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的特点(6篇)
种植业的特点篇1
关键词种植业结构调整;问题;对策;山东海阳
中图分类号F3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3-0371-01
1海阳市种植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1.1自然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海阳地处山东半岛东南端,自然资源丰富,光照充足,降水充沛,属海洋性气候,土壤和气候条件适于果树、蔬菜、花生等经济作物生长。且海阳无污染企业,适合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长期以来,受传统种植模式的影响,种植作物品种老化,布局不合理,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使土地产出效益低、收入低。
1.2主导作物布局不合理,优势不明显
海阳市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和甘薯,主要经济作物为花生、果树和蔬菜。从当地自然资源和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面考虑,其粮食播种面积过大,应适当压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小,应适当扩大。同时,经济作物自然资源利用率低、规模效益差,最终影响了土地产出效益和农民收入。
1.3特色作物分散,未形成规模
海阳的特色作物主要有出口大花生、优质苹果、葡萄、草莓、芋头等,这些作物种植分散、规模小。
1.4种植业龙头带动力不足,产业化水平较低
海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还远远不够,农业龙头企业基本集中在果汁、花生加工和果蔬产品保鲜储藏等领域,农业产业化覆盖范围小,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低。农产品销售仍然主要以农户自产自销或者批发贩运为主。农户与企业双方缺少必要的监督和保障机制,常常出现企业拒收或农户拒售的现象,不同程度地损害了双方利益,降低了双方发展产业化的积极性。
1.5农民整体素质和组织化程度较低
农民整体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不高是制约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全市农村劳动力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0%,而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0%以上,农业广播学校毕业生只有2%,参加各类技术培训的农民也很少,50岁以上的农民文盲、半文盲约占1/2。农民信息闭塞,市场意识淡薄,缺乏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和开拓市场的能力。与此同时,海阳市的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户的生产经营仍处于分散、零乱、各自为政的小生产状态,适应性差、竞争力弱、组织化程度低,使农业结构调整面临着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资金风险等多重风险,并使农业生产难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格局。
1.6种植业科技水平和标准化程度较低
种植业长期存在着重栽植、轻管理,重地上、轻地下,重产量、轻质量,重产中、轻产前产后的传统粗放式管理模式,使农产品质量问题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在:一是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不高,优质率低,专用品种少;二是食品安全状况差,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了蔬菜等农产品的出口创汇;三是有商标注册的优质品牌少,覆盖率低。
1.7政府对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和扶持不够
海阳把经济的突破点主要放在五大产业,即核电、加工制造、绿化、旅游和城建服务上。尤其是在随着工业园区不断发展壮大而部分农民耕地相对减少的情况下,对种植业结构进行适时调整的引导和扶持重视不够。
2海阳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对策
2.1提高农民科学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
要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广大农民受教育程度和科技水平是关键。通过鼓励其参加农业广播学校学习、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实行农民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以及媒体广泛宣传农业科技知识等有效措施,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以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2.2充分发挥自然与区位优势,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
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减少缩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通过对种植业结构进行调整,使各类作物的分布更趋合理,更能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按自然和地域条件适当集中种植,从而形成规模。
2.3引导特色作物和品牌作物发展
调整种植业结构,就是要利用当地优势,发展特色作物和品牌作物。花生和苹果是海阳的传统种植作物,要不断增加其种植面积,并使其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同时大力发展草莓、葡萄和无公害蔬菜等特色高效作物。在调整结构的同时,应注重特色作物品牌建设,近6年全市申报并取得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证书5个、无公害产品证书17个、绿色食品证书1个。创出了有较高知名度并进行产地保护认证的品牌,拓宽了市场,增加了效益。
2.4扶持龙头企业,提高种植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的好形式,是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能够带动农业产业升级的龙头企业、企业集团和企业集群,是发展产业化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指导,以农业“两带”建设为抓手,制订扶持政策,积极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发展和培育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地提高效益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5培育典型,以点带面依次推进
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首先选择自然条件好、镇干部重视、广大农民对结构调整认识充分的镇进行试点,收到成效后,通过开现场会和媒体等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以点带面,依次推进。
2.6逐步建立种植业标准,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实施农业品牌战略,促进结构调整,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农业生产标准化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要使全市的农产品尽快打入国际、国内2个市场,只有不断地推进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作物种植由追求量变向追求质变的跨越,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标准化的实施可使作物生产规范化、系统化,从而提高生产新技术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将先进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显著提高海阳市农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为特色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全市种植业的结构调整。
种植业的特点篇2
关键词:野生木本观赏植物;种质资源;蒲花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S718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133184
蒲花河流域位于E10513’~11018’,N2806’~3219’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以各种地质奇观取胜,其天生桥群与大漏斗群、地下暗河并存的地质现象实属罕见,蒲花河流域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其河畔一马平川,远处低丘起伏。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6~8℃,夏季平均气温在27~29℃,日照总时数1000~1200h,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温润多阴、雨热同季,常年降雨量1000~1400mm,春夏之交夜雨较多。蒲花河流域境内地形、地貌、气候的特点,孕育了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其流域内木本植物资源蕴藏量极大,大多数木本植物观赏价值高,特别是蔷薇科、银杏科、樟科、山茶科、松科等科中的月季、银杏、水杉、山茶、香樟、杜鹃花等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但是,到现在为止,对蒲花河流域木本植物资源的研究并未进行系统调查,许多有观赏价值的木本植物资源还无人知晓。
本课题在2016年4月20日―5月20日期间调查了蒲花河流域的木本植物资源,通过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鉴定,得出了蒲花河流域野生木本观赏植物种类;同时通过对木本植物资源进行了分析归纳,得出了蒲花河流域野生木本观赏植物的观赏特性,为蒲花河流域野生木本观赏植物的保护、引种驯化和园林应用提供依据。
1调查方法
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资源调查研究采取野外实地调查与资料收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野外实地调查主要采用线路调查的方法,根据蒲花河流域的地形特点、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分布的特点,在当地林业部门及专家的指导下,综合考虑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实际操作性,然后确定合理的具有不同代表性的调查路线,此外线路选取时要确保有代表性,要均匀覆盖蒲花河流域整体范围,并做到布局全面而不遗漏,完成蒲花河流域野生木本观赏植物种类、观赏特性的调查工作。资料收集主要是对野外实地调查的植物及植物照片进行收集,根据现有材料,查找《重庆植物志》、《黔江县林业志》、《重庆市武陵山市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考报告》等现有工具书,对其野生木本植物进行分类,完成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名录,并确定其观赏特性。
2结果与分析
通过野外初步调查和文献查阅[1,2],蒲花河流域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资源目前共有33科68种。
2.1乔木种类
主要以株形、观叶、观果为主,常见的有银杏(GinkgobilobaL)、水杉(M.glyptostroboidesHuetCheng)、香樟(Cinnamomumcamphora(L.)Presl)、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油桐(Verniciafordii(Hemsl.)Airy-Shaw)、乌桕(S.sebiferum(L.)Roxb)、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Lamb.)Hook)、柏木(CupressusfunebrisEndl)等。
2.2灌木种类
主要以观花、观果为主,常见的有月季(R.chinensisJacq.)、小果蔷薇(R.cymosaTratt.)、缫丝花(R.roxburghiiTratt.)、山莓(R.corchorifoliusL.F.)、映山红(R.simsiiPlanch.)、粉红杜鹃(R.oreodoxaFranch.var.fargesii(Franch.)Chamber.lain)、南天竹(N.domesticaThund)等。
2.3蒲花河流域重点保护木本植物资源
其中水杉(M.glyptostroboidesHuetCheng)属于中国植物1级稀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银杏(GinkgobilobaL.)属于中国植物2级稀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红椿(T.ciliataRoem.)、杜仲(EucommiaulmoidesOliv.)、水青树(TetracentronsinensisOilv.)属于中国植物2级稀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毛红椿(T.ciliataRoem.var.pubescens(Franch)Hand-Mazz.)、香樟(Cinnamomumcamphora(L.)Presl)、核桃(Juglans.regiaL)、中华猕猴桃(ActinidiachinensisPlanch.)、五味子(Schiandrachinensis(Turcz.)Baill.)、川黄檗(PhellodendronchinensisSchneid)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3结语
蒲花河流域野生木本观赏植物种类蕴藏量大,观赏价值高,是黔江地区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资源的重要组成,在对其进行保护、引种驯化、园林应用的同时,应强化植物资源管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制定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政策。野生木本观赏植物作为蒲花河流域丰富的、观赏价值高的景观资源,应在保证不使其木本植物资源的景观性受到破坏,可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以达到其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3-5],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3.1结合原有景点进行美化,合理开发森林景观
应用园林工程学原理,Y合现有自然风景和人工景点,选配多种植物品种,提高绿化档次,创造景色丰富、生态和谐的植物群落局部小景,点缀森林景观[6]。对以自然风景为主的景点,要在保持葱郁苍翠的基调上,进行局部调整,主要是改造和充实植物景观:恢复、扩大原有针叶林、阔叶林面积;增植成片色叶树种,以加强春、夏、秋季相色彩,以提高森林景观,达到四季有景。
3.2加强野生木本观赏植物的繁殖技术研究,科学利用
建议对极具开发利用前景的野生观赏木本植物,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积极开展引种育苗和野生观赏树木栽培习性研究等工作,可以将水杉、牛、枇杷等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进行引种栽培。通过此研究工作,将优良的野生观赏木本植物进行园林配置。同时,通过驯化栽培,加速野生观赏木本植物的繁殖利用,为园林绿化美化提供更加优质的植物,为当地生态环境创造生态效益、环境效益,为当地老百姓创造经济效益,同时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达到社会效益。
3.3深入调查研究,积极保护野生木本观赏植物
野生木本观赏植物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应该进行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目前,并未系统的对蒲花河流域的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进行研究,许多观赏价值高的木本植物资源仍无人知晓,亟待深入研究。此外,在深入调查研究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资源的基础上,积极保护蒲花河流域重点保护木本植物资源,特别是加强珍稀木本植物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力求增加生物多样性。
参考文献
[1]重庆市武陵山市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考报告[R].重庆市林业规划设计院.
[2]张永凡.黔江县林业志[M].花城出版社.
[3]刘秀峰,刘海燕,陈龙清.武汉市乡土植物资源及其园林应用潜力[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6):1422-1425.
[4]林云.浙江省大山森林公园药用观赏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169.
种植业的特点篇3
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命脉之一,同时也是用水大户,传统的农业种植由于受观念、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形成了大水漫灌的灌溉习惯,这种灌溉方式浪费了大量水资源,在水资源紧缺的今天显然应该被淘汰。为了更好的应对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以及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并采用节水型的灌溉方式,只有重视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才能保证农业生产能够带来持续的经济效益。
1.发展节水农业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农业用水量占社会总用水量的70%以上,而农业用水总量的90%以上被用于灌溉,由于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形式,我国农业灌溉用数量与发达国家灌溉用水量相去甚远。而与此同时,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全国年缺水量到目前为止已经超过300亿吨,水资源紧缺严重影响了农作物产量,据201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1年数字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因水资源短缺而少生产的粮食达到了400亿千克。
农业作为用水大户,同时也作为水资源浪费大户,应迅速采取节水措施,综合发展节水农业,提升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水资源的无效损耗,从而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并保障农作物产量。节水农业是指在充分利用降水和可用水资源时,采取节水灌溉技术,节水农业技术,水资源统一调度等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在获得最大农业产出时,而消耗的水量最少。就我国农业生产现状来说,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
2.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措施
节水农业背景下,应在农业种植中采取以下调整措施:
2.1结合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节水农业
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首先要准确把握当地的自然条件,包括分析好气候、特点以及水利条件:一)气候特点。气候特点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节水农业发展中,应结合当地气候属性,降水特点,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光照、温度等选择合适的作物,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地貌地形特点并做好耕地的规划;二)水利条件。要结合现有水库、河流、湖泊合理规划灌溉方式,对于严重缺水的地区,地方政府应组织打造深水井,为旱作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合理选择农作物,做好需水量的分析
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水汽条件、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决定了其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的不同,例如我国河北省适宜种植玉米、大豆、棉花、花生、高粱、红薯等;东北地区适宜种植马铃薯、亚麻、小麦、玉米等等,节水农业发展中应结合当地水资源现状及未来趋势对现有种植结构进行调整,选择合适的作物进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需水量不同,要发展节水农业就要减少水的无效损耗,因而应做好作物需水量的分析,供给作物充足的水分但同时尽量减少灌溉水的浪费。作物需水量除受植物本身和气候条件影响,还受土壤、排水、耕作方式等因素制约,而同一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的作物需水量又有所差异,因而做好需水量的分析对灌溉方式的选择和灌溉用水的确定十分重要。
2.3提升农业种植科技含量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需要运用多种农业技术,例如为了提升作物产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应结合地区自然、经济、技术条件培育抗旱作物品种;为了减少水资源浪费和改善作物生长环境,需要针对当地作物特点采用和改进地膜覆盖技术;为了保持土壤肥力、保持耕地的最佳含水量,需要运用各种农业技术措施,以提升灌溉水的利用率,同时保障作物的正常生长。综上所述,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有赖于较高的农业技术水平,因而各地在发展节水农业的过程中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3.总结
种植业的特点篇4
【关键词】有害植物;特点;危害;防控
近年来,我国林业有害植物的危害逐年加剧,呈现出不断扩散蔓延的趋势,尤其是外来入侵林业有害植物的日趋猖獗,已经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多样性构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严重威胁我国生态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1.林业有害植物有以下特点
(1)林业有害植物自身可形成大量繁殖体,且繁殖体的传播能力强。通过有性或无性繁殖,有害植物能产生大量的后代或种子,或繁殖世代较短。如紫茎泽兰每株可产种子3~5万粒,多的可达10万粒,一丛紫茎泽兰含种子70万粒。薇甘菊从现蕾至盛花期大约5天,开花后5天便完成受精,再经过5~7天种子成熟,便立即散布;同时其茎节处可随时生根长成植物体。造成林业有害植物传播能力较强的原因还包括其种子的自身特点,如种子小而有翼或刺,可以随风和流水传播,亦可通过鸟类或其他动物远距离传播。
(2)有害植物的种子可在极其贫瘠的土壤上生存,适生范围非常广,可在多种生态系统中生存。有害植物一旦遇到适宜的环境(往往处于亚健康状态),便可呈指数增长,造成爆发性大面积危害。
(3)林业有害植物既包括寄生植物,也包括非寄生植物,它们对林业造成的伤害方式也不同。如狗尾草、苍耳、紫茎泽兰等,主要对幼林或森林更新造成影响;薇甘菊具有有性和无性两种繁殖能力,其攀上灌木或乔木后能迅速形成整株覆盖之势,使植物因光合作用受到破坏而死亡;还有一些植物是通过寄生达到吸收林木有效养分,从而“饿死”林木,如寄生类有害植物。
2.外来林业有害植物的危害
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危害外来林业有害植物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来植物入侵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改变了土壤的营养水平、水分平衡,以及林相结构和小气候特点,进而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健康。另外,入侵种本身能形成优势种群,并可最终导致本地物种的灭绝,使物种单一化。二是通过压迫和排斥本地物种,使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发生改变,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国际上已经把外来入侵植物列为除栖息地破坏以外,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第二大因素。外来入侵植物对生态系统的另一个更难察觉的影响是污染当地的遗传多样性,随着生境的片段化,残存的植物常被入侵植物分割、包围和渗透,使本地生物种群进一步破碎化,造成一些植被的近亲繁殖和遗传漂变。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了许多新的医学问题,其中一些是由外来植物入侵带来的。如豚草花粉是人类反应症的主要病原之一,所引起的“枯草热”给许多国家人民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2.1社会文化的影响
外来入侵植物通过改变侵入地的自然生态系统、降低物种多样性,从而影响当地的社会文化。如凤眼莲的入侵,使得河边、湖泊、水库和池塘被大面积覆盖,不仅影响到周围居民的生活用水,改变了原有的自然风貌,而且也改变了人们乘船外出的生活习惯。
2.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外来入侵植物不仅因造成作物减产、增加控制成本,而给农牧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同时,还使水源涵养区和淡水水源生态体系质量下降,减少水的供应;它还会因改变生态系统而带来诸如火灾等其他不良后果。
3.林业有害植物的防控对策
3.1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在科学制定我国外来入侵种控制管理名录及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在相关的法律、条例中增加入侵物种对生物多样性或生态环境破坏的相关内容,制定并完善有关禁止或控制进口及转移高风险物种的法规和条例。
3.2加强入侵性和生态风险的评估
做好这项工作不仅有助于尽快消除我国在进行国际植物品种引进中的不规范行为,防止引入具有潜在危害的植物品种,以及外来入侵植物的大面积扩散;而且可以促进我国植物品种的引进和国际合作,提高引种的成功率。
3.3建立信息系统和监测网络
这项工作是进行入侵性评估及监测预警的重要基础工作。通过收集外来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原产地以及引种地的生态与气候信息、生长与栽培情况等相关信息,并形成外来入侵物种信息共享机制,以期为制定外来植物入侵性评价标准、建立生态风险评估体系及监测预警系统、制定外来植物管理政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3.4建立长期监测与预警体系
应建立长期定位观测点,通过对外来植物入侵的途径、特征和地区的研究,分析评估外来植物的入侵风险、危害程度和扩散速度,并提出早期预警,以防止生物入侵和生态灾害的发生,降低危害程度。
3.5针对已进入境内、危害面积较小的外来入侵种的控制措施
对于刚刚引入、建立或处于停滞阶段的入侵植物,可采取人工拔除。根据入侵植物的生物、生态学习性,可采用火烧、放牧、水淹,以及种树等控制措施。化学农药具有效果迅速、使用方便、易于大面积推广的特点,但在防除外来植物时,往往也会杀灭许多本地植物,因此,在特殊环境,如水库、湖泊等附近应限制使用。生物防治是指从外来有害植物产地引进食性专一的天敌,具有控效持久、成本低的优点。
3.6加强科研,完善综合治理措施,不断提升防控工作的科技水平
要加大科研投入,组织精干的科研力量,设立专项研究课题,解决一些生产上急需的难题,对成功入侵的植物加强综合控制。要加强植物入侵生物学及入侵生态学等基础性研究,充分研究本地植物与外来有害植物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如它们与入侵植物的竞争力、他感作用等。掌握繁殖、栽培这些植物的技术要点,并探讨本地植物的经济特性、市场潜力等。积极开展除治试验示范区建设,对示范区试验成功的新技术要大力推广。要不断探索完善综合治理措施,积极推广引入专一性天敌昆虫治理、植物“演替”治理等成功经验,不断提升我国外来林业有害植物防控工作的科技水平。
种植业的特点篇5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占社会总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无形资产的确认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植物新品种权作为无形资产之一,往往不被确认并加以保护,导致侵权事件频繁发生。文章论述了植物新品种界定、保护的基本观点,通过引入案例,分析其在确认和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此问题提出我国应采取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植物新品种权;无形资产;确认;保护制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形资产要素的确认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植物新品种权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可,还存在忽视把植物新品种权作为无形资产的现象。
无形资产种类越来越多,植物新品种权作为一种新的无形资产,表现出巨大的价值,而当前有关植物新品种侵权事件却频繁出现,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把植物新品种权作为无形资产进行确认,认识不够、保护意识不强。所以把植物新品种确认为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并加强保护,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
一、基本观点
(一)植物新品种权的界定
植物新品种,是指经过人工培育的或者对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适当命名的植物品种。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叫做“植物新品种权利”。这种权利根据植物新品种保护的侧重点不同可以细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独特的技术方法育种,保护的侧重点在于技术方法,通过专利进行保护;另外一种是专门保护植物新品种,称为“植物新品种权保护”。
(二)植物新品种权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
我国对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开始于1985年4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对专利法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并于1993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专利法》。但是,专利法第25条第4项明确规定,对“动物和植物品种”仍然不授予专利权。直至1999年6月16日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标志着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在我国开始正式实施。《细则》规定,对于植物新品种权,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权利人许可,不得为商业目的生产或者销售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不得为商业目的将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重复用于生产另一品种的繁殖材料。
植物新品种权,同专利、商标、著作权一样,是知识产权保护的一种形式。完成育种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授权品种享有排他性的独占权,并且通过正确的评估方法能够评估植物新品种权的价值,在未来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按照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植物新品种权符合无形资产定义中的可辨认标准和确认条件,所以,应该把企业所拥有的植物新品种权确认为无形资产。
二、案例及分析
植物新品种权是一种独特的无形资产,与其他无形资产的不同在于,种子和幼苗阶段的新颖性、特异性如果不突出,则很难发现,如果有侵权行为也只有进入成长期或收获期才能显示出来,所以很多时候都忽视了把植物新品种权确认为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相应地侵权现象越来越多,侵权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一)案例
案例之一:
2003年12月19日,某农科大学向国家农业部申请了“西农979”植物新品种;2006年1月1日,国家农业部授予农科大学“西农979”植物新品种权。2005年8月4日,农科大学与种业公司签订转让协议,协议约定:农科大学将其独家培育的“西农979”小麦新品种在陕西省境内的生产包装销售权转让给种业公司,有效期自2005年8月10日至2010年10月31日止。除此之外,该品种的其他一切权利仍属农科大学独有,种业公司负责该品种在陕西省境内的维权打假事宜。农科大学不得将“西农979”种子在陕西省境内的生产、包装、销售权授予种业公司以外任何一家企业或个人。但是,在此之后种业公司发现,良种场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种植“西农979”小麦新品种,于是种业公司将其诉至法院,请求判令被告停止侵权行为,赔偿原告损失8万元并承担诉讼费。
法院经审理认为,农科大学与种业公司签订的协议属排他许可使用合同,其在品种权人不的情况下,自行提讼,具有诉讼主体资格;良种场未经品种权人的许可,生产授权植物新品种,构成对种业公司排他实施“西农979”小麦新品种权的侵害。法院最后做出判决:良种场停止侵犯“西农979”植物新品种的行为,良种场赔偿种业公司损失20000元;驳回种业公司的其余诉讼请求。
案例之二:
2000年5月1日,由山东省某农科院自行培育的“登海9号”玉米杂交种被农业部授予植物新品种权,品种权号为CNA19990061.2。2001年1月15日,农科院将“登海9号”玉米杂交种品种权转让给了种业公司,该变更申请已在2001年第2期《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公报》中予以公告,种业公司于2001年4月6日缴纳了品种权维持年费,即种业公司享有“登海9号”玉米杂交种的植物新品种权。但是,农科院又于2001年5月25日经内蒙古自治区种子管理站批准,申请在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繁殖玉米,品种号为“掖单53号”玉米组合,制种田落实在山头村,并且与山头村村委会主任签订了《农作物种子预约生产合同》。其中“掖单53号”玉米杂交种的生产面积为400亩,并办理了“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许可证”,证号为0387。种业公司作为原告被告农科院未经授权许可,擅自生产原告的授权新品种,侵害了原告的合法权益。农科院在山头村生产(繁殖)的品种名虽然为“掖单53号”玉米杂交种,但是经呼和浩特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委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利用DNA技术、酯酶同工酶等电聚焦电泳和蛋白质电泳三种方法,对诉讼前从制种田中保全的玉米杂交种进行技术鉴定,鉴定结果证明该品种为“登海9号”玉米杂交种。法院最后判决被告农科院立即停止侵犯原告种业公司所享有的“登海9号”玉米植物新品种权的行为。
(二)分析
植物新品种权作为企业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需要受到保护。近几年,人民法院受理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件的数量迅速上升,每年的增幅均在70%左右。植物新品种的繁殖材料易于窃取,利润空间大,侵权的发生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同时,此类案件还属于新类型的知识产权案件,涉及的专业性问题较强。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很多相关人士没有认识到植物新品种权也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并进行保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关于无形资产确认的条件,以及植物新品种权的特点,应该把企业的植物新品种权作为无形资产进行确认。这是无形资产会计的重要问题之一,有利于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和管理,体现无形资产的价值。
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UnionfortheProtectionofNewVarietiesofPlants――UPOV)公约旨在确认各成员国保护植物新品种育种者的权利,其核心内容是授予育种者对其育成的品种有排他的独占权,他人未经品种权人的许可,不得生产和销售植物新品种,或需向育种者交纳一定的费用。根据UPOV公约规定,育种者享有为商业目的生产、销售其品种的繁殖材料的专有权。在强调保护育种者权利的同时,公约对育种者的权利也有所限制,如私人的非商业活动、实验性活动、培育其他新品种的活动等,可以不经育种者的同意而使用、繁殖其新品种。
根据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第六条规定:“完成育种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授权品种,享有排他的独占权。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品种权所有人许可,不得为商业目的生产或者销售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不得为商业目的将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重复使用于生产另一品种的繁殖材料。”根据《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二款“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部门依据各自的职权,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对侵权所造成的损害赔偿可以进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应当履行;调解未达成协议的,品种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程序向人民法院提讼。”
判断他人是否构成侵犯植物新品种权,首先应确定品种权的保护范围,其次应对被控侵权物的全部性状特征、特性与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的全部性状特征、特性进行对比,若二者完全相同则为侵权;若特征、特性的不同是因非遗传变异所致,法院一般也应当认定被控侵权物落入品种权的保护范围。
以上案例都是因为没有把植物新品种权作为无形资产进行确认,没有认识到把植物新品种权作为无形资产进行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构成侵权行为。当然,侵权人将别人受保护的种子改名、违法繁育,把“登海9号”改为“掖单53号”,从名称和文字资料无法判定,只有通过技术鉴定才得出结论。所以,应该按照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把植物新品种权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进行管理,并且通过采取相应措施来配套保护。
三、我国有关植物新品种权确认和保护的相关对策
有关植物新品种侵权案例不断,主要是因为对其重视不够,没有把植物新品种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来进行管理和保护。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起步比较晚,公众对保护对象和权利保护范围缺乏了解,管理保护制度还不健全,这与国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要求不相适应。因此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普及植物新品种权利相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和观念尤为重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无形资产理论,重视无形资产确认
新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作出了一些较为具体的规定和完善,但是,无形资产的准确计量和及时确认在制度层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一些新形式的无形资产会计处理没有较为及时和明确的规定,并且无形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目前也尚处于研究阶段等等,这些都使无形资产的确认缺乏足够的依据。所以要以新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为基础,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细则,明确无形资产的相关会计理论和实务操作。这是会计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也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重点,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和保护,乃至我国经济的发展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二)健全保护制度,完善法规制度体系
应该完善无形资产法规,从法律层面加强无形资产的会计确认,同时要深入研究,进一步修改、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逐步建立起健全的品种保护制度和法规制度。同时要理顺审查、测试和授权工作程序,规范品种命名,建立激励农业育种创新的制度机制,并且要继续研究并制定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鼓励政策,激励育种者的植物新品种保护积极性。
(三)完善管理服务及信息服务体系
在进一步加强现有新品种测试机构条件建设的基础上,应该加强测试机构和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提高业务人员素质,增强测试能力;强化品种权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和效率;积极研制数据加工技术标准与规范,建立品种数据资源自动查询系统;建立和完善品种权相关信息披露系统,拓宽授权品种实施与产业化渠道;建立国内外品种权信息交换及预警机制和系统。这些都是植物新品种权作为无形资产体现价值的基础。
(四)充分准备,最大限度地与国际UPOV1991文本接轨
我国于1999年正式加入《UPOV公约》(1978文本)。《UPOV公约》(1991年文本)是适应科技与经济发展要求,更有效保护育种者权益的文本,其宗旨就是要在全球范围内更有效的保护植物新品种,使育种者权益得到切实保护。我国加入《UPOV公约》(1991文本)是必然趋势,这既是挑战,也会刺激中国育种科研和种业市场与国际接轨,向更高层次的国际空间谋求更大的发展。
(五)大力宣传植物新品种,提高无形资产意识
品种权保护在我国是一项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因此要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力度,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在育种创新、公平竞争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推动品种权的申请与保护工作;要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通过对重大侵权假冒案件的曝光,加深人们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和了解;要加强对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及种子管理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植物品种权保护队伍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还要加强省际、国际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考察学习和参加研讨会等形式,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推进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陈超,林祥明.论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J].农业科技管理,2004(2):11-15.
[2]JordansR.Progressofplantvarietyprotectionbasedontheinterna1conventionfortheprotectionofnewvarietiesofplants(UPOVconvention).WorldPatentInform2005,27(3):232-243.
[3]周宁,展进涛.基于UPOV公约的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进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江西农业科学,2007(19):141-144.
[4]戴剑,李华勇,丁奎敏,等.植物新品种DUS测试技术的现状与展望[J].种子,2007(9):44-47.
种植业的特点篇6
关键词:《园林植物设计》教学改革美术专业
植物作为园林景观中唯一有生命活力的,最主要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园林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最具自然亲和力与表现力的设计元素。园林植物与地形、建筑、水石、雕塑等其他景观要素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景观设计图[1]。《园林植物设计》课程就是以园林植物为研究主体,研究其在景观设计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植物的绘图特点,植物的美学特征、设计表现与方法等,是美术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必修课程。然而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虽然植物是园林植物设计课程的主体,但是美学专业的学生在其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中并不涉及与植物相关的“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景观生态学”等主要的农业类专业的基本理论课程,缺乏关于植物自身生长条件、形态特征、生态系统与功能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正是《园林植物设计》课程必需的基础知识内容。景观设计综合效果与功能离不开这些知识的渗透,其是考察设计者综合能力和设计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随着现代社会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植物成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重要标志,植物在景观规划中不仅起到美学观赏功能,而且是环境生态系统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园林植物设计》课程中,如何扭转美术专业学生只注重植物图面布置与美化,而忽略植物特有的生长特征、环境因素、生态功能等方面的认识与发掘的局面,是当前美术专业类师生在园林植物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在景观设计的构图艺术中,将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美学特性相结合。
植物作为景观设计的应用主体,其首要功能就是满足景观构图、立意的需要,表达出美的韵味和意境。景观美的展现是一个综合要素的表现,绝不仅仅局限于植物,但是植物自身具有的美感不容忽视。美术专业的学生由于对植物形态、特性缺乏专业知识的积累,在对植物的形态特征认识中存在难以理解、厌倦和被动接受的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植物的美多姿多彩,包括远观,静看,树形、树姿、叶片、花果及茎根都是观赏的范畴,远观时我们看的是植物的外形轮廓,这个轮廓就是植物的的树形特征,或高壮挺拔,或娇小玲珑,或富态风雅,或纤弱扶风。植物树形的特征是植物选配构图的基础,不同的表现手法,展现的是不同的景观效果。叶片虽然是眼睛能直接看到的直观形态,但是学生可能对叶片的季相变化不太清楚,简单地应用植物生理学方面的知识加以阐述,是一个不错的建议,可使学生产生收获知识的满足感,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植物的花果在景观构图中起的是点睛聚焦的景观效果,人们对花果的视觉感应比对植物的其他形态特征如树形、树姿、根茎等更为敏感与喜爱,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引入观花或观果的细致构思,往往更能引人入胜。植物的根茎是植物生长的根本,在地面上部的根茎也能给人带来全新的美感与震撼,纵横交错、盘旋纠缠的根也蕴含着蹉跎与力量。此外,利用植物特别是粗壮乔木树干皮层的条状斑裂或凸凹不平的眼状皮孔的质感,做景观局部的细化处理,也是设计者可考虑的素材。
教师在讲授植物特性这部分内容时,不应该按照教材的章节内容独立讲解,因为这部分内容总体来说都是围绕植物的高低、树形、叶片、花果等进行分类的,内容较为空洞和乏味,而且传递的信息量很大,即使是农业类本专业的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都感到犯晕,更不要说是没有这方面基础知识的学生。可将植物配置的布景与植物的美学特性知识相结合。笔者认为授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传授给他们一种观点,植物的各个部位都具有美感,而且是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多维美感的,美无处不在,缺少的就是发现的眼睛。此外,可借用中国古代诗词或古典园林中植物布景的手法加深学生对植物美学的理解。
二、以植物配置的方法为纽带,将生态学的概念与之融会贯通。
植物不仅是优美环境的载体,而且是自然环境的建设者和参与者。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人类生存环境在不断恶化,原始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有害废气废液的污染,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富集,空气中灰尘粒度增多,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这些环境问题在不断考验人类的环境耐受力。这些问题,通过植物的种植能都得到有效的控制与减缓。园林景观植物的设计除要遵循美学法则外,更应该遵循生态学原则。在园林植物设计中所涉及的生态学的知识很少,主要有群落的性质特征和环境生态学保护这两部分内容,关于这两部分的讲解最好是放在植物配置的方式方法中阐述,植物配置的过程就是人工植物群落组合的过程,将二者结合起来讲述,更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植物群落就是不同植物种的群集,由于植物是有生命的个体,那么它们生活在一起就会产生竞争,包括温度、光照、水分、养分等环境因子的生存空间的竞争。在这个群体里面哪些种与种的配合优胜于其他种,主要由所利用的环境空间范围决定。这里就需要引入生态位的概念,如果生态位重叠,就会产生竞争排斥,因而在植物配置方式上,要选择高低搭配,如乔木与灌木组合,灌木与草坪组合等,就是为了避开生态位的重叠,避免物种之间的竞争。此外,合理布置植物与植物之间的种植距离,也是从生态位的观点出发建立的,因为植物之间的种植距离变大,它们之间的生态位交叠的可能性就变小,有利于避免植物的竞争。此外,在植物配置方式上,设计者会引入多种植物进行景观配置,一方面满足构图美学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印证生态位的另一个观点,植物的多样性群落中植物的种类越多,植物利用外界环境资源的效率就越高,更有利于植物群落的稳定发展。
此外,植物群落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演替,通俗地讲,就是原始的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新兴的植物群落取代的过程。演替的最终结果是产生稳定的顶级群落。关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应该讲解得浅显易懂,将理论简单化,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否则,一些学生可能对演替并不理解,认为园林植物就生长在那里,怎么可能被别的物种取代呢?其实,演替理论是在几十,甚至几百年的对同一区域的群落跟踪调查推导的,演替的发生与外界环境的改变有关,例如突遇雪灾,或者自然地地址灾害等,原初群落就会消失,新生的群落就会出现,通过代代更替,最终产生了适应环境条件的稳定群落。植物群落的演替理论对园林设计者的启发就表现得比较明显:设计者选择树种时应该多考虑选用本地树种,因而它们是经过了当地环境世代变迁后存活下来的宝贵的遗产,它们更能适应本地的气候、地理环境。在景观设计时,保留和使用地方品种进行植物配置设计,既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又是能源效益最大化的表现。
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加深对植物品性特征的理解。
园林植物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让学生多进行实地调查,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而且有利于吸收与转化知识。针对不同知识,开展不同实地的调查,如要了解当地的植物种类,可到当地的植物生态园,植物资源保护区进行调查,如对水生植物进行调查,可到湿地公园等进行观摩等,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调查对象,会有较大收获。在实地调查中,还可开展部分简单的实验测量,如对野生的植被开展多样性的统计,对荫下植物进行光合与光度的测定,对土壤有机质、pH、湿度等的调查等,这些环境的因素都是反映植物品性的重要特征,只有基本把握植物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才能因地制宜地配置需要的植物。
四、引入园林植物新素材,创新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园林植物的种类繁多,多为乔木、灌木、植被等多年生植物,观赏价值各异,但是由于一些树种的单价较高,虽然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却因为预算成本费用高,而制约了它们的应用,如香樟、桂花等或一些名贵树木。近年来,随着农业新品种的引种与选育,一些外形新颖、造型奇特的观赏蔬菜步入了人们的生活,并给人们带来了清新的美感。如羽衣甘蓝,是由蔬菜中甘蓝种的变种选育出来的观赏植物,由于其叶丛颜色里外不一,外形似牡丹花,被称为“叶牡丹”,该种植物抗寒能力极强,可适应的地域较广,非常适合作为园林植物[2]。观赏瓜类也从农业可食用蔬菜中分离出来,成为景观生态园的新宠。真正让人震撼惊叹的景观还是大自然的创造,观察和发现大地蕴含的无限生机与美丽,并将这些灵感应用到在园林植物设计课程中,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鼓励学生发现美,并进行创作。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了解一些专业方面出现的新方向,园林植物新材料还在不断开发,任何美的植物都可能是创作的素材。
参考文献: