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教学案例范例(3篇)
无机化学教学案例范文篇1
1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课程中的重要性
1.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著名教育家杜威倡导“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强调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的重要性,重视反思思维。依据思维的五个阶段,他提出了教学的五个过程。第一,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第二,在情境内部产生一个问题;第三,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第四,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通过应用来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促使学生寻找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点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不重视得出唯一正确的答案,而重视通过发散型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找出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在课堂中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思考,从而在案例中获得各种知识、经验并提高能力技能。因此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
1.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哈佛大学的艾略特指出:“大学的真正进步必须依赖于教师”。研究表明,有较高创造性的教师能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要具有创造力和强烈的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采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需要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选编财务管理案例,指导学生剖析财务管理案例、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大量的实践经验,才有可能实现案例教学的目的。
2阻碍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实施的因素
尽管已经意识到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各高校相关专业在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方法仍然较少,有的甚至为零,目前来看远远不能满足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2.1认识误区
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务,重宏观轻微观,重传授轻参与。有些教师认为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可达到预期效果;另一部分教师全盘否定传统教学,完全采纳案例教学。另外,案例教学虽然好,但因为课时有限,导致其无法有效实施。这都表明案例教学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研究,从而导致了很多认识上的误区,这种认识偏差必然严重制约创新型、实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
2.2案例不足、陈旧
目前已有的财务管理案例有几个缺陷:一是由于案例的收集、加工和出版等需要花费巨大的费用,而大多属院校对此投入远远不够,因此许多财务管理案例的获得途径是报刊、书籍、大众媒体等渠道,或者是在一些学术论文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加工增删改写而成,甚至有些案例未经整理分析就直接使用。这些缺乏专业调查的案例往往偏离了企业财务管理的视角,难以进行深入的专业化分析。二是财务管理案例分析的内容往往涉及商业机密,许多企业不愿意将数据公开化,导致来源于本土的财务管理案例匮乏,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只能采取“拿来主义”,大量使用国外财务管理案例。然而不论是文化背景还是具体的企业制度,都与我国有较大差距,往往导致学生难以学以致用。三是已有案例无法使用越来越快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尤其缺乏实际跨国投资、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案例。四是大多数案例陈旧,同时从行业来看,主要集中于传统产业,对信息、网络、电子商务、通讯等新型企业的财务管理案例缺乏研究。五是案例编写方法固化,多采用“内容、分析、点评”的三段式结构,缺乏启发性和引导性,不能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也不利于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2.3教学方法、手段滞后
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初衷是组织学生对实际发生的企业财务管理案例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针对性的分析实际问题,以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但许多教师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仍以陈旧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这种传统的灌输教育与被动教育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无法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动参与性,无法实现案例教学的初衷和目标。在教学手段上,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较少,很多学校没有现代化案例教学实验室,教学中也很难使用计算机及相应地软件进行辅助,案例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材、黑板、粉笔”的课堂教授方式,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各种计算,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大大限制了学生获得信息的数量和质量。
2.4教师经验不足
教师是案例教学的引导者,但目前我国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尚处在摸索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培训模式和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导致教师在案例选择、课前准备、课中引导、课程总结评价方面缺乏培训与经验,难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开展案例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失败。同时一些教师的知识面偏窄,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也没有相应地实务操作能力,无法驾驭基于具体事件的知识讨论,对案例的分析要么不全面、缺乏深度,要么抓不住分析重点,总结评价不切题、结论难以令学生信服。这就要求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财务管理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这样才能结合理论和实践,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而不是简单地复述和解释案例。
2.5学生积极性不高
良好的案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尤其依赖于学生的主动参与。而案例教学的效果直接受到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以及对案例教学的重视度、课前对案例预习的充分度、课上讨论的参与度、课后撰写报告的认真度的影响。现有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许多学生在课堂不愿表现自己,不敢或不愿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导致案例教学中,课堂气氛沉闷,许多学生对案例教学比较陌生甚至不能接受。一些学生习惯于将问题严格地划分为对与错,无法理解财务管理工作的不确定性,总是希望教师能够为每个案例提供绝对正确的答案,这些都会降低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效果。
3促进财务管理案例教学顺利实施的途径
3.1加大对案例和案例教学的重视和投入
案例教学相对需要较高的投入,平均每个成型案例需要一万元左右的投入,同时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费时费力,往往是事倍功半,如果不是硬性要求愿意尝试案例教学的教师较少,这是目前财务管理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比例偏小的真正原因。因此,首要的是要加大对案例教学的经费投入,增加对财务管理案例制作的投入,改革已有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适当提高教学酬金以及给予职称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引导和鼓励教师制作和运用案例教学。同时,鼓励教师通过进修或访学等方式学习先进的案例教学方法和经验;支持教师深入企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如修建计算机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3.2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方法磨洗锤炼,具有系统性和严谨性,有助于培养基本技能和提高抽象思维能力;而案例教学法注重将理论应用于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实现教学相长。因此,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应该实现传统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同时,要将将高效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目前多数高校已拥有多媒体教室,但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推广,多媒体教室仅仅发挥了显示器的功能。在财务管理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效果与案例讨论充分结合起来,加大信息输出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3.3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
案例教学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出发,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案例教学在课堂环节以学生为主,但要搞好一次案例教学,教师在课前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准备一份的针对性、启发性和客观实践性的案例,同时课中有效引导,课后有益总结,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组织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财务管理理论水平,还必须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案例教学水平。
无机化学教学案例范文
案例教学法是现代教学中一种不可替代的方法。国内许多老师和学者都将该方法应用在VB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并取得了一些教学成果。刘声田老师就案例设计思想做了详细研究,并总结案例的构建方法,吴海珍老师采用关联案例教学法,强调案例的选择应与学生生活、专业相关联。本文借鉴这些老师的思想,并结合生态学的部分思想,总结出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特点的生态案例教学法,希望通过该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1VB程序设计教学现状
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类型的学生,如上机操作时茫然无措,无从下手型,屡教不改型,经过对这些问题认真深入分析,发现在教学内容、实验内容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VB程序设计教材自90年代沿用至今,部分内容与时代脱节,学生希望能做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程序,而不是简单模仿教材中的传统知识。
(2)知识点零散分布,不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教学内容固定不变,但是教学时间却在减少,学生脑海中存留的是碎片化散乱的内容,所以要在各个知识之间建立前后联系,否则必是前学后忘。
(3)验证性实验过多,不利于计算机思维培养。VB程序上机实验多是验证性操作,导致学生上课时只是照猫画虎输入,并没有真正理解代码的含义。
2优化案例库设计方案
将生态学的发展观、动态观等理念融入案例设计中,把案例设计视为一个多元的,生成的,复杂的,但又是统一关联的生态系统,尽可能利用案例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通过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讨论和争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构建案例系统:
(1)以兴趣为出发点,以激励为推动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在兴趣,所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而这个学习兴趣是需要保持的,不能因为感觉到困难就畏缩不前,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学生长效学习的意愿。
(2)以程序游戏代替枯燥概念
传统的程序设计教学重视概念的讲授,但是这些概念对程序开发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花大量时间在这上面将会舍本逐末,可以将枯燥的概念转换成学生感兴趣的游戏程序,并且,将游戏设计为开放式的,通过不断改进来完善程序功能。
(3)以鲜活案例提高有效参与度
常变常新,才能保持教学内容的活力和吸引力,鲜活的案例是对传统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和更新,在教学中加入平时遇到的计算机应用实例,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有效参与性,还能使学生学会从生活中观察,模仿,设计程序,从而促使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养成。
(4)以专业案例激发学习欲望
与专业相关的案例,会使学生感受到程序设计思想是可以用在他所学的专业课程中,对他现在以至于将来的学习是有帮助的,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纵横布局实施案例教学
教学实施过程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将教学过程分为“纵向”和“横向”两条主线。结合案例库,发挥层次培养作用。
第一阶段(3-4周),针对学生反映的“概念太多,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学”等问题,将实验内容进行悦趣化处理,将语法规则、算法思想融入趣味性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基本思想,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第二阶段(7-8周),将前一阶段的基本验证型实验升级为设计型实验,增加了代码调试、组织、检测等实验内容,大部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被调动起来,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频繁,会在实验过程中探讨代码是否可以简化,程序的功能是否还可以继续增加等问题。
无机化学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药物化学;案例式教学;应用
1引言
药物化学(medicinalchemistry)是一门发现与开发新药、设计和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以及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如药理毒性、活性等)之间的关系(构效关系,QuantitativeStructure-ActivityRelationship,QSAR)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学科,是药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1]。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对药物化学这门课程缺少必要的理解,未能深入判断与分析教材的部分核心概念,导致无法掌握很多基本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虽然我国药物化学教材编排有注重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信息量大、条理性强等优势,但其也有很多劣势(比如抽象概念多、理论联合实际少,等),再加上教师多注重传统的“灌输式”知识传授模式,理论无法联系实际,学生学习药物化学课程感觉困难重重。所以,教师必须研究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学习新型教学方法,对老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良,加强学生基本知识、技能的培养,训练学生科研能力,改善学生提问、质疑、组织辩护、寻找漏洞、检验证据、视角转换等思维模式,提高学生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哈弗商学院”的情景案例教学课,此后便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JohnBoehrer(哈弗大学教授)曾介绍到: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对某一特定事实和问题进行探索,是一个交互式探索的过程[2]。当前中国各教育机构也在一些课程中应用这一种教学方式进行尝试,不过因为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案例式教学并未在药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我校近些年尝试运用案例式教学法于药物化学教学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故对此提出了一些个人浅见。
2案例式教学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好药物化学对学生掌握全面的药学相关知识有着很大的铺垫作用,所以教师授课时应增加一些临床用药的具体实例(如药物配伍、药物选择等),把临床药物使用情况与药物化学理论相结合,不单可以给学生参加国家执业药师考试打造牢靠的基础,还能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笔者对老年用药指导举例进行研究,鉴于老年人群的生理状况会对药物吸收、代谢、排泄及分布,还会发生一些药物不良反应,所以针对老年患者应该合理谨慎选择治疗药物。如讲授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时,笔者采用了如下案例让学生讨论:
病人王某,男,78岁,因感冒出现头痛、发热等症状找到医生李某进行诊治,李某处方是:帕尔克(每次2片,3次/d)+扑热息痛(每次0.3g,必要时服用),每片帕尔克中乙酰氨基酚325mg。现在你作为临床药师,请核查此处方有无不合理用药情况。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能够意识熟记药品通用名、商品名和化学名的重要性,强烈意识到了解熟记常用复方制剂组方和含量的必要性。与此同时,分析此处方的用药剂量,发觉服用帕尔克每天扑热息痛总量已有1950mg,万一病人遗忘,把必要时再服用的扑热息痛一起使用,此时扑热息痛在病人体内含量已达到2250mg,参考相关药理学研究,扑热息痛日服用量不宜超过2000mg,不然过量用药会对病人肝脏造成损害,更有可能产生昏迷甚至死亡;学生通过讨论,都觉得此处方用药不合理,存在重复用药现象。
案例式教学在药物化学教学中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主性和学习兴趣,以合并用药发生的不良反应为例,有时由于病人身上出现多种疾病或为了提高机体耐受性和临床疗效等不得已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的情况时,往往因为药物的药理作用在体内产生减弱或增强的情况,很多相互作用的情况都是有害的。伴随着化学新药物的不断研发与临床使用,相关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病例愈来愈多,那就要求临床药师具备独立思考与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将自身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更进一步提高。如讲授消化系统药物西米替丁时,笔者采用了如下案例让学生讨论:
病人蔡某,女60岁,自2年前其爱人去世后时常失眠,便服用地西泮助眠。近来由于胃溃疡,便服用西米替丁。一天,来到你工作药房购买地西泮时,反应其如今每天起床进行锻炼时觉得困难。你作为执业药师,请推断此现象是不是跟用药有关。教师事先安排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课堂讨论,大部分学生通过课前资料了解基本有了一定思路,学生第一步就排除了地西泮用量和用法相关的问题,明确“每天起床进行锻炼时觉得困难”此现象的发生原因可能是服用处方药西米替丁后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导致地西泮(有催眠镇静作用)在人体内的代谢受到了影响。那么该怎样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呢?老师对学生予以一定提示,督促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教材等资源搜寻相关资料和文献,并作为总评成绩考核中的一项。
药物化学的案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理论基本知识的情况下,分清案例的矛盾和起因,并将此项结果进行评价,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语
药物化学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提高了其理论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当然,实施案例教学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只能作为药物化学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并不能全部代替理论教学。如果过于依赖案例教学轻视理论教学,就造成案例教学“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可以跟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如问题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扬长避短,以促进药物化学教学取得更好效果。
药物化学教学案例往往会牵涉到临床用药,对药物的合理选择与药物的配伍,学生能够将药物化学与药物的使用相互关联起来,与当下我国对执业药师的要求相符。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把案例教学结合在药物化学课的教学中,使得理论学习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受到同学的普遍欢迎。学生们学起来感觉新鲜和有趣,活跃课堂气氛,以及良好的师生交流,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茵,赵宝珍,蔡珠虹等.案例式教学法在八年制医学生超声诊断教学中的应用[J].海军医学杂志,2015(04):375-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