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早产儿护理最关键的措施(6篇)

来源: 时间:2024-04-01 手机浏览

早产儿护理最关键的措施篇1

【关键词】早产;新生儿;护理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5.037

胎龄满28周而不足37周(196~258d)生产的新生儿称为早产儿[1]。早产儿各器官系统发育不够完善,免疫功能较差,因而极易发生低体温、感染、喂养不耐受、呼吸暂停等疾病。早产是造成新生儿患病与死亡的重要原因,虽然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提高,早产儿的成活率有了极大提高,但早产儿死亡仍占新生儿死亡的大多数。因此,对早产儿的护理显得极为重要,特别是保暖护理、预防感染、喂养管理和呼吸管理等相当关键。2009-2011年笔者所在医院成功救治了54例早产儿,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10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共收治54例早产儿,其中男31例,女23例,其中双胞胎2例,孕周32~36周,体重1630~2870g。

1.2护理干预

1.2.1体温管理早产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不完善,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角化层差,易散热,而棕色脂肪组织少,产热能力差,寒冷时更易发生低体温,甚至硬肿症。早产新生儿汗腺发育差,环境温度对体温影响大。出生后应立即用预热的毛巾擦干新生儿,然后置于暖箱中,使婴儿处于中性温度中。根据婴儿的体重、日龄选择中性环境温度,使暖箱的温度一般为32℃~35℃,湿度为55%~65%。每次护理操作应尽量在暖箱中进行,每4h测量1次体重并做记录,同时应记录暖箱的湿度和温度。因新生儿头部表面积大,散热量多,应注意头部保暖。

1.2.2喂养管理早产儿吸吮能力差,吞咽反射弱,胃容量小,常出现哺乳困难或乳汁吸入引起吸入性肺炎。早产儿肝脏糖原储备少,容易出现低血糖,故早产儿应尽早开始喂养,最迟不应超过24h。Berbeth通过十二指肠插管喂养监测早产儿和足月儿的小肠运动类型、压力峰值、动力指数、振幅、静止间歇,证明早产儿和足月儿无差异,说明早产儿也能够耐受早期喂养[2]。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包括经口喂养、滴管喂养、持续胃管喂养、间隙胃管喂养。应注意的是,在使用胃管喂养的同时,应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如安慰奶嘴,这样可以训练吸吮、吞咽能力及其协调能力,有利于促进胃排空,有利于促进胃肠道发育和成熟,提高胃肠道对营养的耐受,有助于婴儿从胃管喂养过渡到经口喂养。每次喂养后,可以进行适度的腹部按摩,有利于促进吸收与排泄。研究表明,新生儿腹部按摩可以明显提高胃泌素和胰岛素的水平,在不增加热量的前提下,促进新生儿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排泄[3]。

1.2.3感染管理早产儿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皮肤黏膜薄嫩易损伤,脐部残端未完全闭合,容易发生感染并导致感染扩散。因此,婴儿室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接触新生儿前应严格洗手,护理和操作时应注意无菌;工作人员或者新生儿如患感染性疾病应立即隔离,防止交叉感染;避免过分拥挤,防止空气污染和避免乳制品污染;所有物品应做到每人一套,每次使用后消毒,医疗器械、被服、奶具等应严格消毒;使用功能良好的暖箱,每天消毒2~3次,暖箱中的湿化装置容易滋生“水生菌”,要每天换水,并加1:10000硝酸银2ml[4];应每天晨护时更换被服,暖箱每周更换1次,若被污染应立即更换;新生儿室的空气、物体表面、婴儿用品等每月应做细菌培养并做相应记录。

1.2.4呼吸管理早产儿呼吸中枢及呼吸器官发育不成熟,呼吸浅快不规则,易出现周期性呼吸及呼吸暂停或者青紫。由于肺发育不成熟,容易因高气道压力、高容量、高浓度氧以及炎性损伤而导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即慢性肺疾病。新生儿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早产儿仰卧时可在肩下放置软垫,避免颈部弯曲。低氧血症时应给予吸氧,维持动脉血氧分压50~70mmHg或经皮血氧饱和度90%~95%为宜,切忌给早产儿常规吸氧,以防吸入高浓度氧或者吸氧时间过长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呼吸暂停者可以弹、拍打足底或者托背等恢复呼吸。

2结果

54例早产儿均治愈出院,6个月内随访生长发育良好,无异常现象。

3讨论

早产儿各个器官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不完善,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大;吸吮能力差,吞咽反射弱,胃容量小,常出现哺乳困难或者乳汁吸入导致吸入性肺炎,胃肠功能尚未健全,消化酶较少,消化能力差;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抵抗力低下;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不能耐受高浓度氧活长时间吸氧,容易出现周期性呼吸、呼吸暂停或者青紫等;早产儿病情变化快,影响其成活的因素多,故护理时应特别小心与留意。通过对54例早产儿的护理干预,笔者认为,护理人员能够随时关注患儿病情,及时发现病情是否产生了变化,从而积极采取相应的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早产儿生存率的关键所在。对于早产儿,应适度保暖,根据体重、日龄提供中性环境温度,以减少耗氧量;依据病情采取合适的喂养方式,给予合理的充足的营养供宝宝生存生长;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预防感染,严格制定执行消毒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严密监测患儿动脉血氧分压,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生。通过各项护理干预,减少早产儿发生并发症,减低死亡率,让早产儿也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9.

[2]黄晓红.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早期微量喂养的效果评价[J].护理学报,2006,13(1):12-13.

[3]刘雪琴,刘瑞,陈晓丽.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衰竭的护理[J].小儿急救医学,2005,6(12):134.

早产儿护理最关键的措施篇2

【关键词】循证医学;胎膜早破;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11-01

循证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审慎、明确、和准确地运用现有的科研结论,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需求和愿望,结合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综合考虑,选用最好的护理措施,为病人实施有效最佳的护理[1]。胎膜早破是指临产前胎膜破裂,突然间阴道内有较多液体流出;肛查上推先露部有较多液体流出;石蕊试纸pH≥6.5[2],是围产期的常见并发症,如处理不及时可危及母儿安全,我们运用循证护理的方法,采取必要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1月于本院分娩的胎膜早破产妇有48例。年龄21~36岁,孕周28+4~39+1,初产妇32例,经产妇16例,单胎47例,双胎1例,新生儿存活47例,新生儿死亡1例。

2方法

成立循证小组,掌握循证的有效方法,提出循证问题,针对胎膜早破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应用计算机网络检索相关文献,根据提出的问题确定关键词,对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及临床实用性作出评价,确定结论。

3循证护理实践

3.1心理压力

3.1.1问题的提出胎膜早破发生在胎龄28~37周,胎儿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胎儿存活率低,是否顺利分娩,孕妇往往心理负担较重。

3.1.2循证孕妇知道自己已破水而担心胎儿出生后情况,特别是妊娠未足月者,因顾虑能否顺产而产生精神紧张、焦虑等心理,如果医护人员不及时了解孕妇的心理状态,可直接影响母亲及胎儿安全。

3.1.3护理干预我们与孕妇耐心地进行交谈,了解其心理状态,回答孕妇各种疑问;同时向孕妇及家属介绍胎膜早破的治疗方案及注意事项,鼓励孕妇家属给予精神支持;减轻心理负担。

3.1.4效果通过有效的交谈及心理护理,使孕妇消除了紧张的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避免了因心理因素造成早产或难产。

3.2脐带脱垂

3.2.1问题提出胎膜早破,羊水自阴道流出,脐带可能脱垂,胎儿宫内窘迫,孕妇需采取被动。

3.2.2循证胎膜早破的孕妇如不采取被动,羊水流出,将发生脐带脱垂、胎儿宫内窘迫。

3.2.3护理干预病人入院后绝对卧床休息,抬高臀部,减少羊水流出,防止脐带脱垂。左侧卧位,减轻自发性宫缩,增加胎儿、胎盘血流灌注。同时吸氧30min,每日2次,教会孕妇自数胎动,监测胎心音。协助和教会孕妇适应卧床进食及大小便。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多饮水,防止便秘,禁止灌肠。

3.2.4效果通过采取上述措施,为发生脐带脱垂,盐水流出减少,胎心音正常。

3.3早产

3.3.1问题提出胎膜早破,可发生早产,胎儿存活率低。

3.3.2循证胎膜早破的孕妇60%~80%在破膜后7d内启动分娩[3]。

3.3.3护理干预抑制宫缩,用沙丁胺醇、25%硫酸镁加入葡萄液中静滴,观察宫缩情况,严格控制滴速,注意膝反射、呼吸及尿量。促进胎肺成熟,用地塞米松10mg静滴每天1次,共2次[4]。

3.3.4效果由于采取了有效的保胎治疗,使胎膜早破的48孕妇足月产43例,早产5例,减少早产的发生,提高胎儿存活率。

3.4宫内感染

3.4.1问题提出胎膜破裂,病原菌上行感染。

3.4.2循证感染与破膜时间有关。破膜超过24h,感染机率增加5~10倍[4]。

3.4.3护理干预破膜超过12h用抗菌素预防感染[4],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尽量避免阴道或检查;外阴用碘伏液擦洗2次,用消毒会阴垫;注意观察体温及血象变化;观察羊水的量、色、质、气味的变化并记录。如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3.4.4效果通过以上方面的措施,达到了预防感染的目的。

3.5产程进展

3.5.1问题提出胎膜早破,可能诱发宫缩而分娩。

3.5.2循证破膜往往是临产的征兆,通常在破膜后12~24h内,即可自然发动分娩[5]。

3.5.3护理干预大于35周,胎肺成熟,宫颈成熟者科引产。胎头高浮、胎位异常、宫颈不成熟,明显羊膜腔感染,伴胎儿宫内窘迫,应在抗感染的同时作剖产手术终止妊娠,作好新生儿复苏的准备[4]。

参考文献

[1]张芳.呼吸道感染患儿发热的循证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5):431.

[2]周媛.早产合并胎膜早破43例临床观察护理[J].贵州医药,2008,32(9):853.

[3]张秀英,欧阳丙荣.176例胎膜早破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杂志,2005,32(9):11201.

早产儿护理最关键的措施篇3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局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diabetesmellitus,GDM)是妊娠期最常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之一,发病率可高达5%,其对母婴的影响取决于糖尿病病情及血糖控制水平,如果血糖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血糖高能够导致早产、巨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等不良妊娠结局,,严重威胁母婴健康,因而必须引起重视。研究表明[1~3],如果GDM得到较好的管理,围生期母婴并发症会得到明显改善,而早期筛查和护理干预可保障母婴的生命健康和生产的顺利。本文以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接收的61例GDM孕产妇以及同期40例非GDM孕产妇为研究对象,进一步研究早期护理干预措施GDM妊娠结局的影响,为降低母婴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妇产科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接收的、于24~28w经系统产前筛查确诊的、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措施的65例GDM孕产妇作为干预组;同期于妊娠34w以后筛查出、未进行早期干预的46例GDM孕产妇作为对照组A;随机抽取同期80例非GDM孕产妇作为对照组B。干预组年龄23~34岁,平均年龄(28.6±3.5)岁;初产妇41例,经产妇24例,平均孕次(1.6±0.5)次;平均体重(67.1±6.3)kg。对照组A年龄24~31岁,平均年龄(27.9±4.1)岁;初产妇31例,经产妇15例,平均孕次(1.5±0.7)次;平均体重(68.3±7.4)kg。对照组B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28.7±4.5)岁;初产妇56例,经产妇24例,平均孕次(1.4±0.3)次;平均体重(67.9±5.8)kg。GDM孕产妇的诊断均符合2010年国际妊娠合并糖尿病研究组以及《妇产科学》第6版的制定的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三组孕妇在年龄、孕次、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排除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产妇,患有妊娠合并症、肝肾功能不正常的产妇。

1.2方法

1.2.1健康教育孕妇一旦确诊为GDM,立即对其实行建卡登记、统一管理,并且由临床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向孕妇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包括:对妊娠结局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GDM饮食治疗意义;如何选择健康食品;血糖自我检测等。同时,利用多种形式,如组织参加产前教育课程、观看宣教片、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等,向孕妇宣传疾病的相关知识,解答孕妇和家属的各种疑问,并且指导孕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四勤"(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换衣),并且指导其注意会的清洁,防止感染的发生。

1.2.2心理指导GDM孕产妇由于自身及胎儿的健康受到威胁,会出现焦虑、紧张和恐慌,严重的导致抑郁,使病情加重,因此孕妇产检或住院时,应根据孕妇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包括: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态度热情,使孕妇熟悉和适应治疗环境,并且用亲切的语言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家属共同合作,帮助孕妇减轻心理负担,鼓励孕妇宣泄自己的情感及诉说自己的感受,避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对患者身心造成的影响;帮助孕妇了解有关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向患者讲明有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方法,认识到良好的血糖控制能很好地预防母婴并发症的发生,正确对待疾病。

1.2.3饮食控制GDM营养治疗的目的是使母亲的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而饮食干预是GDM患者血糖控制的重要措施,其既能避免血糖继续升高,又能提供妊娠期的热量和营养,保证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建议按孕前标准体重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能量分配为糖类占40%~50%,蛋白质占25%~30%,脂肪占25%~30%,同时,每日补充钙剂、叶酸、铁及维生素,并且多食豆类、粗谷类、低糖水果及绿叶蔬菜等,而且需低盐饮食。

1.2.4运动治疗妊娠期运动疗法是配合饮食疗法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另一种措施,GDM孕妇有规律的体育运动,可改善胰岛素拮抗,控制血糖水平,又能使患者血糖、血压及胆固醇降低,减少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运动强度以运动后不引起子宫收缩为宜,有氧运动最好,如散步、做孕妇操及瑜珈等,但是有早产、流产先兆及其他需严格卧床休息的孕妇应避免运动。

1.2.5病情监测和药物治疗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使用微量血糖仪进行血糖的自我监测,至少1次/w监测空腹及餐后2h血糖值,对于经过饮食控制与运动治疗,血糖仍控制不理想者,应遵医嘱予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治疗过程中,需做到用药剂量、时间准确,应监测3餐后2h血糖,并记录,对于血糖异常者,遵医嘱重新调整胰岛素用量。

1.3观察指标记录三组孕妇妊娠合并症及围产结局,包括子痫前期、新生儿窒息、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出生后24h血糖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以SPSS17.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以P

2结果

干预组与对照组A在早产、羊水过多、产褥期感染、巨大儿、新生儿窒息等母婴并发症方面,发生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措施的干预组与对照组A在早产、羊水过多、产褥期感染、巨大儿、新生儿窒息等母婴并发症方面,发生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早期干预能降低母婴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因此一旦确诊为GDM,应该加强对产妇的早期护理干预,包括饮食、运动控制血糖、心理干预以及健康指导等,降低各种并发症和合并症发生的几率,保证母婴安全。

另外,有文献报道认为孕中期GDM发生率高,本文选择24~28w做糖耐量筛查,有利于GDM的早期诊断、确诊后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早期干预,并且避免了太早出现漏诊、误诊等。另外,在孕前找到GDM高危人群,尽早进行干预,是进一步改善妊娠结局的关键,因此临床上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孕前糖尿病患者、肥胖者应加强重视,对其进行孕前教育和饮食指导,尽量避免孕期发生GDM。

综上所述,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明显降低母婴并发症,对GDM的妊娠结局十分重要,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杏琴.妊娠期糖尿病的护理干预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104~105.

早产儿护理最关键的措施篇4

[关键词]产妇;母乳喂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R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01(2009)34-70-03

母乳喂养是婴儿最佳的喂养方法,是保障婴儿健康的基本措施。随着母婴同室的开设及母乳喂养的广泛宣传,大多数初产妇能很好的进行母乳喂养。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一部分初产妇在产后一周内不能正常的进行母乳喂养,严重地影响母婴健康。通过临床观察与实践,对影响初产妇产后一周内母乳喂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初产妇母乳喂养率,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260例,为2007年2月~2009年6月在我院产科生产的初产妇,年龄20~29岁,孕37~41周,其中剖宫产80例,经阴道分娩180例(其中会阴切开缝合90例),生产后母婴均无异常,但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母乳喂养困难,住院期间全部实施母婴同室,住院时间为4~10d。

1.2母乳喂养困难的表现

产妇对母乳喂养缺乏信心,拒绝给新生儿哺乳,用奶瓶喂奶,未按需哺乳;产妇愿意给新生儿哺乳,新生儿有饥饿感,但不含接母亲,或含接后不吸吮,或撅嘴吸吮,哺乳时新生儿大声啼哭。

1.3母乳喂养困难原因

260例母乳喂养困难产妇中,缺乏哺乳知识和技巧60例,占23.1%;产妇惧怕疼痛55例,占21.2%;产妇受限49例,占18.8%;产妇凹陷25例,占9.6%;产妇乳汁不足30例,占11.5%;新生儿错觉41例,占15.8%。

2影响初产妇母乳喂养的原因分析

2.1缺乏母乳喂养知识和技巧

初为人母,初产妇缺乏母乳喂养知识和技巧,医护人员又不及时对产妇进行宣教、指导和支持,有的产妇经过哺乳尝试暂时失败后,对母乳喂养失去信心。表现为:未按需哺乳;产妇抱婴儿姿势不正确,新生儿含接姿势不正确,新生儿吸吮时母亲感觉疼痛,母亲因疼痛减少或停止哺乳。

2.2惧怕疼痛

剖宫产或会阴切开的产妇,惧怕哺乳时牵拉切口引起疼痛;有的产妇惧怕婴儿吸吮时疼痛,惧怕婴儿吸吮时刺激子宫收缩产生宫缩痛,而停止哺乳。

2.3产妇受限

剖宫产产妇术后需去枕平卧6h,且产妇腹部切口置有沙袋,身上带有输液管,留置有尿管,部分带有氧气管,使产妇活动及受限、母乳喂养困难。

2.4产妇凹陷

有凹陷的产妇,因凹陷而对母乳喂养信心不足,尤其是经过哺乳尝试暂时失败后,往往认为自己不能进行母乳喂养,从而放弃母乳喂养。

2.5产妇乳汁不足

①产妇生产时,体力消耗大,因疲劳或会阴切开、剖宫产术造成切口疼痛,使产妇不能充分休息;部分产妇产后食欲减退,营养不足,从而影响乳汁分泌。②部分产妇生产后,因婴儿性别不理想而心情沮丧,以致影响下丘脑和垂体功能,使催乳素分泌减少,泌乳量减少。

2.6新生儿错觉

部分产妇或家属认为产后3d内尚无乳汁或乳汁不足,用奶瓶给新生儿喂养代乳品。使用奶瓶喂养时,新生儿不用费力就可吸吮到乳品;当产妇给婴儿哺乳时,婴儿不吸吮母亲或婴儿不用力吸吮母亲,因吸吮不出母乳而放弃吸吮母亲。

2.7缺乏医护人员支持

部分医护人员缺乏责任心或缺乏母乳喂养知识,未对产妇及时进行评估、指导、帮助,导致母乳喂养失败。

3护理对策

3.1做好产妇心理护理,使产妇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护士态度真诚、和蔼,主动和产妇及家属沟通,取得产妇和家属的信任;并及时了解产妇心理状态,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向产妇说明母乳喂养的好处,说明母乳是婴儿天然的最佳食品,是其他任何代乳品所不能替代的,母乳喂养婴儿是母亲的天职和义务;并向其说明乳汁分泌与产妇心理状态密切相关,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利于乳汁分泌,而且利于产妇产后身体恢复。

3.2做好母乳喂养知识宣教

通过在产前、产时、产后适时地向产妇口头宣教,向产妇发放母乳喂养知识小册子,并在病区走廊和病室放置母乳喂养宣传版面等措施,使产妇和家属了解、掌握母乳喂养知识和技巧,树立母乳喂养的意识和信心,为母乳喂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宣教内容包括:母乳喂养、母婴同室、早吸吮、早接触等的好处,按需哺乳的重要性,正确的哺乳姿势,正确的挤奶手法,如何保持母乳充足,什么是初乳、过渡乳、成熟乳,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措施等。

3.3母婴同室、早接触、早吸吮、按需哺乳

生后半小时内就让婴儿与母亲皮肤接触,开始吸吮母乳(剖宫产术者,婴儿娩出后婴儿脸与母亲脸相贴或让产妇抚摸婴儿,术后回病房协助产妇让婴儿吸吮母亲),以增加母子感情,促进产妇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促进乳汁分泌。以后实行按需哺乳,即让婴儿不受任何时间限制地在上自由地吸吮,只要婴儿饥饿时或母亲奶胀时就喂哺婴儿;母亲奶胀时,若婴儿在睡眠中,应推醒婴儿吸吮母乳。

3.4指导并协助产妇正确的喂哺婴儿

护士经常深入病房,把正确的喂奶姿势及技巧教给产妇,协助其母乳喂养,如哺乳时,在产妇背部、腿部及抱婴儿的手臂下适度地垫软垫,减轻产妇的紧张疲劳感,使婴儿和母亲三贴(胸贴胸、腹贴腹,下颌贴),防止母亲压迫婴儿鼻部影响婴儿呼吸,防止婴儿头部和颈部过度伸展造成吞咽困难;婴儿含接吸吮母乳时,将大部分乳晕吸吮住,嘴呈“鱼嘴状”,压迫刺激乳窦分泌、喷射乳汁;哺乳结束时,用食指轻轻向下按压婴儿下颏,避免在口腔负压情况下拉出而引起局部疼痛或皮肤损伤。因新生儿胃成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较差,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易发生溢乳和呕吐[1],所以,每次哺乳后,将婴儿抱起轻拍背部1~2min,排出胃内空气,以防吐奶。嘱产妇及家属,不随便给婴儿进食其他食物或饮料以免影响有效吸吮。同时,经常观察评估产妇掌握情况,及时纠正错误的喂哺方法,避免因喂哺姿势不正确而造成新生儿含接困难和病的发生。

3.5疼痛护理

向产妇解释产后子宫复旧引起的宫缩痛和婴儿吸吮母亲引起的宫缩痛属于正常现象,勤吸吮可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利于恶露排出,利于身体恢复,以解除产妇喂哺婴儿的顾虑。对剖宫产产妇,剖宫产术后使用镇疼泵镇痛,并妥善固定放置管道,哺乳时避免腹部伤口受压引起疼痛。同时,控制剖宫产率和会阴切开率。

3.6做好护理,防止皲裂

每次哺乳前后用温水擦洗(禁用肥皂水),保持及清洁卫生。对皲裂者,哺乳前,湿热敷和3~5min,同时按摩,挤出少量乳汁使乳晕变软易被婴儿含吮;先在损伤轻的哺乳,以减轻对另一侧的吸吮力,并增加哺乳的次数,缩短每次哺乳的时间。哺乳后,挤出少许乳汁涂在和乳晕上,短暂暴露并使干燥,因乳汁具有抑菌作用且含丰富蛋白质,能起修复表皮的作用[2]。于下次哺乳前擦洗干净,以保护。产妇奶胀且婴儿不吃奶时,用“C”形手法挤出多余乳汁或用吸奶器将乳汁吸出,同时避免受压。

3.7及时纠正新生儿错觉

耐心开导产妇和家属不用橡皮,不喂婴儿其他食物。教产妇喂哺时用轻触婴儿嘴唇,诱发婴儿觅食反射,在婴儿张口的瞬间迅速将母亲塞入婴儿口中;对张口不吸吮者,把塞入婴儿口后,帮助母亲挤压乳晕,使母乳流入婴儿口中,促使婴儿产生吸吮动作。经过上述方法,41例错觉婴儿均得到纠正。

3.8纠正产妇凹陷

护士及时对产妇进行评估,发现有凹陷者,即进行伸展、牵拉练习,或用自制简易吸引器,利用负压吸出凹陷的,吸出后,用洗净的手牵拉,保持5~10min,反复多次,每日5~7次,直到凹陷的不再回缩。也可将吸出后,用手牵拉,顺势将放入婴儿口中,利用婴儿强有力的吸吮吸出凹陷的和乳晕(婴儿饥饿时效果更好)。凹陷不明显者,帮助产妇采取正确的喂奶姿势,婴儿会自然吸吮。不能因婴儿最初几次没吸吮到奶就放弃母乳喂养。

3.9保证产妇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供应产妇充足的营养

为产妇提供安静的环境,减少探视;产妇养成和婴儿同步休息的习惯,每天累计睡眠不少于8h。给予高维生素、高热量(每天摄入的总热量不低于12550kJ)、高蛋白食物,少量多餐,忌无盐或低盐饮食;鼓励产妇多食汤类,多食蔬菜水果,多食含铁、钙的食品,如菠菜、海产品、动物肝、瘦肉等。

4结果

经过采取以上措施,影响初产妇母乳喂养的因素得到有效解决,除哺乳禁忌外,我院产科初产妇产后一周内均能实施母乳喂养,母乳喂养率由85%提高到100%。

5讨论

5.1母乳是婴儿天然和最佳的营养食品和饮料

母乳具有无菌、温度适宜、永不变质、易消化吸收、喂养方便、物美价廉的优点;初乳中含有免疫抗体,可增强婴儿抗病能力,能保护婴儿免得感染性疾病,尤其是肺炎和腹泻。母乳喂养利于婴儿生长发育,母乳喂养是婴儿最有效的喂养方法。

5.2母乳喂养利于母子健康

母乳喂养可增进母子感情交流,利于培养小儿良好的品格,增长智力;产后立即母乳喂养,可促进产妇子宫收缩,减少子宫出血,有助于产后恢复;母乳喂养能抑制排卵,延期月经复潮,具有避孕作用;而产后一周内的母乳喂养成功决定以后的母乳喂养。

5.3母婴双方具有神经生理反射功能

尽管垂体催乳素是乳汁分泌的基础,但以后乳汁分泌很大程度依赖哺乳时的吸吮刺激。当新生儿在生后30min内吸吮时,由传来的感觉信号,经传入神经纤维抵达下丘脑,可能通过抑制下丘脑多巴胺及其他催乳激素抑制因子,致使垂体催乳激素成脉冲式释放,促进乳汁分泌。吸吮动作能反射性地引起神经垂体释放缩宫素,缩宫素使乳腺泡周围的肌上皮细胞收缩,使乳汁从腺泡通过导管排直乳窦而喷射出乳汁,表明吸吮是保持乳腺不断泌乳的关键。不断排空,也是维持乳汁分泌的一个重要条件[3]。婴儿早吸吮、不定时频繁的吸吮母亲的是刺激乳汁分泌的动力,乳汁越吸越多,而且边吸边分泌;早吸吮、勤吸吮可促进乳汁分泌,保持足够的乳汁。

影响初产妇母乳喂养的原因,以产妇缺乏母乳喂养知识和技巧最常见,指导喂养技巧对促进母乳喂养成功至关重要,护士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宣教、指导母乳喂养知识和技巧上。

总之,护士在产前、产时、产后适时地向产妇耐心细致地宣教母乳喂养相关知识与指导母乳喂养的技巧,并取得家属理解和支持,是母乳喂养成功的基础;早接触、早吸吮、勤吸吮、保证充足的休息睡眠、加强营养等是泌乳的关键,对保证产后纯母乳喂养,促进母婴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做好护理、纠正错觉、纠正内陷是保证母乳喂养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8.

[2]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80.

早产儿护理最关键的措施篇5

【关键词】死胎;死亡原因;孕期保健

对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本县胎死宫内病例11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且探讨引起死胎的主要原因,从而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死胎的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

按照围产期Ⅰ标准,将孕满28周或出生>1000g的死胎死产病例做为本研究的对象,对本县2009~2013年因死胎入院引产及住院分娩过程中发生的死产,共110例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009~2013年间,本县分娩总数24453例,其中死胎110例,占总数的0.45%。见表1。

3讨论

3.1不明原因居围产儿死亡率第一位,是死胎的第一原因,为了进一步了解围产儿死亡的原因,医务人员应提早动员家属配合,做死亡围产儿的尸体解剖。使广大医务人员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对避免死胎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3.2畸形儿在死胎原因中占重要位置,近年来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逐年增高,可能与环境污染加重有关。防止出生缺陷的重点是提倡婚前医学检查,加强三级预防保健队伍建设,加强孕前、孕期的保健,提早给孕妇宣传应有的保健知识,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防止各种病毒感染,慎用药物,及时增补叶酸,及时做产前筛查。可以减少畸形的发生率及出生率。

3.3对高危妊娠的管理是保护胎儿、降低死胎发病率的关键。本文资料可以看出孕期的严重并发症是胎死宫内的重要原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最常见的妊娠并发症,也是引起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因素。另外,本县是地处偏远且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贫困及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单调、膳食结构不合理),妊娠合并贫血发病率极高,妊娠合并重度贫血易导致胎儿慢性宫内缺氧,甚至死胎、死产的发生。因此加强对高危孕妇的管理及监测,加强对孕妇的营养及保健方面的知识宣教,做到防治结合,对妊娠合并症早发现、早治疗,进一步提高产科质量,减少死产的发生,才能确保母婴健康。

3.4胎盘及脐带因素。胎盘因素常见有前置胎盘,是妊娠期的重要并发症,应加强监护,充分做好抢救母婴的准备。脐带因素常见的有脐绕颈、缠体、扭转、打结等,应及时发现,提早采取有效措施。

早产儿护理最关键的措施篇6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护理

新生儿窒息,是指婴儿出生后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而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儿童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积极抢救和做好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预防远期后遗症的关键[1]。为探讨新生儿窒息的各种危险因素与其转归情况,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该院2006年1月~2012年12月发生新生儿窒息的162例患儿,现将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该研究中共纳入162例新生儿,其中男性89例,女73例。胎龄在37w以下的共27例,在37~42w的共114例,42w以上的共21例。

1.2评分标准采取Apgar评分标准,将新生儿窒息分为轻重两级,3分以下为重度窒息,4~7分为轻度窒息。该研究中轻度窒息患者共126例,重度窒息患者共36例。

2结果

2.1引起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因素引起新生儿窒息的原因主要有孕母因素、胎盘因素、脐带因素、胎儿因素和分娩因素。

2.2复苏情况与并发症经过常规抢救后,162例窒息的新生儿中有150例复苏成功。死亡共12例,其中1例为极低体重儿,5例为重度窒息。162例窒息的新生儿中,73例合并缺血缺氧性脑病,45例合并吸入性肺炎,17例有肾脏受累,7例并发颅内出血。

3讨论

3.1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重点该研究显示,发生窒息的患儿中,宫内窘迫、羊水污染、脐带绕颈、妊娠高血压和早产是前五大高危因素,而过期产、双胎、胎盘早剥、胎头吸引、头盆不称和臀位亦占一定的比例,前置胎盘和宫缩无力比例较低。

3.1.1宫内窘迫宫内窘迫是指胎儿在子宫内胎心率160次/min,且有胎粪污染表现。多认为新生儿窒息是胎儿窘迫出生后的表现继续。胎心电子监护出现较频繁的晚期减速、重度变异减速和(或)基线缺乏变异时,均是胎儿宫内窘迫的表现,此时应适时终止妊娠,缩短宫内缺氧时间,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3.1.2羊水污染羊水污染是胎儿宫内窘迫的标志,且其程度与胎儿宫内窘迫程度成正比。因此若足月妊娠产妇破膜后发现羊水有严重胎粪污染情况,则需考虑胎儿已存在宫内窘迫情况,若在短时间内无法结束分娩,且已除外胎儿畸形情况时,应及时选择剖宫产终止妊娠,从而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3.1.3脐带绕颈该研究表明,在新生儿窒息中,脐带绕颈居于第3位,占11.51%。脐带绕颈是最常见的脐带异常,在孕晚期和分娩过程中常导致急性胎儿窘迫甚至是死亡。头位脐带绕颈所致的胎儿窘迫多伴随有突然胎心减速,因此在产程中需警惕该情况的出现。

3.1.4妊娠高血压妊娠高血压综合症使胎盘供血不足、功能减退,致使胎儿在宫缩时不能耐受而出现宫内窘迫,从而使新生儿窒息率升高。因此,在面对该类患者时,一方面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另一方面应用吸氧、能量合剂、复方氨基酸等改善胎盘功能,促进胎儿成熟,适时中止妊娠[2]。

3.1.5早产由于早产儿呼吸中枢和肺尚未发育成熟,肺泡缺乏表面活性物质,因此早产儿的呼吸功能较差,从而更易发生缺氧造成新生儿窒息。故而应积极组织早产的发生,对于有早产先兆的产妇应在分娩前注射地塞米松促进胎儿肺成熟,从而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3.2影响复苏的因素及应采用的方案

3.2.1窒息程度根据Apgar评分,认为病死率与窒息程度成正比,弓玛丽等人在对2081例新生儿进行研究后亦得出了与该研究类似的结论。

3.2.2正确进行心肺复苏一旦有窒息发生,正确的复苏至关重要,尤其是及时的气管插管,是抢救过程中非常重要环节之一。

经过抢救,该研究中仍有12例新生儿死亡,且有142例新生儿合并有不同种类的并发症。显然,重度窒息的新生儿经过长时间的抢救,虽最后复苏成功得以存活,但绝大多数存在严重的后遗症,给家庭乃至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这就涉及到什么情况下应停止复苏的问题。曾有学者提出,出生后30min内仍未建立自主呼吸,则预后绝对不良,可终止复苏抢救。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关键在于预防,此外有学者提出加强工作人员之间的协作、对助产士进行窒息复苏培训、脐静脉应用纳洛酮等可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率。熟练掌握复苏技巧则是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根本。

4护理措施

4.1保暖新生儿皮下脂肪比成人薄,按体重计算比成人体表面积较大,散热速度快。新生儿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中枢无法维护自身体温,保温能力差。必须采取保温措施保证患儿皮肤温度在36.5℃~37℃,断脐后立即擦干体表的羊水,减少体表散热,将新生儿侧卧于保温箱内,室内温度保持室温26℃~28℃,相对湿度55%~65%。

4.2吸氧新生儿窒息复苏后为纠正缺氧,促进代谢,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应根据血氧饱和度水平(SpO2)给予间断吸氧和持续低流量吸氧,SpO2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护理人员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规范新生儿窒息急救操作流程,使新生儿在第1min得到有效的救护,是防止新生儿窒息导致死亡和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必要手段,将为降低我区新生儿窒息病死率和伤残率,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