是创作者思想感情的物态化结果,欣赏者要充分调动主体能动性,利用已有知识对作品重新做出阐释。就是说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离不开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潜力不要隔靴搔庠泛泛读些有关作品的解释。而要引导学生如何把欣赏的新体验表达出来,并使之采取自己的方式将审美感受物态化,我认为这种物态化形式可以综合为以下三种:
一是审美意识的语言表现――创想。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学基本理念,在美术欣赏课堂教学中表现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作品直抒胸意,各持已见。因为个性差异,对作品的阐述也就不会相同,有人喜欢壮美,有人追求优美,有人醉心于华美,还有人以朴素为美,以奔放为美,以奇巧为美,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国自古就有“诗无达诂”的主张,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大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评价等心理过程,这也是创造性思维最直接最简捷的物化方式。
二是审美意识的造型表现――创作。
由于个体文化底蕴、知识面、生理特点等因素,对于某些学生仅仅用语言还不能完全表达欣赏者对作品的全部感受和理解,何况美术创造本身就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性,学生在欣赏中一旦唤起了潜在的创作冲动,他们就会主动地运用线条、形体、色彩等造型要素以及各种材料把审美想象表现出来,这也是创造性思维最集中的表现方式。被誉为法国“浪漫主义狮子”的德拉克洛瓦在观赏藉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后,“像发了疯一样”跑回家,在这种强烈感受之下,他“发出了第一声吼叫”――即创作了《生命之舟》。我以为把欣赏与表现合理结合起来是优化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的理想途径。
三是审美意识的文字表现――创写。
在教学中我每年都会举行学生艺术小论文竞赛活动。这是因为把审美意识、审美感受表现出来抒发他们在欣赏中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仅能让欣赏者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缓释,获得悦志悦神的人格层次上的愉悦,而且是欣赏主体把作品内在的艺术意蕴用文字表现出来,使艺术欣赏个体的直观感受达到理性升华,真正获得美术鉴赏的效果。
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学生才会树立起艺术的自信,逐步培养起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也是我在美术教学中的点滴思考,不成章法,权作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范文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人们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而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须与青少年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儿青少年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违背美术欣赏教学规律的一些误区。
误区一:课始,教师出示范图后,开始对照范图进行认真详细的讲解。分析:(1)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2)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在观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3)美术欣赏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主体的直接参与,主体的审美感受能力的进一步发展,都是建立在与客体发生联系的实际水平基础上的。
策略:(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来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2)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一到两分种,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3)转化教学形式,变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欣赏评论。
误区二: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常准备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丰富的欣赏资料,但学生看后却说不好看、看不懂。
分析:(1)应该说初中美术欣赏课适当地增加一些欣赏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①强烈的色彩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②欣赏时注重局部或某个细节的观察。③少年凭第一印象欣赏作品,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④与他们生活接近的作品,大多能够接受。⑤音乐伴奏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2)选好题材、内容是前提,应注意三点:①与少年生活实际相贴近的作品。②与少年的认知水平相接近的,能激发少年兴趣的作品。③艺术作品本身是富有童趣的。
策略:(1)课前对收集的欣赏的资料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他们感兴趣的内容、题材,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和趣味性。(2)采用他们乐于接受的讲故事、看录像等形式进行教学。(3)引导学生从画面的精彩地方入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鼓励学生提出欣赏中的疑问,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对名家名作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增加自己对欣赏内容的理解和艺术感受。
误区三:在欣赏课上,教师只赏不画(做)。而在绘画、工艺课上却只画(做)不赏。
分析:(1)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2)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欣赏课三类。(3)学生在大量的美术欣赏后,视觉审美能力和品味会得到提高,优秀、丰富的美术图像信息,使学生通过欣赏之后的记忆储存积累逐渐增加。
策略:(1)在专题欣赏时安排操作活动。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这时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2)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安排适当的随堂欣赏内容。①欣赏导入。②作业时穿插欣赏。③结束时加入欣赏。
误区四:有的老师在介绍画家的作品时,从作品的来历讲到作者的奇闻趣事,而涉及作品的构图、色彩等方面的内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