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心理学注意的特征范例(12篇)

来源: 时间:2024-03-31 手机浏览

心理学注意的特征范文1篇1

关键词:陈染超女性意识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a)-0234-01

女性特征、女性心理、女性诉求一直是众多作家中所推出的文学作品中展现出来的一种写作倾向,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文坛上新出的一些作品中,逐渐出现超女性意识的特征,这些作家以铁凝、陈染、王绯等为代表,她们用女性独有的心理和写作手法,通过超越性别界限来展现中国女性独到、不为人知的一面,这种写作手法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引起了男性对女性的重新定位与关注,也使得广大女性展开了自我反思。众多当代文学作品中,超女性意识这一特征在著名作家陈染的作品里体现得最为明显。

1陈染作品中超女性意识的文学渊源

在文坛和文学作品中,超女性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广大女性逐渐反省、追求解放和进步、渴望自由的产物,这种觉醒意识有着深厚的文学渊源和根基。

1.1长期以来女性社会地位不高的影响

数千年以来中国女性社会地位一直不高,在男权主导的封建社会中,女性一直是男性的附庸,女性主内、男性主外的社会传统基本上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后。民国时期,中国女性开始了追求解放的步伐,但收效甚微,解放后,女性解放的行动才真正开始。但数千年来女性尊卑的思想观念一直影响着我国社会,直到现在,这种观念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着社会思维。这种女性不受尊重的思潮就是产生超女性意识的历史缘由。

1.2中对女性的摧残

十年把人性中恶的一面发挥到了极致,广大善良、天真、热情、活泼、灿烂的女性的本性遭到了扭曲,变成了一个个凶神恶煞,这种对女性的摧残引起了社会的反思,女性性格中,到底是恶的一面多、还是善的一面多呢,社会发展中该如何惩恶扬善的呢,超女性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这段历史的反思。

1.3改革开放以来女性解放步伐加速的现实反映

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女性写作在沉寂三十多年之后再度复苏,掀开了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序幕。20世纪90年代以来单一到多元的社会转型语境又为中国女性文学提供了一个多元发展的机遇,特别是在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的推动下,女性作家在写作上出现了性别意识的大面积复苏,许多女性作家的作品都因为表现了鲜明的性别意识而备受关注。女作家的“性别意识”浮出地表不久,文学界又提出了“超性别意识”的创作理念。大量作品的出现使得我国女性文学研究者开始注意“超性别”这个问题,从性别歧视、性别压抑、性别遮蔽而真正浮出了当代文化思潮中对女性心理的关注。因此,超女性意识这种文学思潮的出现,是当今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文学自身的发展、演变的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陈染作品中超女性意识的写作特征

众多当代女性作家的作品中都呈现了超女性意识的写作特征,都希望通过超越性别界限来真实展现中国女性的内心心理、情感特征和社会需求等,这些作品中,作家陈染的一些作品最为典型,她的写作手法也有一些独到之处。

2.1把恋父情结移植到姐妹感情之中

恋父情结是人类的本能,不管男性还是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男性恋父表现得含蓄一些,女性则对父爱更为渴望更为直接。作家陈染跨越了女性心理,来展示女性对父爱向往。陈染小说的女主人公如黛二、倪拗拗、麦戈等,都是一些美丽、敏感的女性,现实生活中她们的父亲大都缺席,主人翁只能把对父爱的向往移植到同性的姐姐身上,这样姐妹感情就发生了异化,姐姐就产生了怜爱弱小的同性情怀,这样就给读者产生了关于姐姐如何定位的思考,姐姐的作用就超出了一般女性的所作所为。

2.2母女关系呈现紧张情势

现实生活中,绝大对数母女关系特别融洽,母女就跟姐妹一般形影不离,母亲是女儿的守护神,女儿是母亲的小棉袄,母女感情也是人世间最温馨的体现。然而,陈染的作品中,母女关系出现了的情况,两者的关系一般都存在紧张趋势,这是因为作品中家庭内缺乏父爱,母亲既要当父亲的角色,又要展示自己的作用,这种超越女性特别的双重角色使得母女关系便演变为双方对峙、对立。

2.3自恋情结严重

女美、渴望引起异性的关注也是本性,女性渴望走出家庭,走进社会,在社会群体中展现真实自我,渴望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到自己中意的白马王子,然后像公主一样出嫁,过童话般的生活。女性不仅仅爱自己,更爱异性。陈染作品中,却用女性的自恋倾向来展示超性别意识。《与往事干杯》的那个“美丽、忧郁又有头脑”的乔琳正是自恋的“我”的写照;《空心人诞生》中的黑衣女人是“我”的本质的处世方式的表露;《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意陈述了黛二对理想之“我”的仰慕,也就是她的自恋心理在作祟。可见,怀有自恋情结的陈染在她作品中人物身上读到了自己。

3陈染作品中超女性意识的写作启示

陈染作品中的超女性意识是对女性在长期以来社会中形成的男权主义思维中该如何展示自我的真实表现,不可否认的是,她的超女性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对异性的排斥倾向,把女性的温柔、细腻、天真、善良的性格中添加了男性气质,这在当时社会中,是广大男性难以接受的,在男性的眼里,女性应该是弱小的。陈染这种对女性超性别刻画与社会上的主流思潮往往存在相冲突的地方,这些冲突在她的作品中有所反应,她认为不可能接受觉醒的具有独立的现代意识与现代观念的女性,正如在《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里,伊堕人就对黛二说:“黛二,没有男人肯于要你,因为你的内心与我的一样,同他们一样强大有力,他们恐惧我们,避之唯恐不及。”《破开》中的殒楠也说:“只有最出色的男人才敢和优秀的女人做朋友。”因此,现实生活中,超女性意识应该是女性真实心理的自然表达,不能刻意追求,女性不能排斥男性,男性也应该转变对女性的固有看法,男性和女性的相处实现水融,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实现和谐,人才能进步。

总之,作家陈染的文学作品中,呈现了超女性意识的写作特征,这不是她的随意为之,而是她内心中需求女性解放,改变社会对女性的固有看法的一种尝试。广大读者阅读到陈染的作品之后,心灵上肯定会产生感悟,也会有所收获,男性读者会有所改变,不再局限于男性角色;女性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不再受到压抑和限制。这种结果,正是陈染及其文学创作的理念与追求。

参考文献

[1]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心理学注意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注意力经济微博流行体传播策略社会心理

2012年各种微博流行体蹿红网络,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甄嬛体”、“元芳体”、“航母体”、“秋裤体”、“幸福体”等这些微博流行体进入公众视角,吸引网民注意力,抢占网络社会舆论高点,而后又悄无声息地退出虚拟场域。

一、注意力经济的兴起

“注意力经济是基于注意力这种稀缺资源的生产、加工、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新型经济形态。”①上世纪90年代末,“注意力经济之父”高德哈伯指出“信息时代”、“第三次浪潮”这些名词都不能清楚地表征这个时代所处的特征和生活状况,并举旗呐喊:“我们已经进入注意力经济时代!”网络社会是注意力经济实践的舞台。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的过剩及人类的抢夺使得注意力资源稀缺。

据国内注意力经济的主要研究学者张雷教授在《注意力经济学》一书中归纳的注意力经济的8方面特点,本文总结为四点:(1)注意力是行为的先导。注意力引导行动,行动反映注意力指向。(2)非物质经济是经济的主流。“可以说一切非物质经济都是注意力经济”②,人们愈加追求精神的价值,重视生命的体验。(3)明星是注意力经济的银行。明星积聚了大量的社会注意力,一切生产活动都围绕明星机制进行,比起金钱,人们越来越重视名声资本,渴望得到和重视积累注意力,“名声就是一切”③。(4)心理因素发挥深刻效用。不同心理导致了注意力配置的差异。注意力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心理因素的考量。

二、微博流行体的概述

1、涵义

微博流行体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微博平台上被用户广泛使用的话语形式。它是当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人类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源自具体的社会事件或媒介事件,形式简洁、具有娱乐性,内容多元且具批判性,句式固定、自创性强、生命力强、周期性短。在网民的广泛使用、再造和新老媒体的推动下盛行的一种网络语言。

2、发展机制及特点

首先,微博流行体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其发展大致经历五个阶段:“触发与显现——网络蹿红——传统媒介关注——磨蚀与淡出——显现新流行语中”。其次,作为一种网络语言,微博流行体既具备一般网络语言的规律,同时其特征又受到微博互动性、及时性、自由性等渠道特征的影响。因而,其特征主要有:时效性、高频性、动态性、交叉传播性和传播周期短等。

三、微博流行体传播的成因分析

1、传播特征分析

微博流行体的传播带有鲜明的注意力经济时代特征。随着对注意力竞争的加剧,微博流行语的创造更具意识性,编码呈现出“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单纯的解构重构某些语句到关注并积极参与社会热点事件讨论。”④其传播特征有:

(1)形式的娱乐性:注意力经济时代,非物质经济成为主流,娱乐是竞争的有效筹码,是网民们展现个性、吸引注意力的手段。但值得注意的是,娱乐性鲜明的流行体也消解了理性和批判的现实价值。网络一代“不仅解构了崇高,解构了卑微,而且把悲剧和喜剧全放进一个筐子,统统打碎。所有一切,最终都肢解为一长串造句的碎片,成为调侃对象,成为自娱自乐或自嘲自虐的素材。”⑤

(2)内容的易创造性和批判性:首先,微博流行体多采用问答式,内容可填充。此句式能激发网民参与的热情;通过吸纳智慧创造出更多的新奇。其次,不论“元芳体”的“元芳,你怎么看?”,还是“玛雅体”的“请问玛雅人靠谱吗?靠谱的话,我就……”,流行体传播的基本上是基于就业压力大、房价过高、物价上涨、官员腐败渎职等社会热点问题的批判。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这些矛盾的批判能引起草根阶层的注意,产生强大的传播效果。

(3)传播途径的自下而上和渠道的交叉性:首先,中国网络话语权的社会阶层结构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形结构”,即网络话语权集中在社会中间阶层,社会上层次之,代表社会下层话语权的最少。⑥底层的草根阶层为微博流行体的传播提供了众多主体和传播素材,满足草根阶层对话语权竞争的迫切需求。其次,传播渠道的交叉性表现为新老媒体对微博流行体的共同推动。交叉性推动拓宽了语言的传播面,提供了积累更多注意力资源的机会,对于延续微博流行体的生命力有一定的意义。

2、传播的心理动因分析

(1)使用主体。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网民结构中,青年学生群体占主体,也就是说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主体与该群体基本吻合,且该群体中大部分为80后、90后。”⑦在时代环境变革的影响下,这一代人追求新奇、娱乐、简洁,注重争取公共话语空间,相较于现实世界,更热衷于在网络社会进行生存竞争。

(2)使用主体的社会心理动因。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将人的需求划分为六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超自我实现。⑧在网络社会,注意力的配置更多方面反映在人类对于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上。微博流行体的传播是基于各种心理需求交汇作用下的注意力经济形态,其兴起与使用主体的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影响微博流行体发展的社会心理动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①新求异心理。这一心理驱使人们向不同对象付出注意力,且能通过实施基于该心理作用下的传播策略,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资源。

第一,2012年出现了众多微博流行体,继一部宫廷剧《甄嬛传》上演而火爆互联网的“甄嬛体”后,“元芳体”、“幸福体”等自问自答的调侃语又蹿红网络,继而预示宣告末日将至的“玛雅体”又爆红了。微博流行体具备吸引注意力以释放强大生命力的威力,但并不能维持公众注意力以延长生命周期。网民们总是因求新求异的心理被下一个流行体夺走注意力。第二,就流变机制而言,不同阶段表征注意力资源不同程度的积累。“网络蹿红”阶段是求新求异心理的最大化满足,而“磨蚀与淡出”则体现了该心理的消极作用。第三,就微博流行语的语言内容而言,网民们通过智慧和对其进行二次创造,各类话语层出不穷。

②虚荣心理。注意力经济构筑了一个虚荣的二级市场。“虚荣不仅仅是获得他人注目的渴望,也包含着无数可以估计的东西。”⑨人们渴望成为明星,积累注意力资本,满足虚荣心理。

首先,基于群体认同的求同心理。日本学者岩元勉认为,群体的本质特征有两个,一是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二是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从这两个特征中,我们可以看出成员对其所在的群体在心理感受上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在网络社会,群体认同主要通过话语来表现。说什么样的话表征了主体关注什么样的东西,兴趣是什么,怎样说话体现了主体对群体规范的遵守程度。通过使用微博流行体更能拉近听、说双方的距离,制造群体认同。且求同心理越强,微博流行语的流行程度越广泛。

其次,基于实现自我价值的自尊心理。人类不仅重视对自身注意力的配置,而且渴望在他人脑海中构筑理想的形象,即对他人的注意力进行配置。这种形象的建构就是名声,实现了名声也就实现了自我价值。自尊心理在网民使用微博流行语的过程中发挥了推动作用,体现在:为保护或提高自尊而使用某些网络流行语来进行自我角色的时代性塑造,不至于落伍;通过使用或创造流行语以收获成就感。微博流行体中有很多是固定句式,网民在接受某个流行语式后可加以二次创作。比如“元芳体”,基于其基本句式——前面叙述一件事,后面必定加上一句“元芳,你怎么看?”,微博中出现了各个创造性版本,如:倾诉型——“今天为何不发工资啊!元芳,你怎么看?”;借机宣传型——“某酒业公司:最近×××推出了××系列酒,据说很受市场关注,元芳,你怎么看?”;⑩这种再创造不单单是娱乐心理的驱动,也反映出网民试图通过“二次创造”树立一个富有智慧、创造性的形象,吸引更多的社会注意力,达到对名声的构筑。

③宣泄心理。网络是信息的交换场所,思想的交锋地,更本质的说是话语权博弈的舞台。网络社会中各个主体进行激烈的话语博弈,以此争取自我权益,分配社会资源,确定权力等级。因此,微博流行体的传播从本质上来说是草根阶层在网络社会竞争话语权的结果,是对现实社会中难以得到第一阶层注意力的情感宣泄。而且,由上文对几种流行体内容的分析可知,流行语是草根阶层对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宣泄。可以说,它不仅是反映变革期社会问题的一面镜子,而且一定意义上也是通过提供宣泄出口维护社会稳定一种手段。

结语

注意力经济时代,信息过剩,注意力稀缺,微博流行体的传播本质上是一种竞争注意力的形态,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娱乐性突出、新奇性鲜明、生命周期短等。注意力的竞争需求对微博流行体在传播方面提出了许多要求;作为语言使用主体的人的社会心理动因也与微博流行体的传播密切关联。总之,微博流行体的构筑和传播传递了社会注意力的导向。构筑什么样的微博流行体以及塑造怎样的话语秩序,这些问题关乎社会注意力的投放,关乎社会问题的解决,而且对于维持一个稳定的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①⑨张雷:《媒介革命:西方注意力经济学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②③张雷:《注意力经济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④方毅华、罗鹏,《“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编码规律解析》,《现代传播》,2011(12)

⑤程寅、黄锦章,《网络造句背后的集体记忆和社会无意识》,《当代修辞学》,2011(6)

⑥⑦赵云泽、傅冰清,《当下中国网络话语权的社会阶层结构分析》,《国际新闻界》,2010(5)

⑧维基百科:http:///wiki/%E9%9C%80%E6%B1%82%E5%B1%82%E6%AC%A1%E7%90%86%E8%AE%BA

⑩曲瑞珠,《网络流行语传播的社会心理动因及社会影响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2

心理学注意的特征范文篇3

摘要:运用心智哲学的意向性理论对强调这种言语行为进行考察,发现强调是在心智的意向性作用下通过语言不同表征形式的反常化,象征性地突出某个语义成分的特殊性,以引起受众的特别注意。强调寄寓了表征主体的意向性态度,体现了主体进行话语表达时所作的主观努力,在信息意图的基础上凸显交际意图,实现其交际目的。

关键词:

强调;意向性;凸显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3012304

一、引言

强调(emphasis)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可归为修辞格,其实质就是一种语言标识现象。学术界对强调的研究大都集中于“描写”,主要涉及定义、性质、分类、修辞特点和语用功能等。随着语言学研究从描述向解释的转向,更多的研究从语用认知的角度来探究强调。阐释强调本质的文章,主要有五种观点[15]:(1)强调是一种修辞格,(2)强调是一种附加表达方式,(3)强调是一种信息处理方式,(4)强调是一种心理现象,(5)强调属于量范畴。这五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因受看待问题角度的局限,也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至于强调的语用动机是什么,其生成机制如何,以及影响其运用的心智条件等问题,也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针对强调这一语义语用范畴,我们拟运用心智哲学的意向性理论来作一番探究。

二、意向性与言语活动

心智哲学(philosophyofmind)以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为基础,秉承认知科学的涉身哲学观,以心智活动为对象,视语言活动为心智活动的反映,并试图通过语言发现人类心智机制,从而解决哲学中的心身(mindbody)关系、意向性等问题。其中,意向性(intentionality)作为当代心智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尤其受到关注。何为意向性?在Jacob看来,意向性是指心智对事物、特性和事态进行关指、描述、表征的能力[6]。塞尔认为,意向性是人们指向或关于客观世界的物体和事态的心智能力,而意向状态总是关指某物,意向如同信念、欲想、希望和恐惧等,是意向状态的一种[7]。徐盛桓进一步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意向性就是用人的需要来改造、规范物的形式,以满足人的需要[8]。纵观中外学者对意向性研究的成果,意向性总体上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意向性具有关指性,即是关于(about)什么的,其具体体现为话语表达的取向和话语关注的焦点内容。意向性是心智的一种特性,正是通过这种特性,心智可以指向一个客体对象并表示对它的信念、愿望、希冀、憎恶、赞扬、谴责等不同的心理状态,心智与世界的关联就是通过这些不同的意向性状态来实现的[9]。也就是说,社会中的人只有通过心智的意向性关指作用,才能开展对象性活动,将自己的行为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第二,意向性具有寄生性。心智将意向性施加于那些本质上并没有意向性的实体之上,方法是将表达心理状态的满足条件有意地赋予该外部物理实体,从这种意义上说,意向性即为“寄生意向性”(parasiticintentionality)[10]。人们只有将自身的心理状态或感受寄寓在话语里,才可以实现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交流。这样,将体现意向性的各种心理状态与一定的语言表现形式相结合,于是有了意向性的语言表征。

第三,意向性在进行语言表征时具有选择性。心理学家发现,认知主体总是倾向于关注那些对于自身可能有意义的事物,这就需要在行为和认知中选择与定向对自身有意义的事物[9]。可见,客观对象的具体语言表征是意向性发挥选择作用的结果。

心智哲学对意向性及与语言关系的研究表明,语言的运用源于人的身心关系,语言是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言语活动作为主体针对心智中某一客体而进行的对象性活动,自然也要受到意向性的作用。意向性的作用表现为,在语言思维的语言表征形式表现为物理形式之前,即思维过程中表征主体已经根据自己思想表达的需要对具体的表征行为进行了调整,以展示自己意向的内容和态度。强调作为一种言说方式,也必然受到意向性作用的调节,即在强调过程中,话语主体确定针对强调的需要所确立的意向,并确定强调意向性的关指性,表明它是针对什么的,并在意向性表征过程中体现出选择性和寄生性,反映我们为什么要选定某一特定强调形式来对意向性所关指的内容进行表征。

三、强调与意向性

心智在意向性作用下调控言语行为活动,以体现话语主体的目的性(包括意向内容和态度);话语主体因具体语境下话语交际的目的和需要,对话语的形式进行调整和规范。具体来说,强调就是指在语言思维过程中,意向性发挥调控作用,在语言表征层面通过添加通常情况下不应有的语音、语义或语法标识或变更通常使用的表征方式等手段来体现主体的寄生意向,达到认知突显的交际目的。这些用于强调的语音、语形标记都可以认为是人赋予语言的人为标记,体现人的意向、态度,而且这种标记具有一个共性:无论是语音还是词汇性标识,都具有极性意义,或者表示程度极高,或者表示范围极广等,这些标识具有隐喻性暗示作用,其语用动机就是提醒受众对某一语义成分的出格属性予以格外注意。譬如汉语感叹句“这本书是多么有趣啊!”采用平急降语调,致使程度副词(亦即感叹标记)“多么”所标示的感叹中心“有趣”与其他句法成分之间发生音高上的急剧变化,形成鲜明对比,这样从语势量的差异突出“有趣”的极性,即程度异常高。在英语里,像hell这种名词因其本身也表示极性意义,所以也常常用作强调标识,英语中的其他短语如onearth等也是从范围极广这一点来突出强调的。下面以Whothehellishe?为例来识解强调句的心智运作过程(见图1),讨论其生成机制及其运用的心智条件等[11]。

图1举例识解强调句的心智运作过程

图1中话语主体的意向是询问那个人的身份,尽管使用一般的语法构式Whoishe?就能达到目的,但为了进一步明示自己的态度,增强说话的语势,说话人选用添加强势语(thehell)的方式来体现自己的意向,进行标示。Hell一词原本表指巨大的痛苦或极不愉快的经历,后经过语法化,其痛苦义和不愉快义脱落,以thehell短语形式出现时仅仅表示程度极高,成为一种语法标记,这种语法标记也就体现集体意向性,也就是说它能让受众从中解读它所负载的说话人赋予在它上面的具体的交际意图。具体来说,其强调的生成过程可以表述为:首先,话语主体有表达的意向,其意向内容是询问对方的身份,可以用一般的语言载体Whoishe?来实现。其次,为体现话语主体极为明确的意向态度,必须使用具体的标识手段,而且这种标识必须引人注目。话语主体可以用语气词之类的语音载体来表征,可以是onearth,也可以是thehell。当然直接使用祈使句,如说成Tellmewhoheis,please.也可以达到交际的目的,其中涉及的选定过程也体现出话语主体的意向性。鉴于话语主体的意向态度相当强烈、急切并带有情绪,因此只能选择较为短促的话语来表达,并且选用语气副词或类似于语气副词的语词来作为强烈情绪的承载,即使用语气标识或感叹标识。第三,标识话语主体意向态度的语词必须符合集体意向性。只有这样,话语的意向态度才能得到有效的传递。这就是话语主体在意向性作用下选用表示极性的标记词来表示强调的情形。

强调的另一种情形,就是采用特异的语言表征形式来体现话语主体的意向态度,以引起听话人的特别注意。譬如,刘丹青曾讨论过强调代词“自己”,如:小张自己走了[2]。的确,一般情况下说“小张走了”,不言而喻是指他自行离开的,信息已足够,这里再添加“自己”,貌似多余,然而正是这种赘余用法使之显得出格,从而起到了标识作用,引起听话人对其离开的方式格外注意,最终达到强调的目的。

语言使用过程中,这类采用特异句法表征形式的强调比较普遍。拿英语来说,像其典型的强调句型Itisthat本身就是对正常语序的颠覆,如ItisontheeyethatIbeathim相对于Ibeathimontheeye,就因为其出格或异常的表征方式而引起受话对象的特别注意,以便实现其交际目的。句法或修辞上所采用其他手段如矛盾修饰、倒装、反复句式、排比句式等也都是以句法的特异形式来达到突显的目的,如Hemakesasweetmessofeverything一句中用原来带褒义的形容词sweet来修饰带贬义的名词mess,属于矛盾修饰法,故能加强说话的语气。

排比与反复之所以能起到修辞效果,同样是因为其非同一般的句法或语篇突显形式。譬如,间隔反复就像歌曲反复出现的主调,马丁・路德金的演说词Ihaveadream就是很好的例子,Ihaveadream这句话在演讲中自始至终频繁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重复通常就是强调。重复三次的符号,常常具有加重语气的功能[11]。不仅仅是重复三次的符号,语言运用过程中,重复三次或多次的词语、结构和句式等都能达到强调的目的。

事实上,这里所谈到的两种表征方式是相通的。语音强调就采用格外高的音调,词汇标示就采用表示程度格外高、涉及地域格外广的词汇,都是使用或添加增强语势、加重语气的标示说话人态度的超句法形式、话语标记或词汇。标示的结果就是打破常规,进行陌生化,以引起注意,从而在信息意图的基础上进一步突显交际意图。无论是语音突显、词汇突显,还是句法突显,都是不同层次的标记形式,寄寓了表征主体的意向性态度,是话语主体表达时所作的主观努力。语言使用过程中只有标新立异,进行非常规性的表达,才可能引起受众的特别注意,从而实现具体语境下的特定交际目的。

四、结论

从语言运用来说,语义表达起始于心智的意向性。话语修辞中所说的强调,即认知上所谓的突显,就是心智意向性作用下选择的结果。强调的每一种具体形式都是话语主体按照自己表达的需要,为体现话语的明确意向在具体言语活动中调整具体言语表征形式的结果。同时,在理解一个强调表达式时,我们既要弄清客体对象的概念化过程,又要根据语言的不同标示形式准确把握其间可能涉及的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地把握语言事实,准确识解话语主体的表达意向。

参考文献:

[1]鲁莹.现代汉语中的强调现象研究概览[J].湖北社会科学,2011(8):137139.

[2]刘丹青.语法调查研究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19,122.

[3]汲传波.强调范畴及其相关句法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2349.

[4]张辉松.语言的强调功能及其心理机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626628.

[5]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17.

[6]徐盛桓.话语理解的意向性解释[J].中国外语,2006(4):3337.

[7]SEARLEJ.MakingtheSocialWorld[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0:25.

[8]徐盛桓.语言研究的心智哲学视角――“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之五[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2.

[9]徐盛桓.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J].外国语文,2010(5):3035.

[10]SEARLEJ.Intentionality:AnEssayinthePhilosophyofMind[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3:25,251.

[11]王逢鑫.英汉比较语义学[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404.

[12]陈复华.古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3691373,16861689.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1931198,14661471.

心理学注意的特征范文篇4

关键词:个性创造力关系

继1998年全国首次开展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系列社会调查之后,教育部科技司、学校部和中国科普研究所于2000年在全国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大、中学校的学生,调查以问卷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创造个性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应试教育影响了青少年创造个性的培养;教育观念滞后,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普遍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注重整齐划一,忽视了个性的发展;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难、繁、偏、旧”。

个性和创造力有密切的关系,它作为非认知因素和认知因素影响了人的创造力行为。林崇德在《创造力与创新能力》一书中提到:“如果将创造力人才的素质划分为创新意识、创造力人格或创造个性特征和创造能力三个方面,那么,创造力人格或创造个性特征是这三者中的基础。”纵观对创造力的相关研究,对有杰出创造力人物所具备的个性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一、个性与创造力的含义

《心理学大词典》(2003年)中指出: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第一,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第三,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是错综复杂、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提出:“人的悟性和记忆力外创新素质至关重要,此外创新能力主要包括:①好奇心和兴趣;②直觉和洞察力;③勤奋刻苦和集中注意力;④人文素质。”[1]这些个性特征主要是对真理或者新事物热烈追求探索的情感,为实现既定目标坚持不懈的意志,以及为理想和信念忘我工作甚至献身的坚定不移的性格等,属于创造品质中的非智力因素。

二、创造力与个性的关系

1.高创造力者具有的个性特征

缪塞尔运用多项人格测验和智力测验、成就测验等,对40名天才和101名普通人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表明,具有科学创造力的个性特征是可以进行归纳和预测的。

1931年,心理学家纳撒尼尔・赫什认为,高创造力者具有六大个性特征:腼腆的、敏感的、真诚的、沉思的、需要孤独、看重友谊。他认为这些之间存在着一种“神圣的关系”。1962年,心理学家托兰斯在分析了大量研究案例的基础上制作了一个包含84种人格特征的量表,以测定一个人的创造力和个性品质。他指出,一个高创造力的人应该是利他主义的、精力旺盛的、刻苦勤勉的、自我肯定的和多才多艺的;他们易于受到神秘事物的吸引,蔑视常规,独立判断与思考,有怪癖、好极端等;他们有敏锐的感受力和独立自主性。[2]

费斯特指出:在高创新型科学家中,“敌对”是很常见的特征。其次,创新型人物具有的特征包括:内驱力、雄心、自信、经历开放性、思维灵活性和活跃的想象力。近期,人格心理学领域广泛采用人格结构五因素模型(FFM),该模型包括五种基本的、两极的人格维度:开放性、神经质、外向性、宜人性和责任心。人格素质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塑性,可塑性使人格的塑造和完善成为可能,稳定性则说明人格的塑造是一个过程,事实上人格塑造就是一个潜移默化、修身养性的长时间的过程,是伴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而实现的。

吉尔福特对创造型人才的个性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创造型力较高者的个性特征包括:(1)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不肯雷同;(2)有旺盛的求知欲;(3)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机理有深究的动机;(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5)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6)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兴趣;(7)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8)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他认为才能中创造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因素有认知需求、兴趣趋向、坚持性等,各种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互相作用促成了真正的创造行为。[3]

钱曼君、邹泓等(1988)通过《自我评价问卷》及《教师评价问卷》,对创造型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青少年创造发明获奖者的个性特征有着一些明显特点:好奇心强、求知欲高、兴趣广泛;自信、自我期望高;有独创性、适应性强、精力旺盛;勤奋、有恒心。张庆林、曹贵康主编的《创造力心理学》一书中,将创造型人才的个性的共同特征概括为八个方面:(1)求知欲强,喜欢接受各种新事物;(2)想象力丰富,富于幻想;(3)好孤独,全身心投入到所从事的事业中;(4)对未知东西有强烈的好奇心,敢于探索,渴求发现,不满足于已有结论;(5)坚韧不拔、执著追求,深深理解自己行为的价值;(6)独立自信,不从众,不轻易相信别人的看法;(7)自制力强,能克服困难达到成功的目的,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到快乐;(8)反叛,不顺从。[4]

2.不利于创造力发展的个性特征

阿什(Asch,1955)对个体的顺从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顺从性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有些人最初有自己的见解,但怕与他人判断不同,遭人讥笑,因此放弃己见;有些人没有主见,不自信,认为多数人说的总不会错;也有少数人的判断原来就不正确,见别人这么说也跟着说。还有研究者研究了刻板性、褊狭性(偏见),这些特征都会妨碍一个人取得创造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朱清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位与硕士研究生教育,2002.04.

[2]罗伯・史登堡,特德・鲁巴特.不同凡响的创造力[M].北京:城市出版社,2000:68.

心理学注意的特征范文篇5

关键词:英语新闻标题图形背景

一、前言

新闻标题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报纸媒体空间及字数的限制,新闻标题的写作者需要以精炼简洁的话语传达出较多的信息,所以新闻标题独特的语言特征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将研究对象限定为英语新闻标题,研究中收集的语料主要来自英国、美国和中国的知名英文报刊。本文希望利用图形―背景(figure-ground)理论对英语新闻标题进行分析,找出英语新闻标题中图形和背景分别具有哪些特征,这将对深化图形―背景理论的应用研究和提升英语新闻标题的吸引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图形―背景理论

图形―背景理论与突显原则有关,它起源于心理学领域,后被运用于认知语言学领域。根据突显原则,语言结构决定了信息的突显程度。图形―背景理论就是建立在突显原则的基础上。1915年丹麦心理学家EdgarRubin首先提出图形―背景理论。图形―背景现象是指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个有意义的图案上,而忽略了周围其他的图像。当人们关注于某个图像时,很难注意到它的背景,这被称为图形―背景分离。此后这个现象引起了格式塔心理学家的注意,他们研究了视觉和听觉输入是如何根据突显原则来组织的。他们同时认为这两种感觉域可以分离为图形和背景。图形部分呈现突显的和易于观察到的特征,而背景是不明显的模糊的。下图是著名的花瓶侧脸图,这幅图既可以看做是两张侧脸呈现在一个白色背景上,也可以被看做是一个白色花瓶呈现在黑色背景上。

美国认知语言学家LeonardTalmy(1978)首次将图形―背景理论应用于语言学研究,他将图形和背景的分离视作语言信息组织的基本感知原则。现在图形―背景理论已经发展成为认知语言学的基础。在语言分析中,图形―背景理论可以用来研究方位关系,特别是研究介词的使用。同时该理论也可用于研究隐喻和时间的关系。在句法研究层面,图形―背景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句法结构,建立了图形―背景二分句法。根据认知语法,图形―背景分离的感知原则可以解释句法的多样性。

要分辨语言中的图形和背景,就必须对语言中图形和背景的特征进行明确。掌握了这些特征,就可以明确人们在确定语言中的图形和背景时的影响因素。Talmy试图定义图形和背景的特征包括定义特征(definitionalcharacteristics)和相关特征(associatedcharacteristics)。关于这些特征的具体描述可见下表。

以上这些特征对于明确语言当中的图形和背景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定义特征对于确定图形和背景有决定性意义,相关特征在确定图形和背景时只起辅助作用。当这两者发生冲突时,相关特征服从于定义特征。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必须许多相关特征联合起来一起确定图形和背景。

根据这些特征,语言中的图形和背景可以得以解释,同样,英语新闻标题中的图形和背景也可以得到解释,借助定义和相关特征,我们可以分析英语新闻标题中的图形和背景的特征。

三、英语新闻标题中图形和背景的特征

人们阅读新闻标题时,注意力经常会不由自主地被新闻标题的一些核心信息所吸引。根据图形―背景理论,这些核心信息可以被视为图形,而其他被忽略的信息则被认为是背景。新闻标题的阅读者通常注意到的都是图形部分。这个认知过程是在标题阅读者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发生的。然而关于如何辨识新闻标题中的图形和背景方面的研究却不是太多,因为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于这个过程而不认为其有何特殊之处。但是如果能对新闻标题中图形和背景的特征有充分的认识,对于撰写更具传播力、更加有吸引读者效果的标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将着重讨论英语新闻标题中的图形部分的特征。

以语言中图形和背景的定义特征和相关特征作为参考,可以确定英语新闻标题中图形的特征。根据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图形是感知领域当中突出的部分。因此英语新闻标题当中相比其他部分信息更加突出显著的部分就是图形。而根据Talmy对于图形的相关特征的总结,图形部分具有更具移动性、更小、几何图形上更简单、更易辨识、更具关联性、即时识别性较弱、更加突出以及一旦识别便更具依赖性等原则,我们分析了英语新闻标题中图形的一些重要特征。

首先,在新闻标题中,事件的最新动态通常被设置为图形,为的是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原因如下:第一,新闻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报道事件的最新进展,因此这个部分经常被设置为新闻标题的图形;第二,这个部分与语言现象中图形的相关特征相符合,如更具关联性、更突出以及更具依赖性等特征。一般说来,图形处于主语的位置,背景处于宾语的位置。以下例子引自研究数据:

(1)NewJapanFMappointedfor“consistency”(ChinaDaily,Mar.11,2011)

(2)Gomeappointsnewchairman(ChinaDaily,Mar.11,2011)

(3)Bankpaysrecordfineformishandlingcomplaints(TheTimes,Jan.12,2011)

(4)Govttobuild10mhomes(ChinaDaily,Mar.11,2011)

以上四例的共同之处在于事件的最新进展被设定为图形。在阅读这些新闻标题时读者可以毫不费力地获得新事件的最新进展。

在例(1)中,新的日本外交大臣的任命与读者的相关性更大,而且其所处的主语位置更加凸显,所以“NewJapanFMappointed”是这则新闻标题的图形,同时也是新闻事件的最新进展。在该标题中运用了被动语态,从而使得图形部分处于主语的位置。这则标题的背景则是for“consistency”,为任命的原因,用在这里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例(2)也是一则与任命有关的新闻标题。然而这则标题的图形不是新任命的主席,而是国美(处于主语位置)任命新主席这一行为,因为这部分信息更突出并具有更大的相关性。在这则新闻当中,新闻的最新进展是国美最新采取的行动。

在例(3)中,银行(处于主语位置)赔付超记录的巨额罚款的行为被设置为图形,因为该信息更加突出,更易识别。读者会首先注意到这个信息点,而付罚款的原因则被看做是背景,读者一开始不会注意到这个信息,但是第二次阅读时能从中得到额外信息。

在例(4)中,“tobuild10mhomes”的信息对读者来说更具有相关性,而且这个行为依赖于Govt(政府),因此这个部分可以被视为图形,而行为的实施者Govt(处于主语位置)则被看做背景。新闻编辑认为即将要发生的行为比这个行为的实施者更加重要。而且读者对于政府要采取的行动的兴趣大于对政府本身的兴趣。这个标题中的图形因为“10m”这个数据的应用而更加凸显,因为在视觉感知上数字不同于其周围的单词。该例说明图形和背景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图形对应主语、背景对应宾语,有些句子的图形和背景顺序却是颠倒的,背景在前,图形在后。例(4)正是如此。

从以上四个例子的分析当中,不难看出事件的最新进展,同时也是新闻的核心信息,经常被设置为新闻标题的图形。而其他的信息如原因、事件细节等都被设置为背景。

英语新闻标题中的图形的第二个特征是引用部分通常被设置为图形,因为这个部分在形式上更加突显,在内容上更具依赖性,更具辨识性。引用部分尽管不能概况新闻的主要内容,但是却能表达出新闻事件的关键信息,并且能够第一时间被读者捕捉到。试比较以下四例。

(5)“9in10kindergartenteachersunqualified”(ChinaDaily,Mar.11,2011)

(6)Presenterwins“ageism”caseagainstBBC(TheTimes,Jan.12,2011)

(7)Homeoffice“isbestworkplaceforgays”(TheTimes,Jan.12,2011)

(8)“Ikissedhimgoodbye,thenhewasgone”

Ayearafterthequake,afatherrecallslossofhisson(TheTimes,Jan.12,2011)

例(5)中,标题只有一句来自采访现场的引文。该引用给出了没有资质的幼教老师的数据,但是却包含了数据之外的信息,并能引导读者推测新闻的主题。这则引用虽然只是陈述一个数据事实,但是却符合语言中图形的一些相关特征。首先引号的使用使其在形式上得以突显,而这个引用的内容又是依赖于背景或者说是新闻的主要内容。因此这则新闻标题的图形就是这则引用本身,这则标题当中没有背景。这种情况被称作单图形模式。

在例(6)中,引用部分只有一个词“ageism”。引号的使用使该词在形式上突显出来,而这个词本身的含义也具有吸引力,并且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读者首先会注意到这个引用词,并被吸引去读其他的背景信息。因此“ageism”是这则标题的图形,而这个图形的作用是吸引读者兴趣,使其主动寻找更多信息。

在例(7)中,引用部分是一句不完整的句子,用来描述标题中的主语。根据一般的感知原则,如前所述,主语一般被视作图形。然而在这个例子中,由于引用的运用,感知中心被转移到了引号内的内容而不是主语。引用部分不仅因引号的使用使其在形式上突显出来,内容上也因为“gay”这个敏感词使用而突显出来,因为敏感词新奇并具有吸引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因此在这则标题中,图形部分就是引用部分。

例(8)是一个由主标题和副标题组成的双层标题。主标题部分是一个引用,只从这句话读者不能推断出新闻的主要内容,但是却会被这句话打动,并出于好奇来寻找更多信息。副标题部分则为引用提供了背景信息,读者也能从副标题中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因此这则标题的主标题是图形,因为其位置和形式都很突出,并且依赖于新闻背景信息,而副标题部分则是背景,为图形提供背景信息。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闻标题的引用部分经常被设置为图形,特别是那些包含有惊人数据、新奇信息或令人印象深刻的话语的引用。而新闻标题的其他部分则被看做是背景,作为图形的依靠基础,并且提供相关背景信息。

英语新闻标题中图形的第三个特点是新闻的结果通常被设置为标题的图形。这与Talmy的因果原则相符合,该原则认为原因事件通常被设置为背景,而结果事件通常被设置为图形。在许多新闻报道中,特别是事故或灾难报道中,死亡人数或是受伤人数通常出现在标题中,并且是读者关心的内容。以下三例可以说明。

(9)Pakistan:suicidebomberskillsatleast36(ChinaDaily,Mar.11,2011)

(10)ClashesintoCarioleaves13dead(ChinaDaily,Mar.11,2011)

(11)Attackjoltscityasethnicstrifeisonrise(TheNewYorkTimes,Jan.25,2011)

例(9)是一则关于爆炸事件新闻的标题。根据常识,读者最关心的往往是事故的死伤人数。新闻报道者将事件的结果放在标题里,这样读者就能快速地得到他们最关心的内容。伤亡数据是这则标题的图形。因为根据因果原则,事件的结果被设为图形。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数字“36”在形式上比其周围其他的字符更加突显。

例(10)与例(9)类似,也是一则与意外事故有关的新闻。这则标题中的数据也是事故的结果,即死伤人数。读者不用阅读新闻的正文就可以获知事件的伤亡人数。

例(11)是一则典型的包含起因和结果的新闻标题。报道者想要突出的是事件的结果“attackjoltscity”,而事件的原因“ethnicstrifeisonrise”便自动地被视作背景。这个例子也验证了因果原则。而这则新闻的结果同时也是新闻事件发展的最新动态。这与我们之前讨论的新闻标题的图形的特征相一致。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事件的结果通常被视作标题中的图形,特别是一些数据信息。而事件的起因则被处理为背景为读者提供补充信息。

Talmy的替换原则认为不被预期的事物通常被认为是图形,而预料之中的事物经常被视作是背景。这个原则也可用于新闻标题中确定图形和背景。因此英语新闻标题中不被预期的事件也被视作是图形,而预料之中的部分被认为是背景,其功能是通过对比突显图形。比较以下两例。

(12)Coachsupportskeeperdespitehugeblunders(ChinaDaily,Mar.11,2011)

(13)Iraqiwomenfeelsidelineddespiteparliamentquotas(TheNewYorkTimes,Mar.13,2011)

例(12)和例(13)有共同之处。这两个例子都利用了介词“despite”来形成预期中的事件和不在预期中事件的对比,以此来突出不在预期中的事件,并将其在新闻标题中设置为图形。在例(12)中,守门员(keeper)出现了重大失误(hugeblunders),但是教练仍然留用他。这个举动超出人们的预期,足够新奇,所以被设置为背景。在例(13)中,尽管女性议员的数量不少,但是女性议员却觉得她们没有得到应得的权利和重视。该则标题中的图形是“Iraqiwomenfeelsidelined”,并且通过预期事件和非预期事件之间的对比得以突显。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英语新闻标题中图形的一些特征。英语新闻标题中的图形部分通常是事件的最新动态、引用、事件的结果或是预料之外的事件。此外Talmy的图形―背景原则(Talmy,2000:328),包括时序原则、包含原则、依存原则也可以用于标题中图形和背景的确定,这些原则也可以用来确定新闻标题中的图形和背景。

得出了英语新闻标题中图形的特征,其背景的特征也算是基本解决。既然事件的最新进展作为图形,那么早先发生的事件就可以被视作背景。引用是图形,那么说话者和其他背景信息可以被视作是背景。结果是图形,那么原因就是背景。预料之外的事件是图形,那么预料之中的事件就是背景。以及语言中的图形―背景原则概况的其他情况。

确定英语中的图形和背景的特征,对于撰写新闻报道的标题有重要现实意义,有助于新闻报道者撰写出更有效力、更有吸引力的新闻标题;另一方面,对于图形―背景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也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Talmy,L.FigureandGroundinComplexSentences[J].InGreenberg,J.H.(ed.)UniversalsinHumanLanguageVol.4.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78:627-649.

[2]Talmy,L.TowardaCognitiveSemanticsVol.1.Massachusetts:TheMITPress,2000.

[3]胡壮麟,等.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4]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刘路.新闻标题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心理学注意的特征范文篇6

一、直观教学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过程

每个人认识事物是从对事物的感知开始的。对教材的感知,就是通过各种感觉和知觉去观察有关事物、听取言语说明、阅读文字符号等等,以获取丰富的感性知识的学习过程。感性知识虽然是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认识,但对学生掌握知识来说是很重要的基础。亚里士多德认为感觉产生记忆,记忆积累知识,经验得到知识和技术,最后上升为智慧。揭示了人们认识事物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规律。

直观教学为学生提供观察机会。观察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和积累经验的重要途径。巴甫洛夫把“观察--观察―再观察”当成座右铭,达尔文把观察说成是通向科学的大门。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并不具备先天的行为储藏,只是通过直接经验和观察而习得行为。直观教学提供大量实物、模型、图片、图表等给学生观察,通过观察获得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智力。如讲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原因,让学生观察插图《矿坑中的劳动》。这幅插图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印第安人在矿井中挖金沙的情景。学生观察图中人物和环境得出:

他们“点着火把”――说明矿井是黑暗的,这黑暗正好象征他们生活的黑暗;他们,身体――说明殖民者不把印第安人当人看,只把他们当成会说话的工具;他们背着沉重的矿砂在长梯上艰难的往上爬――随时可能摔死;矿坑上窄下宽,没有支撑的安全设施――随时可能塌方被压死,这黑暗的矿坑实际上就是人间地狱。这幅图把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奴役和压迫描绘的淋漓尽致。学生在感知这幅图的基础上,自然就理解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是“长达300年的殖民压迫和剥削”。

直观教学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是中学生反映心理活动专注程度的一个特征。中学生有效的认知活动,都必须有注意配合。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说明人的心理过程,尤其是中学生的认知过程,一旦离开注意,也就无法正常进行。前苏联教育家乌中斯基说:“注意是心灵的门户”。这些都是对注意心理功能的概括。心理学家关于“注意规律”的实验又告诉我们,一般中学生的注意力只能保持25―30分钟左右。可见一节课45分钟,不仅要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保持学生的注意。直观教学运用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等手段,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使学生“注意”并保持“注意”。例如“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课,由于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而教材用一小节的篇幅浓缩了发生在18世纪中期,延至19世纪末的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革命概况。时间跨度大,理论性强,学生难于理解,注意力容易转移,甚至丧失。只有通过剪辑了的电影、图片、图表、动态动画及教师精心编制的直观语言,才能不断地刺激学生的“注意”,增强感性认识,启迪理性思维。

二、直观教学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

心理学注意的特征范文篇7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特征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味着大学生德育工作已成为一个全社会关注且极具研究性的论题。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甚至于90年代以后,人们习惯称之为“80后”“90后”大学生,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因此,探讨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了解他们的思想发展现状,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使其成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是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群体特征分析

当代大学生出生的年代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时期,这使得他们成了“独生子女”的一代。他们从小就处于家庭的核心,备受父母关注;宽裕的家庭经济使他们大多接受过较好的早期教育;网络技术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他们信息畅通、思想多元化;国门的开放又让他们过早受到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因此,在中国社会繁荣发展的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在政治、思想、生活、情感、学业等方面,都展现出了独特的群体特征,亟待我们研究分析。

1.政治方面

当前,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转型、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80后”“90后”政治社会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大环境使得“80后”“90后”较易接受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化,政治认同感较强,政治鉴别力有所增强,但仍存在某些片面、模糊的认识,政治觉悟有待提高。这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现实政治评价较积极、对社会发展抱乐观态度、对党的领导有信心。在大学生总体趋势积极、健康的情况下,我们也应当看到,部分同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存在某些片面、模糊的认识,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感到困惑不解,如社会分配不公、贫富悬殊、社会腐败现象等问题,造成不少大学生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对政治教育的怀疑与否定,使其原有的政治认知不断模糊,政治信念产生动摇。

2.思想方面

每一个时代的青年都被赋予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并面临社会化、国际化大背景下,因此,他们的思想及心理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从思想现状的分析来看,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他们思想活跃,善于思考,接受新生事物快,关注国家社会形势,崇尚良好社会公德,渴望良好人际关系,呼唤诚实守信和公平竞争,注重个人职业理想,追求自我纯洁爱情。但在国内与国外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下,一部分大学生中也存在突出的思想问题:辨别能力较差,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学习和做事浮躁,急功近利的倾向严重;理想信念模糊,理想追求淡化;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诚信意识和诚信度较差等。从心理健康方面来看,当代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但不能正视心理问题。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急剧变化,强烈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是非标准以及生活方式,这些影响打破了人们的心理平衡,尤其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影响更大。一方面,当代大学生们关注心理健康,渴望补充心理健康知识;另一方面,又不能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容易情绪激动、自卑、忧虑、易疲倦烦躁,对挫折的耐受性差,缺乏逻辑思维。

3.生活方面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虽然仍存在着较大的家庭贫富差距,但整体富裕程度有了较大的提升,由于拥有较好的家庭经济保障,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和生活品味,他们大多接受过较好的早期家庭教育,更加注重社交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使得他们具有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良好素质。然而,未经历过太多生活磨砺的他们,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熏陶下,也纷纷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在生活方面,大多数大学生的家长和长辈们往往出于不让孩子重复自己当年受过的苦以及把全部的爱都给唯一的孩子两方面心理,对他们物质上的要求总是尽量给予满足。因此,不少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变得情绪化、冲动化,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相互攀比、超前消费;淡薄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

4.情感方面

当代大学生拥有丰富的情感经历,这与通常意义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形象有明显出入。首先,在恋爱方面,在校大学生正处于18至22岁的青春年华,生理成熟并对异性有爱慕和追求的心理,他们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淡化,往往只注重恋爱过程,而轻视恋爱结果,致使他们中有一部分人把恋爱当作一种感情体验,寻求心理安慰,以满足精神享受;有一部分人把恋爱当作一种消遣文化,借恋爱来充实课余生活,以解除寂寞,填补精神空虚,有一部分学生过分沉溺于恋爱,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了信心,一旦在情感方面出现危机,他们便一蹶不振,自曝自弃,有的甚至悲观厌世。其次,是人际交往方面,当代大学生从小注重社会交往,信息时代也赋予了其丰富的交往手段,如电话、短信、互联网等。然而,有很多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同时,当各种虚拟媒介成为了其主要的交际工具,也使得他们在交往中不注重表达方式,团队协作意识极其淡薄。

5.学业方面

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学习心、事业心和竞争意识都很强,但在学习态度积极、努力的背后,存在学习动机和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在学习目的上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目标。大学生处于竞争激烈的时代,思想、观念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们具有较强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并随着年级的增加有所增强,大学生们为适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进取,他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意义,但在理想的定位和选择上,大学生更偏重现实的个人发展,存在着严重的现实化、功利化倾向。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索

新的历史条件和大学生群体特征变化的新特点,对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地去了解和研究他们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方向,在调查了解、掌握动态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当代大学生群体特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措施,有效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1.坚持以人为本,深入细致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想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转变观念。由过去指令性、高高在上地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变为增强服务意识,以情感管理学生、贴近学生,从关心、爱护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做好事做实事。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组织的温暖和关怀,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才环境和浓厚的德育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使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这一无处不在的信息传播媒介,毫无疑问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性特征形成的关键因素。所以,思政教育要与时俱进,就必须要跨出开拓创新的一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网络教育的新体系。现在的大学校园,各种网络阵地如论坛、校内网、QQ群、飞信群的出现,为大学生的交流学习提供了许多方便,但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因此在网络体系内,思政教育工作者可通过各种聊天工具、思政网站、邮件、博客等手段,也可通过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室,开展网络团会、网络虚拟社区等活动,开拓宽教育渠道。在网络教育中,施教者与受教者处于该体系的同一地位,有利于双方良好关系的建立,使受教者更易接受,而且网络的灵活性也使施教者能更游刃有余地进行思政教育,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使得大学生承受更多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这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在这种形势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思想的发展变化要受心理的制约,心理活动的方向要受思想的支配;健康的心理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前提条件,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保证。因此,只有建立在符合心理规律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深入人心;只有在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前提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实效。我们应牢牢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既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又塑造他们高尚的品德,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从两者结合的思路出发,才能将两者的优势互补,双管齐下,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心理学注意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情报分析过程模型构建认知过程知识表征

[分类号]G350

1引言

传统的情报循环(intelligencecycle,又译情报过程)的概念描述了民事或军事情报机构或执法机构处理情报的一个基本循环过程。根据FBI情报指挥部的定义情报循环包括以下阶段:识别决策者的情报需求(requirements)、情报规划与指导(planninganddirec-tion)、情报收集(collection)、情报处理与开发(process-ingandexploitation)、情报分析与出版产品(analysisandproduction)以及情报传递(disseminafion)。情报循环揭示了粗糙的数据转变成为决策者提供支持的情报的过程,为情报工作的规范和效率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保证。

诚然,国内外有一些关于情报分析过程中人的认知对情报效率和情报产品质量影响的相关研究。国外方面,欧美情报学界公认的情报认知观代表性人物有英国的布鲁克斯、加拿大的贝尔金、美国的德尔文。布鲁克斯在情报认知观研究领域提出“情报科学基本方程式(K[s]+AI--+K[s+AS])”;贝尔金则提出“知识非常态”(anomalousstatesofknowledge,ASK)理论;德尔文提出了情报认知观的意义建构(Sense-making)理论。近期关于情报认知方面的研究还有:晚发抑郁中的认知障碍对信息处理资源减少的限制;信息处理偏见和恐慌障碍:认知和征兆测量的关系研究;自发性环境偏执和躯体形的障碍中认知情绪信息处理的异常情况研究等。国内方面,主要有情报分析人员的元认知;用户情报认知行为研究;认知科学与情报学研究以及认知与情报检索研究等。可见,国内外关于认知与情报的研究表明:情报认知观关注“某个需要使用的情报”、“情报使用中的意义建构”问题,使情报学的范式从系统驱动(system-driven)向用户驱动(user-driven)方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认知情报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缺点,如:只关注情报分析本身,而缺少对情报分析行为所在的社会环境的关注;很少有研究涉及情报分析过程中的认知心理过程、知识的表征等。

情报认知观与传统情报过程相结合,能够起到互补作用,既可消除传统情报过程对人的认知关注不够的影响,又可消除单纯的认知情报观对“社会维度”关注不够的影响。因此,可以认为将情报认知观相关理论融入到关注社会环境的情报分析过程中去,不失为弥补情报认知观缺点的一种有效路径。同时,构建认知心理学视角的情报分析过程模型,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不但能够丰富情报过程研究理论,而且可以为情报分析实践提供指导,提高情报分析过程的效率和情报分析产品的质量。本文首先从认知心理学的两个核心概念――认知过程与知识表征着手来研究情报分析过程中的认知行为;然后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认知心理学视角的情报分析模型,以期达到提高情报分析过程效率与情报分析产品质量的目的。

2情报分析过程中的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两个重要领域之一。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ss)的概念是现代认知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包括阶段和处理两方面。例如:人在知觉事物时,对输入的感觉信息会进行分析和综合等不同的处理;人在记忆时,存在着对信息的组织、简化、重构等不同的活动;人在思维时,也存在着抽象、概括、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等。认知过程可以划分为:自下而上处理(bottom-upprocessing)和自上而下处理(top-downprocessing)、系列加工(serialprocess-ing)与平行加工(parallelprocessing)以及控制性加工(controlledprocessing)与自动化加工(automaticpro-cessing)。情报分析过程具有控制性加工的特征,是一种要求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过程,由注意来发动并由注意来维持整个过程。在情报分析的过程中,情报分析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期待来知觉事物,或者从长时间记忆中搜索需要的信息,是一个有控制的认知加工过程。与情报分析过程相对应的认知过程见图1。

由图1可知,情报分析过程中的认知过程包括定义问题、形成假设、搜集信息、验证假设、选择最佳假设以及监测新信息6个阶段。与情报分析过程的情报需求、情报规划、情报搜集、情报处理、情报分析以及情报传递6个阶段相对应。情报分析过程中的认知过程的基本工作流程为:情报分析人员根据决策者情报需求阶段所提出的情报需求来定义认知过程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情报分析人员根据情报规划阶段的要求和计划来形成认知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假设;情报搜集阶段获取的信息经过情报处理和情报分析阶段后为验证假设和选择最佳假设提供支持,同时在验证假设和选择最佳假设的认知过程中还需要得到情报分析人员头脑中存储的长期记忆信息的支持,需要注意的是情报分析人员应该根据搜集得到的信息评估所有合理的假设,而不仅仅是似乎最有可能的那个假设;验证假设阶段结束后,根据假设评估的结果来选择最佳假设;最后还需要监测最新的信息,以便修正最佳假设,达到提高情报分析过程效率和情报分析产品质量的目的。

3情报分析过程中的知识表征

与认知过程一样,知识表征(knowledgerepresenta-tion)也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关于表征的概念,格拉斯曾经提出:“信息记载或者表达的方式称为对这种信息的表征……表征代表着相应的信息。表征的概念包括表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表征的内容是指表征所传递的信息,而表征的形式指表征所使用的方法与工具,并且同一事物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征形式。表征的形式主要有:符号(自然语言和数学符号)、列表、图解、意象等。其中意象(image)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代表一定的物体或事件,传递着它们的信息,具有鲜明的感性特征,是认知过程中一种重要的知识表征形式。

与情报分析过程对应的认知过程中的知识表征见表1。情报分析人员在定义问题时可以根据需要解决问题的特征和具体情况,使用符号、列表、图解以及意象等知识表征形式来准确地表征问题;形成假设阶段,根据不同假设特征也可以采用这些表征形式恰当地表征各种不同的假设,以便情报分析人员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各种假设的意思;搜集信息阶段,面对来源各异、形式不同的各种信息资源,情报分析人员可以利用

符号、列表等知识表征形式来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分类等操作,也即对信息进行组织,为情报分析人员验证假设、选择最佳假设提供支持;验证假设和选择最佳假设的阶段也可以采用符号、列表、图解、意象等知识表征形式,来保证假设验证和选择最佳假设过程的效率和准确性;监测新信息阶段也可以根据监测的需要,用符号、列表、图解来准确地表征监测到的新信息,以便情报分析人员快速、准确地理解这些信息,对最佳假设进行调整和修正,提高情报分析过程的效率和情报分析产品的质量。

4认知心理学视角的情报分析过程模型构建

4.1模型构建

通过以上对情报分析过程中认知心理学视角的两个核心领域――认知过程与知识表征的研究,结合国内外关于认知心理学与情报分析过程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和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笔者尝试性地构建了认知心理学视角的情报分析过程模型,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本研究构建的认知心理学视角的情报分析过程模型主要包括4个部分:社会因素、情报分析过程、认知过程以及情报分析认知系统。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环境、政策、文化等因素。根据文献回顾部分的结果可知,传统的情报认知观大多关注人的认知方面对情报分析过程的影响,而对社会环境等因素关注不够,所以本研究构建的认知心理学视角的情报分析过程模型增加了社会因素部分,作为情报分析过程、认知过程以及情报认知系统的输入。情报分析过程由情报需求、情报规划、情报搜集、情报处理、情报分析以及情报传递6个阶段组成。认知过程由定义问题、形成假设、搜集信息、验证假设、选择最佳假设以及监测新信息6个阶段组成。情报分析认知系统与一般的认知系统一样,主要包括感觉过程、记忆过程、反应过程以及控制过程。其中,感觉过程主要由视觉、听觉、触觉等组成;记忆过程包括长时记忆(语意一概念、听觉一词典、视觉模式以及技能一语言等)和短时记忆(注意、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部分以及当前目标等);反应过程主要是作出的实际反应,它控制系统的各种输出,包括简单的动作、行为和复杂的谈话和书写等;控制过程包括计划、经验、目标和价值等,通过注意选择需要的信息,通过计划得知情报认知系统怎样起作用。

4.2工作流程

认知心理学视角的情报分析过程模型的工作流程主要有感觉过程、记忆过程、反应过程以及控制过程。

4.2.1感觉过程感觉过程可以被看作是情报分析认知系统的输入部分,情报分析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各种信息都是通过感觉过程来获取的。在情报分析认知系统中,组织的决策人员和情报分析人员通过各种感觉系统监测和获取环境、政策、文化等社会因素的相关信息,并采用合适的知识表征形式来表征各种知识;然后结合组织的战略目标来确定情报分析过程中的情报需求,而相应的情报分析人员则根据情报需求和各种知识来定义情报分析认知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4.2.2记忆过程记忆过程可以看作是情报分析认知系统的中间处理环节,情报分析人员通过感觉过程获取到情报分析需要的各种信息并采用合适的知识表征形式表征后,在控制过程的指导和控制下,记忆过程对各种知识进一步地进行分析与加工,为情报分析过程提供支持。情报分析过程中的情报规划、情报搜集、情报处理和情报分析阶段都包含着记忆的过程,通过短时记忆,情报分析人员注意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各种信息,短时记忆的积累形成长时记忆,以概念、模式、意象等方式存储在人的认知系统中;这些记忆为情报分析人员在形成假设、搜集信息、验证假设以及选择最佳假设的过程中以符号、列表、图解、意象等知识表征形式为情报认知过程提供支持。

4.2.3反应过程反应过程可以看作是情报分析认知系统的输出部分,在控制过程的指导和控制下,反应过程将情报分析的结果以不同的知识表征方式传递出去,完成情报认知分析过程的任务。情报分析过程中的情报传递阶段对应着情报认知系统中的反应过程,通常反应过程以行动、谈话以及书写等新式输出方式对问题的解决作出相应的反应。

4.2.4控制过程控制过程是情报分析认知系统中的控制中心,它通过情报分析计划、情报分析目标、情报分析经验和情报分析价值等控制情报分析认知系统中的感觉过程、记忆过程以及反应过程的工作,协助各部分完成情报认知分析过程。

5结语

提高情报分析过程效率和情报分析产品的质量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们使用了各种不同的传统方法。如:为情报分析员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相关信息;改变对情报分析过程的管理;增加情报分析员的数量;提供语言和领域的学习,从本质上改善情报分析员的专业技能;提高撰写报告的技巧;协调情报分析员和情报用户之间的关系以及修改情报分析产品的类型。虽然任何这样的方法可能会为情报分析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首先应该注意的是情报分析是一种心理过程,一直以来各级情报分析员很少注意他们思维方式的改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情报分析质量提高的问题,必须更好地理解、改变并指导情报分析员自己的心理过程。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认知心理学视角的情报分析过程模型应该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正如一些学者所提到的社会维度的缺失不能不说是情报科学认知观的一个重大缺陷”,将社会因素融入到情报分析认知过程中去,是提高情报分析过程模型效率的关键之一。

・认知心理学视角的情报分析过程模型可以简化情报分析过程,提高情报分析与预测的效率。情报心理学视角的情报分析过程模型将6阶段的情报分析过程和认知过程简化为只有4个阶段的情报分析认知系统,揭示了情报分析的认知心理过程,为情报分析过程效率的提高和情报分析产品质量的保证提供支持。

・认知心理学视角的情报分析过程模型揭示了情报分析的认知心理过程,有利于情报分析人员揭示情报分析的认知过程以及可能存在认知偏差的地方,提示情报分析人员注意各种认知偏差,从而提高情报分析的效率。

・在情报认知过程中评估假设的时候,应该注意评估所有合理的假设,而不仅仅是似乎最有可能的那个假设,也就是需要注意那些能够证明一个或多个假设比其他假设可能性小的证据或设想。因为,最有可能的假设通常是有最少证据反对它的假设,而非有大量证据支持它的那个假设。

・选择准确的知识表征形式是提高情报分析过程效率的关键。知识表征的形式决定情报分析人员能否准确、清楚地理解知识表征形式所要表征的内容,而情报分析人员对知识内容的准确理解是提高情报分析过程效率的关键。

心理学注意的特征范文1篇9

[关键词]AIDMA广告英语语言特征

广告,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告活动必须遵循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只有贴近消费者心理的广告才能发挥广告最大的宣传作用。广告英语作为广告的一种也必定遵循这一原则,本文试图从消费者心理角度分析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

一、消费者心理过程

AIDMA是由AIDA演变过来的,AIDA被认为是消费者接受广告的心理过程。AIDA由英文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Desire(欲望)和Action(行为)的头一个字母组成,表示广告作用于消费者的一般心理过程为;首先引起注意,接着使消费者产生兴趣,而后产生购买产品的愿望(D);最后采取行动。在AIDA的基础上,后来有人加入了记忆(Memory)因素,变成AIDMA,即注意―兴趣―欲望―记忆―行动。消费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广告语言起到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二、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

为了刺激消费者的心理,使消费者由注意―兴趣―欲望―记忆―行动逐渐转变,广告英语一般具有如下语言特征:

1.错拼造字引起注意力,产生兴趣(Attention&Interest)

广告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一般人们发生注意的客观条件是:(1)具有比较刺激作用的事物(2)富有变化的刺激作用的事物。(3)有新异突出的刺激事物。所以消费者对商品的注意和兴趣取决于商品是否具有新奇、独特的吸引力,为了吸引消费者注意,广告英语一般都采取各种方法制造新奇,如错拼或造字,这些词具有新颖性,最能迎合人们追求“新、奇、特”的心理。如KwikKoffee(咖啡广告),拟音拼写QuickCoffee语言生动有趣,简洁明了。又如Satinique(美国安利公司产香波商标词),该词是由Satiny加上后缀que构成的新词,Satiny的意思是“像绸缎一样光滑、有光泽、柔软”,能使消费者对该产品产生兴趣。

2.美化词句激发欲望(Desire)

为了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广告英语中大量使用褒义色彩的形容词,形容词的比较级最高级和多种修辞手法来美化商品。形容词的使用在广告英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广告的作用是宣传产品.描写产品的性质和品质。广告英语中所使用的形容词很多,根据英国语言学家G.H.Leech的统汁,使用频率最高的形容同,按其使用频率的尚低依次为new,crisp,good/better/best,fine,big,fresh,great,delicious,real,full/sure,easy/bright,clean,extra/safe,special,rich.其他常见的还有:fantastic;superb;magic;amazing;sensational;revolutionary;perfect;theonly;unique;exceptional等。如Excellentdailyspecialsandmouthwateringdesserts.(餐厅广告),形容词占了整个广告字数的一半,极具诱惑。除了使用形容词外,广告英语还常用各种修辞手段,如押韵、对比、比喻、拟人等。如Cut,Color,ClarityandCaratWeight.(某钻石广告)该广告不仅采用了押头韵的修辞手段,即Cut,Color,ClarityandCarat都以K音开头,而且突出了钻石的四大质量要素,即形状、颜色、透明度及重量,能很好的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3.句式简单口语化,便于记忆(Memory)

从广告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般读者的“认识广度”是有限的,冗长、复杂的句式会增加信息接收难度,减少兴趣。因此广告英语中多倾向于采用简捷有力节奏明快活泼的短句,易于记忆,这就决定了广告英语在句式是以松散句和省略句为主体,或直接使用短语句或独词句。如:Morelegroom.Moreelbowroom.Morecomfort.AirIndia.(印度航空公司广告)Welead.Otherscopy.(理光复印机)前者使用短语句子或独词句,行文工整,朗朗上口,使人耳目一新,经久难忘。后者只用的“lead”和“copy”两个简单的动词,却巧妙的表明了复印机的复印功能(copy)和理光品牌在同类产品中的领先地位(lead).

4.频繁使用祈使句和疑问句采取行动(Action)

广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说服消费者购买商品或做什么事情,因此广告英语有很强的鼓动性。作为“鼓动性语言”(loadedlanguage),广告英语多用祈使句和疑问句。如SocomeintoMcDonald’sandenjoyBigMacSandwich.(麦当劳广告语)使用的祈使句,祈使句的语气有利于吸引人们的眼球,引起人们强烈的好奇心与购买欲。WhyPayGasolineWhenWindIsFree?(某风车广告语)使用反问句,加强了语气,使广告更具说服力。

广告英语的这些语言特征对消费者接受广告的心理过程起着综合的作用,并不能绝对的分开来,如上文提到Cut,Color,ClarityandCaratWeight.(某钻石广告)该广告主要运用了压头韵的修辞手段,同时该广告使用了很多单词,能很好的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给消费者留下持久的印象,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最终使消费者由注意―兴趣―欲望―记忆―行动的逐渐转变。

参考文献:

[1]Leech,Geoffrey.AdvertisinginEnglish,London:Longman,1966.

[2]华先发:新实用英译汉教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赵静:广告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4]周晓周怡:现代英语广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心理学注意的特征范文篇10

关键词:开放式技能;分心刺激;眼动指标;视觉搜索;信息加工

中图分类号:G804.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5-0102-09

TheVisualAttentionCharacteristicsofAthletesofOpenskillandCloseskill

YANCang-song1,LIUWan-lun2

(1.CollegeofPhysicalEducation,DalianUniversity,Dalian116622,LiaoningChina;2.Teachers'School,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321004,ZhejiangChina)

Abstract:Thisstudyfocusesonopenskillathletes'andcloseskillathletes'eyemovementcharacteristicsundernoveltydistractionstimulate(colorchange).Comparedwithcloseskillathletes,openskillathletesdifferonreflectionandcorrectnessrate.Theirnumberoffixationislarger,durationoffixationshorter,distanceofsaccadiclargeandsmallnumberofregressiveeyemovement.Conclusions:openskillathletes,closeskillathletesandgeneralcollegestudentshavedifferentinformationprocesses.Openskillathletes'efficiencyishigherininformationprocessandtheyhavemoreintegrationinattentioncharacteristicsandsearchingstrategy.

Keywords:openskill;distractionstimulate;eyemovementindex;visualsearch;informationprocessing

良好的选择性注意是运动员有效实施运动技能的关键,是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心理保障,据Kozar和Lord[1]的观点,高水平的竞技比赛的成功是由10~20%的生理因素和80%~90%的心理因素组成。注意作为众多的心理因素的基础和桥梁,对比赛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运动员所具有的特殊选择性知觉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预测能力,被认为是运动专长表现在认知方面的本质特征。他们具有更好的视觉信息处理的“软件”,能更有效的选择性注意、认知和解释视觉信息,能选择那些更有意义的、具有预测性的线索,能提前对这些线索进行加工,实现“知觉预测”[3]。首先,选择性注意对运动技能的形成起着监控、调节的作用。Nougier和Rossi[4]曾指出:注意不仅是运动成绩提升的相关信息处理过程的推动力,还能对干扰该过程顺利完成的分心物进行有效的抑制。在运动技能形成初期,注意把运动员的心理活动引向并集中于教练员的示范动作,在模范练习时帮助运动员有选择的领悟和模仿[5]。在运动技能巩固阶段,注意帮助运动员把心理活动集中到动作的个别要素上,对其动作质量的改进和提高起着监控作用[6]。在运动技能熟练化阶段,注意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整个动作完成过程的监控[7]。在体育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要对对手的情况做出关注并进行判断,从而赢得比赛的胜利。从本质上看,运动员的认知作业是一个重要的作业过程[8,9]。通过眼、耳等感受器官将外在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对场上的局势做出判断,为采取进一步行动做好准备。在认知作业过程中,注意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通过注意过程,运动员可以对外在信息进行有选择性的加工处理,从而提高了信息加工的效率。注意是运动员掌握运动技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在比赛过程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心理保障[10]。如果注意能力差,会造成许多不可想象的消极后果,比如篮球防守队员未能注意到进攻方的意图,不能较好的进行防守,会造成防守失败[11]。运动员对注意的调节,是一种有效的提高作业成绩的心理机能,运动员通过训练,可以掌握和通过这一机能,从而在比赛中发挥重要作用[12]。视觉系统在特定时刻的输入信息远远多于它所能加工的,因而必须对输入信息进行筛选,这就是注意的选择性作用[13]。在体育运动中,色彩以其鲜明的特点,渗透到体育运动中的方方面面,影响着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和运动潜能的发挥。色彩对运动能力的影响以及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己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有关色彩与运动表现的关系研究得较少。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被试选取开放式技能运动员、封闭式技能运动员、还有普通大学生各30人,共计90人,这些被试的视力或者校正视力均在5.0以上。前两组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均为国家二级或二级以上,年龄18~24岁。开放式技能的运动员由篮球、排球两个项目构成;封闭式技能的运动员由田径各个项目构成。普通大学生作为控制组,年龄、性别等都与测试组进行匹配。

1.2研究方法

1.2.1实验仪器实验仪器应用的是美国应用科学实验室(Appliedsciencelaboratory,ASL)生产的504型眼动仪。该眼动仪是根据角膜和瞳孔的反光原理来进行记录的,平均每秒钟采集60次数据。

1.2.2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为“日”字形的掩蔽,在每次实验中,掩蔽随着线索提示的变化会变成字母(E、H、U、S,其中E、H是目标刺激,U、S是非目标刺激)。分心物刺激的数量固定,均为4个,目标刺激的新异性不同,目标刺激与分心刺激颜色一致称为目标刺激是非新异的;如果颜色不一致,则称目标刺激是新异的,实验材料分配见表1。

1.2.3实验设计实验采用3×2×2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因素1为被试的类型,包括开放式技能运动员、封闭式技能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该变量为被试间变量;因素2为中央线索与目标一致性:箭头指示与目标出现的位置相同为一致,不同则为不一致,该变量为被试内变量;因素3为刺激的新异性,即目标刺激与分心刺激的颜色是否一致,一致称为目标刺激是非新异的;不一致,则称目标刺激是新异的。实验采用的刺激颜色为红色和绿色,其中绿色是新异性颜色,只有在目标呈现时才可能出现绿色,其余刺激为红色。

1.2.4实验过程一个刺激系列包括五个过程(呈现过程见图1),屏幕中央呈现5个“日”字组成的掩蔽注视点“+”中央线索(箭头指向)注视点“+”目标刺激,每步的时间间隔分别是1200、800、500、500ms。被试在最后一次“日”字型掩蔽转化成“E”、“H”、“S”或“U”时,搜索目标字母“E”或“H”(只有一个)。注视点为黑色,中央线索的箭头为红色,非目标刺激均为红色。每个水平实验的次数为50次,共计200次,实验过程需要30min。

实验在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实验中心的眼动实验室进行。

指导语如下:请注视屏幕的中央窗口,每次屏幕上会出现一系列变化的符号(如“日"和字母“E"、“H"、“S"和“U"等),注意窗框中的黑色圆点和红色的箭头指向,箭头的指向可能是目标出现的位置(“E"或“H"),也可能不是。当看到“日"字符号发生变化时,在符号中找出“E"或“H"(只有一个),看到“E"用左手按“E"键,看到“H"用右手按“H"键。出现“E"或“H"有时是红色,有时是绿色,其它的“S"和“U"等均为红色。要求在判断正确的前提下,反应越快越好。明白上述指导语后,按“开始实验”进行实验。

1.2.5对数据的收集、管理与分析眼动仪对目标刺激出现时的图片进行记录与分析,就是最后一张对目标刺激进行反应的图片。应用ASL提供的数据分析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管理,对全部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后,用SPSSforWindows10.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

2.1开放式技能、封闭式技能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的测试反应时和正确率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后,发现开放式技能、封闭式技能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3组被试在不同数量分心刺激的条件下判断任务的反应时和正确率有很大的差别。基本情况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开放式技能和封闭式技能运动员的反应时成绩均优于普通大学生,同时开放式技能运动员的反应时略好于封闭式技能的运动员。在正确率方面,普通大学生稍高于开放式技能和封闭式技能运动员,虽然两种类型运动员的错误率比普通大学生要高,但是都在允许的范围内(不超过5%),说明运动员在任务判断时为了进行快速反应,速度准确率权衡的策略选择上与普通大学生是有所不同的。在刺激新异性的两个水平上,有效线索提示下各组被试的反应时均比无效线索提示下的要短,说明有效线索提示对被试的判断起了显著的帮助,缩短了判断时间。在线索有效性的因素上,各组被试非新异刺激的反应时都长于新异刺激,由于目标刺激的颜色与呈现的分心刺激物的颜色不同,被试能够很快的判断出目标刺激,说明新异刺激可以使被试优先加工。在有效与无效线索提示下,新异刺激和非新异刺激水平上,开放式技能运动员的反应时短于封闭式技能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普通大学生的反应时最长。在有效线索-新异目标的情况下,被试的反应速度是最快的,无效线索-非新异目标情况时,被试的反应速度是最慢的。在无效线索-新异目标和有效线索-新异目标情况中,被试的反应速度是逐渐变快的,说明被试运用的是平行加工搜索,相反,在无效线索-非新异目标的情况下,被试的反应速度是逐渐变慢的,采用的是系列加工搜索模式。

对实验结果进行重复测量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组间变量被试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2,87)=187.2,p

由表3可以看出,在有效线索提示下非新异刺激的水平上,开放式技能运动员同普通大学生相比,反应时的差异显著,与封闭式技能运动员的差异不显著,开放式技能运动员的反应时是最快的;而在有效线索提示下新异刺激的水平上,开放式技能运动员与封闭式技能运动员、普通大学生的反应时差异显著,封闭式技能运动员同普通大学生之间的反应时差异也是显著的。在线索提示无效的情况下,非新异刺激和新异刺激两个水平上都表现出,开放式技能运动员同封闭式技能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的反应时差异都具有显著性,同时封闭式技能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的反应时差异也是显著的。开放式技能运动员在所有水平上的反应时都快于封闭式技能运动员,运动员表现出了技能的迁移,运动员平时训练和比赛经常运用的是动作速度,当进行认知任务判断时,反应时也很快,表现出了正向的技能迁移。

2.2开放式技能、封闭式技能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的注视次数比较被试观看图片过程中,眼球的运动不是连续的,而是跳跃式的。两次跳跃之间有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被称为注视。被试在注视过程中,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理解注视内容。当对注视内容加工完成后,就会出现下一次跳跃,两次跳跃之间的过程叫注视。注视的次数反映被试的注视策略,以及注视材料的难易。不同组别被试的注视次数见表4。各组被试在非新异刺激条件下的注视次数与新异刺激条件下相比,均表现出任务选择的优先效应,新异目标条件下的注视次数少于非新异目标条件下。在有效线索-新异目标条件的注视次数少于无效线索-新异目标条件。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组间变量被试类型的主效应(F(2,87)=232.7,p

对3组被试的注视次数结果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见表5。在有效线索提示下,开放式技能运动员和封闭式技能运动员在非新异刺激水平上的平均注视次数没有差异,而在新异刺激条件下,封闭式技能运动员的注视次数多于开放式技能运动员,存在显著差异;开放式技能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在刺激新异性的两个水平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在刺激新异性的水平上,封闭式技能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无效线索提示下,开放式技能运动员在刺激新异性的两个水平上与普通大学生和封闭式技能运动员相比,都有显著性差异。封闭式技能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在刺激新异性的所有水平上都存在差异,说明目标刺激的新异与否,对被试在认知判断上有很大的影响。

2.3开放式技能、封闭式技能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的注视点持续时间比较注视点持续时间是指每次注视所需要的时间。由于材料性质不同,不同注视点的持续时间也不同,一般用每个注视点的平均注视时间作为指标,来衡量被试的眼动特征。对不同组被试的注视点持续时间进行比较(表6)。

被试的注视点持续时间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被试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实验的任务要求在短时间内做出判断,所以被试的每一个注视点持续时间都很非常短。组内变量线索有效性的主效应不显著,也就是说线索的有效与否对被试的注视点持续时间没有显著影响。而在组内变量刺激新异性的因素上主效应是显著的(F(1,87)=1045.4,p

多重比较结果见表7。在有效线索和无效线索的两种提示下,分心刺激数量的所有水平上,开放式技能与其他两组被试相比,注视点持续时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说明运动员在进行每一次注视的时候,都能够迅速的采集信息,快速的做出判断,有效时间明显比普通大学生短。开放式技能运动员在所有水平上的注视点持续时间与封闭式技能运动员相比,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差异不显著。

2.4开放式技能、封闭式技能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的眼跳距离比较眼跳发生在一次注视内容加工完以后,改变注视点,使新的内容落在中央四视区内,以便对新的内容进行加工。眼跳前、后注视点之间距离叫眼跳距离,通常用视角表示。眼跳距离是衡量注视广度的一个指标。不同组别被试的眼跳距离见表8。在线索有效性和刺激新异性的所有水平上,开放式技能运动员的平均眼跳距离大于封闭式技能运动员,同时封闭式技能运动员又大于普通大学生的眼跳距离。

被试的平均眼跳距离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组间变量被试类型的主效应(F(2,87)=215.7,p

多重比较结果见表9。在有效线索-非新异目标上和有效线索-新异目标水平上,开放式技能和封闭式技能运动员同普通大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封闭式技能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在非新异和新异目标条件下,眼跳距离的差异不显著。在无效线索-非新异目标水平和无效线索-新异目标水平上,开放式技能运动员的眼跳距离与封闭式技能运动员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同样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而封闭式技能运动员同大学生相比,在非新异目标和新异目标的水平上,眼跳距离指标都存在显著性差异。

2.5开放式技能、封闭式技能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的注视时间比较注视时间是指被试完成一次判断任务需要的总时间,被试观看时,不单是有注视点持续时间,还有眼跳过程,眼跳过程中被试是不能进行注意的,就是说在眼跳过程中不能收集信息。所以选用注视时间这个指标来研究运动员的眼动特征。对不同组被试的注视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0。有效线索提示下的注视时间明显比无效线索提示下短,无论是有效线索或者无效线索提示下,被试在非新异目标刺激条件下的注视时间都比新异目标刺激下要短很多。

被试的注视时间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组间变量被试类型的主效应(F(2,87)=51.7,p

多重比较结果见表11。在有效线索提示-非新异刺激下,开放式技能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注视时间差异显著;封闭式技能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相比,也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开放式技能运动员同封闭式技能运动员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在有效线索-新异刺目标激水平上,开放式技能运动员与封闭式技能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之间的注视时间都存在显著差异;封闭式技能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之间在注视时间上也存在显著差异。无效线索-非新异目标刺激水平上,开放式技能运动员同封闭式技能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相比,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封闭式技能运动员同普通大学生相比,注视时间的差异也是显著的;在无效线索-新异刺激水平上,开放式技能运动员同普通大学生之间的注视时间差异是显著的;封闭式技能运动员同样也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封闭式技能运动员和开放式技能运动员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2.6开放式技能、封闭式技能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的回视次数比较运动员在视觉加工过程中,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加工,从而提取信息,但有时也会出现眼睛又退回刚才注视过内容上的观看方式,这种现象叫回视。有时由于观看速度太快,有些内容没有加工清楚,出现了回视,目的是为了调整观看速度。有时由于一次眼跳距离过大,导致越过一些内容,出现了回视,目的是重新注视。有时由于对复杂信息加工遇到困难,需要前面材料的线索而出现回视,目的是为了寻找支持性线索。回视次数与材料难易、观看者对材料的熟悉程度、观看者的专项知识水平等很多因素有关。但是对相同的阅读材料,如果回视次数太多,说明观看者的水平很差,信息提取困难。对不同组被试的回视次数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2。有效线索条件下,各组被试在新异目标刺激下的回视次数少于非新异目标刺激下的,而在无效线索条件下,各组表现的也同样是这种趋势。

被试的回视次数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组间变量被试类型的主效应(F(2,87)=40.1,p

多重比较结果见表13。在有效线索-非新异目标刺激水平上,封闭式技能运动员、开放式技能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之间相比,回视次数有显著差异;在有效线索-新异目标刺激水平上,开放式技能运动员同封闭式技能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相比,回视次数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封闭式技能运动员同普通大学生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在无效线索-非新异性水平上,开放式技能运动员和封闭式技能运动员,在回视次数上都与普通大学生存在差异;开放式技能运动员回视次数较少,同封闭式技能运动员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同样封闭式技能运动员的回视次数与普通大学生的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无效线索-新异性目标刺激水平上,开放式技能运动员回视次数少于封闭式技能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而普通大学生的回视次数是最多的,说明普通大学生在进行任务判断时,经常要重新检验一次,以确定自己的选择正确。

2.7开放式技能、封闭式技能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的注视轨迹比较注视轨迹是被试在观看任务时,各个注视点按照时间顺序的连线。完成同样的任务时,被试的注视点越少说明每次注视采集的信息量越大,这样的注视轨迹就越清晰。本研究的分心刺激数量是固定的,只有目标刺激的颜色产生变化。图2是3组被试在观看无效提示下非新异刺激时的注视轨迹图。开放式技能运动员观看图片的时候是首先注视中心线索提示,当目标刺激出现时,首先注视的是提示位置是否出现目标刺激,若没有,就次序的搜索其它目标。当目标刺激的颜色是新异刺激的时候,开放式技能运动员可以快速的做出判断,采用了平行加工模式。封闭式技能运动员的运动轨迹与开放式技能运动员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较开放式技能运动员的回视次数多,也就是在搜索过程中,封闭式技能运动员并不是依次搜索。普通大学生的注视轨迹中回视次数比封闭式技能运动员的回视次数多,并且与其他两组运动员相比,普通大学生的注视轨迹有时没有明确的策略体现,注视点散乱。开放式技能运动员注视轨迹比较简单,注视点集中,封闭式技能运动员注视轨迹相对简单,注视点相对集中,而普通大学生的注视点比较多,注视轨迹比较复杂。

2.8开放式技能、封闭式技能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的注视频率比较注视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注视的次数。注视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对视觉信息的加工速度。注视频率高,说明在单位时间内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加工的速度快。对不同组被试的注视频率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4。各组被试均表现出新异目标刺激条件下的注视频率高于非新异目标刺激条件下,说明刺激目标的新异性加速了被试做出任务的判断时间。

不同组别被试的注视频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变量被试类型的主效应(F(2,87)=51.8,p

多重比较结果见表15。在有效线索-非新异刺激水平上,3组被试的注视频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开放式技能运动员的注视频率最高,普通大学生完成认知任务判断的注视频率最低。在有效线索-新异刺激水平上,开放式技能运动员的注视频率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封闭式技能运动员同普通大学生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而开放式技能运动员与封闭式技能运动员之间的注视频率差异不显著。在无效线索-非新异刺激条件下,开放式技能运动员和封闭式技能运动员同普通大学生相比,都存在显著的差异,两种类型的运动员之间的注视频率的差异不显著。在无效线索-新异刺激条件下,3组被试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3讨论

3.1开放式技能、封闭式技能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准确性和决策速度分析实验采用中间线索提示的指向性以及刺激新异性两个维度来探讨开放式技能运动员的视觉选择性注意特点。一般认为[14],反应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能较灵敏地反映人的工作能力、工作潜力、应变能力和注意特征等心理特点,是构成运动员整个心理索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凡是涉及到快速的信息、加工过程时,多利用以反应时指标的实验,而运动训练、竞赛中的信息加工又常常是快速进行的,因此,在体育运动认知心理学主要采用反应时的指标来了解运动员的信息加工能力以及运动员和普通人之间的差别。

通过各种条件下注意优先效应的比较,发现运动员的反应速度明显快于常人,也是从注意的角度来验证了该判断和推测。在有效线索-新异目标刺激的情况下,被试的反应速度是最快的;当无效线索-非新异刺激目标的情况时,被试的反应速度最慢。被试对新异目标刺激的识别均较非新异目标快,说明新异目标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注意优先权,颜色的变化,或者说是新异目标的出现能明显加快客体识别判断的速度,也说明被试的注意加工采用的是平行搜索的加工形式。而在目标刺激新异性的水平上,线索提示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到被试的决策速度,有效提示的决策速度明显快于无效提示。有效线索提示的新异目标具有注意优先权,充分说明线索的有效性对被试识别目标刺激有着较强的指向性作用。在这一点上开放式技能运动员和封闭式技能运动员还有普通大学生都具有相同的规律。另外可以看出被试的反应受到颜色和线索共同作用,这种从最快的“有效线索-新异目标”的平行加工到最慢的“线索无效-颜色一致”的系列加工之间有着相当大的反应差值,可以看出,在这种注意的转换能力上,在注意变化范围的幅度上,即注意的优先效应加工中,运动员和普通人也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一结果同廖彦罡的研究结论相同[15]。

颜色突变的新异刺激造成的优先加工明显快于没有颜色变化的反应速度,有效线索提示的加工也明显快于无效线索提示的反应速度,两因素的变化趋势顺序依次是“有效线索-新异目标>无效线索-新异目标>有效线索-非新异目标>无效线索-非新异目标”,运动员和普通人的规律上大致相同,其影响因素起到基本相同的作用。可以认为,线索有效性和颜色变化都能取得注意加工的优先权,使得被试的反应速度加快。同时,无效线索-新异目标的反应快于有效线索-非新异目标的反应,其原因可能是新异目标引发的外源性注意优先于有效线索引发的内源性注意,新异目标具有更高的优先权。在线索无效-颜色不变情况中,被试的反应都呈现减慢的趋势,说明是系列加工形式,不能优先选取有用的信息资源,搜索靶子的速度在降低。

人在操作某一作业时,为了追求速度,可以牺牲准确性,与此相反,为了追求准确性,又会用放慢操作速度,这种被称为准确性和速度的权衡(accuracy-speedtradeoff),也是一种操作策略[16]。在实验中,测得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分别进行分析。两组运动员除了反应速度快于普通大学生,同时,他们的错误率也略高于普通大学主。分析其原因,可能运动员采用的是一种牺牲准确性来强调速度的冒险策略。经常在运动赛场上,他们必须快速果断的做出判断反应,否则会延误战机而影响以后的动作。因此,运动员在面对这种复杂却需要快速决策的任务时,以往的战术经验很有可能让他做出带有冒险性的抉择,比较大胆而较快采取行动。所以,他们的错误率一直较高,但大部分结果仍然保持在95%以上,这样的选择无疑是高速而较有效的方法。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相当多的运动员对键盘操作并不是很熟悉,因此,也可能是错误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中采用的目标刺激出现概率是50%,被试依旧受到线索指向的影响,对比在没有颜色变化的线索指向有效和无效情况下,开放式技能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在“利益-损失"效应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与以往高概率线索的研究结论相符。分析这种选择性注意利益损失上差异的原因,可以认为,这种快速转移注意焦点的能力突出反映了开放式技能运动员的注意灵活性,能够不断灵活且有效的切换自己的注意焦点,从而在高度不确定的复杂环境中注意的损失最小化。Pesce等人认为,有经验的运动员通过对那些最有可能发生的位置上注意适应的自动化,将注意的损失减少到最低化。同时,通过处理很少发生的条件情况,他们也有意的提高了注意的分配能力。[17]

3.2开放式技能、封闭式技能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决策过程中的眼动指标分析本研究中任务判断的眼动模式反映了不同注意类型项目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的认知加工模式,也就是在注视图片时采用的信息搜索方式。研究发现,开放式技能运动员与封闭式技能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相比,在平均注视次数、平均眼跳距离、注视时间、回视时间、注视频率等指标上都有显著性差异。

三组被试在新异目标刺激条件下的平均注视次数减少,说明目标刺激的新异性对被试判断速度有显著影响。在有效线索-新异目标刺激条件下,各组被试的平均注视次数最少,而在无效线索-非新异目标刺激条件下被试的平均注视次数最多,说明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大,被试需要更多次的注视才能够收集到可以做出判断的信息。

从注视点持续时间上看,三组被试都是在线索提示下,非新异目标刺激时的注视点持续时间长,在新异目标刺激时的注视点持续时间较短,说明新异刺激得到被试的优先加工,颜色的变化让被试可以快速的做出判断。在刺激新异性水平上,有效线索提示下各组被试的注视点持续时间均小于无效线索提示条件下的,线索有效性的主效应不显著,说明线索的有效与否不是影响注视点持续时间的主要因素。

在眼跳距离方面,开放式技能运动员的注意广度大,注意效率高,采用的是大步幅的眼跳模式,加工效率更高,保证了每次注视的加工质量,可以加工更多的信息。当靶子为新异目标刺激时,也就是任务难度的增大,所有被试都采用了减小眼跳距离的模式,表明增加了图片包含的信息总量,被试都需要减小眼跳距离来提高信息的加工效率,每次都是比较准确的跳到所要注视的位置,说明当所要注意的信息增多时,被试的注视点更加精确,这一结果同其他眼动研究结果相似。

从注视时间方面来看,当新异目标刺激出现时,被试的注视时间减少,说明目标颜色的变化加速了被试的加工过程,颜色效应得到了优先加工,这种对颜色的优先加工效应的趋势同以往研究的结果相似。[18]

从眼动结果来看,开放式技能运动员同封闭式技能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相比,在分心刺激新异条件下的平均注视次数少,眼跳距离大,更加精确的落在重要信息出现的位置上,而且能在很短的注视时间内搜索到最需要的信息,回视的次数很少,从3组被试的注视轨迹图上更有直观的体现。开放式技能运动员能较好的选择视觉范围内一些特殊的领域,充分利用现有的诸多信息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加工和决策。这与开放式技能运动员的训练内容是分不开的,他们在不断的重复训练中发展了一种特殊的能力,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上,能简单但有效的利用整个信息的领域,快速解除原注意,转移注意然后再实施新注意。因为在特殊的运动场景中,运动员需要经常处理不同方式的信息资源,必须应付经常变化的外部和内部环境,调整自己注意的范围和焦点,更快更好的完成既定任务,这是对开放式技能运动员的一种特殊要求。开放式技能运动员采用的搜索策略与对任务的理解程度有关,应用相关知识对预搜索的内容进行一定的了解,在头脑中初步形成相关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更易掌握所搜索材料的内在组织结构,搜索速度一般较快。为了避免因为延误战机而带来的重大损失,开放式技能运动员必须要在快速多变的环境信息中判断决策,因此必须拥有比普通人更快的反应速度,这种能力在封闭式技能运动员中也有所体现,本研究结果充分证明这一点,符合预期假设――开放式技能运动员的反应速度以及注意优先效应能力优于普通人。

3.3选择性注意过程中的目标转换根据选择性注意双重机制的特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开放式技能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在其选择性注意能力特征上有着较大的不同,开放式技能运动员在注意加工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能够在复杂多信息的环境中优先选取有用的线索进行有效加工而快速反应,另外,在对关注信息持续注意一段时间后,又能够迅速摆脱其专注位置,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在对新异目标的选取中,并且对曾出现的靶子位置产生强烈的抑制效应,这是从时间、空间维度上体现着注意的加工特点。在短时间内对多个目标中优先选取加工,长时间里对关注位置――单个目标上产生了强烈的抑制效应,从而将注意资源投入在对新异目标、未知任务的加工上,其本身也反映了注意加工的动态过程。

实验中发现,三组被试都受到颜色、线索和分心物变化的影响,但是开放式技能运动员能较快地搜索出有用信息来优先进行认知加工。因为经常要面对复杂多信息、多干扰的认知场景环境,他们必须具备优先选取有用信息、快速抉择的能力,不会因为时间反应上的迟钝而贻误战机,虽然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失误和错误,但是相对于高效率完成认知任务的压力来说,这样的策略以及训练方式非常必要而有效。

在运动员选择性注意特征研究方面开展研究最多、最受关注的是选择性注意特征的项目间差异,其研究目的十分明确,即发现不同主导注意项目的运动员选择性注意特征的独特表现,分析这些特征与专项技术操作及运动表现间的关系,进而将其作为专项心理训练的内容及专项心理选材的基本指标。

开放式技能运动员具备较好的认知注意加工能力,必须在复杂多变的场景中找出有效信息,灵活快速的适应环境,因此可以推断,他们必定有着较高的选择性注意特征,相反,像一些封闭式技能的运动员由于经常是在固定化的场景中重复相同的动作,要求排出外界干扰信息,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自我,对环境信息变化的预测能力不强,如射击、体操等项目。开放式技能运动员能灵活的转换注意焦点,迅速觉察环境刺激中变化的有关信息,较快形成对线索位置的抑制,即使是在高概率的线索诱惑下,也能较快的摆脱线索造成注意资源的吸收,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新异目标的搜索上。为了在复杂多变、注意加工负荷较高的场景中快速准确的判断反应,可能开放式技能运动员对待线索的利用变得非常谨慎而保守,将更大的注意资源分散放到周围环境信息中,灵活的调整自己的注意策略,对一定时问后的线索位置迅速形成较前的抑制效应,以便于新目标的搜索。

认知心理学家Posner认为,注意的变化可能涉及以下三个连续的过程:“解除原有注意-移动注意点-实施新注意"。首先,系统需要从视野中正在注意的地方解除注意,然后必须把“注意”点转向新的位置,最后在新地点实施注意。这种方式可能较好的解释了注意的转移变化――“投入、脱离和转移”。Allard&Starkes运用信号检测模式来研究排球中的知觉技能。实验要求运动员和一般人通过短暂呈现的排球情境幻灯片来判断是否有球出现在幻灯片上,结果发现,排球运动员所运用得最有效的策略也许是有意忽略看到的进攻阵型。在排球运动中,攻方的布阵常常要有意迷惑守方运动员,给以假象。在这种条件下,回避某些视觉信息而集中注意于球有关的信息,就是一种更为可靠的策略。[19]

专家认为,运动员选择性注意的转换能力高于常人,能够迅速摆脱线索位置对其造成的注意投入影响,较快的进行注意的转移和分配,充分利用现有的诸多信息,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加工和决策。诸多学者都认为,运动员通过增加对有用信息的利用,降低和抑制干扰因素等来快速有效的完成任务。研究表明,那些经常在短时间内有大量信息要加工的运动员在复杂变化的情境中好像更胜一筹,例如,某一有经验的排球拦网队员必须熟知对方二传手传球分球的线路,了解他们经常演练的进攻战术,很有可能对于对方第一点的进攻假象进行忽略而抑制,随后灵活迅速的根据球落点进行移动拦网。相对而言,普通人快速转移注意焦点的能力较弱,不能迅速摆脱线索位置上的注意投入,不能形成有效而快速的抑制能力。

3.4运动情境下选择性注意特征与一般性注意的关系一般性注意特征考察的是被试在相对静态、相对单调、相对简单的认知作业条件下个体心理在心理指向、集中和变换方面的表现[20]。而现实运动情境中刺激丰富、时空转换迅速,要求个体在快速多变的生态学情境下对外部刺激作出快速准确的反应。很多人都将注意品质当作一种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认为它具有跨情境发挥作用的特点,也就是一般性注意品质会影响个体在具体运动情境下能否保持合乎特定情境要求的注意状态。所以一些教练员坚持运用那些看似缺乏生态学效度的注意训练方法,认为这种训练可以提升所谓一般的注意能力,进而使运动员在各种情境下都可使注意发挥其有效作用。很多研究者认为一般性注意特征的存在及其在某些领域对个体作业成绩是有影响的,但近期的研究更倾向于认为一般性注意与运动操作或运动表现的关系不是非常紧密。但对于封闭式技能项目如跳高、跳水、射箭、固定靶射击等,一般注意特征和品质或许与其运动操作或表现的关系更为紧密。

关于注意一般特征与运动情境下注意状态两者孰与运动操作关系更密切的争论,类似于专家一新手范式下有关“软件与硬件"的区分及探讨。许多研究表明,运动专长由特定运动情境下与“软件"有关的操作表现来预测,比由操作的“硬件”成分来预测更有效,而且一些研究已对此提供了有关的证据。用于评估运动操作的一般性硬件指向任务包括视敏度、深度知觉、边缘视觉范围、反应时、神经传递时间等,而软件指向任务则与因特殊运动专项领域的训练与学习而生成的技能有关,如对比赛信息的回忆、再认或信号判断、错误觉察、策略的言语报告、心理时序(mentalchronometry)、眼动反应及由遮蔽技术测试的线索提示的运用等。尽管这样区分有些过于简单,但被证明是有效的。然而,现有的大量研究中只对少数因素进行了检验,而且在确认各因素对整体操作的重要性方面也收获甚微。可以将注意一般特征看作硬件,而将特定运动情境下选择性注意的策略性内容视作软件,借鉴专家-新手范式下的研究内容对注意一般特征的作用进行更好的研究,以利于通过运动训练改善选择性注意的品质或技能,使其更加适合运动操作需要。

奈德弗在研究中指出,不同的运动操作情境要求不同的注意技能,个体的选择性注意特点有时是特质性的,有某种跨情境的可预测性,另外一些时候它们是状态性的,情境化的,或通过情境可改变的,考虑个体的状态性特点的程度显然很重要,个体的选择性注意能力对环境的要求越具体化、越具反应性,就越为灵活,更能从训练中得到提高。Nideffer,R.M.的一些看法证实了探讨注意一般特征与特殊运动情境下选择性注意技能关系的重要性。

3.5选择性注意特征与认知特征的关系选择性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与人类的各种认知活动过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研究在对开放式技能运动员的选择性注意特征进行考察的同时,对运动员注意特征与相关认知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获得对运动员认知特征相对完整的认识。

在对运动员认知特征的研究方面,体育科研人员曾采用心理学界流行的一些智力测验,如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RS-RC)、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等对运动员的智力进行过一定规模的测试,然后将测试结果与非运动群体进行对比,但是并没有发现人们预期中的优秀运动员有较高智力表现的结果,得出的基本结论是:高水平运动员具备中等或中等以上水平的智商。这种结果表明,采用传统的智力模型或理论研究运动员的认知活动特征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的途径。美国心理学家戴斯等认为[21],对于传统智力是以某种特质代表某种能力的观点,不能够很好的对运动员的智力进行研究,必须把智力视作认知过程来加以重新构建智力的概念。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出了“认知过程的评估-智力的PASS理论”。该理论来源于神经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将注意-唤醒视为该模型三个组成系统之一,并作为基础层次,从中可以看出在智力认知过程研究取向上对注意过程的重视。

选择性注意对认知能力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影响?对此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论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对选择性注意或心理努力的评估结果与认知能力没有显著关联,因为这些注意测验主要不是依赖被试的认知水平,他们要求的是规则的使用而不是规则的推论,而规则的推理才是一般认知能力任务的特点。另一种观点是在心理能量或非自动化心理加工的基础上认为,注意与认知能力显著相关。后来的研究得出,选择性注意与认知能力呈显著相关,选择性注意在完成智力测试任务中发挥着整合、协调各种认知操作的功能,维持性注意(sustainedattention)在流体智力的某一因素上出现了很大的因子负荷,注意作为一种中介因素与认知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尽管有关注意与智力等认知特征关系的研究结果因涉及不同的注意维度、不同的测试任务而无法给出确定的结论,但它预示了研究智力应该将注意纳入其中,运动中选择性注意研究应放在运动员整体认知背景下进行,或者说,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非运动员甚至运动人群智力活动,是探讨运动员的认知特征的非常合理的研究思路。

4结论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本实验得出如下结论:

1)开放式技能运动员在分心刺激新异程度的研究中,同普通大学生相比,在认知任务的判断过程中的眼动模式特点为注视时间短。注视次数更少,大幅度眼跳和很少回视。注视轨迹比较简单和集中,注视频率高,每次的注视点持续时间短,采用了相对合理的注视策略。开放式技能运动员的信息加工效率更高,在注意特征和搜索策略上更具有整体性特征,能进行有效的建构,在同时性加工过程中能够整合更多的信息,整合质量比较高。

2)开放式技能运动员和封闭式技能运动员的任务判断策略与普通大学生有所不同,两组运动员是快速决策过程,有时会牺牲正确率,这是由于从事运动训练,对很多任务的判断都是在瞬间完成的原因所致。

3)开放式技能运动员、封闭式技能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受新异刺激(颜色)、线索提示影响的变化规律接近一致。均表现出在有效线索提示和新异目标刺激时具有选择性注意的优先权,除了“无效线索-颜色新异刺激不变"情况下采用系列加工搜索以外,其余条件均为平行搜索模式。

4)开放式技能运动员在多信息整合加工中的优先效应明显优于普通人。选择反应速度能力明显快于普通大学生;拥有较好的选择性注意灵活性;能很好的降低注意损失。各组被试都表现出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投入的资源更多。

5)眼动研究方法为运动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即时的研究技术。可以连续、即时地记录被试的表现行为,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获得运动过程的很多重要数据。眼动方法从行为反应层面上反映了选择性注意过程中的认知、判断等加工进程。

参考文献:

[1]John.R.Anderson.TheArchitectureofcognition[J].HarvardUniversityPress,2003,18(4):221-236.

[2]RipollH.Analysisofvisualscanningpatternsofvolley-ballplayers,inaproblemsolvingtask.InternationalJournalofSportPsychology,2004,(1):9-25.

[3]NeillWT.Inhibitoryandfacilitatoryprocessesinselectiveattention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HumanPerceptionandPerformance,2003,3:444-450.

[4]Nougier.etal.Informationprocessinginsportandorientingofatten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SportPsychology,1991,22:307-327.

[5]John.R.Anderson.TheArchitectureofcognition[J].HarvardUniversityPress,2003,18(4):221-236.

[6]AbernethyB.Theeffectsofageandexpertiseuponperceptualskilldevelopmentinaracquetsport.ResearchQuarterlyforExerciseandSport,2005:210-221.

[7]TipperSP.Selectiveattentionandpriming:Inhibitoryandfacilitatoryeffectsofignoredprimes.Quarterly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2005,37:591-611.

[8]LoganGD.Aninstancetheoryofattentionandmemory[J].PsychologicalReview,2002,109:376-400.

[9]王,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241-265.

[10]AllportD.A.Attentionandperformance[J].Newdirectionincognitivepsychology,1980,5(2):112-153.

[11]JamesLyonsetal.Action-centredAttentioninvirtualEnvironments[J].Canadian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1999,53(2):176-187.

[12]AllportD.A.Visualattention[J].Foundationsofcognitivescience,1989,5:631-682.

[13]陈文锋,焦书兰.选择性注意中的客体与空间因素[J].心理科学,2005,28(2):395-397.

[14]Sewell.D.F.Attention-focusinginstructionsandtrainingtimedincompetitiveyouthswimmers[J].PerceptionandMo.Skills,2005:915-920.

[15]廖彦罡,等.运动员注意优先效应的初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6):105-108.

[16]TorstenNorlandereta1.PrimaryProcessinCompetitiveArcheryPerformanceEffects'ofFlotationREST[J].JournalofAppliedSportPsychology,1999,11:194-209.

[17]RobertNsinger,Milledgemurphey,LKeithTennant.Albernethy.Attention.Handbookofresearchonsportpsychology,2003:127-170.

[18]ThieleA,RezecA,DobkinsKR.Chromaticinputtomotionprocessingintheabsenceofattention.VisionResearch,2002,42(11):1395-1401.

[19]Abernethy,B.,Thomas,J.,&Thomas,K.Strategiesforimprovingunderstandingofmotorexpertise.InJ.Starkes&F.Allard(Eds.),Cognitiveissuesinmotorexpertise[C].Amsterdam:Elsevier,2005:317-356.

心理学注意的特征范文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学习特征

小学数学教学属于双边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心理互动过程。研究显示,儿童信息处理系统具有选择性注意特征、结构性特征和转化特征。因此,教师自觉地理解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并依据其学习特征进行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强化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1]。下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依据“选择性注意”特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外界环境

“选择性注意”特征是指小学生专注于某项事物,忽视其他事物。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因此不能有效地分辨信息,阻碍其进行数学学习。教师将数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因此,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前提。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为游戏环境,另一方面为生活环境。

(一)游戏环境的营造

小学生的天性就是玩,将数学教学与游戏结合在一起,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小学教师进行“6和7的认识”时,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小朋友数黄豆,有的小朋友有2粒黄豆,有的小朋友有3粒、4粒、5粒和6粒,然后分别从大到小进行排列,依次报数。在报数过程中,就是学习6的组成和分解过程。小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符合选择性学习特征,也强化了课堂学习效果。

(二)生活环境的营造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其生活环境密切联系,所以教学中可以通过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其学习效果。小学生生活环境的营造,可以从以下方面出发。

1.家庭生活的营造

小学生经常处于家庭环境中,生活环境中的事物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钟表有几个指针,桌子有几个桌腿。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模拟活动,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

2.校园生活的营造

校园生活是学生最喜欢的环境,所以教师要积极收集校园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数学内容[2]。例如,计算班级的人数,男生人数,女生人数等。又如,教室中的几何图形,黑板的形状。校园生活环境可以让学生感觉更亲近,更容易接受。

二、依据“结构性”特征,增加自我表现机会

小学生的记忆结构由短暂记忆单元和长期记忆单元组成,短暂记忆单元可以记住实际问题,长期记忆单元主要记忆抽象表征。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操作、研究和发现的基础上,多多表现自己,形成长期记忆。

(一)增加实际动手机会

实际动手可以让学生获得直观经验,将抽象的问题逻辑化,更有效地内化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际动手操作和探索发现,找出问题的本质。例如,“质数与合数”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配备正方形方块。每个小组配备的正方形方块数量不同,所以摆出的形状也不同,有正方形和长方形。

(二)增加数学表述机会

小学生不仅要会实际操作,而且要将操作原理清楚地表述出来[3]。例如,“质数与合数”课,教师在学生总结出的7个数分类的基础上,向学生讲述7、5和11这样的数叫质数,4、9、12和24的数叫合数,学生可以尝试性总结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学生各抒己见,经过反复对比、分析和归纳,最后得出结论:“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质数。”小学生在不断总结和归纳的基础上,可以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更好地理解数学中的抽象概念。

三、依据“转化”特征,激励学生学习

数学知识需要转化为小学生内在的知识,才能被学生运用。新知识需要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并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利用知识的转化特征,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例如,在“体积和体积单位”课上,教师设置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比较两个盒子的体积。学生意见不能统一,也不能准确地比较二者体积。教师启发学生用以往的填充比较法进行计算,即每个体积可以容纳多少个1单位的正方形。在讨论和教学过程中,学生明确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的概念,并掌握了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利用以往的填充理论,研究了新的问题,即正方形和长方形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结语

小学生数学教学十分枯燥,所以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特征,为其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表述的机会,以此激励小学生更好地学习。因此,依据学生学习特征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更加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冬菊.怎样提高小学数学学困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09(3).

心理学注意的特征范文篇12

[关键词]汉语框架网络cFN框架语义角色特征标识

[分类号]G354

1导言

当前的网络标注已经从最初的关键词标注发展到现在的基于内容理解和语义学的语义标注。语义标注就是根据多种语义类词典和领域的语义层次网络将文本中的关键名词、动词标注上语义码的技术。一般认为词性标注局限于语法层面,而语义标注则是面向语义的,是一种深层的语言处理。通过语义标注可以有效地建立人与计算机之间的语义理解和合作,为今后语义检索和智能问答系统的建立奠定基础。

当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语义标注的理论和应用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本体标注方法的研究,即利用本体资源来实现对文档资源的标注。如魏勇刚等人提出了基于词性分析和领域知识的DeePWeb语义标注;陈星光等人则针对互联网上含有大量语义信息的html文档,提出了一种自动化的语义标注方法,该方法参照词汇数据库How-net和领域本体多个html文档进行语义分析,给文档加上语义标签;梁龙昀等提出了面向Web应用的语义标注方法,该方法采用基于参考本体转换技术的语义转换,能从语义上同类型的标注资源中提取特征,利用概率的方法识别用户意向。②自动标注算法的研究,采用统计和规则学习算法研究语义角色特征识别问题。如DanielGfldea基于FrameNet资源提出基于概论统计算法的语义角色的自动识别方法,对于给定的句子,能够识别各语段间的语义关系,并赋予语义标签;刘挺描述了采用最大熵分类器的语义角色标注系统。③语义标注平台的建设研究。国外典型的语义标注平台有SHOEKnowledgeAnnotator、SMORE、MnM、Melita等,可对输入文档如html、Word进行半自动或自动的标注。

当前的信息抽取和语义标注都是基于特定领域的“框架+槽”模板的,随着Wordnet大型语义数据库和FrameNet大型本体框架库的出现以及非受限领域机器学习算法的进步,如何从人工的、依赖领域的模型走向自动的非受限领域的模型:成为自动语义标注研究的重点。自动语义标注中,语义角色的分类和识别是基础,本文以所构建的汉语框架网络知识库为语料资源,通过对语义角色特征的一些描述,探索语义层自动识别的理论。此理论能够实现对语义角色进行自动识别和标注,即能够识别出目标词的语义参数,为以后实现自动语义标注打下基础。

2汉语框架网络知识库的语义角色

2.1汉语框架网络知识库

汉语框架网络知识库(CllineseFrameNetdatabase,简称CFN),是一个以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为理论基础、以加州大学克伯利分校的FrameNet为参照、以汉语真实语料为依据的供计算机使用的汉语词汇语义知识库,是一个用来描述语义框架表中词语的综合词典数据库,它运用人工和自动化的程序,从大量电子文本集合中抽取出有关汉语词汇的相关联的语义及句法特征信息。CFN通过识别词和词之间语义关系的概念模型。来揭示词和词之间深层次的语义关系;以框架为核心,以真实语料库为基础,将具有相同语义角色的众多词元归属于同一框架,用具有个性特征的框架元素来描述千变万化的自然语言语义,并通过标注例句揭示每一个词在每一个义项下的各种语义和句法结合的可能性。汉语框架网络知识库主要由框架库、词元库和标注例句库三部分组成。

2.2语义角色范围

语义角色体系包括了由抽象到极为具体的广阔范围,处于具体某一端的是特定领域语义角色,如法律领域框架语义角色;与之相反的一端是抽象语义角色,称为“原角色”或“宏观角色”,有原施者和原受者;两端之间还有很多角色,如施事、经验者、对象等。

CFN中,语义角色的意义是由语义框架显示出来的,每一个框架对应一个情境的图示化表达,涉及到各种参与者、支持者等,这些参与者、支持者等就是框架元素,不同的框架元素根据与目标词的不同关系充当不同的语义角色。如图1,框架所属的域是刑事诉讼程序,“逮捕”等属于框架名称,“逮捕”、“逮住”等属于目标词,目标词是表达述谓意义的词汇,是句子的支撑,句子中的其他成分都依赖于目标词,充当目标词的一定语义角色。“官方”、“指控罪名”、“犯罪嫌疑人”、“犯罪行为”等是核心语义角色,还有一些通用语义角色,如时间、频率、空间、角色位置等,这些通用语义角色不依赖于具体框架存在。

3语义角色的特征抽取

自动语义标注是在对语料库的句子进行手工注释,给出人工标注的目标词和它所属的框架,划分句中表示出的每一个框架元素边界的基础上,由机器为标注过的成分加上框架一语义角色标记、句法范畴、相对于目标词的语法功能。语义角色的自动标注中,语义角色的识别与填充是关键,通常是依据语义角色的特征形成一定的规则来判定并指派语义角色。语义角色特征包括短语类型、主控范畴、句法树路径、位置、中心词、语态等。

3.1短语类型

不同的语义角色倾向于使用不同的句法类型实现。目前标注中常用的短语类型有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副词短语、介词短语等。在我们手工标注的句子中,名词短语、介词短语和副词短语充当框架元素的情况最常见。通过对大量标注的文本统计发现,语义角色对应的句法范畴具有一定程度的规律,我们以盗窃框架中的目标词“偷”为例,不同的语义角色分别对应不同的短语类型,如表1所示:

3.2主控范畴

主控范畴是指通过辨别句子中的各种语法功能特征,能够指明一个成分与句子的其他部分的语义关系,从而可以决定一个名词短语是做动词的主语还是宾语,为进一步识别语义角色提供相关的语义信息。根据自动句法分析器输出结果,我们沿着句法树从词性节点到根节点搜索,直到找到带有s或VP标记的节点,然后根据节点是s还是VP来确定名词短语特征的值,s下的NP节点通常是主语,VP下的NP节点通常是宾语。如图2所示:s和VP是主控类的值,S下的NP“他”为目标词“偷”的主语,VP下的NP“一些面包”为“偷”的宾语。

总结标注文本“盗窃”框架的语义角色对应的句法范畴和语法功能,如见表2所示:

语义角色“犯罪者”、“财物”作为名词短语,所对应的句法功能有主语和宾语两类,这为机器识别增加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我们采用上述方法,即可辨别出语义角色所属值的范围。

3.3句法树路径

句法树路径特征同主控范畴相同,是用来获取一

个成分和句子中其他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但其描述是目标词和其他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通过定义由目标词到其他成分的句法树路径特征,提供通过句子的句法树来找出框架元素的方法。句法树路径特征以目标词的词性为路径的起点,以标记为框架元素的句子成分的短语类型或句法功能为路径终结点。同样以“盗窃”框架中目标词“偷”的大量标注文本为例,我们统计出目标词“偷”的句法树路径的主要规则如表3所示:

3.4位置

为了克服由句法分析错误和路径模糊造成的影响,如表3中路径“VB―VP―s―PP”,PP同时可能是环境条件、目的等语义角色,我们引入位置特征。这个特征仅仅记录待标注的成分位于唤醒框架的目标词的前面还是后面,因为主语常常出现在目标词的前面,而宾语则常出现在后面,位置特征和句法功能紧密相关。总结人工标注实例,结合句法树路径我们对词无“偷”的位置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句子中若有名词短语(np)作宾语(obj)的词,且出现在目标词“偷”的后面,语义类型为“实体一,那么这个名词短语(np)盼语义角色标注为“财物”。

・句子中若有名词短语(np)作主语(subj)的词,在目标词之前,且语义类型为“有知觉能力的人”,那么这个名词短语(np)的语义角色标注为“犯罪者”。

・句子中若有名词短语(np)作定语(atta),出现在目标词之后,“财物”之前,那么该词语义角色标注为“受害者”。

・句子中若有名词短语(np)作状语(adva),出现在目标词之前,且其语义类型为“时间”,那么该词的语义角色标注为“时间”。

・句中若有介词短语(pp)做状语(adva),且出现在目标词之前,“犯罪者”之后,那么该短语的语义角色标注为“来源”或“手段”;如果出现在目标词之后做补语,则该短语的语义角色标注为“目的”;如果出现在句首,则该短语的语义角色可能是“目的”或“环境条件”。

3.5

中心词

中心词是能限定一个短语语义角色的核心词。一般来说,名词短语的中心词为名词,动词短语的中心词为动词,介词短语的中心词为介词,中心词在语义角色识别中起到限制作用。一些仅靠句法树路径和位置特征无法确定的语义角色,通过中心词就可以确定。如下面两个句子“刘楠用钩子偷出了电脑”、“刘楠从商店偷出了电脑”中,“用钩子”和“从商店”的句法树路径都是“VB―VP―VP―S―DP”,而且从位置特征也无法确定两个短语的语义角色,但应用中心词,来源角色的中心词为“从+地点”、工具角色的中心词是“用、拿、凭、以”就可以确定“从商店”是来源,“用钩子”是工具。对目标词“偷”的不同语义角色的各种中心词进行总结,结果如表4所示:

3.6语态

汉语框架网络知识库的语义角色的自动标注中还涉及到语态问题。语态在英文标注中主要考虑动词的主动和被动,在汉语标注中主要考虑“被”字句的标注。所谓被字句就是用介词“被”或“叫”、“让”等引进动作施事的一种句式。在英文标注中,主动语态的直接宾语往往是被动语态的主语,此情况和汉语的被字句标注相对应。按句法树分析,无论是英文的被动语态还是中文的被字句,句法树分析的主语的实际成分一般都为目标词的实际宾语。目标词的实际主语通常都通过补语给出。英文被动语态的实际主语通过“by+……”给出,位置一般在目标词之后;中文被字句的实际主语通常紧随“被”后,在目标词之前。

4结语

语义角色的正确识别是自动标注的基础,语义角色自动识别用到的特征是我们未来自动标注系统的核心。文本中的句子在句法分析器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框架语义、词元配价、语义类型和句法实现模式,总结各特征值出现的规律,在机器可学习规则算法的基础上,通过各特征相互制约共同作用来确定文中各短语的语义角色,进而实现文本的自动标注。由于这些特征几乎涵盖了汉语框架网络知识库文本例句中包含的所有句法情况。所以此系统标注的例句准确度相对较高,对未来网络资源的自动标注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向阳,张亚非,陆建江。基于语义提升HMM的语义标注.理工大学学报,2005,6(1):30―35

[2]宋炜,张铭_语义网简明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25

[3]魏勇刚,张国春。常舅,等.基于词性分析和领域知识的DeePWeh语义标注.郑州大学学报,2009,41(1):52―55

[4]袁柳,李战怀。陈世亮.基于本体的DeePWeb数据标注.软件学报,2007,19(2):237―245

[5]陈星光,张文通,汪霞.基于领域本体的自动化语义标注方法的研究.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9(8):2215-2219

[6]梁龙昀,李明.面向Web应用的语义标注方法.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29(12);3204―3207

[8]刘挺,车万翔,李生.基于最太熵分类器的语义角色标注.软件学报,2007,18(3):565―573

[9]鞠彦辉。刘阉.国外典型语义标注平台的比较研究.现代情报,2009,29(1):215―217

[作者简介]贾君枝,女,1972年生,教授,博士,4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